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崛起1644-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一旦心急,很可能让朝堂,再次陷入无尽的党争之中,可是李鸿飞等得起这么久吗?

    从这段时间对方的布局来看,李鸿飞根本等不了那么久。

    更麻烦的一点是,如果政权是平稳过渡的,那么李鸿飞组阁之际,国会定然也趋于成熟,哪会像现在这般,出现一段时间的权力真空,方便李鸿飞趁机大肆布置后手。

    所以,李鸿飞等不起,朱由检的杀意,不过是促使李鸿飞发动兵变的最后一剂猛药罢了。

    “我确实是心急了,但当初对您的承诺,并未更改分毫,只要有我在,只要给我十年时间。大明,还是您的大明,皇室,也永远只会姓朱。”李鸿飞信誓旦旦地说道。

    朱由检有一句话说的没错,即使朱由检没有起杀心,李鸿飞在权衡利弊后,也会选择动手,因为他等不起。

    一旦陷入党争之中,耽误了全国改革的最佳时期,别说是十年,就是二十年也别想完成大明的崛起计划。

    然而通过兵变夺权后,十年内真的能完成全国改革吗?

    其实李鸿飞并非夸大其词,如果将整个大明的利益比作一块蛋糕,那么改革的目的,就是重新刮分这块蛋糕。

    而这块蛋糕中的大块部分,之前基本都在贵族、士大夫、地主、富绅手中,老百姓却只能占据极小的一份。

    想要重新分蛋糕,自然就得朝这大部分既得利益者下手,可人家会答应吗?

    如果是以前,或许终李鸿飞一生,也无法完成分蛋糕的壮举,非是无能,而是不敢。

    但现在不一样了,李自成闹了一波,打了土豪,杀了权贵。

    多尔衮闹了一波,将半个大明的蛋糕财富直接打包带走。

    最有意思的是,多尔衮“打包”的这一份,偏偏被北伐军给劫走了。

    这下好了,大半个大明的老百姓,几乎回到同一起跑线,“蛋糕”却留在了李鸿飞的手上。

    李自成,多尔衮,双双做义务工,就连朱由检,也用他那蛮不讲理的方式,帮李鸿飞完成了改革最艰难的步骤,剩下的分蛋糕,只要朝中官员不出来捣乱,十年之内如果弄不好,李鸿飞真就可以找块豆腐撞死得了。

    “你说这些,只是想让我别给你添乱吧。”朱由检一语中的。

    确实,这个时候朱由检若是添乱,李鸿飞应付起来还真有点麻烦,尤其是得知黄德功大摇大摆进京之后。

    “媺娖,你方才不是说要去看望你弟朱慈焕吗?”李鸿飞想要支开朱媺娖。

    朱慈焕,朱由检第五子后世朱三太子原型,也是如今朱由检唯一的儿子,同样被李鸿飞“软禁”在了皇宫之中。

    “额那夫君,父皇,你们先聊着,我去看看弟弟。”朱媺娖明白李鸿飞这是要跟朱由检谈正事了。

    “老奴给公主带路。”王承恩也识趣地起身告退。

    很快,御花园里,除了四周巡逻的侍卫,只有李鸿飞跟朱由检二人了。

    “实话跟您说,事到如今,您已经没有多少筹码,如果真要闹起来,我确实会惹一身骚,但最后得利的,绝对不是您。想必王国兴死前,已经将缘由都告诉您了吧!”李鸿飞开门见山。

    朱由检如今唯一的筹码,或许就是皇室正统的身份,只要李鸿飞敢“害他”,那么无论朱由检是否“罪大恶极”,李鸿飞都得面对天下人的指责。

    能否将李鸿飞赶下台且不说,至少“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罪名他是坐实了。

    “一上来就摊牌,你的套路还是没变啊!”朱由检冷笑道。

    当初李鸿飞面圣,朱由检也是被这招打乱部署,从而一步错步步错。

    “不管什么套路,能用的就是好套路。其实我们现在,也算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了。”李鸿飞说道。

