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937全球速递-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最初,军方,特别是拥有专门从事破坏活动部门的军情6处(i6)明确表达了他们对建立soe的反对意见,认为这侵入了他们的领域。但是最后,他们还是妥协了。
如今,道尔顿招募到的“亡命之徒”已经在军情6处的配合下在欧洲开展了一系列破坏活动,并在法国、荷兰、波兰取得了一些定的战果。约翰注意到,soe的袭击目标并不只限于军事目标,也包括一些政府官员和民用设施。没想到,一向自诩绅士的英国人,也有变身恐怖分子的时候、
至于英**方,他们也准备了自己的反击计划。比如对法国北部港口、以及德国几个重要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的空袭,以及海军对德国波罗的海航线的袭击。
不过,当约翰看到皇家空军将之前轰炸苏联高加索油田的“长矛行动”计划再次提上议程时,还是有些惊讶。
英国人准备轰炸苏联!也许在后世一些人的眼中,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在1940年,这并不是多么难以理解的事。目前,苏联和纳粹德国在国际舞台上可一直扮演着一对“好基友”的角色,双方合作得愉快着呢。
自从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共同瓜分了波兰后,高加索油田就开始为德国源源不断地提供原油供应。目前,德国纳粹所需的石油,绝大部分都来自于罗马尼亚和苏联。
早在法兰西战役前期,法国人就率先提出了“长矛行动”计划。英法两国空军计划出动100多架轰炸机,从位于伊朗和叙利亚的空军基地以及同样反苏的土耳其境内起飞,摧毁位于巴库和巴塔米的石油设施,切断德国人从苏联获得原油补给的渠道。不过由于法国人败的太快,这个计划还没等实施就流产了。
现在,皇家空军竟然又再次提起了这一计划。根据资料显示,英国的侦察机已经从伊拉克机场起飞,完成了行动的前期侦查工作。一批“布伦海姆”轰炸机也正准备进驻伊拉克的摩苏尔基地。
好家伙,英国佬这是要作死到底,准备单挑“苏德”联盟了吗?还是他们觉得,苏联有可能会倒向德国,想以此来威胁莫斯科,不要公开站队?
不过有一点,约翰是可以肯定的。英国人最多也就是虚张声势,吓唬吓唬苏联,不敢真的动手。当初还有法国可以当垫背的时候,他们都没敢动手。现在一个希特勒就够他们受的了,难道还真敢再惹毛一个斯大林吗?
约翰记得,在冷战时期,前苏联的历史学界曾经有过这样一种观点:德国之所以会入侵苏联,是因为英国人屡次威胁苏联,不切断对德国的石油供应,就炸毁整个高加索油田。德国纳粹为了自身的能源安全考虑,才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想把这块油田掌握到自己手中。貌似这种摆明了是要离间英德关系的论调一度在欧洲还挺有市场的。
当约翰看完最后一份资料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六点多钟了。不知不觉中,他就已经在机要室里待了一天,连午饭都是威尔逊上尉送过来的。一口喝干了杯子里早已冷了的咖啡,约翰站起身,一边活动着筋骨,一边收拾桌上那些记录了各种数据的打孔卡。
约翰此次来英国的目的很明确,搜集证据向那些国会议员们证明英国有坚持打下去的决心和能力。决心好证明,反正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感性的材料并不难找。关键是如何证明英国人的能力。
在约翰看来,没有什么是比实打实的数据更有说服力的了。他准备好好帮英国佬算笔账。
………………………………
第七十五章 吃饭是个大问题
众所周知,打赢一场战争,无论是现代战争还是古代战争,需要的无非都是人、财、物三个方面的资源。那么,英国人现在的人力、物力、财力状况到底怎么样呢?
