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洪荒之以道为尊-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命不再他,在你。”

    听到这一番话,朱元璋见他不再疯了,于是答应了。

    可是到了潘阳湖,很多鱼儿游在战船旁边,士兵都好奇的看着。

    “哎呀,这是不祥之兆,要死好多人。”

    乌鸦嘴的周颠再次说话了,而且经他这么一说,顿时人心惶惶。

    朱元璋见周颠又发疯,而且还在这关键时刻,气不打一处来,让人将周颠捆成一个大粽子,然后沉江了。

    既然火烧不死,那就水淹,朱元璋心想这下应该没事了吧。

    果然很久没有动静,朱元璋心想他死了,也就不挂心。

    等到潘阳湖大战胜利后,周颠又出现了。

    他对着门边的侍卫说:“我在水底行走太久了,有些饿了,讨点吃的。”

    这些人只好禀告朱元璋,朱元璋平静的说:“他要吃,就给他吃的,”

    周颠默默的吃完饭,就消失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他算是看透了朱元璋,这个人只能共患难,绝不能共富贵。

    而且这个人极度冷酷,你对他有用,他就会礼贤下士,若是威胁到他,他会不顾往日恩情。

    张正常也是到现在才勉强明白了,不过他还不知道,朱元璋已经有对付道教的心思了,现在只是因为天下还没有平定。
………………………………

第四十五章洪武三令 道门黄昏

    洪武五年,天下已经太平,朱元璋终于开始向道教下手了。

    张正常得到道教最高的权力,永掌天下道教事。

    这次不再是小小的江南,而是天下。

    正一击败所以天下道门,一跃成为领袖,当是朱元璋没有给他们高兴的时候。

    正一教和太一教一样,都有过造反历史,正一第三代天师张鲁占据汉中,割地称王。

    后来的孙恩更是将正一教拉下浑水,东南沿海的称海贼为天师徒。

    朱元璋知道这些历史,以他的心性,这不过是给天下一个说法,你正一帮我统一天下,我让你执掌天下道门。

    朱元璋没有称王之前,接触的都是白莲教和明教弟子,知道这些邪教的厉害,打天下需要,平天下必须铲除。

    “僧道斋醮,杂男女,恣饮食,违者有司严治。”

    这是他下的第一道命令,理由或者很好,僧道作法事的时候,男女混杂,有伤风化。但是肆意吃东西,这就是无稽之谈,没有主人赐予,道士和尚哪敢随便拿东西吃,而且还都是吃素的。

    这个有司还算给正一教面子,让各地道士管理,只是限制斋醮而已。

    元末斋醮很多是教徒相聚,商议大事,朱元璋第一件事就是破了这个基础。

    接下来,朱元璋再次下令,各府、州、县只留一所交大的佛寺和道观。然后所有道士或者和尚都待在里面,不准随便外出。

    全真和佛教都还好,反正都是出家人,但是正一教可都是火居道士,拖家带口,道观又只有那么大,生活极度不方便。

    不过皇帝命令就是一切,挤在一起生活也没有什么,大家平时注意回避内眷就是了。

    但是朱元璋没有他们想的那么仁慈,再次下令说:“每个道观按照人数分班,每班由一个年长的道士负责,平时一切用度就靠这个老道士操办,其余道士,严禁出观,或者和朝中人打交道。”

    这个命令一下,正一道士就不满了。他们还指望出去做法事,赚点银子养家糊口,现在可好,全靠香火钱,这么多人,看来以前舒服的日子是不在了。

    还有就是,朝中人,他们不知道张正常算不算朝中人?若是,那么张正常这个掌管天下道教,其实只是只有那几个老道士。

    既然这么苦,大家都起了避世之心,皇帝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自己往深山一钻,乐得一个逍遥自在,反正大家都是出家人,深山也能待下去。

    不过朱元璋还是技高一筹,再次下令,深山修炼的道士只能有两三个,多了,违者重罪,亲属相隐者流。

    朱元璋知道这年代,有道高人也就那几个,其他不过是想逃出自己的掌握。

    这个重罪可不是一般的重罪,剥皮萱草,不但能整治贪官,也能整治准备深山修炼的道士。

    重刑之下,自然没有几个敢去修仙。毕竟大家修仙是为了长生,而不是剥皮萱草。

    当诸位道士都认命的时候,朱元璋又下了第三道命令。

    “普通老百姓男的年龄在五十岁以下,女的在四十岁以下的,严禁出家。政府每三年颁发一次道牒,府四十人,州三十,县二十。”

