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尘境心影录-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鳌
占梦博士就对秦二世的梦卜了一课,占卜的结果是泾水中有不详的东西在作怪。听了占梦博士的解释之后,秦二世就在望夷宫中斋戒,想要祭祀泾水水神,把四匹白马沉入泾水。
虽然对不好的梦境做了事后的处理,但是,厄运还是如期而至,胡亥在赵高们的密谋下,不得不自杀身亡。
秦二世的梦,很有内涵,隐喻了太多的东西。
在没有能力驾驭权力的时候,占有权力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最终的结果就是死于非命。
秦二世的梦,是噩梦。
………………………………
谙尽孤眠滋味:闲写范仲淹的词《御街行》
“谙尽孤眠滋味”
对于有点文学意兴的人来说,仅看这一句六字,就可以浮想联翩。如果要论表现感情的技巧与艺术,这一句六个字,比起时下那些动不动就“飚泪”的做作与煽情来,真不知要含蓄多少、深情多少、“温柔敦厚”多少啊!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文正公,和中国历史中的各代先贤一样,在我印象中,都是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形象。在我的分类中,会把他们归入正统的儒家行列,他们是中国传统一脉不断的接力者,完全区别于普通认知中的“文人”。当然,这里并没有轻视“文人”的意思。
既然有固定的形象程式在我的胸中,那么,表现忧国忧民的一切著作,对于范文正公来说,自然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女情长,似乎和我对先贤的理解有所出入。现在才明白,其实,我们所根植的文化土壤,在我们的不自觉中一直影响着我们。我虽然长于乡野,但是,回头看时,宋以后理学中“灭人欲,存天理”的这种修为哲学,或多或少还是在我的生命中打了印迹。这说来话长,不用展开。
范文正公存词不多,但是,就所能看到的几首而言,很能见他的功力、情思和胸怀。比如他的“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比如他的“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都写得情真意切,柔肠百转。向来,诗文之作,都被正统士人视为“末技”。但是,正是这“末技”,丰富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形象,让我们在看到他们“不苟言笑”的一面之外,还看到了他们“情思绵绵”的一面。范文正公胸中,除了家国情怀,事功仕途之外,还有儿女情长、婉约柔和的细腻。
由此,我得出一句“自来真英雄,都是多情人”!
下面,来看“谙尽孤眠滋味”这句所出的整首词:
《御街行》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这首词上阙重在写景,下阙重在抒情。上下二阙合成一体,即我们通常所谓的“情景交融”。这样评论算是俗套,但这样的评论又最合乎情理。
读完这首词,再三回味。在思绪联翩的意兴中,首先想到的是,这首词是以怎么样的人物身份出场,又是以怎样的口吻抒怀的。我们完全可以把词的主人公想象成一个独居的妇人,在月夜清光之下,在重楼层阁之上,怀恋远方的爱人。这样说,这一妇人,似乎是画中人、梦中人、景中人抑或是情中人,似乎是与我们隔了崇山峻岭、似乎是与我们隔了迢迢途程。但是,读这首词,从作者对细节的精致描绘中——比如词中视觉、嗅觉、听觉、感觉的直接式体验,我们似乎又能亲切感知作者本人身在其境的真切。于是,我们会迷惑,迷惑这是借人抒情还是自写情思。无论如何,作者作为文学家的敏感与丰富联想,使我们不能不为之叹服。其实,可以认为此词是思妇的独唱,但我们须知作者的观察入微与书写精细;其实,我们也可以认为此词是作者对自我的轻吟,从而可见“铁石人”的“销魂”之语。
