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937全球速递-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了想,约翰又继续补充道:“目前芬兰方面最为担心是,苏联飞机对赫尔辛基港口的轰炸很可能会威胁到这批物资安全。好在我们这次援助的50架h…1战斗机明天就能飞抵芬兰,苏联人短时间内想要掌握制空权希望不大。”
马歇尔微微点了点头,什么也没说就又转而向另外一名军官提问了。约翰坐下来后,才回过神来,这还是自己第一次在这种军事会议上发言。心里一下子就忐忑了起来,也不知道自己刚才的表现到底合不合格。
他观察了一下周围军官的表情,发现大家在专心的听那个来自陆军航空队的参谋军官发言,并没有什么人关注他。只有布尔少将对他笑了一下,似乎是在肯定他刚才的发言。
约翰定了定神,继续专心地参与起讨论来。最终大家在几个大的问题上取得了比较一致的意见:1、芬兰的胜利是暂时的;2、苏联会在明年2月初完成调整、恢复进攻;3、芬兰最迟5月底前就会投降,很可能失去卡累利阿地区的领土;4、苏联方面的损失预估在50万人左右。5、短期内,苏联不会对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采取军事行动。
会议结束后,约翰看了看表,不知不觉就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刚才一直全神贯注地参与讨论,现在才开始感觉到饥饿。虽然有点累,但约翰发现自己挺喜欢与这些职业军官们讨论军事问题的。特别是在进行分组推演的时候,约翰甚至投入得甚至有些忘我。难道我骨子里是个好战分子吗?他不禁有些疑惑了。
………………………………
第二十一章 获得认同感
会议结束后,布尔处长招呼处里的几个副职一起去军官餐厅用餐。大家一边吃饭,一边聊起了芬兰陆军元帅曼纳海姆男爵。布尔少将曾与这位堪称芬兰军界定海神针的老将有过一面之缘。
“曼纳海姆男爵还真是老而弥坚,他以前给尼古拉二世当过贴身护卫,这次也算是给沙皇一家报仇了。”布尔少将笑着说道。
“曼纳海姆也就是借助了天气和地形的优势,主要是现在的这支红军不行了。”有人觉得曼纳海姆的战略战术也不过如此,只不过运气好碰上了猪对手:“斯大林把那些有作战经验的军官都清洗掉了。现在的那批红军师长里,有些人不久前还是个大尉呢。一帮娃娃师长能打什么仗。刚才会上预估他们要损失50万人,绝对是估少了。”
苏联红军在苏芬“冬季战争”中到底伤亡了多少人,历史上一直有很多种说法。当时的苏联人民委员会议主席、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在向最高苏维埃提交的报告里说的伤亡数字是:死亡48745人,伤158863人。
不过这话连苏联人自己都不信。因为苏联在统计伤亡时的准确率一向较差,甚至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红军的“伤亡统计只能精确到百万位”。这种精确到了个位数的统计数字,明显是用于对外宣传。
赫鲁晓夫下台后在其秘密出版的《赫鲁晓夫回忆录》中曾提到过苏联红军在冬季战争中的伤亡情况,他的原话是“我们损失了上百万人”。但是考虑到他一贯的大嘴巴和反斯大林立场,这个数字很有可能又有些夸大。
约翰认为,苏联在这场入侵芬兰的战争中,大概会伤亡50…70万人。再加上损失的2000辆坦克和600余架飞机,苏联为获得芬兰这5700平方公里土地,付出了的代价实在有点太高了。
所以说,不管最后的战争结果如何,苏联红军这次都丢人丢大发了。现在外界普遍对苏联的军事实力评价不高,认为他们空有人数和装备,却不懂得怎么去打仗。
约翰不是唯武器论者,但也不赞同这种判断。现在的这批苏联指挥官基本素养还是有的,只是经验不足而已,多打几仗就好了。那个被芬兰人分割包围,丢了第163和第44两个师的白俄罗斯方面军第九集团军司令崔可夫,在二战时期不也打得很不错吗。总不能说德国陆军连芬兰人都不如吧。
“不管怎么样,曼纳海姆元帅这仗打得真不赖。狠狠地给了斯大林一记耳光,就凭这个,他就足以扬名全世界了。”布尔少将对曼纳海姆还是很推崇的。
