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洪荒之以道为尊-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三元乃五宫黄道为统;中三元为八宫白道为统,下三元二宫**为统。九宫者,即一白二黑三碧四绿五黄六白七赤八蓝九紫也。五宫乃中央定位,运行八方天道也。所以为上元之首。二宫乃神位昏临之地也,所以为下元之首。八宫乃太阳照临之处,人道也,所以为中元之首。”

    这番理论张继先一直没有听说过,不由好奇的听了下去。

    “三元与支辰为会,会尽则天地气数亦尽。除子丑二辰乃天地开辟之时也,人物尚无,三元至寅时,方有九宫纯与三元为会。”

    这个张继先有印象,是邵康节的十二元会之说。西游记也是采用这个说法,他倒是很好奇三元说。

    “上上元甲子黄道主事,正交寅时。这一万五千年内气运静定,日长夜短,人生毛角,寿延

    。千百岁,不争不分,人物浑浑,此太古人也。

    上中元甲子白道主事,正交卯时,这一万五干年内气运主静,天道行授,人身长丈余,寿延千至六七百岁,营巢穴居,无衣无食,此上古人也。

    上下元甲子赤道主事,正交辰时,这一万五千年,气运正动,水火用事,人身长丈余,寿延六百岁至三四百岁。有母无父,物产始分,此中古之人也。

    上中元甲子黄道主事,正交巳时。这一万五千年内,气运正动,生识生知,人身长**尺,寿延一百三十岁,地平天成,五伦始判,此守息之人也。

    中中元甲子紫道用事,正交午时,这一万五千年内,气运极动,百物俱备,人身长五六尺,寿及百岁至七八十岁,有名有利,巧变百出,此奔波之人也。

    中下元白道主事,正交未时,这一万五千年内,气运乱动,百物消乏。人长四五尺,寿延六十至四十岁,嗔贪迷恋,礼乐丧失;此沉迷之人也。

    下上元甲子**主事,正交申时,长三四尺,寿延四五十岁,百事奸贪,并无法纪,此遭劫之人也。

    下中元甲子碧道主事,正交酉时,这一万五千年内,气运乱动,星斗散沉,人长三四尺,寿延三四十岁,衣食颠倒,寒暑无时,此鬼形之人也。

    下下元甲子绿道主事,正交戍时,这一万五千年内;气运将灭,日月无光,人长二三尺,寿延二三十岁,犹如一狗,出入畏忧,多黑少白,此蝼蚁之人也。

    至亥时,则三元气绝。只有支辰余气连络不绝。

    至子时,则一气生,阴阳定位,星斗生光,复返原始。二气包罗万象。

    丑时转运,三元会辰,再生圣人,治化世界。上上元甲子复来,天气运日三分。一万五千年为循环之理,周而复始。五百年乃三元运会之劫数,三十次,皆三百六十数,俱是阴阳之理。”

    张继先一口气听完,感觉心中好似被打开了一扇门,自己对于这个世界形成有了一些看法。
………………………………

第四十二章天下大势 一身冷汗

    和张继先关注不同,年轻人听说紫薇圣人会胜,就放心了。

    鉄冠子见了他舒一口气,知道自己这个徒弟的心思,继续说:“万子万孙之年,人口吐火,鼻内生烟。拳中走马,男穿女衣,江山又变矣。”

    张继先知道这是预言明亡了,万子万孙应该说的是万历皇帝和崇祯皇帝。

    人口吐火,鼻内生烟都是代指明末那次大旱,男变女装便是清朝的剃发易服。

    那个年轻人不懂,只好问:“万子万孙是谁?为什么只有三百年气运。”

    鉄冠子回答说:“万是帝号,孙是其子孙。”

    说完,他继续说:“斯时群魔下界,劫贼为害,万物乘变,瘟疫流行,家家头戴侍郎帽,户户手执枪刀棍,草寇纷扰,各据一方,先逢两丁金克木,后是壬年火克金。”

    群魔下界?这四个字让张继先有了不好的预感,难道这就是遭劫之人的劫难。

    如果真实天界群魔下来,别说明朝,任何朝廷都禁受不住。两丁应该说的是张献忠,李自成。后面的是说后金吧。不过为什么是火克金?

