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崛起1644-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错,朝廷如今军费还没有下来,各地虽有编制,却无法快速征兵,苏州今年发展迅速,地方财政较为富裕,我们可以先支取地方财政征兵,抢在各省前面,招收优质兵源。”李鸿飞同意道。

    等朝廷拨款征兵的那些,都是地方政府没钱的省份,若是地方政府有余钱,则可以报备之后,便直接使用,届时在从税务中扣除即可

    这样做有利也有弊,好处就是,可以省去朝廷来回运输军饷,所耽误的人力物力与时间,尤其是在战争年代,时间就是生命,早一日完成新兵的训练,就可以早一日走向战场。

    坏处则是一旦习惯成自然,当兵的只知道是地方政府在养兵,并不知道,这些钱实际上是朝廷拨下来的。

    这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很是常见,不少将领,拿的朝廷军饷,却蓄养私兵,比如之前的郑家军,就只认郑芝龙,不知朱由检。

    不难想象,军制改革后,道路交通建设,将会成为今后主要的发展方向。
………………………………

第一一八章武器研发(上)

    南明在大力推进改革的同时,吃了败仗的清军,也开始全面改进自己军队的建设。

    早期的满清,还没有那种所谓“天朝上国”的优越感,甚至对汉人的军事实力,一直处于学习模仿态度。

    此次南下之战,清军骑兵几乎没什么作为,尤其是在渡过长江之后,更是难以发挥骑兵的优势。

    所以为了对付南明,清军决定加大火器的研发与装配。

    通过缴获的手榴弹,清军很快研制出了一种简化版,利用明火引燃的球型手榴弹,实际上就是轻型“万人敌”。

    清军的炮兵部队,也不在只装备单一的红夷大炮,而是增添了不少弗朗机后装炮,作为今后炮战中,杀伤敌军步兵的主要火炮。

    同时清军也开始组建神机营,燧发枪成为神机营的远程输出装备,配合中程的弓箭手,其火力输出密度,并不比明军全火器部队差多少。

    加上火器部队成军极快,新兵训练两三个月,就能上战场杀敌,这让清军看到了快速暴兵的办法,全力打造之下,短短半年时间,清军再次恢复了百万大军的实力。

    而水师方面,自从郑芝龙交出兵权后,大明水师重新回到朝廷手中,长江水道再次被南明夺回,清军知晓破不了明军的水师,将永远无法顺利南下。

    于是发展水师,成了清军重中之重,先后在营口、葫芦岛、秦皇岛、大连、威海等地,建立造船厂,并大力训练水师官兵。

    这次清军不再使用改装战船,而是直接聘请工匠,打造真正的战船。

    清军如今占领华夏大半国土,集全国之力发展军事,其速度自然比南明,要快上不少。

    好在李鸿飞提前开了金手指,已经在宝山镇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重工业体系,加上一系列对匠人发明者的优待政策,使得苏州重工,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至少能保证三年内,满清无法超越南明。

    如今形势,双方都在积极扩军备战,就看谁先完成既定目标,发起主动进攻了

    苏州宝山镇工业区,改革政策正式下达后,这里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大明国防军第一集团军的新兵训练基地。

    除了苏州地区因为人口原因,没有征兵外,李鸿飞一次性,从其余州县征召了八万新兵,集中在宝山镇进行新兵训练。

    这八万新兵中,既有陆军,也有水师,陆军新兵训练完毕后,会分别下放到驻守江阴县的郭胜第一军,驻守宁波的张超第二军,以及驻守宝山的史德威第三军。

    水师新兵训练完毕后,便会直接调往驻守崇明岛的五百水师战船服役,由于明朝水师,没有独立成军,李鸿飞只能分出一名参将管理,恰巧阎应元率众投军,李鸿飞最终将阎应元调往崇明岛,管理长江水师舰队。

    对于练兵,李鸿飞一年前,就已经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新兵训练大纲,而且有两万多经历实战的新军负责训练,他本人倒是轻松不少。