    这道命令,等于将佛道生路断了,五十多岁还有多少心力来修道炼丹,最多是颐养天年。

    不过这个最大损失的还是正一教,要知道当初正一教可以自己颁布渡牒,这可是一大比收入。

    当然朱元璋不可能这么简单的就放过道教,他直接宣布,全国僧道皆参加考试,不合格者收回渡牒。

    这样子,又有三层的僧道被迫还俗,这样各大寺观也不限拥挤了,但是僧道心中的失落,更加明显了。

    正一教看着这天下道教一点点被朱元璋的蚕食掉,张正常心中那执掌天下道教的欢喜早被抛到爪哇国去了。

    张正常现在只有一个小小的心愿,能守住现有的权力。如是早知道会有这个结果,他宁愿自己掌江南道教。

    朱元璋还是不想满足他的心愿,再次下令,在京城专门设立一个官员:道录司。

    收下官员有:左右正一两人,左右演法两人,左右左至灵两人,左右元义两人,官不大,最高的才是六品官员,但是职权很清楚,道录执掌天下道士,在外府州县有道记等司分掌其事。

    张正常这才执掌天下道教,朱元璋就安排了一个部门执掌天下道士,这万一出了事,到底是谁说了算。

    不过这个只是不满之词,大家心里明白,还是朝廷那个道录司说了算。

    不管怎么说,现在等于正一教只是挂名的天下道门领导,实际上,全天下的道门都是掌握在朝廷手中。

    大家都麻木了,对于这个皇帝,张正常有些后悔了,当初要事帮助陈友谅,或者张士诚,或许比现在好些吧。

    不管怎么说朱元璋算是把道教给压制在自己的手掌心中,今后邪教要起事,那就是梦话了。

    为了万一起见,他再次下令:凡火居道士,许人诈银三十两,纱五十錠,如无,打死无论。

    这道命令一下,待在一起道士顿时感到心寒,这算什么,允许被人勒索自己,自己不给,打死还不犯法。

    他们对于这方小小的天地感到满足,没有谁会傻到来这道观来勒索,这么多道士聚在一起,也不怕勒索。

    张继先这时候也从外面游荡回来,看见朱元璋下的这些命令,心中一片凄然,道门已经是没落之相了,谁也改变不了了。道门一旦没有新鲜血液进入,就会迅速老化,这个在中华大地上盘旋了千年的大树,现在终于到没落的时候了。

    现在离他出去还有两百年,他不知道自己出去后,天下道门是什么状况。或许,他直接在地中成仙较好,免得亲自面对道门衰落。

    不过他不能这么做,他还要报答北五祖之恩,相助全真教,至于正一教,他的后人,他只有一声长叹,明白了西门君惠说出那句话的心情:

    “天命如此,人力奈何。”
………………………………

第四十六章列仙之儒 正一可悲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终于离开了这个他统治的世界。

    听到朱元璋的死讯,多少道士脸上流泪,心中却乐开了花。

    这个大魔王终于走了,新任的皇帝据说是个仁厚的人。

    大家心里都想着,等有机会,张宇初天师觐见说清,那么自己的好日子就到了。

    不说好日子,普通日子也比待在一起好。

    不过他们还没有等张宇初发话,皇帝有换了,换了和朱元璋一样个性的朱棣。

    他们也不期待了,张宇初要说服这个皇帝,难度不言而喻,而且张宇初自己人品都不好。

    想起这位天师,诸位道士不由摇头。

    张宇初被大学士称宋濂赞为列仙之儒,精通三教经典,永乐帝一上台就命令他主持编纂《道藏》。

    不但如此,他看见道门科律混乱,亲自编写了《道门十戒》。

    他二十继位的时候,朝廷也不在吝啬了,封他为:“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

    比起张继先当初那个先生,这个大真人明显高了两层。

    不过就算如此,张宇初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远远无法张继先在赵佶心中地位相比。

    这位天师虽然文采出众,但是却不懂法术。

    若是他是一个文人,那么他足以自傲自己的文采,可是他是一位天师,龙虎山第四十三代天师,天下道门的领袖,既然不会法术,这就注定了他在别人眼中的地位,儒士看不起他,连道士也看不起他。