约翰通过他所掌握的材料,大致估算了一下。
人力好说,从他刚刚整理出来的数据看,英国现在并不缺少人力资源。庞大的殖民体系和良好的国民素质,给英国提供了足够的人力资源储备。目前暂时的人力紧缺,只是因为刚刚开始全面动员,人员调度和培训需要时间而已。
况且开战至今,英国的总伤亡人数也不过数万。历史上,整个二战期间,英国的总伤亡人数也不过仅仅45万,不到1939年全国总人口的1。距离上次大战120万人的伤亡数字还有很大的距离。
至于物力,英国本身的工业生产能力并不算弱,只是因为海上运输线出了点问题,大量殖民地的工业原材料和农产品没有办法及时运进来而已。数据显示,英国货运船队在海上的损失虽然惊人,但还没有达到让整个国家物资供应链崩溃的地步,只是拖慢了他们从前期损失中恢复过来的速度。
事实上,英国现在的工业生产能力较开战前还是略有提升的,只是他们对一些特定工业产品的需求增长得更快罢了。反倒是农产品的缺口更为棘手一点,毕竟大不列颠本土面积就这么大,本土农业生产能够满足国内一半的需求就不错了。
目前来看,困难最大的可能是财力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可比上一次费钱多了,参战国的总军费开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65倍。
约翰刚才算了一笔账,光是维持目前的军队规模和作战强度,英国每天用于战争的经费就差不多接近1000万英镑。而且随着德国人空袭强度的不断增加、意大利人在北非的乘火打劫,以及英国自身军队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增长。
这还只是维持军队日常消耗的费用,不包括购买和生产武器装备的钱。约翰保守地估算了一下,英国人要想坚持到美国参战,至少还需要40亿英镑的军费开支历史上,1940年英国的军费开支为1118亿英镑,1941年为3220亿英镑。去年,英国的总国民收入也就是50亿英镑出头,他们的财政状况支撑得起这种消耗吗?
答案是很肯定的,仅靠政府的财政收入肯定没戏。好在丘吉尔政府并不需要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大英帝国几百年殖民史积攒下来的财富可不是开玩笑的。相比之下,海峡对面德国人的财政状况甚至还不如他们,军费开支已经超过了国民收入的一半。
整理完这些打孔卡,约翰觉得自己今天在本土防御司令部的考察可以结束了。他脑子里的东西足够完成一份不错的报告了。因为保密的关系,他不能从机要室里带走任何一张纸片。所以,在最后确认一边数据后,约翰用剪刀剪碎了那些打孔卡,离开了房间。
“中校,你是在这里用晚餐还是让我送你回去?”威尔逊上尉这两天的工作就是为约翰服务,他现在不仅是约翰的秘书、还是他的司机、向导和勤务兵。
“送我回去吧,中午的那些咖喱实在太可怕了。”想到中午那顿让他反胃的午餐,约翰决定还是回去吃比较好。
“非常抱歉,中校。从澳大利亚过来的运输船队晚到了三天,中午的肉确实有些不新鲜。”威尔逊说道:“不过再过几天hx82编队就要到了,他们的船上有从捕鲸船上拆下来的大型冷冻设备,到时候就有新鲜的肉类和水果了。我听说他们这次还运了一批椰子,伦敦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见到过椰子了。”
约翰心想难怪中午的咖喱味道这么冲呢。虽说英国的美食和美国的历史都被国际社会并称为最短的冷笑话,但好歹这里是本土防御司令部,厨子的水平也不应该糟糕到这种地步,感情是为了掩盖食材的异味啊。
说起来,咖喱urry这种东西本来就是英国海员们为了掩盖食物异味而发明的。人们通常认为咖喱是印度美食,其实印度根本就没有这道菜。在传统的印度餐馆,菜单上只有“玛萨拉”,没有“咖喱”。
18世纪初,英国的殖民者在“玛萨拉”的基础上,将各种热带香料掺和在一起发明了咖喱粉。因为其烹饪简单把各种肉类、蔬菜切块与咖喱粉一起煮就行了,食材不新鲜也不太能吃得出来,咖喱在常年漂泊在海上的船员中非常受欢迎。后来,咖喱才慢慢在英国本土盛行,成为了仅次于炸鱼薯条的英国第二大国民美食。
约翰记得,后世英国每年举办的“咖喱大赛”非常有名,连首相都会参加最后的颁奖典礼。就连英国酒吧也兼卖咖喱,一边喝啤酒一边吃极辣的咖喱被认为是具有男子气概的表现。
“威尔逊,你结婚了吗?”在车上,约翰开始跟这个英国上尉聊起了家常。
“我已经结婚三年了,家里还有一个快两岁的男孩。”威尔逊一边开车,一边说道:“我是纽卡斯尔人,敦刻尔克撤退前在诺森伯兰团诺森伯兰郡是英格兰最北部的郡,首府是纽卡斯尔1营作副营长。她们娘俩都还在老家的乡下呢,就我一个人在伦敦。”
约翰想起了远在华盛顿的阿黛尔和孩子们,随口问道:“你不打算把她们接过来吗?”
