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崛起1644-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史可法最先翻看册子,可他越看越心惊,最后深吸一口气,跪在地上,郑重地对朱由检说道:“彻查偷漏税务牵连甚广,如今大明正直多事之秋,还请圣上以大局为重。”

    欺君之罪可是要满门抄斩的,史可法已经看过了册子,知道若是里面所说属实,一旦彻查那不亚于胡惟庸案,不仅是整个大明商界,就连整个大明官场,几乎没几个人能逃过一劫的。

    “还请圣上三思!”

    高弘图、姜曰广、郑三俊、刘宗周等东林党人,看过小册子后,同样恳求道。

    这些官员自家屁股都不干净,以前天高皇帝远,朱由检在京师,管不到南方,就算想查,派来的钦差大臣说不定还没走到江南,就已经被人给打发了。

    如今朱由检就在南京,锦衣卫与东厂爪牙自然也跟了过来,查这样的案子,肯定不会交给那些大臣,而锦衣卫与东厂,全都是油盐不进的主,一旦朱由检真要认真查,在场之人估计除了史可法,剩余的没一个跑得掉。

    “那朕将商税增加到五分之一,而且将一年一收,改为半年一收,大家可有异议?”朱由检顺势问道。
………………………………

第二十二章火器专家来投

    朱由检趁机发难,一下子将税率提升了六倍,若是没有这些账本打底,别说提升六倍,就算只提升一倍,收取十五分之一,这些大臣估计都会跳起来反对了。

    可如今不同了,朱由检拿住了他们的命脉,再加上史可法兵权在握,若不想触怒朱由检,那就只能答应对方的征税要求了。

    一众官员只能在心里,暗骂那些商人愚蠢,连原始账本这么重要的东西,居然能在短时间内,被东厂的人找到。

    殊不知东厂对此早已了如指掌,以前东厂负责监察百官,但凡与这些官员有联系的事物,都在东厂监察范围之内,此次查获的原始账目,几乎每本都与朝中官员有联系,所以短短半日时间找到这些账目,并不算多难的事情。

    好在朱由检也知道,大明官员俸禄极低,这些官员想要养活一大家子,仅仅依靠俸禄确实不现实,所以只待对方答应增收商税后,便不在深究。

    至于所谓的补齐偷漏税务,这不过是李鸿飞为了多弄些银两,赶在正式的决策下达之前,使出的一个小伎俩。

    圣旨已经下达,但传递到个州府,还需要一些时间,而在苏州任职的李鸿飞,也只能慢慢等候,赚取银钱的同时,顺便开始大肆招收人才。

    自从官职加上高薪的招聘告示出现,整个苏州城都沸腾了。

    明朝的手工艺人,被统称为匠户,而且只要一人是匠户,子子孙孙就都是匠户,寻常百姓很难摆脱这个贱籍,如今苏州知府出台了新规定,匠人可以为官,这让不少匠人,看到了希望。

    只是当时的老百姓,都被官府的反复无常给坑苦了,不太相信区区一个地方衙门,真能让他们脱离贱籍。

    故而不少本地拥有手艺的匠人,都处于观望之中,毕竟他们如今多多少少还有一份工作,还能勉强养家糊口,万一离开了现在的东家,结果官府又说话不算数,那岂不是得不偿失。

    本地匠人不敢轻易下决心,但那些从北方南逃的难民之中,却有不少手艺人,这些人如今连饭都吃不上,遇到官府招人,那自然得去试一试。

    李鸿飞在苏州城门口,设立了一处专门招聘人才的地点,不少从北方南逃的难民,正在这里排队登记,那场面之壮观,竟然引得不少城内居民前去看热闹。

    没办法,由于难民太多,恐生事端,各地知府都有规定,不允许大量难民进城,并在城外搭建营帐,由官府与城内富商出资,设立粥棚,一日免费供应两顿稀粥。

    如此一来,便于集中管理难民,另一个则是为了维护城内的治安,防止难民趁机滋事。

    就连李鸿飞对于这样的设定,也没有任何异议,他不过是个普通人,没有能力改变如今这种不公平待遇。

    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这群难民中,挑选一些可用之人,也算是给他们谋了一条出路。

