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会稽山修仙传奇-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过桥不久便有一座穿洞凉亭,建筑还相当考究,亭内石凳都是洋石灰浇起来的,因为坐的人多了,便油光锃亮,夏天的我们,到这里一定会光着膀子躺在石凳上小息一会,那个凉爽劲,太有回味了。

    当然少不了义乌来的销贷郎,卖凉茶、木莲豆腐和水果、甘蔗之类的生意人,有一搭没一搭的坐等过路客人的一单单生意。

    凉亭上立有几块石碑,大概是建凉亭时的善款展示,现在想想也有颜真卿楷书《多宝塔》的档次。

    擂鼓坪是一座拔地而起的山峰,但最高的峰顶是一派平地,想必早先的时候坪顶草木丰茂,一股山泉叮咚而下,好像击鼓传声的意思,我在拙文《从下河图到上河图》上写了。

    水湖庄一直以来是经济条件相当好的村,春节以后,从小就随父兄们去那里看戏,古装戏,因为年幼无知,只是看热闹,尤其喜欢看长枪短刀的武戏,《下河东》,又叫《龙虎斗》,便有战斗,老皇帝和一个哑巴小将打斗,戏装在台上翻滾,刀剑飞舞,特别是后台的锣鼓急促非凡,扣人心弦。虽然不懂戏,也是一种《心经》里面的眼鼻耳舌身的享受。

    尤其是在晩上看戏,极为热闹,还会"轧台前",指的是都是一批二百五的年轻人嗡在一起看戏,便有恶作剧者从这边挤到那边,那边的楞头青便不肯承让,反挤过来,形成了热闹非常的"轧台前",有时会把戏台挤倒,厉害的时候还会踩死人!因此每次出门看戏前,父母总是反复叮嘱千万不要去"轧台前","躲得远一点"!

    文革期间,水湖庄演过一本《芦荡火种》,就是后来家喻户晓的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从《芦荡火种》到《沙家浜》,是一个了不起的提升,无论唱词,舞台制作、剧情安排,动作、功夫,实在是无法比拟,中间一出《智斗》,是当时江青的主张,一定要把胡传魁拉进来,由阿庆嫂、胡司令、刁德一三个人演唱,这出《智斗》已经成为经典之作流传至今,还会继续流传下去。

    当时水湖庄村演的《芦荡火种》中的阿庆嫂由同学桂祥的姐姐扮演,轰动整个诸暨的上半个县,可以与当时支左的什么军的文艺演出《沙家浜》相抗衡!

    我高中毕业后由公社安排曾经到水湖庄去住过一段时间,当时主要结合"儒法斗争"的大形势,因为可能我会画一点儒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工作中的不少内容需要宣传,要墻头开花,让普通百姓知道什么是儒法斗争,我们便在那个国民党十三旅旅长翁国华建的小洋房中住宿。

    工作时间不长,但因为是初参加工作,便印象深刻,曾经参加过村里晩上召开的社员大会,大队长吴章生在大会后铿锵激昂强调的农业生产注意事项和农活安排,至今还记忆犹新!

    村中一条小溪曲曲弯弯的穿村而过,村姑可以在门前淘米、洗菜、洗衣服,生活极其方便。

    因为这个村的良田颇多,整个村的百姓都不用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基本生活得以有效的保障,不像困难的村,第一位是担心吃饭问题,记得我们生产队曾经向水湖庄村借粮渡春荒。

    村中的祠堂保存完好,戏台、厢房,门厅、窗户都是青石板镶嵌起来的。当年我画的一些古装人物,便在祠堂门口的墙壁上展示出来,多少年没有看到古装人物的图画了,便也引得好评,不是我画得好,而是文革时期对"封、资、修"的封锁和禁锢太深了……

    水湖庄村的年轻人总是活跃的,会演戏,还会打篮球,村里的蓝球队名冠陈蔡全区,球队人员统一着装,人人都骑一辆崭新的自行车,经常像一条长蛇般的从村庄蜿迤而出,比现在人人开一辆宝马轿车还要风光,羡慕得很!

    不知道这批当时村里的精英们,如今可好?

    ……

    因为现在重点放在新书《东白山》,所以这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希望谅解。

    特别谢谢水鱼老祖的推荐票,一下子就是8张,受宠若惊!!!
………………………………

第473章 

    水湖庄村的年轻人总是活跃的,会演戏,还会打篮球,村里的蓝球队名冠陈蔡全区,球队人员统一着装,人人都骑一辆崭新的自行车,经常像一条长蛇般的从村庄蜿迤而出,比现在人人开一辆宝马轿车还要风光,羡慕得很!

