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崛起1644-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明末时很多明军的俘虏,就是被满清编为包衣、阿哈,战时作为死兵,当先冲锋,以消耗明军火器。

    第三种,作为战利品被献俘京阙,然后在午门外斩首示众。

    如明万历朝鲜之战中,被俘的一批战俘,就是被明军押到京师,让皇帝和百官、百姓观看,然后皇帝说了一句,斩首,以慑不臣。这些倒霉蛋就被公开在京师午门外,百姓围观中被斩首,然后首级、尸体陈列三日。

    第四种最惨,就地坑杀或斩首。

    如明末,明军毛文龙部,在对满清作战中,就从来不留活口,因为之前,毛部旅顺督司张盘,因为收留俘虏,结果反而被俘虏绑架杀害,所以后来毛军作战不留活口,所虏建虏除女子、幼儿外,精壮男子皆当即斩首。

    “汉人收编入军中,满人以及主将李率泰,过段时间我会派人押送至金陵城,斩首示众。”戚红英清淡描写道。

    对于满清,若不是为了震慑,戚红英甚至都懒得浪费粮食,直接就地斩杀了。

    “这样吧,那些将领你继续押赴金陵城,剩下的满人士兵给我运至宝山镇,那边需要大量矿工,让他们开矿赎罪。”李鸿飞提议道。

    作为现代人,对虐杀手无寸铁的俘虏,李鸿飞还是有些于心不忍,如今苏州重工发展很快,急需大量劳动力,而矿工就算在科技发达的后世,都属于高危行业,按照苏州的伤残补偿政策,这就是一大笔开支。

    如果将矿工换成没有工资,没有伤残补贴的战俘,那么苏州重工无形之中将节约一大笔开支。

    “没问题,我这就安排人,给你将俘虏送过去。不过我帮了你这么大忙,那手榴弹真就不能多给一点?再加一万枚如何?实在不行,多加五千也好。”戚红英讨要好处。

    手榴弹的威力她深有体会,永远不会嫌少。

    “真不是不给,而且产量有限,这样吧,那五千枚手榴弹,以及三千颗炮弹,我不收你钱,就当是我花钱买你手上的战俘了。”李鸿飞说道。

    手榴弹价格不便宜,一枚要收一两纹银,开花弹的价格也不低,一颗要八钱,总计七千四百两。

    而满人战俘总共只有六千多人,相当于一两多纹银买一名战俘,这在当时,属于比较值钱的人命了。

    戚红英原本只是想多争取一点,见李鸿飞不松口,便不在继续纠缠,而是让其赶紧批条子,她好回宝山镇运装备,顺便将李鸿飞,“还给”陈圆圆。
………………………………

第七十章刘良佐叛变

    陈圆圆本是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居住于苏州桃花坞,隶籍梨园,为吴中名优,“秦淮八艳“之一。

    自从与李鸿飞回到苏州后,陈圆圆先是居住于戚红英的将军府,后来搬到苏州知府衙门,最后随李鸿飞搬入距离衙门不远处的李府。

    然而陈圆圆却因为自己的身世,无论在哪里居住,她都终日身处闺中,并不轻易出门,因为陈圆圆怕被人认出,担心坏了李鸿飞的名声。

    就算是府中丫鬟,也只知道这位漂亮的夫人,姓邢,字婉芳(陈圆圆原姓邢,字畹芳)。

    陈圆圆在苏州不敢轻易外出,而李鸿飞又经常有事不在家,久而久之陈圆圆对其思念更浓,这次戚红英专程来看望陈圆圆,加上戚红英的大大咧咧,感染了陈圆圆,于是心一横,决定亲自去前线,找寻李鸿飞。

    除此之外,陈圆圆心中还有一道坎,那便是吴三桂当初镇守辽东,将其滞留在京师,差点被刘宗敏的手下掳走,如今南明动荡不安,她担心之前的遭遇再现,虽然她与李鸿飞没有夫妻之实,但心里却更认同李鸿飞的为人,早已将李鸿飞当成可以托付终身之人,故而不想再失去这难得的姻缘了。

