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644-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吴三桂手捧尚方宝剑,脸色肃然,在营帐中来回走了几步,正色宣誓:“诸位将军,这是大明先帝赐我的镇辽尚方宝剑!而今我军回师勤王后未几,闯贼已攻克帝京,灭我泉社,逼杀皇上,刑戮大臣,焚掠皇宫……我父被刑,家产被抄,爱妾被夺!国仇家恨,今日集于一身!我誓与闯贼李自成、刘宗敏周旋到底,不杀此贼,誓不为人!请将凡愿跟随我报此国仇家恨者,留!凡不愿复仇者,走!”
“愿随将军复仇!杀!杀!杀!”满帐齐齐嘶吼。
“好!我军连夜撤离丰润,东进山海关!”吴三桂立即分派了行军次序。
一个时辰后,六万大军开出丰润,这支大军在黑夜中无声无息向山海关退去
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八日,京师紫禁城内。
“混账!朕几时抢了陈圆圆?这吴三桂收了朕的银钱,还敢污蔑朕,当真该杀!”李自成大发雷霆道。
这几天已经因为城中明朝旧臣闹得焦头烂额,如今吴三桂又反悔逃回了山海关,李自成怎能不火。
听闻要杀吴三桂,大殿之中,一身着带血囚服的中年人,身体一阵颤抖,随后赶紧跪在地上,向李自成乞求道:“陛下,我儿绝不会如此糊涂,定是受到小人蛊惑,还请陛下让老朽前去山海关劝降。”
说话之人,正是吴三桂的父亲吴襄。
吴襄身着囚服,身上还有不少因鞭挞留下的血痕,很显然,之前送给吴三桂的家书,乃是被人逼迫所写。
“你是想趁机逃走吧!”一旁的刘宗敏忽然冒出一句。
“臣一家老小都在京师之中,岂敢逃走?”吴襄赶紧解释。
“一家老小?”李自成喃喃自语,随后眼睛一亮,杀气腾腾地对刘宗敏说道:“传旨,三日后点兵十万,带上吴三桂所有家眷,随朕前往山海关,我倒要看看,这吴三桂是要陈圆圆,还是要其余家人,是要身家性命,还是要前朝忠义!”
既然贿赂吴三桂不起作用,李自成打算直接来硬的了。
四月一日,李自成领兵十万,号称二十万大军(实际上除掉辙重不到八万人),直奔山海关,并于四月十三日抵达山海关九门口一片石附近。
这吴三桂之前虽扬言,与李自成不共戴天,可如今能仰仗的多尔衮大军,还未入关,一旦与李自成交战损失过多,他将没有与满清谈条件的资本了。
面对步步紧逼的李自成,吴三桂只能一面以投降为借口,拖延李自成的进攻步伐,一面派人快马加鞭,向多尔衮求援。
………………………………
第四章清兵入关
如此周旋,竟又拖过了五天,吴三桂本以为再拖两日,多尔衮的援军到达,便可令李自成不战而退,甚至释放全家老少。
谁成想第六日佛晓,竟有一伙五千人的轻骑,趁着天亮之际,偷袭了李自成侧翼。
虽然没给闯军造成多大的损失,但这次袭营,也彻底惹恼了李自成。
而这次的袭击,不过是多尔衮的计策而已。
吴三桂以黄河南北分治为条件,向多尔衮求助,而多尔衮又岂会仅仅满足于半壁江山。
于是他将计就计,趁吴三桂与李自成谈判之机,令孔有德派出五千轻骑,昼夜急行200里,于黎明之际赶到一片石附近,并向李自成发动攻击。
这个举措,让李自成大呼上了吴三桂的当,直到此时他才反应过来,吴三桂这是要引狼入室了。
恼羞成怒的李自成,将吴家老少三十八口,押赴两军中间,枭首示众。
正是这一激进之举,彻底惹毛了吴三桂,也不再等候多尔衮的援军,直接率领全军七万军士,以及前来支援的五千清军骑兵,朝李自成阵中发起冲杀。
此时的农民军,大部分是西北人,更是吸收了一部分西凉兵的精锐,以及陕北的一些,常年与匈奴作战的地方部队作为主力,这些人天性都是忠勇善战之辈,加上李自成亲自督战,其战力可见一般。
双方在一片石附近,血战至第二日清晨,尽管李自成的部队,只有大约不到八万步军,却打得吴三桂手下,闻名于世的七万关宁铁骑,以及前锋过来支援的,孔有德五千八旗军,眼看招架不住。
最后还是依靠,从侧翼杀来的多尔衮主力部队帮助下,这才击退了李自成的大军。
