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644-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能直接提供武器,提供武器制造人才,不算违法约定吧。
吃完甲方吃乙方,也只有郑芝龙这样的海盗,才能玩得如此得心应手,换做那些饱读诗书的大明官员,根本拉不下这个脸面。
司徒燕率领的船队,仅有十艘蒸汽战船护航,其余都是大型远洋商船,而这商船之中装载的,全是真金白银以及等价的贵重物品。
这些货物之中,有一百万两白银,是用于上缴国库的。
海外贸易,除非你将财富藏在国外(或者是在国外购买矿产等固定资产),否则出入关时,必须按照船上商品价格,缴纳相应的关税。
原本第三次回国的关税,应该交由香港海关征收,可是李鸿飞为了说服朝中大臣,于是直接让司徒燕沿海北上,走天津入关,而且在入关清点之际,还特意邀请了朝中官员一同前往看热闹。
说白了,李鸿飞这是在炫富。
由于大明没有具体的关税制度,所以目前关税与商税还处于同一水平线,也就是说,一百万两白银的关税,证明这支船队的货物价值,在一千万两白银左右。
“一千万两白银!这足足抵得上北方两个普通行省的商业利润总和了!”史可法忍不住感叹道。
史可法现在主管财物方面,对全国的经济,还是有一定见解的。
在1644年以前,整个大明的税收,也才不到七千万两白银,连支付军费都不够(仅辽东地区一年的军费,就要三千万两,内地为了对付李自成,军费更是无底洞)
之后从1645年开始,江南地区全面实行改革,商税大幅度增加,到1648年底,占据半壁江山的大明,最高税收也才堪堪达到八千万左右。
哪怕是现如今开通海贸,兴建工厂,并夺回了整个中原,去年年底的税收也才刚刚过亿。
真要算起来,为了扶植北方各省,哪怕大幅度削减了国防军预算,国库如今也是急剧缩水,再不想办法恢复经济,整个大明连常备军都快养不起了看深夜福利电影,请关注微信公众号:ok电影天堂
看清爽的小说就到
………………………………
第179章贷款造军舰
北方大部分地区,因为实施农业减税政策,导致最大的税收,来源于商税,可北方商业才刚刚起步,税收实在有限,甚至还不如华夏远洋贸易公司跑一趟的利润多。
南方农业与商业正在稳步发展,可发展同样需要投资,这些年赚取的利润,因为李鸿飞上台大搞基础建设,已经让史可法意识到了财政危机。
最重要的是,李鸿飞还想要官府牵头,投资铁路项目,史可法一时间哪里拿得出那么多钱?
“仅半年时间,华夏远洋贸易公司便出海三次,算上这一回,共计支付关税五百万两白银,累计纯利润两千万两。”司徒燕拿着账本,一五一十地向在场官员汇报道。
除了第一趟出关,因为贩卖的是军火,有朝廷特批的免关税政策之外,司徒燕的船队每次进出,都要支付近百万两白银的关税。
受运载能力及产量限制,船队一次出海的利润最多只有一千三百万两白银左右,算上购买爪哇当地矿产,以及支付宝山船厂尾款之外,华夏远洋贸易公司半年时间,赚取了将近两千万两白银的纯利润。
“半年五百万税收,一年岂不是一千万?都抵得上沿海一个省份的总税收了!”有人感叹道。
“关键是这利润可怕,如果朝廷率领舰队出海,一年可抵半个国库的税收啊!”史可法则看到了另一面。
朝廷率舰队出海,自然不需要经过关税这道繁琐事宜,单单商业这一块,半年赚取五千万,还真不是不可能的。
关税只是毛毛雨,真正赚钱的,还是经商的利润,虽然朝廷不会与民争利,但这要看什么情况下,出海远洋,没有武力护卫根本不行,朝廷就算什么生意都不做,单单派遣舰队护航,收取“保护费”,那也是一笔十分可观的利润。
“可是大家别忘了,我大明虽然资源丰富,但茶叶、瓷器、丝绸这类物资产能有限,堪堪够供应国内,一年哪有那么多东西出口番邦?而且番邦人口稀疏,购买能力也不是无限的,头两年或许行情较好,之后未必能一直保持下去啊!”也有人提出异议。
他的担忧没错,华夏远洋贸易公司仅仅采购了两次民间商品第一次是贩卖军火,就令沿海地区茶叶、丝绸、瓷器等物,价格大幅上涨,甚至茶叶达到了有价无市的地步。
还有一个番邦购买力的问题,也属于事实,郑芝龙第一批民间商品运抵三宝垄时,差点赔在手里。
毕竟南洋这些年被欧洲人不断掠夺,根本没有多少财力购买大明的高消费品了。
当初朝廷下令禁海,其实也有利润越来越稀薄的原因,开海赚不到钱,反而要花费重金养一支庞大舰队,当然赶到不划算。
