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尘境心影录-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庄子对于“南”、“北”、“中央”的意识,非常清晰。南之广大,是无穷尽的海,是清明;北之辽阔,是没界限的海,亦是清明;中央为海所囿,不知其为何,所以只能是“混沌”。这种大气的地理观念,天地万物在他眼里,也只是“小小寰宇”罢了。
“倏”与“忽”,是有意识的,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含义是“匆匆”;“混沌”是无意识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含义是“模糊”。正因为如此,便有“有知”与“无知”,“有为”与“无为”的区隔。正因为有此区隔,才产生了下文,才演成了一出悲喜剧。
“倏”与“忽”均“有知”。
这种“有知”并非《论语·阳货》中夫子所说的“上知(同智)”,而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小聪明”。这种“有知”,正是许多人的通病,是一种受社会浸染的非本性的东西,这也是庄子所一直厌弃的东西。
“混沌”乃“无知”。这种“无知”亦并非《论语·阳货》中夫子所说的“下愚”。这种“无知”,并不是愚蠢,而是一种自然生长的东西,是人性的本真,是不需要那些条条框框来压抑、来改变的真实。
“倏”与“忽”均“有为”。
这种“有为”,可能就是庄子批判儒家时,所针对的、所谓的“积极进取”。首先,这种“有为”,可能是“天下无事”时的一种“庸人自扰”;其次,这种“有为”也可能是“天下有事”时的祸乱之源;第三,如若本性是真,那么,这种“有为”必然是一种劳民伤财的“画蛇添足”。
“混沌”乃“无为”,这种“无为”,并非“无所作为”或“无所事事”。首先,这种“无为”是在保持本真;其次,这种“无为”本身就是一种“作为”。
在“有知”与“无知”、“有为”与“无为”的情况下,事件发生了。
南、北二分,中央唯一,是故“倏”与“忽”为一类,“混沌”自成一家。“倏”与“忽”为一类,它们是“相看两不厌”;“混沌”独树一帜,所以与它们会格格不入。
“倏”与“忽”一南一北,按照老子的说法,它们完全应该“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但是,因为它们“有知”,所以它们会串通一气。除了它们之间互相往还之外,它们还要“有为”,就是影响他人及周边的环境。
“倏”与“忽”不时在混沌的地盘上聚会。“混沌”出于本心,对待它们很好。这原本是十分简单的事体。“与人为善”是“混沌”的本心,是不掺杂任何世故人情的纯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不求回报,不计事功。但是,在“倏”和“忽”的意识形态中,“知恩图报”是它们一以贯之的信念。它们会担心,如果没有“知恩图报”,第一,“混沌”会不会很失落?第二,下一次,“混沌”还会不会“与人为善”?第三,这样会不会坏了它们自己的名声?第四,这样可能引起关系失常、社会大乱。“有知”就要“有为”,“倏”与“忽”私下商量了一下,觉得实在应该“以恩报德”。它们看看自己、看看混沌,再看看人。觉得报答“混沌”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混沌”弄得“象个人”。可是,它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混沌”“象个人”了,那“混沌”还是不是“混沌”啊?于是,“倏”与“忽”就一天给“混沌”制造“一窍”,挖了七天,“混沌”终于“象个人”——有了“七窍”。但是,悲剧发生了,“混沌”就这么生生给挖死了。
其实,庄子的智慧不止于此。我看到的也只是“混沌”。
我们都自以为聪明,其实我们都很愚蠢。我们在不断地自以为是,我们在不断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这里的我们,不仅仅局限于某个个体!
大哉,庄子!
知(可通智)哉,庄子!
悲哉,混沌!