    热武器部队,除了士兵的专业化训练之外,最重要的,还是武器的研发工作,所以这段时间,李鸿飞除了在家陪陈圆圆外,就是在苏州重工的武器研究所,陪两个老头搞研究。

    如今大明的火器,已然到达了前装火器的巅峰,再想继续发展,就必须朝后装火器方面予以改进。

    而后装火器,如今有两个最难功克的项目,一个是底火的发明,另一个是金属弹壳的制造,

    底火倒是可以使用宋应星发明的雷汞,安全性方面虽然有所欠缺,但人家外国人好歹也用过一百多年,只要多加注意,还是能尽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况且相比于战场上的大量伤亡,这雷汞带来的安全事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事实上发明后装枪最大的难度,就在于子弹的金属弹壳生产工艺上。

    黄铜早就被宋应星合成出来,虽然延伸性不错,但是想要将黄铜制造成薄薄的金属弹壳,以现如今的工艺手段,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金属弹壳无法制造,那就只能另寻他法,毕懋康通过转轮手枪得到启发,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总算是研究出了一款新式后装步枪。

    该枪的弹壳同样是纸壳装填发射药,但这纸壳的硬度相对高一点,采取多重卷纸型式,与后世的鞭炮纸包相差不大。

    卷纸底部填装的底火,正是宋应星发明的雷汞底火,底火与发射药,弹丸之间真正做到了三合一。

    鞭炮一样的子弹,呈全封闭样式,由于无法进行药池燧发点火,所以只能采用针发装置,进行撞击点火。

    这种后发枪的枪机结构相对简单,包括枪机、击发机构,以及连接在机匣上的钢块。

    装弹时,按压枪柄下方一个扳机状弹簧挂钩,打开枪机,然后将枪机向上抬,使膛口向上倾斜。

    之后向弹膛内装填“鞭炮式”定装弹,用手指将定装弹推至弹膛的最深处,将枪机闭锁,枪械即处于待击状态。

    这种设计结构,与转轮手枪相差不大,不过转轮手枪是蜂巢设计,一次能填装六枚子弹,而新式步枪一次只能填装一枚。

    因为该枪最大的缺陷,是枪机与枪管间的缝隙,会导致过多的火药燃气泄出,严重降低武器的射程,为此,毕懋康只能加大后装步枪的口径,用更多的发射火药,来弥补射程这个短板。

    所以最终定型的这款后装步枪,口径达到了132毫米,枪管长572毫米,重12斤,配备锥形弹头,有效杀伤距离可达170米左右。

    这样的重量,已经是单兵操纵的极限,根本不可能再使用蜂巢结构弹仓了。

    好在后装步枪射速极快,如果多加练习,这款后装步枪的装填速度,会比标准的前装燧发枪快两倍左右,射速也能达到每分钟1215发。

    ps:最近一直在调整状态,所以更新很慢,不过可以保证,明天开始,将恢复两更,毕竟成绩太差,要是连全勤都混不到,就真的完蛋了。
………………………………

第一一九章武器研发(下)

    这款新式后装步枪,被命名为“大明一式”步枪。

    由于其生产工艺的限制,加上新式定装弹难以进行量产,最终李鸿飞只采购了一千支,并装备给直属警卫团。

    好在新型定装弹已经研制出来,转轮手枪再次改进升级,去掉了燧发点火装置,加装针发击锤,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半自动手枪。

    步枪与手枪,都属于单兵装备,在无法量产的情况下,实在难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而且如今的战斗,起决定因素的,还是火炮。

    以前因为引信的原因,使得炮弹大多为实心弹,只能依靠强大的动能造成杀伤。

    开花弹并非没有,只是做工费时,很难做到量产。

    而且使用开花弹,必须先引燃弹体上的延时引线,再点火击发,其安全性能并不可靠,一旦引信受潮,或者燃烧过快,都会导致开花弹无法引爆,甚至提前引爆。

    弗朗机炮所谓的封锁大片区域,可不是使用开花弹来进行封锁,而是往炮膛中填入大量碎石子,利用数量优势,以及不规则运动,造成大范围打击效果。

    清军攻城时,就是用炮膛内的石头,通过动能的作用,不断撞击城墙,达到轰塌城墙的效果。

    甚至战争时期,由于石子缺乏,不少大口径重炮内,直接将尸体当做炮弹,塞入炮膛发射出去。

    这种石头填装的炮弹,射程有限,毫无精准度,且对炮膛磨损严重,极大地降低了火炮的寿命,想要继续改进,那么除了使用更加强韧的钢材外,炮弹的改进将成为重中之重。

    如今有了雷汞,情况却不一样了,只要在弹头上方,加装针发点火装置,新式开花弹就这样完成了。

    炮弹不比子弹,制造工艺相对简单不少,而且新式开花弹的出现,使得炮膛内的燃烧残留物大大减少,无形之中加快了炮膛的清理速度,尤其是后装火炮,在连续射击状态下,几乎不需要清理炮膛,如此一来,射速自然提高了许多,从之前的平均每分钟一发,到如今的两分钟三发,火炮的射速足足提高了五成。

