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本纪-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完了。

    郑英泰就感觉脑袋都大了一圈。

    信王殿下看来是真的被人骗了。

    都不知道纲盐是什么,那还开什么中!
………………………………

第二六九章:晋商和盐商(求订阅、推荐、收藏)

    纲盐是什么?

    强压着心中的烦闷,郑英泰开口向朱由检仔细解说。

    当大明走到万历四十五年时,鉴于开中法已经被折色法彻底破坏,为了收取亏空多年的盐税,由时任盐法道的袁世振上疏,大明正式改开中法为纲运法。

    袁世振把大明每年生产出的盐,以“圣德超千古,皇风扇九围”十字分为十纲。

    每年拿出九纲盐,由朝廷统一发卖收钱,剩余一纲拿来清理朝廷历年欠下的旧账。

    注意,这用来发卖的九纲盐,可不是什么人都能买的。

    这九纲盐只能由朝廷特别指定的,被写入纲册的特殊商人出钱购买。

    其他人,你就是再有钱,你也没资格买这个盐。

    这些写入纲册的商人,就是后世大家熟知的盐商。

    记录他们名字的纲册被称作窝本。

    窝本一式两份,一份由朝廷掌管,另一份是由盐商代代相传。

    纲运法还规定,不经全体盐商同意,就算朝廷也不能轻易更换纲册中的盐商。

    这就可想而知,被写入纲册的都会是些什么样的商人了。

    纲运法从法律上明确了盐商的地位,使盐商的身份开始固化和世袭化。

    就这样,从万历四十五年纲运法正式实施起,世袭的盐商集团才真正出现在世间。

    也就从这一年起,大明朝廷就成了纯粹的盐业生产商,而盐的销售就彻底被盐商集团这个超大型的经销商所掌握。

    这成了型的盐商群体,当然不可能再让别人有插手大明盐业的机会。

    所以,当这样的盐商集团正式出现后,就完全垄断了大明盐业,甚至连私盐的渠道也被他们严密掌控到手中私盐也许才是盐商最挣钱的买卖。

    也正因如此,一听信王要开中,郑英泰第一反应就是问信王拿到的是那一纲盐的分配权。

    听郑英泰一五一十的详细解释完,朱由检才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闹了半天,盐商这个前世耳熟能详的群体,现在总共才诞生了不到十年。

    而被盐商集团卡死了经销渠道,失去了最大利润来源的晋商,现在还正处在开发新市场的阶段。

    难怪前世以满清八大皇商为首的晋商,会向满清疯狂的走私。

    朱由检总算搞清楚了晋商投靠满清的想法。

    弄了半天,是因为盐商兴起才造成晋商最终投向后金。

    想想,晋商花上百年辛苦打造出来的,用来输边的行商路线,被大明朝廷把他们的最终获利环节给斩断了。

    而晋商现在应该还拥有往边塞运各种物资的能力,只是他们的运输已经得不到利益上的回报了。

    没有了获利环节的晋商,被迫要为自己的销售终端寻找一个新的买主。

    而恰好此时,辽东后金兴起了。

    新起的后金,也就成了晋商最大也是最好的买主。

    难怪前世记忆中,晋商会毫不犹豫的站到了后金一边。

    这还真是为利益所驱啊!

    想到前世后金和晋商的关系,朱由检忍不住问郑英泰:“你们晋商中还有多少人,有向边塞运输物资的能力?”

    怎么?

    难道是我说的不够清楚吗?

    信王殿下为什么还没打消开中的念头。

    没有足够的盐还必须是实物盐,而不是盐引,是没人会理你的开中的,哪怕您是信王。

    郑英泰急的脑门上青筋直跳,可他还真不敢把心里话直接对朱由检说出来。

    “殿下,我所知的老乡中,至少还有十多家拥有完整的备货和运输能力。

    只要殿下有纲盐,不管殿下需要多少物资,我的老乡们都能筹备出来,并运到殿下任何指定的地方去。”

    郑英泰颇为自豪的回答了信王的问题,还捎带着轻轻刺了信王一下。

    呦呵,晋商还真是具有好大的能力啊!

    听郑英泰这么一说,朱由检忍不住在心底惊呼了一声。

    要多少物资都行,还能运到任何指定的地方去。

    晋商这口气还真是不小啊!