“这次扬名全世界可不光是曼纳海姆,别忘了苏联那边还有一个莫洛托夫呢。”约翰的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捧腹大笑。
莫洛托夫这个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也够辛苦的,一个月内接连给“莫洛托夫面包篮”和“莫洛托夫鸡尾酒”这两个后世威名远扬的“世界名牌”做了形象代言。
玩笑过后,布尔少将拍了拍他的肩膀:“约翰,今天你在会上的表现很不错。”
“谢谢你,长官!马歇尔参谋长的提问太突然了,我一点准备都没有,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了。”约翰以为布尔少将是在肯定他在会议上的发言。
“那个问题你回答得不错,但我说的不是这个。你可能自己都没察觉吧,刚才在会议讨论环节你表现得很投入。这非常好,约翰,你开始有一颗真正的军人心脏了。”
布尔少将的话赢得了大家的则一致认同。分管战略科的阿瑟・内文斯副处长(准将,二战中担任过第二军副参谋长、第五集团军作战处长、盟军最高司令部作战处作战科长。)也对约翰今天的表现很满意。
“你刚来的时候,我们就怕你把商场、政坛的那一套弄到计划处来。你和威尔斯之间的事干得确实漂亮,但那不是军人的风格。”内文斯把手中的水一饮而尽,“你今天的表象让我们刮目相看。约翰,你要记住今天会上的那种感觉。作为军人,怎么打赢战争才是第一位,其他的都不重要。你身上已经开始有军人的味道了,你会是个优秀的陆军军官的。”
之前辛辛苦苦准备了那么多,都没能赢得处里这帮副处长们的接纳和认可。没想到刚才会议上一时出于好奇,投入地有些忘情,却意外地让自己融入了这个团队,真是没想到。
“约翰,现在处里人手不够,你不可能永远只忙你自己手里的那一摊事,其它方面你也要开始学起来。”布尔少将继续说到:“除了今天这种大型的战略分析会,参谋部还会经常举行一些小的讨论会,对一些外军战例和战略、战术问题进行分析总结。阿瑟你以后去参加的时候把约翰也带上,让他多接触学习一下。”
“没问题,哈罗德,只要你把藏在办公室里的那瓶干邑白兰地送给我就行。”内文斯跟哈罗德・布尔少将曾长期在一个部队共事,两人关系很亲密,可以随便开玩笑。
布尔少将笑骂道:“你个老酒鬼,鼻子还真尖。明天自己来我办公室找吧,找到了就归你。”说完,他就端起了杯子:“时间不早了,今天就到这吧。this…well…defend!”
“this…well…defend!”(陆军口号,这里由我们保护。)
约翰回到家时,已经是深夜了。阿黛尔因为联邦快递公司年终审计的事,带着玛丽和小艾拉去了底特律。约翰一个人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
直到今天,约翰才第一次有了身为职业军官的感觉。之前,他除了这身军装,其他地方都和在军工生产委员会的时候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但是今天的紧急会议,让他对这份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即便是那些平时尸位素餐的保守派老人,在讨论起战事时,眼神都是那么的专注和执着,眼中闪烁着炙热的火花,完全就像变了一个人。
也许这种对于战争的向往,对于胜利的执着,才是他们和普通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吧。在他们的眼里,只有如何赢得战争。至于明年赫尔辛基奥运会还能不能办的问题,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列。(1940年奥运会原本的举办地是东京,因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被取消资格,改在了赫尔辛基。后来又因为苏芬战争彻底停办,直到二战后才恢复。)
………………………………
第二十二章 结识“大神”
直到那次陆军参谋部关于苏芬“冬季战争”的情况分析会后,约翰才开始真正融入到作战计划处的团队中去。不再像以前那样,被排斥在参谋部军官们的主流圈子之外。