    新式炮弹采用锥形弹头,减少了空气阻力,有效地增加了射程,以前使用实心弹,也只能打出1000米左右的后装弗朗机,如今使用同等重量的开花弹,可以打到1300米之外。

    触发式炮弹,不仅杀伤范围广按照火炮口径大小,方圆10米至50米不等,而且炮弹本身表面光滑平整,对于炮膛的磨损大大降低,炮管的寿命以及持续作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新型开花弹一经研制,便很快应用到了所有后装弗朗机炮上。

    至于前装红夷大炮,因为安全问题从炮口填装炮弹,与前装枪差不多,需要用铁棍捅进炮膛底部,容易直接触发雷汞引信,导致炮弹提前爆炸,只能继续使用之前的实心弹,作为主要弹种。

    除此之外,苏州重工又启动了新的火炮建造计划,打算生产拉发式火炮。

    拉发式火炮,就是后世火炮的原型,填装完火炮后,拉动绳索连接的炮栓,从而激发炮膛内的火炮。

    这种炮弹采用雷汞作为底火,利用撞击引火,摒弃了火绳点火的弊端,一经研发成功,将大大提高火炮的射速。

    可惜火炮制造专家陈于阶,被史可法挖走,短时间内,很难研究出这种拉发式火炮了。

    一系列新型武器,开始在陆军部队列装,而水师同样没有闲着,除了给火炮换装新式炮弹外,李鸿飞更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始研究蒸汽机。

    如今的战船,都是利用风力与人力进行推动,所以根本不可能上马铁甲舰,因为铁甲舰要想防住敌人的火炮,舰身则需要覆盖大量钢材,其重量可想而知,到时候别说人力,就算是风力也无法驱动这样的庞然大物。

    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蒸汽机作为动力来源。

    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就是将蒸汽能量,转化为机械能量。

    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是由古希腊数学家,亚历山大港的希罗erooflexandria于1世纪发明的汽转球eolipile,这种汽转球就是蒸汽机的雏形。

    蒸汽机已经有了雏形,如今苏州重工需要攻克的,就是如何将蒸汽内的能量,加以转化与利用。

    1644年10月份,从苏州重工刚刚建立没多久,李鸿飞就让周福仁投入大量资金,开始研究蒸汽机,结果周福仁被李鸿飞的“美好前景”给坑惨了,直到一年后的今天,蒸汽机研发部门唯一弄出的产品,那就是高压锅

    没错,足足一年时间,才搞出一个高压锅,而且它的危险性,令许多老百姓根本不敢购买,毕竟谁也不想在家里煮饭的时候,高压锅爆炸,将房子给炸塌。

    所以高压锅在苏州地区,成为了唯一不受待见的产品。

    周福仁很想放弃,但李鸿飞一再坚持,为了讨好李鸿飞,周福仁只得继续往里投钱,就当是花钱陪李鸿飞玩了。

    毕竟就连毕懋康与宋应星,都对蒸汽机无计可施,没人会觉得,他们比两位教授更厉害。

    当然了,这只是大部分人,在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而已,别人不能成功,并不代表自己就不能成功,如果发明出了,连两位教授,都无法发明的东西,那岂不是很快就能与两位教授齐名?