“纷纷”写叶的众多与杂乱,也道出了时令与节候。“坠”字让人心惊,似乎是重重地冲来,但“叶”字又把这“坠”的分量消解了不少。宁静的秋夜,如果这“纷纷坠叶”肆无忌惮地落地,必然会扰了这夜的清幽,作者紧接一“飘”字,那“纷纷坠叶”顿时有“席片雪花漫空舞”的优美,更有“落雪无声夜寂寂”的宁静。正是有了这前面的铺陈,这“纷纷坠叶”要“飘”落的,不是黛玉葬花中的“污淖”与“渠沟”,也不是平常所说的“报答泥土的情谊”;而是“香砌”。李后主有“雕栏玉砌今犹在”,虽然没落,但皇家气象犹存,故而是“玉砌”。范文正公用“香砌”,既让人有嗅觉上的体验,又透漏出阴柔之气,让人对环境生脂粉意象。“纷纷坠叶飘香砌”,一切是那么地轻柔,便是无有下文,夜的寂静已呼之欲出。静静的夜,寒意或已浓,或远或近,有那么一点声音,更显出了夜的宁谧,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也。
“真珠帘卷玉楼空”,这一句,是惯常的用语,比如太白的“美人卷珠帘”、比如《红楼梦》中的“半卷珠帘半掩门”,可不细论。但需说一下“空”,这“空”,不是一人无存的“空”,而是两人之中,一人去后,只留一人,对照往日而显现出來的“空”。如果“玉楼”真是“空无一人”,“天淡银河垂地”便无从谈起。“天淡银河垂地”一句,首先必须肯定的是,这是一种大胸怀、大见识的夜景,其次,这种景观的获得,其观察点必在高处,不然,“银河垂地”是无法成章的。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这是上阙的结尾,已跳出全然写景的情境,转而在景中发出了感叹,于是乎“人”也就自然而然顺势跃出纸面。同样的年节,同样的夜晚,同样如洗的月光,不一样的是相隔千里的人,不一样的是离人各自周遭的事。此一结尾,既是对上阙“景”的延续;此一结尾,最终落到“人”上,也是对下阙“情”的铺垫。
“人千里”的现实是“相隔”,“相隔”对于情深者来说,造成的结果是“相思”,或者是“重重的相思”。到了范文正公这里,便是“愁肠已断”。“相隔”、“相思”使人“愁肠百结”,用什么来排遣呢?李太白曾经说“举杯消愁愁更愁”,范文正公也有同样的经验,因为“愁肠已断”,所以就“无由醉”了。“酒未到,先成泪”,“我”想用这酒来消除胸中的离愁与思念,孰料酒未入肚,先已泪流满面了。其实这句,和范文正公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是一样的感受。这也是真正会饮酒、明白酒、了解酒的人说出的“知酒语”、“解酒语”。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如果不能“自醉”,那么酒的作用,可能是“发酵”各种情思。原本打算“借酒消愁”的,谁知,结果却是更加伤怀。“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这两句是酒后的清醒语,虽然喝得有点天旋地转、虽然喝得有点脚步不稳,但,那一颗饱含深情的心完全是敞亮的。“夜已深,灯将残,孤枕如何得安眠”“残灯明灭枕头欹”,已写得栖栖惶惶;“谙尽孤眠滋味”更是让人觉得是凄凄惨惨了。下阙结尾“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虽然顺承前意,但已是另一种状态了。还是和上阙一样结尾,采用议论的手法,写出人同此情,情同此理的一般性感知。情感这件事,只要摊在你身上,只要你有真性情,便是“铁石人”,它一刻都不会离你而去,要么在眉间,要么在心上。易安居士后来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或从此处来,同是大家,同样写得让人心动情动,不觉重复,不觉因袭,可见他们的造诣与功力。
世事如烟,情似流水。对于人间的一切,我们所剩的,似乎只有轻叹,或者是廉价的会感动三分钟的眼泪。
“谙尽孤眠滋味”,是如何地情思啊!
如果还有下一个不眠之夜,我希望能够“穿越”,“穿越”到那个没有“虚情假意”的世纪。
如果还有下一个不眠之夜,再读“谙尽孤眠滋味”!