    “你一个女人来前线,不知道前线有多危险吗?”李鸿飞责备之中,又带着一丝心疼之色。

    “有老爷在的地方,任何危险妾身都不怕。”陈圆圆认真回答道。

    “额是这样的,我这段时间公务繁忙,怕是没空照顾你啊。”李鸿飞解释道。

    郑芝龙的水师撤走,对岸扬州南门,没了舰炮威胁,如今已被清军占领,扬州四面都被围住了,看样子离决战时间已不远,李鸿飞整日要盯着江对岸,自然没多少时间陪陈圆圆。

    “妾身此次是专程来照顾老爷的,怎么能让老爷反过来照顾妾身呢?”陈圆圆说道。

    她能在此陪着李鸿飞,日日看到李鸿飞的模样,就已经足够了,哪还敢要求李鸿飞抽时间陪自己。

    “你要留在军营也不是不可以,不过嘛你也看到了,大军都驻守在江边,连我都是住的行军帐篷,镇江这边物资紧缺,军需官又忙着运送弹药物资,所以这帐篷没有多余的了,你若坚持留下,那就只能随我住在同一座帐篷里了。”李鸿飞见陈圆圆态度坚决,眼珠子一转,忽然冒出了一个好主意。

    “这圣上可是下了旨的,我怕”陈圆圆终于有些犹豫了。

    她倒不是不愿与李鸿飞同住,可是碍于圣旨,怕害了李鸿飞。

    “没什么好担心的,前些日子王国兴过来解释过,说圣上的旨意并非让我必须灭掉吴三桂,你想想看,那关宁铁骑一直在西北,就算苏州新军能战胜吴三桂,可也找不到人啊!何况若是吴三桂被李自成灭了,或者被其他军队灭了,难道我们还真就不结婚了?所以圣上的意思,是要我训练出一支,能与吴三桂,能与满清军队相抗衡的队伍便可。前些日子,我训练的戚家军,在崇明岛打了大胜仗,这足以证明我的能力,限制也就自动解除了。”李鸿飞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

    别说朱由检让王国兴特意来提醒,就算朱由检一直不说,李鸿飞该干嘛还是干嘛,他就不信娶了陈圆圆,朱由检还真敢说什么。

    惹急了大不了真撂挑子不干了。

    “如此,那妾身便在营帐中住下,也方便照顾老爷。”陈圆圆红着脸说道。

    李鸿飞见陈圆圆一脸娇羞,心中那一根弦忽然颤动,只见他一把搂住陈圆圆的纤腰,嘴唇贴着陈圆圆耳边,轻轻吹了口热气,小声说道:“还叫老爷?真就不愿意改口吗?”

    陈圆圆先是被抱住,之后又遭李鸿飞调戏,热气吹拂到耳垂,令她整个身体都瘫软下来,似乎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声如蚊呐般说道:“相相公。”

    这娇媚的声音,配合当下的情形,直接令李鸿飞兽血沸腾,也不管是不是大白天,一把横抱住陈圆圆,就准备往内帐走去

    然而或许是好事多磨,或许是老天爷看不惯李鸿飞小人得志,每当他箭在弦上时,总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

    李鸿飞这边刚将陈圆圆放在床榻上,营帐外边传来了传令兵的声音:“大人,紧急军情!”

    “你大爷的!”

    李鸿飞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却没办法,最终理性战胜了兽性,捂着肿胀的下半身,跌跌撞撞来到外帐。

    “什么事这么急?”李鸿飞一脸不耐烦。

    “扬州城来报,临淮总兵刘良佐,于今日辰时在北门反叛,史督师虽及时带兵镇压,却还是让其带着三万军士,出北门降清,此时扬州城内,只余五万兵士,且人心浮动,恐生变故!”传令兵见李鸿飞脸色不好,赶紧交代事情经过。

    刘良佐原本是临淮总兵,去年更是率军南下,与凤阳总督马士英拥立福王,朱由检掌权之后,表面上对这几人都没有过多责怪,只是命其各自回驻地,将百姓与队伍,带往南方。

    原本这是李鸿飞与朱由检商量的战略防守对策,试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拦清军南下。

