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644-第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连郑芝龙这样常年混迹南洋的“海盗头子”,都不被荷兰人看在眼里,这支最近一年才组建的南洋水师,自然不被荷兰人看好。
如果各船舰长都换成郑芝龙的手下,荷兰人也许还会忌惮一番,但仅仅只换炮手的话,那就另说了
只是连荷兰人都不知道,这二十一艘战舰上的舰长,在南洋水师组建之前,都有过十分丰富的海战经验,甚至有部分舰长,不仅参加过台湾海战,更是曾在郑芝龙的华夏远洋贸易公司任职,并参与了多次海上剿匪作战。
最最恐怖的是,这支舰队的指挥官,便是两年前,指挥福建水师攻入台湾,迫使荷兰、西班牙、倭国人签订投降协议的将军郑经。
只能说华夏人的名字太复杂,一个人可以有好几个名字,让外国人傻傻分不清罢了。
“我倒是不担心别的,只是那艘领航的旗舰太过庞大,让我隐隐感到不安。”约瑟霍拉夫说道。
出于保密需要,郑成功并未邀请两国使臣,乘坐宣威将军号。
但即使离得很远,约瑟霍拉夫凭借一名海军的直觉,还是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
“那个大家伙?哈哈华夏人胆子太大了,居然为了增加火炮数量,而造出如此庞大的怪物。虽然它航行的速度确实挺快,但你不知道,体型越大,越容易成为命中的目标吗?”荷兰人笑着说道。
在他看来,与其花费精力,造如此巨大的战舰,倒不如多造几艘中型战舰,这样在面对敌人成百上千的战舰围殴之下,也能轻松应对。
好吧,数量取胜的观点,还是目前各国海军的主流思想,吨位致胜的时代还没到来
………………………………
第203章推行纸币
恋上你看书网 630bookla ,最快更新大国崛起1644最新章节!
郑成功的舰队,从班达亚齐港出发继续西行,接下来的航程,将由英荷两国使臣带路,因为大明水师,还是第一次踏入这片水域,所以需要有个熟悉的向导。
郑成功一面命令船上技术人员,利用指南针、风向标等测量仪器,开始测绘航海图,一面命所有船员加强警戒,随时应对突发状况。
出使欧洲的舰队,还在一望无际的海洋中前行,而大明境内,却再次发生了一件大事。
自从华夏银行与大明官府正式签订借贷合约后,华夏银行在大明境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连带着华夏银行的一纸本票,也成了能与真金白银相媲美的硬通货。
不是没有投机倒把之人,试图制造假本票浑水摸鱼,但华夏银行本票,采用了最新雕版印刷技术,以及水印防伪识别标志,除非大明皇家科学院中的顶尖科学家联合仿制,否则一般的老百姓,还真没办法造假。
市面上出现假本票的难度,甚至比假银子与假铜钱更大,于是两相比较之下,商人们更愿意使用华夏银行的本票,作为日常买卖的交易本金。
只可惜华夏银行本票数额太大(只出一百两白银以上的本票),不适合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交易。
好在这种情况,随着华夏银行,在沿海各大港口,以及内陆各大省份,开设起分行后,终于得到改善。
就在南洋水师出使欧洲一个月之后,华夏银行忽然推出一种新型产品――龙币。
“龙”是皇权的象征,皇宫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华夏银行能推出龙币,很大程度上,是获得了大明朝廷的支持。
即使一家银行的势力再庞大,但一国货币系统,却也不是某个民间势力有能力发行的。
华夏银行本票,采用的是替换性质,既:商人在银行每存进一百两白银,华夏银行才能开出一张一百两白银的本票,根本不敢多印。
但货币不同,只要有一定贮备金防止挤兑,就可以五倍甚至十倍地印制纸币。
比如银行有一千万两白银储备,那么它就敢印制价值五千万至一亿两白银的纸币。
如此丰厚的利润,即使华夏银行势力再庞大,也不可能独享,甚至大明朝廷若不是想要借助华夏银行的影响力,都会撇下华夏银行自己单干。
所以最终的龙币铸造,大明朝廷一分钱不花,却占今后纯利润的百分之四十九,而华夏银行一众股东加起来,只能占到百分之五十一。
