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宗师门徒-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章氏见满地的拜帖,无处下脚,蹲下身去捡拾,无意中看见一张字体端庄,文辞优美而不失大师气度的拜帖,上面写道:

    与兄一别,已有数载之期。今日,偶的兄以回国之事,迟迟未能来访,皆杨子之过。国事艰难,每想起与兄项城小宅往事,谈天论事,实乃人生一大快事

    袁克定见章氏在看一张拜帖,伸手来夺,章氏大叫:“你可还记得杨子,杨度!”

    袁克定像梦中人一般被惊醒,低头一看,真是杨度的拜帖,他太熟悉杨度的字体了,大雅大俗,有大师之风。

    看完杨度的拜帖,袁克定灵机一动,笑道:“快去请杨度先生,只有他能为我解当局之谜。”

    杨度进府,直接被请到了书房。

    袁克定亲自相迎,落座后,杨度看着三十六岁的袁克定,夸赞道:“云台兄,一年有别,还是那样的仪表堂堂,风雅俊朗。不像我,才过四十,已经两鬓起色了。”

    袁克定笑道:“杨子乃治国大才,一心为国事操劳,不像我,三十有六,还一事无成。”说着,不由自主的伸手去抚摸左腿,一脸的羞愧色。

    杨度看在眼里,转移话题,问道:“听说,云台兄,在德国受到了威廉二世的接见,并带回来一封他的亲笔国书,想与我国亲善修好?”

    这算是袁克定一生最为荣耀的事情了,现在被杨度这么一提,袁克定感到自己也为中国办了件值得炫耀的事。

    谦虚地说道:“德国皇帝,很重视中国,并多次招我进宫商谈有关中德的之间,建立外交关系的有关事项,回国之时,让我带国书给大总统,我已将国书递交给了大总统。”

    袁克定还不太适应改口。
………………………………

56 大圈圈中的小圈圈

    推荐活在流水线上的青春宫锁帝梦悟空与紫霞

    接着杨度又问了些德国在君主立宪上的一些做法,袁克定都一一与之交流。

    说道高兴处,袁克定叫下人拿来了一件德国亲王将校服,说道:“这是德国皇帝赐予我的。”

    杨度看着上面闪闪发光的肩章,金色纽扣,再看看袁克定一脸的自豪之情,他自己心里升起一种莫名其妙的羡慕之情。

    两人相谈盛欢,都忘了时辰。书房外面的天已经暗了,章氏叫人备好了晚饭,杨度与他把酒论诗歌。

    夜深,杨度酒足饭饱起身告辞,袁克定相送到门口,看着外面还有人在等他接见,苦笑道:“杨子帮我?”

    杨度想了想说道:“现在大总统正与南方的较力,大公子当做出公事公办的表率,以正视听。”

    袁克定施礼,求教:“杨子教我?”

    杨度笑道:“此事好办,你明天就叫人在大门口贴上但凡来行贿者,索官者,一经发现,移送司法局,严办!”

    杨度回到西城区的丰盛胡同小宅,彻夜未眠,那件将校服始终在他的眼前闪烁不去。

    平静了二次革命后,北洋各路军阀的实力得到了扩张,中国十之**以在其势力威慑下。

    只有两广和四川,云南、贵州在北洋势力以外,西南各少数偏远地区得以幸免。

    各路军阀势力越做越大,袁世凯渐渐地感觉到不受自己的掌控。

    为了能有一只听命于他的军队。在大总统府统率办事处下面成立一个模范军,由大元帅兼模范军军长。

    这个计划和清末宣统年间摄政王载沣集中兵权于皇室中央,组织禁卫军而自为统帅一样。

    模范军预定先成立两个模范师,中级军官尽量用留学生,下级军官则用军官生和速成生。

    袁不愿太刺激段祺瑞和北洋旧部,因此把模范军缩小为模范团,模范团的性质与规模都和模范军不同。

    它好像是一个军官训练班的扩大,派王士珍为模范团筹备处处长,直隶于统率办事处。用北方人又是北洋宿将来筹备,是袁避免引起北洋旧部的反感。

    民国3年10月23日正式成立模范团,团址设在西城旃檀寺,袁世凯自兼团长,以曾任赤峰镇守使的陈光远为团副,王士珍、袁克定、张敬尧、陈光远为办事员。

    团本部设在北海。模范团的成立最使段祺瑞不愉快,很明显的是袁家父子不放心段在北洋军中的坚固力量,因此另立新军以代替北洋军。

    可是,袁以北洋军为本钱起家,如今天下还未完全底定,即欲取消北洋军,这是袁一生最失策之处。

    很明显的,模范军的成立,是袁家班“大圈圈中的小圈圈”。

    谁也看的出,让袁克定进入模范团,这是袁世凯要为父子建立一只有别于北洋军以外的新军,只听命与他们父子两人。

    杨度越来越发觉,袁世凯有独裁的心理。

    这天,再次走进袁克定的府邸,将一篇名为正续共和解的小册子拿给他看,此册子在京城广为流传,其中是这样解释的民主共和制:

