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标铜-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愫褡帕称じ戳耍罴易约旱纳檀缫言诎拿趴际展荷浚淮旰蠓缧疟淞司突嵩倩仄交В酶舫隽耸奔洹
年轻人笑道:“倒也非是有何不妥,只是这两船人货的数目其实也不算小了,上半年家父运往平户的生丝左不过才三船之数还是分成两次,说起来澳洲人这次加上外赁总共有六艘大船,除了海程近些倒也算是大手笔了。”
“这么多人运往琼州屯田,怎么能不是大手笔,黄某倒也有些兴趣想看看这些澳洲海商在琼州做些什么买卖,看起来其志非小啊。”
“这个好说,如今的风信去崖州也不过一两日而已,海上风大,黄伯不如先进舱休息。”
“也好。”黄程在船头站了一会儿,身子正有些乏累,听李魁奇一说自然应允。
进舱前隐约听李魁奇问起,“黄伯如今挣下偌大家业,也该有些个体己的亲信之人帮衬才是,总不好每次出海都要亲力亲为,黄伯你比家父倒也小不了几岁,你看家父这两年不就把我都打发来南边来了么。”
黄程与李旦都是福建同乡,这些事情他自然早听说过一些,黄程今年年过四旬,而李旦更比他还长上几岁,今年已经五十多了,据说以后这南面的海贸便要交给儿子来管,李旦本人最多跟着重要的货物跑跑福建和台湾而已。
留给子女的后路自然要早作打算才是,李旦还好,两个成年的儿子都还算能够支撑门户,小儿国助善于商事长期留在日本帮他,而这长子魁奇于兵事上却颇为了得,黄程便知道几次李家船队在海上的火并都有这个儿子的功劳,说起来也是个不可小觑的人物。
方才他听此子提及其父的一番安排,也不禁生出了心中的一些隐忧。
自己在澳门这边单论至亲的确没有几个,就连子女也多留在福建老家,但澳门的生意如今做得正好,一旦放弃又的确不舍。
但转念之间,黄程便笑了一声,不知是在自言自语还是回应李魁奇的关心。
“明年我也打算将家中小子带到澳门见见世面。”他歪着花白头发的脑袋似乎又想起了什么,道:“我就一个儿子,家妹家中倒都是小子,听说也混得惫懒,说不得再过几年我也将大些的外甥接来帮我便好。”
………………………………
第三十章 伶仃洋上望伶仃(三)
从广州过来的两艘私船都是刘香大帮所有,其中一条载着游鱼洲搜罗来的生铁、硝石等物,这些东西也都要一并运到三亚,至于如何将这些货物换到贡船上回去文莱则不是刘香应该知道的事情了。
同样的情况一样会发生在黄程的船上,他也只是个中转,甚至连那两艘海船都是他与别人合股所有,那些物资也只是部分会留在三亚以供驻屯的需求,而其余的也都会陆续转运回文莱用以重新生产。
此刻除了两艘‘贡船’之外的其余四艘海船下层舱房中都密密的挤着不少流民和难民,船上的居住条件虽然经过元老们反复叮嘱却依然很是不堪。
好在傅小飞对这些流民格外关照,不论从广州带来的流民还是在澳门召集的日本切支丹以及其他赎买的奴隶,此时好歹还有自由能够走出船舱躺在甲板上呼吸一些新鲜海风,不至因为舱中的幽闭而有什么不测之事发生。
陆若汉怀着略有些兴奋的心情早已换到了刘香大帮的一艘船上,有傅小飞居中斡旋,刘香自也不会介意,自小就在博寮洲长大的刘大柜,西夷不说一千,上百之数总还是见过,也不会对这个高鼻深目的夷人老者多上几分好奇,何况区区一教士,在海匪眼中就是僧人一般,这等人在利益上是几乎与其无涉的,自然不会有多少戒惧之心。
陆若汉想要换船自有他的打算,那些切支丹难民不少都是他从日本救出,如今又是他出面将其募去琼州,这些愿意去的人中原本就是天主最忠实的‘羔羊’,而成行的原因自然也少不了他的关说,是以对两艘望厦出来的船只他早无太大兴趣,那些切支丹原本已对他心悦诚服,而船上的炮兵虽然持戒似乎不诚,但好在与他也算同文同种,更是不必再花费心思拢络。
