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抗战铁血路:八千里路铁与血-第3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74军现在就面临着这个问题,如果孤军出击,很可能遭致奉新日军的迂回包抄,何况他们本身还得分出相当多的兵力来驻守高安。
面对这个困境,74军军长俞济世决定只令57师对万寿宫的攻击行动,51、58师主力则在高安、祥符观赶建防御工事。
就这样,三狗他们一直到5月9日,也没有再继续向前攻击,因为北面奉新方面的威胁始终得不到解除,只能继续在原地进行警戒,直到南昌会战结束。
要不要反攻南昌?怎么反攻?三狗在战斗的空隙之中,也有了一点战略方面的看法,但也就是自己想想,不敢对别人说。
要不要反攻南昌,其实是可以要的,趁着日军立足未稳,第九和第三战区的兵力雄厚,只要战略战术到位,完全可以夺回南昌。
但问题是,南昌是个具有战略位置的大城市,就算是夺回来了,日军也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一定还会想办法争夺的。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夺回南昌后,还能不能守得住?以目前的中**来说,就第九、三战区的战力来说,突袭一个大城市的能力有,但防住日军不断的加码,就很难了。
南昌在平原上,只有几条河流成为地利上的微弱优势,没有高山崇岭,对于没有重武器的中**来说,要死守下去,确实是勉为其难。
所以,在这个角度上,南昌就没有必要反击和夺回来了,守不住,夺回来也就是捂个手热,最终还是会失去的。
与其牺牲众多的无辜,还不如保存实力,在崇山峻岭里牵制和杀伤日军有生力量。
但真因为南昌是大城市,且是国民革命的圣地之一,和南京武汉广州一样,如果完全不付出努力打一下,对全国老百姓交代不过去。
这就是打政治仗了,不是纯军事角度所考虑的事情了,所以,还是要打一打,不管能不能成,在一定的限度下,要做个样子给老百姓们看看。
但确定要打,也不是现在这么打的,不管是打大城市,还是打小阵地,三狗认为一直有个原则,那就是先要断掉其补给线。
就是断不了,也要不断袭扰对方的补给线,就像日军的飞机,每天都在炸中**的运输线路,就是这个意思。
南昌的补给线,就是南浔线,日军的战争物资几乎全都是从九江通过南浔线运到南昌的,所以,打南昌,先必须打南浔线。
南昌其实属于南浔线的终点,也是一个巨大的突出部,打突出部,一定要打其后面的连接线,断其后路,断其补给,动其给养,动其军心。
而不是像现在这么打,把最精锐的74军放在高安和日军的主力在死拼,而日军则可以源源不断地通过南浔线补给部队和补充兵源。
……上拉加载下一章s……》
(。。)
………………………………
1042。 战略和战术的失策
现在这样的打,等于双方在南昌外围打资源战了,中**在资源、运输、重武器等方面,完全落于下风,和日军打添油的资源战,必输无疑。
尽管74军算是很争气了,全力打下高安城,但北面奉新方面的部队,没有给予充足的保护和掩护,使得74军不敢长驱直入去攻打南昌城。
攻打南昌城的部队,只剩第三战区的9军和预5、10师,那些都不是精锐部队,而且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点去攻击,日军很容易集中兵力来防守和反击。
如果,中**一开始就以主力进攻南浔路沿线之敌,彻底破坏交通,切断日军的增援及联络。
那74军则敢长驱直入攻打南昌的西面,和南面的9军相互呼应,加上南昌的日军陷入粮弹空缺之中,则很有可能打下南昌城。