    张宇初当初还是不肯承认这件事,他将自己不能降妖的事情怪在朱元璋身上,说当初他前面的天师能降妖,因为是拿着朝廷御赐的金印,现在换成银印,自然无法捉妖。

    这样的鬼话连鬼都不相信,张宇初为了证明不是自己的无能,决定想朱元璋要一枚金印。

    不过他不好直接说,要不以朱元璋的脾气,他能活着走出就算不错了。

    他禀告朱元璋说,陛下钦赐的银印,他们只有上奏折的时候才敢盖,但是以前降妖,前朝另外赐了一枚‘正一玄坛’。希望陛下另外赐一枚。

    出乎他意外的事,朱元璋既然应允了。

    不过他拿到印的时候,心中苦笑不得,他还是太低估了朱元璋。

    还是六品制式,也是黄色的,不过不是金印,而是一枚铜印。

    按照材料,铜不如银,所以张宇初大真人还是抓不到妖魔。

    不过张宇初这枚铜印也没有保管多久,到了建文帝时候,他因为居乡不法,被夺去印诰。

    至于怎样一个居乡不法,天下道士都不知道,但是张宇初那见件事算是寒了他们的心。

    提倡尊师敬道的张宇初既然和自己老师刘渊然吵起来了。

    至于为什么吵,中说纷纭,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刘渊然让张宇初感觉了威胁。

    张宇初见刘渊然本身本事高强,自己屈天师之驱去学,却不肯认真教自己,让自己被同道嘲笑。

    抱着这样不满,当刘渊然成为“道录司右正一”,开始执掌天下道徒的时候,这股怨气就爆发了。

    看着自己老师媚上求荣,和自己这个徒儿争权力,张宇初就气不打一处来。

    他公开讥讽道:“刘渊然不过会一些江湖骗人的东西,真正的道法还是在自己正一龙虎山上。历代天师都是浪得虚名吗?”

    刘渊然见他如此,也不顾什么师道尊严,立马还击:“正一法术那么厉害,为什么大真人要在我门下修行?而且大真人自己不是说‘其初入道,先择名师参礼。’现在连师傅都不认了?而且大真人家的法术那么厉害,何不求雨譲福?”

