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抗战铁血路:八千里路铁与血-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两口就这样一直带着小翠长大,就算老了,打不太动渔了,也坚持生活船上,生活在捡到小翠的那个岸边,不为别的,就是要等着小翠的亲生父母出现。

    这一等啊,就是十几年,可小翠的亲生父母始终都没有出现,也没有人来领小翠走。

    估计也是哪家可怜人家养不活,只好送这里来,送到大户人家,一个女娃子,估计人家还不要,就算要了,估计也是养大做了奴婢的。

    送给普通人家,大家生活都很紧张,一个女娃,又不是男娃可以传宗接代的,多一张口吃饭的,估计普通人家也不会要。

    这家人肯定了解小翠父母的情况,终生不育的老两口,定会对一个孩子精心培育的,不管是女娃男娃,都会视同己出的。

    于是,十来年后,不知道是爹妈的宠爱,还是天天泡在水里,小翠出落成一个漂亮的姑娘,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小翠父母捡到了一个宝。

    其实在小翠懂事的十来岁时候,爹妈已经把这一切全告诉了小翠,说,你现在长得越来越标致了,万一你的亲生父母来寻你了,我们也不留你,你想去哪就去哪,就当是你陪了我们二老这么多年,也是值得的。

    养育恩大过亲生恩,小翠自然知道这层道理,再说,从感情上也离不开养育自己的再生父母了。

    于是小翠当即表示,爹妈你们俩放心,自己亲生父母再荣华富贵,我也不离开你们二老,我还要给你们俩养老送终的呢,怎么会离开你们呢,别想多了。

    至于亲生父母,也不知道他们是出于何种原因抛弃了她,或许是有不可言说的难处吧,不然,谁家愿意把一个辛苦十月怀胎的孩子送人啊,孩子再贱,那也是爹妈自己身上的肉啊。

    好在小翠虽然脾气犟点,但对老爹老妈却是很好,跟着老爹风里来雨里去的打渔,生活虽然艰难点,但还算能养活一家子人。

    自从遇上了挑担子的牛牯,小翠终于知道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让人难以割舍的东西,这个天收的汉子,也不知道用了什么招,让自己日夜牵挂着。

    牛牯跟小翠商量好了,等多赚点钱,就在凤林盖间瓦房子,把小翠的老爹老妈接上岸,好好的服侍他们颐养天年,自己再生个大胖小子的,这一个家,就算是有着落了。

    可计划没有变化来的快,就在牛牯跑六石岩那条最难走也是最赚钱的路的时候,悴然发生了前面的事情。

    ……

    老天有眼,还是让牛牯找到了小翠,可这个时候,小翠却不见牛牯了,任凭牛牯大闹青楼,说要拆了这里,一把火烧了这里,也不见。

    最后牛牯找了多家货主,用人格担保,借下巨债,拿着白花花的银洋,到青楼去赎出小翠,小翠还是铁了心的不见。

    急得牛牯拿出刀子要自杀在小翠房间门前,小翠才迫于无奈打开房门,放牛牯进去,说:“以前的小翠已经死了,我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小翠了,你真的不要再这样作贱自己”。

    牛牯也是个犟牛子,说,我这辈子就认死你了,不管你怎么了,我还是要找你的,以前的事我全都了解了,都不是你的错,要错,也就是我没钱的错,是我穷的错。

    现在,我借了钱,你自由了,我们可以回家了,我们可以慢慢还钱,总有一天,我们会把钱还清的,那样,我们就没事了。但是,所有的这些,都要你来,我们一起来,小翠,你是个明白人,我说的,你懂吗?

