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寻龙迷踪卷一华山惊变-第1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被封新城侯,直至如今更是被封为英国公,高高在上,只怕这当中也是别有隐情的吧?”

    张辅的眉头忽然皱了起来:“你怎么知道当年进入皇宫的军士全都暴毙了?你暗中调查过此事?”

    蹇义愣了一下,急忙连连摆手分辩道:“非也非也,我身为吏部主官,自然可以随时调阅天下所有官员人等的一应卷宗,我不过是因为好奇,偶尔翻阅到了当年此事的卷宗而已。”

    张辅从鼻孔里哼了一声,没有说话。

    他才不相信蹇义真的只是偶尔翻阅到了当年的卷宗而已,这样的托词,恐怕连蹇义自己都不会相信。

    不过,他相信蹇义并非有其他的什么心思,应该只是单纯的因为好奇。

    蹇义是个聪明人,但是越聪明的人,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好奇心就会越重,越发的想要去了解真相。

    只不过好奇心这东西,往往是会给人带来灾祸的。

    张辅瞥了蹇义一眼,基本上,蹇义已经把整个事情大致上猜测得七七八八了,他所不知道的,不过是那一日张辅陪同着燕王进入皇宫之后所发生的事情。

    那一日究竟发生了什么?

    张辅不能说,但是那一日的情景却时常清晰无比的在他的眼前浮现,就如同昨日发生的一般。

    虽然他非常希望自己能够忘记这一段过往,可是无论他多么努力,这段记忆就如同刀刻斧凿一般深深烙印在了他的脑海里,如同一个可怕的噩梦一样挥之不去。

    他这一生,都将被这噩梦所缠绕。

    此刻,这噩梦又再度在他的眼前浮现出来。

    那一天,张辅奉命率领着燕王的亲卫军队火速从金川门入城,包围了皇城。

    刚刚包围完毕,沉着一张脸的燕王朱棣就匆匆赶到了皇城门口。

    张辅甚至还来不及行拜见之礼,燕王就挥挥手让他随着自己进入皇宫。

    张辅连忙点了五十名精壮的信得过的心腹军士,护卫着燕王朱棣走进了皇城。

    皇城中的禁卫军队早已悉数被建文帝调往南京外城协助防守京师去了,皇城之中已经完全毫无防卫。

    向燕王求和事败之后,直到现在建文帝竟然还在做梦,希望能够死守京师,能够坚持到外面的其他驻军前来勤王,以解南京之围。

    南京城是大明的都城,城高垒深,兵精粮足,只要上下同心,同仇敌忾,支撑个三五月本来应该完全不成问题。

    可是他不明白,这四年的战争,他输掉的不仅仅是一场场的战役,丢掉的也不单单是那一座座城池,更重要的是,他输掉了丢

    掉了所有臣工,乃至于所有百姓的信心。

    他早已经成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燕军围城之时,建文帝颇为倚重的中山王徐达之子,燕王朱棣的小舅子,左都督徐增寿,想要里应外合打开城门接应燕军入城,遭到了忠于建文帝的一众文臣们的围殴,最后被建文帝亲自诛杀于左顺门。

    然而,恰恰是建文帝无比信任的,曾经信誓旦旦死守不降的大将军李景隆,在城头远远望见了城外燕王朱棣的麾盖,便惊慌失措,全无斗志,联合谷王朱橞一道打开了金川门,投降了燕军。

    原本在建文帝心目中固若金汤的南京城,就这么轻而易举的陷落了。

    如今这皇城之中已经看不到一兵一卒,唯一剩下的几个守门的卫士,看见燕军到来,也早已望风而降。

    现在皇城里一片乱糟糟的,只有偶尔能看到几个收拾细软逃命的宫女太监,在乱不择路的狼奔豕突。

    走往宫殿的这一路上,燕王朱棣都阴沉着一张脸,一语不发。

    经过了这几年的浴血奋战,几番死里逃生,到如今终于攻入京师,眼看胜利果实就在面前了,他的脸上却看不到丝毫的笑容。

    张辅斜着眼偷偷观察了一下燕王朱棣的脸色,心中暗想,或许是因为要面对自己的亲侄子建文帝了,即使是朱棣也难免会有一些紧张吧。

    走到了大殿之前,张辅一抬头,却不由得吃了一惊,因为大殿前的台阶上如今黑压压的挤满了人。

    当前一人,身着一件布衣,四五十岁上下,白面少须,精精瘦瘦的显得极有精神,张辅认得他,他便是姚广孝口中所说的“天下读书人的种子”,被建文帝奉为老师的方孝孺。

    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拜在当代大儒宋濂的门下,其文才之重,名气之大,为天下所有读书人所推崇。

