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崛起1644-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甚至有不少表现优异的劳工,被正式征召入伍,或负责镇守那些,刚刚收复的区域,维持治安,或者干脆调入野战部队,补充之前的战损。

    说白了,这些劳工有点类似于后世的民兵性质,如果给这些劳工配发武器,那就是实实在在的正规军。

    四十万打五十万,史德威一点也不虚豪格

    岳阳城内,如今的知府衙门,已经改成了议事大厅,清军的各种军事议题,基本都是在此商议的。

    “这仗不好打,之前我派了五万精锐骑兵,想要趁夜偷袭一个仅有万人的明军先锋部队,结果却没讨到多大便宜。”吴三桂率先发言道。

    他是最早来岳阳支援的将领,豪格虽是岳阳方面的统帅,但战争方面,还是得听取吴三桂的建议,毕竟人家比他早到岳阳,对当地情况肯定要熟悉不少。

    至于那些当地的守军在豪格看来,一个个都是酒囊饭袋,根本给不出什么好的建议。

    “我看平西王不是没讨到多大便宜,而是吃了个大亏吧!听说五万关宁铁骑,最后活下来的不到三万五。”鳌拜一点面子也不给,直接揭吴三桂的伤疤。

    确实,吴三桂当时清点战损时,确定阵亡的,就有近万人,之后伤口感染,陆续死亡的,竟然达到了七千之多,古代医术有限,就算是在青霉素发明之前,由枪伤引发破伤风感染的死亡率,也是奇高的。

    火器带来的持续杀伤力,远比冷兵器要恐怖得多。

    “我不是在跟你讨论战损,而是想告诉你们,就算是五倍于明军,想要取得胜利,那也极其艰难,然而现如今我们的兵力,并不占优势。”吴三桂点到即止,再说下去,就有怯战的嫌疑了。

    可即便是这样,豪格都已经听出了吴三桂的意思,大清这次基本不可能获胜。

    豪格还未开口,这种事也不需要他去说,鳌拜便再次怼上了吴三桂:“你也别危言耸听,如今谁不知道明军火器犀利,尤其在这山林水网地带,你还拿骑兵去冲阵,而且还只从正面进攻,这岂不是找死?当初要换成两万弓箭手,从三个方位同时发起攻击,他区区一万明军,如何防得住?”

    鳌拜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主,别说吴三桂的嫡系基本都是骑兵,就算是改成步兵,也没有两万多弓箭手啊!

    当初那场夜战,吴三桂能拿出手的,仅有一万弓箭手,而且骑射不比步射,虽然精准度更高,但是弓的张力较轻,有效射程仅有六十步约80米左右。

    当时第五师防守区域,北面临江,南面靠山,都不适合吴三桂发动攻击。

    而且派兵绕后,估计天也亮了,届时明军的火器将更加精准,所以吴三桂别无他法,只能正面强攻。

    然而关宁铁骑的失败,如今却被鳌拜嘲笑,颇有点马后炮的味道。

    “好了,平西王衷心为国,小小的失利,还是可以原谅,此事大家今后休要再提。”见打压得差不多了,豪格终于出面打圆场。

    主帅开口,其余将领自然不敢再多言。

    “闲话少说,经过一个月的休整,我军士气正盛,加之长江水道以被我大清水师彻底掌控,反攻明军的时机已经成熟。大贝勒代善昨日遣人传信,他手下二十万两红旗精锐正红旗,镶红旗,将余三日后的黎明时分,渡过长江,朝武昌发起反攻。届时需要我们全军出击,牵制住赤壁的明军主力,给大贝勒攻打武昌争取时间。一旦拿下武昌,便可前后夹击,一举歼灭明军主力,收复失地,甚至打进南京!”