“我就不明白,为什么远在万里之遥的西洋人,能在南洋捞到银子,而我们大明尽在直尺,却担心赔钱?”李鸿飞反问道。
“西洋蛮夷只懂掠夺,竭泽而渔,闹得南洋诸地民不聊生,我泱泱大国怎可与之丘貉!”有人反驳道。
好吧,还是儒家思想作祟,西洋人殖民南洋各地,大明官员并非不清楚,只是他们不愿学习西洋人那一套而已。
“是我大明百姓重要,还是南洋番夷重要?”李鸿飞反问道。
“这”
一众大臣说不出话来了。
如果想要开海赚钱,必然会损害南洋诸岛当地人的利益,但同时也能带给大明百姓丰厚的利益,孰重孰轻,大家都不是傻子。
“我们如今也算是开海了,若是只做港口通商,将航运风险交给番夷,同样也会给大明百姓带来利益,如果进行远洋,这其中未知太多,一个不小心,有些商人很可能血本无归的。”史可法说道。
他并不反对开海,只是担心本国商人出海,会发生意外。
在史可法看来,宁可将运输这部分的利润,交由西洋人,也不想因为朝廷鼓励开海,让沿海老百姓冒这么大风险。
“没有风险哪来回报,开海最大的利润便是运输,将这一块交给西洋人,我们还赚什么?况且,我大明水师是干嘛的?就是用来保护海外侨民利益的!”李鸿飞义正言辞道。
华夏远洋贸易公司这半年赚取的利润,甚至超过了以往沿海一年出口总利润的两倍,其中的大头就是承担远洋风险所带来的巨额利润。
更何况还有南洋矿产资源这块大蛋糕,如何能让李鸿飞放弃?
他不仅不会放弃南洋,等到大明水师恢复昔日鼎盛之后,更是会派遣舰队进入印度洋跟大西洋,欧洲人能劫掠亚洲,亚洲人为何不能去劫掠殖民欧洲?
史可法考虑良久,最终询问道:“李大人想要我们国会怎么做?”
“抓紧时间通过大明水师军费预算,并鼓励商人逐步走出国门,即便南洋如今局势不稳,我们也可以先从倭国、琉球这些地方开始。”李鸿飞回答道。
三权分立就是这点不好,李定国早就将军费预算上报国会了,可因为大明水师编制较大,而且需要大量增添新舰,国会却认为这根本不符合大明当前国情,所以对水师军费一拖再拖。
不过这点也不能怪史可法,以如今大明水师的力量,近海防御基本没有丝毫问题,他理所当然的将财政倾斜于振兴地方经济,其次便是陆军上面,对水师军费那是能拖则托。
只是李鸿飞拖不起,海军建设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尤其是进入全火器时代的海军,无论“海上马车夫”荷兰人,还是“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人,他们的近代海军都经历了几百年的沉淀与累积。
在一百多年前,明朝水师或许世界第一,可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明朝已经被西欧国家迎头赶上,如今好不容易凭借蒸汽战船再次超越了一丢丢,若是就此停滞不前,要不了多久,西方将再次超越东方。
蒸汽机已经问世好几年,西洋人虽然还不能弄清楚蒸汽战船的原理,可矿用,工业用的蒸汽机,已经在大明普及,欧洲人真要摸清楚蒸汽机制造原理并非难事。
一旦蒸汽机传入欧洲,以这个时期疯狂兴起的,对科学探索的热潮,谁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既然李鸿飞率先发起了工业革命,那么就必须不断往前走,“怪兽”已经放出来,如果不能驯服,迟早要被它“咬死”,就好比当年的黑火药,国人用来放烟花,人家却用来造枪造炮,以至于明朝后期,还不得不从国外引进更加先进的火炮。
“说得倒是轻巧,两支远洋舰队全部换装蒸汽战船,这么一大笔开支,钱从哪里来?”史可法没好气道。
李定国的费报表上可是写得清清楚楚,单大明水师这一项,三年内国会就要拨款足足五千万两白银,相当于全国半年税收总和了。
“我也知道你为难,这样吧,你们可以借款。”李鸿飞顺势抛出另一个话题。
他此番炫富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让国会尽早通过大明水师军费拨款,让大明水师早日形成战斗力,摆脱近海制约,前往南洋、印度洋甚至是大西洋,与欧洲人争夺制海权。
第二个目的,就是为了刚成立没多久的银行,拉拢客户,而这个“客户”,就是大明官府。
“借款?跟谁借?”史可法被搞糊涂了。
他不清楚李鸿飞又是玩的哪一出,这大明开国至今,找谁借过钱?