    可朱由检此人,有些喜欢秋后算账,当刘良佐率领五万军士,南下至扬州后,朱由检却一纸调令,让其协助史可法驻守扬州,并且还将刘良佐手下部队,分出一半补充扬州兵力空缺。

    刘良佐离开了临淮老家,在扬州根本没有什么根基,只能服从命令,硬生生挨了这一刀,但心中也蒙上了恨意。

    之后朱由检下旨死守扬州,却又迟迟不肯派兵增援,让刘良佐感觉大事不妙,他原本可是以为能退守江南的,结果硬生生留在这江北,还深陷清军包围之中。

    眼看扬州城没有多少胜算,刘良佐不得不暗中与城外清军取得联系
………………………………

第七十一章城在人在

    刘良佐的叛变,使得扬州形势急转直下,就死守还是突围问题,城内已经吵得不可开交,虽然没人敢公然叫嚣投降,但一个个都知道扬州不可守了。

    史可法虽然顶住了压力,但也在不停地派亲信出扬州城,希望朱由检能尽快派兵支援,只可惜他不知道,朱由检根本不会再支援扬州了

    刘良佐叛变不仅令扬州城变成了绝地,更是将李鸿飞的“性福”生活给搅散,得到情报的第一时间,李鸿飞便集中各团长,召开了紧急会议,之后便是作战部署,全军进入紧急战备状态,哪还有心思跟陈圆圆谈情说爱。

    或许是老天爷眷顾,刘良佐叛变的第二天,江南的梅雨时节来临,一连十几天都是绵绵细雨,这样的天气,明军火器基本没法使用,哪怕是燧发枪,在长时间的潮湿环境下,也很难点着火。

    而清军的攻城利器,红夷大炮也没法出战,虽然趁着雨天明军火器无法发挥,清军发动了几次猛攻,但都被李鸿飞支援的手榴弹给逼退。

    雨季的来临,让双方的火器威力大打折扣,可清军的攻势丝毫没有减缓,没有攻城火炮,那就派出炮灰部队,使用云梯,弓箭手,进行原始的冷兵器攻城战斗,先消耗城内明军的士气。

    李鸿飞敢断言,天气一旦好转,便是扬州城破之日。

    1645年清朝顺治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天气晴朗,持续了半个月的雨季终于停了

    “终于是要来了!”李鸿飞望着天空,叹了口气,随后对身边的传令兵说道:“传我命令,镇江沿岸即日起封江,禁止任何船只通过,一经发现,无需请示,直接击沉。”

    李鸿飞此举,是为了防止清军战船迂回到扬州南门阻击突围部队。

    “另外,将带来的水雷,全都布设在下游赵家村处,派人日夜守候,不得懈怠。”

    赵家村在镇江府东北边,那里是镇江境内,长江水道相对狭窄的区域,其中最窄之处,仅有15公里,岸防炮大多布设在那片区域,如今再布上水雷,就是为了加一道保险。

    李鸿飞这边在抓紧时间布设防线,扬州城外却出奇地安静下来,就在史可法紧急调兵上城墙后,清军却一反常态,并未发动进攻,甚至连骚扰部队都未派出来。

    这诡异的情况,从早晨一直持续到中午,就在一众将士锐气快磨光之时,城外清军阵营这才派出一骑,径直来到城门下,高声喊道:“我家王爷说了,再给你们最后一天时间考虑,若不投降,明日大军破城,鸡犬不留!”

    来人说完,也不给史可法说话的机会,直接调转马头回营。

    史可法看着信使远去的背影,虽然明知道不可能,却还是忍不住问道:“我们可还有援军?”

    “五日前收到飞鸽传信,李自成联合武昌总兵左良玉,挥军五十万实际上正规军不到二十万,战船上千艘,欲顺江而下,东进南京,与大明“联合抗清”,凤阳总兵马士英,以及各路总兵担心李自成有诈,故而调兵回防南京周边,朝廷此时,已无援兵可调了。”左都督刘肇基回答道。

    李自成也是倒霉,一路被吴三桂撵到湖北,走投无路之下,只好联合武昌总兵左良玉,这才勉强挡住了吴三桂的追击。

    然而吴三桂只是先锋军,后面还跟着一个阿济格,仅凭李自成跟武昌左良玉,是没有办法对抗的。

    左良玉本想让李自成投降南明,然而李自成手上还有不少军队,说什么也不愿意投降,最多只是答应联合抗清,结果左良玉也不知道哪根筋抽了,居然要与李自成一道东进南京。

    其实左良玉的想法还是好的,他跟李自成的联军,加起来好歹也有几十万,此去一来可以增援扬州,二来到了南京,那里是大明的地盘,就算李自成再厉害,面对四面重兵,也只能乖乖就范。

    李自成现如今也是前有猛虎,后有追兵,一心只想着摆脱吴三桂的纠缠再说,况且他也明白,此去南京有好几千里,这一路上发生什么事,谁也不清楚,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便也答应下来了。