    张宇初作为列仙之儒,口才自然不错。不过他没有法术,刘渊然就紧紧抓住这点不放,让张宇初无可奈何。

    诸位集中在道观的众位道士,整天无聊,听说这件事后,也高兴的乐呵呵。

    在他们欢笑的同时,张宇初的威望降到极点,以至于他居乡不法也没有几个道士吃惊。

    不管道士怎么看,但是张宇初还是想这些道士放出来,让自己成为真正上的执掌天下道教。

    不过他还没有开口,永乐帝就下令他去寻找异人张三丰。

    张宇初满脸的尴尬的告退,他知道永乐帝的用意。

    张三丰在朱棣心中不过微小的一部分,真正让他挂心的是那位失踪的人。

    毕竟这位万岁爷的位子来的名不正言不顺,不找到那人的尸体,他是不会罢休。

    但是,张宇初知道,自己不能找到,否则被灭口性的极高。

    现在只有不懂真正的圣意,去找张三丰。

    不过关于张三丰的传说太多了,甚至有人说他在北宋时期用太极长拳击毙了十几位盗贼。

    张宇初对于这个说法嗤之以鼻,张三丰如果是北宋时期人,早已经飞升了。就算没有飞升,就只有自己失踪的祖先张继先能找到了。

    他可以肯定张继先没有飞升,要飞升,肯定会带自己的仙鹤一起,可是现在这只仙鹤还好好待在龙虎山。

    他有空就会幻想,张继先回来,传授自己仙法妙术,让自己不再这么尴尬。

    想到这里,他有想起了另外一个关于张三丰的传说。

    据说他是南宋时候,他也是张家嫡系、天师后人,不过不知道什么原因,拜在全真门下。

    这绝对是谣传,很多市井人都会牵强附会,只要姓张的就往龙虎山的天师家说。

    张宇初查过自己族谱,自己家中可没有张三丰这号人。

    当然张三丰这个名字也不准确,这个异人的名字太多了,多到谁也不知道他真名叫什么了。

    寻找这虚无缥缈的人,和寻找那个不知死活的人一样,都是天大的难题。

    他有不会法术,就算会,也不可能算到一个真命天子和一个仙人的行踪。

    这天南地北的,张宇初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找起。

    而且,这两人肯定不会待在人眼密集的地方,多是什么穷乡僻壤,或者什么穷山恶水之间,山深藏虎,水深有蛟,自己不会道术,要是遇上几个家曾经得罪过的妖怪,那还有命在吗?

    他知道多少妖魔鬼怪等待落单的他,一报这千年来张家人斩妖除魔的仇。
………………………………

第四十七章仙鹤指路 武当当兴

    张宇初在龙虎山把收集到的张三丰的资料都看了一遍,知道这位异人的相貌是什么样子了。

    对于这样神乎其技的道士,他没与办法找,只好求助那已经在龙虎山混吃混喝十几年的仙鹤。

    从第三十六代天师开始,历代天师都是用丹药喂食这只仙鹤。

    “身材魁梧,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

    按照传闻画了一幅张三丰画像,张宇初左看右看这也不是出家人,反而像世间的武夫。

    看来人间传闻他擅长拳术也不是空穴来风,至于那个托名张三丰为祖师的三丰派看来是真的了。

    既然有这个线索,他决定还是想不麻烦仙鹤,让人去问问三丰派的人,张三丰去哪里了。

    结果不出他所料,三丰派给了他一个自古以来的老答案:云游去了。

    张宇初只好来到流云栖息所在,诚心的对流云说:“仙灵在上,今日宇初有要事需仙灵帮忙,望仙灵应允。”

    流云虽然不会说话,但是早已经开了灵智,听得懂人话。

    它长鸣了一声,算是答应了。

    张宇初将张三丰的画卷打开给流云看,流云仔细辨识了一下,就飞走了。

    张宇初也不敢离开,还是恭恭敬敬的待在原地,直到天黑才离开。

    第二天一大早,张宇初就绪去等,又是天黑才离开。

    这样等了十天,仙鹤终于回来了。

    它望了望张宇初,往西北方向飞去。

    张宇初赶紧跟了上去,不过两条腿的人明显比两支翅膀的仙鹤慢。

    仙鹤也知道这点,慢慢飞着等他。

    张宇初虽然也想骑在仙鹤上面,奈何他不会法术,不会轻身之术,仙鹤想载也载不动。

    不过到了龙虎山下,有了驿站,张宇初勉强能跟上这只仙鹤。

    毕竟他是奉旨寻人,可以正大光明的使用驿站。

    差不多用了四天时间,他就来到武当山。

    张宇初没有想到张三丰虎仔这个地方,不过想想也就释怀了,天下名山已经被道士和尚瓜分的差不多了,他来这里也不意外。

    至于三丰派为什么不在这里,也很好解释,武当山陡峭,荒无人烟,在这里开宗立派还是有些难度。

    他爬上天柱峰,就看见一个道人端坐在一块石头上,样貌和自己画的差不多。

    “贫道张宇初,见过真人。”

    没想到这么容易就找到了,张宇初有些意外。

    张三丰睁开圆目,微笑的看着张宇初。

    “不知道天师找贫道有何事?”

    张宇初满心苦涩,自己哪里有什么事要找你,还不是皇帝给派的。

    “陛下有份舒心要交给真人,真人请。”

    张宇初拿出朱棣写给张三丰的信,恭恭敬敬的递给张宇初。

    张三分本来不想看的,但是看了看张宇初的面相,还是将信收下,仔细看了看,然后收好,对张宇初说:“多谢天师远道送信而来,贫道早已经无心凡尘,望天师勿泄我行踪。”

    张宇初有些为难,找到这个真人可以说是大功一件,不说的话,万一这老道士去找皇帝,那么自己不是落一个欺君之罪。

    他还是决定告诉皇帝,为了安抚这位真人,他还是点点头,小心试探的问:“不知道真人为什么会待在这地方?”