    “姓名,年龄,籍贯,都会些什么活计?”负责招收人才的官员,按照惯例询问眼前之人。

    由于事物繁忙,需要登记的信息实在是太多,导致这些官员,连头都懒得抬。

    “老朽毕懋康,字孟侯,歙人,如今六十有三。”来人回答道。

    听闻此人都六十三了,负责书写的官员,忽然一愣,随后停笔抬头,开始打量起眼前之人。

    此人虽然年纪颇大,穿着也很朴素,与一般老农夫区别不大,但精神饱满,颇有一股儒家风范,想来应该是个饱读诗书的老者。

    若是一般的招聘,像这种年过半百之人,根本没人理会,但知府大人说过,匠人这个行业,年纪越大,资格越老,手艺也越是纯熟,所以一应登记官员,也不敢造次。

    “那您老都会些什么技术?”官员询问道。

    这样的老人,自身保养地很不错,一看就不像下地干活的农夫,至于铁匠,木工这类的体力活,也应该不是这个老者所擅长的,难不成是个郎中?

    “老朽乃是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曾以中书舍人授御史,后因得罪当朝大臣,被罢贬至工部军器局大使,负责督造军器事物。”毕懋康回答道。

    中书舍人御史,乃是明朝设立的,言内阁不当专用词臣,这种官职纯属吃力不讨好,虽拥有谏言权,而且连皇帝都不敢因为其言论不当而治罪,等于平白得了一张免死金牌。

    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一旦这些官员言论太过难听,还是会被当朝的权臣,找各种各样的理由,罢免对方的官职。

    毕懋康就是这样,他十九岁中进士,二十三岁官拜中书舍人御史,可谓是前途一片大好。

    然而却因年少轻狂,做官不到两年,便得罪了当朝一片内阁大臣,最终被发配到军器局,做了个没有任何前途的正九品大使。

    反正军器局除了匠人,最大的官员就是大使,总不可能将一名言官贬为匠人吧。

    毕懋康乃是北方京师的官员,李自成攻破京师时,他随着一众官员南逃,不过一个小小的九品芝麻官,就算来到南明,也没有什么发展前途,甚至不少官员想要官复原职,还得需要大量银钱打理,他一个军器局小官,哪有多余银钱?

    况且以他的年纪,就算是塞钱,估计都没有官员会要他了。

    没了官职,他一个文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想要生活确实不容易,总不能真入了贱籍,成为一名匠人吧。

    毕懋康祖籍安徽人,既然当官没了门路,思来想去还不如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然而当他路过苏州之时,恰巧李鸿飞在招聘人才,听说其中利害的匠人,还有机会当官,所以他想要过来试一试。

    “原来是军器局的大使,不过知府大人说了,只招会手艺的匠人,不招会当官的大人。”负责招聘的官员冷笑道。

    如今苏州大小官员上百,而且大多都是些吃空饷的闲职,知府大人已经有意裁撤一部分官员了,本地官员的地位都岌岌可危,哪还有闲工夫,招聘北方下来的官员?

    “大人可能误会了,老朽虽是官员,但也懂得这匠人手艺,尤其专精火器,如今神机营使用的燧发枪,还是老朽于崇祯八年所发明制造的。”毕懋康解释道。

    崇祯八年(1635年),毕懋康在军器局潜心研究,终为大明火器研发出了燧发枪。

    这种燧发枪不同于戚家军所使用的火绳枪,它依靠燧石点火发射,即使在雨雪天也照样能使用,算得上这是中华武器史上的巨大革命。

    毕懋康为大明火器行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奈何当时的明朝,大多轻视匠人,故而毕懋康的名字,并没有多少人记得。

    倒是在后世,国人们为了自我安慰,为了彰显老祖宗的厉害之处,不断翻阅出大量典籍,来证明这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在之前超越了世界各国几百年。

