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寻龙迷踪卷一华山惊变-第1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是这孩子却倔强得很,手里还紧紧握着那把匕首,嘴里哼哼唧唧的,还想要再度爬起来。

    朱棣哪里会给他这样的机会,手里的烛台朝着这孩子毫不留情的全力脱手掷出,不偏不倚,沉重的烛台正好砸中了朱文奎的脑袋。

    “啪”的一声朱文奎那幼小的脑袋顿时被砸得血光四溅,躺在地上,再也没了动静。

    那沉重的金色烛台跌落在大殿的一旁,飞溅的烛火引燃了殿里悬挂着的金丝刺绣帐幔,蹿起了明亮的火苗,火光映亮了这原本昏暗的大殿。

    火光也映照在建文帝朱允炆的脸上,他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看着倒在血泊中的幼子,惊得目瞪口呆,完全愣住了。

    这时从屏风后面又传来了一个女人凄厉的尖叫声,一个衣着华贵的女人跌跌撞撞的奔了出来,一下子扑倒在朱文奎的尸体上,撕心裂肺的失声痛哭起来。

    这个女人朱棣认识,她正是朱文奎的母亲,建文帝朱允炆的结发妻子,当朝的马皇后。

    这个马皇后本是光禄少卿马全之女,洪武二十八年被太祖皇帝朱元璋册立为太子妃。入宫之后她端庄淑仪,举止得体,深得太祖皇帝赞赏。

    而且她为朱家皇室生下了两个儿子,六岁的朱文奎正是她所生的长子,被建文帝立为太子。

    如今骤然看见儿子被燕王朱棣活活砸死,身为母亲怎能不痛彻心扉,一把抱起血泊中的孩子,哭得死去活来。

    忽然听见“咣当”一声,殿门被踢开了,守护在殿门外的张辅听见了动静,带着几名卫士手持利刃冲进殿来,护住了燕王朱棣。

    这突如其来的动静惊醒了呆若木鸡的建文帝朱允炆,他如梦初醒一般抖抖索索的从龙椅之上三步并作两步的跑了下来,一把从马皇后手中接过太子朱文奎的尸首,紧紧抱在胸前,也放声大哭起来。

    马皇后此刻却止住了悲声,满脸泪痕的站起身来,手指着燕王朱棣骂道:“你这个老匹夫,枉你身为王叔,位极人臣,却不思忠君报国,不遵循先皇遗训,起兵作乱,祸及天下。你简直是枉为人臣,枉为人子!”

    “你口口声声要清君侧,诛佞臣,如今却在大殿之上当着陛下面前,公然行凶,击杀当朝太子,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他是你的亲侄孙,你竟然下手毫不留情,你真是铁石心肠,冷酷之极!”

    “似你这等背君篡位,无情无义的无耻小人,有何面目立于朝堂之上?有何面目立于天下人面前?有何面目去见先皇与朱家列祖列宗于九泉之下?”

    最后这一句,原本是刚才朱棣用来斥责建文帝朱允炆的,如今却被马皇后反而用来对他一顿痛骂。

    燕王朱棣被她骂得脸上煞气浮现,心头怒火中烧,对马皇后怒斥道:“你这个妇道人家,如何能懂得朝堂之事?本王举兵靖难,正是按照先皇所遗之《皇明祖训》之嘱托,乃是为了我大明江山世代永固,为了陛下和朝廷不会为奸佞之臣所误,本王俯仰无愧于先皇和天地!”

    (明太祖朱元璋生前不但分封诸子为藩王,统兵镇守各地,为了防止有奸臣篡权,动摇大明江山,因而规定了诸藩王有起兵平定朝堂,诛杀奸佞的权力。

    他在《皇明祖训?法律》中写道:“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后来朱棣起兵时也以此为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起兵的口号也是“清君侧,靖国难”,史称靖

    难之役。)

    “再者,你虽然贵为皇后,却不过是嫁入我朱家的外臣之女,本王与陛下之间既是朝堂大事,也是朱家家内之事,岂有你在此置喙之地?你若是在此乱嚼舌根,大放厥词,休怪我这个王叔不讲情面!”

    他眼中杀机闪动,一旁的火光映照下,脸上浮现出狰狞之色。

    马皇后凄然一笑,说道:“燕王叔如今大军在手,胜券在握,既然可以当庭打死当朝太子,自然不必顾忌我这样一个妇道人家。不必王叔动手,我怕你等的手太过肮脏,污了我的名节!”