    他按着疑问继续听下去,希望明白天地运势走向。

    “帝将如何?”

    年轻人不由好奇的一问,三百年后,虽然早已经不关他的事情了。

    “马嵬坡下血淋淋,大风吹过五花门。大哭一声天色变,八牛曳倒犬都钟。赤足散发归梅山,尸骨遍野入山林。”

    听到这个结局,年轻人不由掉落几点眼泪,哀叹这紫薇圣人的后人。

    张继先想到当初的宋徽宗,比起崇祯,两人结局都是凄凉无比,不由心中难过。

    他下定决心,当自己出去之后,若真是群魔乱世,一定要尽力扫荡群魔,澄清宇内。

    “这人在位几年。”

    “日月垂落李村头,十八孩儿坐幽州。门前一马入金殿,拍手哈哈三春秋。有一裹脚鬼,天门头上一个嘴。**北方百万兵,扫灭群鬼生后悔。遍地开红花,绝是哭声里,太平人两个。但等果子来。”

    鉄冠子没有回答他,继续预言后事。明朝亡在姓李的手上,十八子也是代指李,门前一马便是李闯王。不过三春秋不对,张继先记得李自成只是做了三个月的皇帝。天门头上一个嘴指的是吴三桂,同时也指山海关的总兵。后面说清兵荡平各地反贼,吴三桂又造反。太平人就是多尔衮和顺治。

    张继先见越来越靠近现代了,心情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争争争,休休休,二人挂命在树头。琵琶立在中华地,富贵在洪州。二人五代水清时,三人间眠将于指,不指东。不指西,一指秦人个个啼。”

    三个争应该说是九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太子之争。琵琶很明显是指洋人割裂中国。不过富贵在洪州,这句话突然出现这这里就突兀了,洪州是后来的南昌。

    二人应该说袁世凯和孙文,五代是北洋的五位大总统?三人张继先怎么也没有想到,是三民主义,还是三大政策?

    “一二水起火当先,黄金烧在火里边。坤地起道楚地乱,秦地人民死万千。一人头上生火草,整顿军马入秦川。头上开口不说讨,口里还有一火天。处处烟尘无定局,送还玺宝到长安。”

    这一句应该说的是苏共了,坤地起道,指的是农村。楚地很明显代指井冈山。死万千说的是五次围剿,然后就是长征进入陕西后面。后半部分是指蒋介石假借围堵之名,整合各大派系。

    “天开一口是冤仇,引动八牛破幽州,燕赵卫地人民苦,二八春秋此时休。龙飞来楚地乱,火蛇出来是根由。黄马到处遭荒乱,土羊为害天地愁。这些离乱最可伯,山西猿猴破口言。虎人骑白马,红火炼黄牛。猿在后,猴在前,水火既济四十年。古月还照中华地,星移斗转错天盘。猴在后,猿在前,水火既济兔月圆。何人换星斗,口上口,天上天。”

    这下预言到抗日战争了,中日二字便是口开,破幽州便是攻占背景,正式抗战。二八春秋有不对,抗日只有八年,难道指民国二十八年,繁华不在?

    后面的年份张继先心里画时间推算,才知道龙年是四零年,火蛇是四一年看来上面的二八应该是说民国二十八年。

    黄马应该是指日军,土羊是伪军,山西猿猴是阎锡山,虎人骑白马和猴应该说**,后面便是指红军。民国四十年,天下太平,中国重新安定。这个时候形势便换了,是猿强猴弱。

    “无杀汉,留一半,八牛奔,子孙窜。至此只有三人,改姓杀入外夷,三百年,子孙入中华,乱无天下。”

    后面越来越快,张继先来不及思考,只好记下来,到了这里,说的是日军大屠杀,杀了一半的汉人。后面三人指示不明,不知道是民国还是日本,三拜年后,要乱中国。

    “若说了,还未了,一人白马献白宝。;南人北,人南,两个人头生一草,换斗又移星。天下难太平,前后一头算,中间五百年。”

    这段开始,张继先不知道说的是什么,白宝难道是说傅作义献北京?