    不知道这批当时村里的精英们,如今可好?

    ……

    因为现在重点放在新书《东白山》,所以这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希望谅解。

    特别谢谢水鱼老祖的推荐票,一下子就是8张,受宠若惊!!!

    陈老师聊完了水湖庄,又聊茅店,“鸡声茅店月”。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妙句之妙)

    陈老师喜欢古诗词,喜欢画画,他口上时不时冒出一些“灵感”。

    张伟与姐姐不懂某些句子,可是可可却不同,明明不懂,却仿佛什么都知道,还说了“郑板桥”应该来过这里,要不然怎么会有“板桥霜”。

    搞得陈老师大大的表扬了一番,小丫头竟然知道郑板桥。

    可是张伟就不知道郑板桥,只能乐呵呵的傻笑。

    陈老师似乎对这片区域的感情颇深的,说的时候就有某种特殊的韵味,仿佛在说仙境似的。

    在他的口里,村子就如诗如画,也许就因为他是大画家,所以讲故事就如画画一样的一丝不苟。

    茅店这个村,熟悉的人就很多了,尽管我没有查证过什么资料,但是,对其风物的记忆是相当深刻的。

    这个村两个大姓,吴姓和周姓,有一个祠堂,叫吴氏顿悟堂,一个私塾,还有一个庵堂,都保存完好,其中的私塾改作学校,我兄长们一个年龄段的人小时候都在茅店上学。庵堂尽管还在,但我们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尼姑。

    诸暨乡风崇尚读书,建国以来,凡学校,都是村里最好的建筑,在我们周边数一下便知道了,陈蔡中学、陈蔡完全小学、下河图在陈德茂的官邸,水湖庄、白果树下在翁国华的小洋房,还有远一点的斯宅斯民小学和盘山的盘山小学,更是榜上排名的。

    记得我小时候茅店的教书先生是斯淑珍、周伯林老师,虽然我没有在他们那里读过书,但是他们俩位以对学生极其负责任和对教育的态度非常认真而出名。
………………………………

第474章 

    诸暨乡风崇尚读书,建国以来,凡学校,都是村里最好的建筑,在我们周边数一下便知道了,陈蔡中学、陈蔡完全小学、下河图在陈德茂的官邸,水湖庄、白果树下在翁国华的小洋房,还有远一点的斯宅斯民小学和盘山的盘山小学,更是榜上排名的。

    记得我小时候茅店的教书先生是斯淑珍、周伯林老师,虽然我没有在他们那里读过书,但是他们俩位以对学生极其负责任和对教育的态度非常认真而出名。

    陈老师在说茅店的时候,可可偷偷摸摸的与张伟和姐姐说了一件事,那就是茅店参加是茅山道士开的店,与应店街的道理一样,传说曾经是阴家开的店。

    不过被陈老师听到了,陈老师的意思是我们这片区域是茅山道士的根据地,所以这个茅店曾经是非常兴旺的,不过后来因为后台弱,所以不得不隐掉了。

    陈老师还就国家与家的关系做了某种类比,说明修仙意思与国家的支持有关系的。

    有句话叫:“我不追求人脉,我就是人脉!”,说明人必须要自强自立,只要你真正的做到有用了,那么人脉就有了。

    姐姐破天荒的说了一个字:“好!”,而且眼睛是充满了某种希望,也许是真的懂了某种大道理了。

    不过很快陈老师又把思路引到他的路上了,因为他讲到了石磨。

    “很小的时候便和兄弟一起挑几十斤的六谷、小麦之类到茅店的磨房里去磨成粉,很有点《小马过河》的味道。磨坊建在茅店村口,没有人管理,很大的石磨,总有簿篮(一种竹制的容器)那么大,不像北方人那样用驴推磨,而是用水,机关尽管不复杂,但第一次去就觉得很奇怪,磨房建在马路边的河堰上,水,是从西岩一带流下来的,堰坝里的水冲击着巨大的木轮,转动起来带动磨盘下的齿轮,石磨便转入工作状态了。

    来到这里加工的人不少,要排队,有时要排到乌天地黑,也有好心人,说是两个孩子来磨粉,让我们先来。小马过河有知识在里面,我们俩小孩磨粉,并不光是单单完成磨粉的任务,也有人情世故在里面呢!