………………………………
刘媪神交孕刘邦
大汉王朝的创立者,后世都称其为高祖刘邦。其人出身农家,后来在乱世之中,因缘际会,而成为一个朝代的开国元君。不知是人类的通病,还是中国人特有的德性:总是喜欢仰望权贵,带着“有色眼镜”膜拜一切被“光芒”笼罩的“名人”。
历史是既成的事实,历史不容假设。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今天在这里涂鸦,我还是忍不住假设一番。如若刘邦在秦末乱世中没有成功,如若刘邦在楚汉之争中败北,他一辈子也不能成为“高祖”,他至死也就只是个“刘季”,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刘三”。胜者王侯败者贼,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规律。“刘三”成功了,他就成了大汉王朝高祖;“刘三”若是失败了,他也就只是流寇、土匪刘季。
因为长久以来的“人分三六九等”的传统观念入骨太深,加之民众的自我轻贱意识太浓,还有就是所谓的“为尊者讳、为长者讳”等等的社会风气浸染,使得人们在回头看“名人”过往的时候,往往会用“神化”、“圣化”的眼光来审视与其相关的一切。比如,同样是“尿尿和泥巴”这件事,如果你一直是一个普通人,人家在说起这件事来,就会说你是“没出息”的家伙;如果你后来有所成就,成了所谓的“名人”,人家在追忆你的时候,就会说你尿尿的姿势都是龙章凤姿,你和的泥巴都均匀有致。原本这是个简单而可笑的事实,谁都能想得通,只是我们被“权贵高尚”、“平民低贱”的观念绑架太久,以至于习以为常,无法自拔,难以辨识。
刘邦出身农家,父母应该没有什么文化。这从史书的记载中,就可以看出:刘邦的父亲是刘太公,母亲是刘媪,刘邦弟兄三人分别是刘伯、刘仲、刘季。不知道这是写史的人已经书面化的记载,还是原本他们就是这样的称呼。按照通俗的说法,他们一家的名字也就是:刘大叔、刘大妈、刘大、刘二、刘三。说难听一点,和“阿猫”、“阿狗”也没有多大的区别。
刘邦在没有夺取天下之前,是个怎么样的人物,我们可以从他自己的口中得知一二。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长安的未央宫建成,为了庆祝这一皇家宫殿的落成,刘邦在未央宫中大宴群臣。那时候,这个曾经的“刘三”的爸爸刘大叔还健在,理所当然地沾儿子的光,参加这次盛大的庆典聚餐。按照惯例,刘邦在接受群臣的敬酒之后,他端着杯子,满脸通红地来到他老爸面前,向他老爸敬酒。这“刘三”对刘大叔说:
“爹啊,想当年,咱们爷几个在家里种地的时候,你一直骂我,说我好吃懒做,没有长进,和无赖没啥两样。你总是觉得刘大、刘二两个干活卖力、勤劳朴实,是本分的庄稼人。你今天看看,我和老大、老二谁更有出息啊?”
后人在评论这段记载的时候,喜欢用“志高才大”来赞赏刘邦。可是,我觉得,正是这段话,把刘邦无赖的本质暴露无遗。这段话,也把司马迁的史笔直书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于父亲的责备耿耿于怀,对于自己的成功洋洋得意。即使这是一段玩笑话,也该顾及老人家的感受吧。这事,说明了两点,一是在刘大叔的眼里,“刘三”还真就是个无赖,或者曾经就是个无赖;二是“刘三“的无赖本质,在当了皇帝以后,仍然没有改变。
就是这样的无赖,在得了帝位之后,便成了传奇。这传奇,当然得从刘大妈的怀孕开始。据说,有一次,刘大妈在一个很大的湖泊岸边休息,不小心就给睡着了,还做了一个梦,她梦见自己与神灵发生了关系。那一天,正好是雷鸣电闪,天昏地暗的天气,刘大叔有点担心老婆子,就去找他的老伴,去的时候,据说是看见有一只蛟龙附在刘大妈的身上。不久,刘大妈就发现自己有了身孕,等生下来,这孩子是刘家的第三个儿子,就取名”刘三“,也就是所谓的刘季。
这一段记载,是太史公司马迁写的,当然也是大汉朝廷和皇室基本上认可的。因为没有看到封杀和查禁,并且一直流传下来了。
这个是在“神化”刘邦,谁知却留下了太多疑问:
刘邦是不是刘大叔的儿子?
刘大妈有没有外遇?
刘邦为什么不像刘大、刘二一样本分?