    建文帝素来敬重儒学,对于方孝孺自然也十分倚重,几乎大事小情都要与之商议,据说当初削藩的建议就是他所最早提出来的,连讨伐燕王朱棣的所有檄文告示,均是出自他的手笔,他在其中痛骂朱棣为不忠不义不仁不孝的国贼,骂得刻骨铭心,入木三分,令朱棣看过之后暴跳如雷,深为恨之。

    如今南京城破,他却既不躲也不逃,而是换上了一身布衣来到御阶之前,昂首而立,不怒自威。

    他身后站着的全都是朝中忠于建文帝的一些文臣以及方孝孺的学生们,他们此刻都在七嘴八舌,吵吵嚷嚷的,痛骂着朱棣背君不忠,违父不孝,不仁不义,看样子这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们是要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守护身后大殿之中的建文帝。

    燕王朱棣的脸色更加难看了,可是他还记得曾经答应过姚广孝的话,绝不会诛杀方孝孺,所以他虽然怒火中烧,但是现在还不能发作。

    他脸上勉强挤出了一丝笑容,走上前去对方孝孺说道:“外面兵荒马乱的,方先生为何站在这里啊?”

    方孝孺哼了一声,扬声说道:“兵荒马乱为何而起?燕王殿下未奉君诏便来到这里,又所为何来?”

    他的声音极为宏亮,中气十足,看起来和他那干瘦的身躯极不相配。

    朱棣干笑了两声,说道:“本王特意前来面君。”

    方孝孺又大声问道:“面君何为?”

    朱棣感觉到胸中怒气涌动,可是依然脸上陪着笑答道:“清君侧,诛佞臣,靖国难!”

    方孝孺手指朱棣,口中呵呵大笑道:“佞臣在此,何不诛之!”

    他身后的那些文臣学子们也齐声附和,聒噪起来,群情汹涌。

    一旁的张辅哗啦一下拔出

    了腰间佩刀,对准了方孝孺,他身后的那些近卫军士们也冲上前去,手持长枪短刀,拦住了那些汹涌激愤的文臣学子们。

    燕王朱棣脸上的笑容已经不见了,他是带军出身,原本就很讨厌和这些迂腐酸臭的文人打交道,如今方孝孺的出言无状以及对他的藐视,彻底的激怒了他,他已经懒得再与这老匹夫浪费口舌。

    如果不是先前和姚广孝的约定,他一定早就把眼前这个狂妄无知的老匹夫剥皮抽筋,碎尸万段了。

    他的眼里燃烧着怒火,阴沉着一张脸,低声说道:“方先生站了这么许久一定很累了,请方先生先到一旁歇息,等到本王面君之后,再来叙话!”

    张辅闻言会意,一挥手,两名近卫军士走上前来,架起方孝孺拖着就往后走。

    方孝孺一面挣扎着,一面高声悲切哀恸,他这时口中所说的话,很多年后,张辅依然感觉记忆犹新,一字一句都记得清清楚楚。

    他一面痛哭一面高声吟诵道:“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根据《明史》记载,方孝孺因为此后拒绝为朱棣作登基诏书,痛骂朱棣,在十日后被朱棣下令车裂于街市,时年四十六岁。多有史书记载其被灭十族,被连坐诛杀者多达七八百人之众。

    方孝孺所吟的这首绝命诗是在后来的刑场之上作的,因为剧情需要,所以放到了此处。)

    方孝孺一面悲鸣着一面被拖走,越走越远,声音也越来越小。

    那些文臣学子们看见方孝孺被这么拖走了,都痛哭起来,群情激愤,不断高叫着“放了方先生”,纷纷向前涌过来。

    张辅面对着面前这几十个手无寸铁的儒生学子们,一时之间有些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愣了一下。

    这时候就听见耳边传来了燕王朱棣那冷冰冰的声音:“本王可只答应了姚先生不杀方孝孺一人!”

    张辅不禁一呆,难道要对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也要挥动屠刀?这可是要落下千古骂名的事情。

    他略略一犹豫,耳畔就听燕王朱棣冷冷的哼了一声:“乱臣贼子,留待何用!”

