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周工程师-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武则天点点头:“你们都能大胆直言,这很好。炎之,我听说你专门派了巡官到姚州考察铜铁之务,你说说吧!”

    武炎之给武则天深鞠一躬,然后娓娓道来:“陛,主张放弃姚州的之言论极不妥当!”

    此言一出,几位宰相勃然变色!不过当着皇帝的面,他们也不敢冒火。

    其实,就是没有当着皇帝的面,他们也不敢在武炎之面前说什么。

    “哦?你说说你的理由!”

    “陛下,姚州是我们汉人打下的土地,微臣以为,一尺一丈都不能丢!

    要说理由,这就很简单!请问几位相公,你们同意放弃岭南吗?”

    武炎之此言一出,整个大殿无比震撼、鸦雀无声。他们一听,都明白武炎之接下来要说什么

    “陛下,当初秦始皇数十万大军开拓岭南,才有了如今岭南百余州的广阔地方。

    要说条件,如今的条件他是比秦始皇时期好了十倍百倍。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如今有两条路可以通往姚州。

    这些道路在秦汉时期早已经修好。这就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如今我们不但不乘凉,还要把树砍了!要是秦始皇和汉武帝看到,肯定要骂我们的!

    陛下,微臣愿意请旨担任姚州都督。微臣愿意立下军令状,只需要五年,必定在姚州之西南,建立二十个直属州。”请百度一下“扔书网”感谢亲们的支持!
………………………………

第172章 治姚州方略

    武炎之说得大义凛然,听得众人面红耳赤。

    有人嫌姚州路远,可是姚州有岭南远吗?况且说了,到姚州的道路,早就在秦汉时期修好,也没说那时候给中原带来什么麻烦呀?

    这时同平章事杨再思不失时机的说道:“启禀陛下,微臣以为涿郡王说的极有道理,据微臣所闻,黔中和姚州地区虽然山高路远,不过主要的干道在数百年前已经修通。

    如果我们不去管理和治理,假以时日,其必定壮大,会对我大周构成严重危险。特别是姚州一带紧邻吐蕃,如果放松对姚州的管理,吐蕃极有可能占据姚州,从而进逼蜀中。如此一来,吐蕃的势力超过我大周都有能。

    陛下,所以微臣以为,姚州不可弃,黔中不可弃,我大周的国土任何一寸土地都不可弃。”

    武炎之一看,这杨再思不但口才好,真是个见风使舵的高手。他已经摸准了武则天的心思,知道武则天不可能放弃姚州的。

    武则天一听,非常赞许的点点头:“杨相公之言极其有理,我倒是同意涿郡王的意见。对于老祖宗打下的江山,一寸土地都不要轻言放弃,这句话说得很好。

    诸位是饱读诗书之人,难道忘了吗?我们的老祖宗开拓南中一带,可是死了不少人花了不少钱的。在朕看来,这人不能白死钱不能白花。

    涿郡王就不要去当姚州都督了了。娄相公,如今的姚州都督张公年纪很大,也在此地干了快四年了,你可有合适的人选推荐?”

    “启禀陛下,微臣以为,可派王孝杰雷骑卫将军担任姚州都督。”

    武则天一听:“嗯,你推荐的这个人倒是不错,我看就让他去吧。你们其他几位先回去,娄相公、杨相公、涿郡王三人留下来。我们再详细议一下如何治理和开拓姚州事宜。”

    “微臣等告退。”

    ……

    一行人来到陶光园。

    武炎之知道,这姚州地带,几乎全是部落,由于还没有形成王国,他们的军事能力有限,暂时不可能对大周构成威胁。

    不过该地确实遥远,要管制好的确不易。既然今天武则天又问起这治理姚州的方略,他便在一路之上仔细思考。

    “目前姚州的事务停顿,我担心当地的势力崛起,会慢慢对姚州构成威胁。吐蕃肯定在虎视眈眈,万万不可大意。炎之,你先说说下一步在姚州应如何开展工作?”武则天微笑着问道。

    只见武炎之胸有成竹的说道:“启禀陛下,微臣看来,治理姚州,可采用如下四步方略:

    首先,增加该地的驻军。反正现在也不缺钱,将3000人增加到一万二人。

    这些军队的部署可以分为两线,其中一线,以抵御吐蕃为主。要在盐源至会川一线的险要地段构筑城堡,每个城堡各驻扎一千至两千人。只要扼守险要,不轻易出击,吐蕃要突破天险,几乎不大可能。

    另外一部分驻军,以防范和安抚当地百姓为主。当地的百姓很多没有接受皇朝的教化,一些人不适应我们的管理制度,可能会造反。

    对这些人当然以安抚为主,如果态度强硬的,必须要杀一儆百,绝不可姑息迁就。”

    “你说得很好,请接着往下说。”武则天见他说得条理清楚,颇为满意。

    “好的,其二,在巩固姚州的基础上,应该继续南进,并展开两翼。所谓的两翼,一是在西部的西洱河的河东州建立都督府。

    为什么要在该地呢?因为该地地势平坦,人口众多,土地肥沃。该地建立都督府,驻军3000人,可将周边十几个羁縻州纳入统治范围。当然,在管制方法上,绝不可急于冒进,这个稍后再讲。

    东翼,可在滇池附近的昆州建立昆州都督府。据微臣的推官崔玉回来讲,那昆州附近一马平川,四季如春,可是个好地方。同样可在该地住扎3000人,对当地部落进行有效管控。逐步将羁縻州演化为直属州。

    第三,汉化。这个不用多讲,如今大部分的犯罪之人和贬谪的官员都是流放岭南。其实要说起来,姚州之地并不比岭南好多少。

    我们可以调整策略,将1/3的罪犯流放姚州,将他们的女眷一并流放。这样下来,每年也有一两万人。十年就是一二十万人。不仅如此,还可以有意识的移民,就是将驻军的家属全部迁移过去,给他们若干年的免税政策。

    如此一来,必定很多当兵的都愿意去,因为那里可是有无数的良田。还有,要在那里开办学校,推广教育。对于他们当地贵族的子弟,可以放宽任官的条件。

    可以比照岭南,实习‘姚选’,每隔一两年派监察御史,选择当地对汉文化比较深的人担任当地官员,此乃千秋之策。”

    武炎之滔滔不绝,把自己的想法一一道来。其实这些东西,也并不新鲜,华夏历朝历代都在做。只是在于皇帝和宰相敢不敢认真推行。

    实际上就是元明清时期,加大了对云南地区的移民,才有了后来对云南的有效的统治。如今的云南,肯定汉族人占大多数,这都是移民的功劳。

    “你再把第四步说说!”

    “遵旨。这第四步,与上面三步不同。这讲的是财政与民族政策。当地很多蛮夷部落,一时还不大适应我们中原的管理方式。

    微臣以为可以给他们一些时间,先期执行低税,争取用十年时间,逐步过渡到中原的5到6成水平。

    在岭南,也要逐步提高。同时要加大汉人官吏的比例,移风易俗。同时,据微臣所知,姚州地区铜矿资源非常丰富。

    可在该地建立几个大的铜矿场。以移民和当地民众开发铜矿,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只要有了钱,老百姓能够吃饱穿暖,什么事情都好做。他们可不管究竟是汉人统治,还是他们夷人统治。”

    武炎之一口气说完,听得武则天等人惊喜不已!武则天高兴地说道:“炎之说的在理。特别是这最后一句,也是我的座右铭。老百姓日子过得很艰难,他们一生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吃饱饭穿暖衣。”请百度一下“扔书网”感谢亲们的支持!
………………………………

第173章 修复上阳宫

    上章说道,武炎之把自己对姚州的治理的想法详细地说了出来。他当然知道,如果现在轻易地放松对姚州的管理,那么今后南诏国就会兴起,成为大周西南的心腹之患。会牵涉大周无数的精力去处置该事。

    另外两位宰相娄师德、杨再思宰相一听,都纷纷赞同该意见。杨再思道:“涿郡王所言极是,句句在理。若以涿郡王之意见,姚州一带不出20年,必定如蜀中一样,沃野千里。”

    娄师德不但从政治上,还从军事是上进行了分析:“是啊,陛下!若是按照涿君王的方案,再建立两个都督府,一统南中之地,给我大周之国力和威望必定升腾数倍。那吐蕃万万不敢南侵。

    再者,为了减轻陇右地区吐蕃的压力,我们还可以从剑南西山,姚州会川一带袭击吐蕃,以分散其注意力。

    这万万不可小视,一旦突袭成功,不但可以拓地数百里,还可以切断其后勤补给。

    还有,一旦姚州开发出来,完全可以以战养战,以民养兵。加大其驻军,打通姚州和岭南、安南的道路,将其连成一片。”

    武则天听罢三人的意见,颇为满意:“你们三人的意见,与我想的基本相同。守土与开疆是一个国君的职责,怎可轻易放弃老祖宗开拓的疆域?

