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大宗师-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是因为这场意料之外的大雪,使得李自成‘断尾求存’的计划根本无法实施,雪地行军,在有史以来的兵书战策中,维有一个‘李愬雪夜入蔡州’是一方成功的案例,天气因素即使是在三百年后,也是人力所不能抗拒的。
接受了孙府盛情邀请的李赤心,此时正闷闷不乐地坐在孙承宗的书房里,与孙老头两个人红炉烹茶,赏雪怡情;不过两个人面前的一局进入到了中盘的厮杀,却是久久不见有人落子。
(本章完)
………………………………
第136章 一品豪门(一)
李赤心应邀住到孙府,一来是由于孙承宗真诚相邀;二来,高阳城中天降瑞雪,却打乱了他们一行赶回伏牛山的计划;另外就是,红氏已经危在旦夕,虽然两个人没有肌肤之亲,却也是夫妻一场,李赤心自然不想让红氏毙命于路途之上。
昨日孙之沆接到李赤心几个,一行车马转过几条宽阔的街巷,便径直来至府右街的角门前。老码头王长顺远远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正踞坐在两条大板凳上,说东谈西呢。
领头的一个管事,见了这厢自己的车马,又看到几个府内当差的家人在前开道,连忙一路小跑来到一个家人的面前,躬身施礼,询问要不要撤去角门的门槛,放车马进去,却见这个家人只是微微摇头示意,便不再理会殷勤的管事,领着车马继续向前。
随后而行的刘二虎,看到更远处孙府正门的石狮子前,簇簇车马人流不断,不由得向轿车中望了一望。
前一世李赤心大小也是个房地产商,豪门大院进得多了,对于这类的深宅大院已经有了免疫;老码头王长顺连紫禁城的大门都远远看到过,虽然城门有御林军把守,不会放他进去;但是王长顺好歹也是走南闯北见过大世面的人,自然也是不露声色。
刘二虎领兵多年,破开的寨子杀掉的官吏就不计其数,就是抚台衙门他都进去放过火,更甭说此类的大宅门。
李来亨可就不同了,他爹杀人放火之时,大多不会带着他前去;也就是李赤心真心喜爱这个儿子,这才不管不顾地将之带着了身边。当年破开凤阳府的时候,小家伙还在牙牙学语,随着闯军东游西荡地闯世界,穷山恶水见得多,深山古庙也进过不少,如今见到如此恢宏的豪宅,一时惊得说不出话来。
一路之上,侃侃而谈的孙之沆,见得李来亨的神色,心中暗爽;小丫头更是鄙夷这个小土豹子的不堪,“小坏人,如我家师兄这般的宅子,你这个土豹子可曾见过?”
当两个总角小儿口水互搏之际,孙之沆暗地里瞥了一眼,在车厢中危襟端坐的李赤心,只见他神色泰然自若,丝毫没有畏缩不前之感,显然不是那些没有见过世面的土财主,不由得心生好奇。
前一日,祖父从自己口中知道了这位惹上了银钱官司的李公子,竟然就是与他在高阳城外见过的夏川李锦;又得知小师妹更是夏川李锦的夫人所救,于是连夜命人在孙氏大车店中值守,又让自己亲自邀请此人来府中盘桓。
他与夏川李锦打过交道,知道此人定非普通人物,不过惹得祖父大人将之视为忘年之交,却是让孙之沆心中略微有些不平。
他孙之沆年轻风流,五岁进学、七岁从老祖宗习武,不仅在这高阳城中,就是北直隶的地面,无人不知孙氏稚虎年少多艺、文武双全,现如今祖父显然极为看中这个莫名其妙之人,让孙之沆的心中为之不快。
李赤心倒是没有多想,能够进得孙府,就意味着会有更多更好的资源,供自己救治红氏,即使是让这个与自己未曾有过肌肤之亲的女人多活一日,他的心中都会少一分愧疚,“谁说商贾重利轻离别的,我李赤心为了红氏可以牺牲别人的一切!”
