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937全球速递-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苑降目谏啵纱嗑桶阉约阂卜沤送艘勖ァW詈舐匏垢E剂苏夥萃艘勖ィǘ劳炝袅寺硇源酥战崃苏獬〕中2年多的军界内斗。
当然了,目前来看,马歇尔在陆军系统内掀起的这股惊涛骇浪对约翰的影响并不大。他就是一个“打酱油”的看客,和两边都没什么太大瓜葛。别人也犯不上节外生枝,主动招惹他。
从内心上来讲,约翰还是比较支持马歇尔这边的,对参谋部里的这些人事变动乐观其成。特别是当那个讨厌的威尔斯上校被发配到陆军补充兵司令部担任闲职,而布莱德利、克拉克又获得了晋升之后,约翰还是感到非常高兴地。
晋升后,克拉克还继续在参谋部训练处当他的参谋,只不过军衔由少校提升为了中校。而布莱德利这次可就是一飞冲天了。他的老领导马歇尔直接两步并一步,把他的正式军衔从中校越级提升为了准将,安排他接替弗雷德的老爸罗伯特肯将军出任本宁堡步兵学校的校长。
原本布莱德利还需要在本宁堡步校下设的预备军官学校过渡一段时间才能接班的。现在因为罗伯特肯将军身体不好,直接退了役,罗伯特肯是此次直接退役的3名将领之一他也就一步到位,率先扛上了星星。
在美**界,准将和上校虽然只差一级,但却有着天壤之别。成为准将后,布莱德利就会有自己的副官、专车和司机,如果在一线部队的话还会根据需要为他配备勤务和警卫人员。哪怕是将来退役了,所能享受到的待遇也不是校级军官能够比拟的。
在美国,将级军官退役后进入政界成为议员甚至政府高层、内阁部长的大有人在。再不济也能去各大公司,特别是那些与军方联系紧密的军工企业当个副总,或者去大学、智库、研究结构、基金会啥的混个一官半职。
在布莱德利临上任前,约翰专门为他组织了一次欢送会。聚会的地点选在华盛顿饭店。这家1888开业的大饭店离白宫很近,透过窗户可以直接可以看到白宫的屋顶。约翰记得,前世希拉里支持者俱乐部就经常在这里举行官方活动。每年感恩节前夕,被总统赦免的那只“国家火鸡”也会被送到这里颐养天年。
明天布莱德利就要赴本宁堡上任了,约翰把克拉克、马丁他们召集过来,除了为布莱德利送行,还要把之前收购内河造船厂的事跟大家交代一下。不久前,他通过朋友在田纳西州收购了一家濒临破产的内河小造船厂,只花了不到9万美元。就算加上设备更新、人员雇佣和其他日常运营开支,总投资也不会超过15万美元。
约翰已经把委托唐纳德帮他准备好的相关法律文件都带过来了,只要布莱德利他们签字就可以了。至于那每人三万美元的本金,随便他们什么时候给,约翰都没有意见。
当晚,“兄弟连”造船厂的这帮新股东们都喝得有点多。以至于第二天一早,约翰被叫到布尔处长办公室的时候还有些懵圈,稀里糊涂地就接受了一个将会彻底改变世界的任务。
………………………………
第十八章 终极大杀器
一大早,还没从宿醉中缓过来的约翰站在布尔处长的办公室里,一边强忍着哈欠,一边听上司布置工作任务。
“约翰,处里现在的情况你也看到了。一连调走了8个人,还有两个副处长,过来接替的人手也需要适应一段时间……”
布尔少将先是对处里的混乱状况发了一通牢骚。他固然讨厌那些办事拖拖拉拉的老油条,但也不希望看到作战计划处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更何况这次处里调走的,也不都是威尔斯上校这种人。还有好几个精兵强将是跟布莱德利一样高升去了别处的。这些人一走,处里的工作难免会受到影响。
“所以,你这个处长助理要帮我多分担些处里的工作。”当约翰终于忍不住偷偷打了第三个哈欠后,布尔处长终于说出了叫他过来的目的:“我这里有个任务,需要你去趟普林斯顿。”
“普林斯顿?”约翰有些诧异。普林斯顿倒是不远,开车也就半天的功夫,问题是去那干嘛。