    民间猜测,与朱由检亲口承认,完全是两码事,古人讲究的是“师出有名”,没有确凿证据之前,谁都不敢轻举妄动。

    李鸿飞掌握了朱由检的龌龊证据,只要朱由检动歪心思,将李鸿飞发动兵变,挟持皇室的事情传出去,那么李鸿飞也会毫不客气,将其残害忠良的龌龊之事,昭告天下。

    至少李鸿飞现在已经有了军方的拥护,还有一帮上了“贼船”的文官,真要互相伤害,李鸿飞未必怕了朱由检。

    哪怕与天下人斗得“两败俱伤”,也绝对不会让朱由检得到丁点好处。

    “说吧,这次又要朕怎么做?”朱由检妥协了。

    不得不说,李鸿飞拿住了朱由检的软肋,即使朱由检再贪恋权贵,再六亲不认,但他对朱家几百年的声誉,却是十分在意的。

    从另一个时空,朱由检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他宁愿做出国君死社稷的壮举,也不愿束手待擒,给朱家皇室蒙羞。

    “很简单,做一个皇帝该做的事,如今是三权分立,至少大明的国策,您有参与权,臣不求您能始终站在臣这边,但求您能站在天下百姓这边!”李鸿飞十分诚恳地说道。

    没错,经历了两个月的梳理,李鸿飞已经扫除了朝堂上的障碍,是时候放宽对朱由检的“限制”了。

    所谓三权分立,皇权同样也很重要,至少在对外用兵上面,皇帝手上的这一票很关键。

    李鸿飞既然想要将君主立宪制延续下去,那就不可能永远对皇室实施软禁,永远霸占着皇帝手上的这一票。

    短时间独裁专权还行,时间长了,国会发觉自己不过是个摆设二比一,国会永远干不过李鸿飞,他们到时候能让李鸿飞好过才怪!

    再说他也不可能一直待在这个位置,必须给后面的继承者,留下一个好的榜样。

    “你就不怕朕第一个治的就是你?”朱由检一脸好奇道。

    确实,李鸿飞刚刚说了一大堆威胁的话语,结果最后话锋一转,却是要恢复他的自由,朱由检还真不知道对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其实您比我更清楚这两个月我做了什么,军队既不在我的手里,也没在您的手里,您拿什么对付我?暗杀吗?这种事您还敢冒险再来一次吗?”李鸿飞反问道。

    军队如今独立出去,朱由检根本指挥不动,至少在政治斗争方面,朱由检无法仰仗军队帮忙了。

    毕竟大家都参与过软禁皇帝的勾当,谁还敢主动投靠这个特别记仇的皇帝?

    至于暗杀,朱由检根本猜不透李鸿飞的底牌,上次才刚刚起意,都没具体实施,人家就先一步发动了兵变,再来一次,给朱由检十个胆子,朱由检都不敢轻举妄动。

    “你赢了,朕输的心服口服,权力什么的,朕就不挣了,就看看你小子,究竟能将大明带到哪一步!”朱由检表明自己的态度。

    不管朱由检此话是真是假,但至少在摸清楚李鸿飞底细,积攒足够力量的前提下,朱由检是不会轻易再整出什么幺蛾子了。

    “您放心,刚才就说过了,十年之内,绝对让你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大明!”李鸿飞信誓旦旦道。

    他需要的是时间,与其“软禁”朱由检,给天下人各种搞风搞雨的借口,倒不如豁达一把,换取短期内朱由检的全力支持。

    等到新的大明律通过,就算朱由检心里一百个不愿意,那也得按照李鸿飞制定的游戏规则走下去。

    毕竟现在的大明,别说杀皇帝,就连软禁或者废除,那都得冒天下之大不韪。

    可新大明律却有明确规定,皇帝失德,同样可以被议会弹劾,最严重的情况甚至可以予以罢免,并另立新皇。

    这便是李鸿飞最大的杀手锏,只要前期朱由检能配合完善三权分立制度,那么今后他若是敢乱来,同样也能依据合法手段予以罢免。

    而且,李鸿飞还玩了个心眼,要求国会在拟定大明律时,对皇帝的继位,由现任皇帝指定继承人,改成了顺位继承,并规定所有皇室成员,都享有皇位继承权。

    也就是说,以前皇帝高兴立谁为太子就立谁为太子这套行不通了,必须按照与现任皇帝的血缘亲疏关系进行排位。

    这本没什么,毕竟大多遵循长子继位的皇帝,基本都是这样安排的,只是并未如此正式地写进律法里面罢了。

    但后面还有一个不起眼的条例,那就是:所有皇室成员,都享有皇位继承权。

    这其实玩的就是一个文字游戏,因为公主也是皇室成员。

    朱由检为了获取“自由”,就不得不暂时配合李鸿飞稳定朝纲,从而加速推动新的大明律立法实施。

    只要熬过大明律正式颁布的这段时间,李鸿飞就算是彻底将皇权给束缚住了,到时候就算朱由检要闹嘿嘿,貌似皇室第一顺位继承人,可是太平公主朱媺娖啊!

