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出众风流长孙皇后-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初八,李世民任命阿史那苏尼失为怀德郡王,阿史那思摩为怀化郡王。颉利败亡时,各部族首领纷纷抛弃颉利投降大唐,惟独思摩跟随颉利,最后与颉利一同被俘。李世民嘉许他的忠诚,拜他为右武候大将军,不久又任命为北开州都督,让他统领颉利旧兵众。
十三日,李世民任命右武卫大将军史大奈为丰州都督,投奔大唐的其他各族酋长,均拜为将军中郎将,跻身朝官行列,他们当中五品以上一百多人,大抵与原大唐官员参半,因此迁居长安人口近一万户。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审查刑事案件的时候,按照过去的习惯,李世民要亲自审查重大的案件。为了审慎对待各类案件,避免冤假错案,李世民曾在贞观元年就宣布,实行死刑案件的朝议制度,现在,他觉得在原来基础上要更加审慎。于是,李世民下诏:“今后凡有诉讼,经尚书省判决不服,则上启东宫,由太子裁定。如果仍然不服,则上奏到朕这里。”
这等于是在过去的审判程序中加了一道程序,即要求太子参与审判过程。这一年太子十二岁,要说有多少见识,倒也未必。但是,增加这一道程序,一是为了锻炼太子的能力,要他从小熟知判案过程;二是为了减少冤案。
且说李世勣回朝,被授予光禄大夫,行并州大都督府长史,仍然到边境去。
李靖却没有李世勣顺利。五月,李靖班师回朝,进宫面圣。两仪殿内,李世民却把一纸奏疏递到李靖面前。奏疏乃是御史大夫萧瑀所上,说:“李靖破颉利牙帐后,御军无法纪,突厥珍宝器玩,都被将士虏掠殆尽。请求陛下把李靖交司法部门治罪。”
李靖纵然无心因功求赏,却未想到局面会是如此尴尬。
“卿是大唐功臣,朕素来视卿尤重,是因为卿之为将,功高不骄,御军严于法纪,怎么偏是这次就乱了法纪?”李世民眉头紧锁。
“李靖知罪!”李靖跪在地上,只是认罪,并无一句辩解。
李世民沉默良久,才不无沉重地对李靖说:“前朝史万岁破达头可汗,有功不赏,还因为过错被杀掉。朕深知这样不妥。朕仍然要录下卿的功劳,还要赦免卿的罪过。”于是拜李靖为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加食邑通前五百户。
李靖赶紧谢恩。
(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史万岁破突厥后还朝,杨素进谗言,说突厥本来已经投降了,他们来塞上只是放牧,史万岁却去攻打。即是说,是史万岁故意兴兵。当时文帝刚刚废了太子,问史万岁在哪里,杨素又说,在东宫。文帝怒,任史万岁怎样争辩,文帝还是杀了他。)
李世民说史万岁,是说他不会相信谗言谋害功臣。而言下之意,也是要李靖自重,不要恃功骄横。
李靖回家,关上门,表情不无沉重。李夫人关切地问道:“夫君脸色难看,难道陛下没有奖赏你,反而责骂你了?”