“对,去趟普林斯顿大学。有个教授给总统写信,说希特勒正在研发一种威力巨大的武器,建议我们应该抢在德国人前面把这种武器搞出来。”
布尔少将借着说道:“总统对此事很感兴趣,但又不想占用他的特别经费。你也知道现在是年底了,正是讨论明年预算的时候。所以他把这事转到了我们这,想看看能不能把它纳入明年的陆军预算。”
“惠勒上校(作战计划处原先负责武器研发计划的副处长)去第10军当参谋长了,他的工作现在还没人接手。你先去趟普林斯顿,找那个教授了解一下情况,回来我们再一起研究。”
“明白了,我回去安排一下,下午就动身。”只是去了解情况下而已,约翰也就没多想。
“所有资料都在机要室里。白宫转过来的保密文件,规矩你懂的。只能在机要室里看,不能带出去。”说完,布尔少将就把约翰打发走了。
在机要室登完记,签了保密协议,约翰才看到了布尔少将所说的那份机密文件。
乍一看,就是一封写给罗斯福总统的私人信件而已。但是刚看到一半,约翰就被惊出了一身冷汗,酒完全醒了。
这封信是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写给罗斯福总统的,写信的时间是今年8月。信中,爱因斯坦提到了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在今年初发现的铀原子核裂变现象。他告诉罗斯福,包括他的好友――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奥在内的很多科学家都担心德国法西斯正在利用核裂变技术制造一种威力惊人的炸弹。
爱因斯坦提醒罗斯福总统,一旦让法西斯掌握了这种武器,将会对自由世界造成巨大威胁。美国应该立刻对此展开研究,抢在德国之前把这种武器开发出来。
虽然爱因斯坦在信中对这种新武器的描述很模糊,但约翰很清楚他说的是什么。原子弹这种终极武器有多大威力,约翰是再清楚不过的。
所以,让他感到吃惊的并不是原子弹,而是这封信本身。约翰心里很疑惑,爱因斯坦曾经建议罗斯福研究原子弹这事他是知道的,后世很多关于这位物理学家的文章里都有提到过。但是时间有这么早吗?
“曼哈顿计划”不是1942年8月才开始实施的吗?怎么现在才1939年就被提出来了?原子弹可不比飞机、坦克这些常规武器,一旦研发出来就足以改变整个战争进程。莫非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历史的轨迹已经跟前世不一样了?
约翰这次又是因为前世对历史的一知半解而把自己吓到了。历史上,爱因斯坦就是在1939年8月给罗斯福写信建议研制原子弹的。不过当时美国政府和军方只是有点感兴趣而已,并没有太过重视,最初只拨了6000美元研究经费。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才开始加大投入,直到1942年8月“曼哈顿计划”才正式启动。
从机要室出来,约翰一直有些心神不宁。帕卡琳娜甚至以为他病了,递给了他两片阿司匹林。
吃过午饭,约翰带着米勒少尉去了普林斯顿。一路上,约翰都坐在后排想自己的心事。他眉头紧锁、表情严肃、一言不发的样子,把第一次单独跟他出门办事的米勒吓得够呛。这个老实孩子一直到把车开到了普林斯顿大学门口,都没敢说一句话。
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间办公室里,约翰见到了爱因斯坦。虽然是第一次见到他本人,但约翰对这位物理学家的形象再熟悉不过了。一头标志性的乱糟糟的灰白色卷发,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深陷在眼窝里的棕褐色眼睛,要是再吐个舌头就更完美了。
“约翰・范德比尔特中校。”爱因斯坦一边与约翰握手一边问道:“你和艾尔弗雷德校长是?”