虽说联军打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可一路长途跋涉的满清八旗,也没有多少追击的力气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李自成,率领三万残部回撤。
骑兵打步兵,在战胜对方后,却让半数敌军逃走,由此可见,李自成的军队,确实战力非凡。
二十九日,才逃回京师不久的李自成,在北京称帝,为了抵挡吴三桂与满清联军,更是大肆在京师征集饷银。
大顺军在刘宗敏的带领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规定助饷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
就连降将朱纯臣,也因没有交齐饷银,而被刘宗敏杀害。
朱纯臣可谓是自作自受,之前李自成进攻京师,他非但没有积极抵抗,反而还听信手下谋士金励之言,在三河县隘口设立关卡,大发国难财。
甚至为了方便逃跑,朱纯臣提前将京师的财产,也转移到了三河县。
结果李鸿飞炸开安定门,令李自成提前发起了进攻,朱纯臣不仅人没跑出去,财产也被金励等人运往了满清。
虽然朱纯臣一分钱好处没捞着,可李自成不这么想啊:三河县的守军是你的吧?收取过路费是你下令的吧?转移财产也是你的意思吧?既然这些事情,都是你朱纯臣受益的,那你就必须交够足够的饷银!
拿不出银钱的朱纯臣,最终只能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
李自成兵败后横征暴敛,民不聊生。
加上之前为了堵住流言蜚语,曾大肆杀戮城中军民,并将其爆尸街头,用以震慑他人。
结果此举非但没能震慑平民,反而导致鼠疫蔓延,令军中不少军士染病,战斗力再次降低。
此时的京师,民心动荡,士气低迷,见此情形,李自成知道京师守不住了,只能趁着吴三桂大军未到之际,匆匆离开京师,由山西、河南两路彻退,逃往西安。
自从被满清击败,李自成可谓是乱了分寸昏招尽出,临行前为了迟滞吴三桂,李自成又下令,火烧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筑,这一举动,使得不少明朝降将彻底心灰意冷,这些人在撤退途中大量逃走,或降清,或投南明。
李自成势力,从此开始走下坡路,而满清多尔衮,则顺利进入京师,踏上了入主中原之路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这佳丽之地,自然是发源于南京的秦淮河。
这帝王之州,则是大明陪都南京城。
崇祯十七年五月中旬,朱由检一行,已经在这南京待了快一个月了。
之前从天津走大运河南下,就花费了将近一个月,那段时间为了保证绝对的安全,除了沿途采买物资,剩余的时间,朱由检等人的船只并不靠岸。
而且即便是采买物资,也是由王国兴与郭胜等人出面,并且不与当地政府,甚至是东厂,锦衣卫的情报点接触。
毕竟谁也不清楚,南京若是知道朱由检南下的消息后,会作何反应?
万一派一队水师堵截,在这江上,可是连逃的地方都没有。
由于通讯的落后,王国兴从普通百姓那里得知的消息,那还是十几天前,李自成兵围京师的消息,这些消息,对他们来说,一点作用都没有。
而南京城中,见识过朱由检真容的并不多,见过真容并且有一定权力的大臣,那就更少了。
原本众人一到南京,便想要联络福王朱由崧,因为他是朱由检堂弟,虽在南京当差,但其封地却在洛阳,而且还曾进京面圣过,朱由检来南京,找他是最合适的。
说白了,对方虽然在南京有点面子,可他自己的封地,却在李自成占据的洛阳,等于是没兵没权,朱由检也不担心他耍什么花样。
结果这朱由崧还没联系上,崇祯被李自成“秘密处决”的消息,在时隔一个月后,终于传到了南京。(之前由于京师封锁,消息传递慢了许多)
一个“死”了的皇帝,忽然复活,而且还到了南京,这事说出去谁信?