李靖将事情同李夫人讲了一遍。李夫人安慰道:“萧瑀倒也不至于嫉妒夫君功高,陛下也终不至于猜忌夫君。只是陛下毕竟是陛下,一国大权扛在肩上,总难免时感惶恐。这时借了萧瑀的奏疏,说几句责备的话给夫君听,倒也不是什么大事。”
李夫人一番伶牙俐齿,李靖听了顿觉舒畅许多。
玄武门政变,李靖坦荡,拒绝介入政治斗争;李世勣精明,亦拒绝表态。李世民更是明察秋毫,对两个观望者的心思一清二楚。李靖亦知,李世民心中不无芥蒂。皇帝亦是人,纵然洒脱,纵然大度,却不能忘怀过去。
退一步说,对于当初不和自己合作的大将,李世民完全可以什么都不给他们。而他们之所以还有领兵出征的机会,这是李世民的圣明,亦是李靖和李世勣的幸运。
不久,李世民又对李靖说:“前几天有人进公的谗言,现在朕已经不再把它当回事了,公也不要再介怀这件事。”又赐绢二千匹给李靖。
李靖再谢恩。
回到家,李夫人端上一杯茶,道:“陛下既然已明言释怀,夫君亦不必太放心上。”
李靖点点头,深情望一眼李夫人,这一刻,他与她情感相通。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
………………………………
第196章 天可汗10
有个叫林邑(越南)的小国,向大唐朝贡,献上了一个火珠。据说这个火珠形状像水晶,在中午的时候,把它放在日光下照射,它能够储存、积聚太阳的能量,把它放在艾草当中,它就能释放出火来。朝堂上有人认为,林邑国的上书表词桀骜不驯,没有明确地称臣,就像当年李轨在上书中公然与太上皇称兄道弟一样,所以,应该出兵讨伐林邑国。
李世民则必以为然,他说:“兵者,凶器,是不得已才用的。自古以来,穷兵黩武的,没有不灭亡的。隋炀帝、颉利可汗都是亲眼所见的先例。打败一个小国并不能表明勇武,何况不一定能取胜。遣词造句问题,何必介意呢。”
主张讨伐林邑的人只好作罢。
六月初四,李世民任命阿史那苏尼失为北宁州都督,任命中郎将史善应为北抚州都督。初九,又任命右骁卫将军康苏密为北安州都督。
李世民考虑到江淮、山东等地的人到长安来不方便,决定在洛阳修建乾阳殿,以便作为行宫。然而,刚开始这项工程,就立刻遭到朝廷大臣的反对。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说:“还没确定巡幸洛阳的时间就预先修筑宫室,这并不是现在的急务。从前汉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从洛阳迁都到长安,难道不是因为洛阳的地利赶不上关中地区的地势好吗?汉景帝采用晁错削藩的建议而导致七国之乱,陛下现在将突厥杂处于中原汉民中间,与突厥的亲近程度怎么抵得上七国呢?怎能不先忧虑此事,却突然兴建宫室,轻易移动皇辇御驾呢!我知道隋朝起初营造宫室,近处山上没有大的树木,均从远方运来,二千人拉一根柱子,用横木做轮子,则磨擦起火,于是铸铁做车毂,走一二里路,铁毂即破损,另差使几百人携带铁毂随时更换,每天不过走出二三十里,总计一根柱子需花费几十万的劳力,其他的花费便可想而知了。陛下刚平定洛阳时,凡遇隋朝宫殿巨大奢侈均下令毁掉,还不到十年光景,又重新加以营造修缮,为什么以前讨厌的东西现在却要加以效仿呢?而且按照现在的财力状况,怎么能与隋代相比!陛下役使极为疲惫的百姓,承袭隋朝灭亡的弊端,祸乱恐怕又要超过炀帝呀!”
两仪殿内,李世民召张玄素问话:“卿认为朕不如隋炀帝,那么与桀、纣相比如何?”
张玄素答道:“如果此项劳役不停,恐怕也要一样地遭致变乱!”
正在聆听他与皇帝对话的房玄龄等人都为他捏把汗。然而张玄素也没那么笨,他拿皇帝的长处与隋炀帝的短处相比,既把问题说得鲜明,提出了警示,又给皇帝一点慰藉,意思是皇帝还是比隋炀帝好,只是现在如果再兴宫殿的话,恐怕会步隋炀帝的后尘。
听了张玄素的话,李世民长叹一声,道:“我考虑的不周到,以至于此。”回头对房玄龄说:“朕以为洛阳地处大唐中央地段,四方朝贡路途均等,想着便利百姓,所以派人营造。刚才玄素所说的确有道理,应立即停止此项工程。日后如有事去洛阳,即使居于露天也不碍事。”于是赐给张玄素彩绸二百匹。
这天,李世民邀请房玄龄、王珪、魏征、戴胄等人在一起吃甜瓜。大家坐定后,李世民说:“朕今天请诸位来,没有别的事情,是想请大家来吃瓜。关于这瓜的来历嘛,是回纥人作为贡品,从数千里远的西方送来的。”
说话间,内侍已经小心翼翼地摆上了甜瓜。房玄龄尝了一口,觉得香甜可口,赞道:“嗯,这瓜味道鲜美,真解暑。”
王珪点点头,“是啊,真好吃。”
正当大家吃的正高兴的时候,李世民突然哭了起来,众人都不知所措,房玄龄小心问道:“陛下,您怎么了?”