让李赤心没有想到的是,一行车马,竟然行至孙府的大门处方才停下来。只见府右街的街北,蹲着两个张牙舞爪的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的长凳上,分坐着十几个冠服华丽之人.两扇紧闭的正门金钉密排,东、西两个角门处正有人迎了出来。
有人在车外放好了轿凳,李赤心下车后驻足观瞧,看那府门的正中有一匾额,匾上墨书大字“孙府“,匾额上的字体大气磅礴,显然是出自大方之家的手笔。
李来亨被人抱下车来,他初时还有些畏缩,此刻小孩子见猎心喜,蹦蹦跳跳地跑到孙府的大门前,垫着脚摸着府门上茶盏大小的金钉,小人儿拼尽全力想要推开府门,可是两扇紧闭的大门却是纹丝不动。
李赤心守在后一辆轿车旁,看着孙府的两个婢女逐一下了车。他在心中想道:“莫不需要我亲手,将沉疴不起的红氏抱进孙府?”
孙之沆下车之后,便一声不吭地站到台阶下,专心看着李来亨在府门前玩耍,仿佛他此刻的全部责任,就是看护好这个顽劣不堪的小童。
“小坏人!你还要进府不?”一脸傲娇的小丫头,臭屁的鄙夷李来亨,就是个不懂规矩的坏小子。
李赤心顾不上两个小儿在那厢斗嘴,就见西边角门出来一乘暖轿。
厚呢子暖轿,由两个穿着齐整的轿夫,径直抬到了红氏所乘的车马一侧,然后两个轿夫便躬身垂首,侍立在这顶暖轿的两侧;先下到车厢外的两个孙府婢女,踩在轿凳上将车帘挑起,两个人各扯着一脚锦被,将红氏搭进到了暖轿内。
李赤心赶忙招呼来亨跟上,他自己与孙之沆先后进了侧门。那两个轿夫一声轻呼,将轿子从侧门抬了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
二门中出来了几个婆子,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她们簇拥着,将暖轿抬了进到二门之内;李赤心见众小厮退出,有几个婆子上来搭起轿子,复往里面走去。
此时孙之沆倒是来了精神,上前与李赤心寒暄几句,两个人携手进了一处垂花拱门。进到门来,两边都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中的地上,放着一个紫檀架子的大理石插屏。
李赤心拉着来亨的手,随在孙之沆的身后转过插屏,便看到了精致的三间小厅;几个人走过小厅,后面就是二进的正房大院。
他的视线越过假山水池,迎面里看应该是五间上房,尽皆是雕梁画栋;两旁边厢房的穿山游廊上,挂着各色的鸟笼,鸟笼外面罩着蓝棉布的帷笼。
第一次发文,第一次上架,第一次求票票,年末岁尾,如果大家觉得《明末大宗师》好看,还望您收藏品评,多多推荐!
(本章完)
………………………………
第137章 一品豪门(二)
三个人正走着,就听见身后有蹦蹦跳跳的声音追了上来。李赤心等人还没等回头,就听见一个熟悉而又臭屁的声音说道:“小坏人,你晓得鸟笼里都是什么鸟雀么?”
“恨,显你知道,小爷就是不问!”李赤心心中好笑,倒是没想到好奇心盛的儿子,此时这么有骨气。
“你不问,我偏要告诉你!”小丫头的声音很是愉悦,显然比此中鸟雀的鸣叫还要好听几分。
“你刚才要是问了,我才不会告诉你!”
听到这里,孙之沆首先一个没忍住,“噗嗤”一下笑出声来。
“小坏人,你看这个扁扁的笼子,这里面养的是能与大师兄说话的鹦鹉;那个里面是画眉,它叫得好不好听?”要不是小孩子没有隔夜的仇,没过多久,两个小人儿就有说有笑地戏耍到了一处。
临到正厅的台阶两旁,立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她们一见孙之沆引着李赤心等人来了,便忙都笑着垂首说道:“少爷、小姑姑!刚才老太爷还念叨呢,说来可巧就引着贵客来了。”
于是她们几个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向屋子里面回话:“少爷、小姑姑引贵客到了。”
李赤心等人还没走到屋门口,臭屁的小丫头抢先一步扎进了屋内,紧接着就听见一个略显苍老的声音道,“小师妹,也没有帮着师兄将贵客接到啊!”
正厅的房门口人影一闪,一个花甲老者携着臭屁的小丫头,突兀地出现在了李赤心的眼前。
到了正厅落座,李赤心这才发现世界原来真的好小,自己一面之缘的老者,竟然就是孙之沆的祖父大明一品首辅孙承宗。
老者满意地看着李赤心目瞪口呆的样子,心中好笑的道,“原来并不是此子傲视权贵,只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啊!”