何况以前皇帝富有天下,整个大明都是皇帝的,需要钱,增税就行了,最不济,也是找商贾富户进行摊派,哪会用到“借”这个字?
而且朝廷如今需要的,可不是一两百万的小钱,而是五千万两白银的军费,甚至五千万还算少的,如果真能借,史可法借款一亿两白银都不嫌多。
“自然是跟新成立的华夏国际银行简称华夏银行借款,利息不高,年利率百分之五,因为是朝廷借钱,信誉自然有保证,所以给的最高借贷额度三千万两白银,为期五年,朝廷可用上海、香港两地五年关税做抵押。”李鸿飞开始向一众官员介绍起来
银行是李鸿飞一早就想搞的项目了,可惜朝廷最近几年常年征战,国库基本没有余钱,根本撑不起银行这个金融巨兽。
此次郑芝龙率领舰队三下南洋,赚取了两千多万两白银,加上从爪哇购买的几坐现成银矿跟金矿,以及李鸿飞当初改革之时,结识的不少商贾巨富,开设银行的本金似乎足够了。
随后以李鸿飞的名义牵头,司徒燕、郑芝龙、周福仁、苏定河等几位商界富贾,开始了组建银行的工作。
周家以前就在苏州经营钱庄,虽然后来重心转向苏州重工,但他的钱庄产业还是交给家人打理,虽然投不了多少现银,但管理方面算得上是熟手了。
而司徒燕自然不必说,华夏远洋贸易公司的前身就是漕帮,加上一百艘属于漕帮的蒸汽战船,明面上司徒燕占了公司八成股份,郑芝龙仅仅占据两成,所以这半年赚取的钱财,司徒燕可以分到一千六百万两白银矿产另算。
加上漕帮原本的家业,拿出两千万两现银都不成问题。
郑芝龙同样不是省油的灯,郑家在福建经营多年,早就是红顶商人级别,财富甚至比早几年的国库还要丰厚,虽然郑芝龙这几年收敛了不少,但隐藏的财富还是相当惊人的。
最终,周福仁以技术入股,并投资六百万两白银,占据华夏银行两成股份。
司徒燕以一千八百万两白银入股,占据华夏银行四成股份其中有李鸿飞的原因在里面。
郑芝龙以两千万两白银入股,占据华夏银行四成股份。
剩余两成,则被一些与李鸿飞交好的商人给瓜分
华夏银行总部位于香港,初始资金便接近五千万两白银,其资金雄厚程度,丝毫不比国库差多少,借贷给朝廷三千万两白银,属于轻轻松松的事情。
三千万两白银,按照百分之五的利率,一年的利息就是一百五十万两白银,华夏银行赚了钱,朝廷也能用这笔贷款,缓解经济压力,加快全国的经济发展。
李鸿飞也不怕朝廷借钱不还,他自己可是内阁首府,如果国会真敢干这个龌龊事,他有权要求立马解散国会。
“才借三千万?”史可法撇撇嘴。
弄明白华夏银行的作用后,史可法忽然觉得,找对方借钱也不是不可以,毕竟现在时代不同了,国家到处都在改革,甚至连皇帝都不在掌权了国会正在拟定的新大明律,已经开始做明文规定了,今后皇帝大多数权力都将被削减,皇帝只是名义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朝廷找民间企业借钱又有何不可?