    不过,要真按郑英泰所讲,从大明开国起,晋商就开始经营输边的线路了,那他们已经整整经营了200多年。

    这200多年间,大明的各个边塞,几乎都是靠晋商为首的边商,所输送的各种物资,来弥补朝廷供给的不足。

    这样想来,经营时间如此久远的晋商输边体系,应该和运河漕运相差不大。只是因为边塞的重要性远不如京城重要,这才不为人所知而已。

    想到这里,朱由检嘴边露出一抹释然的微笑。

    晋商经营了200多年,要是没有这份能力反倒让人奇怪了。

    不过,照这样算起来,晋商倒向后金,可不单单是后金多了一块补给这么简单。

    晋商倒向后金,是后金多了一块补给的同时,大明的边塞就少了一块补给。

    这里外里一算,对大明和后金战争的影响可就大了去了。

    更不用说,以晋商的人脉,能为后金所做的,可绝不只是运输补给这一点。

    想清楚了这些,朱由检终于真切感觉到了,晋商这颗棋子那真正的分量。

    在这个时代,晋商具有的力量确实不容小觑啊!

    他绝不能把晋商推向后金的怀中。

    晋商不就是想生存、想挣钱吗?

    那太简单了。

    我给你们生活,我给你们挣钱的渠道。

    只要你们听我的。

    这一刻,朱由检心中涌起浓浓的自信。

    看来比他预想的更好,这为宁远筹备物资的机会,就是拉拢晋商最好的机会。

    “老郑,既然你的老乡有这份筹备和运输的能力,那孤就放心了。”朱由检一副放下了心事的模样。

    “你去给他们传个话,孤需要他们筹备一批物资运到宁远。物资不是直接交给宁远官府,而是要交给宁远的兄弟货栈。

    孤没有纲盐给他们,不过孤可以给他们现钱。

    嗯,是给他们大众钱庄的银票,货到即付。

    你看他们有没有兴趣。”

    说话间,朱由检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

    现在,朱由检丝毫不怀疑他所扔出诱饵的诱惑力。

    他这个宁远开中,绝对是晋商无法抵御的最强诱惑。

    喜欢钱,喜欢利益,那就都赶紧到我的圈子来吧。

    我能给你们一个正大光明挣钱的机会。

    只要你们能为我所用。

    当然,若是还有死不悔改,还要去勾结后金的,那也不要怪孤心黑手辣了。

    朱由检在心中又偷偷的补了一句。

    晋商孤是一定要掌握在手中的。
………………………………

第二七O章:晋商的希望(求订阅、推荐、收藏)

    听到信王那轻飘飘的言语,郑英泰心中忍不住的腹诽。

    没有纲盐,就算不是给宁远官方运输,只怕也没人会接吧?

    不,不对。

    郑英泰忽然品出信王殿下的意思。

    信王、信王殿下说什么?

    给、给现钱!

    哦,给的是大众钱庄的银票。

    银票,那不也算是现钱吗!

    信王殿下这不分明是要带着大家发财的节奏吗?

    我真是蠢透了。

    信王殿下如此英明神武,天纵商业奇才,怎么会不知道开中的利与弊。

    没有预算,殿下又怎么会提开中。

    想明白信王殿下的意思,郑英泰激动的额头青筋都冒了出来。

    “殿下,您放心。小人这就把话传过去,物资立马就开始准备,绝误不了您定的时日。”

    说出这句话时,郑英泰简直对信王殿下佩服到五体投地了。

    信王殿下简直太神了。

    按信王殿下的这种开中方式,大伙还要什么盐?

    以前要盐,那是因为朝廷实在是拿不出钱来。

    要是朝廷肯给钱,谁还会要盐。

    毕竟要了盐,大伙也还不是要再卖出去?