    既然话都说到这里了,小翠也明白了牛牯是真心的,是值得托付终身的,心底里也暗暗敬佩牛牯是条汉子,是条有担当的汉子,是条顶天立地的汉子。

    唉!这辈子虽然命苦,但有了这个男人,那也是值得,哪怕是在一起没几天,也要去珍惜,哪怕前途是刀山火海,也要跟着一起跳,死了,那也是值得的。

    就这样小翠跟着牛牯,回到了爹妈住的地方,虽然破败不堪,但好歹也是个家。一家人开开心心把家整理干净,牛牯把该补的地方补了,该刷的地方刷了。

    然后叫上一帮兄弟们,上街打酒买肉,挑回家里,做了几大桌子菜,大家也真心替牛牯高兴,个个喝得一醉方休,共同庆祝牛牯小翠新婚大喜。

    结婚后,牛牯就开始发了疯拼了命的赚钱,什么货都敢接,货主东家们都给牛牯最好的运费,兄弟们也肯卖命干,经常是三天的路途,咬着牙二天就跑下来。

    道上的那些江湖兄弟(土匪强盗的),也个个佩服牛牯是条汉子,只要是报上牛牯的名字,什么货都给放行。

    要是有哪个新来的不懂江湖规矩的,抢了牛牯的货,三天内,货物必须原封不动的给拿回来,不然,就别想这地头上混了,而且,你活人也别想走出这个地头。

    牛牯平时对自己节省苛刻的要命,恨不得一文钱掰开两半用,但对兄弟们那是,好的不得了,想吃什么了,去买。

    需要什么东西,只要能办得到的,想尽各种方法都要办到;有兄弟急需用度的缺钱花的,口袋里不管有多少钱,马上掏空了给出去,眉头也不皱一下。

    摊上这样的头儿,兄弟们也是个个省得要命,有啥困难,能不开口的,尽量不开口,只要开口的,基本上是实在想不出办法的、要老命的事情,不然,为一点小事开口,会被兄弟们鄙视透了的。

    就这样,大家一起吃苦了紧巴了几年,就彻底的把牛牯家的外债全还清了,小翠的肚皮也争气,给牛牯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跟一头小牛犊一样,活蹦乱跳的。

    每次牛牯回家都把要小牛牯举到头顶上,看小牛牯的小牛牛(***),很多次小牛牯都会把尿冲得牛牯一头一脸的,但牛牯还是乐此不疲的玩这样的游戏。
………………………………

57。 知恩难报

    这次大家一路紧赶,终于在月上树梢头时候,如愿赶到了凤林;其实如果按正常走,七十里路,大概三四个时辰(7…8个小时),在太阳落山前就能赶到。

    但是,因为路上厘卡太多,三狗跟着老李头他们,大路时常不能走,一会去爬山,一会穿过溪流,一会进入村庄走小巷,有的甚至要穿过人家屋里的厅堂……

    仅仅是为了躲避这些厘卡,这些厘卡有的交厘金不算多,一百斤东西也就几个铜角子或一个银角子,但是一路上厘卡有好多个,全交厘金了,那这趟算是白挑了,甚至还自己得要往里贴钱。

    这也就才有了挑夫这个行业,其他的运输方式难以避开一路数重厘卡的盘剥,运费的成本增加很多,而这些挑夫们大部分是本地人,对绕路走很熟悉,避开厘卡相对简单一点,所以很多货主会选择让挑夫来运货。

    老看着挑夫们逃卡,自己赚不到厘金也不行啊,厘局会在每条线路上安排巡卡,也就是游动的厘卡,几个人穿着制服,在路上东溜西走的,看见挑夫队就上去检查。

    好在一条线路也就一二个巡卡,牛牯跟他们关系都不错,碰见了就给包纸烟或塞点小钱,巡卡就当作没看见,不查直接走了。

    不过这种情况在大热天里不常见,太热了,谁愿意在大太阳底下赚点小油水啊,还不如呆在厘卡里歇凉睡觉。所以这次三狗还没有遇见到,只是听大家说起。

    七十多里路,一天内走完,还挑着重担,这是三狗从未尝试过的事情;到了最后十里路,三狗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去的。

    第一次这么长时间的挑重担,肩膀红肿起来,扁担都不太好换肩了,担子如千斤重担一样,压在刺痛的肩膀上,走几步就赶紧换个肩,但没什么用,即使刚换过去,肩膀马上就痛的要命。

