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644-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在李鸿飞一行,从西餐厅出来没多久,还在蕃坊闲逛之际,姚启圣这时率领几名衙役,也来到了蕃坊,并很快找到李鸿飞。
“你怎么知道我来了上海?”李鸿飞问道。
他这次是偷偷来上海,并未通知上海县衙。
“下官并不知晓是大人来了,只是听人禀报,说有一行十几名汉人进入蕃坊,下官担心出事,所以才派人过来看看。”姚启圣回答道。
“出事?这蕃坊能出什么事?”李鸿飞有些好奇。
毕竟都来了小半天,也没见这里发生什么。
“回大人,由于上海县出口贸易繁忙,这码头自然成了香饽饽,而这蕃坊又紧邻各大码头,所以三天两头有帮派,在这附近闹事,要是大晚上,我们也懒得管,这不是大白天,担心影响不好嘛。”姚启圣若有所指道。
原来李鸿飞大白天带着十几个人,进入到蕃坊,那些洋人以为是帮派闹事的,只得求助当地县衙,让姚启圣带入过来维持秩序。
打架斗殴抢地盘,若是换在晚上,衙门才懒得管一群地痞流氓跟洋人们的死活,可这大白天的,官府总得做做样子,毕竟洋人在这里做生意,也是给大明交过税的。
“不愧是上海滩,才开放不到一年半,帮派就已经建立起来了,说说看,这片地区,都有哪些帮派啊!”李鸿飞询问道。
不明白李鸿飞为何忽然关心起地方帮派,但姚启圣还是老老实实回答。
通过姚启圣的解释,李鸿飞也算是弄明白了这些帮派的势力。
实力最强的,是本地帮派,海蛟帮,主要是以前本地出海的渔民,团结在一起,组织的一个帮派,因为是本地人,而且与官府熟悉,成立没多久,便独自占据了三个码头,其它帮派根本不敢来闹事。
正因为海蛟帮的码头很安全,那些海外商人,也愿意在这三座码头上做生意,可谓是双赢。
排名第二的,是负责沿江货运的漕帮,漕帮历史悠久,人员众多,不单单是长江水道,几乎所有船只能进入的地方,都有漕帮人员的身影。
之所以排在第二,那是因为人家才过来一小撮人员探路,若是将来上海县继续蓬勃发展,相信漕帮的势力,会慢慢向上海这边转移。
………………………………
第一二六章漕帮
漕帮做得是水路买卖,因为其势力庞大,而且并未与官府作对表面上看,既没有依附满清,也没有投靠南明,所以如今虽然连年战乱,漕帮却始终屹立不倒。
漕帮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让两边政府都不待见,却也不好真正打压,免得逼迫对方改投另一边。
怎么说,漕帮也掌握了大量水路资源,各省之间的货物走私,人员偷渡,基本没有漕帮办不到的。
南明希望通过漕帮,将北方那些心向大明的富商,文人甚至是降将,偷渡过来。
而满清,也希望通过漕帮,将江南等地的特产,运进满清的统治范围。
如此一来,只要漕帮不与官府作对,在这乱世中,他们就能始终屹立不倒。
上海属于苏州地盘,漕帮将手伸进这里,为的就是搞到苏州的特产,甚至大部分都会通过走私,运往满清地界。
漕帮的吃相很难看,一上来就包揽了一多半的码头,上海县官员不好出手对付漕帮,但也不愿总让对方占便宜,于是除了支持本地帮派打压漕帮外,还有意无意透露给居住在蕃坊的洋人一个信息:官府看漕帮不顺眼,谁有能耐抢到漕帮的码头,那这个码头就归谁。
于是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倭国、等等一大堆外国人,在上海各自成立了帮会。
有这些帮派联合起来对付漕帮,足够漕帮恶心一阵的了。
不过漕帮也确实够厉害,面对多国帮派围攻,在放弃了好几处油水不大的码头后,最后愣是保住了两个油水最足的码头,保住了上海第二大帮派的名号。
漕帮吃了不小的亏,可自身实力摆在那里,自然不会就此作罢,待解决完后顾之忧,便开始对这些外国小帮派,展开了报复行动。
而且漕帮之前放弃的那些码头,总得有人接手吧!