倒不是李赤心少见多怪,此时他心里翻江倒海真是有缘由的,“孙承宗啊!一代文宗领袖明末的文坛不算,他还是明末为数不多,能够与满清鞑子相抗衡的军事家;眼前这一位可是曾任兵部尚书、蓟辽督师、东阁大学士的牛人。”
孙承宗见李赤心眼中由衷地流露出崇拜的目光,老人的心中很是受用。完全放下心态的老者,全然没了当朝一品的威严,他招呼来亨来到自己的身边,老少二人嘘寒问暖,甚是自在热闹,孙承宗又命人端上来蜜饯果子,招待这个不懂客气为何物的小客人。
李赤心打量着老人,眼前正在享受含饴弄孙之乐的老人,可是硕果仅存的几位值得自己尊重的大明人。
看着说说笑笑的一老一少,李赤心的头脑中也没闲着,“与其说大明亡于流寇;或者说大明亡于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的城门,迎来了尚在茹毛饮血的客人;不如说大明亡于党争,亡于大明朝廷一手扶植的豪绅权贵。正是这些崇祯最为信赖的贴心人,他们不仅独占了大明的利益而没有丝毫的反哺,却是变本加厉地将本阶层的利益,置于了整个大明朝廷的安危之上……”
李赤心想到这里,不仅苦笑着自我打趣道,“你作为大明朝廷的死敌,竟然会替死敌的安危着想;如果大明朝廷不亡,凭他的亿万民众、百万大军,又不像是鞑子那般缺盐少铁、饥寒交迫。如此庞然大物一旦有片刻自省,全力假于己身,雷霆一击之下,自己的虎贲营还不顷刻间就化为齑粉?”
他坐在客座上变颜变色,连一旁陪客的孙之沆都觉得“此子竟是如此不堪,祖父退居泉林,俨然是掉了牙的猛虎,却让夏川名门为之胆寒……;真是可笑,祖父竟还如此看中这般不堪之人。”
李赤心的变颜变色,当然也没有瞒得过历经四朝的老政客;不过在孙承宗的心中,李赤心的不堪是因为自己的积威所致,他心想:“虽然虎已老,可是雄风犹存。一介平民,能够在自己这个大明致仕首辅面前如此,已经算是差强人意了。”
李赤心则是在心中冒出一个念头,他在想,“在明朝与后金作战连遭败绩、边防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就是凭借眼前这位老先生的一己之力,代替王在晋成为蓟辽督师,修筑关宁锦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收复失地四百余里;他慧眼独具,选拔培养出了像马世龙、袁崇焕这样一批文、武将领,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顷,安置战争难民近百万,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
此时再看老者,李赤心觉得,自己既然来此,就要试一试自己的螳臂,能不能阻挡一下历史原有的车轮。
他觉得,“眼前这曾为明熹宗朱由校老师的忠厚长者,可谓是对大明功勋卓著,虽遭忌、辞官回乡,却依然醉心教育;在大明朝分崩离析异族入侵的危难时刻,振臂一呼,带着自己的氏族家人浴血高阳;在县令、典史所有守土有责的官吏全部亡命之时,甘愿以螳臂挡车之举惊醒腐烂的大明,就凭这一点,自己也应该尝试救下他,给种花家保留一丝血性。”
另外,李赤心虽然独擅工科,不过他知道面前的这位,可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学者和诗人,他的诗、书、画堪称三绝,如果自己近水楼台求得老人的几幅佳作,到时候传给自己的后人……
“呵呵!”想着想着,李赤心的口水不禁都流了下来。
李来亨和老人聊得很开心,这让一旁的李璇玑见了心中很是不爽。
自己本是孙府众星捧月的核心,谁成想“这个小坏人夺了自己的万千宠爱,还无视自己的白眼,一个劲地谄媚阿谀,另师兄他老人家甘愿为其驱使,连自己最爱的蜜饯,都能够毫不吝啬地给予这个小坏人,可见他有多么的狡猾。”
再看一旁的流着口水的大个子,李璇玑心生一计,“夺宠只恨不共戴天,好歹自己也是当朝一品的师妹,如今争宠都争不过一个黄口孺子,自己李璇玑的威名还往哪里放?”