    肩膀的痛还是好点,脚上痛才真的叫痛啊,两只脚的脚板底都磨出了几个大血泡,每一脚下去,如踩在针头上,那钻心的痛,痛得三狗满头大汗。

    眼看着要被大家甩下来了,这一路都熬过来了,还在乎最后一点路,不然被落单了,面子上不好受,更重要的是自己走错路了,万一货物丢了或被抢,那就麻烦大了。

    三狗犟劲一上来,紧咬着牙关,憋着一口气,低着头死命地跟着大伙,还好在傍晚蒙蒙黑下,大伙没怎么注意到三狗的异样。

    大伙到了这个时候,也不再说说笑笑了,也没啥劲说笑了,知道只剩最后十里路了,都憋着一口气,低头不言,踩着自己的步点,一步一步,拉近着离终点的距离。

    终于快到了凤林,这里有个厘卡,是很难躲得过的,这厘卡设得很贼,就在码头货场的门口,独此一条路非走不可,大家只好排着队去验货、过秤。

    还好的是,这里接货的货主、还有牛牯,跟这个厘卡的人很熟,经常会请他们的头儿出去吃个饭喝个酒什么的,大家关系还不错。

    这时候,货主出来和牛牯一起,对厘卡每人发包纸烟,或是给头儿塞个红包什么的,这个厘金就少收很多了,也就是象征性的收一点,应付上级的盘查。

    交了货,大家挑着空箩筐,找到一家客栈,牛牯被大家赶走,让他早点回家与嫂子团圆;萝卜自己也溜走了,找相好的去了。

    还没等饭菜上桌,三狗就已经瘫坐不起了;这家店看来也是大伙常落脚的地方,老李头去倒了杯盐茶,让三狗赶紧趁热喝下去。

    一通咸咸热热的盐水茶下肚,三狗热气满脸头发冒汗,浑身通透,才总算有了点力气去洗手吃饭。

    饭后,大家照例冲凉擦身子,拿热水泡脚,老李头看着和自己家里孩子差不多大的三狗,心疼得拿了条热毛巾敷在三狗红肿的肩膀上。

    老李头也帮忙把三狗脚上几串大血泡挑了,拿了些药粉敷上,让三狗早早休息,年轻人,睡一晚就没事了。

    第二天直到日上三竿,三狗才一觉醒来,发现肩膀红肿消退了不少,脚板底也神奇的好了,只是走路有点小痛,已经不碍事了。

    客栈有供应吃饭的,也有纯住的,挑夫们一般是一起让店家供应饭菜的,一来伙食成本可降低些;二来大家需要多休息;三来人聚在一起好行动,有个活儿的一通知大家马上就可以走。

    不然三三两两的出去找饭吃,不是下馆子就是喝多了,自己没赚几个钱都会败光了,不但伤钱伤身,可能还会闹事,产生不必要的麻烦,等到有活干了,找个人都找不到。

    三狗早饭喝大家剩下的粥,还有点热,就着咸菜和馒头,哗啦啦就是两大碗;上午稍微拾掇下,拿着自己人生第一次赚来的钱。

    另外,还跟老李头借了点钱,特地去买了一些点心水果、小孩子玩具等什么的,扎了个包,一路问人问到牛牯的家,献上礼品,特地来感谢牛牯。

    牛牯很高兴,嫂子小翠热情地招呼着;坐了会,唠了几句家常,也快午饭了,三狗起身告辞要回去,牛牯抓住三狗不放,特地要留三狗一起吃午饭。

    盛情难却,三狗就留下来吃了餐饭,抵不住牛牯的蛮力,也喝了点酒。

    临走时,牛牯出来送三狗,陪着三狗走了一段路,拍着三狗肩膀,说:

    “三狗,我知道你是个读书人,是不能跟着我们长时间做这个没什么前途的事情的”。

    “哥,我愿意跟着你,你救了我的命,我什么都是你的”,三狗也动了情。

    “傻孩子,别傻了,命是你自己的,别动不动就不要自己的命。”

    “是,我听哥的。”

    ……

    “三狗,我也不问你丢的是什么钱;但是肯定知道你很需要那笔钱”……

    “我听你跟那警察说,你还在读书,那九月你就要开学了,这也就一个来月的时间了,按你这个速度,你肯定是赚不到那么多钱的”;

    “这样吧,等你干到快开学时候,再看看你还缺多少,我就帮你先凑上,你拿去应了这个急,以后再慢慢还给哥,怎么样?”

    就那么的一下子,三狗感觉自己鼻子像是被谁擂了一拳,酸的难受,眼泪不争气的流了出来,哽咽着说道:“哥,你对我的大恩大德,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报答你?”
………………………………

58。 再启程

    说着,三狗转身对着牛牯跪了下去,膝盖还没到地上,就被牛牯一把给拽住了,牛牯有点生气的喊道:“出息点,你也算是个男人了,别动不动的就跪,男儿膝下有黄金,跪多了,黄金都给你跪没了。”

    “……”三狗哽咽着说不出话了。

    “回去别把书本给丢下了,多念点书,以后不管做什么都是有用的”;“你看我们这些个兄弟,都是吃了没有读什么书的亏,才不得不给人家做牛做马的”;“你要是有出息,就给哥多读点书,那就是对哥最好的报答了。”