………………………………
也说功与过,不与瞽者听:漫谈中国文化与历
有人说,中国的文化,就是酱缸文化。对于此说,我不敢苟同。如果仅用“酱缸”二字来概括中国文化,似乎失之偏颇。中国文化能够绵延千余年而不死,应该自有她的辉光在,这毋需我在此赘言。
时至今日,中国文化在多次惨遭荼毒之后,命悬一线,气若游丝。即便如此,我也不悲观、不失望。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气脉之弱,今日不是首次,猜想大概也不会是末次。中国文化虽屡经坎坷,多受磨难,但其复兴也不只一现,这有史为证。
朝代有兴替,历史有变迁,无论是哪一朝执政、哪一人掌权,如果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它们都将归于灭亡,这已有历史的前鉴。其实,所有的统治阶层、掌权者,都是历史长河中的浮尘,最终都将归于幻灭。
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朝代与各色当权者都在时间的长河中灰飞烟灭了,而中国的文化,依然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广布四海八方,滋养悠悠苍生。
基于对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认知,对于这个民族的未来,我总抱了审慎乐观的态度。我虽然乐观,但没有盲目,时刻审慎。
我们有优秀的文化,但是这优秀的文化很多时候并没有被正确认知,没有被切实践行。因为优秀文化传承上的缺失,我们还有很多痼疾,还有许多恶习。
对于中国的状况,或许可以这么:真正优秀的中国文化并不是什么酱缸文化,但因为种种因素,中国人有太多酱缸式的风习,这种风习,并不见得就是优秀的中国文化的罪过。
关于历史人物的评鉴,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因为酱缸式的风习,进而采用了酱缸式的手法。比如,对历史人物的所谓“盖棺定论”,大家通常会有“三七开”,“四六开”的说法。以此为据,所谓“三功七过”的即为“坏人”,所谓“四过六功”的便认定为“好人”,看似量化公允,实则混乱骑墙。
这让我想起那个“中分”发型流行的时代。那时候,如果男生去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一般会问:
先生,“三七分”?还是“四六分”?或者“中分”?
其实,乡下关于“中分”,也就是“五五分”,那时还有一个叫法——汉奸头。
说到这里,倒是想问问,不知道那些历史人物“三七开”、“四六开”的人看到流行发式的分法,会作何感想?是不是那些“五五开”的历史人物就可以打入“汉奸”一流?
中华帝国的风威太强、太盛、太重,影响数千年而阴魂不散。时至今日,便是那些自贴标签的所谓“知识分子”,还在奴颜婢膝地媚权、媚官、媚钱、媚俗。就连本应该有“风骨”的人都在低三下四、自毁形象。所以,不能太过苛责普通民众。
在中国真正有气节的“士”阶层覆灭之后,西方人所定义的“知识分子”没有出现之前,当今的中国社会中,站在潮头的,几乎都是几千年来帝国统治下糟粕与渣滓、奴才与帮闲。在这样的情势下,对于历史人物的功过评说,大概有两种倾向:一是愚昧地神明化,觉得他/她的屁都可以咀嚼出香味;一是看似公允,实则是在和稀泥式地以“好人”、“坏人”论是非。古人说“下愚虽教无益”,对于那些偶像派、神明派,此处不做评论。对于和稀泥的一撮,正是中国人酱缸风习的明证,须格外谨慎提防。多少大奸大恶就隐于其中;多少大奸大恶就是被他们遮盖,而不得窥其真面目。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功与过的评论都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所以,我不赞成酱缸式的功过评说。另外,所谓功与过的标准,每个时代因为对自我利益的偏私,所以,都有所不同。对于那些影响了多个时代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功是过,更需要较长时期的历史实践来印证。我们都是有限的生命,但历史可以持续鉴证。所以,应该慢些下结论、再慢些下结论。
功过慢些论!
那么,历史人物还要不要评说?当然要评说!
要评说的话,那怎么评说呢?