只要打下南昌城,那就是对全国百姓一个很好的交代了,至于死守不死守的,还不是军委会一句话,保存实力,撤走也没有关系。
这是主动放弃,不是打不下来,这两者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可现在,南浔线上无人去攻击,在武宁的川军集团,自身都难保,生怕日军进攻他们,能不能守住赣西北山区还是个问题。
至于奉新这条线,云南部队两个军,这次表现很失望,特别是60军,之前在徐州会战打得特别好,禹王山一战,非常给力。
可由于张师长被调走后,整个部队好像都失去魂魄一样,再也没有以前的雄风了,加上军委会顾此失彼,对74军过于宠爱,让其他的部队心生不满。
都是抗日部队,都是在流血牺牲,凭什么要对74军那么好,战损后第一时间补充兵源,有什么好武器,比如这次苏式武器,第一时间补充到,还是足额的。
一个74军的普通步兵,都有足额的一个基数的步枪子弹装备,一百多发子弹,对于一些地方部队来说,可是一个班的弹药量了。
之前60军在徐州禹王山打得很猛,那是他们刚刚从云南过来,装备的弹药都很充足,甚至比中央军还阔绰,所以打得很猛。
但经过一年多来的消耗,弹药武器损失不少,得不到足额的补充,人员也是,加上在中原地带见多了各种派系的倾轧,心也慢慢冷了不少。
74军的人,发双薪,吃饱饭,武器弹药充足,人员补充快,这些,都是让人眼红的东西。
既然这么好,那就你们74军多打点鬼子了,我们这些后娘养的,能不打就不打了,结果就成这样了。
除去这些军队内部的问题,就整体而言,反攻南昌,是中**以轻装备部队对重装备且已预作设防的敌军进行攻坚,特别的攻打大城市,是一个非常难以实现的目标。
但反过来看,反攻南昌虽然失败了,但还是有一些积极的影响的,首先的打破了日军击溃中**队主力的计划。
南昌会战表明日军虽然占领了武汉三镇,但既未能迫使国民政府屈服,也未能击歼中**队的主力,更没有摧毁中国广大军民的抗战意志。
中**队不仅继续进行抗战,而且还开始实施战役范围的反攻,表明了中**在战略指导上有改单纯防御为攻势防御。
只是一味打正规战、简单阵线防御缺少纵深的的阵地战,轻视运动战和游击战,这和优势装备的敌人抗衡当然要吃亏。
5月9日后,74军撤出战斗,撤回到宜丰、上高地区整补,军委会也肯定了74军在这次战役里的表现,发来嘉奖令。
“此次高安三失三得,不仅表现我军战力之精强,而使敌寇畏慑,且暴露其既不能战,也不能守之弱点,使我官兵精神特别振奋,殊未快慰,希再接再厉,完成革命之使命。”
军委会也清楚,这次战役失败,不是74军的责任,他们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已经做到了最好。
战斗结束后,74军有功将领均受嘉奖,军长俞济世获颁华胄荣誉奖章,并升任第10集团军副总司令兼86军军长。
原74军副军长王耀祖自然就成了74军军长了,但王耀祖目前的影响力只在51师,74军除了51师还有57、58两个师。
57师还好一点,杂牌出身,刚来74军,师长施忠诚没有黄埔资历,杂牌将领出身,只要用之得法,驾驭不难。
现在是58师比较难以驾驭,58师原来就是俞济世军长带出来的部队,后来师长是冯胜法,和俞军长那是内亲加老乡。
现在冯胜法升任74军副军长,58师的师长由陈世正担任,58师副师长由何灵霄担任。
这三个人是俞济世一手提拔上来的嫡系人物,在74军里,几乎只认俞济世,很难把王耀祖放在眼里。
首先这三人都是浙江人,冯胜法和何灵霄同是浙江诸暨人,老乡,陈世正和俞济世是浙江奉化人,也是老乡,还是委员长的老乡。
陈世正的父亲还是和委员长同期的革命战友,属于世侄,和委员长外甥俞济世是黄埔一期的同学。
这么显耀的身份,肯定是不会把王耀祖放在眼里的,还有一点,这三人的黄埔资历都比王耀祖高。