    然而在国人欢欣鼓舞的同时,那些真正做出贡献之人,在当时的朝代,大多都被评为异类,丝毫不受重视
………………………………

第二十三章从六品教授

    一开始毕懋康作自我介绍时,或许大家还不知道此人是谁,但当他说出制造燧发枪后,几名官员终于知道对方是谁了。

    “您就是撰写《军器图说》的毕孟侯!”其中一名官员询问道。

    明朝燧发枪是谁发明的,这些人或许不知道,但崇祯八年刊印出的《军器图说》,明朝大多武将都曾阅读过,连带着这些文官也对写作之人略有耳闻。

    不得不说这是国人的悲哀,对于发明神兵利器的专家,根本没几个人能记住,但是撰写文章,并将其刊印成册的文人作者,却被大众所熟知。

    “没错,这《军器图说》正是老朽所撰写的。”毕懋康回答道。

    “快快去请李大人!”负责招聘的官员,赶紧吩咐旁边维持秩序的士兵。

    因为李鸿飞曾经交代过,对待冶铁,造火器,调配火药方面的匠人,将由他亲自接待。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表明李鸿飞对这类人才的重视,其二嘛自然是担心有人为了当官而浑水摸鱼。

    军器局可不是普通制造厂,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李鸿飞招人尤其谨慎,虽然他不懂什么火器制造原理,但作为现代人,基本的枪械知识还是懂一点的,再加上苏州军器局的匠人协助,对方是否懂得制造火器,一问便知。

    当然了,对于毕懋康这种级别的火器专家,李鸿飞根本不用带匠人过来试探,而是在得知消息后,直接坐着马车快速赶到城门口。

    “您就是发明了燧发枪,以及撰写了《军器图说》的毕懋康老先生?”李鸿飞询问道。

    说实话,对于毕懋康的名字,李鸿飞在后世都没听说过,因为在他的认知里,华夏就没有自主研发过燧发枪,就连清朝的神机营,使用的还只是火绳枪,燧发枪那是洋人传入中国的。

    可是来到了明朝之后,李鸿飞才发现自己有多么无知,明朝锦衣卫不仅装备了燧发枪,而且更有三眼铳这种连发手枪。

    若是以明军现如今的战斗力,就算是与两百年后的西方军队硬碰硬,那也是丝毫不落下风的。

    连明军都能轻松战胜洋人,为何比明军更勇猛地满清,在后期面对洋人,却不断地丧权辱国呢?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太平盛世过久了,满清八旗基本被废。

    另一个原因,则是满清统治者为了保持八旗兵对汉人的武力优势,害怕汉人用火器造反,推翻清朝统治,遂禁止军队使用燧发枪,仅允许使用落后的火绳枪,从而导致了中国火器发展停滞不前。

    就连《军器图说》这样的武器著作,也因为清朝的文字狱,而销声匿迹,以至于后世的历史书上,留下了上百年屈辱史。

    “《军器图说》确为老朽所著,至于燧发枪?老朽发明的乃是自生火铳,不过这种火铳,主要是由燧石引火,大人取名燧发枪,还真是很贴切。”毕懋康回答道。

    明朝对于火器的取名,都比较诗意,比如神火飞鸦,万人敌,火龙出水,暴雨梨花枪这一类模棱两可的名字,像燧发枪这样简单易懂的名字,还真没人取。

    “那就没错了,听闻毕老先生之前还是一名中书舍人,如今圣上正是用人之际,若毕老愿意,本官可奏明圣上,相信以陛下圣明,定会重用于您,不说工部尚书,侍郎一职是少不了的。”李鸿飞说道。

    这毕懋康在四十年前,就是从七品官员,之后又发明了燧发枪,还撰写了《军器图说》,这两样功绩,足够他在工部立足,正二品的工部尚书,可能不会轻易赐下,但正三品的工部侍郎绝对没问题。

    李鸿飞倒不是想将人才赶走,可他这座庙实在是太小,这样的大神,他怕留不住,所以打算送个顺水人情。

    “老朽都这般年纪了,哪还有心思与那些人勾心斗角,只要大人这边能收留,哪怕在军器局混个大使,能吃饱饭就行了。”毕懋康想了想说道。

    若是在十年前,他兴许还有心思争一争,如今他反而看淡了名利,只想静下心来,潜心研究新式火器,为大明的武器装备,再尽一份力。

    “既然如此,那本官也不矫情,您以后就是苏州重工的,火器研究部主任,授从六品教授官衔,每月基本工资纹银二十两,若发明出新式火器,还可拿奖金,或者分成。”李鸿飞开出了待遇。