只听李世民说道:“如晦已经去了三个月了,这期间,发生了这么多的喜事,可惜如晦看不到了。”
几个人听了心里都不是滋味,尤其是房玄龄,也陪着李世民伤感:“如晦日理万机,工作起来不分白昼,又不注意保重身体,以致英年早逝啊。”
只听李世民又说道:“我们吃瓜,怎么能少了如晦呢?来人,将剩下的瓜送到杜如晦的灵位前。”
“是,陛下。”内侍小心地将另外的半个瓜端走了。
在座的几个人,都默不作声。
又一日,李世民与房玄龄、萧瑀等人谈起隋文帝,他问他们:“你们认为隋文帝作为君主如何?”
萧瑀回答说:“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天朝会都要开到夕阳西下,凡是五品以上官员,都要召见赐坐,与他们谈论政务,以至于经常忘了吃饭时间,只好叫侍卫给他们送饭。虽然他的品性称不上仁智,但应该算是励精之主。”
李世民听完后,笑着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此人不贤明而喜欢苛察,不贤明则察事不能都通达,苛察则对事物多有疑心,万事皆自行决定,不信任群臣。天下如此之大,日理万机,虽伤身劳神,难道能每一事均切中要领!群臣既已知主上的意见,便只有无条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现过失,也没人敢争辩谏议,所以到了第二代隋朝就灭亡了。朕则不是这样。选拔天下贤能之士,分别充任文武百官,让他们考虑天下大事,汇总到宰相处,深思熟虑,然后上奏到朕这里。有功则行赏,有罪即处罚,谁还敢不尽心竭力而各司职守,何愁天下治理不好呢!”
“陛下圣明。”房玄龄、萧瑀都称赞道。
“以后啊,凡是朕下达的诏令有不妥的地方,你们都应该坚持作为臣子的责任,向朕奏明,不得阿谀顺从,不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是,陛下。”房玄龄应道。
李世民满意地笑了。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
………………………………
第197章 天可汗11
七月初十,李世民任命前任太子少保李纲为太子少师,兼任御史大夫的萧瑀为太子少傅。
李纲腿脚不好,李世民赐予步辇,让他乘步辇去东宫,又数次召入皇宫内,向他询问政事。每次到东宫,太子都要行拜见礼。太子每次上朝听政事,李世民都令李纲与房玄龄坐在太子身旁备顾问。
先前,萧瑀与宰相参议朝政,他性情刚直又能言善辩,房玄龄等人均顶不过他,李世民也多不采用他的意见。房玄龄、魏征、温彦博曾有小的过失,萧瑀以此上奏弹劾他们,李世民丝毫不理。许多朝廷重臣与萧瑀相处的不愉快,他自己也怏怏不乐,最后被免去御史大夫职,改任太子少傅,不再参与朝政。
八月丙午日,李世民下诏令有关官属制定官吏的服色,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服紫,四、五品服绯,六、七品服绿,八品服青,妇人服饰随其夫色。
甲寅日,李世民任命李靖为尚书右仆射。他曾对李靖说道:“公文武兼备,出则有将领风范,入则有宰辅之才。所以以卿为尚书仆射,公其勉之。”只是生性沉厚的李靖,每参议政事,常少于言语,在那些能言善辩的文臣中间,他也根本插不上多少话。
西突厥部族散居在大漠外的伊吾地区,李世民曾下诏任命凉州都督李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在碛口存贮粮食,凡来此地均予赈给,又让使者四处招抚,道路相望,远近不绝。李大亮上书言道:“想要怀柔远方必先安抚近地,我大唐如树根,四方如枝叶,倾尽大唐粮食以供给四方少数族,如同拔掉树根来养活枝叶。我远处考察秦、汉,近处观察隋朝,对外事奉戎狄,均致自身疲弱。如今招抚西突厥,只见劳心费财,未见收益。更何况河西一带州县寥落稀少,自从突厥衰微以来,才开始耕种收获;如今又放粮赈给,百姓不堪其苦,不如暂且停止招抚慰问。伊吾地区,多是沙漠,当地人有的自立为首领,要求归附大唐,不妨加以联络,让他们居住在塞外,为我大唐屏障,这才是施以小惠而坐收实际利益的办法。”
在李世民看来,突厥及其四夷的归附,这是必然的趋势。而李世民想要打造一个强大的大唐帝国,这是他坚定不移的意志。但是,他不愿意由此过分增加大唐百姓的负担,所以,他听从了李大亮的意见。
