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本纪-第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不知朱由检的三个王妃怎么会那么有天赋,对麻将竟然一学就会、一会就通。

    从未打过麻将的三位王妃,在接受朱由检教导麻将的基本打法后,只用了半天时间,前世只会258将和推到胡的朱由检就只剩输钱的份了。

    不行,我绝不能再和她们打麻将了。

    朱由检在心中暗暗发誓。

    输赢倒是小事,只是这屡战屡败也太有损他大丈夫的尊严了。

    可不打麻将,再搞点什么东西玩玩呢?

    要不搞个足球踢踢吧!

    这种体力活动,王妃们总不会感兴趣了吧?

    兴致勃勃的朱由检,开始了他丰富信王府娱乐生活的行动。

    朱由检没想到,在这个时代,足球还真有。

    听到信王殿下要踢球,王承恩亲自给朱由检找来一个做工最为精细的球。

    看到相比前世足球小了数圈,色彩十分鲜艳,圆溜溜的足球,朱由检开心极了。

    呦呵,这时代还真有足球嗨。

    示意王承恩把球丢往地上,朱由检兴冲冲的上去就是一脚。

    王承恩把球一丢出,就看到信王殿下姿态潇洒、动作矫健的玩了一脚凌空抽射。

    当信王的脚狠狠地踢在球上时,王承恩忍不住一闭眼。

    哎呦!

    朱由检忍不住痛呼一声。

    好沉啊!

    尼玛,这是什么球?

    “王承恩,这是什么球?这里面填的是什么,怎么会这么沉?”

    朱由检一边揉着脚脖子,一边恨恨的问道。

    看信王殿下没有迁怒与己的意思,王承恩松了口气。

    王承恩赶忙回答:“回殿下,这是标准的宫中御用之球。球里充填的是米糠,总重是12两。”

    米糠?

    12两?

    朱由检惊得睁大了眼睛。

    我的天哪。

    还好、还好。

    慢慢活动着自己的脚脖子,朱由检庆幸的想到。

    这一斤多沉、还没有弹性的足球,踢上去没崴了自己的脚脖子,就算自己走运了。

    难怪号称足球在中国起源,但中国足球却始终没有推广开来。

    看着那异常沉重的足球,反正朱由检是再没勇气去踢第二脚了。

    充气的足球该怎么搞?

    朱由检皱紧了眉头。

    相比前世的足球,这个球的外观还是似模似样的,只是缺少一只充气的内胆。

    只要能把内部的米糠换成充气内胆,这球就没问题了。

    “王拌拌,你去想想办法,看能把这球里的米糠换成充气内胆吗?”朱由检皱着眉头随口问道。

    没等王承恩回话,一个王府内侍匆匆跑了进来。

    “起禀殿下,徐先生来了。”

    徐光启?

    一听禀报,朱由检心中大喜,急匆匆的迎了出去。

    徐光启和李之藻总算回来了。

    这数月不见,不知两位先生的身体可还安好。

    赶到书房,一进房门朱由检就是一愣。

    书房内来的可不止是徐光启和李之藻两人。

    映入朱由检眼中的,除了徐光启两人,还有两个高鼻深目的老外。

    其中一人,朱由检并不陌生,正是他许久不见的汤若望。

    天启4年底,自朱由检提出他的自由传教理念后,汤若望就一去不回。朱由检已经快整整一年没见过他了。

    看到汤若望,朱由检不由的一皱眉。

    说实话,朱由检是真不想见到汤若望。

    信仰这个东西,实在是非常的难处理。

    朱由检也并不想用欺骗的手段,让汤若望为他效力。

    不管如何,这个时代愿来大明的传教士,在人品道德上还是很值得让人钦佩的。

    汤若望他们与前世二鸦之后来中国的那些伪传教士,还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的。

    看到朱由检皱眉,徐光启急忙站起来介绍。

    “殿下,这位是金尼阁先生。他是特意从杭州赶来拜见殿下的。”

    看看依旧未曾舒展开眉头的朱由检,徐光启继续解释:“殿下,金尼阁先生是以学者的身份前来拜会殿下的。”

    听到徐光启这么说,朱由检的眉头终于松开了。

    “金先生,请坐。汤先生,您也请坐。”

    朱由检客气的请金尼阁和汤若望坐下。

    转身,朱由检紧张的问道:“先生,我看您清减不少,您的身体没什么大碍吧?”