反倒是刘香这里运送的中国流民需要他的刻意关注,现在他如愿以偿的上到了这艘大船的甲板,早盘算起传教的打算,不过一切也还不急,这只是他在确定此行的风险究竟值与不值之后才会有所定计,好歹要到了那处澳洲海商所说的大明治下港口才好区处。
但至少目前看来陆神父相当满意,那位顾东主显然不像他在明国见过的大多数商人一般喜好夸大其词,这些流民光看数量便的确不在他带来的切支丹之下,而且其中多老弱妇孺,这样的人口结构对于他的传教事业可谓极为有利,以其在日本时的经验,尤其妇女若是能够树立信仰,则这些人中形成的无形网络无疑是天主的恩德在世间最好的传播渠道,相机于此,陆神父又看了看甲板上横七竖八躺着的流民,看着前方海面上渐次飞过的海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加西亚留着浓密的胡子和一头长发,看起来有些邋遢,但这位炮手的脸却白得和那些常年在海上奔走的水手大有不同,甚至比起船上的日本切支丹们他的信仰也不是多么虔诚。并非出生在葡萄牙本土,作为在澳门土生土长的二代他在与中国人的相处中学得市侩而实际,这身操炮的本事如果不能得到大陆或是海洋上的某股势力赏识而得到更大的回报或许是他最近几年坚持的唯一动力。
这次能够有幸和八名同伴一起投效到那些据说来自遥远南方的慷慨海商手下,而且从事的依然是操炮的工作,似乎地方也不太远,从此地出发最多不过两日便能到达那个据老爷们说居住着摩尔人异教徒的大明南方大岛的荒僻港口,也是未来以他为首的炮兵教官们大展拳脚的地方。
因为就在半日前才华横溢的傅小飞先生——这位未来将担任被称作三亚的港口提督,现在则是名义上这些船上难民和他们这些炮兵的主人——已经向包括他在内的八名同僚郑重承诺,他们在三亚的身份将不会是像在大明或是其他南洋国家中充当的‘善艺头目’,而是实实在在的军事教官,他得负责将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难民们在半年内训练成足以在当地不可小视的一支决定性力量。
压力固然有些,但加西亚觉得似乎不是什么难事,甚至觉得这可能是上帝冥冥中给予他的一个机会,尽管他以往从来没有虔诚的向东方的耶稣会提供过什么贡献。
不过那位陆若汉神父似乎也不是什么迂腐之辈,甚至于铸炮与筑城上颇有些造诣,说不得以后还可相帮一二。
…………
两日后的清晨,船队在越过锦母角后不久便进入了鹦哥海,又经过了小半日的转向北行,终于在正午时抵达了榆林港外。
先遣队则已打起了欢迎的旗号将码头整备一新。早在头一日的夜中,辽宁号便提前开启动力在榆林港登陆,此地原本有个小小的土堡偶尔供给往来避风的船只,堡中住着三两户人家,最大的一家主人名叫雷文素,是个汉人商户,在此地蹉跎已有近二十年了。
他远远看见船影便已经认出这正是前面数月曾经路过此地的番舶,船上青壮个个勇悍无匹,那次便将附近番村的回回们打得屁滚尿流,不成想如今又要打上门来的样子。
是以人一登陆,雷掌柜便打开堡门摆出了一副恭顺相迎的模样。
毕竟这些人对汉人还算不错,只要不是刻意抗拒多少都还给点好处,再说如此多的凶悍之人,即便是稍大股的海匪恐怕都没有这样规模,他雷文素又哪敢不从,倒不如做得主动一些。
雷掌柜的顺服之举也果然不负他望,傅小飞不仅对他当面大加宣赞了一番,还以现银支付的方式让堡中居民将堡子让了出来,虽然两百两银子几家人分下来不多,但也足够他们在别处重新安家还有多余,毕竟这地方可不是什么富庶的所在,即便在作为寄泊港的毕潭港而言都算是一处偏僻之处了。
相比于榆林堡此地深入海湾深处,对于风帆动力的海船而言还是鹿回头西面的毕潭港——也即是后世正牌的三亚港所在。虽然如今整个大明只有广州一处市泊司对外开放,但为了便于朝贡番舶停靠补给,琼州南北海路沿线还是设了不少供应番泊的寄泊港口,这些官方补给口岸也都往往配置有卫所和巡检司,只是如今无论正额还是民伕大都无法足员。同样的寄泊港口崖州州城西面的抱岁乡外还有一个,名唤望楼港,就在望楼河口,前番北上广州时船队也曾在彼停靠,因为位置的缘故在上次黎乱中受创甚多,比之毕潭是更为不如了。
