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抗战铁血路:八千里路铁与血-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对于隔山打的情况,就在山头设个观察位,用光学器材(方向盘、炮队镜)把观、炮、目的相对位置测出来,解算成射击诸元,通知炮阵地。

    这些活,类似超视距的大炮瞄准一样了,属于炮兵们干的了;但步兵能掌握了,则是更好了,可以呼叫炮兵,进行炮火支援;不过这个在那个时代,对于中国军队来说,对于步兵来说,是很理想化的事情。

    确定射击诸元后,试射炮弹,待炮弹落地后再根据炮弹和目标之间的方向和距离偏差,做出射击诸元的修定,再射击,一般3次调整基本上准确无误。

    对于国军来说,迫击炮属于高端武器,弹药不是很充足,需要省着用,所以要求炮手很精确的计算距离。

    而日军的炮手,则很厉害,为啥,和人家步枪手一样,是在训练时候,用弹药喂出来的,打了很多次了,自然就熟能生巧了。

    而国军的炮兵,舍不得弹药,平时训练打的很少,上阵后自然就没有人家厉害了,在和敌人对打迫击炮时候,会落于下风。

    这些话是老黑等左教官走了后,才偷偷告诉大家的,以后如和日军交手了,要非常小心日军的迫击炮,特别是机枪手。


………………………………

156。 掷弹筒和步兵炮

    日军除了迫击炮厉害外,还有个更头疼的东西,就是掷弹筒,来自89师的唐成亮就很清楚,因为89师和日军在几年前打过长城抗战。

    亮子听老兵说,那鬼子的掷弹筒打过来的炸弹和雨点一样,照着轻重机枪阵地,不停得落下,不到一会,重机枪基本被打哑了,轻机枪只得打几枪就换个地方,才能活下来。

    老黑也从长城抗战活下来的,自然是很清楚日军的作战方式,所以,尽管国军的部队里很少装备掷弹筒,也还是要大家了解和学习这种“古怪”的武器。

    老黑带了杆掷弹筒来,是仿制日军大正十年式的,长的像半截枪管一样东西,有专门的发射弹,类似日军的手雷。

    掷弹筒类似小型的迫击炮,发射时先拉动击发杆,然后将弹药从筒口装入,握住发射筒,通过瞄准线进行概略瞄准后,拉动击发机上的皮带,击发底部发射炸药将榴弹射出。

    由于靠调整掷弹筒的角度,来确定发射距离瞄准目标,所以只有经验丰富的掷弹手,才能准确地击中目标。

    掷弹筒射角大,弹道弯曲,虽然射程不远,但杀伤效果好,操作方便,单兵携带且可以隐蔽在障碍物后发射,隐蔽性很强。

    有这么多的优点,老黑说,只要会用或是用过了,都觉得很好用,对于步兵来说,不用冒险站起来投掷手榴弹,简直是一个投弹利器。

    但是仿制大正十年的掷弹筒,射程太短了,只有一百多米,不到二百米,用它还是在距离上有危险。

    二百米不到的地方,敌人的步机枪都可以火力覆盖了,甚至手枪驳壳枪都可以攻击了,贸然运动过去,还是很危险的。

    后来日军改成八九式的,口径不变还是50毫米,会长一点重一点,也就是四五斤的东西,对于步兵来说无所谓。

    但它的射程好了很多,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在500米开外,基本除了机枪,手步枪的威力就少很多了,相对来说对于发射者,是很安全的。

    注:国军在之后的1938年也照着大正十年仿制了出一款新式掷弹筒,名为民国二十七年式;但射程也只有250米,虽然比大正十年式要远100米,但是远不及八九式的500米射程。

    即使这样,国军还是生产了很多这种制作简单、造价低廉的掷弹筒,来装备部队,虽然干不过89式的,但是仍然弥补了国军在火炮上面的严重不足,深受国军基层士兵的喜爱。

    直到后来的枪榴弹出现,掷弹筒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作为二战时期东亚战场上特有的武器,被人关注不多。

    ……

    因此掷弹筒从原理上来说,是一门超轻型的迫击炮,用来杀伤躲藏在工事和隐蔽物后的敌人或者在远距离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它的杀伤效果好,操作方便。