    宋应星新收的一名,叫李泽水的徒弟,心里就打着这样的算盘,想要借助蒸汽机一举成名。

    如今宝山镇大力发展采矿事业,为了提高效益,周福仁特意增开一个部门,研制采矿专用器械,恰巧李泽水被分配到了这个部门。

    李泽水在采矿器械研究部门研发器械,心里同时恋恋不忘研究蒸汽机,他本人志向远大,却很务实,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所以根本就没想过,直接整出一台,能够驱动战船的蒸汽机。

    而且为了不耽误本职工作,李泽水只能尝试,将蒸汽机用于采矿器械上。
………………………………

第一二零章财政困难

    如今苏州的采矿业,特别是煤矿,已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可是正因为此地处于江南水网地带,基本上每往地下深入几米,地下的积水就会越来越多,单靠人力、畜力已难以满足排除矿井地下水的要求。

    驱动蒸汽机所需要的原料,就是煤炭,而现场又有丰富而廉价的煤作为燃料,于是李泽水开始研究起了,以火力提水的探索和试验。

    李鸿飞大力推进蒸汽机的研发工作,也不是真没有成果,只是效果并不怎么样,那些庞大的蒸汽机,其功率甚至比不上一般的人力,这样的情况下,谁愿意使用这种鸡肋东西?

    好在经过长达一年半的不懈努力,1646年2月,李泽水终于发明出了一台实用的蒸汽机,“真空蒸汽机”,而这种蒸汽机的用途,就是将矿井里的水抽出来。

    李泽水的蒸汽机,将蒸汽引入气缸后,手动关闭气缸阀门,然后用冷水撒向汽缸进行降温,原本高温的蒸汽开始快速凝结,并将气缸内变成真空状态,导致活塞另一面,因为空气压力而推动活塞,完成了蒸汽能至机械能的转变。

    这时候,只需要在矿井中,联结一根深入竖井的杆,来驱动水泵,蒸汽机的活塞运动,就会通过这根杆,传到水泵的活塞,最终将水抽到井外。

    这种蒸汽机明显的特点,就是将气缸与凝结缸通过一个阀门分开,只有这样,蒸汽机的工作效率,才会真正超越人力工作效率。

    之后李泽水再次花费了一个多月时间,在老师宋应星的帮助下,将手动阀门改为自动阀门,从而大大提高了蒸汽机的工作效率。

    李泽水发明了新型蒸汽水泵,作为老师的宋应星,同样高兴无比,毕竟困扰了工业区一年之久的蒸汽机,终于有了突破性发展。

    而周福仁也看到了其中的利润,直接委任李泽水为蒸汽机研发部门主任,主持设计更多型号的蒸汽机。

    按照李鸿飞当初的设想,纺织业,制造业,甚至是军工企业,那些耗费人力的行业,甚至都可以用蒸汽机来替代,所以蒸汽机的前途,无可限量。

    通过多次试验,李泽水制成的南明第一台实用型蒸汽提水机,在1646年4月份,正式量产,并投入矿区使用。

    由于蒸汽水泵依靠真空的吸力汲水,汲水深度不能超过六米,为了从几十米深的矿井汲水,须将蒸汽水泵装在矿井深处,用较高的蒸汽压力才能将水压到地面上,实用是实用了,但还是没有达到李鸿飞心目中的标准。

    因为这种蒸汽机的热效率很低,主要是由于蒸汽进入汽缸时,需要在刚被水冷却过的汽缸壁上冷凝,从而损失掉大量热量,所以这种蒸汽机,只能在煤价低廉的产煤区才能得到推广,看来蒸汽机还有不小的改进空间。

    至少李鸿飞是这样认为的,毕竟他可是知道,后世的蒸汽机,不仅能作用在轮船上,同时也能驱动火车这种庞然大物,如今却连抽水都那么费力,可见这种蒸汽机的不足之处。

    蒸汽机的事情,短时间内没法改进,李鸿飞提出了一些改进方向后,便交给下面的研究员,当起了甩手掌柜。

    其实他也不想,到处都在进行改革,到处都在搞发展,同时还要大力扩军,尤其是苏州新军的武器大规模换装,严重拖累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以至于身为苏州知府的吴浩,几乎三天两头跑到李鸿飞的府邸,让李鸿飞帮忙想办法弄钱。

    换装是李鸿飞自行决定的事情,朱由检原则上是同意这种武器的大规模更新换代,可也就是在口头上支持而已,朝廷根本没有多余的经费,支持李鸿飞的这次武器更新换代,只能让第一集团军所驻守的地方政府,自行想办法。

    地方政府之中,财力最雄厚的,怕是只有吴浩的苏州了,但苏州再有钱,也支持不了十万人的火器换装啊!