    说罢,她抹去了脸上的泪花,对着还抱住儿子尸首痛哭不已的建文帝朱允炆行跪拜大礼,俯于地上高声道:“陛下,臣妾有罪,既不能辅弼陛下整顿朝纲,澄清宇内,又未能为陛下保全储君,延续血脉,臣妾愧对陛下,愧对先皇厚爱!”

    “如今臣妾先行一步,自去泉下寻先皇面前请罪,也免得为乱臣贼子面前受辱,有失名节,辱没了朱家皇室颜面。臣妾去后,请陛下善自保重龙体!”

    说完,也不待建文帝发话,马皇后站起身来,站得笔直,手腕一转,手中出现了一把寒光闪闪的匕首,却正是刚才太子朱文奎手中所持的那一把!

    不知何时,她已经趁着众人不注意,把儿子尸体手上的匕首拿到了手中。

    张辅他们见马皇后手持利刃,都是一阵紧张,连忙挡在前面,护住了燕王朱棣。

    建文帝朱允炆本来还在为丧子而悲痛不已,忽见马皇后手中的匕首,不由得一惊,惊呼道:“梓童,万万不可……”

    话还没说完,马皇后悲呼了一声:“陛下,臣妾去了!”

    手腕一推,锋利的匕首直插入胸膛,整个人身体一歪,斜斜倒下,已然气绝身亡。

    见了这一幕,连燕王朱棣都不禁大感意外,想不到这马皇后平素看上去温文尔雅,贤良淑德,是个柔弱的人。到了关键时刻,她的性子却变得如此刚烈。

    张辅和身边的卫士们见了这惨烈的情景,太子血溅当场,皇后举刃自尽,不由得也全都呆住了,傻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倒是建文帝朱允炆此刻,怀抱着儿子的尸首,望着气绝身亡的妻子,忽然抬头仰天爆发出一阵狂笑:“哈哈哈,好,真是好,都说燕王叔是先皇诸子之中最有谋略,也最为心狠手辣之人,如今看来,果然是好谋略,好手段!”

    “朕之皇位,本属朱家,你若是想要,拿去便了,却又为何杀死我儿,逼死我妻?看来今日之事,朕若不死,今后燕王叔怕是会夜不能寐,再无宁日了。”

    “朕如今只是悔不当初,当初念及亲情,不听徐辉祖的忠言,没有一早就诛杀你这个包藏祸心的叛臣贼子,如今朕这样的下场,也算是咎由自取了!”

    在他的狂笑声中,朱棣的脸色越发的阴郁了。

    建文帝说的事情他知道,当年建文帝登基,朱棣的大舅子,燕王妃徐氏的亲弟弟徐辉祖就曾经向建文帝进言,说燕王朱棣在北平拥兵自重,早晚有不臣之心,留之则必为后患,不如召来京城杀之。

    幸好徐辉祖的弟弟,朱棣的小舅子徐增寿是坚决站在姐夫这一边的,对建文帝力谏劝阻,说燕王朱棣毕竟是先皇敕封的亲王,戍边北平多年有功无过,又是建文帝的亲叔叔,如今毫无证据,仅凭猜疑就妄杀皇室宗亲,恐怕只会令天下人寒心,得不偿失。

    建文帝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加上念及与燕王朱棣之间的血脉亲情,于是搁置了徐辉祖的建议。

    这件事很多人都知道,也被朱棣引为毕生之耻,自己的妻弟,竟然会向自己的亲侄子建议杀掉自己,这事无论怎么想,都让朱棣感觉到怒火中烧。

    这时候殿上的火逐渐的越烧越大了,噼啪作响,闪动的火焰的红光照在朱棣脸上,反倒显得他的脸上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可怖。

    朱棣望着坐在地上怀抱着儿子尸首,还在状若疯狂般狂笑着的建文帝朱允炆,皱起了眉头,眉心之间煞气隐现。

    兵败城破,建文帝朱允炆不但没有逃跑,还坐在这大殿之上等着自己到来,他的妻儿就藏在龙椅后面的屏风后,还带着利刃匕首。

    这分明就是想要和自己最后来一次谈判,如若不成,就会孤注一掷,拼个鱼死网破。

    若不是这六岁的小孩子沉不住气,说不定他们还真的会有机会和自己拼个玉石俱焚。

    堂堂一国之君,走投无路居然想要学市井

    泼皮,逞匹夫之勇,做如此愚蠢的困兽之斗?

    其心可诛!