    如此折腾,那赶上直接拿钱来的方便。

    更何况,信王殿下还不是要大伙回到京城才给钱。

    殿下是让大伙把货运到宁远就给钱。

    对这一点,郑英泰尤其满意。

    这就意味着,在宁远大伙手中就能拿到现钱了。

    这也意味着,大伙不需要再去筹备购买回程商品所需的现金了。

    大伙完全可以放心大胆的看看宁远或辽东地面,还有什么值得往回带的东西。

    要是能找到合适的商品,那这一趟的利润可就远超以往了,大伙算是来回都能挣钱了。

    最最关键的,是郑英泰已经想清楚了。

    只要宁远这趟跑成了,那信王殿下就有资格把朝廷其他边塞开中的活,全都完整的接下来。

    宁远能行,那其他边塞估计也没什么大问题。

    这才是所有山西老乡最梦寐以求的东西。

    到那时,大伙祖传的商路就算找着新的出路了。

    只要祖传的商路能再次打通,那不是比什么都强?

    那才是大伙传世的根!

    真当大伙愿干哪些提心吊胆的走私活路?

    要不是实在没办法,谁他妈愿意干那种杀头的活路。

    只要是宁远这事真搞成了,说信王殿下是大伙的再生父母都不为过。

    郑英泰相信,就冲信王殿下给的这份希望,他的山西老乡就绝不会让信王殿下失望的。

    郑英泰连向朱由检告辞行礼都忘了,他一边激动的想着,一边急三火四的离开信王府,召集他的山西老乡去了。

    信王的安排,事关晋商的未来,郑英泰现在可比谁都着急,也比谁都上心。

    当郑英泰把消息传出时,京城的所有山西籍商人都开始沸腾了。

    依靠满怀希望的山西老乡,郑英泰轻而易举就组织起所有劳军所需物资的货源。

    当朱由检从魏忠贤手中拿来10万两银子和详细的物资清单后,早已饥渴难耐的晋商们,就开始全力发动起来。

    晋商的能力确实不是吹得。

    价值四十万两银子的劳军物资,晋商竟然能在一周之内就大致备齐,并主动开始向宁远输送。

    为了表达他们的诚意,晋商们竟然连定金都没向信王府收取。

    当得到郑英泰物资已经开始运输的汇报,朱由检对晋商200多年经营出的能力,还真是感到有些咂舌。

    啧啧,单就这工作效率,晋商还真是远超朝廷啊!

    朱由检一边称赞着晋商的工作效率,一边赶忙安排去宁远开分店的员工,急速启程赶往宁远。

    可千万别闹出晋商把货运到了宁远,却找不到兄弟货栈的乌龙。

    一边以最快的速度安排,朱由检一边在心中暗暗的念叨。

    晋商竟然会跑到他的前面,这真的大出朱由检的预料。

    真没有搞错,朱由检确实是才要到宁远开分店。

    此前的宁远,还真没有朱由检的分店存在。

    没办法,宁远城那边可是妥妥的属于军事要塞区啊。

    宁远城的一切,那可完全都是属于军事管制。

    没有合适的名义,就算是朱由检这样的藩王,想在宁远开店也不是容易的事。

    像关宁军那些地头蛇,他们可是有的是让你有苦难言的手段。

    这也就朱由检想让晋商到宁远的兄弟货站来交付货物,这才把宁远分店提上了日程。

    要不然宁远那种战区,实在是不太适合开分店的。

    当然,只要借这次调配宁远劳军物资的机会,朱由检能把宁远开中的活拿到手中,那宁远分店就非常适合开了。

    有了开中的权利,那不光宁远要开分店,借此机会,朱由检还准备名正言顺的将其他各种分店,都一路开到辽东去。

    朱由检已经想好了,就算赔点钱也不要紧。

    只要大众钱庄和兄弟货站的分店,能在辽东站稳了脚跟,那不论将来做些什么事,应该都会方便一些,不是吗!

    朱由检望着皇宫方向,心中充满了斗志。

    老魏,我现在搞个商业联盟,扩张、扩张商业,你会怎么应对呢?

    皇宫

    魏忠贤走进司礼监,把一份奏章重重的摔在一个中年内侍面前。

    “刘若愚,这就是你递上去的奏章吧?你有没有脑子啊!”魏忠贤厉声喝道。

    被魏忠贤呵斥的有些摸不头脑的刘若愚,捡起那份奏章翻看了一遍,小心翼翼的问道:“督公,不知这份奏章有何不妥?”

    “有何不妥?”魏忠贤气呼呼的吼道。

    “这是信王要求就藩的奏章吧?”