威尔逊扭过头,很诧异地看了约翰一眼:“暂时没这个打算,乡下总比伦敦安全,而且食物也比城市里要充足一点。”
其实刚才话一出口,约翰就意识到自己问了个傻问题。这时候伦敦人都忙着往乡下跑呢,谁会这时候主动过来挨炸弹啊。他连忙转换了话题:“最近食物供应一直这么紧张吗?”
“那要看是什么了。面包和黄油还是有的,虽然要凭配给手册购买,但总能买得到。”威尔逊说道:“但是新鲜的蔬菜、肉类和水果就比较难得了,即便你有配额商店里也不一定有。乡下要好一些,你可以自己种些蔬菜,养点鸡什么的。不像城市里,只有孕妇和婴儿才可以有额外的牛奶票,正在长身体孩子们也只有少量的橘子和鸡蛋配额。”
约翰点了点头,现在英国有接近4800万人口,战前三分之二的食物都依赖于进口。从某种程度上说,吃不饱饭,远比德国人的飞机、坦克还有潜艇更具威胁性。
………………………………
第七十六章 营养学家丘吉尔
当约翰在车上与威尔逊上尉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伦敦食品供应问题的时候。 在唐宁街,丘吉尔也在和人讨论这个问题。
这会儿,丘吉尔正和农业大臣伍尔顿爵士一边吃着新鲜出炉的牛肉胡萝卜馅饼,一边讨论着“为胜利刨地”(dig…on…for…victory)行动的进展情况。
伍尔顿爵士告诉丘吉尔,“为胜利刨地”行动开展几个月来,民众响应的热情很高。市民们为了能够有更多的食物,开始利用周围的一切空地,包括自己后院、社区草地、甚至是德军空袭炸出来的土坑来种菜。
“现在蔬菜的产量已经比前两个月要好一点了,但国民缺乏维生素、蛋白质和铁元素的情况还是很普遍。”伍尔顿爵士用餐巾擦了擦嘴角的油,说道:“一些社区除了帮助居民们把院子里的玫瑰花刨掉换成生菜,还组织他们用厨余废料养猪。当这些猪养成的时候,会在公证机关在场的前提下公开宰杀,分派给那些出力养猪的居民。”
“不过由于养猪远比种菜困难得多,目前还看不出什么效果,肉类短缺的情况依然很严重。”伍尔顿爵士忧心忡忡地说道:“为此,农业部组织营养学家们编写了一份《战时菜谱》,指导国民健康饮食,保持营养均衡。”
“是那本《战时烹饪指南》吗?伦道夫拿给我看过,那是本非常实用的好书。”丘吉尔对伍尔顿爵士的这项工作很满意,“我喜欢里面的那道土豆炖培根(培根在194o年是比较容易获得的肉类,因为之前的战略储备中有大量培根罐头),不过罐头培根有点太咸了。我建议菜谱后面最好加一句:培根难得,请慎重烹饪。如使用罐头培根,请减少油煎时间,尤其勿再加盐。”
表完自己对烹饪的见解后,丘吉尔又叮嘱道:“蔬菜的种植还要继续推广,尤其是土豆。这个小东西既可以提供淀粉,也含有维生素c。我们现在很难保证水果的正常供应,在没橙子吃的时候,土豆会是最重要的维生素c来源。我看到《战时烹饪指南》里提倡土豆不削皮,这很好。土豆皮里有很多营养元素,不应该被浪费。”
话说1865年的时候,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还曾这样自豪地描述:“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场;澳大利亚、西亚有我们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则遍及印度群岛……”
如今,丘吉尔作为堂堂大英帝国的相,居然沦落到要为一点点土豆皮斤斤计较的地步。这实在是一件令“听者伤心,见者流泪”的辛酸事。
不过,伍尔顿爵士这会儿还顾不上提丘吉尔感到悲哀,他还有更重要的问题要跟丘吉尔汇报。
“现在最棘手的不是肉类,而是鸡蛋的产量严重不足。尽管我们给有孩子的家庭放了鸡蛋票,但是伦敦市场上的鸡蛋已经断货快一周了。”
“成年人可以忍受短期内没有肉吃,毕竟现在是特殊时期,让媒体多引导一下,他们会理解的。但是鸡蛋配额是给孩子们的,如果长期缺货的话,家长们会不满的。媒体和公众也不会站在我们这边。”