    朱棣在心中暗暗摇头,对于眼前的这个亲侄子是感觉到无比的失望,他甚至不明白,当年父皇为什么会选择把皇位传给这样一个懦弱无能的庸才?

    难道他真的觉得就靠着一班只会高谈阔论,指手画脚的迂腐书生,就能让大明天下繁荣昌盛,永保太平?

    朱棣抬起头,看着那高高在上映着火焰红光的龙椅,那是当初父皇留下来的。

    这么多年了,或许,现在是时候应该换一把龙椅了,当然,龙椅上坐着的那个人也需要换一换了。

    朱棣闭上眼睛,转过身,背对着那张龙椅和建文帝朱允炆,对身旁的张辅缓缓的低声说道:“南京城破,靖难军入城,陛下长期为奸臣所蒙蔽,幡然悔悟,自觉无颜面对本王,无颜面对天下百姓,因而在奉天殿中举火**,皇后马氏及太子也同殉国难。”

    张辅愣了一下,但是立即就心领神会,躬身应道:“臣,明白了。”

    燕王朱棣再不回头看上一眼,而是迈开大步向着殿外走去。

    阴暗的殿内闪动着火焰的红光,显得有一些诡异,而透过殿门,殿外则是明媚的阳光,普照着大地,仿佛是被殿门隔开的另外一个世界,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朱棣的步子越走越快,越走越轻松,因为他相信自己没有错,他相信未知的将来会更美好。

    在他跨出殿门的那一瞬,身后依然传来建文帝那近乎凄厉的狂笑声:“燕王叔,朱棣,你可以杀了我们,可以杀了所有与你作对的人,但是你杀不尽天下人,你堵不住天下人的悠悠众口!”

    朱棣禁不住摇了摇头,这个傻孩子!

    直到现在,他还是没弄明白,天下人将永远不会知道真相,因为他们所知道的,是朱棣给他们的一个真相,也是他们所希望的一个真相。

    没有真相,又何来悠悠众口?

    走出殿门,张辅犹豫了一下,还是吞吞吐吐的对燕王朱棣问道:“据报建文的二皇子朱文圭就在旁边的殿中,要不要一块儿抱过来……”

    他没有说完,因为他看见朱棣猛然回过头来,用一种惊讶而奇异的眼光望着他。

    其实话一出口,连他自己也被吓了一跳。

    建文帝的二皇子朱文圭可只有两岁,还是个婴童!

    张辅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忽然会冒出这么奇怪的想法,这么残忍的想法?

    难道这就叫做斩草除根?

    或许人是很容易被环境所影响的,冷酷与残忍也很容易被传染,这和人本身的善恶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

    就像在战场上,你拼了命想要杀死敌人,多杀敌人,无所不用其极,你根本不会感觉到什么是冷酷,什么是残忍,因为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人,原本就是种很容易相互模仿的动物。

    朱棣盯着张辅看了半晌,目光才逐渐柔和了下来,摇摇头说道:“不必!那个孩子派人保护好他即可。”

    (后来朱文圭年仅两岁即被送到凤阳老家囚禁起来,被称为“建庶人”,直到明英宗夺门之变后,对其怜悯才释放了他,还为他修了房舍,娶妻生子。

    不过当时他已经被囚禁了五十多年,与社会隔绝,早已不辩牛马,毫无自立能力,又疾病缠身,不久便去世了。直到后来南明弘光帝追授其为润王,谥号怀,史称润怀王。)

    张辅连忙躬身答道:“是!”

    他感觉自己的脑门上沁出了冷汗,燕王殿下该不会从此认为自己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吧?

    所幸的是,朱棣没有再说什么,也没有再作停留,而是径直走了。

    张辅则留了下来,指挥军士们用木条钉死了奉天殿的所有门窗,然后守在四周,防止有人前来救火,或者有人从里面逃跑。

    其实张辅心中明白,即使他不这么做,建文帝也是绝不会逃跑的。一个连心都已经死了的人,又怎么能在这世上偷生下去?