    张辅咬了咬牙,一挥手,他如今已经顾不得许多了。

    他身后的近卫军士们挥舞着手中的兵刃就如同饿狼一般,朝着那几十个文臣学子们扑了过去,如同冲进了一群羔羊之中。

    一时间,那些儒生学子们那激扬的叫骂声变作了凄厉的惨呼,到处是锋刃砍入皮肉,砍断骨骼的声音,到处一片血肉横飞,一股股暗红色的鲜血水流一般喷涌下台阶来,把整个御阶染成了一片血腥的红色。

    这是屠杀,一场残忍的大屠杀!

    连张辅这样久经沙场,见惯了战场上尸山血海的将军,见了这样的场面也不禁感觉到一阵阵的心悸神摇,触目惊心。

    然而燕王朱棣却仿佛看不到这一切,他迈开步子穿过了御阶上那些横七竖八的,偶尔还有几个在血泊之中不断抽搐着,还没有完全断气的血肉模糊的尸体,踏着这遍地的血腥,一步步的拾级而上。

    张辅赶紧快步跟在了他的后面。

    他看到燕王朱棣此刻已经完全对旁边的一切都视若无睹,仰着头,目光只是紧紧的盯着前方。

    因为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此刻正在这高高的御阶上面那座金碧辉煌的大殿中的那一个人,那个被他父亲太祖皇帝朱元璋深深宠爱,并寄予了厚望的那个人,他的亲侄子,太祖皇帝的亲孙子。

    建文帝,朱允炆!


………………………………

第十五章  殿前骂君

    当踏上了这御阶的最后一级台阶的时候,张辅终于能在如此之近的距离看到了这金壁煌煌,气派非凡的大殿。

    父亲张玉是军中名将,他自幼便跟着父亲在军中长大,而父亲则一直追随燕王朱棣,忠心耿耿,一直到在靖难之役东昌一战之中,为了保护燕王朱棣而英勇战死。

    自此,燕王朱棣便视张辅为心腹,令他统领燕王的近卫军,所以,如今他才能有机会陪伴着燕王走近这气势恢宏的皇宫大殿。

    眼前的这座大殿顶上盖着琉璃金瓦,双檐重脊,雕梁画栋,精美壮观。门窗全部都是朱漆描金雕花,殿门上方悬挂着太祖皇帝朱元璋亲手所书的牌匾,三个大字龙飞凤舞:“奉天殿”!

    这里就是皇帝日常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是整个皇城的中枢,也就是百姓们口中的“金銮宝殿”。

    然而此刻,这些豪华而精美的殿门却紧紧的关闭着,四周都看不见一个人影,隐约透着一股子神秘的感觉。

    燕王朱棣站在殿门前犹豫了片刻,忽然伸手推开了那扇紧闭的殿门。

    透过殿门,站在朱棣身后的张辅快速的抬起头,向里面张望了一下。

    由于门窗紧闭,殿内的光线很不好,暗暗的有一些阴森的感觉。

    也由于光线很暗的缘故,张辅看不清殿里的布局陈设,只是影影绰绰能感觉到殿里的布置应该十分的豪华,金碧辉煌。

    整个大殿之中空空荡荡的,只有正对着殿门的高高的龙椅之上,端端正正的坐着一个人影,想必那就是建文帝朱允炆了。

    张辅心中感觉到颇有些意外,兵败城破,这个建文帝竟然没有选择逃走或者躲藏起来,虽然在燕军铁桶一般的围困之下,这样做其实是徒劳的。

    如今他就正襟危坐在大殿中,在龙椅之上,好像早就在等待着燕王朱棣的到来,等待着他最后的命运。

    到底他还是个帝王,还有着王者的胆略和气度。

    也许,他和燕王朱棣真的能够好好的坐下来谈一谈,毕竟他们都是太祖皇帝的血脉,毕竟,他们是亲叔侄。

    张辅这样想着。

    燕王朱棣也抬头看见建文帝高坐在龙椅之上,似乎也有些出乎意料,微微的愣了一下。

    但是很快,他的神情就恢复了正常,他对着身后的张辅低声说了一句:“守住殿门,在外面等本王。”