于是蕃坊附近,几乎每天都在干仗,不是漕帮打击报复洋人,就是洋人之间互怼,可谓是热闹非凡。
早先李鸿飞一行,就是被那些洋人误会成了帮派寻仇的,不少本分做生意的洋人,担心遭受无妄之灾,这才急匆匆赶去找官府报案。
“这漕帮真有这么厉害?几个帮派联手,都没将他挤走?”李鸿飞颇有兴致地问道。
“也算不得什么,我们官府没动手而已,要是我们官府发话,他漕帮很快就会在上海待不下去。”姚启圣说道。
“咳咳,民间的事情,官府插手,难免会落入口实,而且我觉得,既然漕帮想要上海这块地方,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好好谈谈,争取将他们收为己用呢?”李鸿飞提议道。
听完姚启圣的介绍,李鸿飞已经明白漕帮是个什么组织结构了。
简单点说,漕帮就是专门负责水上运输的,如今社会,商人南买北卖,走水路明显比陆路赚钱,所以漕帮成了必不可少的一环。
如今的漕帮不仅人多势众,而且覆盖面积很广,拥有的能量,上至三教,下至九流,几乎没有漕帮接触不到的层面。
这对李鸿飞而言,简直就是一个绝好的情报网啊!
“恐怕没用,漕帮一直都遵循两不相帮,甚至听说满清的摄政王多尔衮,曾在当初兴兵南下之时,亲自写信给漕帮的大当家司徒剑南,规劝其归顺满清,结果一点效果都没有。”姚启圣提醒道。
别说多尔衮,朱由检也曾经写过这种信件给司徒剑南,结果司徒剑南只答应,不帮助清军渡江,并且在战争来临之际,漕帮全体歇业,所有船只停在港口,一直持续了半年之久。
“漕帮表面上是两不相帮,实际上却间接帮了我们大忙。”李鸿飞笑着解释道:“当初崇明岛之战,若不是漕帮将所有船只隐藏起来,博洛完全可以征调那些船只,达到一次性全员渡江的效果,届时十万大军一拥而上,戚家军能不能获胜,还真不好说。”
不仅是崇明岛之战,当初清军拿下扬州,而李鸿飞又没法出手的情况下,其实局势已经十分明朗,如果那时候漕帮“顺应天意”投靠清军,那阿济格跟多铎,根本不需要绕那么远的路,分东西两边进攻南京了。
满清的三十五万大军,只需征用漕帮的货船,从玄武湖强行登陆,南京根本顶不住。
漕帮之所以两不相帮,事实上是漕帮大当家司徒剑南的无奈之举,他知道南明很难熬过这一劫,如果明着帮助南明,事后满清找麻烦,他手下几万漕帮弟子,怕是都得遭罪。
但漕帮好歹也是汉人的帮派,又怎么能去帮助满人呢?
所以司徒剑南想出了一个“两不相帮,不帮而帮”的绝妙计策。
“如此说来,我们都错怪漕帮了?下官这就传令下去,让那些帮派,以后别再动漕帮的地盘了。”姚启圣不是傻子,通过李鸿飞的提醒,他很快就知晓了其中关键。
当时的南明,是作为防守方,漕帮对南明唯一的作用,怕也就是几万漕帮兄弟了,可几万民夫又有多大的作用呢?
但满清不一样,满清属于进攻方,南下不仅需要大量船只,更需要大量经验丰富的水手,而这些,若是有了漕帮的帮助,那简直就是如虎添翼。
所以李鸿飞说得没错,漕帮是在冒着得罪满清的风险,悄悄帮助了南明。
“不用,让那些帮会继续斗,这点小麻烦还难不倒漕帮,他们斗得越厉害,满清就越放心漕帮,届时才好实施我的计划!”李鸿飞说道。
这样一条完美的情报网,李鸿飞可不想就这样浪费掉,戏,还得演给外人看。
就在李鸿飞交代姚启圣,如何想办法拉拢漕帮之时,有衙门的差役前来禀报:黄家湾码头发生大规模帮派械斗,意大利黑手党、联合倭国三合会、以及从台湾过来的斧头帮,正在进攻漕帮的二号码头。
“咳咳黑手党,三合会,斧头帮?有点意思,我们一起过去看看热闹。”李鸿飞强忍着笑意道。
这尼玛都是后世最牛的几个帮派的名字啊!