至少没见过朱由检真容的大臣,没一个会相信。
加上南京的一帮大臣,已经准备拥立朱由崧当皇帝了,这时候去找他,那不是去送死么。
之前朱由崧或许不敢杀崇祯,也没那个本事杀崇祯,可眼看就能名正言顺当皇帝了,谁能忍受得了这个诱惑?
这时候恐怕无论是谁,都不可能轻易放手。
………………………………
第五章不应该让女人背锅
见福王肯定是不行了,朱由检想来想去,只有去找曾经见过自己的,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
一来对方是南京重臣,手里有兵权,就算福王心里不爽,那也得掂量掂量。
其二嘛是李鸿飞给了朱由检一颗定心丸,保证这史可法一定会忠于朱由检
史可法是谁?那可是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李鸿飞虽然不清楚他的具体事迹,但就凭那如雷贯耳的名字,也足以向朱由检作保。
北方的乱战没弄死李鸿飞,他可不想被这南明的争权夺利给害死。
所以找史可法,李鸿飞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
然而王国兴等人一番打听才知道,早在二十天前,史可法听闻李自成进攻北京,便已率军进京勤王,此时根本不在南京。
这下李鸿飞一行也没脾气了,不过好在福王登基,同样需要军队的支持,而这会儿军队都被史可法带走了,所以福王即便再急,也得等史可法回来。
福王在等史可法,朱由检同样在等,而这一等,又是一个月。
在南京等史可法的这一个月里,李鸿飞算是彻底清闲下来了。
所谓的清闲,就是找一处大点的宅院住下,每天除了傍晚一个时辰的外出溜达时间,剩余的时间全部乖乖待在房里,不许随意出去,以免引起有心人的注意。
原本还想趁此机会,好好游历一番秦淮河风光,结果这足足一个月的时间,就像坐牢一般,弄得李鸿飞差点得狂躁症了。
最关键的是,朱由检有事没事,还要找李鸿飞请教治国之道,弄得李鸿飞连泡妞的机会都没有。
烦不胜烦的李鸿飞,只得拿出英国那套君主立宪制,来忽悠崇祯。
如今的时代,都是帝王制度,若是凭空弄个马列主义,或者总统制思想,还不立马被崇祯拖出去砍了?
所以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的明朝,还是有一定市场的,毕竟明朝内阁制度,已经趋于完善,李鸿飞只需要稍微补充一些不足,就能满足崇祯的求知欲
好在这一个月的“软禁”时间,总算是熬过来了,这一日外出探查的王国兴带来了一则消息,史可法已经到了南京城外。
而打探史可法消息的同时,王国兴还带回了一则北方的最新消息,那就是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败走西安
“看看,看看,我当初怎么说来着,李自成蹦跶不了多久吧!这才两个月不对不对,准确来说,才一个月多点,就被吴三桂赶出京师,估计再过半年,整个北方都是满清的了。”李鸿飞得意地说道。
由于通讯原因,李鸿飞等人得到的,是二十多天前的消息,所以实际算上去,李自成在北京,仅仅待了一个半月。
虽然李鸿飞的穿越,改变了历史走向,但大致方向却没变,同样的一片石战役,同样的清兵入关。
甚至多尔衮还无形之中帮助了李鸿飞,让崇祯“被死亡”,这让李鸿飞当初,依靠大仙手段“预言”的结果,变成了事实,从而再次增加了他在朱由检心目中的份量。
至于北方被清兵占据,这点李鸿飞早就给朱由检打过预防针,所以他如今一脸高兴的模样,倒也没引起朱由检的反感。
“没想到这吴三桂如此愚蠢之极,当初让他进京勤王,他却一再推脱,如今为了个女人,竟甘为国贼!红颜祸水,真是红颜祸水!”王承恩怒其不争。
皇上竟然比不过一具红粉骷髅在吴三桂心中的地位,王承恩自然要为朱由检鸣不平。