    茅店村口一条大路,过往行人极多,磨房附近有一穿洞凉亭,比较简陋,外墙是石头堆砌的,大路外面是一片田野,然后就是陈蔡江,枯水季节的夏天,我们几个小朋友便会到江中弶捉泥鳅。当然,雨季的江水,也有波澜起伏的壮观。农闲时,鸡鸣炊烟,牛卧浅沙,也很有诗意。”

    陈老师的故事比较细腻,张伟认为肯定与画画有关系,因为故事就有一种画的美感。
………………………………

第475章 

    茅店村口一条大路,过往行人极多,磨房附近有一穿洞凉亭,比较简陋,外墙是石头堆砌的,大路外面是一片田野,然后就是陈蔡江,枯水季节的夏天,我们几个小朋友便会到江中弶捉泥鳅。当然,雨季的江水,也有波澜起伏的壮观。农闲时,鸡鸣炊烟,牛卧浅沙,也很有诗意。”

    陈老师的故事比较细腻,张伟认为肯定与画画有关系,因为故事就有一种画的美感。

    讲故事就容易给孩子们安静,因为那是最好的精神食粮,所以陈老师就也兴致勃勃的讲着。

    而陈老师讲茅店,给人的感觉就是画出来的感觉。

    “村中还有一条小溪,我们回家时必定要路过一座石桥,石桥由石条拼接而成,很古老,刻有文字,大概是清朝乾隆年间建造的字样,还有两株古樟,叶繁枝盛,几个人可以合抱。两株香樟树下,旁边还有一个小庙,菩萨已经没有了,但灵魂还在,逢年过节时依旧有香火。

    旁边还有一处祠堂,经常关着门,便不知道里面的内容有什么。总是感到是养蚕的地方,很神圣的。小时候我们毛头小孩们进蚕房,便会被蚕娘们呵斥,不让吵闹,这个蚕宝宝好像唐僧和尚一样,经不起惊吓的。

    堂哥们说茅店这个村的房子建筑都是唐朝的,极古老、低矮,我现在想起来应该是明式的建筑,简洁明快,总有不少残墙断壁,剩砖残瓦,村中的石弹路的石头有合抱大小一路铺过去,光溜溜红壳壳的,极有年头了,好像收藏家手中的宝贝,包浆厚重。

    由于良田多,便出了一个地主,这个地主我们也见过,很良善的,胡子拉碴的,不啃声,农活什么都会,老家叫"犁耙施操"一落会,堂叔小兔囡叔叔几次为其鸣不平,像他这样的劳动人民不应该划为地主!

    我们的印象中,地主都是像巜收租园)〉一般的狞肝,欺男霸女,但是据说茅店的地主很温和,原来上蔡村老电站一带的平房中也住过一个地主,像吴昌硕一样胖乎乎的,很和善,他的室内挂了不少书画,记忆中应该有斯道卿的兰花。”陈老师不徐不缓的如画画似的雕刻着茅店的故事。

    “我听说某些地方的尼姑庵就是观音堂的根据地,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在陈老师换气的时候,可可偷偷的问张伟,不过所谓偷偷的,其实大家都可以听到的。

    也许是特别奇怪,因为诸暨的尼姑庵特别多,而且气势磅礴,如大唐庵,这里茅店也有庵堂,而在廖宅就更加不可思议了,曾经有个尼姑寺,传说有三千尼姑,八百和尚。

    这个时候可可问到了观音堂,张伟一个咯噔,对啊!
………………………………

第476章 

    “我听说某些地方的尼姑庵就是观音堂的根据地,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在陈老师换气的时候,可可偷偷的问张伟,不过所谓偷偷的,其实大家都可以听到的。

    也许是特别奇怪,因为诸暨的尼姑庵特别多,而且气势磅礴,如大唐庵,这里茅店也有庵堂,而在廖宅就更加不可思议了,曾经有个尼姑寺,传说有三千尼姑,八百和尚。

    这个时候可可问到了观音堂,张伟一个咯噔,对啊!

    于是陈老师就说明了一些趣事,就是蒋村的尼姑庵其实也非常出名,还有就这片区域如此多尼姑庵,作了一些讨论性的话题,如为什么会如此大张旗鼓的建尼姑庵?