    掷弹筒由特制的弹药袋携带,一个弹药袋可以携带8枚榴弹,一个二人掷弹筒小组可以携带16枚。

    训练得当的话,在实战中的200米内的命中率,可高达在80%到90%,这比扔手榴弹还要精准,而且还在几百米外攻击的。

    老黑玩了几手给大家看,基本上二三发就可以搞掉一个轻重机枪的火力点,一旦机枪火力被摧毁,马上就可以组织自己的轻重机枪压制对方火力,随即以优势兵力发起冲锋。

    如在防御作战中,可用掷弹筒和机枪火力协同,先以机枪火力压制敌人的冲锋,然后在对方手榴弹的距离之外用掷弹筒对敌人进行杀伤。

    敌军如果起身会遭到机枪火力的杀伤,俯身隐蔽又被掷弹筒杀伤。掷弹筒榴弹破片的杀伤半径可以达到8…10米,比手榴弹好用多了。

    掷弹筒对步兵和没有坚固掩体保护的机枪火力点,有非常大的杀伤力,但对于永备或半永备工事的地堡碉堡,则作用不大。

    那如何搞掉地堡碉堡?老黑问大家。对于步兵来说,只能说运动接近后用炸药来炸了,但在运动过程中伤亡很大,很难通过四五百米的死亡距离。

    “用大炮直接轰呗。”大彪说。

    “有这么好的待遇,那谁都愿意做步兵了,可问题是,我们的大炮少之又少,大都是花钱买来的,炮弹打一发少一发,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动用大炮的。”老黑无奈表示。

    “大炮不多,小炮还有点,如果遇上紧急和重要的据点时候,是可以动用小炮来支援步兵的。”

    小炮有哪些?主要是75山炮和70步兵炮,那玩意得要师级以上单位才能用到,有很多杂牌部队,到军一级估计也没有几门。

    但人家日军就很阔绰,有四到六门九二式的70步兵炮装备到大队级别(差不多营级),还不包括每个常备师团的野炮联队,装备近百门的75…150的山炮、加农炮、榴弹炮等。

    日军还有坦克战车,这些东西对步兵,都是致命的超级武器,战车营的曹泽远很清楚,虽然他是战车营的步兵,配合战车作战,但也深知坦克战车的摧毁力量,对于步兵来说简直是噩梦。

    其实坦克和永备工事也有克星,就是大炮抵近直瞄射击,大炮金贵,山炮步兵炮也行,再不行37战防炮也可。

    可问题是连37MM的战防炮,国军也装备很少,这种炮也就在嫡系中嫡系部队才装备了少量的,其他的普通部队连影子都没有。

    老黑带着大家参观军校里唯一一门37炮,是刚刚从德国进口过来的,PaK战防炮,体型小巧,炮管长1。66米,炮宽1。65米,炮高1。17米,行军重量只有450千克,4名士兵也能推着它到处跑。

    37炮射速13发/分钟,炮口初速762米/秒,有效射程300…600米;对付坦克时,发射穿甲弹,100米距离上能穿透34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500米距离的穿甲能力为29毫米,对付日军坦克绰绰有余。

    日军在华装甲最厚的坦克也只有25毫米,常见89式坦克装甲厚度仅为17毫米, 94、95式轻型坦克的装甲厚度仅6…12毫米,防枪弹可以,防炮几乎没用。

    可人家除了资源不够,舍不得做那么厚的钢板,还有一点是欺负我们中国,没有什么火炮。

    可见,一个国家的战争,最主要依靠的还是工业、军工业,国家落后,特别是军工业的落后,就是要挨打。

    如果军工业发达,像日本一样,自己能造飞机大炮坦克,就不需要用士兵去填那些个血窟窿了,或者,敌人就不敢轻易上门来了。

    参加过长城抗战血战下来的老黑,不由得感概万千,当然这些话,是不会对这群学生说的,也不能对外面说。

    只得惋惜的看着这批朝气蓬勃的学生,他们毕业后,正常是会和日军作战的,到时候,会有几个能生还?