………………………………
第一二七章潜在隐患
姚启圣不清楚李鸿飞为何对帮派争斗感兴趣,但大佬都发话了,他也只能一边让人护卫李鸿飞一行,一边紧急通知衙门,增派更多捕快前来协助。零九
只不过就是帮派间的械斗而已,一般不会伤及无辜,更别说对付前去办案的官差了,这要在之前,随便派十几名捕快就能搞定。
然而因为李鸿飞的到来,姚启圣虽然没有点破李鸿飞的身份,但却派出了所有在职的衙役,搞得整个县衙如临大敌。
县衙上下一百多人,浩浩荡荡地来到了黄家湾码头,几方械斗的帮派,加起来人数也才一百多,官府这架势,哪里是控制局势,分明就是“围剿”嘛
一众帮派份子,似乎对此习以为常,见到衙门的人过来,架也不打了,纷纷作鸟兽散。
可衙门这次好歹也派出了一百多号人,要是真让这些人都跑了,岂不是显得衙门很无能,尤其是在李鸿飞这样的大佬面前,姚启圣怎么也不敢敷衍了事。
于是一众帮派份子悲剧了,这次参与械斗的,将近半数被抓捕,光是赎金就得一大笔费用。
“这些人缴齐赎金就放走吧,至于漕帮让他们老大司徒剑南亲自过来提人。”李鸿飞发话道。
原本听闻姚启圣的解释,李鸿飞就想找个机会,与这司徒剑南好好聊聊,结果正愁怎么与对方接触呢,漕帮下面的小弟,就送上门了。
“回大人,司徒剑南并不在上海,此人行踪诡异,即便是漕帮手下,也不知道他的确切行踪。”姚启圣说道。
姚启圣为了当好这上海县令,可谓是下足了功夫,上海县大大小小的事物,就没有他不知道的。
漕帮这种民间特殊力量,朝廷自然要好好调查,以便时刻掌握主动权。
然而别说姚启圣了,就算是满清与大明的探子,都没人见过司徒剑南的真面目,用神龙见首不见尾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没事,我们找不到,漕帮的人肯定能找到,给他们七天时间,七天之后司徒剑南不来,就以寻衅滋事的罪名,将这些漕帮手下,送去宝山挖矿。”李鸿飞信心十足道。
在李鸿飞看来,司徒剑南之所以保持神秘感,就是担心满清的打击报复,而且从漕帮以往种种来看,司徒剑南应该是心向南明的。
在南明最危急的时候,司徒剑南都能暗地里帮助南明,如今两股势力打成平手,这时候李鸿飞若是抛出橄榄枝,相信司徒剑南应该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零九
漕帮的事情短时间内没法解决,而李鸿飞过来上海县,主要是来躲清静的,自然不可能现在就回去。
很快,李鸿飞一行在姚启圣的安排下,住进了一处离县衙较近的客栈。
当李鸿飞与姚启圣单独会面之后,姚启圣终于忍不住询问道:“不知大人这次来上海县所为何事?”
这么大的官,微服来上海,任谁心里都会七上八下,也就是姚启圣能忍得住,直到四下无人之时,才开口询问。
“哦?我之前没跟你说吗?我这次过来,就是想看看上海县的发展情况,顺便待几天,处理点私事。记住了,我在上海县的事情,你可别给我传出去了。”李鸿飞叮嘱道。
实际上他有个屁的私事,官越当越大,说瞎话的本事,也是越来越厉害。
“下官明白,大人若是有什么需要,尽管吩咐。”姚启圣不在多问。
知道李鸿飞不喜欢被人打扰,问明原因的姚启圣,也不再多待。
接下来几日,李鸿飞借着暗访的名义,陪着陈圆圆,在上海四处游玩。
当然了,玩归玩,考察还是要继续的,而李鸿飞的考察,事实上也就是通过边玩边看,深入实地来了解如今的上海县。
早在两年前,上海县不过是一座,人口不足五万的较大渔村而已,当地老百姓,主要以捕鱼为生,而古代很少有依靠渔业发财的人,要不是利用渔船进行走私,上海县的老百姓,估计连填饱肚子都是个大问题。
随着李鸿飞上任苏州知府,第一件事就是正式提出,在上海县建立通商口岸,将以前的非法走私,真正变成合法的进出口贸易。
之后李鸿飞又重点开发,距离上海县不到五十里地的宝山镇,如今仅宝山工业区,加上宝山军事基地,将近二十万人的巨大消费市场,不说别的,单单每日的农产品需求,就足以养活上海县百姓了。
再加上各国商人涌入上海县,蕃坊的出现,很快将上海县提高了一个档次,要知道如今华夏,拥有蕃坊的城市可不多。
不少内地人,为了第一时间,从洋人手上搞到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也纷纷涌向上海县。
两年时间,上海县的经济增长一日千里,人口也从两年前的不足五万,快速增至如今的四十多万,虽然还没法与苏州比肩,但相较于战后的扬州,上海县丝毫不差。
要知道这两者间,可是一个州,与一个县的对比啊!