为何只让朝廷占据百分之四十九,其实也是李鸿飞深思熟虑的结果,他担心朝廷尝到了印制龙币的甜头,会控制不住贪恋,尤其是在今后爆发战争,以及抵御自然灾害的时候,朝廷为了筹钱,从而大肆印制龙币。
凡事由过而不及,纸币发行量太少,会让纸币变得很值钱,从而引发囤钱危机,就像以往的铜币与白银一样,那些投机倒把的商人,会大肆囤积,以待涨价后再抛出来赚取差价。
而发行太多,又会造成货币泛滥,大明当初发行的宝钞,就是不按照市场需求,胡乱发行的结果。
如何保证市场平衡,这就需要一个专业机构,时刻把握市场动向,以便随时对其进行市场调控。
朝廷不太适合做这种事,因为朝廷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国内安定,牵绊实在是太多了。
在另一个时空,为了应对战争,从而大肆发行纸币,导致纸币泛滥贬值的例子不胜枚举。
反倒是一心只为逐利的华夏银行,更能胜任,虽然本质上来说,他们只是想要保证龙币利益的最大化,但也从侧面保证了市场经济的稳定性,不会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的尴尬局面。
所以,让华夏银行一众股东,共同占据百分之五十一的股份,同时掌握龙币铸造的主导权,才是目前最好的处理方法。
或许等到几年之后,龙币在大明境内趋于稳定,朝廷最终会收回这个权力,但那也是以后的事情了
此次华夏银行发行的龙币种类分为:一角、五角、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五十元、一百元,共八个币种。
由于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它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只有明朝中期之后,为了获得大量铜来制造火器,这才开始采用,不太成熟的银本位货币制度),也没有主币副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
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
所以经过华夏银行与朝廷官员多次磋商,甚至还惊动了国会议员,最终才定出一个兑换比。
既:一角龙币的购买力,相当于一文铜钱,一百元龙币则等于一两白银。
大明在以银作为本位货币之前,一两白银便相当于一千文铜钱,也就是一贯或者一吊钱,刚好与如今的龙币比例相当。
虽然使用银本位之后,铜价有所跌落,甚至有段时间,一两白银,可以兑换1300到1500文铜钱,但随着军器局大量采购铜来制造火炮,铜价再次有所回升(如今保持在了1200比1的兑换比例)。
何况一直以来,大明虽然推行了银本位,但货币市场却十分混乱,不少地区的百姓,还是只能用铜钱作为日常消费,而铜钱的不稳定性,往往就造成了老百姓手中货币,无形之中的亏损。
以至于为了避免这种亏损,部分老百姓甚至不敢轻易消费,严重阻碍了大明经济发展。
如今推行龙币,却依旧使用银本位,也就是说,虽然一角钱,确实可以当做一文铜钱,但老百姓完全可以将价格不稳定的铜币,兑换成相对稳定的龙币,这样一来反而加速了龙币的推行速度。
当所有老百姓都习惯使用龙币后,尾大不掉的铜钱,也便能正式退出货币市场了。
“李大人,我就不懂了,为何非要接受铜钱兑换龙币,你知道现在一两白银可换多少铜钱吗?足足1200文!也就是说,人家花费一两白银,便能在老百姓手中兑换到1200文铜钱,然后又用这1200文,去华夏银行兑换一百二十元。这样一倒腾,平白无故赚走二十元龙币,这买卖华夏银行亏大了!”吴浩对这种兑换手法很不满。
按照他的想法,这种口子不能开,一旦龙币不被世人接受,那么便会有大量百姓,采取这种先以铜钱兑换龙币,在转转手将兑换到的龙币,换成银子的事情发生。
一番倒腾下来,老百姓手中一两白银,则变成了12两白银,直接增值百分之二十。
“你呀!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我且问你,老百姓将所有铜钱,都兑换成了白银,他们平常购买柴米油盐怎么办?”李鸿飞反问道。
确实,一两白银,相当于一百龙币的购买力,可谁家出去买盒针线,也揣着百元大钞?
而且就算揣着百元大钞,可商家总得找零不是?