    ……


………………………………

157。 步炮协同

    在学习期间,三狗收到牛牯秀才的来信,信中说,他们的补充一旅终于不再叫补充的了,升级了,升为师了。

    前几个月叫过“新11师”,后来又改成“暂51师”,现在叫51师,有一个正式的番号了,算是属于正规部队了,最近一直在汉中整训。

    原来补充一旅的旅长王耀祖升为师长,部队添了一个工兵营、一个炮兵营、一个输送营,步兵还是三个团。

    原先是1、2、3团改为301、302、306团,三狗原先是2团,现在却是51师306团,不知道为啥?这种变动,三狗他们底层的肯定是不得而知了。

    团长也成了邱伟达了,原来的2团7连连长胡豪,现在升为306团3营副营长了,现在三狗他们的番号是51师306团3营7连4排。

    原来的4排副排长牛牯,现在升为正排长了,原来4排只有一个班,现在有3个班了,都是广丰人,都是这帮原来的挑夫兄弟,回老家招的亲戚。

    一班长由打铁侬来做,二班长是狗腿,三班长是秀才;三人和牛牯都参加过部队内部的军士训练班。

    牛牯是少尉,三个班长是上士,其他的兄弟们都是中士、下士,最少都有上等兵了,比如角蚤。

    信中说了,三狗如果毕业了,要回原部队先做半年的少尉见习官的,牛牯就要三狗来自己排里做,少尉见习官兼副排长,所以,副排长这个缺,一直没跟上级要。

    别人也不想来,这都是广丰人的窝,平时说的都是方言,外人进去听都听不懂,所以,暂时副排长就先空在那里。

    ……

    兵器的课上到了步兵炮,基本是学得差不多了,人家左教官也回炮科了,那边也是一堆的事情。

    至于步炮协同战术,老黑会讲,因为部队缺少大炮,也就是最多讲讲步兵和山炮步兵炮的协同作战。

    更多的是和迫击炮、掷弹筒的配合,这就比较灵活了,先是要保护炮和炮手的安全,步机枪掩护他们。

    等炮兵们把敌人的火力点打哑了,自己的机枪马上就得要压制敌人的火力,跟着炮弹200米开外的步兵们马上开始冲锋(200米是个炮火安全距离)。

    这是标准的步兵操典里的课程,也是理想状态下的作战方式,但战场上没有这么教科书式的攻防,很多种情况变化,需要快速反应和应对。

    如果没有迫击炮和掷弹筒,这对于中国军队来说,是很正常的,没有这些炮,难道就不进攻了吗?不行,命令下来了,还是得要进攻。

    那就使用自己随身带的炮,手榴弹,只能是先机枪压制火力,压制不住或在对射,那步兵就不能正面运动了。

    步兵三人一组,交替掩护交替前进,迂回、匍匐前进,进致到三四十米区域时候,开始扔手榴弹,形成弹幕,上刺刀,冲锋。

    占领敌人第一线阵地后,马上预防敌人反扑,加固阵地,掩护后续部队进攻第二道防线,机枪阵地前移,压制敌人第二、第三道的火力。

    ……

    老黑带着大家在自己挖的工事前,来来回回的操练着,每一遍都会增加一点突变的情况进去,让大家来处理。

    防守方也是,在自己的火力点被敌人炮火端了怎么办?被敌人的机枪压制了怎么办?敌人运动到阵地前沿三十多米怎么办?敌人开始冲锋怎么办?第一道阵地被占领了怎么办?甚至是撤退,都是有章可循的。

    一般情况下,火力人员装备强于进攻的敌人,则可派出兵力迂回侧击,或是火力压制,进行反冲锋,或是把敌人引入第一道阵地里进行伏击等。

    火力人员装备不如敌人,就不能硬碰硬的打了,不然兵员损耗的很厉害,就要有灵活的战术,一般是多使用手榴弹打击阵地前沿三四十米的敌人,多派出人员和敌人拼刺刀。

    因为在拼刺刀时候,敌人的重火力发挥不出优势,不能打了,双方在局部的时间和局部的空间,实力是对等的,甚至是守方占优的,毕竟对自己挖的工事很熟悉。

    如果敌人的火力很大,对比很悬殊,那防守方只有一条路,坑道战术顶住敌人的重火力,再利用近战拼刺,夜间侵袭等方法,避开敌人的重火力。

    如果命令是死守,在没有撤退命令到来之前,是不能擅自撤退的,按军法规定,主官是要枪决的,所以只能死守不走,听天由命了,要么全部战死,要么熬到援军到来,要么熬到撤退命令到来。