按理说上海县的经济增长已经足够快了,就连姚启圣最初上任时,也感觉不可思议,可李鸿飞总觉得,上海县似乎还缺点什么
“东方明珠?不夜城?对,就是上海的独特文化氛围!”李鸿飞一拍大腿,很快明白过来。
上海县虽然在蓬勃发展,可思想上并未彻底开放,汉人在洋人面前高人一等的结果,就导致西洋文化不容易被华夏接受,同时这些洋人因为自卑,会主动放弃西方特色,转而努力学习汉族文化,就像另一个时空里,华人放弃本国文化,崇洋媚外一般。
之前去的西餐厅,就已经反映出了这一细节,因为汉人地位崇高,导致西餐厅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反而弄出了一套四不像的东西。
华夏沿海城市如此之多,而后世的上海,之所以如此摧残夺目,并不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最大的特点还是归功于它的融合性,与独特魅力。
这种特性千万不能丢失,否则上海也就无法成为,独一无二的东方明珠了。
………………………………
第一二八章司徒燕
通过深入调查,李鸿飞已经意识到,上海县如今繁华的表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原本期待的中西合璧,文化交融,结果变成了东方文化一家独大的局面,这可不是什么好苗头
一味地崇洋媚外不行,一味地墨守成规同样也不行,如今还只是上海县,还只是刚刚冒出苗头,若是长此以往下去,就算南明将来击败了满清,可那狂妄自大的心态,未必会比满清差多少,到时候也来一个闭关锁国,华夏照样要亡。
想到这里,李鸿飞连夜赶工,整理出了一份关于上海县的发展规划书。
规划书除了定下上海县今后的发展方向外,其中的主要内容,便是对部分西洋文化产业,进行有计划的引进与扶持。
民间百姓没有主见,朝廷应该加以引导,李鸿飞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要在上海打开一扇窗子,专门用于展示海外各国的风俗特色,让上海成为国人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口。
好在这个时代的明朝,还是比较开明的,朝廷之前一直致力于引进西洋的武器,如今引进西洋文化,只需依葫芦画瓢就行。
随着李鸿飞的规划书发出来后,很快便形成了一个十分有意思的局面。
那些货真价实的西洋人,为了迎合大明市场,整出了一系列变了味的东西。
而上海县的官办企业,却开始想方设法,开办起了带有西洋特色的消费场所,并借此吸引了大批前来淘金的洋人,甚至还有部分,对外界新奇事物感兴趣的汉人,也被这些官办企业所吸引。
老百姓都是盲从的,他们才不管什么文化特色,只要官府做的东西,那肯定都是好东西,毕竟李鸿飞在苏州的影响力,是无可替代的。
于是乎,这些体验过不同滋味的老百姓们,也渐渐认同了西洋人的独特之处,甚至有些富有冒险精神的汉人,居然打算随着船队出海,去往西洋当地,好好了解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东西方文化融合,由此慢慢展开,当然了,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不过至少李鸿飞已经努力,敲开了大家心里的那道枷锁,让一部分人走出去,多见见世面,从而了解自己的不足
在李鸿飞抵达上海县的第六天,也就是他给漕帮帮主司徒剑南,定下七日之期的倒数第二天,漕帮终于派人来到了客栈。
为首之人是位中年和谐美妇,她的一眸一笑,都是那么地摄人心魄,就算是李鸿飞,也忍不住想要多看几眼。
来到明朝快两年了,李鸿飞还是无法准确猜出一个人的具体年纪,只能凭借着装,大致进行归类。
明朝的着装,包括发饰佩戴,都有明显的年龄区分,什么年纪的人,就是什么样的穿着打扮,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不像后世那般,五六十岁的女人,衣着打扮还像个小女生,简直就是考验人的眼力劲。
眼前的妇人,皮肤白皙水嫩,若不是一身中年人的衣着打扮,李鸿飞绝对会认为,对方仅仅是位二十七八岁的少妇。
“民妇司徒燕,见过大人。”司徒燕自报姓名道。
“不是说让司徒剑南来谈吗?”李鸿飞不悦道。
他好歹也是一大官,连区区漕帮帮主都不给面子,李鸿飞能给对方好脸色?