碎银子虽然也有,但碎银子的重量极其不标准,也很难现场进行切割。
若是碎银子找多了,商家要亏本,若是找少了,老百姓又不划算。
这也是为何铜钱一直尾大不掉的根本原因,官银的标准计量是以两为单位,那些几钱几钱的碎银子,全都是民间私自切割出来的,真正用于交易中置换差价的,主要还是铜钱,原因无他,铜钱足够标准,谁也不吃亏。
如果真像吴浩所担心的那样,老百姓全部将铜钱换成银子,李鸿飞反而该笑了。
因为华夏银行兑换铜钱有一个规矩,那就是只进不出,你拿多少铜钱过来兑换,我都照单全收,但要想从我这里兑换铜钱,门都没有。
如此一来,只要挺过前期的挤兑风暴,市面上便会只流行两种货币,一种是金属硬通货币――白银。
另一种则是纸质货币――龙币。
“大人的意思,是要绝了这铜币市场?但大人可知,这民间铜币究竟有多少吗?”吴浩还是有些担心。
大明立国两百八十余年,期间铸造的铜币不知几何,若是一下子全部涌出来,要不了多长时间,华夏银行就会因为储备金不足,从而陷入挤兑风波,龙币计划也会因此破产。
同时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铜钱作废,华夏银行兑换的这么多铜钱,岂不是一个无底洞?
就算熔炼之后卖给武器制造商,但这其中又是一大笔亏损,华夏银行发行纸币确实赚钱,但也不能这样亏下去吧!
“其实你先前那套换算方法确实很精明。”李鸿飞没有直接回答,反而是夸赞起吴浩的铜钱换银钱的方法。
“这算不得什么,只要是稍懂算术的人,都能明白这一道理。”吴浩回答道。
“既然所有人都懂,那你若是想赚取更多差价,你会怎么办?”李鸿飞再次询问道。
“还能怎么办,就按照刚才的办法,以白银收购铜钱,然后去华夏银行兑换出更多的白银,然后继续收购铜钱如此反复,绝对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吴浩说道。
“然后呢?当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你觉得铜钱还会如现在这般廉价吗?”李鸿飞笑着说道。
“您是说大人英明啊!”吴浩瞬间便读懂了李鸿飞的意思。
现在的铜钱确实不值钱,一两白银能置换1200文铜钱,但所有人都在储备铜钱,置换铜钱的时候,铜钱也就不自觉地开始升值了。
而且随着华夏银行只进不出的兑换策略,铜钱与银钱的价格比例也会急剧缩短,变成1100:1,1050:1即使变成华夏银行规定的1000:1也有可能,说不定随着时间推移,市面上的铜钱越来越少,最终变成900:1或者800:1也不是不可能。
到时候铜钱又失去了购买力,必须兑换成龙币,最终结果只能是白白便宜了华夏银行。
毕竟铜价上涨,会导致武器制造成本增加,而华夏银行兑换下来的铜钱,却始终是按照1000:1进行兑换,即使按照普通铜价卖给武器制造商,哪怕还会有所亏损,但也亏得不多,可谓是一石二鸟。
“所以只要挨过了前期的挤兑风暴,今后华夏龙币的坚挺程度,将与白银一般无二!为此,华夏银行准备了八千万两(2500吨)白银储备,足以应对眼前的危机。”李鸿飞信誓旦旦地说道。
这些白银储备,可没算上沿海各地商人存入银行的资产,纯粹是当初几家入股商户投资的本金,加上最近这段时间,从南洋地区开采矿石赚取的利润。
其实在准备发行龙币之前,李鸿飞就考虑过如何与铜币进行置换,最初的想法,是按照市场行情,直接用白银兑换同等值的铜币,这样一来,就有效避免了铜钱兑换龙币的差价。
但为了尽快打开龙币市场,确定龙币的货币地位,李鸿飞这才让华夏银行“大放血”,直接实施龙币与铜钱等价兑换。
最初就连吴浩都觉得这个方案很疯狂,更别说得知这一消息的老百姓了。
“可这样做,华夏银行确实不会亏钱,甚至有可能大赚一笔,但最终苦的还是老百姓啊!”