    说完,他抬腿迈过了那尺许高的门槛,走入了大殿之中。

    他身后的张辅躬身应了一声喏,伸手将殿门掩上,站在殿门口守护着,一面仔细倾听着殿内的动静,以防情况有变,好随时冲入殿中护驾。

    大殿里光线很昏暗,只点着几盏不甚明亮的烛火,摇摇晃晃的火光隐约映照出龙椅之上建文帝朱允炆的轮廓。

    燕王朱棣大步走向龙椅,他的腰板挺得笔直,头昂得很高,他现在完全有本钱趾高气扬,因为在他的背后,有着数十万正在进入南京城的燕王大军。

    对面的龙椅之上,建文帝朱允炆那还有些稚气未脱的脸上,虽然拼命的伪装出镇定自若的神情,可是朱棣还是一眼就能够看出他那假装平静下面隐藏的慌乱与恐惧。

    燕王朱棣忽然感觉到十分有趣,几乎想要笑出声来。

    在四年之前,他还尚未举兵,而建文帝却密谋削藩,步步紧逼的时候,道衍大师姚广孝曾经数次建议自己及时举兵,不可坐以待毙。

    可是当时建文帝初登基,新政刚刚推行天下,民心都向着朝廷,于是朱棣对姚广孝说:“民心向彼,如之奈何?”

    谁知姚广孝却回答道:“臣只知天道,不论民心。”

    那时候,明知要以一隅之力对抗朝廷,逐鹿天下,自己的心中曾经是何等的惶恐?

    后来在建文帝的逼迫之下终于不得不起兵反抗,开始时节却连吃败仗,东昌之战不但折损了大将张玉,连自己也几度身陷险境,军心动摇。

    不得已他写信给建文帝朱允炆,请求罢兵议和,却被方孝孺和黄子澄齐泰之流联名上书,以致建文帝对于他的建议一口回绝。

    不过才短短数年的光景,如今自己带领燕军连战连捷,渡过长江,却轮到了建文帝朱允炆派来使臣,乞求割地求和,许以划江而治。

    到了嘴边的肥肉,朱棣怎么可能轻易放过,于是他断然拒绝,率领燕军围困了南京城。

    如今时移世易,现在感觉到惶恐无状的应该换成了面前这位强装镇定的建文帝了,朱棣感觉到这真是世事无常,造化弄人。

    看到朱棣走上前来,建文帝朱允炆紧紧的握住了拳头,努力压抑住心中的惊惧之情,无比艰难的挤出了一点笑容,说道:“是燕王叔来啦?”

    朱棣在龙椅之前站定,大咧咧的叉着手,也不参拜,大声说道:“参见皇上,臣无状,无诏擅入京城,还望陛下降罪!”

    说完他昂着头,一双眼睛就这么直勾勾的盯着建文帝,一眨也不眨。

    建文帝心中感到一阵沮丧,降罪?现在的情况大势已去了,还能怎么降罪?

    他有些尴尬的一笑,明知故问的问道:“燕王叔此来京城,所为何事啊?”

    朱棣的眉头一皱,他打从心眼里讨厌像这样的假惺惺的演戏,明明已经一败涂地了,却还要顾着自己的脸面,明知故问,搞这一套虚头巴脑的东西,他愈发的看不上自己的这个亲侄儿。

    要是,要是有一天自己能坐上了这个位置,一定不会像他一样成天带着个假面具做人,他不禁开始这么想。

    可是建文帝既然已经问了,他也不能不回答,于是他提高了声调,昂然说道:“臣此番前来只为了清君侧,诛佞臣!”

    朱棣那高亢的声音吓了建文帝一跳,也让他的心头感觉到一股无名火起。

    明明就是起兵叛乱,明明就是有着不臣之心,明明从刚才一进殿来到现在连跪拜之礼都没有,完全没有把自己这个皇帝放在眼里,却还在口口声声要“清君侧,诛佞臣”,给自己的不忠不义之举搽脂抹粉,实在是厚颜无耻之极!

    到底是年轻气盛,建文帝忍不住一把拍在龙椅的扶手之上,怒声喝道:“难道燕王叔就对朕的这张龙椅没有一点觊觎之心吗?”

    他的这一发火,倒让燕王朱棣感觉到了有些意外。

    对嘛,到底是朱家的人,骨子里就该有些骨气,有些血性,这才像是太祖皇帝的孙子,像是我朱棣的侄儿!

    他心里这么想着,表面上却毫不相让,针锋相对的答道:“臣,没有!”

    建文帝的脸上闪过了一丝嘲讽的笑,问道:“既然燕王叔对于这大明江山毫无觊觎之心,既然只是为了清君侧诛佞臣而来,那么为何在你大军渡江之前,朕派使臣前去向燕王叔提议罢兵,我们两家划江而治,为何燕王叔却一口回绝了?”