陈世正、冯胜法和俞济世三人是黄埔一期,何灵霄是黄埔二期,算起来,王耀祖最小了,是黄埔三期。
当时在部队里,黄埔的资历很重要,小一期的人,很难指挥得了大一期的人,即使你的能力比人家厉害。
越是战斗力强的部队,越是人才济济。上司如果不厉害一点,下面有的是跟你捣乱的人,你就等着被架空吧。
有资格和想当74军军长的远不止一个,可金交椅却只有一把,如何摆平众人,让王耀组成功上位,俞济世这次出了大力,且非常得高姿态。
俞济世首先将58师师长陈世正调到浙江当副军长,将58师副师长何灵霄也调到浙江任师长,这都属于让当事人无话可说的保举升迁。
74军的副军长冯胜法后来不久,也跟着俞济世去了86和91军,担任军长。这几个人算是都离开74军和58师了,高升了。
现在的副师长廖龄琦是原88师的旅长,黄埔四期生,58师里团长以上军官也都没超出黄埔四期的,这样王耀祖就比较好掌握了。
……上拉加载下一章s……》
(。。)
………………………………
1043。 两旅制改成三团制
完成了必要的铺垫后,把58师的牛人们请走后,6月4日,王耀祖正式升任74军军长,51师师长由原副师长兼代师长李天侠接替。
151旅旅长周治道升任51师的副师长兼旅长,51师另一个旅153旅,原旅长张灵武因在高安祥符观中弹受伤,现在正治疗和养伤,就暂时没有职务和提升。
原153旅代旅长邱伟达,现在转正为正旅长,接下来一连串的转正,原305团代团长刘光羽也转为正团长。
305团三营的代营长罗志成(三狗),终于也得到了转正,成为正儿八经的正营长了,给配备了副官和副营长。
副营长还是由何惧之(秀才)来担任,同时兼任七连的连长,其他人都没有什么变化。
只是几个见习官,满了三个月的见习期后,都交出了令三狗比较满意的答卷,升任排长了。
现在74军越来越受到军委会的重视,不断地调来新兵,充实到各个基层连队里去,特别是305团三营这样的精锐部队,更是补充的多。
三营原来每个连是三个排,现在扩编到每个连四个排了,三狗和各个连长,就顺水推舟地把几个见习官,提拔为新兵排的排长。
不过四个连长,现在都被三狗送到74军内部举办的军官训练班去学习了。
由于黄埔精神及抗战的残酷,中**大多数都处在劣势的情况下,基层军官伤亡率非常高。
凭黄埔军校那么一点毕业生,完全不能满足全军的连排长巨大的缺口,而大部分战场上升任的军官,都是些大头兵,甚至是文盲或是文化很低的人。
这些人,不是歧视他们,作战确实很勇猛,不怕死,打仗能手,作为老兵,绝对能发挥出很好的作用,但作为排长,特别是连长,指挥和管理的能力还是很欠缺的。
术业有专攻,并不是能打的人,指挥能力就厉害的。
原51师师长王耀祖升任军长后,也深知基层军官的重要性,以前在51师时候就大办军士训练班,现在成了74军军长后,没多久就开办军官训练班了。
要求全军的排长连长,只要不是正规军校毕业的,都要去受训,有的营长也去了,51师的军官,连副排长副连长也去。
所以,三狗就趁着最近没有打仗,就一股脑地把秀才、狗腿、打铁侬、竹竿四个连长,都送去培训。
还有吴鼎立、夏晨、胡守清、彭长华、杨承祖、陈彦心、连福寿、朱大勇、李海龙、萝卜、大薯、王维栋、江忠汉这些排长,也是跟着去军官训练班。
正好把各个连队的新兵训练和日常事务,都交给几个原来的见习官王信嘉、罗斯献、陶威等几个人来打理,在实操中锻炼起来。
一个多月后,也就是在民国二十八年(1939)八月,74军开始进行整编,终于轮到了撤销旅一级的单位了。
随着战争的延续,中日两军根据前一阶段的实战总结,都发现旅一级(日军是旅团)在普通步兵师中起的作用不大。
步兵旅一级的作战单位,两头不靠,既没有团级的灵活和独立,也没有师级的打击规模,反而增加了指挥程序,影响了部队决策和行动的效率。
于是,日军的一些新设师团都裁撤了旅团,老师团中的四联队制也变成了三联队制。
