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本纪-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打垮东林党,魏忠贤绝对无法顺利推行新政。

    而被新政挖了根基的东林党也会全力反抗,必除魏忠贤而后快。

    以魏忠贤的无赖手段,只要他下定了决心,打垮东林党是没有问题的。魏忠贤代表的毕竟是皇权。

    离开魏忠贤的私宅,冯铨开心的回到家,他甚至高兴的独酌了几杯。

    大幕已经拉开,报仇的日子就在前方,已经触手可得。

    “缪昌期,我敬你一杯。”模糊间冯铨看到缪昌期似乎就在眼前。

    冯铨离开后,魏忠贤迟迟无法下定决心。与东林党全面开战,这不是一件小事。

    值得还是不值得?

    “呈秀,你怎么看?”

    为了避免冯铨因仇恨造成的见解偏差,魏忠贤又专门询问了崔呈秀的意见。

    “督公,小儿也认为应该给东林党以重击,您不用犹豫了。对东林党我们已然避无可避,我等还是先下手为强的好。”崔呈秀毫不避讳的直接回答。

    魏忠贤没想到,原本对新政很不看好的崔呈秀竟然极为赞同冯铨的意见。

    崔呈秀想的很简单,天启新政已经颁行,魏忠贤已爬上悬崖,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了。

    奋力前进还有活的可能,要退肯定是粉身碎骨的结果。

    崔呈秀,他是完全依附于魏忠贤的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魏公公如果垮了,他绝没有好下场。

    既然已经走到了这个地步,崔呈秀也只能硬着头皮陪魏公公奋力向前冲。

    想继续前行,东林党就是最大的阻力。

    “必须打垮东林党。”崔呈秀毫不犹豫的认定。

    不光要打垮,还必须以雷霆手段,用最快的速度打垮东林党。

    只有这样才能震慑天下,强行推行新政。

    在崔呈秀心中,此时对付东林党无关道德,只是因为立场不同。

    谁叫东林党挡了魏忠贤的路?

    崔呈秀的分析彻底打动了魏忠贤,魏忠贤终于下定决心。

    “好,那杂家就让那些酸子好好开开眼。”魏忠贤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心情完全放松下来。他也对东林党的不识趣早就感到万分的厌烦。

    真要对付东林党,魏忠贤又发现了一个麻烦的事情。

    要全力对付东林党,肯定避不开天启皇帝,得给东林党人找个皇帝认可的罪名才行。

    东林党站在台前的人还真不好对付。

    象现在挑头的杨涟等东林六君子,那都是天下知名的道德楷模,很难找到他们的污点。

    怎么给他们定罪?

    当然,正路不好定罪,这也只是给魏公公增加了点小麻烦而已。

    魏公公本来就是无赖,就没打算拘泥于正经的手段。

    京城,魏忠贤的私宅。

    “不行。”魏忠贤严厉的说道。“不能用熊廷弼当幌子。小冯,你爹和熊廷弼的私人恩怨不要掺到正事里面。”

    冯铨觉得很委屈。他父亲是因为熊廷弼整顿辽东,才罢的官。可他真不是因为这个才提起的熊廷弼。冯铨只是觉得熊廷弼这个案子比较好利用罢了。

    “督公,去年汪文言在锦衣卫的证词,就是为熊廷弼行贿保命。熊廷弼的死刑也拖了很久了。咱们把熊廷弼一杀,正好死无对证。这证言不就成了铁证。”冯铨依然坚持他的方案,努力想改变魏忠贤的想法。

    “不行,杂家说熊廷弼不行,就是不行。用汪文言牵扯他们就可以了,不要在攀扯熊廷弼。小冯不要倒处树敌。”魏忠贤厉声说道。

    冯铨和崔呈秀对视一眼,心下了然。

    看来熊廷弼是有强势人物保了。难怪去年以后就再没有熊廷弼的消息,朝堂上也不再有人提起他。

    冯铨还真想不出,就熊廷弼那臭脾气,还会有人保他。保他的人能让魏公公有几分忌惮,身份来头肯定不容小觑。

    得,那就另想办法吧。

    没熊廷弼也无所谓。反正他也只是个引子,无关正事。有汪文言也就足够了。

    天启四年8月初,天启新政颁行天下。

    各地官场还在观望之时,京城爆出大案,缇骑四出。

    在东厂的督促下,锦衣卫续审汪文言一案。弹劾魏忠贤最激烈的东林六君子全被牵扯进去。

    10几天中,东林六君子先后以收受汪文言贿赂的罪名,被抓入锦衣卫北镇抚司诏狱。天下震动。

    朱由检现在很矛盾。

    东林六君子入狱,朱由检忽然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去救?