    不提这事还则罢了,一提这事朱棣的心里忍不住感觉一股怒气瞬间直冲了上来。

    他对着建文帝破口大骂道:“你还有脸提这事?你还有脸提起划江而治?当年太祖皇帝何等英雄,南征北讨,几度历经生死,牺牲了多少将士的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今日的这大明江山?”

    “太祖皇帝对你寄予了何等的厚望,将这大明江山交到了你的手上,指望你能励精图治,开创盛世,光耀我大明百世基业!可是你倒好,登基伊始,不图恩泽天下,却听信一帮子腐儒之言,迫害宗室,想要独揽大权!”

    “等到你逼反了诸藩,稍遇不顺,你竟然不知道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惊慌失措,把太祖皇帝辛辛苦苦挣来的基业,把多少英勇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大明江山,如同儿戏一般拿出来做交易,居然提出划江而治,分裂国家这样的条件,只是为了能保住你的地位,保住你坐着的那一张龙椅!”

    朱棣说得激动了,用手指着建文帝,痛骂道:“你这无耻之徒,无胆鼠辈,怎么还有脸继续高高在上的坐在这张龙椅之上?怎么有面目去面对朱家列祖列宗,面对太祖皇帝,面对这天下的臣民百姓?”

    这一番话,骂得建文帝朱允炆脸上青筋爆现,脸色一阵红一阵白的,却说不出半个字来,

    这一番话,也骂得朱棣自己感觉到酣畅淋漓,痛快无比。

    甚至骂出了他胸中的雄心壮志,看着建文帝朱允炆座下的那张冷冰冰的龙椅,他忽然心里冒出了一个念头:如此昏君,可取而代之也!

    其实他之前并不是没有这样想过,随着战争进程的越来越顺,燕军的捷报连连,他曾经也不止一次的想起过这个想法。

    可是现在,当他面对着自己的亲侄子建文帝朱允炆,面对着父亲太祖皇帝朱元璋留下来的这张龙椅的时候,他还是被自己忽然冒出的这个念头给吓了一跳,那一瞬间,他觉得有些恍惚了。

    就在这时,忽然听见一声非常稚嫩的声音大喝道:“逆贼!竟敢对我父皇无礼!”

    朱棣愣了一下,就看见从龙椅后的屏风后面,闪出了一个孩童来,穿着一件小小的白色鱼龙锦袍,小手里握着一把小小的匕首,精光闪闪,一双乌黑的大眼睛里满是愤怒,直瞪着朱棣。

    朱棣认识这个小孩,他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长子,被立为太子的朱文奎,今年刚刚才满六岁。

    这样的一个小孩,本应是天真烂漫,贪玩好动的年纪,此刻却手持利刃,充满了愤怒和仇恨的望着自己,朱棣不由得一呆。

    朱棣久历沙场,这个小孩眼中的那种愤怒与仇恨的眼神他太熟悉了,那是一种不共戴天,不死不休的仇恨,那是一种让人从灵魂深处感觉到战栗的眼神!

    朱棣眉头一皱,心里已经暗自作出了一个决定,此子决不可留!

    就在他还在心头盘算的同时,这个小孩忽然发了一声喊,挥舞着手中寒光闪闪的匕首,径直对着朱棣就冲了过来!


………………………………

第十六章  火烧奉天殿

    朱文奎,当朝的太子,一个年方六岁的小毛孩子,竟然挥舞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匕首,朝着如今正志得意满,不可一世的燕王朱棣冲了过来!

    朱棣久历沙场,身材魁梧高大,岂会被他所吓倒?凭他的身手,想要制服这样一个稚嫩的孩童,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可是朱棣此刻却并不想制服他,他看到了这个小孩子眼中仇恨的光芒,那是一种不死不休的仇恨。

    一个六岁的小孩子居然会对自己有如此之深的仇恨?此子决不可留!

    朱棣已经动了杀心,他要杀了这个孩子!

    他眼中的杀机一闪,被坐在龙椅之上的建文帝朱允炆看在眼里,心中一惊,连忙站起身来大叫道:“燕王叔,不可!”

    可是已经晚了,这时候朱棣已经顺手操起了一旁的金色烛台,抡圆了就朝着正冲过来的那六岁的小孩挥去。

    朱棣生得膀大腰圆,一个六岁的孩童哪里经得起他这样的一击,朱文奎顿时被击得飞了出去,摔出去老远。

    可是这孩子却倔强得很,手里还紧紧握着那把匕首,嘴里哼哼唧唧的,还想要再度爬起来。

    朱棣哪里会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