    所以甭管朱由检刚才所说是真是假,李鸿飞心里其实一点也不担心
………………………………

第183章来自外界的阻力

    恋上你看书网 630bookla ,最快更新大国崛起1644最新章节!

    虽然李鸿飞软硬兼施,勉强算是稳住了大明内部的局势,但关外的满人部族,仍不可小觑。

    清兵入关前,整个东三省的满人数量大约在六十万左右(是人口而不是兵力),经历这几年的战乱,满清表面上看似损失惨重,但最终安全退出关外的,还是有大约四十万左右的人口。

    也就是说,这五年时间里,满清在关内,损失的基本都是汉人,要不是因为争夺权力而分家,满清的实力在关外还是十分强大的。

    李鸿飞若以为将满清赶出关外就能高枕无忧,那真就是大错特错了,关外可是满人的主场。

    且不说明军大部分士兵,都来自江南,不适应北方的气候条件,单就出关野战方面,明军就不是清军的对手。

    以前在中原,明军屡战屡胜,那是因为明军目标明确,就是为了攻城。

    中原腹地处处是城池,明军抱团攻城,那清军就得守城吧。

    如此一来,清军骑兵优势根本无法发挥,因为无论清军实施什么样的战术,明军就只有一个目的,攻城!

    加上关内老百姓的策应,使得清军对付的不单单是明军,更是天下千千万万的汉人百姓,岂有不败之理?

    然而现在不一样了,关外土地贫瘠,往往几百上千里,都难以见到几坐村庄,更别说城池了。

    这里是清军的主场,骑兵占据了天然优势,以步兵作为主力兵种的明军,除了固守城墙外,根本没法主动发起攻击

    既然只能防守,那就没必要浪费过多兵力在东北,裁军发展国内经济,成了李鸿飞目前最重要的任务。

    可大明不动,不代表满蒙等地不过来挑衅。

    由于大明要实施军制改革,所以不得不提前给底下老百姓透露风声,争取民意的同时,也是为了引出那些心怀不轨之人。

    结果国内军阀还没什么动作,国外势力倒是先跳了起来。

    按理说,明朝要裁军,主动削减实力,对周边国家应该是好事,完全没必要反对啊!

    可是人的贪婪是无止境的,尤其是得知,李鸿飞与朱由检闹“不和”之后,不少势力觉得这是个机会。

    能作为一国之主,或者一方势力的首领,都不是简单之辈,明朝这样大张旗鼓的裁军,非但没能让他们感觉丝毫安全,反而有种风暴来临前的沉闷感觉。

    稍微懂点军事常识的人都明白,兵贵精不贵多。

    以前大明号称雄兵百万,但朝廷能指挥得动的,只有十来万禁军,各地边军虽然强悍,但基本都是听调不听宣。

    说白了就是拿着朝廷的钱,养自己的兵,再加上吃空饷,虚报编制等情况,真正打起来,这些国家或者部落,往往面对地明军绝对不会超过十万。

    然而明朝一旦真正完成军制改革,将军队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那么周边国家以后面对的明朝军队,很可能就是整个大明的军队了。

    而且明朝军队为了保证足够的战斗力,在削减编制的情况下,定然会在武器装备上下功夫。

    明军如今在野战方面,都有能硬抗满清骑兵的战斗力,若是再予以加强,谁知道会整出一帮什么样的妖孽?