九月,伊吾城的城主到长安朝贡,献上七座城池。李世民采取了就地安置的办法,设立西伊州。
月底,皇后诞下一女,即城阳公主。李世民在宫中大宴群臣,大殿之内轻歌曼舞,管乐笙箫齐奏,“恭喜陛下!”群臣对李世民行礼。
“归坐,归坐!今日宴会,是为公主庆生,诸位尽兴!”李世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觥筹交错,笑声不绝,整个大殿成为欢乐的海洋。
当夜,宴席散了,李世民回到丽正殿,看过小女儿,来到无垢床塌边坐下,深情款款地说道:“皇后,你可觉得,今晚的月亮与往日不同,特别明亮。”
无垢凝望李世民,眼底闪烁着光芒,不禁笑道:“陛下,今晚的月亮与平常无异,只是你的心境不同。”
“如今天下安定,四海升平,要说我还有什么所求的话,就是希望与你执手一生,白头到老。”
无垢心中感倍幸福,“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十月,李世民巡幸陇州。陇州、岐州是李唐皇室的根基,祖辈几代都居住陇西,第七世祖李暠在晋朝末年就曾据秦、凉为凉武昭王,太上皇李渊在隋朝的时候还曾是陇州、岐州的刺史。所以,李世民这次到陇州巡幸,也有点回乡的意味。他当了皇帝之后,还没有给过家乡父老任何的优惠,现在,他荣归故乡,理当表达一下对家乡的厚爱。于是,李世民下令免除陇州、岐州当年的赋税,降咸阳、始平、武功等地死刑以下罪犯的刑期。
转眼李世民在陇州待了一个月,在此期间,他任命侯君集为兵部尚书,参议朝政。
回到京师后,李世民会见了一位神秘人物,就是被人们广为传颂的孙思邈,他是神医,也是道人。
两仪殿内,李世民打量着孙思邈,七十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一番交谈后,李世民说道:“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先生愿意留在宫中吗?”
“陛下,贫道乃山野之人,言谈行为皆不中规矩,恐难适应宫中的生活,再说,宫中也不乏行医的高手,贫道居宫中日久,恐失道行,穷乡陋巷才是贫道修道的场所。”
“先生高洁,志在天下贫民,令朕景仰。好了,朕也不强留了,天下任先生行走,但望先生也能常来宫中,宫廷的大门随时为你敞开。”
孙思邈捋了捋花白胡须,起身道:“谢陛下隆恩,贫道告辞了。”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
………………………………
第198章 天可汗12
这天午后,无垢看过小女儿后,回到丽正殿,李世民正踱着步子,自言自语道:“人五藏之系,咸附于背,咸附于背……”
“陛下说什么?”
“皇后。”李世民回过神,走近她,道:“我在读《明堂针灸书》,原来人的五藏是贴着背的,这就难怪审案的时候常有把人打死的情形了。”
“哦。”
“你知道吗?我们平时刑罚鞭打的正好就是囚犯的背部,而背部紧挨着的就是人的五藏,所以,鞭打背部就是打的五藏,所以,常把人打死了。”
“陛下的意思是?”无垢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望着他。
“罪犯也是人,虽然犯了罪该挨打,但是可以找不要人命的地方打嘛,比如说屁股。”
无垢莞尔一笑,道:“陛下圣明。”
几天后,李世民下诏,“此后审讯犯人,不得鞭击背部。”
这一年,全国大丰收,迫近年底,好消息不断传来。大兴殿内,官员依次启奏。
户部尚书奏:“今年米价,降至每斗三、四钱。天下流亡民众,回返家乡者已十之**。”
刑部尚书奏:“今秋全国断结的案件中,死刑罪犯总共只有二十九人。”
……
地方官员亦纷纷奏上各地情况,有奏:“大丰收,仓廪充实!”有奏:“民众富裕,赋税征缴顺利。”有奏:“逃民归田,户口大增。”有奏:“商旅兴旺,市坊繁忙。”亦有奏路上情形者:“天下无盗贼,沿路民户夜不闭户。”“见路上行人皆空手不带粮,吃穿用度得自路人馈赠。”“路上商旅相遇,互做买卖。卖饼者供众人食,卖酒者供众人饮,卖布者供众人衣。”……
李世民满意地点点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朕要大宴群臣!”