    不过李自成也不是省油的灯,直接派人传播谣言,说已经招降了左良玉,挥兵五十万水陆并进,直取南京。

    传言与左良玉的折子,几乎是同时抵达南京,让一众大臣难辨真假,加上朱由检并不愿意支援扬州,索性以假乱真,调集重兵防御南京。

    如此一来,扬州的战事,自然也就没人再管了

    “哎!看来这扬州城,怕是守不住了!”史可法得知没有援军,忍不住叹了口气。

    “史阁老,既然不可守,何不趁机突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一旁的郭胜,适时劝解道。

    他奉李鸿飞的命令,带五十人入扬州,为的就是在守不住的时候,带着史可法突围,如今局势已明朗,扬州城坚持不了多久,所以郭胜开始做打算了。

    “郭将军的心意老朽明白,然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城在人在,城破人亡!”史可法心意已定。

    “可是”郭胜还想说些什么。

    “没什么可是,郭将军你是客军,老朽在此感激李大人的支援,今夜我便命人,在南门打开一道缺口,助郭将军以及手下军士突围。”史可法说道。

    扬州之战,仅有李鸿飞支援了五万枚手榴弹,以及五十一名军士,这个情史可法记得,同时史可法也明白,李鸿飞的新军才组建没多久,几乎没有多少战斗力,对方能做到这样已经是不错了。

    所以史可法不想李鸿飞派来的这支部队白白送命,决定集中兵力,为这支部队打开一道缺口,让郭胜等人顺利突围。

    “史阁老都不走,我郭胜又岂是怕死之人,如今扬州正是用人之际,切不可让其他兄弟,为了我们而送命。”郭胜拒绝了掩护突围的提议。

    他的任务还没完成,不可能就这样离开,既然史可法不走,那就只能等城破之后,在强行带其突围了。
………………………………

第七十二章暴风雨前的宁静

    史可法不畏惧死亡,誓与扬州共存,可城内的官员并不这样想。

    尤其是清军信使那句“城破之日,鸡犬不留!”,让一众官员头疼不已。

    福王朱由崧的临时官邸,几位内阁大臣正在议论纷纷。

    “史可法这是想让我们陪葬!我们不能无动于衷啊!”中极殿大学士郑三俊率先开口。

    “没错,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实乃匹夫之勇,不顾全城百姓安危,至万民与水火,岂是为官之人该做的?”文渊阁大学士刘宗周出言附和道。

    按照他们的想法便是,既然扬州不可守,那就没必要拼死抵抗,应该多为黎民百姓考虑,投降保平安,最不济,也要想办法突围南下。

    “没用的,你以为朱由检派我们过来,真的是为了鼓舞军心?不过是为了铲除异己而已!”事到如今,福王朱由崧岂能不明白其中缘由。

    派一个王爷,三名内阁大臣,镇守扬州,结果朝廷一兵一卒都不增援,甚至都没给这几人一点兵权,这叫什么?

    典型的借刀杀人。

    因为没有兵权,倘若他们降清,说不定还没出城门,就被史可法的军队就地正法了,而留在扬州城也不行,毕竟他们明面上属于镇守扬州的主要官员,清廷若是打下了扬州城,谁会听你一个,没有任何实权的败军之将解释?

    最好的办法就是突围出去,这样算不上叛逃,而且凭借这几人的地位,朱由检也不敢在明面上对他们怎么样。

    “我倒是有个法子能突围,不过这需要说服一个人。”武英殿大学士徐石麟忽然说道。

    “没用的,史可法就是个老顽固,他已经疯了,怎么可能让我们突围出去。”郑三俊以为徐石麟指的是史可法。

    “不是史可法,是上次苏州派来的援军,苏州守备郭胜。”徐石麟解释道。

    “对啊!今日清军劝降,那小将就在老顽固旁边,还曾劝过老顽固突围,虽然老顽固没有同意,却也说过,要派人打开一道缺口,护送这小将离开扬州,现在想来,老顽固是在卖苏州李梦回的人情,我们若是想要离开这里,鼓动那姓郭的小将带我们离开,不是没有机会的!”刘宗周一拍大腿,赶紧说道。

    “没错,虽然那姓郭的小将当时拒绝了,不过想来应该是不好意思,又或者担心独自突围,回苏州后被李梦回责罚,只要我们去找他,以我们三人的官职,加上福王的承诺,他小小一守备,还不乖乖护送我们出城?”徐石麟补充道。

