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崛起1644-第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今朱由检的重心,还处于大陆疆土之上,对于开海,还是有不少顾虑,哪怕是在沿海增设了大量通商口岸,但也仅仅是为了赚钱,从未想过对原材料,以及海外领土的掠夺。

    其实就算是欧洲大航海时代,对于海外掠夺,也大多是由民间力量自发组织的,这样一来,就算是得罪了某些强国,政府也能宣称是海盗所为。

    比如倭寇,比如荷兰东印度公司,这些都算不上本国的正规军,但其掠夺到的利益,最终不都输送回国内,用于该国的经济发展了!

    华夏又是一个自予为文明的国度,就算是郑和当年下西洋,那也是以宣扬文明礼仪为主,轻易不愿使用武力,虽然看似赚取了不少钱财,可实际上浪费了大量时间。

    这也是为何后来朝廷不在开海的主要原因,虽然利润丰厚,可风险太大,一旦在海上遇到风浪,将有可能血本无归,加上出海所需时间太长,根本就不划算。

    正是因为这样,明朝失去了称霸海上的最佳机会,宣扬文明,公平买卖,虽然能赚到钱,可能赚到多少?

    纵观历史上的海上霸主,哪个不是靠掠夺,不是靠殖民起家?

    如果说郑和当年下西洋,一趟赚取的利润能有十倍的话,那欧洲的海盗式掠夺,一次赚取的利润,将会提升二十倍甚至五十倍。

    在这样的利益驱使下,没有人能忍住诱惑。

    想要让大明真正成为世界强国,开海,是无可避免的,同时利用官方身份开海,那是基本不可能的,书生气息太浓,对海上争霸没有丝毫好处。

    “李大人您不会是让我们漕帮,去当海盗吧!说到海盗,还是郑国公(郑芝龙)有经验。”司徒燕笑着说道。

    “还别说,我确实有打算,让你与郑芝龙合作,你们漕帮在内河横行这么多年,难道真打算接受朝廷招安不成?”李鸿飞也不掩饰自己的目的。

    “哟!这被下了军权就是不一样,身为朝廷命官,居然怂恿我们江洋大盗去做海盗!”司徒燕似笑非笑道。

    漕帮确实算得上是江洋大盗。

    “别说得这样难听,就算我没被降职,也有这样的打算,大明水师不可能做这种事,有些事还是专业人员出面比较好。”李鸿飞说道。

    让漕帮做海盗,一个是为了明朝的未来着想,明朝经历常年战争,国内早已千疮百孔,要想快速发展,恢复到鼎盛时期,掠夺海外资源,算是一个捷径。

    其次,李鸿飞开始给自己准备后路了,如果国内实在混不下去,国外将是他最后的底牌。

    “可我们漕帮人数虽多,却没有多少海战经验,而且没有战船,就凭那些渔船,如何能在这茫茫大海中立足?”司徒燕很心动,但却是个理智的女人。

    “我先前不是说了么,可以去找郑芝龙,这老家伙如今没了权势,心里多少有些不甘,而且蒸汽战船出现后,郑家水师的处境并不乐观,他肯定也想给自己留条后路,你去找他准没错。”

    “至于战船方面找周福仁,他是商人,只要有足够的利益,绝对能打动他。而且他也算是我的人,我出事后,苏州重工虽然没有遭受朝廷打压,但不代表苏州的那些商人不这么想,跟我撇清关系是不可能的,只有无条件帮我,他们才能保住现有地位!”李鸿飞将这些人算得死死的。