    豪格说到最后,因为太过激动,语气都有一丝颤抖。

    南京,这座在两年前,让清军吃够苦头的城市,只要这次能全歼赤壁附近的明军主力,那么清军还真有机会“一雪前耻”。

    豪格的话语虽然振奋人心,但很多事情,只有他心里清楚,清军实际上还没有准备好,可是岳阳城内的粮草已经不多,就连武汉的清军,也发生了抢粮事件。

    岳阳跟武汉,可不是沿途的行军,清军要在这里驻留,甚至展开战斗,一旦失了民心,这场仗就悬了。

    之前就有外出“征粮”的士兵,无故失踪的情况出现,说明当地已经开始了反抗运动,再不抓紧解决外患,这内忧就能将他们拖垮了
………………………………

第一四四章借东风

    赤壁,明军联合指挥部中,此刻同样猛将云集,除了史德威、郭胜、张超、阎应元这些第一集团军的将领外,福建水师统领施琅,第四集团军司令黄德功,副司令马士英等将领也悉数到场。

    一名作战参谋,拿出一份情报正在分析:“别看清军气势汹汹,但实际上他们此番动作,是想孤注一掷!另据探子来报,清军的粮草不足,已经发生了抢粮事件,就算我们不动他,当地老百姓,都能让他们焦头烂额。”

    很显然,史德威他们不仅知道清军的进攻计划,而且还知道,清军如今面临的困境。

    “当地老百姓,那也是汉人,也是我大明的子民,北方我们管不到,但这南方,不能再让鞑子祸害了!”郭胜的觉悟那是越来越高了。

    “没错,不能寄希望于鞑子的良心发现,这次我军不仅要顶住鞑子的进攻,而且要将其牢牢牵制在赤壁、岳阳一线,使其无法腾出手来,对其余地方的老百姓下手。”张超也提议道。

    以明军如今的兵力,咬住豪格这部分兵力,还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只要能将其拖在岳阳、赤壁一线,就算是拖,也能将其拖死。

    “整那些弯弯绕干嘛?反正我也听不懂,这样吧,我先下去喝口酒,等你们商量好了,告诉我一声就成。史贤侄,你在这里官最大,你说怎么打,我就带入怎么打!”众人还在消化刚刚的情报,一声粗狂的声音,忽然从在座将领中传出。

    不用想,说话之人定是第四集团军司令,嗜酒如命的靖南候黄德功。

    别看黄得功此人外表粗犷,没有文化,还好酒贪杯,每次打仗都喝下几斗酒,有点类似借酒发疯的狂人。

    但此人天生一副忠肝义胆,在整个明朝末年,可以说是为数不多,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的高级将领了。