“他是我堂兄。”爱因斯坦提到的艾尔弗雷德目前是范德比尔特大学的校长,也是家族的大佬之一,在美国学界很有影响力。
“我上个月才和他见过面,你们兄弟年龄差距够大的。”接下来,爱因斯坦花了近一个小时,为约翰他们解释了核裂变反应,以及原子能武器的威力。
米勒在一边听得很认真,还不时地在本子上做着记录。约翰对此兴趣不大,别说核裂变原子弹了,就是核聚变、氢弹原理他都能说出个大概。他更感兴趣的是另外一个问题。
“爱因斯坦先生,您关于原子能武器的设想我已经了解了。这确实是一款划时代的武器。您有没有想过,这种武器一旦问世,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将意味着什么?”在起身告辞前,约翰问了爱因斯坦一个问题。
爱因斯坦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苦涩地笑了一下。
在回华盛顿的路上,约翰突然想到自己前世中学的老校长。这个郝姓校长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学的就是核物理,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研究所研究核武器。
后来他得了抑郁症,打报告要调离。就被送到了约翰前世就读的那个三线兵工厂子弟中学教书。一直要在有关部门的监控下,度过漫长的保密期才能离开。
约翰记得,郝校长曾经偶然提起过一次,说他那会精神焦虑,晚上一闭眼就梦到爱因斯坦的大脑袋,警告他正在做的是一件可能毁灭人类的事情。
当时约翰是把这当笑话听得,现在回想起来,将原子能用于军事目的可能是所有核物理学家共同的悲哀吧。
………………………………
第十九章 意外的授勋
在回华盛顿的路上,约翰有些心烦意乱。他知道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希特勒先开发出原子弹,美国启动核武器研发计划是历史的必然。但是,他并不想牵涉到这种事情中去。作为“核恐怖”这个潘多拉魔盒的开启者之一被载入史册,对于约翰来说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想象一下冷战时期,美苏双方几万枚核弹随时待命,全世界都被笼罩在核阴云下的场景。就不难理解,战后爱因斯坦为什么一直为控制核扩散奔走呼吁了。约翰可不想像前世那个郝校长一样,晚上因此做噩梦。
“米勒,你怎么看这种原子能武器?”约翰的提问,把正在专心致志开车的米勒少尉吓了一跳。
“爱因斯坦先生说那些,我都没太听懂,长官。”米勒慌忙回答道:“他说的什么原子能、核裂变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不过好像很厉害的样子。爱因斯坦先生是个伟大的物理学家,我想他的话应该是有道理的。”
“你的意思是我们应该采纳爱因斯坦教授的建议,着手研发这种原子能武器?”
“我也说不好。但是万一真如爱因斯坦先生所说,德国人先把这种武器研发出来了怎么办?”
约翰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压根就没有指望从米勒那里得到什么建议。他就是想知道,一个对“原子弹”一无所知的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米勒的话启发了他,既然在这个问题上他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不妥当,那就干脆不要带有倾向性好了。反正布尔少将只是让他去了解情况,又没有要他拿主意。爱因斯坦怎么说的回去就怎么上报,这次他就不发表个人意见了。
“米勒,回去后你把今天爱因斯坦教授说的东西整理一下,明天下班以前给我。”约翰打定主意要装糊涂,不掺和这事了,还很“无耻”地把倒霉的米勒少尉推到了前面。
理由嘛,太简单了。自己物理水平太差,听不懂爱因斯坦的话行不行?米勒少尉刚从西点毕业,物理知识懂得肯定比他这个30多岁的老家伙多,报告就让他来写吧。
至于陆军参谋部这次会不会采纳爱因斯坦的建议,着手研发原子弹,约翰觉得可能性基本为零。当年的“曼哈顿计划”可是集多国之力,投入了60万人,花了20亿美元才成功的。现在陆军总共才20来万人,全年经费不过七八个亿,都填进去也不够啊。
就算上面觉得爱因斯坦说的有道理,真的开始动手研发核武器了也没啥。反正前世一直到穿越前,也没见到核大战爆发,也就小日本挨了两颗原子弹而已。对于拿原子弹炸小日本这事,他是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的。
历史上,柯蒂斯・李梅将军在指挥b…29编队轰炸东京的时候,用燃烧弹把东京居民区都烧成平地了,近50万日本人死亡,800万人无家可归。战后,日本政府照样要给这个“鬼畜”将军颁发最高等级的“勋一等旭日大绶章”,以表彰他在瓦解极端军国主义者斗志,避免日本国民全体“玉碎”方面所做出的的功绩。
小日本就是这么欠,不扔他两颗原子弹,怎么会乖乖管你叫爸爸。
第二天下午,约翰拿着米勒少尉撰写的报告去了布尔少将的办公室。至于米勒这个倒霉孩子,因为昨晚通宵赶报告,约翰已经很贴心地放他回去睡觉了。
布尔少将对什么“原子能武器”压根就不关心。只不过因为这是从白宫转过来的,他才派约翰去见一下爱因斯坦,好应付差事。
“行啊,效率挺高的,干得不错。”布尔少将一边翻着报告,一边表扬了约翰。约翰敢打赌,他绝对没看懂这份报告里面的内容。
米勒这孩子做事太认真了,一份报告弄得跟学术论文似得,里面有很多物理学专业术语和公式。不过约翰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要是太浅显易懂的话,他怎么好意思说自己当时没听懂呢。
布尔少将很快就把这份“专业性”极强的报告放到了一边,他可不打算为此自学核物理知识,有个东西能交上去应付差事就完了。他转而谈起了约翰之前与芬兰大使馆武官的合作:“援助芬兰的那批物资到哪了?”
