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本纪-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股,少了点吧?”朱由检不好意思的说道。

    “不少,不少。老弟没意见,那就这么定了。”老纨绔不客气的拍板。

    送走卫国公,朱由检暗笑。

    真不能小看这些人,嗅觉太灵敏了。这毛纺还没正式开始,他们就已经盯上来了。
………………………………

第八十六章:勋贵们的反击(求票、求收藏)

    对于卫国公邓云岚的入股,朱由检并没多想。

    本来朱由检就没想独占毛纺行业。

    说实话,那么大的利益,也不是一家两家能吃得下的。想形成足够的规模来冲击市场,多几个勋贵入股更好。

    老纨绔不来,朱由检还得想办法拉人呢。

    可能京城圈子太小了,也许是老纨绔的口风不紧。没等朱由检宣扬毛纺的好处,随后竟然就有数位勋贵家族找上门来入股。这让朱由检很是惊讶。

    京中勋贵似乎都听到了风声。

    朱由检没想到,就连定国公徐家、英国公张家、成国公朱家这种顶级勋贵都纷纷上门入股。

    不过,勋贵们入股的方式让朱由检感到郁闷。他们提出的条件都惊人的一致,都是以人口和粮食入一股。

    “老纨绔开了个坏头啊!”朱由检无奈的摇头叹息,勋贵们都宁可多加人丁和粮食也不多出银子。

    梳理几日来各勋贵入股所得,朱由检也不禁感叹:勋贵就是勋贵。

    这些土豪勋贵虽然钱不多,可掌握的人力实在可观。

    几天来,京城总共有2、30家大小勋贵先后入股工坊。多的几千人丁,少的几百人丁。

    拢拢总总不算不知道,一算还真吓一跳。就这2、30家勋贵,就送来人丁约有3、4万人。

    看着这个数字,朱由检发起愁来。

    “这么多人怎么安置?辽东难民还没安置完呢。”

    “辽东难民?”朱由检脸色一变。

    这帮家伙要送的人丁,不是辽东难民吧?

    呀、呀,还有这个可能。

    我好像被他们耍了。

    “他妈的”朱由检把难民分配卷宗重重的丢到桌案上。“还真被他们耍了。”

    什么嗅觉灵敏?

    狗屁。

    纯粹是叫老纨绔坑了。

    魏忠贤把朱由检推出来做榜样,号召各家勋贵和大臣们协助朝廷安置辽东难民。

    这帮勋贵送来的人丁数量和分给他们的难民数量完全一样,一点偏差都没有。

    这明摆着是有意恶心朱由检呢?

    难怪,出人出粮还出少量银子就要求占一股。一点争论的心思都没有。枉我还以为这帮勋贵是嗅到大利,不敢多要呢?

    朱由检一拍脑袋,这种恶心人的方式,难为这帮家伙想得出来。

    也不怪人家,人家表现的很明显,是他让毛纺的大利冲晕头了,根本没想到这一点。

    “呵呵、呵呵”,转个念头,朱由检轻笑出声。

    这还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这样也好,不然还真不知怎么把这帮家伙拉到一块呢。

    好事啊,大好事啊,天大的好事。

    王承恩看满脸笑容的朱由检,心中一阵发毛,“殿下被人耍了,怎么还如此开心,脑子没事吧?”

    “王拌拌,你去通知这些大佬,就说工坊尚未建好,人不急。几时送来,等孤的通知。”朱由检笑着说道。

    “嗯,也不能让他们太高兴了。这么多人,工坊还得扩大规模才行。”