总比增加赋税,强令商贾富绅摊派,搞得民怨沸腾来得强吧。
史可法如今唯一不满的,就是华夏银行只借款三千万,按照他的想法,一次性借个五千万,如今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
“对,只有三千万,毕竟华夏银行还要做其它借贷生意,而且朝廷借的这三千万中,必须要拿出两千万,作为大明水师军费,毕竟你们是以强化大明水师为理由进行的借贷。”李鸿飞回答道。
朝廷现在到处都要钱,国会那帮代表,又来自各行各业,一个个都想为自己这一行业谋福利,万一将这笔钱全部挪作它用,那李鸿飞还不哭死。
五千万水师军费,按计划是三年付清,所以李鸿飞也没有做得太绝,给史可法留了一千万,既能加速国会通过军费预算,又能让朝廷拉下“脸皮”,找华夏银行贷款。
“这个朝廷借钱,需要些什么步骤?就只是用关税做抵押吗?”史可法已经心动了。
官府找民间借贷,毕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很多事情,还得由李鸿飞解释流程。
上海与香港两地的关税,一年大约在一千万左右原本上海居多,香港最近一年才开始做大,还有上升空间,就算朝廷还不起钱,这五年关税也足够偿还华夏银行的本息了。
“除了关税,还有借款凭证,朝廷借款,需要出具左右丞相以及皇上的印章,并昭告天下方能生效!”李鸿飞一脸恶寒道。
“什么!还要昭告天下???”史可法有些难为情了。
………………………………
第180章战争红利
让大明官府借钱养兵,而且还昭告天下,估计也就李鸿飞想得出来。
“李梦回你休要哐我,借钱哪有如此大张旗鼓的,私底下走个程序就可以了。”史可法竟然学会了变通。
关键他不希望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为官一任,最在乎的还是百姓口碑。
尤其是刚刚“兵变”没多久,而且大规模战争以及结束的情况下,国家反而没钱了,这让老百姓作何感想?
“舆论方面,交由我负责,毕竟我也是大明官员。”李鸿飞大义凛然道。
其实将官府借钱养兵昭告天下没什么不好的,虽然会揭露出朝廷目前财政困难,但却从另一方面,告诉老百姓一个利好消息:官府宁愿借钱,也不愿再过多盘剥底层的老百姓。
只要舆论导向运作得当,那百姓对现任执政内阁的认可程度会更高。
不管愿不愿意,李鸿飞已经将这些人强行拉上了一辆战车,第一任执政党受百姓爱戴的程度,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华夏的政治形态。
“你小子给老朽交个底,究竟还憋着什么坏,不让我弄清楚其中缘由,这贷款的口子绝对不会开。”史可法打破砂锅问到底。
对于一心“求稳”的大臣来说,这个所谓的“舆论炒作”根本不具备吸引力。
财政部有钱,就玩大点,没钱就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即使不进行“舆论炒作”,经历过时间沉淀后,百姓最终还是会正确选择,根本犯不着为了快速聚拢民心,而实施这个冒险的“炒作”方式。
“小子我怎么可能憋着坏呢?这是好事,一旦运作得当,只要官府不失去“信誉”,那大明今后基本不会出现,重大的财政危机了。”李鸿飞开始慢慢解释道
原来此番李鸿飞不就是想让朝廷,表现出足够的“亲民”,更是想要让朝廷借此建立“借贷信用”。
倘若朝廷能从这次与民间的“公开”借贷之中,保证足够的信誉,让民间资本认为借钱给朝廷“有利可图”,那么将来朝廷再次出现财政赤字时,即使没有华夏银行出手,朝廷向民间借贷,也会十分顺畅。
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体现便在于货币的流通,然而除了沿海部分商人,大明境内大多数百姓的思想,还处于屯田聚财的阶段。
大量钱币被埋在土里,藏在家里,又或者变成固定资产,市场经济如何振兴得起来。
指望这些老百姓短时间内改变思想是不可能的,让货币流通的唯一办法,就是国家出手干预。
老百姓不花钱,但埋在地里也不能钱生钱,如果将财富借给国家来运作,等到一定年限,就能收取本金与利息,那么只有官府信誉够好,相信老百姓绝对不会拒绝。
“集资”,这个在后世常用的理财手段,如今这个时代不是没有,但基本都是“非法”的,官府以前没有在意这其中的利弊,但李鸿飞不会轻易放弃。
此外,李鸿飞还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对外殖民战争
明朝不会轻易对外发动战争,因为打仗就意味着耗费国力,民不聊生,可如果实施“战争债券”让全国老百姓能享受到“战争红利”呢?