    黄得功作战勇猛,身先士卒,三十岁便升为副总兵官,分管京师的卫戍部队。

    崇祯十一年1638年,三十二岁的黄得功,率领禁军跟从总管熊文灿,到舞阳去镇压农民军,鏖战在光山和固始之间,他所率领的那部分军队,战功最为显著。

    之后八月又随从熊文灿,在浙江的吴村和王家寨,镇压农民军将领马光玉,再次取得大胜,为此朝廷下诏加封他为太子太师从一品,署总兵军衔。

    崇祯十三年1640年,黄德功跟从太监卢九德,在板石畈打败农民军,迫使农民军首领革里眼等五营兵投降。

    崇祯十四年1641年,以总兵的身份同王宪分别护守凤阳和泗州的皇陵。

    同年,黄得功驻军定远,张献忠攻占桐城,挟持营将廖应登到城下诱降。

    黄得功与刘良佐联合兵力,在鲍家岭打败闯军,黄得功在战斗时中箭伤了脸,反而更加勇猛,同贼兵转战十多天,他领导的那一部,所杀伤的敌军数最多。

    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得功移守庐州,农民军攻陷庐江、凤阳两郡县。

    黄得功奉皇命在定远县镇守,当时张献忠匪帮暗藏在英山县、太湖县之间,黄得功用五千骑兵前往镇压他们,在石牌与他们相遇。

    有了之前的遭遇,张献忠对黄德功很是畏惧,听闻来人是黄德功,根本不与之接战,而是转身就逃。

    黄得功领兵一路狂追,与张献忠本人最近的距离,甚至不到一尺左右,黄德功想要活捉对方,所以没有释放冷箭射杀,结果阴差阳错之下,反而被对方逃掉。

    最终黄得功只接管了张献忠所抢掠的一万多平民百姓,命令他们各自回到家乡,把武器、辎重收归朝廷。

    崇祯十七年1644年,黄得功又讨伐平定叛将刘超,被封为靖南伯。

    崇祯十八年1645年,年仅三十九岁的黄德功,于九江境内击溃左梦庚叛军,并及时率军回援南京,被朱由检再次加封为靖南侯,与李鸿飞的爵位平齐。

    黄德功一路的升迁速度,算得上是一个奇迹,而且他可没有李鸿飞那个“神仙”身份作为掩护,除了凭借一股子不要命的狠劲外,剩下的或许就是对大明皇室的忠心了。

    这样的莽汉,而且还绝对不会背叛大明皇室,朱由检用起来,甚至比李鸿飞还要放心不少,怎么可能不让他一路顺风顺水。

    就连那嗜酒的毛病,都被特意准许,搞得黄德功手下的亲卫营,每次上战场前,都要每人干一大碗百酒,这些喝过酒的士兵,作战确实勇猛,但伤亡往往也比其余部队大得多。

    在李鸿飞看来,这哪里是打仗,分明是借酒闹事。

    所以李鸿飞的第一集团军,在颁布禁酒令的时候,甚至还会拿黄德功做反面教材。

    反面教材归反面教材,但黄德功资历摆在那里,就算李鸿飞在场,都得恭恭敬敬称一声黄太师太子太师,他在议事大厅插科打诨,谁也拿他没辙。

    “黄司令,您若不愿意听,可以随时离开,不过这里是会议室,还请不要打扰大家商讨军情。”史德威一脸严肃地对黄德功说道。

    这时候史德威必须出言,挽回他这个联军总指挥的面子。

    “呐不是我要走的啊,是总指挥大人让我出去喝酒的,马士英你先在这里开会,完事儿了告诉我一声就行。”黄德功才不讲什么面子,史德威刚一开口,他便借势闪人,一边走还不忘嘀咕道:“小屁孩,官不大,架子倒不小”

    整个联军之中,也就只有史德威能直言顶撞黄德功,同样也只有黄德功,才会称呼跟他年纪差不多大的史德威为“小屁孩”。

    因为黄德功跟史可法是以称兄道弟,史德威按照辈分必须得叫他一声叔叔。

    整个会议室里的将军,被一句“小屁孩”,给弄得忍俊不禁,原本严肃的作战会议,似乎一下变了样

    少了黄德功,会议还得继续进行,而对于黄德功的离开,史德威并不在意,说白了,只要对方在打仗的时候听指挥,身为晚辈的,丢点面子根本无所谓。

    而且此次会战,水师才是主力,就算陆战方面,也以第一集团军为主,黄德功的第四集团军,将作为预备队,随时补充各处战场。

    这也是黄德功郁闷到想喝酒的根本原因,史德威为了避免黄德功当场发飙,让自己难堪,早就提前给对方打过招呼了

    一个以冲锋陷阵为主的将军,如今让他作为预备队留守,黄德功心情能好才怪。

    不过马士英倒是对史德威这个留守任务,相当满意,虽然明军这段时间连战连捷,但在马士英看来,那是清军主力还没到。

    如今豪格一下子带来了三十万大军,真要让第四集团军顶在前线,那这仗就有得打了,毕竟并不是所有明军将领,都像黄德功,郭胜那般好战。

    没有黄德功的捣乱,陆军的作战部署很快下达完毕,至于水师,却遇到了比较严重的分歧。

    原因很简单,分歧出在了李鸿飞派人下达的一道命令上。

    “这李大人的陆军,确实很有一套,可他却未必懂水战!如今我大明水师在什么方位,那是在清军水师西面清军要在武昌强渡,而赤壁正好在武昌西面,加上时至寒冬,刮得正是西北风,我军从长江上游,顺风顺水而下,占尽天时,定能趁清军渡江之际,一举击溃他们的水师。若是按照我这个计划实施,此战我有五成把握大获全胜,可现在倒好,居然让我们一千多艘战船打佯攻,然后从那宝什么宝山造船厂,调来一百艘福船,从长江下游打主攻,这不是瞎指挥吗?且不说那一百艘福船有多少战斗力,逆水逆风的情况下,清军派出几百艘小船,就能完全拦截,到时候还谈何进攻?”施琅以一名舰队指挥官的专业素养,对此次李鸿飞制定的作战计划,予以了评判。