“步兵装备大前天才启航,估计要等25号圣诞节前后才能到赫尔辛基。”约翰对自己经手的工作了如指掌,根本不用去想就能回答:“那50架h…1战斗机昨天已经到了纽芬兰,交到了等在那的瑞典志愿飞行员手里,估计今天差不多就能到芬兰。”
“听说你帮芬兰人招募了一批飞行员?”布尔少将问道。
“没有的事。休斯飞机就是雇人帮他们把飞机开到纽芬兰而已。”约翰连忙解释道:“那批飞行员是售后服务人员,不是雇佣兵。”
“这又是哪个不开眼的在背后给我上眼药,不就是卖了50架战斗机吗,至于眼红成这个样子吗。”约翰一边在心里嘀咕,一边“委屈”地向布尔少将解释道:“芬兰空军总共也就30架轰炸机、56架战斗机和59架侦察机。苏联人一出动就是800架,古泽森他们也是着急了,问我能不能想办法快点把这批飞机运回去。”
“我想送货上门也算是售后服务的一部分吧,就答应了。结果休斯飞机公司能开h…1的飞行员不够,只好又从外面临时雇了十几个。这帮人真的只是去送货的,明天就从纽芬兰回来了,不会上战场的。”
看到约翰着急跳脚的样子,布尔少将笑了:“行了,别演了。你这事做的不错。芬兰大使在给赫尔国务卿的感谢信里特别提到了你,好像过几天他们还要给你发枚勋章。”
参军两个月,就获得了一枚勋章,居然还不是美国的。约翰有些啼笑皆非,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马歇尔参谋长对你的工作评价很高。”布尔少将开始给约翰灌心灵鸡汤了,“好好干,我很期待有一天能亲手为你佩戴勋章。”
“我也期待这一天早点到来!”约翰陪着笑脸附和道。他不是那种把荣誉看得至高无上的正统军官,对勋章啥的没有太大追求。有没有都无所谓,只要不是紫心勋章(颁发给伤员的)就行。
这时候,布尔少将桌上的电话突然响了。电话是马歇尔参谋长打来的,让他立刻召集作战计划处的所有副处长一起去顶楼的大会议室参加紧急会议。
………………………………
第二十章 苏芬战局推演
“怎们可能?芬兰人居然挡住了那头北极熊?”
“雅科夫列夫的第7集团军在卡累利阿地峡损失惨重,没能突破曼纳海姆防线?”
“苏联红军第8集团军在托尔瓦湖地区进攻受挫,阵亡500人,补给断绝被迫转入防御?”
“白俄罗斯方面军第9集团军被分割,第163师造重创,那第44师不就离完蛋不远了吗?”