布尔少将经常给他安排一些需要与其他部门打交道的任务,内文斯副处长也频繁地带他出席各种参谋部的内部交流研讨会。
很快,约翰低调、务实的工作态度,温润、谦和的待人方式,以及“与生俱来的军事嗅觉”和时不时“灵光乍现的奇思妙想”(80多年的历史经验不是白给的)就给他带来了好人缘。
特别是随着马歇尔提拔的那批中青年军官逐渐在参谋部站住了脚跟,约翰这个“有想法、能干事、眼界开阔、学习能力强”的年轻人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成为了在陆军某些精英小团体里颇受欢迎的人物。
在这个过程中,约翰也结识了不少还没有“发迹”的未来“大神”。比如参谋部新闻图片处处长小弗兰克・艾伦上校。
这个将来率领“大红一师”(陆军第1机械化步兵师,是美国陆军的王牌部队)从北非一路浴血厮杀到西西里的彪悍师长,竟然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每餐之前必做祷告,跟后世电影中坐在吉普车里满嘴脏话的形象完全不一样。
再比如克拉克的顶头上司,训练处副处长洛厄斯・鲁克斯上校。鲁克斯是个严肃认真,特别注重规则和纪律性的军官。不过他和布莱德利的私交不错,还是布莱德利女儿的教父。约翰知道,将来布莱德利出任第二军军长时,鲁克斯就是他的参谋长。后来他还担任过盟军最高司令部的作战处副处长。
在这些人中,跟约翰关系最好的伦纳德・杰罗中校和罗伯特・麦克卢尔少校。
杰罗现在是内文斯副处长手下的主任参谋,经常和约翰一起去参加各种会议。几天相处下来,约翰发现杰罗不仅精力充沛、学识渊博,而且性格温和,特别有耐心。从那以后,约翰就把杰罗当成了自己的半个老师,有什么问题都喜欢向他请教。
约翰有时候会想,历史上,陆军部选中杰罗来担任第15集团军的中将司令并非没有道理。(二战期间,杰罗先后担任过第29师师长和第五军军长,并于1945年1月出任新成立的第15集团军的中将司令)。
这个第15集团军简直就是二战中美军的一朵奇葩。整个集团军总共只有3000多人,全部都是军官(军衔还都不低),没有一名士兵。这些人都是赶在战争结束前来军队镀金的美国上流阶层子弟,主要的工作就是负责编写战史。
所谓第15集团军司令这个职务其实就跟保姆差不多,主要工作就是看着这帮富家子弟别到处惹事。在当时美军的高级将领中,也就只有杰罗这个学术功底深,性格又好的人才能胜任得了这份中作,换个其他人来非捅娄子不可。
顺便说一句,巴顿将军在被解除第三集团军司令职务后,做为安抚,在1945年11月被派来接替杰罗成为了第15集团军的第二任司令官。结果上任不到一个月,他就在外出打猎的时候遭遇车祸去世了。
约翰结识的另一个新朋友,军事情报处的少校参谋罗伯特・麦克卢尔在某些方面正好与杰罗相反。杰罗是个温文尔雅的学者型军官,专心致志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是他最爱做的事。麦克卢尔则是个非常有活力的年轻人,交友非常广阔,跟谁都能自来熟,而且很有眼色,一点也不讨人厌。
在陆军参谋部里,麦克卢尔几乎跟谁都能聊得来,信息灵通得很。约翰能这么快和他成为好友(主要是麦克卢尔自己主动贴上来的),跟他的这种性格有很大关系。
约翰知道,麦克卢尔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的这种天赋,将在二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1941年的时候,他曾经一个人担任了美国驻九个国家的大使馆武官(英国和其他八个在英国的流亡政府)。因为表现出色(弄到了不少军事情报)被艾森豪威尔选中担任了欧洲战区情报处的处长,从此一路跟着艾森豪威尔走进了盟军最高司令部。
在盟军最高司令部公共关系处和心理战处拆分之前,麦克卢尔等于一个人负责了公共关系、心理战和新闻审查处三个重要部门的工作。虽然军衔只是个准将,但却是盟军最高司令部里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一天下午,约翰和杰罗一起代表作战计划处去参加由陆军航空兵司令部牵头组织的关于“12月18日的赫尔戈兰湾空战”的战例分析会。