在英国这样的民主国家,没有哪个政客敢得罪“家长”这种战斗力强悍的群体。什么问题一和孩子沾边,立马就不普通了。比如现在伍尔顿爵士提到的鸡蛋供应短缺的问题。
往小了说,不就是孩子们少吃几个鸡蛋吗,还有好多国家的孩子根本就吃不到鸡蛋呢。但往大了说,这可是影响到大英帝国一整代人的生长育,关乎“国家未来主人”身体素质整体状况的大问题。
丘吉尔知道他们必须全力以赴解决此事。哪怕解决不了,也必须把姿态做足了,绝对不能让那些家长觉得他们不作为。否则,国民肯定会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的,要是再让“哈哈阁下”这类的敌对媒体炒作一下,很可能会出大乱子。
但是,丘吉尔又不是母鸡,生不出鸡蛋来。情急之下,他只好亲自给罗斯福打了电话,让他帮忙送点鸡蛋过来。
对于丘吉尔的请求,罗斯福也很无语。他很想请教一下电话那头的胖子,一个人到底要多没有常识,才会想到要从美国进口鸡蛋去英国。
以现在大西洋航线的运输状况,一船鸡蛋在海上颠簸2o来天,就算平安到达了不列颠,没有在半路上磕碎,也应该差不多变成臭蛋了吧。当然了,如果船舱里温度合适的话,直接孵出小鸡来也不是没有可能。
不过,最后罗斯福还是答应打电话给美国农业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让他们帮丘吉尔想想办法。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丘吉尔和罗斯福都忘了这世界上还有一种叫鸡蛋粉的东西。这玩意其实就是将蛋液通过喷雾干燥制成的粉末,通常被掺在面粉里用以提高食物的蛋白质含量。虽然不如新鲜鸡蛋营养价值高,但毕竟运输起来容易多了。一周以后,一艘装载了上万箱鸡蛋粉罐头的货船就从美国出了。
而在英国,市民们的配给手册里很快又多了“鸡蛋粉”这一栏。每个5…16岁的孩子一个月可以购买一小罐,大约25o克鸡蛋粉,5岁以下的孩子减半。
与此同时,在小朋友们中颇受欢迎的战时卡通人物“土豆皮特”和“胡萝卜博士”也开始在媒体上介绍起了鸡蛋粉的“正确食用”方法。
当然了,所有这一切都跟约翰没什么太大关系。英国食品配给制度再严格,也影响不到他。实际上,这对英国有钱人的影响也不大。配给用完后,他们还可以去餐馆吃饭。在那里只要花钱就可以吃,只不过菜式比战前少,价格也贵得多而已。
约翰之所以一路上都在跟威尔逊聊这个话题,只不过是因为这让他想起了前世小时候那些关于粮票、油票、布票的记忆。那时候,他是独生子,父母又是兵工厂的双职工,自家粮票倒不至于不够吃,但父母还是会精打细算,把粮票节省下来接济那些家里人口较多的亲戚。
相似的经历让他很同情现在的英国人。他实在不忍心告诉他们,即便战争结束后,这种食品短缺的情况也不会很快好转。历史上,英国的食品配给制度战后非但没有取消,反而更加严格了。一直要到1953年,也就是战争结束8年以后,整个欧洲的经济都相对缓过来了,他们才能跟自己的配给手册说再见。
………………………………
第七十七章 伦道夫的绿帽子
由于夜晚交通和灯火管制的原因,等约翰回到托马斯的“豪宅”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跟威尔逊上尉约定了明天早上来接自己的时间,约翰就进了屋。
原本他准备随便吃点就回房间写报告的,没想到一进门,就看到伦道夫在客厅里坐着,托马斯・希区考克正陪着他和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士聊着天。
“约翰,你可回来了。”托马斯第一个现了他,站起来说道:“伦道夫他们都等你半天了。”
“抱歉,伦道夫,我不知道你会来,在本土防御司令部多耽搁了会。”约翰上前跟伦道夫打了招呼:“你昨晚应该告诉我的。这位是?”