“好好说话,别将这一切的责任,推到一个女人身上,战争是男人的事,他吴三桂的心思,早已不在我大明,李自成与多尔衮之间,他总归要选一个的,女人,只不过是粉饰卖国的借口罢了。”李鸿飞毫不留情地反驳道。
他必须要反驳啊,毕竟这陈圆圆,可是他提议带走的,如今吴三桂因为陈圆圆而反,岂不是说,是他李鸿飞逼反的吴三桂。
这种事,李鸿飞打死都不能认,毕竟人言可畏,他还想在这南明混下去呢。
“没错,他吴三桂叛国,与我圆圆姐何干?吴三桂今日之遭遇,纯属咎由自取,若他能早几日进京,大明何故丢掉半壁江山?如今他降了满清,升官发财,这一切骂名,却落在了一个女人身上,岂不可笑!”戚红英这次难得站在了李鸿飞这边。
她虽是戚家军首领,但也是女儿身,自然偏袒陈圆圆多一点。
毕竟明末当时的环境,封建士大夫不惜重金购置美妾,已成为一种风气。
陈圆圆既是吴三桂以千金之资所购得,而他本人又是拥兵数万的封疆大吏,在自己的这一特殊财产受到侵犯之时,他在面子上无论如何是过不去的,哪怕没有陈圆圆,换成李园园,张园园,吴三桂同样会这样做。
与其说是冲冠一怒,倒不如说是为了男人的面子。
因此,吴三桂的叛国,虽不能全归咎于陈圆圆,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因素在里面的。
“梦回先生说得不错,吴三桂叛国乃是他自己的选择,与女人无关。”朱由检赞同道。
他不但不能将责任推到陈圆圆身上,而且还要坐实吴三桂叛国的罪名,毕竟不管吴三桂当初投降李自成,还是多尔衮,对朱由检的打击一样大。
朱由检现在是恨死吴三桂了,又岂能让一个女人,来替吴三桂背负这个罪名,若到时候吴三桂再降大明,他岂不是还要扫榻相迎?
总之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吴三桂在朱由检心中,已是必杀之人了。
李鸿飞出言为陈圆圆打抱不平,而一旁的陈圆圆却只是静静地听着,并未发表任何言论。
自古以来,女性本就是弱势群体,和平时期是权贵们肆意买卖的货物,战争时期,则是用来求和的牺牲品,甚至亡国之后,还要背负红颜祸水的千古骂名。
陈圆圆不过是一戏子艺妓,属于弱势群体中的弱者,吴三桂将骂名归于她的身上,纵使滔天恨意,却也无可奈何,因为没人会可怜一个艺妓
不过李鸿飞能为她申辩,就连皇上都同意其观点,这让陈圆圆心里好受了不少,不管世人如何看待自己,只要还有明白之人,她就知足了。
女人有时候就这么简单,不求万千荣华,只求一人能知其心。
………………………………
第六章史可法造反?
一个半月前,史可法率军进京勤王,当军队抵达宿州时,却传来京师失陷、崇祯帝朱由检被李自成“秘密杀害”的消息。
如此一来,皇上都没了,北上勤王也就不现实了,史可法本想原地驻军,一方面为朱由检发丧,一方面则是整军备战,防止大顺军南下。
然而史可法仅仅在宿州停留十来天,便收到了张慎言、吕大器、姜曰广等人的文书,这些东林党人,想拥立潞王朱常淓为新君。
但凤阳总督马士英,却暗地与阮大铖商议,主张立福王朱由崧。
史可法并不想福王继位,于是告知他们朱由崧的七个缺点,并以太子生死不明为由,同样拒绝了拥立潞王继位的提议,并表示潞王监国可以,但不可登基继位。
张慎言等人,属于东林党势力,明末时期,几乎所有武将,都或多或少想要打压东林党,史可法自然也不例外。
史可法这边还在周旋,可马士英已经与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等人,发兵护送福王到南京,并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来反驳史可法。
碍于大局,加上正直国家危难之际,史可法知道武将之间不能闹得太凶,只得率兵启程回南京,并答应拥立福王登基。
得知史可法回来,福王朱由崧为显仁义,亲自率领百官,出城十里相迎。