刘大叔为什么以前都不喜欢”刘三“?
刘媪的梦,有点弄巧成拙。有时候,不恰当的涂脂抹粉不但不能增加美感,反而容易把花容弄丑。
刘媪的梦,算是人造梦吧!
………………………………
国人梦兆曹国亡
据说,所谓的“封建”,是从西周开始的。周王朝在消灭了殷商以后,为了江山的稳固,将自己的同姓分封于不同的地方,试图以血亲为联络,以减少异姓杀伐的祸乱。
周武王同母兄弟的数量,据太史公说,一共是有十个人。武王在取得天下之后,这些至亲当然是他优先分封的对象。这十个人之中,有一个人叫做振铎,因为他是武王的弟弟,大家都尊称他为“叔振铎”。这个振铎,被封在“曹”,他的治下,就是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曹国”。
曹国自曹叔姬振铎到姬伯阳,一共有26位最高统治者,历时竟然长达636年。636年之中,这些最高统治者,凡是能够按照父子相传的规律办事的,基本上都能够善终;凡是不能按照规律承继的,基本上都是用血腥的屠杀来夺取权力的,这样取得的权力,很少能够有好的结局,你不按规律办事,别人也可以不遵循原则,你可以杀掉别人,别人也可以砍掉你的脑袋。这里面既展现了权力斗争血腥的一面,也揭示了共同遵守约定的重要性。历史不会重演,但历史会很相似。法国大革命的时候,那些把别人送上断头台的人,后来也被人以同样的手段,砍杀在断头台上。如果当权者用权力制造混乱,一旦失势,这种混乱大都会在他身上重现。我们或许看不到未来,如果能在历史的“现世报”中寻到些许的宽慰,也算是前进的一线光明指引吧。
曹国是一个小国,在当时大国争霸的大环境下,要生存,需要的是判断力。如果能够在大国之间找到平衡点,灭亡的危机就会减少很多。如果一时不慎,站错了队,就可能在一夜之间倾覆。这是小国的难处。大国生存靠实力,小国生存靠智慧。这在那个还多少讲求礼仪的时代,是有用的,也是实用的。
曹国的末期,政治的混乱可想而知。为什么呢?曹国的最后五位最高统治者,一人被俘,死在宋国;两人被“弑”——也就是在以下犯上的冲突中被杀,其实这两位杀人者最后也成了被杀者;一位亡国之主,被杀在异国他乡的宋国。要想使其灭亡,就先让他混乱。几千年前是这样,几天年后也是这样。不说远的,就近一二十年之内覆亡的政权,哪一个不是从内部的混乱开始的。历史或许没有科学定律可以推算,但是历史的鉴借意义还是很值得深思的。一个接一个的最高统治者死于非命,这是国家的警讯,曹国的内部秩序可想而知。
姬伯阳的爸爸曹靖公在杀掉前一任领袖之后,坐了四年的大位,就幸运地死掉了。曹靖公的死,没有非正常的状况发生,他理所当然地把位子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姬伯阳。猜想,经过那么多的政治诡变,曹国此时的局势已经是江河日下的颓残场面了。
姬伯阳即位的第三年(公元前499年),曹国有一个人(下称“曹国人”)做了一个梦。“曹国人”梦见列国的最高统治者们一起聚集在曹国安放祭祀祖先的宫殿前面,他们共同谋划,要一起灭掉曹国的宗庙社稷。这时候,曹国的立国之君——武王姬发的弟弟曹叔振铎出现了,他力图阻止这伙人的灭曹行动。曹叔振铎对这些人说:
“你们能不能等一等公孙彊(强),等他来了以后,你们再实施计划也不迟啊。”
列国的最高统治者们,论起来,大都和曹叔振铎多少还能攀上亲,又想到大家都曾是武王的直系后裔,就给足了曹叔振铎面子,答应等公孙彊来了再动手。
天亮以后,“曹国人”觉得这梦做得有点蹊跷,他就四下打听,看看曹国有没有一个叫做公孙彊的人。可是,他几乎问遍了曹国他所能知道的地方,都没有找到公孙彊这一号人物。“曹国人”有些懊恼,他对自己的梦境做了细细地研究和分析,然后对自己的儿子说:
“孩子啊,如果哪一天为父死了,就不能照顾你了。我死以后,如果曹国出现一个叫公孙彊的实权派执掌朝政,你就赶紧打点行装,速速离开曹国,到别处去谋生,以免遭遇祸乱。”
