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崛起1644-第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忘记这茬。

    华夏银行贷款三千万给朝廷,最大的好处似乎只有每年一百五十万两白银的利息。

    至于百姓认可,大明水师发展壮大,朝廷全面开海,资源掠夺,战争红利等等,这些貌似都不能让华夏银行获得实际好处。

    甚至贷款事件如果不公开,华夏银行与朝廷暗地里合作,上面那些最终利润,由朝廷与华夏银行两家分,华夏银行赚到的利润,远不是放贷所能比拟的。

    史可法不相信华夏银行是善堂

    “目的自然是有的,其中最大的好处,就是华夏银行的财力,有与朝廷平等合作的实力,其在业内的声誉,是任何钱庄都无法比拟的。”李鸿飞笑着说道。

    “还有呢?”

    “还有很多,不过还在摸索阶段,等到合适的时机,自然会透露给右相大人。”李鸿飞说道。

    李鸿飞的计划确实很大胆,不过首先华夏银行要有足够的实力,而能与朝廷平等合作,已经证明了华夏银行的实力。

    接下来,自然是做任何一家银行都想做的事情,那就是印钱

    明代以白银作为法定的流通货币,一般交易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白银和铜钱组成了明代金属货币的主体。

    至于纸币的主体则更简单,明代官方只通行过一种纸币大明宝钞。

    大明宝钞是明朝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该纸币贯行于明朝二百七十多年倒不是它有多么坚挺,而是明朝只发行了这一种。

    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始造,由于当时缺铜,于是明洪武七年颁布“钞法”,设宝钞提举司,其下再设抄纸、印钞二局和宝钞、行用二库。并于次年以中书省南京名义发行。

    大明宝钞印框高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纸币。

    宝钞分六等:壹贯、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

    但由于当时纸质较差,大明宝钞难以耐久,且明代纸币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宝钞泛滥成灾,发行当年就因通货膨胀,贬值极快,人民纷纷弃之,以失败告终。

    也就是说,明朝政府玩纸币玩了一年就玩不下去了,这比几百年前,宋朝的纸币“交子”,通行整个亚洲,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金属货币的好处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坚挺,尤其是金、银,因为本就是贵金属,所以无论是什么形态,都据有强大的购买力。

    但金属货币的缺陷也十分明显,那就是不容易携带,一般小老百姓还好说,那些商贾大户,有时候想要做笔大买卖,光是出动抬银子的人手,就得几十个。

    如果是出远门做生意,甚至还得花费大价钱请镖局护送,其生意成本,无形增添了许多。

    不过若是换成纸币,这些情况似乎也就迎刃而解了。

    可是由于大明宝钞还不如一张擦屁股的纸,以至于明朝各地流通的纸制货币,基本都是民间钱庄私印的银票。

    钱庄银票的确能解决些许小麻烦,但因为钱庄银票面额都较大,不适合市面流通,加上整个大明,没有哪一家钱庄,能将生意做到遍布全国的。

    因此,区域式钱庄,属于治标不治本,商贾大户想要出远门做生意,同样需要从钱庄取钱,然后雇保镖护送

    纸币明明是方便民众,降低成本与风险的好东西,而且在宋朝坚挺了百多年,可为什么在大明,才一年就玩崩了呢?

    关键还是信誉问题。

    你丫光发行宝钞,又没有足够储备金,老百姓拿着宝钞,却没地方兑换成银钱,谁特么还会相信你?

    至少人家钱庄的银票,在钱庄里还能兑换处相应的银钱,你这宝钞连衙门都不回收,拿着有屁用?

    所以华夏银行想要发行钞票,第一部就需要获取老百姓的信任。

    一旦与明朝官府签订贷款合约,华夏银行的名头肯定会响彻整个大明。

    钱庄这种东西老百姓并不陌生,但能将钱庄开到借钱给朝廷的,还是大明头一遭。

    只要向老百姓展示了华夏银行的实力与财力,再顺势打开华夏银行的市场并不难。

    先从存取款这种小业务做起,慢慢将人们从使用金属货币,转变为大额交易使用华夏银行本票银票,到最后使用纸币做交易,这才是华夏银行的最终目的。

    这个任务看似很艰难,但华夏银行却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选择香港这个货运集散中心,便是华夏银行的地理优势。

    海运贸易,本就是大宗,甚至是超大宗的交易,商人们往往为了购买货物,需要使用大量现银,这时候无论买卖双方,都不约而同的,痛恨起了金属货币。

    大宗交易银钱点算麻烦不说,还特别耽误时间,有时候一桩买卖,就算谈妥之后,光是清点银钱,就得耗费好几天,这对时间就是金钱的商人来说,实在是太浪费了。

    为什么时间就是金钱呢?