好吧,吴浩就是一个没有原则的人,一开始他担心老百姓从中赚取差价,让华夏银行亏损严重。
现在又开始担心,华夏银行从中获利太多,让老百姓亏损严重。
毕竟一旦取缔了铜币市场,华夏龙币自然会独占鳌头,可华夏龙币的成本有多低廉说白了就是一张纸而已。
只要确立了龙币的坚挺地位,这张一文不值的“纸”就能变成值钱的货币了。
“你就放心吧,真正敢赚取其中差价的,都是那些喜欢投机倒把的商人,这次就当给他们一个教训,让其明白,什么钱能赚,什么歪主意不能打!”李鸿飞冷冷地说道。
确实,一户普通老百姓,全家的积蓄,也不会超过十贯铜钱(一万两千文左右),这些人哪有魄力进行大宗量的货币置换。
只有那些世家财阀,一直以囤钱屯田赚取差价的家族,才敢动这个歪脑筋。
如果这些人能在铜价上涨之前及时抛售,或许还真有得赚,可如果贪心不足,则有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看清爽的小说就到
………………………………
第204章冲突
恋上你看书网 630bookla ,最快更新大国崛起1644最新章节!
由由于事先考虑不足,无奈之下,刘孔昭只得暂停与英、荷两国使臣的会谈,转而先打发走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再说。
葡萄牙与西班牙,说白了就是来陪衬的,但人家既然跑腿,总不能空手而回吧。
更何况李鸿飞的目的,就是要搅浑这潭水,几十艘蒸汽战舰,或许无法对欧洲地区造成什么影响,但对付欧洲人在非洲、美洲以及中东地区的殖民地,还是有不小的威胁。
最不济,组成一伙海盗,专门劫掠往返欧洲的商船,坐收渔翁之利,也会让这两国赚的盆满钵满。
原本最初的商议,是留出三十艘蒸汽战舰的份额,让葡萄牙与西班牙两国平分,但刘孔昭心中更倾向于葡萄牙人,毕竟明朝这十几年的战争中,葡萄牙人还是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红夷大炮与弗朗机后装火炮,都是葡萄牙人帮忙带过来的,可以说两国之间,已经有了军火贸易往来。
再加上葡萄牙人,帮大明将原本荒无人烟的澳门,打造成了沿海地区相对繁荣的贸易港口,明朝理应做出一番表示。
所以最终葡萄牙人获得了二十艘蒸汽战舰的购买份额,西班牙人则仅仅只有十艘。
然而这两个国家的使臣,就像吴浩当初说的那般,除了抱怨份额太少之外,丝毫没觉得二十万一艘的蒸汽战舰太过昂贵。
一口气卖出了三十艘即将淘汰的二手货,并赚取了足足六百万两白银,可刘孔昭却开心不起来,真正的大头,以及左相大人提出的要求,他可是一件都没办成呢。
“这么说来,却是我疏忽了。”听完刘孔昭的解释,李鸿飞坦然道:“是我考虑不周,两件事都是国之大事,区区使臣还真没法做决定。”
“那要不让他们先回去,等禀明了各自的国王,在做决定?”刘孔昭询问道。
不等李鸿飞发话,一旁的李定国便抢先开口道:“不行,西夷小国,距大明万里之遥,这一来一回,时间太长,谁知英荷战争会打多久?等到战事尘埃落定,那一切都晚了!”