而这两处港口的巡检、驿站往往是附近村民应役,平日耕种,遇有番舶靠岸便会将土产与番舶上商人贸易,毕潭港外更是早已因之形成了一个自发的市集,便叫三亚市,却比后世的那个同名城市不知小了多少,而因为争利的关系往往附近汉民、黎民和番村的占城回回也会多有矛盾甚而互相殴斗。
雷文素和堡中的另外几户算起来上一代都是外来户,故而在隔壁毕潭港无法立足,只得选到此地立寨,却也只得温饱。
傅小飞又许诺在新的榆林堡修建完毕之后给原本堡中的几户人家各留出一个门市,虽然对于此地的门市雷掌柜并不太感兴趣,这里一年到头也做不到什么生意,平日还是要靠几亩薄田才能聊以保障家计。但首长们的一番好意他也不会不识抬举,总是白得的罢了,而且这样一来,除了耽搁些时间重新安置家人以外,他们原本的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甚而还算是大赚了一笔。
接下来水兵们只用了一天时间便赶在其余船只赶到前将码头整饬一新,甚至还花了些功夫在榆林堡外挖了一道浅壕构筑成一些简单工事,这些工事自然更多是为了防着西面三亚口的番村居民,倒是榆林港湾狭水深寻常不会有船钻进这里。
当流民和切支丹们从引水的划子上陆续下到码头来时,放入眼中的虽然还是满目的荒芜,但却显得秩序井然,就连刘香和他的那些贴身手下都觉得叹为观止,原本博寮洲和海对面的石排乡因为多少年海上私贸的兴起也算是别有一番格局,虽然比不得澳门和游鱼洲,但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然以刘香的根基就算做得海匪的营生,那些所得也不好脱手。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西历的1617年便已过去,万历四十六年也即将到来,刘香和黄程早跟着各自船队回到了大陆,金延泽也带着部分士兵和两艘船朝文莱去了。
傅小飞则备办了颇为可观的礼物再次去崖州拜会了潘大熙,自然城中官吏也有打点,并算是半正式的仿澳门例定下了每年五百两银子的额征,对于潘大熙和贫瘠的崖州而言,五百两银子的税赋并不算小钱,而傅小飞用这笔钱轻易便从官府手中拿到了足够的军额。将年后自会有个顶数的千户到榆林堡应卯,而只用打点好这位则元老院在琼州的暗中发展便能正式迈上轨道。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港9口中军营、宿房、学校与卫生所相继建立了起来,就连陆若汉那里也简简单单的搭起了一间教堂。
从州城回来的傅小飞忙着准备农历新年的活动,眼下此地唯一可以商量的元老便只剩下派在三亚的张奎,待此地局面打开自然也会有更多的元老派来,但显然也是辽宁、长宁两船安全回到文莱之后的事情了。
年末岁尾,连崖州州衙都已例行锁厅,榆林堡这边更是一派升平气象。
军队的训练有张奎盯着,八名葡萄牙炮兵经过他的培训也已能胜任简单的日常带队操练。
而基础建设则被傅小飞全部扔给了陆若汉来做,为了赶在年前让所有流民住进新居好让他腾出精力进行传教,老头子卯足了气力每日每夜的干活,终于在其主导下在农历新年来临前让将新榆林堡按照傅小飞的规划给全部呈现了出来。
榆林堡完工的那天正是农历腊月初八,附近黎民依例田猎禽兽,有些上好的便拿到榆林堡售卖,正好安稳下来的移民家家都买了一些用以祭祀先人,逐疫迎春,一时好不热闹,崖州守御千户所的新任百户石镊便正是这日来到了榆林堡。
傅小飞本身并无一官半职,在此屯田最多给个内附的明目,也是当前最为稳妥的一种方案,毕竟获得军户的身份至少明面上比起让他考个举人进士要现实得多,不然光是冒籍的问题就够他恼火了。当然他要垛集军额,潘大熙也只会授意地方另派主官不会做得太过,此事虽是意料之中,但如何应对也让傅小飞颇为慎重,是以他特意与张奎早早到了堡外迎接。