    随着海运贸易的发展,出海商船数量急剧增加,导致港口码头只能超负荷运转。

    这时,精明的大明官员们,可不会管码头如何拥堵,他们反而希望这样的拥堵。

    因为港口内的货船每多停靠一个时辰,那就得多交一个时辰的停泊费,这种区别于关税的另类利润,自然被当地衙门收入了腰包。

    所以快速完成交易,并驶离货运码头,是所有商人减少损失的最佳办法。
………………………………

第181章纸币计划

    纸币的流通,对沿海商户太过重要,虽然有不少钱庄意识到了其中的商机,但却没华夏银行那样的财力以及胃口。

    至少,作为香港海运最大的金主“华夏远洋贸易有限公司”,就算主动让利,那些零散小钱庄,也根本没能力接单。

    于是,华夏银行应运而生

    首先是华夏银行几大股东之间,在海贸生意上进行合作,以向华夏银行存款的方式,获取存款本票之前是银行股份,只有另行存款才算存款金额。

    之后这些商户,与“华夏远洋贸易公司”之间的贸易往来,全部使用华夏银行本票结算方式。

    此举看起来,虽然有点从左手倒腾到右手的嫌疑,但不管怎么说,这种新的交易方式,极大地减少了这些股东们的“港口停泊费用”。

    别看这些停泊费用,连关税零头都不到,可一年下来也要省下不少钱,毕竟能入股华夏银行的,都是各州府有名的商家,他们的出海生意做得很大,占据了各地码头几乎一半的吞吐量,一个月省下十多万两白银的“泊船费”,一年就能节省百多万。

    支票结算确实是个好东西,而且还没有任何限制,只要你手上有华夏银行支票,不管是谁,都能从华夏银行提取钱财,人家只认票,不认人。

    另外华夏银行还有一个,以往钱庄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存款利息。

    按理说钱庄本就是做存钱生意的,为什么干不过银行呢?

    因为古代去钱庄存钱,钱庄不但不会给你利息,反而还要收取“看管费”。

    说白了,就是“保护费”。

    钱庄不是善堂,经营钱庄是要花大价钱的,至少为了防止匪徒抢劫,安保措施方面,丝毫马虎不得。

    为了盈利,钱庄必须收取保护费,而且数额还很大,有点类似于后世保险公司这一类。

    可这华夏银行却巅峰了钱庄的传统,去华夏银行存钱,非但不收“保护费”,反而存满一定年限,还能获得存款利息。

    这样一对比,华夏银行简直就是善堂!

    一开始人们还不知道华夏银行此举的用意,哪有贴钱,贴人求人家存钱的?

    莫不是想攒够了钱跑路?

    好吧,连后世非法集资的套路都被人想到了。

    但华夏银行并未过多解释,因为人家不仅玩存款,而且还玩贷款,相当于拿存款人的钱,借给贷款人,自己则赚取中间的差价。

    毕竟华夏银行存取款是有明文规定的:

    存款方面虽然没有任何要求,但要想获得利息,则需要最少存满一年以上,否则仅仅退还本金。

    而且存款利息,最高年利率不会高于百分之三,贷款利息最低年利率也要百分之五,最高则是百分之十为了打开市场,华夏银行给了朝廷最低利息。

    如此算下来,华夏银行确实有利可图,老百姓将闲钱存进银行,也能做到钱生钱。

    此外,不少嗅觉敏锐的商人,更是从中看到了更大的利益。

    如今明朝各地都在大开发,赚钱的机会到处都有,可以说只要手上有大量闲置资金,随便投资一座工厂,只要不是特别倒霉,都能大赚特赚。

    华夏银行如果抓住这个机会,给那些有好项目,却没有足够资金的商人贷款,就能狠赚一笔。

    甚至做得更绝一点,利用老百姓存进银行的资金,自己投资建厂,其利润之大根本难以想象。

    不少心思活络之人,已经有效仿的打算了

    好吧,话题扯远了,以上种种只是想证明,华夏银行的信誉之高,实力之雄厚。

    有了这样的信誉及实力,华夏银行的一纸支票,足以抵得上真金白银。

    既然能抵得上真金白银了,那些商人也不会在傻到,抬着真金白银在港口进行交易,自己提心吊胆防贼不说,还白白送给官府大量“泊船费”。

    只要支票能在华夏银行开办的省份顺利流通,那么华夏银行印制纸币的计划,也将会逐步实现。

    朝廷玩金属货币,华夏银行玩纸币,货币系统貌似要分家,其实不然。

    不说朝廷,就算李鸿飞也不会允许一个民间资本,拥有操纵整个大明的财富纸币如果通行,不单单是整个大明,甚至整个亚洲的财富也有可能,被华夏银行操纵。

    明朝历代政府的货币信誉实在太低,只能由民间资本先行推进,不过相信当华夏银行正式推行货币之际,这家民营企业,也会顺理成章地,变成官办企业。

    这货币改革便是李鸿飞推行朝廷借款的最终目的,如此庞大的计划,稍有不慎,便会动乱国之根本,所以在完成最后一步之前,他根本不敢告知史可法等人

    打发走史可法,李鸿飞开始向司徒燕询问起了南洋之事。

    其实南洋方面的大小事宜,每月司徒燕都有派遣专人向李鸿飞呈报,大体上没什么不同,只是李鸿飞想听司徒燕口述,好对其中有疑问的地方,现场进行一一解惑。

    “郑芝龙那老狐狸真这么乖?”李鸿飞一边听取情报,一边好奇道。

    “他还能怎么样?李大人如今已是当朝第一人,郑成功又调入国防部,连郑家军都被拆的七零八落,郑芝龙就算想闹也闹不起来啊!”司徒燕笑着说道。

    调郑芝龙下南洋,并劝郑成功前往国防部任职,以及参与最后的北伐之战,这三板斧直接就将郑家军给砍废了。

    郑芝龙虽然手上有近两万“雇佣军”,但武器装备跟战船都是漕帮的,如果郑芝龙反悔,那就只能带着士兵游回福建了。

    漕帮是李鸿飞罩着的,郑芝龙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可没胆子公然与李鸿飞作对。

    而郑成功入国防部,虽然表面上升官,实际上却是从福建剥离了出来,郑家两任家主都不在福建坐镇,整个郑家军已经乱了套。

    之后第三集团军参与北伐,调走了全部水师以及三分之一的福建陆军,整个驻守福建的军队,仅剩五万来人,第三集团军彻底被拆解。

    郑芝龙被困南洋,郑成功被困京城,福建水师即将改编成南洋水师,福建陆军一部,还在中原大地参加剿匪跟土改,另一部分则在福建老家等着生锈。

    区区十多万的郑家军,已经被李鸿飞分成了四个部分,根本不足为惧,推行全**改的一大拦路虎,算是彻底摆平。

    “那黄德功呢?前段时间听闻他在江西骂得挺凶,而且我还听闻,潞王朱常淓前些日子也亲临江西求见黄德功,这两个家伙不会搞到一起吧?”李鸿飞询问道。

    潞王朱常淓,就是当初与福王朱由崧“争夺”帝位的家伙,而当时黄德功拥立的却是福王,两人因此还生出间隙,如今朱常淓却放下面子亲自去找黄德功,没一点猫腻谁信?

    “黄德功不傻,当今圣上又没死,他就算要做点什么,也不可能与朱常淓一道,要不然他岂不是里外不是人。而且最新得到的消息,黄德功率领五百亲卫,大张旗鼓乘船北上,说是要进京面圣,想来他还没打算走那最后一步。”司徒燕解释道。