    面对气愤的魏公公,刘若愚愣愣的点了点头。

    从刘若愚那司礼监直书房经管文书的专业眼光看来,这份信王要求就藩的文书,遣词造句和行文规范上都没有丝毫出错的地方。

    就连奏章内容也是中规中矩要求就藩的内容。刘若愚没有看出有任何不妥之处,他实在不明白魏公公到底在气愤些什么。

    看刘若愚呆头呆脑的还没明白他的意思,魏忠贤轻轻狞笑一声。他伸手拿过奏章,猛然狠狠地抽到刘若愚脸上。

    “什么不妥,这就是不妥。谁让你把这本奏章送到圣上面前的。”魏忠贤一边抽,一边大声吼道。
………………………………

第二七一章:被打脸的魏忠贤(求订阅、推荐、收藏)

    魏忠贤感觉都快被这些不省心的家伙气死了。

    说实话,魏忠贤并不想直接挑战信王在天启皇帝心中的地位。

    虽然赶藩王离京就藩,在大明属于绝对的政治正确。

    可魏忠贤清楚的知道,当今的天启皇帝可与别的皇帝不太一样。

    当今圣上对感情看得,可远比别的皇帝更重许多。

    对天启皇帝重感情这个特性,魏忠贤比任何人都更清楚。

    因为天启皇帝的这个特性,魏忠贤本人实在是受益不浅。

    魏忠贤能做到今天独掌朝纲的地位,更多的就是得益于天启皇帝的这个特性。

    也正因为魏忠贤自身受益不浅,所以魏忠贤才更清楚:家人,在天启皇帝心中的地位。

    对于信王,魏忠贤能做的,也只是稍稍的把天启皇帝的目光,多多的引向信王。让信王隐藏的实力多暴露在天启皇帝面前一点。

    魏忠贤其实只是想从侧面提醒天启皇帝,让天启皇帝注意信王现在所拥有的实力。

    不过这一切都要由皇帝自己来发现、自己来生疑才好。

    在皇帝生疑之前,魏忠贤可从未想过要直接挑战信王,他更不想和信王直接撕破脸。

    手中信王自请就藩的这道奏章,明显就是信王对他魏忠贤的反击。

    特别重感情的天启皇帝,怎么可能允许信王现在就离京就藩。

    信王虽然成了婚,可毕竟信王才16岁啊!

    这份奏章一递上,不是在提醒皇帝吗?

    像信王的这种奏章,魏忠贤早就做好了直接压下的准备。

    这种奏章只要不让天启皇帝亲眼看见,那就算留中了。

    魏忠贤估计,信王肯定也不是真就要去就藩。他压下这份奏章,不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结果。

    信王府也肯定不会追究的。

    只是,魏忠贤万万没想到,他一个没留神,信王要求就藩的奏章就让刘若愚给直接递了上去。

    看到奏章,天启皇帝果然勃然大怒。

    略一思索就反应过来为什么的朱由校,直接就将奏章砸到了魏忠贤脸上。

    那奏章打到脸上的感觉,再次让魏忠贤认识到天启皇帝的特质。

    也真切的提醒他,信王的地位,暂时还真不是他魏忠贤所能比的。

    此次若非前面魏忠贤那高超的演技,让朱由校认为他只是无心之失,那今回魏公公的麻烦恐怕就大了。

    狠抽了刘若愚一顿,看着刘若愚被抽肿了的脸,魏公公总算出了一口闷气。

    “督公,这事都怪我。是我没有审核好,奏章才会被刘经管无意中送了上去。怪我,怪我。”

    看魏公公的气消散的差不多了,李永贞这才一叠声的检讨。

    看李永贞把过错揽了过去,刘若愚忙着磕头的脸上露出几分感激的神色。

    “罢了。”

    转头盯了李永贞一眼,魏忠贤疲惫的发了话。

    “看在李系笔的面子上,就罚刘若愚半年常例吧!记着,以后给杂家多张长记性。再有下次,那可就没这么便宜的事了。”

    既然李永贞开口了,那李永贞的面子魏公公还是要给的。

    更何况,刘若愚也确实是真正的无心之失。

    魏忠贤并不知道,那本奏章其实是李永贞亲手放到刘若愚桌案之上的。

    同样熟知天启皇帝特质的李永贞,对信王的拜托还是非常在乎的。

    发泄完闷气,魏忠贤开始处理正事。

    “宁远评功结果,怎么还没有送来?”魏公公再次烦躁的大叫。

    没听到自己想要的消息,魏忠贤又开始感到郁闷。

    宁远之战的详细奏报已经送到了京城。

    按朱由校的交代,朝廷必须把宁远有功之臣的升迁和荫封尽快确定下来。

    魏忠贤没想到,评个功竟然也会有麻烦。

    朝廷接到宁远的奏报已经超过5天了,到现在竟然还没能把宁远具体的战功等级评定下来。

    这种效率怎么能不让魏公公着急加上火呢!