毕竟石镊此人之后便是此地名义上的该管上官了,如何借着这张皮将元老院的势力在海南做大还要看与这位百户老爷的关系怎么相处,大明朝虽然文贵武贱,可那是说的官人,对待一介平民甚至军户那可就又是另一回事了,究竟是先给颗糖吃还是先给个下马威,傅小飞决定见过了人再说。
而在距此两千余里外的一座高原府城中,一个少年也在这军户事情上有诸多疑惑正要长辈开解,这就要再分一回来说了。
………………………………
第三十一章 凭高才识功名路(一)
“原来小平你只是担心此事。”身前的中年男子听过面前少年的疑惑后爽朗的笑了起来。
原本让王命德一直以来有些想不通的问题今日王星平竟然主动问了出来。
万历四十五年这一年来,王星平的各种经历可谓奇遇了,几次三番于军事上见功,杀红苗、救贡使、灭奸商,这样一番机缘之下,官中的封赏自然不少,虽然对于他这个没有功名的读书人不会有什么太过实惠的赏赐,但赐下冠带和旌表也只是迟早的事情,对于官中的荣宠,王星平倒也绝对会来者不拒,甚至贵阳卫百户的世职也给了下来,然而毕竟只是虚职,他也并不在意。
但最近几天事情似乎又有了新的变化,前两日张鹤鸣居然有意无意的说起想给他请个副千户的实职。
王星平自然也明白张抚军的心意,他要守孝三年的事情不算秘密,而因为时间上的不凑巧,想要走上科举的道路至少还要四年,眼下无论是铸造火器还是督筑新城,王星平已经充分展露出了自己的才能,张抚军便有些爱才心切了。毕竟他虽身为朝廷的地方大员,可也没有打算能够在贵州呆上三、四年时间,多少还是有些打算入阁的私心,那像王星平这样的治世之才便需要另想办法笼络。若王星平本来就是实受的卫所军官,以那王忠德前几次的功劳如今已经到了千户所镇抚,王星平于中之功劳不下于他只要肯点头,这个副千户谁也说不出什么不对。
但张鹤鸣也是读书人出身,深知王星平于正途上的追求,故而话也问得委婉,但纵然是张老相公本人有心任事,也没有为他人做嫁衣的道理,看起来在任上将王星平收为己用那是势在必得的样子。
但王星平也明白一个道理,大明朝是文贵武贱,在贵州,这军户更是个没有前途的营生,张鹤鸣于此事的私心他也,明白。放开此一节不说,王星平也不是没有认真考虑过担任武职的问题,而且作为贵阳王氏一族,担任地方上的卫所军职也算是个说得过去的选择,毕竟王家本就是军户,当然前提是王星平科途无望,然而他自己毕竟过了年才满十四,自问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混个正经出身,现在早早便定了调未免就会影响到将来。
但王星平依然还是有些不太甘心,这才趁着今日腊八来王命德府上走动时问起此事。
听到王命德发笑,王星平还是有些疑惑,“虽说侄儿孝期未满,但毕竟还是想要走科举正途,就是担心一旦应下了这差事日后耽误了功名。”
对于军户应举的细节王星平自然知道,且其父和王命德都是军户应考的举人,王尊德更是进士,这个身份问题他是完全不用担心的,唯一可虑的只是武资转文资的问题以及已有实授的武职能否再通过科举任官。这些问题其实他私下也问过几人,得到的回答总是模凌两可,故而还是觉得再找王命德确认一下为好。
王命德似乎觉得自己的话还需一些说服之力,便对王星平道:“前朝倒不知道,本朝可是出过一位文武两解元的奇才,且就比你伯父早了两科罢了。”
“竟有这种事?还请叔父与我说说此人是谁?”
再没什么比实际的案例能够说服自己,听到竟然真有身兼文武的奇人,王星平自然大感兴趣。
“这也难怪,这些事情平日你恐怕也难得听人谈起,说来此人名气倒算不小,姓熊讳廷弼的,本是湖广人,年轻时应湖广武乡试得了第一,授官后因为不得志的缘故才又弃武从文,万历二十五年中湖广乡试第一解元,次年又中进士,有这位先生珠玉在前,小平你还有什么顾虑么?”