    张伟与姐姐、可可都认为,因为观音堂。

    ……

    不过陈老师聊了一会儿,又把话题转到了茅店。

    陈老师说的时候是有声有色的,而且形象生动。

    “我母亲和嬸嬸们也说,茅店的地主,自己家里吃也吃得相当苦,一钵头薄粥,照得出月亮,铜勺放下去时,会发出‘碧咚’的响声,形容薄粥薄得好像清水一样。”仿佛就是陈老师画出来某个情节似的。

    这样的情节,说明了所谓的地主,其实就是勤俭节约的典范。

    而可可就不相信了,薄粥也是粥,照得出月亮,那肯定是骗人的。

    陈老师笑了笑,不作评语,继续讲茅店的故事,后来他专门写了关于茅店的文章:

    ▉▉▉▉▉▉

    因为历史悠久,茅店村便有文化内涵,封建社会的农村衡量村落文化一个重要特征是文化场所和文化班子,还有人的个体素质和修养。

    我们村没有像样的祠堂,只有香火大间,茅店便有几个祠堂,且规模较大,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人结婚,请来吹拉弹唱的都是茅店的班子,同学兔神的父亲便是鼓板手!长布衫一穿,红绸带一系,两根滴鼓棒在滴鼓上飞速敲打,指挥着整个班子的乐器,也挺像是那么一会事。

    茅店这个村庄里的人,个个都非常低调,不像诸暨脾气的那种"通不通,三分钟",尽管文革期间也有东风压倒西风,即或西风压倒东风,但还是低调,没有波澜壮阔倾轧事件,也鲜见出头露面的闯将。

    一个奇怪的现象,凡当年田地资源富余的村,年轻人少见有学手艺的,茅店也多田地,直到种地种到我们村的"三兜湾"为止。

    后来我曾几次去过茅店同学友苗兄家里,因为人口多,在特殊的年代里,生活条件大致相同,只是他们家里面整理得井井有条,台门里的长廊宽厰亮堂,屋后的自留地里还有一棵石榴树,地里葱韭大蒜一应具全,生活相当方便!

    双夏季节的抗旱,是我们村里的一仗硬仗,由于我们村的水田都在半山腰上,要将西岩水库放出来的水,一层层翻上我们村的水田中,需要动员全村的壮劳力日夜不间断的踏车搬水,有时实在困了时,人会从水车上掉下来,水要经过茅店,茅店的村干部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大度,尽力提供方便。

    我们虽然还小一点,但是,也喜欢轧闹猛,晚上约几个小伙伴去学习踏水车,叔叔伯伯们便尽量的教,像走路一样,慢慢就学会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便在大樟树下的草地上垫上一块脚布,呼呼的睡着了。

    晓月西挂,天空干净得像一张蓝纸,茅店村的鸡开始叫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是唐朝诗人温庭筠的诗,极有一个远行人悲伤的情调,我们便在老家的村口茅店,并不远行,季节也没有到霜降,朦朦胧胧中,已经陆续有人担来早餐,烈日下的一天,又开始了。

    ▉▉▉▉▉▉
………………………………

第477章 

    我们虽然还小一点,但是,也喜欢轧闹猛,晚上约几个小伙伴去学习踏水车,叔叔伯伯们便尽量的教,像走路一样,慢慢就学会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便在大樟树下的草地上垫上一块脚布,呼呼的睡着了。

    晓月西挂,天空干净得像一张蓝纸,茅店村的鸡开始叫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是唐朝诗人温庭筠的诗,极有一个远行人悲伤的情调,我们便在老家的村口茅店,并不远行,季节也没有到霜降,朦朦胧胧中,已经陆续有人担来早餐,烈日下的一天,又开始了。

    陈老师对于这片区域仿佛有特殊的感情,不过孩子们对于故事就有一种特别的偏爱,还有陈老师还会解释一些细节。

    尤其是提到月龙村,就会解释,月光下的山脉就如一条龙。

    而刚刚又到了月龙村的对面了,隔河而望,确实有龙的影子似的。

    而陈老师就开始讲月龙村子了,还是如画画一样的仔细,那种细腻,就是瞎子都会看见似的。

    后来陈老师又专门写了关于月龙村的文章,真的如画又如诗。

    ▉▉▉▉▉▉

    老家以前有个月龙村,是个有山有水有风景的地方,每次路过总会有联想。

    从白果树下村往里走,便是月龙,白果树下没有一棵白果树,但也很有景致,村口沿山临溪的大路上,小时候的我们常常驻足观看深溪中的游鱼,金秋时节,树叶是那么斑斓,果实累累,村民们都穿着长统草鞋袜为收获而忙碌着。

    现在的白果树下和月龙村,已经被泱泱的东白湖吞噬了,村在湖底,连水泡也不冒一个。

    月龙,山脉宛如游龙,月光之下,山脉的走势仿佛是会游动的一条龙一般。现在建了水库,叫东白湖,但这一湾山脉还在,好像游龙探入湖水之中,无边无际的湖水为月龙增添了灵气,便凭记忆画了一幅,叫月龙湾的记忆!