阿诺德将军没有出席,会议将由老熟人哈罗德・乔治中校来主持。不对,人家现在已经是准将了。这位绰号“哈尔”的陆军航空兵司令部作战处处长跟布莱德利一样,已经借助陆军领导层更迭的东风,一跃进入了将官的行列。
在会议室里,约翰还看到了他在军工生产委员会时结识的老朋友霍伊特・范登堡和海伍德・汉塞尔。这两个战略轰炸派的核心骨干最近也获得了晋升,肩膀上跟约翰一样扛着对银树叶。
“约翰,好久不见。”霍伊特开心地跟约翰打着招呼,“自打你去了宪法大街那边,就没在弹药大厦(陆军航空队司令部所在地)见到过你了。”
“你好,霍伊特。”约翰首先对他的晋升表示了祝贺。历史上霍伊特要到明年7月才获得晋升,这一世因为马歇尔人事更迭计划的提前,他也早早地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寒暄了一阵后,约翰发现会议室的一角坐了一名表情严肃的小个子中校。约翰一开始以为他是陆军航空队的人,但看了看他的臂章,居然也是陆军参谋部这边的。
“伦纳德,那边那个中校你认识吗?”约翰小声地问杰罗。
“沃尔特・史密斯,马歇尔参谋长的助理秘书,他应该是替马歇尔将军来了解情况的。”
好家伙,原来这个小个子就是将来艾森豪威尔最信任的助手――盟军最高司令部参谋长史密斯中将啊。约翰回忆了一下,好像战后,他还干过一任中央情报局局长和副国务卿,在日内瓦会议上用端咖啡杯逃避与周总理握手的就是这个家伙。
………………………………
第二十三章 赫尔戈兰湾空战
约翰没有主动上前去结识史密斯,不只是因为会议已经开始了,更是因为他不想让人产生不必要的误会。马歇尔参谋长的助理秘书,这在陆军参谋部里是个比较特殊和敏感的职位。
他除了帮助马歇尔参谋长处理一些日常的行政事务外,最重要的工作,是坐在参谋长办公室的外间充当“挡驾人”的角色。也就是说,那些想要面见马歇尔的人,都必须先通过他这一关。由他根据马歇尔的日程安排来决定是否可以进去,或者何时可以进去。
约翰不想贸然上去套近乎,这很容易让史密斯和其他人误以为自己想以此来接近马歇尔。自从听史汀生叔叔说了马歇尔之前对他的“使用安排”后,约翰就在这一问题上尤为小心。
归根结底,史汀生叔叔和马歇尔只是盟友关系。两人虽然在大方向上保持了一致,合作得也还算默契,但各自的利益诉求还是有差别的。约翰作为史汀生的亲近晚辈,在工作上保持积极配合的态度就可以了,实在没有必要主动往马歇尔身边凑,况且凑过去也没有用。
约翰很清楚自己在参谋部里的定位,老老实实干自己的事。该有的待遇一样也不会少,那些乱七八糟的事也不会牵扯到他,但想要额外的优待也是不可能的。
况且他压根就没想过要长期在军界发展,什么军衔、职务都对他没有太大意义。还不如乘机学点东西,结交点人脉来的实在。
很快,约翰就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了陆军航空队情报参谋对赫尔戈兰湾空战的情况介绍上。这场空战的规模不大,参战的英国轰炸机和德国战斗机加起来也就只有一百架出头,而且并没有全部发生接触。
战斗的过程也不算复杂,英国皇家空军的24架威灵顿轰炸机在一个天气十分晴朗的白天从本土出发,尝试袭击德国北部港口内的德**舰。结果在赫尔戈兰湾上空,遭到了德国地面防空火炮和空军战斗机部队的拦截,被揍下来了12架。德军只损失了3架战斗机,没有一枚炸弹成功落入港区。
这么简单的一场战斗有什么好分析研究的呢?你还别说,值得研究的地方还挺多。尤其对于“哈尔”、霍伊特、海伍德这些陆军航空队的战略轰炸派来说,这次糟糕的轰炸作战所带了的经验实在太宝贵了。
这些年,战略轰炸理论已经逐渐被各国空军所接受。“只要大力建设负责进攻的轰炸机部队,就能依靠轰炸迫使敌国投降”的想法不只是在英国皇家空军有市场,在美国陆军航空队里同样拥有一批支持者。
但是理论就是理论,即使很多国家已经开始围绕这一思路来建设和发展自己的空军。但到底实战效果如何,谁也不知道。这次发生在赫尔戈兰湾的空战可以说是对战略轰炸理论的一次实战检验。
虽然战果不佳,但为改进和完善战略轰炸理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历史上,这场规模不大的空战,彻底改变了二战中的战略轰炸作战模式,被英国和德国的官方史学家一致评为“整场战争中最重要的战斗之一”。