    所以要想瓦解明军的军制改革,那便是趁着明朝内部还未彻底稳定,率先挑起边界紧张氛围。

    1649年十月,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以大明封锁边界,关闭民间互市为由,纠结骑兵三万,绕过嘉峪关,进入西北地区大肆劫掠。

    而当时明军第六集团军,恰好在西北地区实施土地改革跟剿匪,于是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入境没多久,便一头撞到了十万大明国防军枪口上,仅仅一个月时间,便丢下一万多人马,仓皇撤回蒙古境内。

    本以为这只是一件小事,加上当时朱由检忙着迁都,李鸿飞忙着兵变,得知对方已经被打退,也就没有过多在意。

    谁成想,这件事被蒙古人记恨,于次年开春(1650年三月)由巴图尔珲台吉亲自率领八万骑兵,陈兵嘉峪关外,随时准备向明朝发起进攻。

    这巴图尔珲台吉或许没人知道,但他的第六子大家一定熟悉,那就是让康熙御驾亲征的葛尔丹。

    巴图尔珲台吉是西部蒙古部族的首领,而且没有被皇太极收服,属于蒙古八旗之外的部族势力,以前更是一直与明朝保持交好。

    可这次为什么要招惹大明呢?

    这其一是因为粮食。

    明军为了削弱关外满清的势力,实施了粮食禁运,并关闭了边关的几处民间互市城镇,别说粮食,就连铁器、茶叶、盐巴之类的,都不能流向关外。

    此举不但扼住了满清,同样也牵连了那些与大明交好的部族。

    可是李鸿飞当时也没办法,战争刚刚结束,北方本就千疮百孔,自己的老百姓都快吃不饱饭了,这粮食怎么可能运往关外。

    他不能指望商人自觉将粮食留在关内,只能实施军令,强行禁止双方通商。

    至于第二嘛巴图尔珲台吉实力膨胀,想要从大明这边捞点好处。

    当初明军登陆天津,五万蒙古八旗不战而逃,这些家伙最后都没在回满清的地盘,而是直接带领自己的族人,回到了蒙古大草原,投靠了如今实力最大的巴图尔珲台吉。

    一下子增加近十万人口,其中还有五万战兵,巴图尔珲台吉内心自然膨胀起来

    这还不算完,东北阿济格一部,也有了动作。

    之前多铎攻破扬州后,抓走的福王朱由崧,这时候也被放了出来,率领一众汉人降将,在宁古塔旧城,建立后明政权,扬言李鸿飞篡权窃国,鼓励各地将领起兵反李。

    朱由崧这头憨货,如果是在国内,早就被国防军给灭的连渣滓都不剩了。

    因为不但李鸿飞想灭了他,就算是朱由检,也不会允许他这样蹦跶,毕竟朱由检还没死,你朱由崧就跳出来建立政权,是不是太心急了?

    好在阿济格知道朱由崧不过是个搅屎棍,放他出来就是为了恶心明朝,吸引明军注意力的。

    相信这种情况之下,不管李鸿飞还是朱由检,都会宁愿放弃对付西北边的巴图尔珲台吉,也要派出大军死磕东北的朱由崧。

    无论是明军将注意力放在哪一边,他们满清都能从中渔利

    “好家伙,一个在西北,一个在东北,相隔万里之遥,竟然能同时搞事,这怕不是什么巧合吧。”

    李鸿飞得知情报后,第一反应就是有人从中作梗。

    “满清鞑子还未死心?不过他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朱由崧那边还好解释,可巴图尔珲台吉那家伙不傻,真敢将我大明得罪死了?”李定国不解道。

    “或许这里面还不止满清的身影。”李鸿飞忽然说道。

    “什么意思?”李定国更不明白了。

    能在边境搅动如此大的阵仗,除了满清有这个能力,还会有谁?

    “嘉峪关那边有八万蒙古骑兵,而且去年还绕过长城对关内实施了劫掠,你觉得我们需要多少步兵,才能将这八万骑兵挡在边境?”李鸿飞问道。

    “保守估计,战兵不能低于六万,地方守备军同样不能低于六万,否则很难对其形成围堵,稍有不慎,对方就能冲入关内,对西北百姓造成伤害。”李定国回答道。

    李定国的数据很悲观,即使如今装备精良的明军,十二万对八万也才能勉强应付。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西北地区大部分荒无人烟,可以利用的城池实在是太少了,两条腿再厉害,也跑不过人家四条腿,人家根本不用跟你打,光是遛弯就能将你遛死。