    在这些人看来,郭胜应该也是属于“贪生怕死”之流,不过碍于脸面,或者是担心主官责罚,所以才拒绝了史可法的提议。

    如今整个扬州城内,只有郭胜提议突围,非但没有被史可法骂得狗血淋头,甚至史可法还答应派兵助其突围,所以几人都将希望,寄托在了郭胜身上。

    按照他们的想法,有三位内阁大臣,加上一位福王,这样大的一股势力照拂,兴许都不用威压,只要稍微提点一下,许些好处,对方绝对会毫不犹豫地答应。

    既不用战死沙场,回去后还能升官发财,这种事谁会拒绝?

    “这样吧,咱们兵分两路,这些日子,我也暗自收买了一部分将领,你们去与那郭胜谈谈,如若不行,那就只能反了,不过咱们不能像刘良佐那样明着反,只等城破后,派兵擒住史可法,交由清军将领,兴许还能保我们性命。”郑三俊决定加一道保险。

    “还有,今日清军的威胁,已是全城知晓,这些人中,未必没有与我们抱着一样心思的,尤其是那些世家大族,这些日子迫于史可法的威压,他们虽然不敢说什么,但心中早已对如今的现状不满了,只要有我们为其做主,相信这些人一定会与我们站在一边。”刘宗周也出谋划策道。

    世家大族手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家丁,打手,将这些人集中起来,甚至能拉出一支军队了,与正规军作战虽然不太现实,但城破之后,聚在一起自保,等待清军招降,还是没问题的。

    既然福王朱由崧,都当着众人直呼朱由检的名讳,这些人也没必要藏着掖着,索性将自己这些日子,想到的自保办法摆在明面上

    扬州城内,尔虞我诈,人心惶惶,扬州城外,各路清军也在频繁调动。

    “禀王爷,郑芝龙送还的三万水师以编入包衣奴,将作为第一波攻打扬州的部队。”汉岱对多铎说道。

    水师打了败仗,如今只能接受作为炮灰的命运。

    “博洛何在?”多铎忽然问道。

    “博洛贝勒已经率军去了南门,他临走之前曾说过,一定会率先攻破南门,已雪崇明岛之耻。”汉岱解释道。

    “南门连红夷大炮都没有,他如何破门?”多铎好奇道。

    原本他跟博洛关系不错,不然也不会调拨十万人让博洛领兵攻打崇明岛。

    刚刚之所以提及博洛,那是想要让博洛率军从北门发起进攻,北门这边有红夷大炮支援,相信很快便能破城,这占领扬州的首功,加上弄来了掌心雷这份功劳,应该足以抵消崇明岛战败的过失了。

    结果没想到,博洛如此自负,竟然选择了最难啃的南门。

    “博洛贝勒走的时候,从我这里拿走了五百支自生火铳,两百斤火药,还有三枚掌心雷,说是有这些东西,破开城门足以。”汉岱据实回答。

    他是掌管后勤物资的,博洛拿走的东西,他自然一清二楚。

    “哦?这家伙,以前可是除了红夷大炮,便再瞧不起任何火器的,怎么崇明岛一战后,居然也对这火器感兴趣了?”多铎有些意外。

    多铎对火器倒是比较中肯,不过身为旗人的他,总不能命令手下,改用汉人火器。

    而那些投降的汉人军官,也为了“迎合”旗人的喜好,将手上的鸟铳,换成了弓箭跟长枪,所以清军缴获的火器虽多,却也没有拿出来战斗,这些缴获的火器,最终都保存在了军需官那里。

    如今博洛忽然取走如此多的鸟铳,这点确实让多铎感觉意外。

    “这个卑职就不清楚了。”汉岱说道。

    “这样吧,明日佛晓,便集中炮火猛轰北门,记住,只开炮,不进攻,没有军令,不得停息!汉岱你多调运一些炮弹过去。如若天黑之前,博洛攻破南门,则全军向北门发起总攻,如若天黑后南门还未攻破,那同样也全军向北门发起进攻。”多铎向下方一众将领交代道。

    他这也算是假公济私,给博洛立功争取时间。
………………………………

第七十三章清军的奇怪战术

    四月二十四日清晨,清军调集三百二十门红夷大炮,猛轰扬州城北门,拉开了大战的序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