    在战场上,军令不可违抗,宁愿战死也不能当做逃兵被督战队打死,那样死了,连抚恤金都没有,家人还要蒙羞。

    至于撤退,也不是一窝蜂的逃走,那是溃逃,部队建制一旦打乱,就形成不了战斗力,单个士兵的力量,基本是可以忽略的。

    形成不了战斗力的下场,就是被屠宰的结果,那时候人都还不如畜牲,畜牲还跑的快,败兵的疲惫、受伤、背负装备等,跑的慢,就算跑的再快,也跑不过追兵的子弹。

    所以,撤退时候,必须是交替掩护的,掩护部队必须缠着敌人的追击部队,不让敌人去追击大部队。

    掩护部队计算着时间,计算着主力部队,计算着自己的战斗实力,最好是熬到晚上,这样自己的撤退有夜色的隐蔽,可以稍许摆脱敌人的追击纠缠。

    另外主力部队还要和掩护部队,约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会师,过了时间,再到下一个地点,如果碰上敌人超越追击,就需要布置几道掩护线。

    小部队比较灵活,可以迂回穿插着进攻或是撤退,到了营团级别时候,撤退得就要事先安排好,交替掩护进退。

    如果斥候(侦察)探出敌军延伸过长,追击的兵力不足时候,甚至可以来个对追兵的伏击,或是来个回马枪,杀一杀敌人的嚣张,使之不敢追的过急。

    ……

    三狗他们在军校里学的指挥,学到顶是团一级的了,再往上,得要等有了前线实战经验,差不多升职到团级干部时候,才会被选去考读陆军大学,学习师以上的多兵种指挥。

    这就是当时军中流行着这样的一种说法:“黄马褂(黄埔军校)、绿长袍(陆军大学)”,要想飞黄腾达就须走此道。

    ……


………………………………

158。 佳人,再见!

    前面有提到过斥候,古代的军事术语,类似现代的侦察兵,在民国时代也是叫斥候的;作为步兵指挥,斥候一定是不能回避的。

    一个斥候,不单单是跑得快会功夫就行的,还是要学很多军事知识的,比如军事地图的识别和绘制。

    绘制军事地图,则要会先要会测量,比如要了解各种地形的特点,地形图比例,投影,坐标,方位角偏角,地物符号等。

    需要用到数学知识,前面的火炮瞄准也要用到三角函数等,会算会画了,才能读懂军事地图。

    不然斥候辛辛苦苦从前线侦察,画好一幅图,你个指挥员还看不懂,那怎么指挥,要是搞错了,直接就坑死兄弟们了。

    至于怎么学怎么画,说起来就多了,和炮科的射表、射击诸元一样,很枯燥,普通人看不下去,没意思。

    总之,三狗他们在经过半年的学科和术科的学习,基本是掌握了步兵科的分科知识了,期间也经历了端午、七月半、中秋、双十节等。

    离家已经是整整一年多了,回想起一年前,自己还是个只专注于读书的少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加上在封闭的小县城里,对外面的信息知道的少之又少。

    那个时候,关注的还是自己的和自家的事情多点,比如自己的学习成绩,牵挂着家人和明月。

    如果没有那一晚,三狗可能会像很多本地人一样,一辈子循规蹈矩的在那片土地上生活,从小到老到死,没有什么大的波澜起伏。

    没想到去年暑假,因为明月的一次“抗争”,直接把三狗卷入命运的漩涡里,不由自主的三狗,随波逐流,来到了军营里,来到了军校里。

    一年多的锤炼,不光光体现在皮肤的黝黑、身体的健硕、脸上的成熟,更多的是内心的变化和成熟。

    尽管在相对封闭的军校里,但在首都这个地方,三狗受到了大量当代信息的冲击,特别是国际形势和国家安危的情况,已经是时不我待了,中日双方在拼着命的抢时间战备。

    作为一个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在时代的前沿,真真切切得感受到这种冲击所带来的震荡。