    “我会的,我一定会的……”三狗别无他话,唯有发誓。

    “好吧,送客千里,终有一别;回去好好休息下,明天可能就有活干了。”

    “好的,那就再见了,哥。”

    “再见了,回去吧,有什么事,及时来找我。”

    “好的,再见。”

    ……

    三狗就此与牛牯别过,转头回大伙住的客栈大通铺去,快到时候才突然想起些什么,赶紧转身去买了些卤菜花生米什么的,打了些烧酒,基本把身上的几个钱全花光了。

    三狗拎着酒和吃食回到了客栈,大伙有的在午休,有的在闲聊,像白萝卜之类的,肯定是不在这里了,早出去鬼混了。

    三狗找店家借了些碗筷杯子什么的,把吃食放在客栈的餐桌上,招呼大家一起来喝酒;有酒喝这等好事,大伙肯定是不会放过的,一窝蜂的围了过来。

    “三狗,上午就出去了,午饭都不见你,你去哪里鬼混去了?”大薯很八卦的问三狗。

    “你大薯有本事自己出去鬼混去啊,管人家三狗什么事,三狗上午是去牛牯家了,是不是三狗?”,老李头知道三狗跟他借钱干嘛去,本身也宅心仁厚,就替三狗说了句话。

    “是的,我上午是去了一趟头儿家里”,三狗笑着说到。

    “有没有买点东西去啊?去人家家里不能空手的啊,特别是头儿,还是你的救命恩人呢”,细毛不放心的交代着三狗。

    “放心了细毛,东西肯定是买了去的,只是我现在手头里没几个钱,买的尽是些便宜货,骗骗小牛牯还行。”三狗心情不错。

    “要的,要的”

    “这个礼次是要的”

    “东西好不好是次要的,礼节到了就可以了”

    “以后赚多了钱,再去好好的感谢下牛牯”

    大家七嘴八舌的说着话,手也不闲着,倒酒的倒酒,分碗筷的分碗筷。有好几个家伙还抱怨三狗怎么买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早知道,午饭就少吃点了,偏偏午饭把自己肚子给撑得鼓鼓的。

    “说你劳碌命就是劳碌命啊,狗头戴不住饭粒(没有享福的命)”

    “你享福命啊,那你还咋跟我们吃一个锅,睡一个被窝呢?”

    大家斗着嘴,吃东西也不闲着,老李头端着酒,站了起来,清了清嗓子,说:“来来来,大伙都端起来,咱们就把这个算是三狗的入伙酒,好不好?”

    “好”

    “这个提议好”

    “好就一口干了这杯酒”,老李头一口闷了杯里的酒,把杯子翻过来,亮了亮空杯底。

    大家纷纷干了杯里的酒,三狗忙着招呼大家吃东西,别尽喝酒了,酒有的是,喝光了我再去打,保证大家喝个痛快。

    ……

    第二天一早,牛牯就来带大家去装货,遂了角蚤的愿,这次回程挑的是洋袜,装满了整个箩筐,也不算很重。

    萝卜知道今早要挑货回县城,就早早的回到客栈,一起和大家吃了早饭后挑着空箩筐装货,牛牯听老李头说三狗脚起泡了,就问三狗,还行不行,能不能挑?

    三狗不想吃白食,坚决要挑,牛牯就给三狗少装了一些;大家给货包裹上油布,就启程了,出货场,厘卡是不会收厘金的,只是检查。

    牛牯丢了几包纸烟给司事巡丁(厘卡的工作人员),都是大熟人了,关系还处得这么好,他们都懒得来查验货物,挥挥手就给放行了。

    大家挑着洋袜原路返回,这洋袜最早确实是从洋人国家传进来的,以前人穿的大部分是粗布做的袜子,粗布袜子不怎么透气,也不太保暖,舒适更是谈不上了。

    有钱人会穿棉布袜子,夏天甚至是丝绸做的袜子,凉爽丝滑;其实丝绸本来不大适合做袜子,脚出汗之后,容易打滑、起皱,穿着不舒服。但富人家一般不做重活,很少出汗,就没事了。