中**队的编制原来参照的就是德日模式,再说,面对日军的改变,也要作出相应的改变,你改我也改,军委会决定撤掉旅编制,由师部直接指挥所属各团。
在改编后的74军中,每师由三个建制团、一个野战补充团(一般是简称为“野补团”)组成,团编号也随即变更。
51师撤销了151旅、153旅两个旅级作战单位后,301团改成151团,305团为15团,306团为153团,30团为野补团。
两个旅部撤了,原151旅旅长周志道就专职任51师副师长,但副师长的职位毕竟有限,一般只设一个,每个师都有两个旅长,不可能全都去当副师长了。
军委会也考虑到了这一层,所以又允许有需要的师设置步兵指挥官这一职缺,规定资历较浅的旅长可以调任师步兵指挥官。
师步兵指挥官的概念也是从日本的编制改革里学来的,日军里面叫做步兵团长。只不过日军的步兵团长具有实权,可统一指挥师团的三个步兵联队。
中国的步兵指挥官就没有那么大的实权,几乎跟高参一样,大多有职无权,主要是用来安置人的。
这样做当然也有好处,就是可以留住人才,一旦有了实缺能立即进行递补。比如现在还在外地疗伤的原153旅旅长张灵武就调任51师步兵指挥官。
原153旅代旅长邱伟达,现在也是调任51师步兵指挥官,张灵武人没有到职,就由邱伟达来顶上。
不过没多久,邱伟达就考上了三年制的陆军大学第六期,王军长在他去上学之前又将他调为57师的副师长,可以拿着副师长的薪水,在陆军大学里心无旁骛深造。
其实这也是军长王耀祖的一个布局,现在他是74军的军长,要控制这支部队,就要把57、58师两个师控制住。
但一开始就做得很明显,会引起这两个师的反感,把邱伟达调到57师任副师长,但人没有去,是去读书,毕业后回来会不会去57师,还是一说。
所以这事做得不显山不露水,而且57师还不好拒绝,毕竟人家人没来,只是领个空职,再说是军长亲自提出来的,这邱伟达又是军长的嫡系。
57师刚来74军不久,自然是不愿意得罪军长和其他两个师的,反正最后都要服从军部,甚至要接受被改编控制的命运。
还不如一开始就做个顺水人情,为以后多拿点筹码好处,三年后等邱伟达陆大毕业后,还不一定来57师做个副师长呢,就算来,那也是三年后的事情。
三年,如果在和平年代的军队里,三年是没有什么变化,只是按资排辈的按部就班地升降着。
但在战争年代里,三年几乎是风云突变,这抗战里,师长军长战死的比比皆是,前不久9军陈军长就战死在南昌郊外,手下的79师段师长被军法枪毙。
所以,三年后,57师的高层估计早就面目全非了,牺牲、犯错、升职、降职、调任等,都有可能发生,到时候,谁还理会有这么一事。
(。。)
………………………………
1044。 改制过程中的博弈
既然三年后的事情都不知道,还不如现在就做个空头交易,得到一些好处才是明智之举。
也确实如此,后来的57师师长施忠诚就很得王军长的青睐,出乎意料地接替王耀祖做上了74军的第三任军长。
这是施师长的为人之道,也是57师新来乍到的处境,更是鹜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结果。
但在58师,就不是这样的了,后来在张灵武腿伤好了之后,王军长把他调到了58师任副师长,就和58师的师长廖龄琦闹得不可开交。
廖龄琦是俞济世早年从自己的老部队88师请来的,在58师根基已深了,不愿意被51师系统给架空控制。
所以当51师的张灵武过来做副师长,摆明了要来搞57师的事情了,再说张灵武这个人,行事风格偏硬。
或许是得到了军长的默许和支持,张灵武不断地从自己的老部队51师拉人到58师去,换了好几个团长营长,所以,就闹开了。
以至于后来廖龄琦因此吃了大亏,在长沙会战中,因为不听指挥,擅自离开职位,遭到了军法处置,被执行枪决。
这事,虽然廖龄琦自身要负主要的责任,但整个74军的高层,都没有为此向上力保,也是有一定原因的,这些是后话了,暂且不表。