    魏忠贤可是听说了,信王召集的商人已经开始向宁远转运物资了。

    魏忠贤才因为信王吃了挂落,要是评定个战功再等皇帝催促,那他岂不又要挨批。

    这往日顾秉谦、冯铨、崔呈秀等人不是挺能干的吗?

    今回这是怎么了?

    魏忠贤盯着桌案发起呆来。

    仗打输了,推诿塞责定不下责任,这魏忠贤能理解。

    可仗打胜了,评定个战功也这么麻烦,魏忠贤就很难理解了。

    而且,在魏忠贤印象中,天启二年平灭山东白莲教叛乱时,朝廷众臣评定战功那是非常迅速的,一两天之内就评完了所有功臣。

    阉党不是一向比东林党效率高吗?

    这次怎么竟会如此的拖沓呢?

    其实,魏公公忽视了一点,正因为朝廷现在的文臣大都是他阉党一系,才导致宁远评功的缓慢。

    没办法,宁前兵备道袁崇焕毕竟是由东林党、由孙承宗一手提拔起来的,袁崇焕的身上有着很深的东林印记。

    如此鲜明的东林党人,阉党该如何评定袁崇焕的功劳呢?

    功劳评大了怕魏公公不高兴,功劳评小了又与文官的传统相违背。

    毕竟,袁崇焕可是宁远名义上的最高领导。

    按大明文官的惯例,宁远之战的胜利都应该归功于袁崇焕才对。

    不把首功给袁崇焕,难道要给武臣满桂吗?

    不过袁崇焕身上的东林痕迹太浓,阉党又怎么敢这样评功。

    若不是有这个顾虑,依照大明文官的习惯,早就把袁崇焕吹到天上去了。

    就像天启二年山东平白莲,文官对袁可立和赵彦的大肆吹捧,甚至都引起了天启皇帝的反感。

    大明都多少年了,一直不都是有功劳就是文官的,有过错才会找武臣顶缸。

    魏忠贤才执政几年,他对大明文官的这种惯例、这种传统认识的还不够深。

    魏忠贤不知道,他一日不开口确定对袁崇焕准确态度,阉党就一日无法评定袁崇焕的功劳。

    而袁崇焕的功劳不确定,底下那些武臣的功劳就更无法确定。

    阉党也是文臣组成的,也是要遵循文臣的规则不是。

    而且随着魏公公掌权日久,阉党也不自觉的划分出各个派系。

    朝堂上现在虽然仍是阉党独大的局面,实际阉党内部几派间已经开始了相互摩擦,虽然还没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但也快到你死我活的程度了。
………………………………

第二七二章:努力奋发的魏忠贤(求订阅、推荐、收藏)

    朝堂上,当东林党已经失去了威胁后,阉党中人就开始了自己内部的争权夺利。

    魏广微因数次做事不合魏公公的心意,最先被排斥了出去。

    后来者冯铨和顾秉谦在内阁产生了数次明争暗斗,而自命为魏公公铁杆心腹的崔呈秀又另成一派。

    阉党的这几派,虽然在魏公公的压制下,表面还能勉强维持和平,台面下相互之间却都没少给对方下绊子。

    对于几派的暗争,心知肚明的魏公公倒是十分乐于见到。

    也正因相互角力,几派也就更关注魏公公的眼色。

    在几次阉党聚会上,顾秉谦、冯铨、崔呈秀等几派头领,都没能试探出魏公公对袁崇焕的真正态度。

    魏公公对袁崇焕竟然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这怎么可能。

    对魏公公心意的不确定,这就导致阉党几派谁都不敢对宁远轻易评功。

    谁都怕做的不和魏公公心意,让别人占了便宜。

    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