    “那你知道如果按照军制改革实施后,嘉峪关附近,有多少战兵,多少守军吗?”李鸿飞再次问道。

    现在西北有一个还在搞土改的集团军,加上嘉峪关的三万战兵,对付八万蒙古骑兵绰绰有余。

    但前提是,这段时间内,不要实施军制改革。

    “您是说他们冲着军制改革而来?怎么可能,这帮蒙古人吃饱了撑的?”李定国不信。

    人家在边境上搞事情,跟你的军制改革有什么关系,说李鸿飞疑神疑鬼都不为过。

    “好,蒙古人的目的是什么暂且不提,我来告诉你,实施军制改革后,西北地区有多少兵力。”李鸿飞一边拿出改革计划书,一边指着地图说道:“按照改革之后的国防军数量,整个西北地区,我们只能布置六万战兵,两万守军,总兵力仅仅八万,如果这时候巴图尔珲台吉入关,我们最少还得调一个军(三万人)过去,才能将对方赶出国境。”

    战兵跟守军最大的区别是战斗力,但对付骑兵,不仅仅是战斗力的问题,更需要强大的机动力量,这一点上,明军没有,只能用人数来弥补。

    “这有什么?不就是一个军吗?就算调过去了,咱们也还有二十万战兵,并不影响军制改革啊!”李定国说道。

    他明白李鸿飞是担心,军制改革如果没有足够的军队震慑,很容易引起国内军队将领的反弹,稍有不慎,改革很可能引发内战。

    但就算往西北增兵,那也只不过调走了三万人,根本算不得什么。

    “关键是,东北这边还有个朱由崧!他这样挑衅,如果不能以雷霆手段灭了他,我大明颜面何存!”李鸿飞再次说道。

    没错,相比于巴图尔珲台吉,朱由崧的威胁更大,人家毕竟是大明皇室,在东北地区妖言惑众,说李鸿飞控制了朱由检,再加上去年的兵变早就闹得沸沸扬扬。

    这时候就算朱由检亲自出面澄清,也难保不会被有心人歪曲事实。

    唯一的办法就是——打!

    直接出兵灭了对方,看看谁还敢动歪心思。

    之前李鸿飞就准备在国内找个软柿子,结果大家都很识趣,现在有了挑头的,不灭掉对方,难免不会有更多跟风的家伙出现。

    杀鸡儆猴,朱由崧必须死。

    “我明白了,一旦我们对朱由崧开战,那么又得去掉十来万战兵(劳师远征,军队少了更加不行),剩下一个集团军,除了防备京畿重地外,还得防御满清跟蒙古八旗,根本没多少兵力应对军制改革的突发事件了。”李定国也反应过来。

    原本计划,西北驻守六万战兵,东北驻守六万战兵,华中以及京畿共同驻守六万战兵,再配合这些地方的守军,巩固边防绰绰有余。

    剩下的十二万战兵,则可以专心应付国内的军制改革。

    可现在倒好,西北不得不防,而东北又不得不打,一下子两线开战,国内的军制改革短时间内是没法实施了。

    “要不咱们缓缓,先解决眼前麻烦,这改革什么时候不能改嘛。”李定国出主意道。

    “难啊!现在大部分军队被打散,正是军制改革的最佳时机,一旦土改跟山匪被剿灭,各个集团军司令收拢兵权,谁还会让国防部去刮他们身上的肉?”李鸿飞叹息道。

    如今确实是最佳的军制改革机会,为了这一天,从当初西征的初次军改到现在,李鸿飞足足谋划了三年,如果不能成功,等到这些封疆大吏都醒悟过来后,绝对会团结一致,抵制国防部的改革方案。

    “鞑子实在是太狡猾了!”李定国气愤道。

    他为了这个计划,也是花费了大半年心血,如今眼看就要成功,却不得不放弃,不惋惜是不可能的。

    “我之前就说过了,这里面不止有满清的身影,阻止军制改革最终的受益者,可不是满清跟蒙古人,惹急了劳资就算拼着不进行改革,也要灭了他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李鸿飞冷冷地说道。

    “您是说”李定国这次终于明白了。

    定然是军队中的领兵大将从中搞鬼,只有他们才会希望军制改革失败。

    巴图尔珲台吉需要的不是战争,他们只是想要获得互市的机会,只要有将领承诺,破坏军制改革,到时候就能恢复以往的大明边关守军体制,巴图尔珲台吉自然会十分痛快地答应。

    而东北那边,如果没有明军将领在内部策应,朱由崧建立后明的消息,怎么可能这么快传入关内?(朝廷与地方百姓,几乎同时得知后明的消息)

    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