    后面的越说张继先越心惊,听到了去了一个口中口,还有一个天上天,他瞬时间明白了天上天是谁。天本是皇帝,操纵皇帝便是天上天。

    “代代儿孙乱江山,到了虎头岁,无有丰收年。大旱三年,大涝三年,三年黎民遭涂炭。:府县贪官到处有。诸煞各据一方,杀得血流漂杵,白骨如山,真主出现,人人归顺泾渭两岸。”

    听到这里,张继先不敢继续猜测下去,不过真主这个人是陕西人,他倒是想到了某个人,但是不知道是不是真主。

    后面越来越难测测,张继先需要时间去猜想。

    不过提到的动乱,张继先不由叹气,天下乱,遭劫的都是百姓。

    听到最后一句,张继先离开青铜鼎,盘腿静坐,不再想预言之事。

    现在一切都太远,就算自己知道又能如何?

    ps:对不起大家了,这两天应为工作原因,有些水了,上一章勉强修改了下,希望大家多提意见,一定改。
………………………………

第四十三章天下皆反 天师选择

    元统元年,京畿大雨,元廷争斗不休,没有人理会这大雨,导致四十万人受灾。

    这还没有完,第二年,雨势波及江浙,受灾人数极具上涨达到五十九万。

    第三年,江浙又一次受灾,受灾人数四十万。

    等待水灾过去,不到七年时间,黄河三次决堤。

    这些张继先都通过鼎一一看在眼中,满目疮痍,遍地饿殍。

    他现在才知道地鸣原来是是指黄河决堤,天崩指三年大雨。

    乱象已现,马上就是改天换日之时。

    黄河决堤,元庭还是不能坐视不理,再次修堤。

    这些人本来已经受尽灾劫,现在还有强行赋役,心中自然怨气万分。

    而且监管人员对南人百般侮辱,修堤之劳役,人人思变。

    不过他们手无寸铁,还是不敢首先起事。

    有些农夫不敢,不代表有人不敢。

    在作劳役的韩山童可是早有造反之心,看见这些人心浮动,不由大喜。

    不过他不敢贸然起事,也没有好的借口挑起这些人的造反。

    元军虽然残暴,但是也是那时候最强大的军队,没有人敢小视。

    不过韩山童是白莲教出身,要找借口很简单。

    他派遣来做劳役的白莲教众,四处散播这预言。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这句话很快就在劳役中传播,众多劳役都相信这一句话,等到时间的到来。

    韩山童见这写劳役深姓这个预言,知道人心可用。

    他私下派人去雕刻了一个世人,只雕一只眼,然后将他放好。

    第二天,劳役干活,很快就挖到这石人,周围的农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你们围着干什么,还不赶紧干活?”

    监工见他们不动,不由吆喝道。

    听到监工的吆喝,想到以前遭受的虐待,众人心中不语似火烧。

    怒火烧去理智,只剩下两个字,反了。

    他们想被激怒的公牛,冲向监工,将其按倒,拔出其佩刀,杀死监工。

    四周的人都愣住了,不知道如何是好。

    还是四周士兵反应快,立马列队,准备灭了这几个挑事者。

    这时候韩山童和四周的白莲教众,不由大声疾呼:“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一句话激起千层浪,四周的农夫好似疯了一般攻击军队。

    元军虽然凶猛,但是寡不敌众,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懦弱的南人会有这样的力量。

    就像预言一般,黄河一反,天下各地皆反。

    元朝派出脱脱率领百万大军平叛,眼见功成之际,元庭内斗又起,元顺帝听信谗言,撤了脱脱。

    脱脱的百万大军无处可归,便四散而去,加入了个路反军,这时候,元朝再也无力对付反贼了。

    华山上的鉄冠子望着尘世的滚滚烟尘,知道时间到了。

    “伯温,如今紫薇圣人已出,你可以下凡,博得一个万户侯。”