    娄相公,速下制,认命王孝杰为姚州都督兼任南中安抚使,加强对姚州的夷人治理。

    凤阁鸾台要关注姚州局势,给予其指导意见,根据需要,适当的时期安排河东州都督、昆州都督。同时,每年监察御史到姚州巡查,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

    “遵旨。”

    ……

    武炎之给武则天汇报完皇宫茅厕改造一事。外边有人禀报:“启禀陛下,天官侍郎孙元芳、天官郎中崔敢等十几个人,在门外候旨前来请罪!”

    “让他们进来!”武则天眉头一皱,我正要找他们问罪呢,他们倒亲自来了。

    那十几人鱼贯而入,一进来先跪在地下哭泣,也不说话。

    “你们为什么不说话?你们可知罪吗?”武则天冷冷地问道。

    这是那天官侍郎孙元芳才抬起头来,满眼含泪地说道:“陛下,微臣等辜负陛下期望,按照来俊臣的名单放官,罪该万死!”

    “你们既然知道罪该万死,为何还要如此做呀?”

    这是天官郎中崔敢哭着说道:“微臣启禀陛下!陛下可能不知,那来俊臣办案极其恶毒,凡是得罪过他的人,他都会与谋反的罪名任意株连。

    陛下想必知道,如果有违陛下旨意,陛下最多将微臣等人砍头。微臣的家人尚可保全。如果得罪了来俊臣,任由其以谋反罪名株连诬陷,则不但微臣命不保矣,就是微臣三族五族也将全数遭殃,死无葬身之地。

    所以微臣宁愿冒着杀头的危险,也不敢得罪来俊臣。以上句句属实,请陛下明察。微臣等之罪,请陛下重重处置,微臣等绝不敢有半句妄言。”

    武则天一听,顿时惊得目瞪口呆!她也没有想到,那来俊臣竟然有如此大的淫威,竟然比自己的威慑力还大!这种人不杀还得了?

    哎!还是算了吧,这些人也是被逼无奈。想到这里她漠然地说道:“想不到来俊臣既然是这样的人!既然如此,你等罚俸两季,各降本阶一级留任。”

    “微臣等多谢陛下开恩!”这些人一听,都感谢武则天不杀之恩。

    其实,这都是武炎之教崔敢的方法。只要把已经被杀的来俊臣说得很坏,才显得自己无辜,皇帝多半会网开一面。

    那孙元芳和崔敢,都感激地望着武炎之。

    ……

    出了大殿,孙元芳对众人说道:“我等能有今日,全靠了王爷,今后但凡王爷有事,我等一定要尽心竭力,不可推辞!”

    “王爷有再造之恩,卑职等万万不敢忘!”那些人都非常地激动。

    ……

    武炎之已经几次来看过上阳宫。对于这里不能简单的修复,还是要考虑长远,必须对谷水和洛水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同时对于宫墙,也不能是简单的加高,也要在河岸采取防洪措施,修建防洪堤坝。

    好在现在有了水泥,一切都不是问题。

    谷水依旧洪水涛涛,不过水位已经降下去了。他对将作监张大匠说道:“张公,我看此处必须要组织人手修建一道一百丈长的堤坝,堤坝的高度要高于宫墙。

    同时最在南边的洛水边,也要修筑高坝,拦住水流。虽然这工程量会非常巨大,不过也只是个堤坝而已,待到秋冬季节,只要有足够的人力,最多三个月就可以完工。”

    武炎之把自己的想法在地上大致了一下。

    张大匠看罢点点头:“若想保住上阳宫的安全,也别无他法。除非将在这宫殿废弃不用,但是也太可惜了。”

    “张公,你是知道的,身上很喜上阳宫,哪能说废弃就废弃?我等还是想办法将其修复。”

    “涿郡王之言有理!”