姬伯阳是一个十分喜欢打猎的人。伯阳六年(公园前496年),姬伯阳在打猎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人,这人是个农夫,他的名字叫公孙彊,他也喜好射猎。那天,公孙彊正好与同样也在打猎的姬伯阳相遇,他就把自己射下来的白雁献给了姬伯阳。两个志趣相投的人,一见如故,于是他们两个在途中大谈射猎之道。姬伯阳觉得他遇到了人才,十分高兴,于是就把公孙彊召进朝廷,并且把国家政事全权交付给他。
“曹国人”的儿子在听说公孙彊执政之后,就逃离了曹国,接下来的事,就是姬伯阳被劫持到宋国,抛尸异乡,曹国灭亡。
“曹国人”的梦,很有见识。有些时候,高手是在民间。当掌权者为权力冲昏头脑的时候,他们的愚蠢是不可思议的。
“曹国人”的梦,是远见梦!
………………………………
《马嵬》情思
昨日,雨。
晚饭罢,上公交车。
忽然,脑际冒出一句:“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想想,真有点少女怀春的味道,暗笑。
一个老男人,竟然如此荡漾,不正常。
前此,师兄的高足寄来大作《咏史·杨玉环》,我次其韵,写了一首:
马嵬坟上尘沙尽,
后事前情莫问津。
笑雪难言身似玉,
悠悠长恨伴云跟。
这诗,或许是与今日情怀的呼应。
《无题》一篇,里面提到“莫愁”,今夜的《马嵬》二句,或许与那一篇《无题》也有些关联吧。
人世间的事,就如“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纵横交织,没有头绪。
当年的马嵬,是如何地凄凉,是如何地诡异,是如何地惊心动魄,又是如何地仓皇失措啊!关于这一切,可以参照中国史。这中国史,当然不一定是《新唐书》和《旧唐书》,也可以是任何一个典型的兵变离乱时代的历史。
中国人对合格历史撰写者的唯一要求,就是“直书其事”。虽然后世以至今日,不断发生着“为强权讳”、“为尊者讳”、“为长者讳”的事实,但是,我们的精神一直是崇高的,方向一直是正确的。况且,还有那么多因为“直书”而被砍头、被灭族的先烈们的鲜血,一直在烛照着后来写史者的路。历史,终究会被还原他的真相,这一点,没有任何势力、或任何人可以阻挡。高中的历史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时至今日,依然记忆清晰,那就是:
“谁要阻挡历史前进的脚步,它将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
我想,探寻历史真相的“脚步”,亦是如此,没有人可以阻挡。
马嵬的尘沙已尽,留下了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如果无法明了,如前所说,我们可以参照大唐王朝以外的历史。
陈鸿的《长恨歌传》、白香山的《长恨歌》,都是文学化了的东西,对于我们了解历史,会有不少助力。但是,因为文学化而感性,我们只能把他作为历史的参照。《长恨歌传》我没有细细研读,《长恨歌》先前倒是背得滚瓜烂熟。看《长恨歌》,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文学家的情怀,比如那锤炼纯青的句子、比如那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再比如那奔天入地的想象力。而对于真实的历史情节,看来只是模糊迷离。作为同一题材的《马嵬》,玉谿生所给我们的,我想,大约和香山居士给我们的,内质一致——虽然题材不同、篇幅大异。
梁任公在他的《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出的情感》中说到:
“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梁任公的这段话,显现了他大师的气度与虚怀若谷的精神,也显示了他的真实与光明磊落。他完全没有“勇敢”地去解释,没有“强势”地去结论。想想现在那些下三滥的所谓“专家学者”,真是令人对任公生“高山仰止”之感啊!梁任公的这段话,虽然是针对《锦瑟》、《碧城》、《圣女祠》这些诗的一点看法,但是,这种体悟与认知,是完全可以推而广之的。有时,我们读诗、看文学作品,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愉悦,美的体验,没有“考据家”那么琐碎、那么辛苦,是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体。