一是坚决摒弃神明派的愚昧:众生平等,这世间只有高明的政治家,没有神明的领袖;若是硬要制造神明,就不要去笑话那些当今世界还存在的非得人民山呼万岁、制造血腥的太阳式“领袖”。
二是改变酱缸风习,不能简单地以什么“三七”或“四六”式的功过就定了历史人物的“好”或“坏”。然后,“好”人就一好百好,不容质疑;“坏”人就千坏万坏,不容辩驳。我们要做的,就是依事评定,好的事实,必须给予中肯的赞许;不可原谅的恶行,也要严加挞伐。这并不是要清算,而是要继承“春秋笔法”,让后来的统治者、当权者在胡作非为、无法无天时有所收敛。
关于依事评定,还需要仔细说说。
第一条,必须有“信史”的精神与史实。凡是建立一个朝代的人物,都可以做寻常观,历史上不乏其人;凡是以意识形态为导向而淡化是非的宣传,都是狗屁;凡是为维护统治而涂脂抹粉的舆论,都是狗屁;凡是以愚弄民众为目的的故事,都是狗屁;凡是为了欺骗民众而“加工制造”的材料,都是犯罪的证据!
第二条,真正利于大众的事件,可以褒奖,可以记功;凡是丧失良知、泯灭人性,残害人命的,该澄清的一定要澄清,该追究的一定要追究。
以秦皇为例,自称始皇帝,只是为一家一姓的统治,只是为了子孙万代的江山,这只做寻常观;统一六合,算得一功;“书同文,车同轨”,算得一功;焚书坑儒的骂名,也得万世背下去;按现代的标准,秦始皇如果有反人类罪的嫌疑,也一定要调查定罪——即使这定罪是形式的,也不能缺失。
其他,无论是谁,只要他进入历史的领空,留下了历史的印迹,都要接受历史的检验。在历史的天平上,不能用酱缸式的功过说,不能用“三七”、“四六”的和稀泥。
虽然时代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这个世界上,帝制的阴魂依然在人类的上空密布不散,奴性的虚幻敬仰仍在,愚昧的迷信依然冥顽不化。许多人都在怀念旧时代,怀念旧时代的一些历史人物,其实,他们真正怀念的,只是他们的先人或者他们在旧时代曾经获取的丰厚的既得利益。
当今世界的现实语境依然诡谲难测,有让民众沉入酱缸底部的危险,功过之说可能继续害人。
如果我们的智慧不足以辨明历史的真相,还有后人;如果历史人物行事的对错尚未厘清,没有必要进行和稀泥式的功过判断。
也说功与过,不与瞽者听。
………………………………
清朝经济综述:《清史稿》食货志总论
明朝末年,各种苛刻的政策纷纷出//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摊派名目繁复的苛捐杂税。而这些苛捐杂税,最主要的是用作军费。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叛乱,耗掉的不仅仅是人命,更需要靡费大量的金钱。这种恶劣的现实状况,实质的表现就是人民生活异常穷困,社会财富极度匮乏。
满人入主中国以后,为了赢得民心,当然,也是为了缓解社会面临的种种困局,它首先所做的,就是废除和减免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苛捐杂税的蠲免,就是要给民众一个喘息的机会,让民众首先能够存活下去。
从满人入关到康熙、乾隆时代,经过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国家的财政状况逐渐好转,人民的生活也基本安足。猜想,明末的战乱,一定是造成了大量民众的死亡,这种死亡的结果,就是整个社会的人口锐减。很显然,清廷的统治者意识到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意识到了人口多寡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关于增加人口的鼓励政策,就是对于新出生的人丁,政//府绝对不增加相应的赋。另外,就全国范围来说,清廷曾经普遍免除了全天下的租税两三次,这是非常大力、非常艰难、非常大胆的举措。写史的人竟然为此发出感叹,断言,这种举动是前所未有的。