    刘基点点头,收拾好行李,向鉄冠子告别,走向凡尘。

    他不知道,自己这一次下山,便是和仙道永诀了。

    他按照鉄冠子的指示,去到登州,站在城墙上,寻找紫薇圣人。

    他望见远方有团紫气,紫中透红,隐约可见杀气。

    看来这位紫薇圣人好杀,不是好伺候的主。

    他想起刘邦,气成龙虎,色分五彩,不由一叹。

    看见了圣人,他便去找。

    恰巧,那个方向正好是自己的家乡。

    回到江浙,得知现在这里被朱元璋占据了。

    姓朱,还在吴地,真的是天命之主了。

    于是他亲自去拜见朱元璋,成为朱元璋的心腹。

    刘基有鉄冠子的指示,自然知道谁是真主。

    可是道教大小道众不知道,他们看着各地四起的义军,不知道该讲宝压在谁的手上。

    比起其他门派,龙虎山的正一教更加为难。

    他们和元庭已经有说不清的关系,若是这次在押错宝,就真的会被灭教。

    现在已经是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他望着山下的各路反王不由发愁。

    远的不说,在龙虎山附近就有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三大反王。

    他不知道将宝压在哪个头上,弄不好,天下还没有统一,其他两大反王知道他的态度,就把自己给灭了。

    不过最近的还是吴王朱元璋,三天两头送礼到龙虎山,还亲自表示,对于汉祖天师的佩服。

    朱元璋是明白人,当初龙虎山投靠了元庭,省去了忽必烈不少麻烦。

    如果现在得到龙虎山的认可,势必会对统一大业有所帮助。

    他想依靠龙虎山,但是龙虎山方面却不敢依靠他。

    张正常见他这样热情,不好得罪,也不敢得罪,只有拿了一张“天命有归”的符给朱元璋。

    朱元璋那里不知道龙虎山的态度,不过既然给符了,那么龙虎山想跑也跑不了了。

    他令人人到处宣传,龙虎山说朱元璋是天命所归。

    周围的人一听,连天师都承认了,看来吴王真是真命天子。

    龙虎山就这样被绑在朱元璋的身上,这让张正常哭笑不得。

    他心里还是认定的是自己的本家张士诚,不过现在只有跟着朱元璋一条道走到黑。

    至正二十五年,朱元璋亲见了2张正常,夸奖了张正常一番。

    不过张正常现在可不敢接受,在不久前,朱元璋潘阳湖大败陈友谅,就连本家张士诚也是被压制的奄奄一息。

    现在天下大势已明,张正常可不敢在这个未来的天子面前摆架子。

    朱元璋见张正常,也不是为了夸奖他,而是有求与他。

    乱世之中,人心最重要,现在他要靠龙虎山来收拢人心。

    年年战乱,四处疾病肆虐,朱元璋想救病人也没有那能力。

    他想到正一教,正一教发迹就是靠的救人,现在正是他们发挥作用的时候。

    张正常听说要救人,也不多说,正一教上万弟子走出道观,帮助吴王救治百姓。

    当然不是道徒动,他这个天师不动,他也在龙虎山施放符水。

    听说天师救难,来的人就多了,忙的张正常分身乏术,于是他想到老办法。

    将符扔进井里,喝井水就行了。

    当然,他在井里还放了一些其他物品,这些物品是刘基吩咐的,可以退瘟疫。

    就这口井,四周的老百姓都感谢朱元璋,朱元璋心中高兴,就建了一个亭子,赐名为太乙泉。
………………………………

第四十四章天师不复 周颠之祸

    洪武元年,朱元璋终于混一天下,登上大宝,创立了庞大的明帝国。

    张正常也不敢怠慢,连忙去南京庆贺。

    道教将就头柱香,这见皇帝也一样。

    现在已经帮了朱元璋这么多了,不能因为一次觐见慢了一步而功亏于溃。

    张正常心里知道,自己帮助了大明这么多,大明一定会有回报。

    他幻想着自己会得到何种赐予,而不曾猜想,朱元璋是什么样的人。

    朱元璋如他所愿,热情的在偏殿接见了这位大明的功臣。

    宴会上觥筹交错,丝竹齐发,宾主尽欢。

    酒过三巡,饭过五味,朱元璋满脸笑容的问:“张爱卿,贵祖上在前朝是受什么封号?”

    张正常知道机会来了,这位洪武帝又不是不知道,看来想让他说出来好加封。

    他恭恭敬敬的回答:“自先祖第三十六代天师讳宗演起,世代袭封‘嗣汉天师’天师之号。”

    朱元璋皱着眉头,不满的说:“这些鞑子真没有文化,连封号都不会给,张爱卿你说是不是?”