    那一天的风很大,火势燃得很快,没一会儿整个奉天殿就全部被肆虐的火舌给吞没了。

    除了火焰燃烧的噼啪声,殿内房梁立柱的轰然倒塌声之外,一直响彻在张辅耳边的,却是建文帝朱允炆那疯子一般的狂笑声。

    经过了这些年,他那凄厉的狂笑声,仿佛穿越了时间,还经常会在张辅的耳边回响起来。


………………………………

第十七章  谎言背后

    张辅还记得,那一天的风很大,火借风势,大火很快就蔓延到了其他的几大殿,到最后被大火烧毁的,远远不止奉天殿一处。

    当然那一天皇宫之中最后死的也不止是建文帝朱允炆一家三口,宫中的嫔妃们为了避免乱兵之辱,保全名节,抑或感念建文帝对她们的恩情,悬梁吞金,投火自尽追随建文帝而去的也不在少数。

    等到火势渐弱,众人才开始奋力救火,终于扑灭了大火。

    张辅指挥着卫士们从奉天殿的废墟当中挖出了两大一小三具被烧得面目全非的焦尸,正是建文帝朱允炆和马皇后以及太子朱文奎。

    然而这时候极富有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燕王朱棣偏偏在这时候带领着众多大小官员们固然赶来了。

    他一副好像刚刚才听说宫中大火消息的样子,满面吃惊的表情。

    当他看着挖出来的三具焦尸的时候,居然毫不避忌,一下子扑倒在地,手抚焦尸痛哭流涕,泪如雨下,简直是呼天抢地,痛不欲生。

    (根据《太宗实录》卷九记载,朱棣见了焦尸之后,“上哭曰:果然,若是痴耶!吾来为扶翼不为善,不意不谅而遽至此乎!”意思是你真是傻啊!我本来是为了铲除奸臣,扶助你而来,你又何苦如此呢?)

    跟随燕王而来的那些百官们见此情景,无不感动莫名,甚至于涕泪交加,都深深钦佩于燕王朱棣的重情重义。

    只有侍立在一旁的张辅,看着悲痛万分的燕王朱棣,回想起先前在奉天殿内,在红色的火光映照下,他脸上浮现的那一股子煞气,那有些狰狞的表情,不由得感觉到一股寒意顺着脊背直入骨髓,浑身打了个冷颤。

    待到悲痛稍缓,朱棣站起身来,旋即下令,让中书省撰文,昭告天下,天子建文帝朱允炆在南京城破之时,自觉羞愧,无颜面对燕王及天下臣民,加之因为奸臣的逼迫,因而在奉天殿内**而亡,同时殉难的还有皇后马氏与太子朱文奎,尸体焦烂,已不可辨认。

    接着他又下令将建文帝的遗骸按照天子礼仪风光大葬,京中所有臣工百姓,尽皆素缟三日,以示悼念。

    到最后朱棣脸上的悲痛之色一扫而空,眼里带着狠毒的眼神命令军队紧闭九门,全城封锁戒严,搜捕齐泰、黄子澄等藏匿起来的一干奸臣逆犯,一旁的内侍则开始宣读早已拟好的逆犯名单,竟然多达五十余人。

    张辅听了,不禁心中有些感叹,当初立主削藩,坚决主张剿灭燕王的这些所谓忠臣义士们,在朝堂之上一个个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讲述着自己如何如何的忠君爱国,誓死要与燕王叛军斗争到底。

    等到了兵败城破,燕军杀进来的时候,他们却一个个全都躲藏了起来不见踪影。

    只剩下了一个方孝孺,带着一些没见过什么叫死的腐儒学子们,敢于站在御阶之前痛骂燕王,志气不改,勇气可嘉。

    然而到了最后,他们果然便是求仁得仁了,真不知道该可怜他们,还是该敬佩他们?

    而那些被吓破了胆子躲藏起来的曾经的朝廷柱石们,以为他们这种毫无意义的藏匿,真的能够逃脱掉这注定的结局吗?

    张辅看着站在奉天殿废墟前的燕王朱棣那高大的身影,心中轻轻的叹息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在这之后的两天之内,建文帝朱允炆已死的消息随着布告传遍天下,然而告示中最值得玩味的却是那一句“尸体焦烂,无可辨认”。

    随之民间就传出了关于建文帝下落的种种猜测,最为盛行的,便是其实建文帝并没有被烧死,烧

    死的不过是个替身而已。

    真正的建文帝在一帮子心腹忠臣的安排和掩护下,逃出了南京城,藏身在民间,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这个说法不胫而走,不但有很多人相信,甚至茶馆饭铺中还有人绘声绘色的在讲述建文帝如何经过九九八十一难逃脱了燕王朱棣的追杀,如何隐藏到了一说寺庙之中,招兵买马,暗中囤积力量,讲的真是比还要精彩。