    朱由检之前做事太狠,打着改革的名义,早就将所有皇亲国戚的兵权收回,就算想出个“刘皇叔”,只要朱由检没死,还真不大可能。

    李鸿飞唯一需要担心的,也只有各地的封疆大吏,不过他有大半兵权在手,更在民间有不小的声望,“十八路诸侯”的事件,还真不是那么容易发生的。

    “这黄德功果然不简单,他大张旗鼓进京面圣,我还真不好对他做什么,看来朱由检那边,还得好好安抚一番啊!”李鸿飞感叹道。

    黄德功这是拿住了李鸿飞的命门,李鸿飞不是自予为天下万民请命么?那就大张旗鼓进京,而且只派了五百亲卫,主动“送上门”。

    如果黄德功一直待在江西,李鸿飞忙完这一阵,便会推行全**制改革,而且第一个就拿黄德功开刀。

    可现在不一样了,黄德功刚刚离开江西,就动他的第四集团军,这很容易让天下人误会。

    而且这进京的黄德功,更是不能动。

    “您还真打算让黄德功面圣?他那酒疯子的脾气世人皆知,一旦朱由检要闹,黄德功绝对拼死帮忙,只要黄德功在京城出事,整个大明怕是都得出乱子了。”司徒燕不放心道。

    没错,黄德功要闹,根本不用发动兵变,只要死在京师,甭管是不是李鸿飞干的,江西的第四集团军铁定要兵变。

    这时候一旦有人煽风点火,各地得知军制改革的封疆大吏,也不会甘心就此失去权力,即使不出现“十八路诸侯”事件,也会以此为要挟,让李鸿飞放弃这次军制改革。

    最关键的还是,李鸿飞这些年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民心,很可能因此而丧失殆尽。

    “所以,朱由检是关键。”李鸿飞说道。

    如今剪除了锦衣卫跟东厂,连禁军也被打散,朱由检实际上已经翻不起风浪,唯一有可能出现的,就是破罐子破摔。

    而面对这种情况,李鸿飞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将其中利弊全部告知朱由检,让其在名垂青史与遗臭万年之中二选一。

    “对了,从今天起,你们漕帮正式更名为,国安二处大明国家安全局外勤处。我会安排人,逐步接替漕帮国内的情报点,而你们的重心,将转移到国外,不仅是南洋、印度、欧洲,这倭国、满洲、蒙古也不能放过!”想到了锦衣卫与东厂,李鸿飞忽然想到了漕帮的情报机构。

    南洋、印度、欧洲已经是漕帮的极限,要想收集更多国家的情报,就必须将国内的情报人员都撒出去。

    “怎么?想对北方用兵?”司徒燕好奇道。

    对于让漕帮走上前台,司徒燕并不惊讶,这一天早晚是要到来的。

    趁着现在权力处于真空阶段,还能快速将漕帮洗白,若真等将来国会势力稳定下来,李鸿飞也没能力轻易将漕帮洗白了。

    “南方有大明水师足以,北方的陆军也不能闲着,满清政权虽然倒台,但残余势力也不可小觑,斩草除根才能彻底安心。”李鸿飞直言不讳道。

    现在没空搭理满清,不代表不能提前做准备

    两人密谈一阵后,戚红英便带着任命书进京上任,开始了“由匪转官”的洗白工作。

    李鸿飞回京后,则带着朱媺娖,前往紫禁城拜会“老丈人”。

    整个紫禁城比南京皇宫大了不知几何,尽显庄严与华贵。

    好在当初最后守卫京畿的,是汉人将领洪承畴,这才让紫禁城的各个建筑群保存完好,否则真要在紫禁城中打巷战,整个皇宫还不知道毁成什么样。

    如今是非常时期,宫内的太监宫女并不多,倒是五步一岗,十步一哨的军队,占据了大多数。

    除了乾清宫与御花园,朱由检不管去任何地方,都有侍卫寸步不离地跟着,称之为软禁也毫不为过。

    朱媺娖看到这番情景,心中很不是滋味,一边是自己的父皇,一边是自己的夫君,如今却走到这般地步,怕是再也难以调和了。

    “媺娖别这样,你知道其实我也不想的。”李鸿飞不知道该怎么劝说朱媺娖。

    如果有选择,李鸿飞确实不想动朱由检,可是他不动,朱由检就要杀他,李鸿飞不可能坐以待毙。

    “媺娖明白,这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吧!不过媺娖在此求夫君一事,以后每个月,让媺娖进宫陪陪父皇可好?”朱媺娖请求道。

    “傻姑娘,我可从来没禁止你入宫,你想来就来,只要别一直待在娘家就成。”李鸿飞笑着说道。

    因为是政治婚姻,李鸿飞对朱媺娖原本没有多少感情,但一个女人既然跟了你,而且相处了这么久,总不能因为上面的政治斗争,而受到牵连吧?