    “殿下的水平,就是高啊。”王承恩心中无比佩服。殿下一句话,事就解决了。

    好一个拖字诀。

    得到信王府的通知,勋贵们倒也不急,几千难民他们倒也养得起。入股之说不过是为出口气而已,没必要逼信王直接翻脸不是。

    “这是最好的结果了。大伴,下次做事还要谨慎一些才是。”得到消息的天启皇帝淡淡地说道。

    魏忠贤背上直冒凉气,这些勋贵是真敢干啊。直接就把信王架倒火上了。

    要不是陛下提前出面,他这次可就把信王殿下得罪死了。这些勋贵别看平常不声不哈,真阴啊,还真不能轻易招惹。

    那些叫叫嚷嚷的文人倒是除了嗓门大点,就没别的本事了。

    这还真应了那句俗语:咬人的狗,往往不叫。

    魏忠贤在反省,朱由检却在在苦恼。

    勋贵们手中的难民暂时还不用考虑,可魏忠贤送来的难民已经就位,需要马上接手了。

    怎么安排?朱由检来来回回转了数个圈子。

    绝不能叫他们白吃饭。

    以工代赈。

    无良老板朱由检在纸上写下4个大字。

    既然魏忠贤提供足够的粮食,那就叫他们去搞基建。

    一部分建工坊,一部分去皇庄修水利。

    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朱由检兴冲冲的扔下笔。

    京城,大兴县,辽东难民聚集地。

    此处的辽东难民就是魏忠贤划给信王的几千户人。

    五月的天气已经慢慢热了起来。

    也幸亏如此天气,要还是咋暖还寒的季节,缺衣少食的难民可能还会倒下一多半。

    经过千里跋涉后,难民的家底基本都已经倒空了。粮食大多都吃没了,衣服也已经破烂不堪。在京城范围内,难民基本靠朝廷的救济过活。朝廷每天提供的那点稀粥也就勉强维持饿不死人。

    长久没有得到明确的安排,难民们的心都慢慢的冷了下来,朝廷似乎已经把他们忘了。

    今天,难民总算看到了希望,朝廷总算来人了。

    来的还不是普通的吏役,是官,是正经的朝廷经制官员。

    一个简陋的土堆上,一个青袍官员大声宣讲着。那身青色的官服明确的展示着他的身份。

    对官员那夹杂方言的官话,难民听不太懂。管他说的是什么呢?只要是朝廷能安排就好,只要能有口饭吃就好。

    官员讲完话,在随从的配合下,开始分配难民。

    在场的几千户难民以户为单位划分,以10户为一甲,10甲为一保的方式编组起来。

    看到熟悉的编组方式,难民们的心安稳下来。

    能编组保甲,那就还是大明正式的民户,只要是正编的民户,朝廷总会给口饭吃的。

    有吃的就行。

    青袍官员是大兴县丞李义方,他嗓子虽然喊得很疼,心中却很开心。

    老天保佑,总算把这些难民问题解决了。

    从今天起,这些难民就算信王府的属民,相当于皇庄的佃户,不再受县衙直接管辖。

    这意味着,就算难民都饿死了,也不再是他的责任。

    总算可以好好睡一觉了。可怜啊,都10几天没好好睡一觉了。

    至于编组好的难民,信王如何安置就与他无关了。

    不过,那些小家伙真能安抚好这些难民?

    不想管闲事的李义方看着每组难民带队的少年,心中还是忍不住去猜估。
………………………………

第八十七章:难民的出路(求求求票,收藏)

    辽东难民在大兴县丞李义方眼前编组后,以百户为一组被信王府的少年带离原住处,被分别安置。

    难民新的居住地以工坊为中心,向外发散开去。基本上每百户形成一个居住点。

    按信王府的安排,难民们统一规划,集中建房。

    刘才是辽东刘济屯人,原先家中也薄有资产。虽算不上乡绅级别,可过的也是家有长工,吃穿不愁的小康生活。

    天启元年,对辽沈的汉民来说,那真如晴天霹雳一般,大明竟然战败了。

    后金女真鞑子来了。鞑子们完全没有安民的意思。鞑子们擅长的也只是到处杀人抢掠,汉民的日子过不下去了。

    仗着山村位置偏僻,刘才家心惊胆战的过了2、3年,各地消息越来越坏。

    各地生活了上百年的汉民,都成了鞑子们的奴隶。

    面对奴隶,鞑子们不但没有封刀,反而变得越来越疯狂。刘才熟悉的小山屯都被鞑子们杀了个鸡犬不留。

    汉民真的没有活路了。

    面对越来越近的屠刀,刘才只好全家逃向关内。

    刘才家是有预谋的逃亡,事先准备的比较充分。他把家里的粮食全都换成了干粮和细软随身携带。

    没想到,人离乡就是贱啊。

    逃亡路上的艰辛就不说了。刘才的爹妈和最小的孩子都没熬过来,先后倒在了逃亡路上。

    到京城大兴时,刘才全家只剩夫妻二人和两个大点的孩子。粮食也快吃没了,细软也剩的不多。

    更要命的是,到了京城这个初步目标,刘才发现他失去了方向。他根本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儿去?也看不到一点生活下去的希望。