情报参谋介绍完情况后,会议里就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争论的焦点很快就集中到了密集轰炸机阵型能否仅凭速度和火力突破敌方拦截的问题上。
在此之前,各国的战略轰炸理论都存在一个漏洞,没有认识到“轰炸机永远都能突破防线”这个理论前提是不存在的。但发生在赫尔戈兰湾的这场空战给他们泼了一头冷水。
白天,轰炸机编队在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很难突破对方防空火力的拦截。就算轰炸机编队再怎么密集,装甲、火力再怎么加强也无法达到理想的突防效果。
于是在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上,在场的军官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应该放弃昼间轰炸,转而主攻夜间轰炸。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对方地面防空火力和拦截战斗机的威胁,避免出现太大的损失。
另一派则认为,夜间轰炸的精准度不高,而且只在夜间出动也大大限制了战略轰炸威力的发挥,应该派出战斗机编队为轰炸机护航。
在约翰的记忆里,英国和美国后来在这一问题上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资源紧张,战斗机数量不足的英国皇家空军把他们的轰炸机部队转型为了一支夜间轰炸机部队,所有攻击行动几乎都是在夜间发动的。为了在夜间实现更好的低空突防效果,他们还开发出了“蚊”式这样的纯木制轰炸机。
而财大气粗的美国陆军航空队,则投入了大量资源,在大幅提升远程轰炸机装甲、火力的同时,开发出了大航程战斗机,为战略轰炸机部队提供了护航保护。
会上,约翰旗帜鲜明地支持了组建战斗机护航编队的提议:“我们目前使用的轰炸瞄准器诺顿神器虽然精度很高,但有一个使用前提,就是轰炸目标必须在机组人员视线范围之内。夜间轰炸很难保证轰炸精度,效率太低。”
“可是目前的战斗机航程太短,无法为远程轰炸机提供有效的保护。”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那是以前发动机不行,只能靠减少战斗机的重量来保证机动性。近一年航空发动机技术发展的很快,我们完全有能力开发出大航程战斗机。”约翰这可不是吹牛,他辛辛苦苦从罗罗弄回梅林发动机不就是为了干这个的吗。
别看休斯飞机的h1、h2卖的很火,但约翰知道这只是一款高空高速性能单一的飞机,做拦截机效果还不错,远程护航还要看正在研发中的p51。p51野马加了副油箱作战半径能达到惊人的1200公里,足够从英国飞到布拉格再飞回来了。
约翰的话成功地引起了“哈尔”准将等人的兴趣,也算是提前为休斯飞机公司将来的拳头产品打了个广告。
此外,在场军官们也对德国人的防空预警系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战报上看,英国轰炸机编队先是绕道弗里斯兰群岛北部,随后向南方转了一个大弯,有效避开了德国人大部分的高炮阵地。
但是,他们却被德国海军的芙蕾雅早期预警雷达设施发现。英国空军指挥官查德凯利特中校选择的绕道路线,反而给德国空军的战斗机提供了更多的反应时间。
约翰以前只知道不列颠空战时,英国人的雷达预警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想到德国人在这方面也走到了美国的前面。目前在美国,雷达主要还是被当做夜间和雾天的海上探测工具,装备在一些海军水面舰艇上。陆军并没有意识到其在防空预警方面的价值。
这次战力分析会上,德国人对雷达系统的“创新”运用终于引起了在场军官们的注意。约翰也趁机提出了开发小型机载雷达的想法,获得了不少人的认同。
………………………………
第二十四章 英伦岛的新年
“你的国家需要两百万个你!”
194o年1月1日,元旦。小说47oo万英国本土居民收到了一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