    “难怪大人对我毫不保留,现在看来,我也是跟大人一条船上的人啊!”司徒燕直言不讳道。

    “所以,我不会害你。”李鸿飞并不否认。

    他现在甚至有些后悔,当初为何要将宝压在朱由检身上,如果能趁机多培养一些自己的势力,也不会造就如今这种被动局面,归根结底,他还是太过相信自己这个“神仙”的能量了。

    好在现如今明白过来也不算太晚,虽然丢掉了第一集团军,但至少张超已经暗地里向自己宣誓效忠。

    而郭胜、史德威、阎应元三人,虽然没有明确表示,不过他们更多效忠的,是这个国家,而不是朱由检。

    甚至不少第一到第四集团军的中下层军官,效忠的对象都是这个国家,这就是军事学院的恐怖之处。

    李鸿飞现在又牢牢掌握了军事学院这杆利器,拉拢人才,培养自己的势力,只是时间问题。

    阎应元的水师他不可能调动,所以只能与辞官后的郑芝龙合作,武器装备,水师战船方面,李鸿飞可以找周福仁合作。

    至于资金方面,漕帮几十年的资本累积,用作初期的装备采购,一点问题都没有,只要初期装备能起来,发展壮大也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李鸿飞将开拓海外的事宜,交由司徒燕主持,自己则将重心,转移到了军事学院上,在军队中累积声望,发展自己的心腹属下,这才是李鸿飞的重中之重。

    因为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轻易放弃国内地位的。

    1648年八月初一,这是军事学院建成以来,第一届常规班正式开课的日子。

    今年的速成班已经有三批结业,第四批的军官,与第一届常规班的学员,几乎同时进入军事学院。

    而这批速成班之中的军官,最有名的就属“西宁伯”李定国了。

    李定国,字宁宇(或云字一人,初名如靖),著名抗清将领,陕西榆林(或作延安)人。

    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张献忠发动陕北饥民起义,将少年李定国收为养子,于1631年――1636年间,随张献忠转战于晋、豫、楚、陕诸省。杀敌无数,屡获战功。

    清顺治四年(1647年),李定国与孙可望等一同称王,建立政权,孙可望称平东王,李定国称安西王,刘文秀称抚南王,艾能奇称定北王。

    没多久,豪格大军西征,灭张献忠,杀孙可望,李定国率部投降南明政权,安西王被连降两级,成为西宁伯。

    接着明军西征大获全胜,朱由检开始整合全**队,李定国的权力再次削减,如今想做一方统帅,还得进入军事学院学习,这对他而言,打击着实不小。

    此番进入速成班的,大多都是半年前西征的降将,这对李鸿飞来说是个机会。

    所以他将速成班的开幕式与常规班的入学典礼,放在了同一天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大明军队如今能百战百胜,靠的就是军令如山,令行禁止,我们军事学院的第一条校规,就是服从!”李鸿飞开始发表讲话。

    “可如果长官的命令明显有错,难不成也要让我们指挥部下去送死吗?”有军官提出异议。

    当然,这种时候能提问的,多半都是“托”。

    “就算长官下达的是送死命令,你们可以保留事后追诉的权利,随军参谋以及国防部会为你们做主,可一旦命令下达,那就必须无条件服从。”李鸿飞的话语不容置疑。

    “当然,如今的军队不是一言堂,有参谋部以及各级将领在场,上级不可能无缘无故下达送死的命令,除非是为了达成某些目的,而做出必要的牺牲。”

    “比如吸引敌军主力,为其余友军争取时机,比如情况紧急,掩护老百姓撤出战场,这些迫不得已的军令,是可以接受的。”

    “为了掩护平民百姓,而牺牲我们的士兵,这是不是有些不妥,要知道我们如今军队的装备与伤残抚恤费实在是太高了,一名士兵的牺牲,足以抵得上十几名普通平民,怎么可以拿士兵的性命换取平民的性命?”有人再次提出疑问。

    既然是“托”自然就要将问题的矛盾点指出来。

    “问得好!我知道你们很多人,当兵是为了升官发财,可你们想过吗?你们吃的、穿的、用的、甚至是你们手中的武器,是谁给你们的?”

    “甚至你们的生命,是谁赋予你们的?”

    “没有老百姓种粮食,你们吃什么?”

    “没有老百姓织衣服,你们穿什么?”

    “现在不是军户制了,说不定某一天,你们守护的老百姓,他们的后代,也会参军,转而守护你们!”

    “连当今圣上都知道,老百姓是他的子民,你们作为守护圣上的军队,除了守护圣上的国土之外,难道就不能守护圣上的子民吗?”李鸿飞一字一句道。

    如今这种情况下,跟一群军官讲国家大义不可能,讲“人民子弟兵”那一套,更是行不通。

    拿最朴实的道理,来讲述军人与百姓之间的关系最好不过。

    用皇帝那套收拢人心的话语,给老百姓增加份量,才是王道。

    你朱由检不是自予爱民如子吗,那就让这些军人,真正做到将天下老百姓当成你朱家皇室的“儿子”。

    这样一来,既给军队灌输了国家大义,又让朱由检没法反驳,毕竟这可是在给朱由检笼络人心啊!