    所以这段时间,李鸿飞都是尽力迁就朱媺娖,与其说是宠爱,倒不如说是一种补偿
………………………………

第182章抑制皇权

    自从将朱由检“绑”回京城后,李鸿飞便再也没有与之见过一面,所有大小事宜,都是直接差人传话,就连去年那几道搅动整个大明的圣旨,也不过是李鸿飞事先拟定好章程,然后交给朱由检签字生效而已。

    今日,还是李鸿飞入京以来,头一回与朱由检碰面。

    在侍卫的带领下,李鸿飞和朱媺娖来到御花园,一眼便看见了正在与王承恩下棋的朱由检。

    两个月没见,朱由检头上白发增添了不少,人也苍老了许多,不到四十岁的年纪,看上去却犹如六十多岁的迟暮老人

    看来,对方的心结还是没解开,也难怪,这种事任谁短时间内也接受不了。

    “臣,李鸿飞见过陛下。”李鸿飞上前行礼。

    然而朱由检死盯着眼前的棋局,仿佛没听到一般。

    “儿臣朱媺娖,见过父皇。”见李鸿飞被晾在一旁,朱媺娖只能出言帮其解围。

    “先坐下,等朕杀完这局再说。”

    朱由检这次倒是回话了,不过还是连眼皮都没抬。

    朱媺娖找地方乖乖坐下,原本还想拉李鸿飞一道坐过去,可李鸿飞却一动不动地杵立在一旁。

    朱由检只应了朱媺娖,却没搭理他李鸿飞,这个脸,李鸿飞还是要的。

    一局棋并未浪费多久,王承恩知道李鸿飞找朱由检肯定有事,不敢再多耽搁,故意让子之下,不到十分钟时间,便被朱由检杀得片甲不留。

    “陛下棋艺越来越高,老奴自愧不如。”最终王承恩弃子投降。

    下棋,必须得棋逢对手,双方若是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这棋也就没法下了。

    “是啊,看似朕在大杀四方,实则胜负早有定数。”朱由检叹息道。

    他不是不明白,王承恩是在“放水”。

    同时也是在嘲讽现在的自己,这些年布置来布置去,机关算尽,其实胜负早已有了定数,输跟赢,都不是自己能做主的。

    李鸿飞让他赢,那就是名垂千古,李鸿飞让他败,则是身败名裂。

    “臣,李鸿飞见过陛下。”李鸿飞再次行礼。

    “行了,站了这么久,难道你不累吗?”朱由检对李鸿飞一点好感也没有。

    “父皇,夫君也是”

    朱媺娖刚想为李鸿飞说点什么,却被朱由检快速打断:“朕不是你父皇,从朕决定杀李鸿飞那天起,就已经不配做你父皇了。”

    难怪他先前跟朱媺娖说话,都是用的“朕”,而不是“为父”,可见朱由检心中,对自己这个女儿还是有亏欠的。

    “其实现在这个结局反而更好,我想媺娖也没有责怪陛下的意思。”李鸿飞打圆场道。

    如果朱由检胜了,他李鸿飞就得死,朱媺娖就得守寡,这或许就是朱由检心中愧疚的主要原因。

    现在这个结局,至少对朱媺娖来说是最好的了。

    “你也别假惺惺,朕就不信,你会耐得住性子继续等下去!”朱由检没好气道。

    这些日子,他总算是回味过来,当初就算不准备对李鸿飞下手,李鸿飞估计也会在北上之时,有所动作。

    因为北上迁都是最好的机会,李鸿飞不可能在继续等下去。

    一旦错过这个机会,让高宏图等人在北京站稳脚跟,李鸿飞反而要花费大量力气跟东林党人斗上一斗。

    就算朱由检决定放权,李鸿飞想要全盘接手大明领导班子,那也是三到五年之后的事情了。

    因为一旦心急,很可能让朝堂,再次陷入无尽的党争之中,可是李鸿飞等得起这么久吗?

    从这段时间对方的布局来看,李鸿飞根本等不了那么久。

    更麻烦的一点是,如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