    朱由检一边询问一边上下仔细打量着徐光启。

    数月不见,徐光启又苍老了几分,斑白的胡须显得有些凌乱,那明显是缺乏打理所致。

    一转眼,朱由检又打量了一下李之藻。

    一样的风尘仆仆,一样苍老憔悴。

    看到这两位可敬的老人,朱由检忍不住心中一酸,眼眶有些发热的感觉。

    这两位可都是60多岁的人了,还成天像个年轻人一样,光往水利工地上跑,一点都不在乎自己的身体。

    万一要是……

    呸呸呸,朱由检拒绝自己向哪一方面想。

    徐先生和李先生一定会长命百岁的。

    看到信王真情流露,徐光启和李之藻心中也感动非常。

    信王不说别的,光他的这份赤子之心,就是人间少有了。

    努力咽了口唾沫,徐光启勉强平静的回答:“劳殿下挂记了,老夫身体还强健着呢!”

    “您和李先生也真是的。

    老不以筋骨为能,你们就没听说过吗?

    你们就在研究院搞搞学术研究,好好带几个学生不行吗?

    非要跑到各个工地上。

    万一,你们要是磕着碰着可该怎么办?……”

    朱由检嗔怪的朝徐光启和李之藻不住埋怨。

    看到信王似乎大有长篇埋怨的意思,徐光启赶紧转移信王的注意力。

    “殿下,金尼阁先生从他的家乡带来了数千册各种图书,现在正在寻找一个妥善的安置地点。不知殿下是否能够提供一处合适的环境呢?”

    数千册的图书?

    我一定是听错了吧?

    朱由检开始极度怀疑起自己的耳朵来。
………………………………

第二八一章:7000册图书(求订阅、推荐、收藏)

    朱由检没法不怀疑自己的耳朵。

    数千册图书啊!

    这可不是几本或几十本书。

    数千册图书,单单只是图书本身的体积,恐怕就要占用好大一块地方了。

    这在寸土寸金的海船上,运费恐怕少不了吧?

    这位金尼阁先生为了传教,还真是下了血本啊!

    几千册的图书啊,估计足以涵盖此时欧洲的各种学问了吧?

    就算不很详细,但打开大明文人的眼界,告知大明西方技术前行的方向,应该是足够了。

    朱由检可以想象,有了这些图书,只要给大明足够的消化时间,大明会迸发出怎样灿烂的辉煌。

    只是,前世他怎么没有丝毫的记忆,是没有发生过,还湮没于战火中了呢?

    难道是因为他这只小蝴蝶蒲扇的太厉害了,历史已经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改变了吗?

    这面对数千册欧洲图书的诱惑,就算是朱由检也很难再淡定下来。

    定了定神,朱由检热切的望着金尼阁,殷勤的问道:“不知,金先生想把这批图书存到大明的那个城市呢?

    嗯,不管大明的那个城市,只要金先生您选好,那剩下的全交给孤好了。

    孤一定会给金先生的图书找一个最好的储存之地。”

    看到信王突然变得热切无比,徐光启无奈的微微摇摇头。

    他都感觉有些不好意思。

    咱这信王殿下表现的也有些太实际了吧。

    看到信王突然变得热切的表现,金尼阁不但不反感,反而更感欣慰。

    在金尼阁看来,信王的这种表现,恰恰说明信王对于知识的无比尊重,和对新知识的无比渴望。

    只有这种态度,这才是金尼阁认可的、最好的图书接受者。

    金尼阁注意到了,信王言语中的关注点始终是图书。却根本未对他本人表示出多少欢迎之意。

    对此,金尼阁也并不感到失望。

    金尼阁与年轻气盛的汤若望不一样,他对大明了解的太深了。

    在传教方面,金尼阁非常赞同利玛窦的判断。

    不让大明的统治阶层了解和接纳欧洲的知识和思想,那在大明传教,就永远都不会成功。

    因为,大明实在是太大了!