    而李鸿飞这些言论一旦传开,定能得到老百姓的广泛支持,今后不但军队,就连那些文官,想要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也得考虑“圣上子民”这个头衔的威力了。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李鸿飞如今需要的不仅是军权,更重要的是民心
………………………………

第157章收复台湾(下)

    ps:前面郑成功的军队搞错了,是第三集团军,已经改过来了。

    崇祯二十一年1648年十月,经过了大半个月的对峙,荷兰东印度公司从巴达维亚调遣的援军,也终于抵达大员。

    除了荷兰人的援军外,倭国,西班牙两国也再次增兵,此次抵达台湾的三国联军,共计六千多名士兵、一百一十艘军舰,此外,增援部队亦为热兰遮城带来了大量补给品与火药。

    对于援军的登陆,郑成功也没有太多办法阻拦,如今他的军力,被迫分散至台湾各地实行任务,驻守于大员以及普罗民遮城市镇的军力预估不到五个团7500人,防备敌军出城确实没问题,阻拦援军入城,兵力显然不够用。

    要塞中的三国联军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甚至因此燃起了反扑的希望,想要趁着明军兵力空虚之际,内外夹击,一举夺回普罗民遮城要塞。

    然而三国联军还没开始动作,便遭遇了无法抵抗的因素台风。

    十月中旬,停泊于外海的三国援军舰队,遭遇强风侵袭,被迫离开大员海岸,前往澎湖列岛躲避风雨。

    这段时间台湾当地的天气,正是风暴多发时节,连郑成功这种“当地人”,都不敢轻易在海上行走,甚至粮食都只能就地征调,荷兰人在此经营多年,同样也知晓这样的气候变化,但他们没办法,只能赌一把。

    不过现在看来,老天爷并没有出手帮他们,即使因为风暴原因,施琅的分舰队没有出海作战,三国联军撤往澎湖列岛的舰队,还是损失了五艘战舰。

    此一变故,使第三集团军获得了整备的时机,待三国混合舰队于十一月初回到大员海域时,第三集团军虽未能调回多数兵力,却已然完成作战的准备。

    十一月中旬,三国联军与明军,于台江内海展开激烈海战。

    荷兰人跟西班牙人的舰队,可不是清军水师那样虚浮的胖子,人家可是实实在在的老牌海军舰队,而且对于蒸汽机,这些西洋人并不陌生,毕竟国内一直都有人在捣鼓这些东西,虽然相比明军将其应用到战船上,国内那些蒸汽机研究有些幼稚到可笑,但至少面对蒸汽战船的时候,不会向清军那般,从内心深处感到恐惧。

    在战船数量方面,三国混合舰队经过增兵,再次与福建水师持平,甚至略微超过福建水师,加上荷兰人在此经营多年,对附近水域远比福建水师熟悉得多,真要死磕,就算福建水师换装了蒸汽战船,也不会太好受。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郑成功不得不将施琅的舰队,也调往台江内海进行决战。

    海战不比在内河战斗,即便是平时,海上的风浪都在三四级左右,更何况如今风季才刚刚过去,平均风力任然有五级左右,这使得双方火炮的准度大大降低,福建水师的火力优势遭到严重削弱。

    三国混合舰队,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们已经对远距离炮战失去了信心,唯一取胜的机会,或许就是接弦战。

    同时,这些人一个个都是人精,早已对蒸汽战船垂涎不已,如果能想办法搞到一艘,运回国内岂不是发达了。

    如今的欧洲,正处于大航海时代,任何一项有助于提高海上生存能力的发明,那都会炒到天价,像李泽水大明蒸汽机发明者这样的发明家,如果在欧洲,那不仅能一夜暴富,而且还能获得不小的爵位。

    不过三国混合舰队想要依靠接弦战取胜,难度却不毕竟双方战船数量相当,郑成功发现火炮优势被抵消后,同样下令展开了接弦战。

    这时候明军的单兵武器装备开始显现优势,双方都是全火器部队,都在使用燧发枪,可明军的火器,明显比三国联军的火器先进。

    定装弹远超普通燧发枪两倍的射速,令近距离交战的三国联军舰队苦不堪言。

    火炮射速快也就罢了,连单兵火力也这么凶猛,还怎么打?