听完军事情报处(g2)处长海耶斯・科罗纳准将对苏芬“冬季战争”最新战况的介绍,在场的美**官们都炸了锅。
约翰还是第一次参与这种由马歇尔参谋长亲自主持召开的军事会议。几乎所有重要部门的正副职都在,没想到会议氛围竟然如此宽松,好像谁都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约翰甚至听到一个上校对g2情报的准确性提出了质疑,科罗纳准将也只是就这次的情报来源做了说明,并没有生气。
话说那个上校质疑军事情报处的准确性也并非没有理由。一来芬兰人的战果太过于匪夷所思了。33万陆军加上临时征召的127民兵,居然把有45万人,2000辆坦克、800多架飞机的苏联红军揍得找不着北,这不科学。
二来是因为军事情报处已经不是第一次出错了。自打1929年经济危机以来,军事情报处的人员和编制就一直在缩水。到了1936年,整个处一度缩减到了只有一个上校,不足70人的规模(处长连将军都不是,妥妥的二流部门)。
虽然马歇尔上任后已经加大了对军事情报处的投入,但情报工作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指望一个只能维持少数几个海外情报站点的情报部门能提供多么及时准确的情报,这确实有点强人所难。但是这次,新上任不久的科罗纳处长对自己手里情报的准确性很有把握。
短暂的喧闹后,马歇尔参谋长很快就控制住了会议室里的局面。今天的会议的主题是对苏芬“冬季战争”接下来的形势发展进行研判。罗斯福总统和赫尔国务卿随时可能需要听取军方对此事的看法。
很快,一张巨大的军事地图前,两组参谋军官开始对战局的发展进行推演,不时有军官提出自己的假设,有人支持有人反对。马歇尔和几个副参谋长也时不时地会询问几个问题。
约翰对这场战争接下来的走势并不关心。哪怕没有来自前世的记忆,他也能看出芬兰人的胜利只是一时的。一个总共只有370万人的小国,全国成年男子加起来还没有入侵的苏联士兵多。如果没有外部援军的话,他们投降是迟早的事。芬兰人不可能为了卡累利阿和几个小岛把整个民族的血流干的。
至于芬兰人会不会有援军?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苏联的行径是明显的侵略行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公愤。但似乎并没有国家愿意为了芬兰和苏联动手。
战争已经打了快一个月了,芬兰获得的援军不过是8799名瑞典志愿者、1010名丹麦志愿者、895名挪威志愿者、372名英国志愿者和一些“充满正义感”的外国记者。
历史上,英国和法国倒是有过出兵支援芬兰的打算。他们计划在挪威北部登陆10万英**队和35000法**队,然后通过瑞典进入芬兰。不过这些都是假象,据战后透露的文件证实,他们根本无意和苏联交火,只是想借此占领挪威北部的铁矿,以阻断德国的战略物资来源而已。
而且这一计划最后也没有实施。因为希特勒警告了瑞典,如果英法军队踏上瑞典国土一步,就意味着德国立即进攻瑞典。
所以,约翰很清楚,芬兰人目前的胜利不过是最后的辉煌罢了。开战后第三天刮起的暴风雪为他们提供了天时,不利于苏联机械化部队展开的密林雪野为他们提供了地利,再加上芬兰社会福利体制改革形成的民族凝聚力(就连芬兰本国的社会主义者也加入到反抗侵略者的战斗中,捍卫自己的福利待遇。苏联人扶持库西宁建立的芬兰人民共和国根本没有生存土壤。)才让他们上演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约翰现在感兴趣的是,观察这帮美国陆军最高参谋机关的参谋们如何进行战局分析,与他前世在电影里见到的到底有什么不同。正当约翰看的津津有味的时候,马歇尔参谋长突然点了他的名;“范德比尔特中校,前一段时间对芬兰的军事物资援助是你负责的。从物资补给的角度上看,芬兰还能撑多久?”
“据我所知,芬兰人的弹药储备已经不多了。所以这次他们除了购买了四个轻装步兵师的装备外,还购买了大量弹药。按照我们自己的补给条例算的话,子弹大约是2个月的消耗量,炮弹是3周的消耗量。如果战况激烈的话,很可能会更短。这批物资大概在月底运抵赫尔辛基,如果运输途中一切顺利的话,最多可以帮助他们坚持到明年2月底。”
想了想,约翰又继续补充道:“目前芬兰方面最为担心是,苏联飞机对赫尔辛基港口的轰炸很可能会威胁到这批物资安全。好在我们这次援助的50架h…1战斗机明天就能飞抵芬兰,苏联人短时间内想要掌握制空权希望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