    前世的记忆让朱由检知道,东林六君子此次是在劫难逃。

    冲六君子做人的道德品质,六君子入狱朱由检就该毫不犹豫的去救。可卡在这个微妙的时间节点,朱由检有些犹豫了。

    这是天启新政才颁行的时间,老魏还需要权威,不能过度打击老魏的积极性。

    魏忠贤想推行的新政,朱由检感觉不错。对大明朝廷应该很有好处。

    不过,朱由检同样不看好新政的未来。

    阻力太大了。

    要知道,新政面对的可不是赵家那种乡镇土霸,它面对的势力比赵家强盛千万倍。

    官军面对赵家可以毫不犹豫的挥刀,可面对整个士绅阶层,还能毫不犹豫的挥刀吗?

    这很难说。

    现在的大明官军和士绅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估计官军能保持中立就不错了。

    相比较对手的力量,魏忠贤的力量还是太小了。
………………………………

第九十章:救东林六君子的理由(求票、求收藏)

    想想魏忠贤给六君子罗织的罪名,朱由检就有些牙疼。

    贪污受贿,还有比这更离谱的罪名没有?老魏就没点脑子吗?

    谁不知道六君子是天下知名的道德楷模?

    别人不说,杨涟和魏大中那个不是天下知名的清廉?两人都是家无余财的典范。

    说他们贪污,也得有人相信才行啊。

    反派都是这么没脑子吗?老魏看着不是很精明吗?

    无论如何,不能如此无脑的给对手乱按罪名啊!

    阉人的心思还真是有些琢磨不透。

    朱由检感觉,他需要找人来帮他梳理一下魏忠贤的心理思路。

    王承恩老好人一个,没什么大野心,性格不太合适。

    高起潜心思重些,功名心也比较强,他可能能明白魏公公的想法。

    “起潜,你看魏忠贤这是何意?”朱由检点点卷宗直率的问道。

    在信王府他已经不需要拐弯抹角了,他急需高起潜的回答佐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看着卷宗,高起潜沉吟了片刻,才谨慎的开口:“殿下,奴才以为,魏公公这是想立威。”

    “立威?”朱由检有些讶异,他还真没想过这个方向。

    这么粗暴的立威?

    “魏公公明知道这六君子受贿的可能性很小,可还是用了这个罪名,估计是想在文人面前立威。”高起潜思索着说道。

    “文人好名。魏公公想用彻底催毁六君子名声的手段,来震慑天下”。

    呵呵,还真是奇葩的想法。

    大概当年赵高指鹿为马也是这种用意吧?

    朱由检还真的很难理解这种想法。

    上位者的强权思维吗?

    难道他们真的可以自由的书写历史?

    头疼,真的很头疼。

    对这件事,朱由检真的十分矛盾。

    从大明的利益出发,朱由检很想看看魏忠贤的办法到底能不能成功?这对他的将来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估计就算魏忠贤的办法不能成功,也能极大的削弱士绅豪强的力量。

    可另一方面,朱由检也不想杨涟等人如此死去。

    从做人的角度上,他们不该死,更不应该这样死去。

    某种意义上,杨涟等人就是这个时代文人的良心代表。不管他们的办事能力怎样,他们在道德上是清廉自守、是高尚的。

    一旦清廉自守的象征被摧毁,还是这么明目张胆依靠强权,以污秽的方式摧毁,后果很难想象。

    两厢权衡,朱由检完全拿不准事情的发展方向。

    “也许只有我这种没有信仰的人才会做这种权衡吧?”朱由检苦笑着自嘲。

    朱由检很苦恼。

    功利的想法告诉他:不要多管,只需静观其变就行。

    可从精神的角度出发,他却得出完全相反的结果。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记不清这是谁的诗句,虽然是写情,但朱由检觉着很适合他现在的心境。

    如何找个双全的办法?