    最绝望的那几天,刘才已经准备卖身为奴了。全家都卖,只要能给口饭吃。逃难的,可能早晚都会是这种结果。

    万万没想到,想到这儿刘才满心都是侥幸。

    幸亏没走哪一步。

    幸亏来到了京城。

    幸亏坚持到了最后一天。

    真是万幸啊,这是刘才最真的想法。

    朝廷就是朝廷,朱家皇爷还真的管他们这些小老百姓的死活。

    朝廷先是开始赈济。那粥虽然稀,可还能让人活下去。

    后来朝廷还把难民们按户编为保甲,按百户一保安置地方。

    最稀罕的还是朝廷派来带头的小哥,人不大,管的多,懂得也不少,手也够硬。

    不过,那小哥下手也真狠,不听他招呼的一律不发口粮。张家的那个老三不服,被他一下就打到在地。

    好厉害。

    那小哥也有真本事。难民这么多户,相互之间也都不熟悉,可在那小哥的安排下,没几天,就把房子建起来了,大伙再也不用住那破烂的窝棚了。

    就冲这一点,大伙就都心服口服。

    那小哥姓什么来着?

    对,姓牛,叫牛金星。

    你看人家小哥这名字,一听就是有学问的人起的。

    刘才口中的牛金星,就是少年队的牛二。

    金星这个大号,还是信王亲赐的。

    信王当初检阅时对他的激励,牛二牢记在心。

    从那天起,牛二疯了一样的训练,终于在月底会操拿到了全队第一。

    当然,那次评比幸亏没算内务积分。

    牛二拿了第一,信王也说话算话,给他赐名金星(朱由检的恶趣味)。对这个名字牛二非常满意。

    整个难民编组后的安置工作,都是信王府一手完成的。

    安置工作的顺利完成,也让等着看热闹的勋贵们大吃一惊。

    这点安置工作在朱由检看来,并不算什么。少年队的成长让他更加开心。

    此次少年们或一人管一保,或2人管一保,竟然没出什么大乱子,任务都完成的不错。

    回看整个安置的过程,“这个时代的百姓要求还真是低啊!”朱由检心中十分感慨。

    信王府的安置策略很简单,严格控制难民的口粮,听话的有,不听话的无。有挑头闹事的,迅速镇压。王府卫队都做好了随时出动的准备。

    难民服从管理以后,信王府组织难民修建居住的房屋。不是各家修各家的,而是大家集体修建。

    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

    百户难民组织到一起,有信王府提供各种资源,修建框架式的联排房屋速度还是很快的。

    只半个多月的时间,难民就住上了新房。实际上如果不是土坯砖的限制,房屋还能再早一些成型。

    有饭吃,有房住,难民的心也就稳住了。

    下一步,就是安排难民的生活了。这才是真正的难题。

    这些辽东失地难民注定是没有地可以耕种。

    他们未来只能靠做工而活。

    在工坊还没建成投产之前,朱由检为他们安排的活路,就是水利工程。难民们工钱暂时没有,有的只是基本的口粮。

    有这么多的劳力,徐光启为皇庄设计的水利工程就可以全面铺开了。

    在徐光启和汤若望的指挥下,难民将以百户为单位,在皇庄展开农业水利大会战。

    此次水利工程,不单单是解决皇庄农田的水利灌溉问题,还是对皇庄所有河流地形的大摸底。修建水利设施的同时,还要找出适合修建水能机械的河段,为将来工坊的动力来源打下坚实的基础。

    先修水利工程对朱由检来说,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用水利工程来磨合难民的组织协调性。

    这些难民基本上都是农民出身。

    来自乡村的农民比起城市的市民,先天就缺少一种组织协调性。

    农民的生活模式是自给自足。自己种粮种菜,自己织布成衣,自己形成一个封闭的小圈子,很少与外界交流。

    这种生活模式就注定了,农民天生缺少组织性,他们更容易接受宗族这种组合方式。

    市民与农民不同,他们衣食来源都要靠交易获得。他们天生就有对外交流的习惯,不交流他们很难生存下去。这种生活模式使市民更容易与陌生人组织交流,但也使得市民远比农民更圆滑。