“司徒剑南是我家兄,前段时间去了趟蜀州,短时间内实在赶不回来,李大人若是有何吩咐,大可交代民妇,这漕帮上下,民妇还是能说得上话的。”司徒燕说道。
“你认识我?”李鸿飞好奇道。
之前司徒燕开口喊大人,李鸿飞也没在意,如今直接叫上姓氏,李鸿飞哪能不明白。
“总兵大人亲临上海,我们这些江面上讨生活的,还是能打探出一点消息的。”司徒燕若有所指道。
“有点意思!世人只知漕帮司徒剑南神秘,可你司徒燕丝毫不差,锦衣卫的档案里,甚至没有这个人。”李鸿飞笑着说道。
这司徒燕岂止神秘,手上掌握的情报,同样十分恐怖,有那么一瞬间,李鸿飞甚至都动了杀机,像他这样的朝廷要员,行踪如此轻易就被对方掌握,任谁心里也不好受。
“大人说笑了。”司徒燕并未否认。
一个连东厂跟锦衣卫都没有记录在案的人,凭空出现在眼前,司徒燕的目的已经达到,接下来就是谈条件的时候了。
“漕帮消息这么灵通,想必知道我找司徒剑南是为了什么吧?而且你能找过来,显然是有了答案了。”李鸿飞直奔主题。
“家兄临走前曾经说过,大明是天下汉人的根,漕帮兄弟无论何时都不可投靠鞑子,只不过漕帮上下,需要养活几十万张嘴包括家眷,如今漕帮的经营范围,却有一半在满清境内,若是依附大明,那将会有一半兄弟丢掉饭碗,还望大人能体谅我们这些老百姓的难处。”司徒燕不卑不亢道。
她这是在膈应李鸿飞,南明丢掉了大半江山,一群连老百姓都保护不了的军队,凭什么让漕帮放弃好不容易积攒的基业,彻底站到满清的对立面?
“那这事儿就是没得谈咯?”李鸿飞开始耍无赖。
李鸿飞就差说出:只要漕帮不答应,那这些闹事的人,一个也别想从衙门离开。
“咱们走上海县的规矩,我的手下参与械斗被抓,那是他们倒霉,该出的罚金一个子儿不会少,还望总兵大人高抬贵手,不要与我们这些乡野村夫为难。民妇在此先谢过大人了,至于以后大人有什么差遣,可派人去黄家湾码头找我,漕帮兄弟若是能帮忙的,定然不会推辞。”司徒燕抛出了一根橄榄枝。
她的话很直白,要想让漕帮明面上投靠南明,这是不可能的,最多在暗地里帮衬一番。
好在李鸿飞找漕帮,需要的就是对方暗地里的情报支持。
“最后一个问题不过这属于我的私人问题。”李鸿飞朝司徒燕挤了挤眼睛。
“你们先退下吧。”司徒燕吩咐手下退出。
………………………………
第一二九章搞事情
李鸿飞挤眉弄眼,可不是因为好色,而是有事需要单独询问对方。
很快,司徒燕支走随从后,李鸿飞同样让一众侍卫离开,之后才盯着司徒燕的眼睛,一字一句道:“你究竟是什么人?又或者,这世上到底有没有司徒剑南这个人?”
李鸿飞的最后一个问题,等于是打破砂锅问到底了。
毕竟这司徒燕出现得太过诡异,而司徒剑南同样也是如此,先别说那飘忽不定的行踪,甚至就连漕帮上下,都没人知道帮主的容貌。
说难听点,司徒剑南是男是女又或者是太监,根本就没人知晓。
这件事太过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