现在301团改为151团,团长由原来30团团长常孝德担任,30团改为野补团,团长由副团长胡景援担任。
野补团毕竟不是正式编制,甚至有可能要被裁撤掉的部队,所以就把原团长平调到151团任团长,算是一种补偿。
151团的前身301团的团长邱伟达升任153旅代旅长,现在已经去陆大了,所以这个团的团长就空缺出来,由常孝德来补任。
现在的野补团团长胡景援原名是胡雄,和之前305团的胡豪没有关系,一个是湖北人,一个江西人。
而且胡豪在南京保卫战就已经战死牺牲在中华门了,在这之前,胡雄还是在陕西保安团,后来为张灵武的305团,南京之后胡雄转到了30团去。
后来胡雄改名为胡景援,主要是因为有同名的军官,军委会规定,到了团长这一级别的,有重名的,必须要有一人改名字。
有一个比团长级别还高的胡雄在军队系统里,升为野补团团长的胡雄只能他来改名了,改成了胡景援。
305团改为15团,团长由原305团代团长刘光羽担任,算是转正了。306团改为153团,团长还是卢星。
这样看来,还是原来的153旅占了点上风,主要是师长李天侠是153旅旅长升上去的,自然是要保留153旅的两个团。
151旅的两个团,只保留了301团,30团被改成野补团,151旅旅长周治道虽然是王耀祖军长的老下属,但为人比较谦让平和。
所以他虽然资格很老,但升职一直没有李天侠和后来的张灵武这么快,升职不快,下属这一条线,就也跟着吃亏了。
现在他作为副师长,底下的老部队,只保留一个301团,团长还算是自己一条线的,而15、153两个团的团长,很奇怪,都是张灵武的人。
也不知道李天侠怎么想的,不过这些张灵武的人,也是他的人,张灵武本来就是李天侠之前的手下。
或许他就没有把张灵武当成自己的对手,至少现在是这么认为的,而且现在张灵武还在养伤,他的一些老部下,还不是全都是他李天侠的老部下。
三狗也是当上了营长后,才了解到高层这么多的东西和内幕的,之前当个小连长,只知道打仗,对上面的消息,几乎是没有机会得知。
现在了解到这也是个巨大的名利场,当你身处其中时候,才会发现,不管在什么年代,就是在险恶的战争年代里,还是有大量的派系斗争的。
三狗本人很崇尚老师长王耀祖,一直在效仿他的为官为人之道,自己先不摆明要跟那一条线,在夹缝中求生存。
但这种人,要么是混得很好,要么是混得很惨,好和惨的来由除了运气之外,决定因素就是实力。
也就是你够实力了,才能在夹缝中保持独立,才能成为各个派系的香饽饽,在各个派系中左右逢源获取利益。不然你要是没有实力,狗都不会理你,自生自灭去吧。
王耀祖就是这样上来的,当年在江西只是做个小团长,随时都有可能被人吞并,凭借着死守临川宜黄小城几十天,才得以出名出头。
后来成为补充一旅的旅长,也是被极大派系盯上不放,什么何系顾司令、土木系陈司令等,都想兼并。
但王耀祖凭借着和俞济世的一次合作,就一直搭上这条线不放,这个俞济世是委员长的亲戚和贴身侍卫出身,算是最嫡系的人了。
有了这个通天的人物在保着,补充一旅才得以不被兼并,到后来拿到了军政部的正式编制,成为51师,都是这些人的功劳。
抗战后51师和俞济世的58师绑在一起,成为了74军,凭借着实力,打出了威名,成了军委会的直属战略军,更是没有人能兼并得了。
这个可是委员长自己的部队了,谁人有这样的胆子,敢来兼并,就是有这个胆子,也没有这个胃口啊,吃不下去。
委员长本人为了推行军队全国化,也以身作则不搞中央军嫡系,但架不住底下的人要这么做,什么何系、土木系、胡系、汤系等,都在壮大自己的人马。
这些大佬本身也是实力非凡,所以委员长觉得自己目前能掌控得住他们,就睁一眼闭一眼默许他们壮大起来。
抗战军兴,国难当头,都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