    与其说是评判,倒不如说是抨击,施琅直接当着众人的面,全盘否定了这个作战方案。

    “你能想到这一点,清军水师难道就想不到?我敢断言,代善的大军渡江之际,清军水师绝对有不下一千五百艘战船,防备着我们驻守在赤壁的水师,你若发起主攻,那是正中敌人下怀,只有出其不意,从下游突然发动攻击,等到清军水师阵型被冲散,你们在顺江而下,这样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史德威说道。

    清军水师不是傻子,他们定然会重点防备上游的联合舰队,真要硬碰硬,联合舰队这点家当,还真不一定打得过对方,毕竟人家战船数量摆在那里。

    “我说过了,你们这是在用陆军的思维看待水军,如今的风向属于西北风,福船又是大型战船,本身速度就奇慢,更何况还是逆流逆风而上,清军只需要顺江而下,释放出几百艘子母舟,连环舟,怕是这一百艘福船还没冲入对方阵营,就要损失惨重了。除非李大人能像诸葛武侯那般,借来东风,加速船队行进速度,甩开清军小船的纠缠,才有可能真的突破进去,打乱敌军阵型。”施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甚至连“借东风”这个比喻都用上了。

    “哼!李大人的能力,又岂是你能知道的,别说借东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无论什么风,李大人都能借到!”知晓内幕的阎应元,忍不住反驳道。

    蒸汽轮船的强大,阎应元是深有体会,在水战之中就算不借助任何风力,其速度同样不输于那些小型战舰,只不过如今出于保密需要,他还不能将这一个杀手锏,透露给施琅。

    “装神弄鬼,人诸葛武侯就算是借东风,那也要亲自前往赤壁观察,李大人身在南京,别到时候仅在南京借了一股东风,那玩笑就开大了。”施琅嘲讽道。

    确实,诸葛亮当初与其说是借东风,倒不如说是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天气情况,才算出了什么时候能有东风,而李鸿飞本人都不在这里,如何知晓当地的天气。

    甚至因为赤壁之战的缘由,施琅在率军驻防赤壁之时,就特意向当地懂天气的老农询问过,这个时节,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的风向改变。

    很显然,施琅并不相信李鸿飞有这个能力。

    “够了!这不仅是李大人的计划,也是国姓爷的安排,而且国姓爷将亲自率领这只水师舰队,你服从命令就行,有什么疑问,战后可亲自去向国姓爷提!”史德威再次行驶总指挥的权力,直接定下了此次作战方案。

    此刻史德威的内心真的很郁闷,以前明军外出作战,就有监军一职,严重制约了主将的决断权,如今虽然取消了监军,可李鸿飞又建议朱由检,各军每当要进行大战之前,都必须组织中高级将领,召开战前会议。

    说是为了集思广益,让所有军队将领都有建议权,便于更好地拿出作战方案。

    可现在倒好,不但上面空降各种指令,下面的将领也是各抒己见,每次作战会议,都变得跟朝中那般文臣一样,拍桌子,摔凳子,要不是这些武将明白,在军中私斗后果很严重,估计这会儿已经打起来了。

    虽然史德威随时可以行使最高指挥官的权限,但如果一众将领意见不统一,那问题还是很严重的。

    仗打胜了还好说,一旦战败,那么这个最后拍板的指挥官,将负主要责任。

    这次要不是李鸿飞跟郑成功双双下达命令,而且史德威也了解过蒸汽轮船的威力,他还真不敢担这个顶雷的责任。

    史德威都强制下令了,而且还有郑成功的军令在里面,施琅自然不敢再闹腾,此刻他总算是体会到了黄德功的心情,搞了半天,不仅陆战方面,是他们第一集团军当主力,而且水师竟然也是由长江水师做主攻,其他两路联军,岂不是都在给李鸿飞的手下摇旗助威
………………………………