    让金尼阁觉得更可怕的是,这有着数十个欧洲公国大小的大明,竟然还有着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大明在这个政府的有效管控下,根本没有他们私下传教的机会。

    在金尼阁看来,不经大明政府就私下传教,那只会激怒大明政府。那将对传教事业造成巨大的伤害。

    正是因为持有这样不同的观点,金尼阁才在1913年被龙华民大明传教士团长派回欧洲述职。

    即便回到了欧洲,金尼阁依然没有放弃他在大明传教的梦想。

    几年间金尼阁在欧洲的大小公国,进行了宣传大明的巡回演讲。

    经过金尼阁数年间不懈的努力,教会终于改变了对大明传教的看法。

    恰在此时,坚持在大明进行私下传教的龙华民,已经在南京教案面前碰的头破血流了。

    大明境内的所有传教士,都因南京教案的发生,被大明赶到了澳门。

    若教会再不改回利玛窦设计的路线,教会只怕都要被彻底驱逐出大明了。

    就在这种背景下,金尼阁带着他从欧洲募捐到的,价值上万金币的7000多册各种书籍,重新启程来到了大明。

    金尼阁的重来,标志着教会重新回到了利玛窦设定的传教路线上。

    天启四年底,朱由检对汤若望提出的、那个自由传教的说法太过震撼。

    当汤若望把消息传到大明传教士总部,就连金尼阁这最坚持利玛窦路线的传教士都无法直接接受。

    汤若望这才会消失在朱由检视线中一年。

    不过,近一年来,几乎所有大明信教的、影响力大的教友,都走到了朱由检身边。

    这不得不让大明传教士团重新把视线转到朱由检身上。

    而大明那些影响力巨大的大明教友,对朱由检的各种好评,也引起了金尼阁的特别兴趣。

    此次金尼阁前来,就是为了亲眼看看诸多教友口中的贤王,到底值不值的教会把宝压到他身上。

    这一见面,朱由检对欧洲知识的渴求,就瞬间打动了金尼阁。

    在大明,金尼阁还从未见到对欧洲知识有如此渴求的人。

    就算是那些已经受洗的教友中,也没有人达到信王的这种程度。

    信王的表现让金尼阁相信,只要信王深入了解和接受了欧洲的知识和思想后,信王一定会接受教会。

    信王一定会像徐光启、李之藻、王徵、孙元化等教友一样,终生沐浴在主的荣光之下,为主的荣光传遍天下,奉献出毕生的精力。

    “尊贵的信王殿下,我想把图书馆建在京城,不知是否可以?”

    鉴于以上的想法,金尼阁微笑着以一口非常流利的汉语开口询问。

    “可以,当然可以。孤绝对是欢迎之至。”

    朱由检立即就用实际行动,表示出自己无上欢迎的意思。

    “王承恩,去,马上去寻找一个合适的宅子。记住,一定要寻找一个适合藏书的宅子。只要找到,无论多少钱,立即给孤买下来。”

    看王承恩应声而去,朱由检回头热切的望向金尼阁:“金先生,不知您的图书现在在何处?需要孤派人帮你搬迁吗?孤可以安排足够的马车,马上把它们接到京城来。”

    如此天赐的好东西,绝不能让它在自己眼前滑过。朱由检在心中暗暗发誓。

    这一日没拿到手,朱由检的心就一刻不能安稳。

    “图书现在都在杭州。若能得到信王殿下的帮助,那我真是感激不尽。”

    看到朱由检急切万分的表现,金尼阁心中更是无比的欣慰。

    综合教友所说和他亲眼所见,金尼阁相信信王殿下确实是有圣徒的资质。

    下一步就看他如何引导这位大明的亲王殿下了。

    有了图书做桥梁,金尼阁和朱由检的距离迅速拉近。

    在双方刻意的逢迎下

    在徐光启和李之藻的有意调节下

    屋子里的谈话温度迅速热烈起来。
………………………………

第二八二章:汉语拼音(求订阅、推荐、收藏)

    谈笑中,注意到金尼阁说的汉语,完全没有老外的那种生硬感。朱由检由衷的赞叹道:“金先生,您在语言方面还真有天赋啊!