    "上月龙,下楼童”,是老家多少老百姓的老话。"上月龙",指山区的月龙村,"下楼童",指湖区的楼童村,这两个村庄是整个陈蔡地区老百姓羡慕的村庄。主要说的是这两个村有数不清的良田和山地,一年到头吃的白米饭,烧的好柴草,走的山沙路,所谓山沙路,便是雨天过后路面马上就干燥了的路,这便是旧时老百姓的追求。

    那年建东白湖水库时,因为我的老家也面临迁移,父亲就给我交待,路要山沙路,柴草要充盈的地方,至于洋湖地区烂泥路和做饭烧稻草的地方,他是不想去的。我们便迁移到楼童对面的村庄,叫庙口这个村庄,最起码满足了父亲的这两个条件。

    我曾经在楼童村蹲点工作一年,证实了这个说法。也有不少值得回忆的风物,容我漫索。

    小时候到蒋村外婆家去时,一定要路过月龙村,虽然不串过村庄,但,遥遥相望,月龙是不是也有一点诗情画意,山若游龙,一路探下来直抵溪滩,仿佛游龙潜伏在溪边饮水,植被是那么繁华,炊烟袅袅,是那么显得有一种仙气,竹林随风摇曳,老树昏鸦成群,老是记得小时候月龙门前的溪滩上的那一架木桥,是用几块松木拼接起来的,横跨溪江,好比齐白石笔下的风景画。

    木桥上行人蹒跚,现在的妹妹们如果过桥的时候,肯定会像在微信的图片中有那种过张家界玻璃桥那么的恐惧,但我们小的时候习惯了,连小脚老太太过木桥时也是健步如飞。

    溪滩极具规模,涸水季节的秋天,有学校带着学生到月龙村口的溪滩上开秋季运动会,田径比赛在沙滩上你争我夺,又是另外一种情趣。

    山脚下是石壁,一梁石壁下面,便是村庄,石壁上杂树婆娑,村庄周边有古樟树数丛,将村庄点缀得很有内涵。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平淡无奇,偶尔到溪滩用渔网网几碗小鱼,便增添不少话题,真的好像是有"鸡犬神仙,一派桃园"之气象。

    常常会在月龙村对面的的穿洞凉亭里歇歇脚,感受一番乡土文化,凉亭背后住着一户人家,极有善心,经常为歇脚的客人无偿提供茶水,那个老太太很和谐的,见到我们小孩子,也是笑咪咪的。

    凉亭的墙上涂鸦丰富多彩,尤其是字迷,俚语,斜七竖八的用乌碳画在墙上,有些年头已经久远了,有些是刚刚涂上去的,字迷也很吸引人的眼睛,比如:"春雨绵绵妻独宿“,打一个字。"春“字没有太阳,又没有丈夫,你说是个什么字呢,我猜是个"一"字,"春"字,少了"日",又去掉丈夫的"夫",不就只留下一横了么。

    记忆最深刻的是凉亭墻上一幅用刷帚写的标语口号,'学习钱成洪,争做红旗手”!也不懂得啥意思,只是觉得字写得好极了。后来堂哥告诉我,钱成洪是当年诸暨市的插秧标兵,他可以左手握六只筷子,好像插秧一样用右手在桌子上飞速的一只一只放过去,在筷子未倒下前又用右手一把收起,速度的确是快得不得了,是当年诸暨的劳动模范,插秧能手!

    堂兄还告诉我月龙村庄里面自古以来就有文人鹊起,我在网络上已经拜读过几位先人的书法作品,当赞!浙师大的教育名人蔡铁权,便是从月龙湾游出去的。由于对月龙村的情况了解不多,举例说明便显得欠缺了一些。但我们的前辈乡镇干部蔡美蓉以及蔡雪安、蔡乐霞父女都是月龙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