熊廷弼的名字一出来,王星平马上便回忆起了这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心道怎么把他给忘了。
“对了,你在府学中的那位同学叫邱懋朴的,他先考与熊进士便是同年,好些事情都还是邱进士在京中与你伯父提起我才知道。”
原来邱懋朴的父亲邱禾实也是万历二十六年进士,万历四十二年亡于京中任上,邱家在贵州也是以文章名世,邱懋朴扶灵回乡后便在府学中读书,与王星平关系也算不错,去年孝满便可以参考了。对于这个和自己有着类似情况的同学王星平还曾经私下请教过一些问题,没想到和这位大名鼎鼎的熊相公还有这样的渊源。
他听了王命德的话淡淡回道:“若木倒的确是准备开春便要备考院试了。”
王命德道:“他今年童试已经过了?”
“今年四月便已过了童试,年后补生员想必也是无疑的。”
“这倒是了,鹤峰先生故去都有三年了,他的确可以参考了,以邱家的家学渊源一个童生自然是手到擒来,倒是我惫懒了没去注意府衙外的‘长案’。”
所谓童试便是院试前的两级科举,和院、乡、会试的三年一考不同,是三年两考,分为县试和府试,通过的便是童生,童生便有了参加院试的资格。再通过院试后便能成为正式的生员,也即是所谓的秀才,到了秀才这一级才算是真正成为了士人,不仅可以免除田赋、徭役,还可以见官不跪,由此读书人在大明的超然地位也就可见一斑了,才难怪王星平会于科举一途上有如此多想法。
严格说来,后年的县试就在二月,刚好王星平孝满,也是可以参考的。
王命德见王星平还有些神不守舍,知道多半还在想着刚才的话,又道:“难得抚军相公要倚重于你,你也就不要白费了这一场机缘,那些匠户若是能垛集成军户,你日后想要练兵也才名正言顺。”
“这个道理侄儿自然是懂的,正好叶先生已经从广东回来,还运回了十几位大炮。”
“叶掌柜回来了?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王命德闻言有些惊讶,居然还带回了这么多大炮。
“过广西时在西江上遇到了水匪,颇经历了些风波,还失落了一门炮在江中,也是昨日傍晚才刚到贵阳城外,我怕那些大炮太过惹眼也没让他们进城便直接打发去了城北的仓房。”
“小平你这事倒是做得滴水不漏,不过居然弄来了大炮,看来你也是志向非小啊,这就更当要将这副千户的实职给应下了。”
王命德忽闻此讯,转念又将话头引到了开头之事上来,毕竟若是只练些民壮也就算了,但居然王星平还想让这些工匠学着操炮。不找个官面的身份的确是大大的不妥,这自然也是王星平本人纠结的原因,若不是在军器上太过扎眼,张鹤鸣的提议他原本可以轻松婉拒的。
王星平经过一番开解,又见本朝却也有成功案例,那点疑虑也就彻底打消了,“待明日侄儿将事情稍做安顿便去见抚军相公。”
…………
再后面的几日,王星平乘着休沐的日子再次上门拜问了张鹤鸣,并当着他的面表示经过慎重考虑愿意应下军中的差事,条件自然是给他足够的军额准备垛集一批青壮编练新军,此外便是保利行军器坊生产的各式军械也都要留下少许充实他的军额,这事并不要官中出钱,最后一条便是以这批青壮未来都要在贵州官府的军事行动中有所襄助,故而便不能再承担多余的粮赋和加派。张鹤鸣虽然对王星平主动让自己招募的工人垛集为军户有些意外,但还是允了。
之后王星平又去顾丛新处报了到,顾丛新因为王星平的几件功劳沾了不少光,已经正式升任了贵阳卫指挥使,此时便算是王星平正经的顶头上司了,自然要好生亲近一番。顾丛新见手下又多了个得力之人,还是如此乖巧懂事的王家少爷,心头也很是欢喜,就恨自己族中没有合适的女儿,不然都想先把亲事预订下了。
接下来的日子过得平淡无奇,但贵阳城北的工地上却每日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