    研究部主任,以及教授这种新型职称,乃是李鸿飞引用后世的称呼,主要适用于新成立的商业部。

    商业部的官员因为要从商人中招募,或者是那些有技术的匠人,自然不能用明朝官员的官职来称呼。

    所以各个官办企业的管事,都会被封为,(正副)厂长,(正副)经理,或(正副)总经理,官职品级对应为从九品至正七品。

    至于周福仁所投资的那家综合企业,则被李鸿飞取名为苏州重工,周福仁被任命为商业部副部长,兼苏州重工第一任董事长,官居从六品。

    而匠人的官职为(正副)科员,(正副)科长,以及(正副)主任,同样对应的也是从九品至正七品。

    毕懋康不属于商人,自然得不到商人官职,李鸿飞虽然封了他一个教授官衔,属于从六品,与周福仁同级,但科研部门如今还未成立,只能靠周福仁出资进行研发。

    所以毕懋康虽然是拿从六品的俸禄,但只能享受正七品的权利,委身于周福仁的工厂,做一个火器研发部主任。

    等以后李鸿飞在苏州的改革有了效果,朱由检可以进行全国推广之时,那时候再成立大明科学院,给毕懋康弄个正三品院士官衔,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但凭大人做主。”毕懋康恭恭敬敬地说道。

    他对所谓的主任教授官衔根本一概不懂,甚至连苏州重工也不知是何物,但好在他还知道,这是一个从六品官衔,而且每月俸禄有二十两纹银,这些就够了。

    毕懋康是满意了,可一群看热闹的老百姓,却开始议论纷纷。

    “每月二十两纹银!据说朝中从六品官员,每月才八两纹银,一下子涨了十二两,莫不是骗人的?”

    有人对官员俸禄比较清楚的,最先表示怀疑。

    “就是,朝中官员的俸禄,岂是说改就能改的,若各地官员都这样,岂不乱套了?”有人附和道。

    “朝廷欠饷已经出了名,估计是担心没人肯干了!”

    一群老百姓,对于朝廷已经失去了信任
………………………………

第二十四章真掉馅饼了

    明朝历代官员的饷银并不高,明太祖时期颁布的饷银制度,还并不是发放银钱,而是直接发放粮食,也就是一种类似于粮票的东西。

    一名从六品的官员,每月俸禄为八石粮食,当时一石大米为九十斤,也就是说,一名从六品官员,每月的俸禄为大米七百二十斤。

    在明朝中期,米价最便宜的那段时间,一石大米,仅需三百文,不少朝中官员,拿着粮票兑换银钱,结果只有区区几两纹银,甚至连喝顿酒都不上,可谓是凄惨无比。

    然而这还不算最惨的,因为就算粮价降低,官员们领取的却是粮票,一个月几百斤大米,虽然过不了奢侈生活,至少全家老少吃饱饭还是没问题的。

    随着粮价上涨,加上明朝政府,在正统元年(1436)以后,又出台了新政策:“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

    从此白银作为正式合法的货币来流通,市场上的物价,也由铜钱改为白银来结算,而官员的俸禄,自然也变成了白银。

    按照当时一两白银购买一石大米的物价标准,从六品的官员俸禄,就变成了每月八两白银。

    虽然算起来,官员非但没亏,而且比最低时,一个月二两白银翻了好几番,但是如今连年旱灾,不少地方粮价飞涨,北方地区的粮价,甚至涨到了二两银子一石的天价。

    以前每月能领到八石粮食的从六品官员,如今一个月的俸禄,仅仅只能购买六石多一点,而且朝廷还经常拖欠俸禄,很多品级较低的官员,甚至连自己都快养不活了。

    这粮价问题与俸禄问题,原本不是普通老百姓所关心的,可李鸿飞口气如此之大,一下子将官员的俸禄翻了二点五倍,很快便成为了老百姓热议的话题。

    甚至不少正在排队的匠人,此时心里也没底了,工钱翻倍是好事,可天上又没掉馅饼,怎么可能好事一下子就砸到这些匠人身上?