    不管是棉布还是粗布袜子,当时都是手工做的,都有个缺点,就是容易结块,出汗后袜子布会皱在一起;有钱人不怎么出汗,棉布袜子每天都换,就没什么问题。

    穷人家一般是穿粗布袜子,没半天就汗湿起皱结块了,一天不洗就会发臭,穿着走路,脚板底像踩着块淤泥一样,很不舒服。

    后来出现了针织的洋袜,透气、舒适、保暖,颜色式样还挺多,价格也不是很贵,从几个铜板到几个小洋都有,所以很多稍微有点钱的人,都会买洋袜来穿。

    穿的人多了,就供不应求了,因为销路好,利润高,靠近江浙一带的产棉区,很多人就自己买来机器,做棉袜、汗衫、内裤、毛衣、毛线帽子、手套、围巾等针织品。

    特别是织袜机,有简单的手摇织袜机,操作维修都很简单经济,买来在家里自己织,一台一天可以织出几十双袜子。

    有的人还背着挑着手摇织袜机到处走,直接上门给人按脚码定制袜子、或是修补破旧袜子的;在家里做的,规模慢慢做大了,超过一二十台机器就算是袜厂了。

    后来有了更先进的电动织袜机,那个生产速度就更快了,再加上其他的针织机器,所以在江浙地带开了很多的针织厂;做出来的袜子衣服等针织品销到全国,袜子名字也继续统称为“洋袜”。

    至于后来更先进的尼龙袜子,是民国27年(1938年)后的事情了,直到1938年美国杜邦公司发明了尼龙后,同年才有第一批尼龙袜投放市场,到中国市场更会晚一点。

    当时的江西主要是产粮、产茶、钨矿等,赣东北地区还有茶油、夏布、草纸、木材竹料等,但很少种植棉花,不是产棉区。

    所以这些洋袜衣服什么的,都是从浙江过来,经浙西衢州到边界江山运过来;有专门做这种生意的货主东家,也有自己挑着货走街串巷卖的货郎。
………………………………

59。 里面的道道

    三狗他们的挑夫队只做运输,赚运费;三狗年轻,身体好得快,昨天还有点痛的肩膀和脚板底,今天好多了。

    不过好得再快,还得要有个恢复期,这还没完全好透,三狗又开始接着挑,刚开始前面十几里路不觉得,之后越来越变本加厉的痛得厉害。

    到午饭在路边店打尖时候,想看看肩膀怎么样了,结果一撩衣服都痛,原来把肩膀皮给蹭压破了,血肉连着衣服粘住了。

    老李头打了些热水,洗开伤口,再找牛牯拿了些云南白药给敷上去,找了块干净的绑带给两边缠绕绑起来。

    完后再处理脚板底,之前起血泡的地方,虽然放了血,但皮还没有完全粘住肉,这一重压加不停的摩擦走路,那些皮全开了,有的都已经掉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只能用热水洗干净脚板底后,敷上白药,绑上绑带,鞋子就穿不进去了;牛牯看到这个情况,就叫三狗先留在路边的客栈休息几天,等大家过几天回来再一起汇合。

    三狗不想连累大家,或是不想离开大家,说这点皮外伤不算什么,坚持一下就到县城了,歇个几天等脚板底和肩膀长出茧来就没事了。

    见三狗一再坚持,牛牯就算了,但也叫大伙每人分摊了一点三狗箩筐的货,这样三狗就挑得更轻。

    这个再轻,自己还得走路,三狗把鞋子丢在箩筐里,这个新买的布鞋也不能这么穿了,不然几天就把鞋底磨穿了,怪可惜的。

    大伙大部分都是草鞋,改天跟老李头学打草鞋,老李头说他会打,等学会了就给自己打一双,三狗暗想;可现在赤脚打着绑带直接走,但每走一步,那个疼痛,钻心的难受,满头大汗的。

    大伙看见三狗这么蛮犟,也不喊一声疼,越发对三狗另眼相看,这个书生不错啊。于是纷纷从三狗箩筐里拿货给自己挑,到后来三狗只挑着两个空箩筐在走了。

    三狗挑个空箩筐,其实是可以走大路过厘卡的,没人管的,只是三狗一来对这条路不熟悉,怕走错了。

    二来不愿意离开大家,本来人家帮你分摊了货物挑,你自己还抄近路享受去,是很不应该的,即使路不熟,也可以一路问回去,但三狗还是没有那样做,尽管老李头他们都叫直接走大路回去。

    跟着大家,到了傍晚时分,一路到了三十三都(下溪)南山地头,牛牯跟老李头和打铁侬说了声,他要去上个茅坑(大便),嘱咐大家先回北门货场,那里有货主东家接货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