“这是我的新婚妻子,帕梅拉。”伦道夫显然对自己太太的美貌非常得意:“帕梅拉,这位就是约翰…范德比尔特先生,我跟你说起过的。”
“很荣幸见到你,范德比尔特先生。”穿了一身考究真丝连衣裙的帕梅拉非常优雅地起身跟约翰打了招呼。她的英语里带有一丝法国味,不过跟阿黛尔的又不太一样,有一点点魅惑的感觉在里面。
“很荣幸见到你,丘吉尔夫人。”约翰连忙行了礼。前世,约翰曾经看过帕梅拉的传记,这位二十世纪末的民主党“皇太后”,克林顿总统的“教母”,年轻时可不是盏省油的灯。
历史上,伦道夫和帕梅拉确实曾是一对,他们是在1939年结的婚。可是几个月前,伦道夫来美国的时候,还是光棍一条呢。约翰还以为这一世,这两个人不会绞到一起了。没想到,“老实巴交”的伦道夫还是摘了这朵“毒玫瑰”。
“恭喜你,伦道夫。我都不知道你结婚了。”约翰言不由衷地说道。这会儿在他眼里,伦道夫的脑袋顶上已经隐隐泛着绿光了。
“我们上上周刚结的婚,都还没来得及度蜜月呢。”伦道夫拉着自己爱妻的小手,笑得那叫一个开心。能够击败一众竞争对手,把这位刚从法国索邦大学“留学归来”的贵族小姐娶回家,他还是很得意的。
不过伦道夫实在是高兴得太早了,这才哪到哪啊,“挑战”还在后面呢。
约翰知道,历史上帕梅拉终其一生都风流韵事不断,结过三次婚,情人至少有一打,以至于一度有过“风流寡妇”的雅号。
约翰数了数,帕梅拉的“裙下之臣”里,光他能记起名字的就有:意大利菲亚特汽车大王之子乔瓦尼・阿涅利、法国银行家族的巴伦・罗斯柴尔德男爵、著名作家莫里斯・布朗肖、印度花花公子阿迦汗三世、电影大亨利兰・海沃德(奥黛丽…赫本的恩主,两人还传过绯闻),以及美国富豪威廉・哈里曼。
尤其是威廉・哈里曼,这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他是范德比尔特家族的“老朋友”,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老板爱德华・哈里曼的儿子。如今,威廉・哈里曼不仅是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和伊利诺斯中央铁路公司的董事长,还是国际投资公司、哈里曼兄弟银行、美国商船建造公司,以及富国…运通公司(富国银行和美国运通的前身)和航空业巨头avnetbsp; 这么说吧,哈里曼就是个大一号的约翰。他名下不但有铁路公司、飞机制造企业、航空公司和造船厂,还是数得着的金融大亨和美国第一船王。要不是人家现在一心从政,不怎么关心生意上的事,约翰压根就没得玩。即便如今约翰的物流事业已经站住了脚跟,他也不敢轻易得罪哈里曼。
更何况阿里曼在政界混的也相当不错,是罗斯福的心腹幕僚之一。杜鲁门总统时期她当过美国商务部长,主持过欧洲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的时候,他干过纽约州州长;在肯尼迪总统和约翰逊总统的任期内,他又是国务院的要员,一度担任过助理国务卿。整个冷战时期,他都是美国民主党最重要的金主和大佬。
貌似明年,哈里曼就要接替老肯尼迪出任美国驻英国大使了。好像那会儿,伦道夫已经去开罗服役了。帕梅拉就趁着老公不在家,和哈里曼勾搭到了一起。两人的地下恋情一直持续到1943年哈里曼回国。
7o年代,帕梅拉移民美国后,跟哈里曼又旧情复燃,两人后来还结了婚。当时已经7o多岁的哈里曼很宠帕梅拉,带着他认识了不少民主党高层,激了她的政治野心。
1986年94岁的哈里曼去世,给帕梅拉继留下了上亿美元的遗产。帕梅拉用这笔钱资助了很多民主党人,并逐渐介入了民主党的高层运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