    “大家稍安勿躁,本官说话算话,这官员俸禄,是朝廷定下的统一标准,这确实没办法更改,但毕大人乃是商业部的官员,他的俸禄一部分由朝廷发放,也就是从六品官员应得的八两纹银,另一部分,由苏州重工的董事长周福仁先生发放,因为周福仁投资了官办企业,他的企业需要招募大量匠人技师,朝廷与周先生属于合作关系,虽然给周先生提供匠人技师,但工钱还是需要周先生自己掏腰包的。”李鸿飞大声解释道。

    “而且不单只有周先生的企业,但凡我们苏州的官办企业,里面出色的匠人技师,都能通过各自的技能考核,再获得官职的同时,享有朝廷与东家,两份饷银待遇,这也就是本官当初告示上说的,双倍工资承诺。”

    李鸿飞可不敢挑战大明官员的饷银制度,只能打打擦边球,而且他跟朱由检的解释也很简单,就是让朝廷,用饷银与官职,吸引住那些匠人,一旦控制了这些匠人,让他们全都站在朝廷这边,那朝廷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商人拖后腿了。

    笼络匠人,等于是将商人绑上了大明的战车,这一笔买卖,朱由检怎么算都不亏。

    至于商人这边,李鸿飞更是一副大善人嘴脸,朝廷既然得了四成股份,自然得履行朝廷的义务,帮你们出一半的工资,让你们能赚更多钱,你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所以两边都搞定之后,总算是形成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就算商人之中那些有远见的家伙,也不敢多说什么,毕竟朝廷都占了四成产业,还给他们封了官,笼络匠人,让其死心塌地干活,难道不应该?

    而那些没能加入商业部的朝廷官员,也只能羡慕妒忌恨了,想拿双份工资,那你去考个匠人执照啊!

    之前不受待见的匠人职业,如今在苏州,却成了香饽饽职业。

    围观的老百姓,听完李鸿飞的解释,更是躁动起来。

    朝廷的饷银能否兑现,这个很难说,但周福仁是谁,那可是苏州首富,他难道还会因为区区几十两银子而赖账?

    “大人,我乃城东铁匠铺的赵二牛,俺专注打铁三十年,技术方面,在这苏州敢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您看俺能加入那商啥部吗?”一个魁梧的肌肉大汉,忽然对李鸿飞说道。

    好家伙,一来就是一个专注三十年的猛人,看对方年纪,也就四十来岁,十岁就开始打铁,能抡地动大锤么。

    不过周围的老百姓并没有议论什么,显然此人在苏州城,还是有些名气的。

    “俺是城北李铁弹,祖上三代都是木匠,这苏州城差不多有一半家具,都是俺家打造的,大人俺也想当官赚大钱。”一个长相清秀的少年说道。

    “切!你老子跟你爷爷的木器活儿确实不错,你个小后生还欠点火候,回去在多练练吧!”

    “就是,上次给我家老爷制的那张八仙桌,还得垫本书在下面才能保证平衡,若不是你爷爷亲自赔罪,我家老爷非得让你赔钱不可。”有人跟着起哄。

    “大人俺是”

    “”

    本地的一些匠人,听闻李鸿飞的解释,已经按耐不住,一时间纷纷开始自我推销起来。

    “别急,别急,本次招人,数量会很多,大家按秩序排队,一个一个来。”李鸿飞笑着说道。

    他如今可是大官,自然得有大官的架子,能让他亲自出手的,只能是大鱼,这些普通的小鱼小虾,还是交给下面的官员处理吧。

    “大人,周董事长那边银钱还没到位,而且选址还需要不少时间,这提前就将所有匠人招齐,怕是要增加一笔费用啊!”有官员担心道。

    这人是周福仁推荐的,以前在北方经商,与周福仁有商业上的来往,后来李自成祸乱北方,此人不得已放弃家业来到苏州,投靠在周福仁门下,做了一名账房先生。

    如今李鸿飞增开商业部,需要大量有经商经验的人进行打理,周福仁为了送李鸿飞一个人情,同时也是为了帮自己这朋友一把,这才推荐对方加入了商业部。

    李鸿飞看了对方一眼,笑着说道:“不愧是商人,这点人工成本都开始算计了,不过这人才可是最宝贵的财富,本官宁愿花钱养着,也不想他们就这样白白流失,这样吧,你去跟其他几家官办企业商量,看看他们需不需要匠人,告诉他们,兴许这里面,有比他们手下更好的匠人也不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