    尤其是那些试图躲在夹板,阁楼之中,进行隐蔽射击的三国联军士兵,见识了手榴弹的威力后,纷纷败下阵来。

    接弦战之后,双方的军队都无法再动用火炮,可人家明军却将手榴弹,当成了移动火炮,一通狂轰滥炸之下,谁能扛得住?

    一根灰不溜秋带冒烟的小木棍,爆炸的威力堪比开花弹,这特么还怎么打?

    而且此次参与接弦战的,都是福建水师的那些老式战船,蒸汽战船则利用速度优势,穿插进敌军舰队之中,开始疯狂收割。

    哪怕因为海浪的原因,火炮准度大打折扣,但近距离抵近射击,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蒸汽轮船利用速度优势,以及火炮射速跟威力,在敌军舰队之中,简直是无往不利。

    以往的炮弹,就算是命中四五发,也未必能将这些大船击沉,而如今使用触发引信之后,只要有一发炮弹能落到敌军战船中央位置,那沉没只是时间问题。

    木制战船虽然没有铁甲舰那般防御力,但胜在舰体庞大,以往使用开花弹,杀伤面积虽然足够,但却没有多少穿透力,无法达到战船下层。

    而使用实心弹虽然能冲进地方战船下层,可经过夹板层层削减,打到底层之后,基本也就没多少威力了。

    所以当时装备火炮进行炮战,大多是用来杀伤甲板上的敌军,为接弦战扫清障碍而已,除非好运到直接用实心弹,命中敌舰吃水线以下,使得战船进水导致沉没,否则炮战远没有接弦战杀伤力来的大。