    朱由检感觉他真的需要找个谋士,一个熟知人心的谋士。他的思维与这个时代,还是有很大的代沟存在。

    思度了一整个晚上,朱由检还是决定,救人。

    还是要救啊。至少不能让他们就这样死去。

    放任他们这样死去,可能会摧毁很多人的信仰,这是朱由检绝不想见到的。

    他觉着削弱敌人的机会肯定还会出现。而人的信仰一旦崩塌,想要从废墟上重建,难度那就太大了。

    朱由检非常怀疑历史上崇祯朝,文官的底限一个比一个低,后来甚至出现大规模投降的现象,就是由于信仰崩塌所造成的。

    拿定了救人的想法后,朱由检就不得不考虑大哥朱由校的心思。

    对这件事大哥是真不知道呢?还是默许?

    想制东林六君子于死地的,到底是魏忠贤还是朱由校?

    这关乎救人的难易程度。

    舍己救人,朱由检还没那么伟大。他绝不想因为救人把自己牵扯进去。

    皇宫,长春宫

    朱由检看着朱由校手中的宋船烫样,有些发呆。

    这艘船模做的太漂亮了。木匠皇帝就是木匠皇帝,手艺真是没得说。

    看朱由检发呆的表情,朱由校心里很满足。

    这才是识货的表情。

    不像那些太监、侍卫,他随便做点什么东西,都会夸到天上去。可真要他们说说细节就都哑巴了。

    朱由校如此用心的制作这个烫样,又何尝不是想看到眼前小五的这个表情。

    “小五,这个烫样没问题吧?”朱由校微笑着问道。

    “没问题,当然没问题。”朱由检一边翻来覆去的摆弄船模,一边随口答道。

    “大哥,快说,你到底还有什么诀窍没有教我?没理由你做的,比我做的好那么多?”朱由检大声叫道。

    朱由校没有理朱由检这无理的一句,权当没听见。学的不用心还怨他教的不好?

    “小五,你说的不错,造船是需要特殊的木料。”朱由校一脸兴奋的开口说道。

    这什么情况?朱由检有点摸不准大哥的脉络。这是要唱哪一出啊?

    “小五,你这艘宋船是属于远洋货船,你知不知道?”朱由校看朱由检一脸蒙圈的样子,紧跟着问道。

    “知道。”朱由检点点头。

    “朕安排人仔细调查过,这船完全可以像宝船一样跑外洋。”朱由校兴致勃勃的说道。

    “小五,朕查过永乐年间的旧档。永乐皇爷六次北征都是靠宝船带回的财物。宝船失传了,朕就多造几艘宋船去跑外洋。以后朝廷应该就不会缺钱了。”

    从朱由校的高兴劲,就能看的出,前两年朝廷缺钱给他留下的阴影很深。

    “大哥,重新向外洋派船,朝堂上能同意?”朱由检忍不住提醒大哥,文官们是不会同意內宫再次出洋的。

    “没事,魏大伴正在整理朝纲,他们顾不上管这些小事了。”朱由校笑着说道。

    “朕会安排登州船厂制造,先挂在登州水师名下。等凑个10几艘船,再以登州水师的名义出去,等他们知道,就晚了。”朱由校胸有成竹的解释。

    “大哥,你不怕那些御史知道了,会要死要活的?”朱由检又问了一句,朱由校似乎有些过于乐观了。

    听到这一问,朱由校的笑容收敛起来,脸上露出几分愁容。
………………………………

第九十一章:杨涟的悲哀(求收藏、求票)

    大明朝的御史,上百年来已经被惯坏了。

    有事没事吵吵闹闹,骂骂皇帝,骗骗廷杖,古往今来也只有大明的御史有这种现象。

    “大哥你不会想杀了那些逆反的御史吧?”朱由检又试探一句,“可别说,那些御史是挺招人恨的,连皇宫都敢闯。”

    “唉……”朱由校长叹了一口气,“小五,那些御史不能杀,哪怕他们在可恶,也不能杀。杀了就没人敢说话了。”

    朱由校似乎觉着有些无趣,可还是强打精神继续说道:“小五,以后你管理王府也要记住,一定要让人说话,不管好话坏话都一定要让人说话。如果不让人说话,你就成了聋子,很快还会变成瞎子。那些下人会蹬鼻子上脸,爬到你的头上去,把你当傻瓜耍。”