    张正常还不明白情况,唯唯诺诺的说:“是,陛下说的是。”

    朱元璋这时候满脸傲慢的说:“天岂有师乎?岂有此理,这封号真是无智到极点。张爱卿,你说是不是?”

    张正常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他有种不好的预感,但是嘴里却说着是。

    “孔子万世师表,也仅为人师。世间之人,无有贵于天子者;四极之中,无有高于上天者。”

    朱元璋满脸危险看着张正常,希望他接下来的回答。

    不过张正常只是唯唯诺诺的说了一声陛下说的对,让朱元璋一时发作不得。

    “所以,张爱卿,天师你们还是别要了,朕另外赐给你一个封号。”

    张正常跪倒在地,不由叩谢说:“万岁对小臣一家如此大恩大德,微臣不胜颤栗屏营之至。”

    朱元璋见他这么识趣,一点脾气也发作不出。只好封他为正一嗣教真人,赐银印,位视二品。

    张正常大谢而出,心中却是苦涩不堪。

    他不知道在他退出去之后,偏殿出现了另外一个道人。

    朱元璋见到这个道人,不由眯起双眼,想到第一次和他见面的情况。

    “陛下将如何对待天下道门,如何对待正一教?”

    “正一有恩于朕,天下皆知,朕不可不报。”

    “今正一能助陛下取得天下,他日亦能助他人取得天下,陛下慎思。”

    “天下初定,不可再起纷争。”

    “陛下圣明。”

    简单的几句话,朱元璋就改变了初衷,他知道正一教的影响,现在不能铲除这个庞然大物,但是可以削弱,等到天下太平之日,正一存在就看自己后人心意了。

    “陛下此刻想让我死,小道现在就死。”

    那个道人看出了朱元璋的心思,笑着自杀在其面前。

    朱元璋神色不变,心中猜测这个道人的来历。

    “来人,将尸体拖出去。”

    很快尸体就被处理掉了,朱元璋再次批阅奏章,为这尚不稳定的大明朝尽自己最大的心血。

    等到张正常离开金陵的时候,朱元璋赏赐了他十二锭银子,也就是一百四十四两。

    看着手上的十二锭银子,张正常心中的死亡达到极点,别说元朝的玉冠,金衣,就是其他封赏也是朱元璋的不能比。

    元朝皇帝封张与材为:“授凝神广道真人,领江南道教事;加授正一教主,兼领三山符箓:授金光紫禄大夫留国公,赐金印,视一品。”

    当然张正常不敢表示出来,时代不同了,现在这点地位,他只有知足的领了。

    想起在朱元璋身边的另外一个道士周颠,他算好运多了。

    周颠原本名字没有谁知道,因为他疯疯癫癫的,于是大家都叫他周颠。

    这么一个疯子,怎么说都不可能和朱元璋扯上关系。

    不过这个疯子让朱元璋喜欢的还是他会告太平。

    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心中坎坷不安,不知道自己能走到那里。

    有这么一个疯子来高太平,不但自己心里安稳,也好安抚民心。

    不过这个疯子很快就让朱元璋感到头疼,或者是厌烦了。

    他整天神出鬼没的,不管朱元璋在什么场合,突然冒出来告太平。

    修养在好的君子,如果上茅房,或者睡觉的时候,常常被打扰,也会生气,更别说朱元璋本身的个性。

    他命令收下将周颠关在一个大瓮里面,在外面布满了柴,开始烧起来。

    这一直烧了一个时辰,朱元璋才命令人打开。

    可是瓮的木盖早已经烧烫,手不能碰,浇了几桶水,冒出白烟

    大家都以为周颠死定了,于是笑嘻嘻的打开木盖。

    结果是周颠满意的坐在里面,站起身来,笑嘻嘻的看着朱元璋,继续告太平。

    朱元璋也不再理会,等到潘阳湖大战的时候,周颠要随军出征。

    朱元璋不想见,但是没有办法,但是不好拒绝,左右亲信告诉朱元璋,这次周颠不会告太平了。

    朱元璋将信将疑,亲自询问周颠,这战会胜吗

    周颠信誓旦旦的说:“这一战必须胜。”

    “可是陈友谅已经称帝了,我只是吴王。”

    “天命不再他,在你。”

    听到这一番话,朱元璋见他不再疯了,于是答应了。

    可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