    这些人说得有鼻子有眼的,就像亲眼看见的一样煞有介事。

    而真正亲历过那一天所发生的一切的张辅,听到这样的无稽之谈,自然只能一笑置之。

    但是他不能说,他也不敢把那一天他看到的一切泄露哪怕半个字,因为他知道,那一天跟随着他和燕王朱棣进入皇宫的那五十名心腹卫士,已经全部无巧不巧的染上了怪病,一命呜呼了。

    可是他没有死,不但没有死,燕王朱棣登基称帝之后,反而将他封为新城侯,表面上是因为感念他父亲张玉在东昌之战中为救燕王而英勇战死的功绩。

    然而每一次,当张辅回想起那一天在昏暗的奉天殿内,被火光映得通红的朱棣的那张脸上,透出的那阴冷的目光和脸上的煞气之时,总是情不自禁的感觉到全身发冷,冷汗直冒。

    不过后来的事情,着实让张辅觉得有些奇怪,摸不着头脑。

    首先是朱棣登基之后,竟然下旨让史官抹去了建文的年号,把建文年间全部改成了沿用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洪武年号。

    这无疑是否认了建文帝朱允炆皇位的合法性,拒不承认这个侄儿的皇帝身份。

    这和他之前以天子礼仪厚葬建文帝的行动完全是自相矛盾,惹人猜疑。如果建文帝真的已死,你又何必如此着急于想要抹去他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这简直就是掩耳盗铃。

    于是,建文帝未死的谣言一时甚嚣尘上,都说朱棣此举分明是为了防止建文帝以恢复帝位正统之名起兵作乱,毕竟,他的皇位可是当初太祖皇帝亲自传下来的,比起朱棣的皇位可来得要名正言顺得多了。

    奇怪的是,对于这个传言,朱棣虽然表面上十分恼火,下令禁止,可是终究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没有什么实际的措施。

    要知道,当初他仅仅因为方孝孺当庭辱骂他,扫了他的颜面就灭掉了方孝孺家的十族,诛杀牵连了八百人。

    然而对于这个更加让他丢脸的传言,却并没有听说因为此传言而大兴过什么牢狱,这实在是有些奇怪。

    更奇怪的是朱棣接下来的举动,他派遣了许多官员,比如胡濙之流,在全国各地暗中查访,说是查访民情,实际上在查访什么,根本无人知晓。

    他还不惜劳民伤财,几乎要掏空了国库,派遣心腹的三宝太监郑和去督造巨型战船,带着军队到海上去拓展疆土。

    于是新的说法便又在民间流传开来,其实建文帝并不是藏在内陆,而是逃出了海,远远的躲去了海外仙山,郑和的船队远航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他的下落。

    朱棣登基后所作的这一切,无形中分明就是在证实民间的传言:建文帝其实并没有死!

    如果不是张辅在那一日亲眼看到了奉天殿中所发生的一切,亲耳听到了建文帝在火中临死前那凄厉而疯狂的笑声的话,或许他也会选择相信这些传言的。

    可是英明神武的皇上朱棣究竟是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似乎是有意在误导天下人,认为建文帝尚在人间。

    原本张辅完全想不明白,不过经过了这些年,随着他对于皇上朱棣的日渐了解,

    他渐渐的能大概猜到一些皇上的心思了。

    原本他以为,朱棣之所以要编造一个建文帝羞愧**的谎言,是为了保全他自己的颜面,不让天下人指责他亲手杀害了侄儿,夺权篡位。

    现在看起来,在朱棣的心目中这些个所谓的颜面,所谓的名声,在帝位稳固的面前,全都不值一提。

    他的确是想要天下人都以为建文帝还没有死,只有这样,那些个潜藏在暗地里蠢蠢欲动的,对朱棣不满,对大明皇朝不满的人物,才会主动的跳出来,去满世界的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他们比朱棣更加关心建文帝的死活,因为只要他们能够掌握住建文帝这张王牌,就能够名正言顺的起兵作乱,一呼百应,甚至于推翻朱棣的统治。

    然而恰恰只有他们一个个迫不及待的主动跳出来了,朱棣才能够腾出手来,不费吹灰之力把他们一个个全部都收拾掉。

    这些年来那一个个被抓住的叛臣,那一个个被剿灭的乱军,还有如今诸藩王一个个全部被封地内迁,削去了兵权,就是活生生的铁证。

    而那些个所谓在全国各地暗访建文帝下落的胡濙之流们,实际上不过就是在暗访这些乱臣贼子动静的暗探,又或者,他们要暗访的其实是朱棣心中更为隐秘的秘密。

    皇上的心思,谁又能够猜得透呢?

    张辅从回忆之中抬起头来,看了看站在眼前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