    “为今之计,只有卖武器了。”李鸿飞想了想,终于开口道:“朝廷如今大肆扩军,仅有的几座军器局,根本生产不过来,我们只要在武器质量与价格方面占据一定优势,还是很容易拿到其余军区订单的。”

    “戚家军我问过了,他们倒是想买,可惜手上没钱,今年才在我们这里,订购了两万支燧发枪,火炮之类的,一门也没有采购。”吴浩说道。

    其实每当一款新式武器研究出来后,李鸿飞的新军,在试验其性能后,都会第一时间采购,紧接着便是财力雄厚的戚家军。

    然而这次改革步子迈得太大,直接得罪了所有士大夫阶层,苏州地区影响倒是不大,可戚家军却遭受了不小的打击,一向支持戚家军的财阀们,纷纷停止了军费援助。

    不仅是戚家军,各地财阀都是如此,他们仿佛商量好一般,除了必要的税收外,根本不在多掏一分钱,要想拿钱也可以,那就要保证读书人的特权。

    甚至朝廷鼓励的投资政策,也被这些财阀无视,没有大量资金的注入,工业发展几乎停滞不前,一些底层商人倒是想要借机崛起,可朝廷的储备资金有限,说好的无息贷款只能被迫搁浅,能保证建立起官办企业,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朱由检也是个狠角色,说要改革,就直接彻底改革,根本不带一丝妥协,双方就这样足足耗了半年,谁也没能压服谁。

    本来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最多继续坚持半年,那些士大夫阶层铁定要妥协,毕竟如今政策对商人的发展十分有利,士大夫能与朝廷对抗的主要优势便在于,他们手上有钱,他们的家族庞大,托起了整个南明的经济体系。

    然而如今不少官办企业,因为朝廷大力支持的原因,已经展现出迎头赶上的趋势,加上不少小商贩眼光独到,搭上了这股顺风车,照这样发展下去,不出半年,那些士大夫阶层的联合,将会土崩瓦解。

    谁也不可能跟钱过不去,再不抓住最后的机会,有些财阀怕是要从此走向末路了
………………………………

第一二一章寻求解决之道

    形势虽然在逐渐好转,可短时间内,还是没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由戚家军组建的,国防军第二集团军,如今就面临严重的经费问题。

    财阀不肯掏钱,朝廷财政困难,戚红英手下十万大军,如今连基本的火器都没法装备齐全,更别说掏钱购买重炮了。

    “找郑成功,郑芝龙当初留下了大量钱财,郑成功的第三集团军,想必也需要大量换装。”李鸿飞将主意打到了郑成功身上。

    郑成功手下除了五万水师,还有五万陆军,五万陆军的火器装备,足以让苏州重工赚得盆满钵满。

    “可是,国姓爷的水师已经十分强大,若是陆军再换新装,难道不怕”吴浩欲言又止。

    郑芝龙先前闹出的风波,普通老百姓不清楚内幕,吴浩等地方主官,难道还不清楚?

    张超的军队驻防宁波,不是没有震慑的意思在里面。

    “没事,卖给他们旧式装备,只要弗朗机铳与定装弹不卖出去,仅仅燧发枪跟红夷大炮,还不会对我军造成威胁,况且我相信郑成功的为人,定然不会像他父亲那般的。”李鸿飞信誓旦旦地说道。

    燧发枪没有定装弹,其射速并不比火绳枪快多少,要不是毕懋康对燧石点火装置进行改进,使其着火率大大提升,燧发枪的实用性能甚至还不如火绳枪。

    而红夷大炮这类重炮,在没有绝对实力优势的情况下,一般只适合作为岸防炮或者城防炮,就像阿济格当初被追击时,笨重的红夷大炮非但没有发挥多少作用,反而成了拖慢行军速度的累赘,最终被李鸿飞的联军缴获。

    所以李鸿飞如今需要控制的,是后装弗朗机炮的销售,对于红夷大炮,只要有钱赚,他巴不得早点倾销出去。

    “还有黄德功,马士英将军的第四集团军,也可以想办法拉点订单,在火器制造方面,我们苏州可是占据绝对优势,不怕竞争不过其他官办企业。”李鸿飞再次提醒道。

    武器制造行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