    您这汉语说的竟然如此之好。

    若不看到先生本人,单听先生的声音,孤还真分辩不出先生与我大明人士的区别。”

    “语言天赋?”

    听到朱由检的夸赞,金尼阁开心的笑了起来。

    “多谢殿下夸奖,我真是愧不敢当。

    说真的,我在语言上的天赋并没有殿下想的那么好。”

    看朱由检脸上一副你太谦虚了的样子,金尼阁忍不住摇了摇头。

    人似乎都是这个样子,人们宁愿相信他是靠天赋,也不愿相信他是靠努力才做到今天这种程度。

    不再分辩,金尼阁微笑着拿出一本小册子,递到朱由检手中。

    翻开小册子,朱由检就看到一串熟悉的字母标注在一行行汉字之上。

    好熟悉的感觉啊!

    翻看金尼阁拿出的小册子,朱由检感觉异常的熟悉。

    朱由检的这种熟悉感,是来自小册子的书写方式。

    这本小册子的书写方式,竟然是朱由检前世习惯的,从左向右的横排书写。

    带着几分亲切,朱由检不由自主的开始梳理他所看到的意思。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这不是千字文吗。

    当朱由检的目光转向字母时,他的目光一下凝滞住了。

    这是什么?

    喔,老天爷,我看到了什么?

    在朱由检眼前,一串熟悉的字母对应着汉字展现在他眼前。

    ian、di、xuan、huang……

    这、这是、这是汉语拼音?

    这真的是汉语拼音!

    朱由检忍不住叫了出来。

    金尼阁交给朱由检的,赫然是一本汉语拼音版的千字文。

    这本千字文上不光有拼音,还明确标上了各种声调。

    天哪!金尼阁是比着这个学的汉语吗?

    难怪他的汉语发音如此准确。

    拿着小册子的手突然一紧,朱由检想到了一个可怕的猜想。

    莫非这个世界还有另外的穿越者?

    要不然怎么会有这拼音版的千字文存在。

    “金先生,这是?”

    勉强维持着脸上的微笑,朱由检开口向金尼阁发出问询。

    看出朱由检心中的不快,金尼阁赶忙解释:“殿下,这种书写方式乃是我家乡文字的书写习惯,我并不是有意要冒犯大明的传统。还请殿下多多包涵!”

    摆了摆手,示意自己并不生气,朱由检略带紧张的凝声问道:“孤指的是这上面的字母。这种汉语拼音你是从哪里找到的?”

    “汉语拼音?殿下说的是这些拉丁字母吗?”金尼阁脸上露出几分自豪的表情。

    “这些注音字母是我一手编制的。”

    看着金尼阁自豪的面孔,朱由检忍不住问道:“你是哪里人?美国人吗?”

    听到朱由检询问自己的家乡,金尼阁脸上明显露出回忆的神情。

    “殿下,我的家乡是在佛兰德斯的杜埃城。

    若是按你们大明的叫法,我应该是比利时人。

    因为佛兰德斯是属于比利时王国。”

    比利时人?

    你一个比利时人穿越过来,不在欧洲发展,跑到大明来搞什么?

    看着这个脸上充满思乡之情的比利时老人,朱由检心中充满了警惕。他脸上的微笑也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回过神来的金尼阁,看到朱由检变了脸色,心中充满了无奈。

    他就知道,这本小册子一旦拿出来就会出现这种结果。

    金尼阁知道,有些大明人对他们的文字,有着一种莫名的信仰。

    对,金尼阁觉得,只能用信仰来描述那些大明人对于文字的感觉。

    那些大明人不能接受任何对他们文字的修改,就连注音也不行。

    那种感觉就像金尼阁他们,在捍卫他们的教义一模一样。

    金尼阁编制的这本小册子,在那些大明人看来,这就是在亵渎他们的文字。

    金尼阁只希望信王不是那样的人才好,要不事情就麻烦了。

    可千万不要破坏了图书馆计划才好。

    唉,我还是有些得意忘形了。

    金尼阁在心中哀叹一声。

    “殿下,这是我仿照利玛窦老师开创的罗马字注音,用拉丁文编制的汉字注音。

    这就是我汉语能说好的最大秘密。

    殿下,我的语言天赋真的不太好。

    我这么做,完全是为了能以最快的方式学习汉语,绝不是在亵渎你们的文字。”

    面对脸色阴沉的朱由检,金尼阁做出最为诚恳的解释。

    仿照利玛窦的罗马注音编制的?