    可如今的福建水师却不同,锥形弹头的穿透能力自然不必说,加上掩饰引信的应用,使得福建水师的火炮,既具备了开花弹的大面积杀伤能力,又具备了实心弹的破甲能力。

    往往一枚炮弹命中敌舰甲板,便会直接从甲板上钻进去,直达敌舰内部,随后炮弹从内部爆炸,给敌舰造成严重损伤。

    轻则炸裂船舱底板令其漏水,然后缓慢沉没,重则直接将底板炸出一个大窟窿,然后在海水的挤压下,将整个船体撕裂。

    当然,偶尔击中了敌舰弹药库引起殉爆,那整搜战船便会顷刻间灰飞烟灭。

    蒸汽战船不仅火炮杀伤力强大,而且由于自身速度的原因,正面撞击之下,几乎没有战船能承受得了。

    一些敌军战船,为了减缓蒸汽战船的速度,主动挡在了蒸汽战船的必经之路上,只要能让蒸汽战船停下来,那么他们就能一拥而上,进行接弦战。

    可惜想法是好的,但面对加装了特制撞角的蒸汽战船,却不得不接受残酷的事实。

    真正能迟缓蒸汽战船速度的大型战舰,因为自身速度的原因,根本无法对蒸汽战船实施拦截,而那些勉强能跟上速度的中小型战船,在蒸汽战船的冲撞之下,根本不堪一击。

    以现如今的造船水平,“海上清道夫”这个称号,蒸汽战船当之无愧。

    此次海战持续了半天时间,最终福建水师大获全胜,击沉一百多艘三国联军军舰,并夺取了七十多艘联军格式战船,自此三国联军彻底丧失制海权。

    崇祯二十一年十一月底,季风彻底过去,第二批三万多明军顺利登岛,反攻开始了

    舰队被打残,三国联军士气跌落至谷底,德籍荷兰士官nsr叛逃更是令其雪上加霜。

    郑成功在其提供的情报帮助下,调集三百多门重炮,炮轰热兰遮城外重要据点乌德勒支堡,发射炮弹25000余发,当晚破城。

    此时龟缩在热兰遮城内的三国联军残余,仅剩一万五千余人,由于伤残、饥病,大部分人丧失了战斗力。

    三国联军首脑召开紧急会议,经过一番磋商,决定愿在优惠条件下交出城堡,也就是说,他们决定有条件投降。

    然而,郑成功需要的不是这个,他需要的是对方无条件投降。

    十二月初三1649年1月21日,荷兰与西班牙军方代表,双双在投降书上签字,并率军撤出热兰遮城要塞。

    只剩下倭国,还在要塞之中负隅顽抗。

    然而这种抵抗无异于以卵击石,第三集团军近五万大军,在得到荷兰人与西班牙人提供的要塞防御图之后,仅用两天时间,便将城内四千多倭国浪人尽数消灭。

    与此同时,施琅率领的福建水师,也朝澎湖列岛发起最后猛攻,五千被围困了三个月之久的倭国浪人,同样在两万明军摧枯拉朽的攻势之下,土崩瓦解。

    至此,被荷兰殖民者侵占达25年之久的台湾回归华夏。

    因为无条件投降的原因,荷兰人这些年在台湾地区掠夺的财物,一分钱都没能带走,而且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了赎回这些战俘,花费了极大的代价,可谓是血本无归。

    相比于荷兰人,西班牙人更惨,因为他们的海军没落,在南洋地区基本没有什么油水,此番大战,可谓是拼尽了老本,战败之后,甚至拿不出钱来赎回战俘。

    于是西班牙人做出了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反正不给钱,你爱咋咋地。

    西班牙人耍无赖,明军也不是好相与的,战俘营可不养闲人,既然不回去,那就一辈子留在台湾,进行劳动改造吧。

    西班牙人确实是没钱,所以才耍无赖,而这倭国人,那便是真无赖了。

    他们不仅没在投降书上签字,甚至拒不承认侵略事实,反正人都差不多死光了,而且几个倭国浪人,根本不会让倭国政府引起重视。

    不过这也难怪,从当初戚继光抗倭,到明朝的援朝战争,基本都与倭国有关,可人家仗着地利优势,根本不惧怕你。

    每当大明动真格的,倭国就立马认怂,俯首称臣,并遣使过来朝贡,最后一番马屁拍下来,几颗破珍珠,就换回去一大堆金银财宝,面子是给大明了,便宜却被倭国占了。

    “难怪后世的小日本性格如此扭曲,看来都是这几百年给惯坏的。这是病,得治,等北伐结束,劳资非得好好治治小日本这臭毛病!”看完收复台湾的战报后,李鸿飞喃喃自语道。

    李鸿飞最想收拾的国家,或许就是这倭国了吧。

    可惜如今时机还未成熟,而且北伐已经开始,李鸿飞的计划也得抓紧实施了

    没错,在郑成功收复台湾之际,明军的北伐之战,已经开始实施。

    此番北伐,果然没有李鸿飞什么事,领兵北伐的,是国防部的新人李定国。

    按理说,国防部中除了李鸿飞,资历最高的,或许就是戚红英了,无论从家世背景,还是以往的战功方面,戚红英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选。

    毕竟李定国可没有崇明岛以少胜多的战绩,也没有西征之战,凭借十万大军牵制清军二十五万兵马的战功。

    然而戚红英却只得到了一个联军副总指挥头衔。

    难道朱由检准备开始打压戚家军了?

    其实不然,戚红英虽然作战勇猛,而且战绩辉煌,但她始终是女儿身,指挥这样大规模的战役,朝中大臣根本不会同意,哪怕现如今指挥官不用冲锋陷阵了。

    再加上李定国提交的作战计划,远比戚红英的作战计划更好,更详细,所以国防部最终商议结果,便是启用“新人”李定国。

    对于一个才进国防部,才接触全火器部队的家伙,为何能布置出,连戚红英都比不上的作战计划呢?

    说到对火器部队的理解,李鸿飞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李定国作为李鸿飞的“学生”想要布置出周密的进攻计划,似乎也不算太难的事情,加上有漕帮的情报支持,拟定出来的计划,自然比戚红英更加完美。

    与其说是李定国在全权指挥这次北伐,倒不如说是李鸿飞在遥控指挥,虽然无法享受北伐带来的青史留名,但这驱除鞑虏的最后一战,李鸿飞怎么也不想错过。
………………………………

第158章北伐初期

    李定国在进入军事学院第一天,便被李鸿飞的演讲触动。

    之后的学习之中,除了在速成班学习基础课程外,他甚至还经常抽空去常规班进行旁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