国防部的一群人,由于常年与战争打交道,所以对时间以及距离尤为敏感,李定国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谈判拖得越久,变数越大。
“李将军说得不错,一来一回,少说也得一年时间,这事儿不好办啊!”李鸿飞感叹道。
李鸿飞的目的是马六甲与羊毛,而这两样东西,都必须在英荷战争胶着的情况下“趁火打劫”,故而他也觉得不能拖。
历史上,第一次英荷战争,不过是打了两年左右,而如今距离双方开战,已经过去一年,就算两国使臣回到欧洲时,战争还没结束,但想必局势已经明朗,对于明朝提出的要求,两国领导人完全可以直接否定。
“如果是从大明出发,前往欧洲签订协议呢?这样岂不是省下了半年时间!”刘孔昭忽然想到。
“你是说,派遣能做决定的使臣,出使欧洲各国?”李鸿飞问道。
“没错,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刘孔昭回答道。
英荷两国使臣没法做主,那是因为明朝是突然提出的这些条件,而且要求又高,甚至对于荷兰人而言,属于狮子大开口,没有国内的答复,自然不敢轻易做主。
但明朝使臣却不一样,他们在出使欧洲之前,心中已经有了预期的底线,能谈成就谈,谈不成拉到,所以刘孔昭这个提议,还是很不错的。
“这个提议可行,我们甚至可以派遣一支舰队进入欧洲,英国人的目的,是希望我们不要插手帮助荷兰人,想必他们要是得知有舰队抵达欧洲,肯定会坐不住。至于荷兰人,同样也是这个想法,他们可不愿意看到我们帮助英国人,到时候就算再不甘心,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李鸿飞说道。
如今英荷双方实力,正处于一个微妙的平衡中,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另一方绝对会陷入绝境,而大明派遣的舰队,就是打破这种平衡的最终筹码。
所以无论英国人还是荷兰人,都不希望大明水师加入他们的敌对阵营。
“还有一点,我们的新一代蒸汽战舰,航速已经达到了十五节,根据以往的海航经验,顶多三个月就能抵达欧洲。”李定国补充道。
新一代蒸汽战舰,虽然同样属于木制战舰,但它的动力系统,几乎与铁甲舰相差不大,而且由于排水量更轻,其速度甚至超过了铁甲舰。
早前约瑟・霍拉夫等人乘坐的蒸汽轮船,是最初蒸汽轮船的改进型号,加上又是民用商船,航速仅有六节左右。
即使这样的商船,也能在短短二十五日之内,从最南端的香港,抵达北边的天津大沽口。
而十五节的战舰属于什么速度?
几乎与后世清朝末年的铁甲舰速度相当,在有经验的航海家(英国人跟荷兰人都可以做舰队领航员)带领下,三个月之内绝对能抵达欧洲。
“让郑成功率领南洋舰队出使欧洲吧,顺便将铁甲舰也带上,毕竟欧洲正在爆发大规模海战,蒸汽战舰虽然有速度优势,但它的数量还是不够,万一遇到攻击,难保不会吃亏。”李鸿飞安排道。
新式蒸汽战舰,如今一共才造出五十艘,而且施琅的北洋水师,同样需要新式战舰充门面,所以南洋水师只有三十艘新式蒸汽战舰,面对欧洲动不动就是几百艘战舰齐出的场面,没有一艘皮糙肉厚的战舰,还真的镇不住场面。
而且蒸汽战舰是需要烧煤的,如果在海外没有燃煤补给点,蒸汽战舰就只能依靠风帆动力了。
所以必须要有一艘,能抗住岸防炮的铁甲舰,在没有燃煤补给的情况下,武力夺取附近港口,并搜集煤炭资源。
李鸿飞与李定国,你一言我一语地,对此次欧洲之行进行着补充,而一旁的外交部长刘孔昭却越听越心惊胆战:这哪里是出使,简直就是进行远征啊!
其实刘孔昭的猜测还真没错,李鸿飞与李定国,就是在做海洋远征的先期准备方案,而且这次出使欧洲,就是为了让大明水师官兵,熟悉西方航线以及海上的各种气候条件。
之前由于没有航海图(郑和的海图被销毁,而且郑和是沿大陆架航行,弯路走得太多,并不适合如今的海军)所以尽管明军水师强大,却也只敢在南洋附近打转。
哪怕这些年,李鸿飞一直派遣商船前往欧洲各国,但却因为商船没有抵御风暴的能力,同样只能沿大陆架航行,这不是海军所需要的。
如今有英国人跟荷兰人这两个海上强国的带路,南洋水师正好借此机会,绘制最新的航海图,也就是荷兰海军跟英国海军所走的远洋路线图,既:从马六甲海峡出来,不经过孟加拉湾,而是直接横跨印度洋,先经斯里兰卡,然后从斯里兰卡往西南方向航行,走最短的距离,进入南非好望角,穿过好望角,一路北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