    张三丰颇有深意的说:“此地日后必将大兴,活血成为第二个龙虎山也不一定。”

    张宇初有些不以为然,龙虎山可是经过千年经营,无数帝王赐赏修建而成,这地方想超过龙虎山,不过是梦话。

    虽然这地势看起不错,但是因为张留孙的推荐,元庭才封了一个福地,这样的福地全天下有七十二块,没有听说有哪地超过龙虎山。

    张宇初见自己的目的达到,人是找到了,是时候告退了。

    在他转身要离开的时候,突然想到自己不能白来一趟,好不容易遇到一个高人,自己应该请教一番。

    他再次恭恭敬敬的向张三丰行礼说:“小道愚钝,今日得见真人,愿真人传授我金液还丹之法。”

    张三丰没有想到他会来有这样的要求,不知道该拒绝还是答应。

    时间就在两人沉默中飞走,两人一直沉默到一更天

    “一更里,万事休,抖精神坐床头,巍巍不动主人守。

    偃月炉中黄芽逗,七宝林中玉液流,真阳一撞三关透。

    顷刻间水火既济,灌泥丸,降下重楼。”

    张宇初立马盘腿坐下,搭天地桥,存思丹田。

    不过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半天都感觉不到气感。

    张三丰摇摇头,用手不雅的指在其下丹田上,这下张宇初才感觉到热气。

    这股热气从海底沿督脉而行,冲破三关,顿时敢觉神清气爽。

    不过很快他眼前幻想频出,他看见自己眼前出现了万道霞光,一颗圆滴滴的金色光团在打转

    这时候他听到第二首道情了。

    “二更里,心要坚。三尸贼在目前,七情六欲来磨练。

    目前仗起青锋剑,倒跨白牛走上山,阳神去把阴兵战。

    顷刻间水火既济,一霎时,撞过三关。”

    张三丰又将他右手搭在张宇初的头上,一股凉气透过天灵盖,浇灭万千幻想。

    “三更里,要持行。采先天兔逢鹰,杳冥之内来真信。

    铅汞相投归炉鼎,取坎填离入内庭,黄婆用意相**。

    顷刻间水火既济,六月天,井底成冰。

    四更里,用功勤。要高提智慧灯,方把龙虎擒得定。

    紫阳双修性与命,散则成气聚成形,九还七返真人认。

    顷刻间水火既济,退阴符,炼就阳神。

    五更里,莫放参。将白牛赶上山,婴儿出见明珠现。

    金丹一料如珠点,收来放去任回还,尸贼锁在空王殿。

    顷刻间水火既济,百日功,老变童颜。”

    张宇初扎起修道方面果真没有根基,后面两个境界,张三丰想帮也帮不了了,只能告诉他怎么做。

    张宇初收功后不由感激万分,比起刘渊然,张三丰果然是得到高人帮自己打通了任督二脉。

    虽然这只是修炼的第一步,但是自己总算可以说有修为在身了。

    他感激的对着张三丰行礼,等到天明就下山了。

    张三丰望着他离去的身影,不住的摇头,天师一脉,已经没落了。
………………………………

第四十八章武当之兴 权力之斗

    张宇初高高兴兴的回到京师,想到自己总算找到这个人了,皇帝这下子应该满意了把。

    他将自己见到张三丰的事情禀告给朱棣,朱棣不敢全信,秘密派遣人再去武当山。

    不过张三丰早就知道张宇初不会隐瞒,已经换地方修炼去了。

    朱棣也没有生气,反正他也不是必须要见到张三丰。

    他知道张三丰是因为自己的父皇朱元璋,当初朱元璋病重的时候,也相信了神仙了,可是张宇初没有法力,刘渊然精通的是雷法。

    他想来想起,想到沈万三的老师,一个异人叫张三丰。

    不过那时候的张三丰还没有云游了,为了立派的而和蜀王打交道。

    不过朱元璋的圣旨到了两天前,张三丰就云游去了,从此后朱元璋到死也没有看见张三丰。

    当然,张三丰离开也是必须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