第一四五章长江水道之争(上)

    ps:马上要十二点了,时间紧急来不及修改就上传了,等会再慢慢修改错别字,发现错别字太多的,可以明天白天再看。

    年关将近,大雪纷飞,因为是农闲时节,江南各地的老百姓,大多涌入当地县城打短工,想要赚些银子,让这个年过得更加丰盛一些。

    如今恰巧西征战事紧急,各个工厂,尤其是军工业方面,需要大量劳动力,即便所有农民都跑到县城打短工,也不用担心找不到活干。

    老百姓们美滋滋地挣钱,前线的军人也在积极备战,或许年前这一仗,将决定南明以后的命运了

    南京,玄武湖畔,李鸿飞遥望长江,目送郑成功率领的新式战船奔赴战场,这是蒸汽轮船的首战,也是大明水师与清军水师在长江水道上的决战。

    赢了,大明水师从此正式接管长江,威逼京杭大运河,只要朱由检愿意,明军随时都能渡江北伐。

    败了,赤壁附近的两个集团军将陷入前后夹击之中,甚至由于南京防卫空虚,戚红英的第二集团军,必须再次退守长江以南,三年的辛苦努力,都将成为一场空。

    如果两年前南京那场保卫战,是为了吊住明朝最后一口气的话,那么这次赤壁大战,将决定满清与大明,谁能最终问鼎中原了。

    “今天是什么日子?”李鸿飞忽然转头询问随同过来送行的王国兴。

    “啊?哦!今天是腊月二十三,灶王节(小年)。”王国兴一时没反应过来,但还是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

    小年是华夏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

    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李鸿飞,王国兴等人,都是官府人员,这小年自然就在今日过了。

    “哎!马上就要过年了,也不知道这个年,能不能过得安心啊!”李鸿飞叹了口气到。

    “驸马爷您就放心吧,这个年,一定能过的非常舒心!”王国兴肯定道。

    王国兴的军事指挥能力确实不怎么样,但作为情报头子,分析局势方面还是很准确的,新式明军的战斗力,已经达到大明军力巅峰之时的水准,再配合各种威力奇大的火器,即使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也能丝毫不落下风。

    南明与清军的军事实力对比,已经在全**制改革完成后,彻底转换了过来。

    王国兴的分析确实没错,就在之前第五师与关宁铁骑交战地点附近,李鸿飞的第一集团军十万人马,将豪格的四十万大军死死拖住,使得对方难以再向前一步。

    连续两日的激战,豪格派遣鳌拜做先锋,领五万步军,大小火炮七百余门,从正面日夜猛攻史德威的第三军。

    同时又命吴三桂,领十万岳阳守军,从侧翼朝郭胜的第一军发起进攻。

    鳌拜可是被誉为“大清第一勇士”,在战场上那是毫不含糊,豪格命令他猛攻,他还真够实在,丝毫不顾及人员伤亡,五万步军两天两夜不间断地向第三军发起进攻,一刻也没停歇。

    要不是豪格发现损失太过惨重,命令鳌拜撤下了休整,这五万人估计都得拼光。

    鳌拜确实勇猛,但那只是匹夫之勇,在面对冷兵器的时候,或许他能以一当百,可火器部队靠的是枪子儿,就算是铜墙铁壁,还有重炮去砸,区区“大清第一勇士”在几十万人的战场上,真算不得什么。

    而且他面对的,还是以防守著称的第三军,史德威这个联军总指挥,又是第三军的直属长官,武器方面自然有所偏向,就连第一集团军直属的警卫旅,也被调往第三军协助驻防。

    警卫旅又名独立旅,是第一集团军唯一一个旅级作战单位,它的责任主要是负责守护集团军高层,装备是整个第一集团军中最好最先进的。

    独立旅三个步兵团,除全员配备新式步枪之外,每个班都配备有一挺弗朗机铳。

    炮兵团火炮性能虽然与其余军团相差不大,但其火炮数量,确是其余炮团的两倍,仅野战炮就有两百门。

    第三军配合独立旅近四万人,打鳌拜五万步兵,可以说是轻而易举。

    后装步枪的射击速度,甚至赶上了弓箭手,双方对射的情况下,满清的弓箭手连唯一的射速优势都没了。

    豪格的两黄旗,还以为是在跟大顺军作战,尽管对新式明军足够重视,但是战术套路还是没能改过来,结果两天下来,正面战场明军伤亡不到五百人,而鳌拜的手下,却死伤高达两万,豪格的初次交锋,便吃了个大亏。

    倒是攻击侧翼的吴三桂,因为吸取了之前的教训,损失比较轻微,十万大军仅仅伤亡五千余人。

    不过这也难怪,这些士兵都是明朝降兵,一个个都贪生怕死,打起仗来根本不敢往前冲,每次郭胜的第一军枪炮一响,这些降兵便急匆匆撤退。

    要不是郭胜暴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