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李璇玑娇斥一声,“大个子,你老婆还要不要啦!”
人气榜前三百,真没想到大家这么给力,还是那句话,糖堆児会用更好看的章节,回报编辑的推荐,回报读者的支持,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让我们在《明末大宗师》的书中见……
(本章完)
………………………………
第138章 沉疴猛药
接受了孙府的盛情邀请,李赤心几人却是避免了许多麻烦,正好也将这场不期而至的大雪躲了过去。孙承宗在得知奄奄一息的红氏,正是因救李璇玑而沉疴不起之后,高阳远近一切可以续命的名贵药材,不要钱地被孙家搜罗一空。
几日交往下来,李赤心真心钦佩孙府这位老人博学与睿智,孙承宗也被眼前的年轻人的气度与谈吐深深吸引;如果不是李赤心晚间要将红氏收入军袋空间保鲜,加上他睡觉时一向鼾声如雷,估计老人就会与李赤心两个抵足而眠了。
孙承宗的书房中,炭火烧得正旺,李赤心敞开一扇隔窗,兴致缺缺地看着外面的雪景,孙承宗则是盘膝踞坐在一个锦缎蒲团之上,两个人红炉烹茶、手谈赏雪,倒也怡情;不过一旁棋秤上的那一局棋,看着已经进入到了中盘的厮杀,却是久久不见有人落子。
“赤心,你夏川李家家学渊源,当知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不是一句笑谈,何况有老夫在此,绝不会让小师妹的恩人有一丝为难……”连日来,老人一直如同一位敦厚长者,就是见了李赤心的几个常随,也是面带慈祥;不过此时,孙承宗的话语中竟然夹带了一丝不容置疑的气势。
李赤心对于老人话中提及的小师妹很是好奇,不过老人虽然没有避讳什么,可对自己也没有过多的解释,他看着从假山那边远远跑来的几个小孩子,再想想自己这几天,已经耳熟能详的“小师姑”、“小师妹”这般杂乱的称号,现在自己只知道这个多面、傲娇的小姑娘名叫李璇玑,其他的任自己想破脑袋,依旧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给我!”一声小女孩的娇斥,从院子中传了过来。
“就不给!”李来亨几日来,对这个慈祥的老人孙承宗倒是敬意满满,可是对孙之沆的这个小师姑却是从不假颜色。
“啊,你竟用强抢去!还我!”
“不还!”
即使几个小童天天鸡吵鹅斗,李来亨、李璇玑与孙府的一众小儿,照样还是每日玩耍在了一起;尤其孙府群童中,有了李来亨与李璇玑两个不甘寂寞的异类存在,更是让静如仙乡的孙府,生出了一丝人气。
本来孙承宗致仕还乡,老夫人还怕他闲暇时多想,正想着如何使他开心,李璇玑到府原就是老夫人的安排,她深知李、孙两家的渊源,求老祖宗遣古怪灵精的小师妹,来府上盘桓几日。
虽说小师妹李璇玑路遇强敌,可总算是有贵人相助化险为夷;如今府中正是多了两个带头添人气值的小家伙,让孙府上下添了不少的喜气。
不过,老夫人显然低估李璇玑这位小师姑的能量,再加上李来亨这个孩子王,孙府之内便如同天天演绎志异奇闻。不是今天老夫人的大白猫被李来亨上房捉了去;就是小师妹李璇玑抓了恁多的鸟雀,最后孙府的鸟笼子里养不下,只好任由她胡乱塞到几个孩子的卧房中……
如今,李赤心见了在雪地里翻滚打闹的几个小人儿,也是见怪不怪了;不过自己还是要提醒来亨,不要过分顽皮,于是李赤心隔窗低斥道,“来亨,恁地不懂事,有好物事要与妹妹一起玩赏,岂能敝帚自珍?”
红炉烹茶的孙承宗倒是浑不在意,不过因了李璇玑这个小人儿,使得孙府之内称呼辈分有些混乱,可是自己又不能加以解释,也就听之任之了。
他招呼一声,“赤心,前一日你还说小儿当放养,如何又这般较真起来?”