    张大匠当然没有什么意见,他们将作监负责修建。工程计划和钱粮都与他们无关。

    看罢宫外,二人带着一大群人,在宫里四处看了看。

    “张公,依照鄙人的意见,除了要修建大第一高楼万岁仙殿以外,还要利用这次维修宫殿之机,对上阳宫里所有宫殿的茅厕和食堂进行全面改造。

    建立标准化茅厕,建立蓄水池,安排专人冲洗,以免苍蝇横飞。对于食堂也要订一套卫生标准,对于碗筷的摆放、菜品的摆放,都要作出新规定。

    当然,这项工作也不是我们二人可以完成,必须要报请圣上同意。”

    因为这好多事情这是有殿中省和司宫台负责,并不是他们两个衙门管的。

    “好,鄙人照办就是。”

    “我们修复后的这上阳宫,要让圣感到一丝惊喜!不能还跟原来一模一样。”

    古代修建工程倒也简单,主修人员说了算,也没有那么多部门在管。

    古代的食堂和茅厕,卫生条件很差,而且还漆黑不堪。

    既然有了玻璃,对于很多地方,也要采用玻璃制品,以突出其豪华富贵之气。

    当然,这里面涉及到钱的问题,要不是武炎之增加了如此多的铜铁,是不可能有钱来进行大规模改造的。就是那九层楼的万岁仙殿,没有十万贯怎么修得起来?

    至于皇宫之类的道路更要进行改造,全部铺上水泥路,减少皇帝乘坐的马车的颠簸。

    因为皇帝年纪很大,对于坐车坐马的体验并不是太好,坐轿子还好。

    最后众人到了准备修建万岁仙殿的地方。

    武炎之一看,这个地方还不错,面积很宽。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基础要挖深一些,宽一些。

    他把自己的图纸给随行的所有官员看。这些人哪里见过九层楼高的巨大宫殿?把他们都吓了一跳?

    “王爷?这房子不会垮吗?”

    “王爷,如此高的楼,我等年纪这么大,也爬不上去呀!”

    “爬上去?你好好看一下这图,每两层楼设了一个平台,很方便就上去的。”

    “哦?这我倒没注意看!”

    “……”

    说实话,武炎之从来没修过房子。不过,按照他的想法,只要多一些钢筋水泥柱,放大安全系数,怎么也没有问题。

    自己虽然没有修过房子,可是去见过很多房子,对于那柱子的间距和粗细还是比较有把握的。

    哪张大匠看后,不住地惊叹道:“哎呀!这座宫殿要是修起来那可不得了?就是那明堂和天枢,也远远赶不上这万岁仙殿。

    谁见过这三十丈高的宫殿?王爷,如此高的宫殿,还请王爷来亲自指挥,卑职可是不敢贪功。”

    “这是自然!到时候一切按照我说的就行,千万不可马虎。我预计最多2到3年,这楼就可以修建起来。”

    “卑职已经在这个位置上做了两年多了,怕是马上就要换位子了。”

    “这可不一定,匠作大匠干十几年的都有,我倒是很希望与张大匠一起共事。不行,我还可以推荐张公担任冬官侍郎或者尚书。”

    “涿郡王言重了!尚书侍郎乃是清要之职,鄙人非科举出身,一个工匠而已,岂敢当此重任?”张大匠说话非常谦虚,令人敬重。请百度一下“扔书网”感谢亲们的支持!
………………………………

第174章 检阅雷骑卫

    武炎之安排完上阳宫之事,便来到雷骑卫,查看组建和训练情况。目前这里的主要事务,是由张九节在处理。

    武炎之的职务是雷骑卫大将军检校雷骑卫事。当时有可能设好多名大将军,包括雷骑卫大将军。必须要加检校某事,才是主管。

    雷骑营军将军王孝杰已经出任姚州都督,新任命的将军为刘相。如此两位将军就备齐了:刘相、张九节。

    雷骑军的日常训练和管理是由中郎将负责。根据编制,雷骑军编制为4000人,编制有两位翊府中郎将,每位中郎将各配左右郎将各一人为副手。

    两位中郎将:徐超,李云中。其中李云忠是高句丽人,担任羽林卫官多年。

    这里还要简略介绍一下北衙禁军士兵的服役待遇,他们是远高于南衙士兵的。

    前文讲过北衙禁军士兵与南衙士兵服役期限完全不同。北衙禁军士兵为招募的长上兵(永久),南衙士兵为轮番府兵(每年服役几个月)。

    在待遇方面,北衙禁军士兵相当于亲府、勋府、翊府等三府的卫官(卫兵),说的再直白点,即普通士兵干满一定期限后,都有流内武职官阶(散阶),也就是不少士兵是带有散官的士兵。