    “那,要是他们说话实在太难听呢?”朱由检又追问一句。

    “那你就找个别的理由,揍他们一顿,关他们几天,饿他们几顿。但千万别打死了。”朱由校笑了起来,似乎觉得这样还有点意思。

    “行,大哥,我听你的。到时候要有不明白的,我再问你。”朱由检一脸我懂了。

    “咱这船什么时候开始建,多久才能建好?”朱由检好奇的把话题拉了回来。

    “看到了吗?”朱由校骄傲的指着船模,“这就是烫样。有图纸,有烫样,船厂那些大工就能开始建了。多久建好,那得建造开始才能预估出来。”

    “嗬,大哥,原来烫样是为造船准备的。难怪需要做的这么精细。”朱由检恍然大悟。

    “大哥,这船叫什么?总不能还叫宋船吧?”朱由检问道。

    “叫什么?”朱由校思索了一下,“就叫珍运船吧。”

    “希望它运来的珍宝能让我大明转运。佑我大明福寿安康。”朱由校脸上露出庄重之色。

    回到府邸,朱由检仔细思索朱由校说的话。反复品味后,朱由检终于确定了朱由校的立场。

    朱由校应该对杨涟等人比较反感,但没有要杀他们的意思。顶多就是想教训教训他们。

    用朱由校的话就是打一顿、饿几顿教训一下就好。

    既然朱由校不想杀杨涟他们,那救人的事就好办了。朱由检长出一口闷气。

    救人,但朱由检并不准备马上救出杨涟他们。魏公公费了好大的劲才把他们弄进去,朱由检不能这么驳魏公公的面子。

    综合所有因素考虑一下,朱由检觉得还是像熊廷弼一样最好。保杨涟他们不死就行,先在诏狱里待着吧。

    叫杨涟他们受点苦也好,痛苦也能使人成长。也许他们能嘣出什么思想的火花。朱由检恶趣味的想着,脑中莫名想起前世著名的甘地和曼德拉。

    思想家啊!

    “传令下去,必须保杨涟六人不死。”朱由检似是随口吩咐了一句。

    书房外,传来一声低低的应和声,随即有人离去。

    锦衣卫北镇抚司诏狱

    这里是大明最著名的的监狱,没有之一。

    在这座监狱中是没有平民囚犯存在的。

    想入住这所监狱,你首先要具备一个正式官员的身份。其次还要有震动朝廷的经历。

    诏狱,严格意义上就是皇帝亲口点名的囚犯才会被这所监狱收押。并不是什么囚犯都进诏狱的。

    北镇抚司诏狱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虽然都是监狱的规制,但前后的环境不啻天壤之别。

    诏狱的前半段,大都是独立的囚室。虽是监狱,但环境整洁,除少见太阳外,几与客栈客房无异。

    诏狱的后半段,就是标准的监狱模式了。什么不见天日、肮脏污秽等监狱的形容词尽可往上套用。

    诏狱与普通监狱不同的,只是没有大监室的设置。诏狱中全部都是小监室的配备。无论什么情况,官员的配置总是要高一点的。

    诏狱的后段,一间污秽的小监室中,杨涟幽幽醒了过来。

    监室中看不到天色,只有走廊中昏暗的火光透了进来,时间也不知过去了多久。

    疼,浑身上下都疼。这还是杨涟的第一感觉。

    不过,不知是不是错觉,这次杨涟觉得身上的疼痛感似乎比往常减轻了很多,并不像前些天那么疼了。

    杨涟苦笑着摇摇头,看来他的身体已经适应了疼痛的感觉,连痛觉都变得迟钝了。

    比身上更疼的是心。

    大明这是怎么了?陛下怎么如此糊涂?