自从李世民即位,自然灾害连年不断。贞观元年,有些地方旱情严重,有些地方却又洪涝成灾,物价飞涨,一斗米的价格涨到了与一匹绢相当;贞观二年,关中旱灾,百姓饥荒,全国蝗灾;贞观三年,大水。直到这第四年,是李世民登基以来的第一个丰收年,他如何不高兴?
天子言出必行,不仅大宴群臣,各地官员,亦收到皇帝诏命,进京赴宴。
大唐皇恩所及,路上行人络绎不绝,熙熙攘攘。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大殿之中,众官员拜了李世民。
“众爱卿平身!”
“谢陛下!”
“尔等皆是朕之股肱、国之栋梁。朕理天下前后四年,突厥归附,民安其业。多赖各位之功!今日宴会,大家尽兴,可以畅所欲言。”李世民声音高亢。
酒过三巡,李世民忽然对王珪说道:“王爱卿见识深远,而且口才又好,现在就请你从房玄龄开始,对在座诸位一一评鉴,最后也谈谈你自己,看看你的才能跟他们比起来如何?”
王珪略微沉吟,而后环视众人,有条不紊地说:“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房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撰写诏书和奏报事务,详明而公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理繁杂和紧急之务,妥当而周到,臣不如戴胄;耻君不及尧舜,以谏争为己任,臣不如魏徵;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微臣与在座诸位比起来,也算是略有所长。”
李世民听得频频点头,深以为然。众人也大为叹服,承认王珪确实都说到点子上了。
李世民又说:“至于王爱卿对于自己的评价,是不是中肯,想必诸位也是心里有数喽?”
众人又忙着回应:“很是中肯。”
“那好,那我们就为王爱卿的口才干杯吧。”众人的情绪都被李世民调动了起来,纷纷举起酒杯,敬了皇帝又相互敬酒。
李世民的兴致也是极好,他喝了杯中的酒,又对旁边的长孙无忌说:“今天的场景令朕想起了贞观初年的一场辩论。当时,很多人都坚持认为,当今必不可行帝道、王道,唯独魏征劝朕推行王道;同时很多人上疏说:‘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又说:‘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可魏征还是劝朕说:‘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朕全部采纳了魏征的建言,才短短几年,果然收到了‘华夏安宁,远戎宾服’的巨大成效。突厥长久以来一直是中国的劲敌,而今颉利可汗束手就擒,突厥酋长甚至成了朕的带刀侍卫,各部落皆服中国衣冠,所有这一切,都是魏征的功劳!可惜封德彝看不到了啊。”
说到这里,大家都沉默不语,看着魏征。从宴会开始之后,他还没有说过一句话,只见他耸了耸肩膀,起身拜道:“突厥破灭,海内康宁,皆陛下德威所致,臣有何力!”
李世民叫人端了一杯赐给魏征,笑道:“朕能用公,公能称所任,其功岂独在朕!”
长孙无忌带头喊道:“让我们为圣明的君主干杯吧!”
众人纷纷举杯,道:“为圣明的君主干杯!”
李世民乘兴说道:“朕与卿等联手赋一首诗,诗名《两仪殿赋柏梁体》,朕说第一句,以下你们一人接一句。”
长孙无忌等人连声附和,李世民手打节拍,想了一下先吟出一句:“绝域降服天下平。”淮安王李神通接:“八表无事悦圣情。”
“云披雾敛天地明。”长孙无忌道。
“登封日观禅云停。”房玄龄道。
萧瑀摇头晃脑接了一句,“太常具礼方告成。”
最后由长孙无忌将整首诗吟了一遍:
两仪殿赋柏梁体
绝域降服天下平,(李世民)
八表无事悦圣情。(李神通)
云披雾敛天地明,(长孙无忌)
登封日观禅云停,(房玄龄)
太常具礼方告成。(萧瑀)
李世民大喊一声:“好!”这一首《两仪殿赋柏梁体》将宴会推向了**。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
………………………………
第199章 春游曲
大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