自从道光、咸丰以后,以前闭锁的海上贸易大开。港口、航运、海路的开放,并非是清廷自愿的,大都是被枪炮轰击、武力侵略、勒索威胁等达成的。这其间,也是国家变故接二连三的时候。海上贸易开放的过程中,国内的商业贸易市场、观念、模式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国家财富增加的道路被阻止。同时,国家为因应时局的变故,耗费了大量的人命与财富,花钱的地方不胜枚举。最可恶的是,当权者根本就看不清当时的局势,而且,他们对未来形势的研判也是一脑袋的浆糊。这种结果,就是在自不量力、没有准确的推演情况下,随便就开启战端。战争意味着府库钱财的雪融般耗散。这些大大小小的内外战争,府库积攒的银子、官仓储备的粮食,没有多久,便荡然无存。更可恶的,还是战败之后的巨额赔偿,据统计,仅此一项,就高达四百多兆(应该是四亿两)。据说,如果用清廷的收入来还债,这些战争赔款,是几十年都还不清的。
为了解决财政困局,清政//府和历代及以后的所有统治者一样,首先下手的目标,自然是其治下的民众,方法,也不外乎增加税收,摊派各类名目的捐、饷、役等苛刻的欺压民众的强征款项。除此而外,就是实施一系列提振国力的措施:
一、将漕运改为海运,降低运输成本;
二、改变以前的货币制度,推行国币;
三、实行盐政管理,增加财政收入;
四、开采矿产,以增加财源;
除以上几条,还通过尝试铁路建设、改变邮政的模式、设立电力管理局、打通海上航运、等等的措施。
这一系列新政的谋划,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增加财政收入。但是,对于自古以来就有的富国强民的基本常识根本就没有深究、领悟,那就是必须做到“从事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速度快,消费的速度慢”。想想上古三代的治平时期,那些统治者尚且知道,一旦大众处于贫困之中,那么,这天下你也就坐不了多久了,数千年之后,竟然连这个道理都给忘了,真真可悲。
以上为总论吧。
………………………………
混沌:庄子的大智慧
《庄子·应帝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虽然,我对庄子“混沌”的大义不甚明了。但是,就对“混沌”字面意思的粗浅认识,我觉得,自己本身的状态,就是一种“混沌”。正因为这样,所以,接下来我对庄子《应帝王》里面这一段文字的揣测或者解读,也必然是“混沌”的。
庄子的智慧,是大智慧,是无可比拟的!
读完上文《庄子·应帝王》的这一段之后,一般人大概会陷入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也可以叫做“混沌”。
可以说,我们从这短短的文字里读出了许多;也可以说,看完这一段文字之后,我们一无所知。
这一种感觉,有如在读诗。但是,这种感觉,又区别于读诗,因为,诗多是感性的,我们对诗的感知,大多集聚在文学的层面。
再来看庄子的文字,他似乎都是在讲童话故事,而这些童话故事里面,又有太多“理”的意味,基于此,许多人会把庄子其人其文上升到哲学家和哲学的层次。
庄子天才的想象力,是愚笨如我者无法企及的。
下面来仔细研读上文《庄子·应帝王》的这一段话。
就字面的认知,“倏”与“忽”是时间的概念;“混沌”是天地未开辟时,空间的概念。由此推理,“倏”、“忽”、“混沌”的相遇,是时空的交织。这种时空交织的无垠与宽广,非庄子这样的奇才大贤,无法成就如此的格局。
“倏”与“忽”是时间的概念。时间是可以感知但无法目睹、触摸的。庄子让时间概念的“倏”与“忽”均成为“帝”,且让它们分领两域:“倏”为南海之帝;“忽”为北海之帝。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在我看来,庄子的这种想象力,不是文学概念的拟人手法所能涵括的。“倏”与“忽”是时间,“帝”是超人的“领海之神”,“南海”与“北海”是“二帝”所拥有的广大领地;这又是时间、空间、人或超人的融合。这一种天才的想象力,也是普通人所不能及的。
庄子对于“南”、“北”、“中央”的意识,非常清晰。南之广大,是无穷尽的海,是清明;北之辽阔,是没界限的海,亦是清明;中央为海所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