    他们当中有文化的,在服役一定年限之后,可以出任地方官员或者是两京低级官员,比如县尉、主簿等等。

    (唐代三府卫官:一般取官员的子第担任,服役满一定年限后,取得当官的出身,担任其他职务。比如李林甫就当过卫官。)

    雷骑卫最初的500人,全部为周边的农民子弟。当然,说是农民,其实也有很多是地主家的孩子,因为武炎之需要有文化的人。

    他的火器为新式武器,今后会从他们当中提拔一些中高级军官,有文化总会好很多。尽管这并非必要条件。

    在军官的职级方面上,副队正为最低级军官。校尉统率二百至三百人。

    另外还配了若干五品都尉级别的官员,相当于员外(编外)左右郎将,他们不直接统兵,而是隶属于将军和大将军,平时跟着监督训练,战时会统率一定的士兵参与作战。因为立功的军官很多,有时难以担任实职,但是不给其相应的待遇也不行。

    大将军和将军主要是通过一个文职班子进行军队物资、人员等日常管理。他下面有一名长史、一名录事参军事以及仓、兵、骑各二人,胄曹参军一人。办事的胥吏若干。

    另外雷骑卫总部还有十多名武职军官,他们只是护卫和仪仗性质。这其中还有五名从五品下阶的高级军官――奉车都尉为护卫军官。

    ……

    跟随的王长史介绍道:“启禀王爷,士兵的选拔是由天官、夏官、雷骑卫三方派出的代表参与士兵选拔。根据王爷的指示,雷骑卫有否决权。

    如今想参加雷骑卫当兵之人非常多,可以做到15到20选一,兵员质量很有保证。不过根据王爷的安排,今年就新组建四个营,明年再组建三个营,一共四千人。”

    武炎之一听,居然可以做到15到20选一,这倒有些出乎自己的预料。他对两位刘相和张九节二位将军说:“二位将军,你等觉得新招募的士兵如何?”

    张九节说道:“据属下观察,这些士兵精明果敢,毫无纨绔之气,可堪大任!”

    在他心目当中,也绝没有料到会有如此好的兵员。

    武炎之又问了些训练情况。最后道:“这些士兵练习军歌如何?”

    张九节将军说道:“还不错,王爷这军歌非常鼓舞士气,士兵们也都喜欢唱。卑职佩服,请王爷检阅新兵。”

    “好!”

    武炎之来到校场,但见彩旗飞舞,训练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震天响!

    “请王爷上马!”旁边一位奉车都尉说道。

    武炎之翻身上马,准备检阅。但听得军号声响处,几千人的队伍,倾刻间就列队完毕!

    随后先由雷骑卫将军张九节巡视了一圈,看着方队非常整齐,军容严整。便骑马赶回来向武炎之报告:“启禀大将军,雷骑卫将士列队完毕,请求大将军检阅!”

    武炎之一听,立刻拍马启程,在五名奉车都尉的陪同之下,开始检阅。

    “将士们好!”他高声喊道。

    “王爷好!”将士众口一词。

    “将士们辛苦了!”他又高声喊道。

    “听神皇号令,万死不辞!”

    ……

    大将军营帐之内。

    武炎之和两将军随便闲聊了几句,便单独把侄儿武守德叫来密谈。

    武守德已经担任左郎将。武炎之告诉他:“你如今觉得雷骑卫生活如何?”

    “回禀六叔,侄儿觉得非常不错!多谢六叔关照。”

    “你与众将士们处得如何?”

    “侄儿觉得还不错!对了,六叔,有个消息要禀告六叔。梁王也暗地里在连络我们雷骑卫的人!有好几位队正和旅帅,还有校尉都已经投靠于他。因为他们觉得,梁王当太子的可能性极大。”武守德把这一秘密消息告诉了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