    时不我待、时不我待了,国家在抢时间,军队在抢时间,个人也随着这场汹涌澎拜的大潮流,不顾一切得向前、再向前,一路冲了过去。

    尽管错过了端午中秋等和家人团聚的节日,但现在自己,已经不单单属于自己了,是属于这个国家、属于这支军队的了。

    这个国家哪怕还只是个千仓百孔的国家,那也是生我养我长大的土地;尽管这支军队还只是落后破旧的军队,那也是保护我父母家人、保护生我养我土地的力量。

    三狗写信跟家人说了,学校不放假,也不允许回家探亲,除非是直系亲戚的过世,才能批几天假,家里的父亲和母亲也理解三狗的意思。

    作为最草根的中国底层父母亲,因为各种局限,使得他们不可能具备有长远的眼光、有觉悟的思想。

    他们只知道,嘱咐三狗要珍惜这次深造的机会,努力学习,学成归来,报效国家,就等于报效父母,报效家人了。

    ……

    到了年底,航校和军医学校的代训生,也完成了训练的科目和最终的考核,那批空军少爷们,来和三狗他们这帮步科土狗们告别。

    原来是互不对眼的两帮人,现在突然觉得对方,是那么的可亲和可爱,校训中的“亲爱精诚”,这个时候才真切得感觉到。

    关定杰也专门来和三狗告别,他们要去杭州笕桥航校继续学习飞行知识,这一别,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相见?

    两个同一个小地方出来的精英,英雄相惜,约定,下一次的见面,是打败日寇、收复失地的庆功宴上,一定要,不醉,不归!

    关定杰他们这些贵为天之骄子的空军少爷们,最终也是没有攻克军医学校的那帮粉红堡垒,毕竟时间太短了,而且学校严禁谈恋爱。

    估计会有几对,但也不敢公开的,只是私底下谈谈,学校的假日太少了,代训生一旦进入训练时期,是没有一天假的,校门也别想出去了。

    大家只有晚饭后那一刻相聚的时光,但又不敢两个人在一起,就假装一起参加团队的娱乐活动,才能享受那份在人群中互相对眼的甜蜜、倾听自己怦然心动的心跳声。

    自然,军医学校的代训生也是回原学校了,他们的学校也是在南京,所以相对来说,感觉和三狗他们这些军校的朋友,没有分别很远的感觉。

    但告别,还是要有的,三狗他们是男生,所以主动得去跟他们告别,尽管军医学校代训生里有男生,还很多,但三狗他们主要是去跟她们告别,跟那帮女生告别。

    三狗始终没有去找林淑娴,但林淑娴毕竟是大户家庭出身的,见过世面,和三狗偶尔碰面,也还是大大方方的,跟没回事一样。

    倒是三狗,每次感觉很心虚,也好像很对不起她一样,看着林淑娴如此大方镇定,都要怀疑她有没有这回事?还是杨慕华来耍自己的?

    耍自己也必要耍两次啊,而且第二次,两人还吵了一架,应该不是耍自己的,可这个看她们,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的,女人啊,真是不懂。

    倒是杨慕华,那一次吵架后,再也不理三狗了,甚至是有点在躲着三狗,实在躲不过的,如大家晚饭后的操场团聚,就不和三狗对视,从不。

    三狗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傲娇而又横蛮的女子,气得也是不理她,你以为你是谁啊,谁稀罕你,爱理不理。

    其实三狗自己不知道,明月更是个傲娇横蛮的女子,只不过,三狗从小和她一起长大,从小接受惯了,慢慢就忘了她的这些特点。

    那个婉约柔美的韩锦仪,估计是和关定杰对上眼了,每次大家团聚时候,三狗都能读出他们俩对视的温柔。

    关定杰也是个才貌双全的人才,算是配得上美丽含蓄的韩锦仪了,三狗从内心里,替他们俩高兴。

    看着佳人成对,想想自己,明月已经不能再想了,三狗内心深处还是有一声很轻很轻的叹息声,全世界人都听不到,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叹息声。

    这世事,真是难以顺意啊!

    ……


………………………………

159。 绘制南京军事地图

    1924年3月21日,我出生在河北省清苑县大白城村一个农民家庭,父母按祖先预留的家谱,为我取名张锡珍(后改为张席珍)。

    七七事变,日本侵略中国,很快家乡就沦陷了。我家有个在兰州当副县长的亲戚给我介绍了工作,我便去了兰州。1939年,我萌发了报考军校,上前线打鬼子的念头,我的亲戚也挺支持我,但打听到在甘肃临洮成立的“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