我们先来看看《马嵬》这首诗: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酬。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这首诗,有人说它是政治诗、有人说它是政治讽刺诗,还有人说它是讽喻诗。
《马嵬》这首诗,有人说它不好。
《玉谿生詩集笺注》中,生于明末算是清人的毛西河(奇龄)就对玉谿的这首诗颇不以为然:
“首句不出题,不知何指。三四庸泛无味,结太轻薄。”
就是说,第一句没有点题,不知他要说什么,三、四联庸俗泛滥,没有什么可以玩味的,结尾又写得很轻薄,有如浪荡子弟。总之一句,乏善可陈吧。
《马嵬》这首诗,也有人说它好。
何义门(焯)与《笺注》的作者冯浩就对此诗大加称赏。何曰:
“纵横宽展,亦复讽叹有味。起联才如江海,五六倒叙奇特,落句乃不保其妻子之意,专责明皇,极有识。”
冯浩云:
“起句破空而来,最是妙境,况承上首,已点明矣,古人连章之法也;次联写事甚警;三联排荡;结句人多讥其浅近轻薄,不知却极沉痛,唐人习气,不嫌纤艳也。”
二人从结构及用意两个方面,对《马嵬》进行了点评,有“英雄所见”之意。
那么,《马嵬》究竟是怎样的一首诗,对于受众,见仁见智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我觉得,这首诗,可以说是一首咏史诗。至于有没有政治、有没有讽刺、是否在讽喻,都是存在争议的,可以按梁任公的方法处理。
在我看来,这首诗肯定是一首好诗。“海外更闻复九州,此生未卜他生休”,“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些句子,都是非常有意味,可以再三琢磨,不断思量,就单联而言,放在唐人诗中,也是上乘之作。
在我看来,这首诗肯定是一首好诗。就整首诗而言,海外的复九州,暗含了神州赤县的九州;此生未卜,他生可休,是对生命的不确定,也是对那些生生世世盟约誓言的哀叹与无可奈何。虎旅的雄壮威武,也挽不了江河日下的颓势;鸡人或虽在,晓筹已无声,宫阙凄凉,不光见于兵变造成的实景,更见于四散流离、无家可归的人心。六军驻马,不是为抵御强敌,而是为了逼死一个女人;当年玩笑,笑织女牛郎一年仅七夕一会,那比得上自己的朝朝暮暮。想想人世的是是非非、纷纷扰扰,做天子也没有什么好的,明皇帝在位四十四年,创造了大唐的盛世,想当日声威正旺时,“万国衣冠拜冕旒”那是何等的场景啊,谁想今日仓皇出逃,连一个爱妃都无法保全;这样看来,失势帝王,还不如卢家,可以与“莫愁”相伴终身啊。整篇一气呵成,构思精巧,内容丰富,放在任何咏史诗中,都不会逊色。
在我看来,义山的这首《马嵬》,没有正襟危坐的气息,写得让人一读三转,思绪万千。其中的味道,直不可手指其处、言出其旨。
古人品诗,抛不开正统的内质,大都是从“正己、教人、利国”的定式出发的,所以会有一些我们所不能认同的评判。我们可以去探求古人之心,但是不能去强求古人或厚诬古人。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多好的句子啊。
我的情思又浓了,一笑!
………………………………
读书记:澳大利亚小说《荆棘鸟》散记
1.题记
关于这部小说,随便说几句话,作一篇散记性质的文字。
以前读书,读完之后,非常热衷写随感、评说性质的文字。因为热衷于写这种被称作是“文字游戏”的东西,曾经被人讥讽是在做“最没意思”的事。那时,似乎很在意别人对我的指点、批评,所以,之后是尽量少做、甚至是不做。尽管如此,我的积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