    朱由检的工坊需要的是产业工人,是有组织的工人,他们需要彼此协调合作。朱由检设想中的流水线作业方式,更考验工人的团结协作。某种意义上,产业工人和军队的战士有异曲同工之妙。

    难民们农民的心态要转化成那种工人的职业状态,需要大量时间的培训。水利工程工地上的工作,恰好可以提供这种初级的培训。
………………………………

第八十八章:冯铨的小心思(求票、求收藏)

    看投入到难民中的少年队,朱由检很感欣慰。

    少年们的表现对他们的所学所讲是一个极大的肯定。这坚定了朱由检的信心。少年队的模式是非常优异的人才培训方法。

    信王府的新一批少年队已进入选拔阶段,少年队即将进入正规培训时期。

    辽东难民潮的解决,为魏忠贤在朝堂上带来极大的声望。如此数量的难民,没有引发任何风波,就轻而易举被魏忠贤化解,这给了魏忠贤极大的信心。也给了天启皇帝强烈的信心。

    各方不再迟疑,天启四年7月,魏忠贤的天启新政正式推出。魏忠贤和天启皇帝都梦想重现万历十年,张居正改革的黄金岁月。

    没等新政的文书传遍天下,魏忠贤就遭到迎头一棒。东林党再次掀起反魏忠贤的舆论狂潮,这次连辽东难民潮也被他们牵扯进来。

    在东林党的舆论中,魏忠贤点选难民青壮充填御马监的事被大肆宣扬。

    飞扬跋扈、欺压文武臣僚、强制官员纳捐,借难民潮大发横财,私自扩充军队,似有不臣之心帽子被牢牢地戴在魏忠贤头上。

    没等魏忠贤做出反应,天启四年7月,东林六君子以杨涟为首先后上书,以私扩军马、飞扬跋扈、出行逾制、有不臣之心再次弹劾魏忠贤,天下震动。

    此次杨涟等人吸取上次教训,弹劾条款件件坐实,条条有据,不再空洞发炮。

    于此同时,大明民间有关杨涟弹劾魏忠贤的24大罪,疯狂的在全国传扬开来。

    “督公,不能任由他们如此猖狂,我等必须反击才是!”少詹事冯铨躬身建言。

    再次面对杨涟的弹劾,比上次详实有据的弹劾,魏忠贤却不再害怕。

    虽然杨涟等人比上次人更多,弹劾内容也更详实有据。可魏忠贤知道,他们的弹劾又白费功夫了。

    天启皇帝才因难民的事情表扬过魏忠贤。

    天启皇帝甚至因难民的问题亲自出面,在信王面前为魏忠贤转圜,这是何等的宠幸和信任。

    这个时间段,东林党说什么都不会对他造成伤害,只会加强天启皇帝对他的信任。魏公公有这个自信。

    不过,冯铨说的对。

    东林党有些太嚣张了。

    魏忠贤眉毛慢慢拧到了一起,“老虎不发威,还真当杂家治不了你们?”

    “督公,此次东林党明显是冲着新政来的。不能让他们毁了您的心血啊?”冯铨力竭声嘶的喊道,他俊美的面容变得有几分狰狞。

    “冲新政来的?”魏忠贤还真没向这个方向考虑。

    “督公您想,他们为什么早不上书,晚不上书,单单卡在这个时候?”看到魏公公迟疑,冯铨精神一震,赶忙继续分析。

    “现在是什么时候?”

    “督公刚刚颁行新政,朝堂正是需要稳定的时候。”

    新政想迅速推广,朝堂的稳定至关重要。朝堂若是争端四起,谁还有精力推广新政?

    东林党这明显是故意挑起争端,想破坏朝堂稳定。

    破坏朝堂稳定,为了什么?