    利玛窦不是死了吗?

    朱由检感觉出几分不对。

    利玛窦,朱由检还是知道的。

    徐光启对利玛窦就非常推崇,他已经不止一次在朱由检面前提起过利玛窦了。

    可徐光启描述的那个利玛窦,可不像个穿越者啊!

    难道……,

    朱由检想到了一个令他难以置信的想法。

    难道他遇上了汉语拼音的发明者?

    可这本小册子,明显就是前世通行的汉语拼音,不可能这么早就发明了吧?

    汉语拼音不是前世建国后才发明的吗?

    难道我前世的记忆有误?

    朱由检感觉自己的脑袋有点发懵。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看朱由检阴着脸,脸上充满了疑惑的表情,徐光启忍不住出来打圆场。

    “殿下,他们这些传教士,确实是靠这种方式来学习汉语的。

    毕竟我们的汉语博大精深,没有一份简易可行的教材,他们外国人学习起来实在太难了。

    金尼阁先生并没有说假话。他编制的这份注音,确实是在利玛窦老师那份注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比利玛窦老师的罗马字注音,金尼阁的这一份要更接近我们大明官话的发音。

    他们按这本小册子学出来的汉语,能更容易被我们听懂。

    殿下,金尼阁先生确实不是在诋毁我们的文字。”

    听徐光启的解释,朱由检终于可以确认,他确实是碰上汉语拼音的发明者了。

    只是这个发明者名不见经传,他的前世没有记忆罢了。

    心中松了一口气,朱由检脸上终于恢复了笑容。

    “既然先生都这样说,那孤相信就是。”

    又仔细阅读手中小册子一遍后,朱由检才抬头说道。

    再次仔细阅读后,朱由检终于发现,这本小册子和前世的汉语拼音,在细节上还是有不少差异的。

    差异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和现在大明通行的官话口音有关。

    毕竟大明现在通行的官话,是在南京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和前世被满清混染后产生的京腔,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没有另一个穿越者就好。

    朱由检的心终于放下了。
………………………………

第二八三章:汉语考级的建立(求订阅、推荐、收藏)

    心情放松后,朱由检心中生出一个新的想法。

    既然金尼阁弄出了汉语拼音,那以后来大明的所有外国人,那就全用这个作为汉语的第一级考试吧。

    嗯,有这么好的机会,也让老外们尝尝咱们汉语考级的滋味!

    哈哈、哈哈。

    想到开心处,朱由检脸上忍不住露出笑容。

    看到信王脸上重新露出了笑容,徐光启和金尼阁四人心中总算松了口气。

    还好,信王不是那种文字的狂信者。

    这样最好,只要图书馆计划没受影响就好。

    说实话,来投靠信王,金尼阁他们确实是迫不得已。

    自南京教案以后,大明朝廷就对西方来的传教士充满了警惕。

    徐光启等人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让传教士离开澳门重新进入大明内地。

    但这也是徐光启他们所能做到的极限了。

    南京教案的发生,把利玛窦在大明打下的底子破坏殆尽。

    传教士现在所要面对的,是比才到大明时更为艰难的一个社会环境。

    因为大明的统治阶层,已经对传教士私下传教的行为非常不满了。

    这种情况下,金尼阁想在京城建立一个以西学为主的图书馆,若是没有朱由检这样强力的皇族庇护,那是连想都不要想。

    这也是朱由检明明对传教提出了那么苛刻的要求,金尼阁和汤若望还要再找上信王府来的重要原因。

    因为在现阶段,传教士们除了朱由检根本找不到更好的人选。

    朱由检心中非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