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一旦上下一心,共同开动这头战争巨兽,那么,如今世界,谁能抵挡?
没错,李鸿飞效仿的,根本不是所谓的英国君主立宪制,反倒更像是明治维新过后的,“日本军国主义”制度。
纳粹,日本人,因为国土面积小,人口资源都有限,自然玩不转军国主义那一套。
但大明有这个能力,成吉思汗陵能通过陆路,干到欧洲多瑙河,作为覆灭元朝的大明,自然也能通过水路,打造全新的日不落帝国!
“你想通过战争掠夺,让天下百姓致富?”史可法一脸不可思议。
这个主意太疯狂了。
战争掠夺,自古就是北方蛮夷惯用手段,我泱泱天朝如何能效仿蛮夷?
况且就算是效仿,那也要有掠夺对象啊!
无论是北方蛮夷,还是南洋土著,这些家伙全都是穷鬼,大明出兵一次,别说掠夺,甚至可能连军费都赚不回来,说不定看到对方可怜,心一软,再打赏个几百万两白银赈灾,那可真是亏大了。
穷人抢劫富人,哪怕只夺走一半的财物,也能让这个穷人瞬间爆富,因为这个穷人之前本就是一无所有。
富人抢劫穷人,哪怕夺走了对方的全部,富人除了浪费大把赚钱时间外,根本不会增添任何财富,还是因为这个穷人之前本就是一无所有。
历代中原王朝不愿轻启战端就是这样,打了你没好处不说,还平白惹一身骚,更是耽搁了国内的生产与发展。
“不不不,我们是文明大国,自然不会轻易发动战争,我们要做的是资源掠夺,与货物倾销。”李鸿飞难得文雅了一把。
其实说白了,这做法与郑芝龙在爪哇的手段一模一样。
利用大明资金的优势,倾销商品的同时,夺取对方的矿产资源,然后花费少量钱财,雇佣当地人开采本国矿产,供养大明百姓。
“如果当地政权反对呢?”史可法虽然意识到了答案,但还是忍不住问道。
“那就打到他们不敢反对为止!”李鸿飞冷冷地说道。
既然是资源掠夺,就不可能和平进行,武力是成功掠夺的最终保证。
而穷兵黩武又容易动摇国本,所以又回到了最初的话题“战争红利”,如果朝廷不打算挪用国库中,原本用于基础建设的钱财发动战争,那就要汲取民间资本注入,朝廷出兵,百姓出钱,“抢”来的财物,按比例分配。
当然,能玩得起“战争游戏”的,只能是拥有一定实力的财阀,对底层老百姓没有多少影响。
国内民生不会受到影响,财阀多年囤积的钱财,也被投入“市场”享受红利,可谓是一举多得。
“需要多少军队?”史可法说道。
“前期只在南洋与印度洋地区行动,一支六万人左右的舰队即可。”李鸿飞说道。
六万人的庞大舰队,估计整个西欧国家,在远东地区的军队数量总和也不过如此。
“这个款,我们贷了,国会那边我会尽力说服,不过圣上那边就”史可法心动了。
“圣上那边交给我,开疆扩土,威震四夷,相信圣上不会拒绝。”李鸿飞很有信心。
“话说你让朝廷公开这份贷款协议,并不仅仅只是刚才这点打算吧?你可是个不吃亏的主,这些东西虽然诱人,你本人或者说是华夏银行,却没有得到丝毫好处。”虽然被李鸿飞绕了一大堆,但史可法最终还是没有忘记这茬。
华夏银行贷款三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