李赤心听了老人之言,也是自恃的一笑。他回过头来,扇着鼻翼嗅了嗅道,“好茶,先生可是用雪水烹的普洱?”
孙承宗没想到自己煮雪烹茶,竟然得遇知音,抚掌大笑道,“赤心,你也好茶乎?”
李赤心心说,我那一世,如果不弄些门道装十三,根本就混不进协会的圈子中去,茶道正是其中的不二媒介,一旦几个人装着叉、品着茶,谈古论今娓娓道来,这桩生意自然便谈成了;如果还照搬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即使喝的是八二年的老飞仙,“好吧,即使你赢得了人生,却很可能输掉即将谈成的生意。”
经过多年侵淫,李赤心精通了几乎所有可以用来装的杂学。炒茶之风蔓延神州的时候,他自己就是一个始作俑者。在盆满钵满之余,他还知道了,此茶乃云南独有的大叶茶种,也就是教科书里所写的普洱茶种。
清人阮福曾在《普洱茶记》中谈到:“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时。”宋朝人李石也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
孙承宗笑看着这个越来越让他惊异的忘年交,好奇心起,他便让李赤心讲一讲,他自己关于普洱茶的见闻。
“锦曾听闻,元朝有一地名曰‘步日曲’,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普洱的耳字并无三点水);普洱一词应该是首见于此,渐渐地人们,才改称此茶为普洱茶。”
见孙承宗眼中满是鼓励,李赤心继续言道:“普洱茶究其根源,历史可谓悠久,早在三千年前,武王伐纣的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于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这个名称。”
“哦,周之后可有关于此茶的说法?”
“唐吏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有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说的应该就是此茶……”说到此处,李赤心随手捧起置茶的青花茶罐。
不大的茶罐让他眼前一亮,只觉瓷罐色彩鲜明,风格含蓄内敛,给人以简洁明快之感。他心中感慨,真是人比人气死人,显然这只茶罐一入手,就知道此物定非凡品,不过自己不能丢人现眼地去看底款,强忍着将至顺走的想法,将青蓝色的茶罐轻轻放回到小几上。
(本章完)
………………………………
第139章 折冲樽俎
看见对面老人眼中颇含意趣的眼神,李赤心连忙遮掩,他继续说道,“我朝万历年间,谢肇淛在其著《滇略》中,也有提到普茶这个词,该书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差不多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吧;李时珍在所著的《本草纲目》中亦有云‘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
两个人品茶赏雪,一时间李赤心发现,自己竟然不怎么留恋,那曾经PM2。5横行的时代了,他心中窃想,“在现在这个年代,如果没有灾荒饥馑,没有战乱人祸,到未尝不可作为一生终老的乐土。”
“可是天意往往不随人愿!”李赤心慨叹出声
老人睿智的眸子里精光闪烁了一下,便又收回目光,复往红泥茶炉中添了两枚松果。
李赤心很快从失态回过神来,他跪坐在蒲团之上,顺势接过老人手中的小铜壶。
小巧精致的铜壶接到手里,李赤心的手不觉向下一坠;在洞察世事的老人面前,他没有掩饰自己的惊讶,将小壶提到面前,自己凑近观看,“咦,真乃是好物事!”
孙承宗没有奇怪李赤心知道普茶的来由,却不曾想这位如此见闻广博。老人不由更对这个年轻人来了兴趣“要知道,自己的几样宝贝都曾是宫中御用之物,还是自己当年为东宫洗马之时,当初的东宫太子后来的熹宗朱由校所赐。”
自己此次出京,孤身与老仆、书童一路体察民风;除了自己从不离手的书卷之外,只带了几件常用之物,一壶一罐正是此中的珍品,自己时常在手中把玩,睹物思人也让老人感慨万千。
“赤心可是识得此物?”老人玩味地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李赤心自然不敢藏拙,他明白的紧,以老人的阅历,看懂自己不费吹灰之力,与其弄巧成拙不如坦诚相见,这样还不容易生出不必要的闲隙。
不过,他还是藏了一个心眼,重新将造型古拙的铜壶提到眼前,细细查看了一番,这才淡然一笑道,“此物可是宣德年制宫中御用之物,也唯相爷能够得此恩赏,山野村夫但闻其名未见其实,如今一见真是大开眼界!”
李赤心倒不是阿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