城中百姓得知这一消息,自然也是纷纷出城看热闹,如此一来,朱由崧组织的欢迎阵仗,再次大了数倍。
与此同时,城外二十里处,一名身穿五爪金龙袍的男子,在一小队明军,以及四名锦衣卫的陪同下,拦住了史可法的队伍
“这史可法怎么回事?不是说午时就能到吗?这都过去一个时辰了,怎么连个人影都没看见?”站在朱由崧旁边等候的高杰,忍不住发牢骚道。
“无妨,尚书大人长途奔波,些许耽搁不碍事的。”朱由崧笑着说道。
“皇上,您可是九五之尊,他史可法连觐见都迟到,这简直是拥兵自重啊!”另一边的马士英,也开始吹耳边风。
如今朱由崧还没登基,这些人就一口一个皇上的称呼,并且还一致对外打压史可法。
原因无他,现如今朝中内阁的位置还属于空缺,这官职怎么分,兵权怎么分,都需要朱由崧登基之后来安排。
史可法权力太大了,新的内阁定然有对方一席之地,可若是朱由崧与史可法搞好关系,全都任命史可法那边的官员,他们其余将领在朝堂上,真就没有一丝地位可言了。
说白了,马士英等人,就是一群地方军阀,如今京师被破,明朝的政治中心转向南京,地方军阀想借此机会,入主中央政权了。
贬低史可法,刚好能让朱由崧对其产生间隙,如此一来,马士英等人才能在朝堂上,与史可法抗衡一二。
就在马士英等人给福王朱由崧上眼药时,远处出现了一大群兵马,粗略估计,大约两千人,打头的马车上,立着一杆军旗,上面绣着一个大大的“史”字。
“史可法终于到了,不对他这是想干什么?觐见皇帝,用得着带如此多军队吗?”看着长长的行军队伍,马士英感觉到了不对劲。
自古以来,哪怕是凯旋而归的大将军,在入城之前,也会将大量军队驻扎在城外五十里处,且随同入城的军队,最多不能超过五百,要是入宫觐见皇帝,随从更是不能超过十人,而且那些随从还不能携带武器,只能在殿外守候。
可这里已经是城外十里的地界了,对方非但没有停下,更是带着全副武装的军队,径直朝着朱由崧而来,若对方心生反意,只需一个冲锋,就能将这里的人,悉数拿下。
“列阵!戒备!”高杰反应迅速,吩咐一旁的士兵进入戒备状态。
面对史可法的军队,他这里几百城卫军,可不敢说迎敌这句话,最多只是戒备而已。
至于福王朱由崧,此时已经吓得双腿发软,连大气都不敢出了,若不是旁边有人搀扶,这会儿估计已经瘫了。
而周围看热闹的老百姓,何曾见过这样的阵势,除了几个胆子较大,退到一里外观望,其余人纷纷吓作鸟兽散。
还好史可法的军队没有冲锋,而是在距离朱由崧一箭之地停下。
一箭之地,是指用弓箭射出的这段距离,大约180米左右,这样的距离虽然很近,却刚好在射程范围之外,不必担心对方放冷箭。
军队停下,正中间的队列缓缓分开,一名头戴乌纱,身着绯袍,腰束犀角带的中年人,骑着一匹褐色战马,缓缓来到朱由崧身前十米处。
“史可法,你什么意思,想造反吗?”见前方军队停下,史可法又单独上前,马士英胆子大了许多,当即一顶大帽子扣下来。
“臣忠心为国,不敢造反。”史可法不疾不徐道。
“既然如此,为何见了圣上,还不下马跪拜?”马士英大声质问道。
史可法已经来到近前,只要马士英一声令下,就能将其擒拿,所以他此时说话,也有底气了。
史可法双手举过头顶,朝着后方军阵恭恭敬敬拱手后,这才说道:“笑话,我前方只有福王,何来圣上?何况圣上有令,今日我无需跪拜福王!”
“你好你个史可法,我们不是早就商议好了,拥立福王登基吗?你怎可中途反悔,私自拥立潞王为帝,你你这是谋反!”马士英气愤地说道。
一开始登基人选方面,只有两位,一位是福王朱由崧,另一位则是潞王朱常淓,至于史可法心中的太子朱慈烺,那是生死未卜,没影的事。
既然如今史可法不同意福王登基,而且还当众朝后方军阵行礼,很显然后方还有正主,而这所谓的“正主”在马士英看来,很有可能就是那落败的潞王朱常淓。
可就在这时,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