    冯铨意味深长的说道。

    东林党虽已退出朝堂,可地方督抚还有大批东林同党。

    督公想推行新政,东林党绝不可能罢休。

    此次先挑起朝堂争端,下一步必定会鼓动地方督抚上书。

    朝堂争斗不断,地方、朝中不和,督公的新政也就只是废纸一张罢了。

    冯铨面目扭曲的说道。

    “啪”,魏忠贤将手中的茶杯狠狠的摔到地上。

    魏忠贤知道,冯铨说的可能有些夸大,但他说的情况却更可能出现。

    东林党就是一帮疯狗,一帮搅屎棍。他们擅长的就是搅和,他们不做事,更会搅得你也做不好任何事。

    一旦出现冯铨说的那种情形,他的新政还真就执行不下去了。

    “怎么办?”魏忠贤眉头拧成一团,“多好的形式,绝不能叫东林党坏了杂家的心血”。

    看到魏忠贤拧起的眉头,冯铨心中阴阴一笑。

    “缪昌期,我先挖了你东林党的根,再和你算咱们的旧账。”

    “督公,想确保新政通行天下,督公就得拿出雷霆一击震慑天下才行。不然就算他们嘴上不说,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扯新政后腿。”冯铨恭敬地说道。

    “你先去吧,杂家在想想。”魏忠贤疲惫的说道,事关重大他也不敢贸然决定。

    冯铨恭敬的退了出去。

    冯铨能沉得住气。一直以来,冯铨不怕魏忠贤没有野心,就怕魏忠贤野心太小。只贪钱的魏忠贤,是不会冒风险去和东林党做生死决斗。

    魏忠贤有了远大理想,最高兴的就是冯铨。

    只要魏忠贤还想推行新政,东林党就是他必须铲除的团体。双方矛盾无可调和。

    在冯铨心中,魏忠贤的新政是注定会失败的。

    强如张居正和万历皇帝都无法推行下去的政策,魏忠贤怎么可能成功?

    不过,新政成不成功没关系,冯铨只是借推行新政挖东林党的根而已。

    “缪昌期,你的死期不远了,没有东林党护着你,你给我的侮辱,我必百倍偿还。”冯铨的牙齿咬的格格作响。

    魏忠贤也明白冯铨的私心。冯铨想借势报仇,这魏忠贤并不奇怪。

    冯铨是万历四十一年的进士。

    中进士的那年冯铨才19岁,年少成名,人长得又俊美漂亮,典型的高富帅形象。

    缪昌期与冯铨是同年的进士。

    不过,缪昌期比冯铨足足大了30多岁。

    中进士时缪昌期已经属于东林党的骨干力量,朝野之间拥有很大的名声。

    也许冯铨的高富帅形象严重刺激了缪昌期。

    在翰林院期间,冯铨数次遭到缪昌期的欺压。

    书虽然读的好,但在体能方面,冯铨明显不是缪昌期的对手。更何况缪昌期还有许多的东林党同伴做帮手。

    冯铨在翰林院受缪昌期等东林党人欺侮的事情闹的很大,朝堂很多人都知道。鉴于东林党把控着舆论喉舌,冯铨的事情成了朝野间的笑谈。

    天启三年,东林党被魏忠贤赶出京城。

    冯铨感觉机会来了,老天开眼,他终于等到报复缪昌期的机会了。

    冯铨等待扬眉吐气的这一天很久了。

    急不可耐啊!
………………………………

第八十九章:严打东林党的理由(求票、求收藏)

    可惜,冯铨最终收获的还是失望。

    东林党虽然失势,但也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欺负的。

    缪昌期作为东林党骨干也只是受到贬黜离京的处罚,他依然活的十分潇洒。

    看到缪昌期潇洒的离去,仇恨似毒蛇一般噬咬冯铨的心灵。

    从那天起,冯铨发现,不彻底打垮东林党,就无法报复缪昌期。

    冯铨终于抛开所有杂念彻底投靠魏忠贤,全心为魏公公谋划。冯铨清楚的知道,自命清高的东林党是绝不会向魏忠贤低头的。

    想报仇,他总能找到机会的。

    机会很快来了。

    魏忠贤竟然想重拾张居正改革。

    这让冯铨看到彻底打垮东林党的希望。

    在别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冯铨力挺魏公公,积极参与新政的制定和推行。

    冯铨并不看好新政,但他清楚,新政和东林党的观念更是南辕北辙,根本无法调和。

    魏忠贤推行新政,那就直接站在东林党的对立面,两者之间不再是意气之争,而是生死之战。

    不打垮东林党,魏忠贤绝对无法顺利推行新政。

    而被新政挖了根基的东林党也会全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