    杨涟知道,他活着出去的可能不大。

    就冲对方给他按得罪名:“受贿2万两”,这就没打算叫他活着出去。

    杨涟的家底他当然知道。全家所有的家当全卖掉,能超过3000两银子就算杨涟赚了便宜。

    2万两这个数字,也不知他们是怎么得出来的。

    按大明率,官员受贿是要被追赃的。

    杨涟可是天下知名的廉吏,曾被评为“廉吏第一”的清廉官员。2万两银子,他就是倾家荡产也绝拿不出来。

    寒门出身的杨涟是科举中杀出的底层士人,典型的凤凰男。

    杨家并没有先辈的积累,杨涟又爱惜自己的羽毛,一直清廉有加,家中怎么会有那么多余财存在。

    杨涟为官虽然不像海瑞一样极端,眼中完全容不下丝毫沙子,但也极为珍惜自己的清名。

    正因为这样,杨涟才有底气抨击在他看来的一切阴暗东西。

    不管别的御史怎样,杨涟是真正的清流官员。他是那种视道德修养为一切的、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大明清流文士。

    像杨涟这种视清名为一切的大明典型清流官员,杨涟宁可死也不愿自己的清誉受到丝毫损害。

    2万两,杨涟要能拿出2万两,他还算清流?

    看到锦衣卫抓他所用的罪名,杨涟已经心生死志。

    没有自行了断,只是因为杨涟心中还存有一丝,想看到天理正义的希望。

    杨涟不相信朝廷会黑暗到如此地步,一个明显属于诬陷的罪名就能致他于死地。他还幻想着,皇帝会重瞳烛照,拨乱反正还他清名。

    杨涟想不到,他根本想不到,他所在意的罪名,恰恰对方毫不在意,他根本就不是因为这个罪名被抓的。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都入狱受刑了,杨涟还没能搞清他入狱的真正原因。
………………………………

第九十二章:孤独的旗帜,杨涟(求收藏、求票)

    实际上,魏忠贤也好、天启皇帝也好,他们在意的是杨涟这个人的立场。

    杨涟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一面旗帜,一面反阉党政策的旗帜。

    清官,毕竟是历朝历代百姓梦想中的最贤之人。

    在大明文人和中下百姓阶层,杨涟清廉的名声异乎寻常的好用。

    不光东林党,还有无数怀着各种目的的人,都躲在杨涟这面旗帜下,借助这面旗帜,堂皇的为各自不同的目的发出声音。

    杨涟是悲哀的。

    杨涟最在意的是他自己的道。

    但他根本不知道他的同盟为的是什么。

    更不知道他们利用他干了什么。

    也许杨涟背后的同盟者只是借用他清廉的名声,来掩盖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些杨涟都不知道。

    杨涟是一个孤独的君子,六君子是他不多的朋友。

    现在诏狱中的杨涟,心中充满了殉道的崇高理想。为了他心中的道,杨涟不惜付出一切,哪怕是他的生命。

    魏忠贤对杨涟的道一无所知。当然,就算知道,魏忠贤也不会相信有殉道者,这样伟大的存在。

    魏忠贤只是本能地认为,应该把对手的旗帜砍到,这样才能最大程度震慑住对方,有利于己方下一步计划的开展。

    魏忠贤却从没想过,杨涟只是东林党的旗帜,却并不是东林党的核心。魏忠贤对东林党那种松散的结构并不清楚。

    魏忠贤不是文人,他是混混出身。杨涟的好名声对魏忠贤无用。对付杨涟,魏忠贤也没有丝毫投鼠忌器的顾忌。

    在魏忠贤的计划中,只有先砍到旗帜震慑一切敌人的天真想法。

    杨涟就是魏忠贤要砍的旗帜。

    作为第三方的朱由检,收到诏狱传出的详细情报,他大吃一惊。

    六君子竟然现在就遭到了严刑拷打。人虽未死,却都有致残的可能。

    锦衣卫在搞什么?这是一心要治六君子于死地吗?

    朱由检有些迷惑。

    大明官员被抓进诏狱,一般都会在前区关押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中,官员除了被限制活动自由外,其他一切与外界无异。

    诏狱的这种习惯,是避免抓进来的官员有复起的可能。

    有道是天威莫测,其实君王之心更难测。

    谁知道,抓进诏狱的官员会不会突然翻身?

    能被抓进诏狱,至少该官员就在皇帝心中留有印象。

    不管留下的印象好坏,皇帝最少知道有这么个人的存在。这也是某种程度上的简在帝心。

    能简在帝心,那谁也不知道,会不会出现突然翻转的局面。

    锦衣卫也是人。

    虽然进了诏狱的官员大多结局很惨。但也不乏从诏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