    周宣王时因天子太幼,不能执政,乃由朝中重要的公卿“和”而“共”修政事,所以名曰共和。

    因此,所谓共和,乃君主政体而非民主政体,今日一般政界人士“不学无术”,乱加民主于共和,实在是不通。

    民主制对中国之不恰当。袁世凯虽身为大总统,但有伊尹之志,所以主张创行一种宪法,名为中华国共和宪法。

    以共和为名是符于共和之正解,名中华国而不名民国,即表示要行君主制虽然是君主制,却又不称帝国。

    则是不与日本雷同,日本是称帝国,俄罗斯和德国虽行君主制,但却不称帝国,“中华国”亦然

    至于为何不称大清而称中华?是因中华是全名,大清只是一族之名。凡此云云,大作奇论。

    袁克定看后,犹如遁入云中,不得其解,问道:“到底是要皇帝呢,还是不要皇帝?”

    杨度说道:“当然是效仿德国,走君主立宪制为好。”

    杨度进一步解释说:“国民的政治素质太差,所以,才有了民国成立以来的混乱的政治局面。如欲强国富国,只能拥戴一个英明的君主和制订一部完备的宪法君宪。”

    袁克定一时不太明白,大胆问道:“杨子可是要再把儿皇帝溥仪拥立为帝?”

    杨度大笑道:“大公子,看来还是没有明白杨子的真意啊!”

    杨度又说道:“想当年,大总统被贬回原籍,杨子就一定认定,只有大总统才是杨子一身愿意追随的明君圣主!”

    袁克定大惊叫道:“此话当真?”

    杨度举起右手,对天盟誓:“我杨度对天起誓,今天在大公子面前所说之语,句句出之肺腑,但又半句谎言,让我杨度不得善终!”

    袁克定笑道:“杨子严重了,我知你对家父一片忠心,我也在家父面前多次提起,要为你重用。但是,只因各方势力都难以平衡,局势不明,不好将你推上前台,以免受人把柄,遭人揣测。”

    杨度想说什么,但是被袁克定拦住了,说道:“杨子的心情,我最理解,我会将这本小册子呈给家父,还望杨子要有耐心才是。”

    杨度只好说道:“大总统有任何批示,大公子一定要及时告知我。”

    送走杨度,袁克定又反复看了几遍小册子,有琢磨着杨度的话语,脸上一时流出了一丝神秘的微笑。

    中午,袁世凯都有午睡的习惯。睡醒后,要在中南海横跨在北海与中海水面上的金鳌玉东桥上散步。

    这个时候也是袁世凯最悠闲的时刻。袁克定就瞅准了这个可以单独和家父散步的机会,将小册子献给了袁世凯。

    袁世凯翻了几下,问道:“记儿,你怎么也关心起国体来了?”

    袁克定谦虚地说道:“父亲,那些整天叫嚷着什么民主立宪制,现在到好,内阁组织不起了,国会有像一盘散沙,谁给钱多,都投谁的票,把一个好好的国家,整的乌烟瘴气,争纷不断。”
………………………………

57 君宪制论

    推荐活在流水线上的青春宫锁帝梦悟空与紫霞

    袁世凯叹口气说道:“要是宋教仁还活着,看到现在这样一个局面,不知会作何感想!”

    袁克定不解地问:“父亲,怎么会想起他来?”

    袁世凯说道:“世人接说,是我谋害了遁初,可谁又能想到,我现在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他,想当初,就是在这里,他向我阐述民主立宪的西方学说,才使我动心,顺应大势,逼溥仪退位。”

    袁世凯转过身,看着他,说道:“现在,你又拿个小册子,说什么君主立宪制。难道又让为父把溥仪再迎回来?”

    袁克定吓的低下头,后退几步,直接就说道:“杨度说,要拥立您为君主。”

    袁世凯再次看着手里小册子,眯着眼笑道:“皙子,真的是这么说的?”

    袁克定战战兢兢地说道:“他在孩儿面前起誓,绝无半句谎言。”

    袁世凯背过身去,说道:“那就让他再写一篇文章出来,再说吧!”

    袁克定看着袁世凯拿着小册子走远了,一擦脑门,全是汗!

    回到府里,差人叫来杨度,将整过事情全都讲给他听。

    袁克定又不解之处,问道:“杨子,你说宋教仁要是活着,现在会是什么局面?”

    杨度仰天长叹,说道:“他要是还活着,那我也就只有归隐山野,做一个村夫而以。”

    袁克定妙赞道:“这就是常人说的,既生瑜,何生亮啊!”

    杨度笑答:“瑜一死,亮就可指点乾坤,挥指江山,逐鹿中原。”

    袁克定笑道:“杨子好比再世孔明,不出茅庐,便可三分天下。还望能写出一篇惊世骇俗的隆中对才好。”

    杨度一时得意忘形了,谦虚道:“杨度失态了,让大公子见笑了。”

    袁克定说道:“但凡心有抱负之人,岂无狂性。”

    杨度笑道:“云台兄,知我心啊。”

    袁克定说道:“那我就等在拜读你的大作了”杨度满意而回。

    回到小宅,杨度越想越兴奋,毫无睡意,展开笔墨纸砚,挥毫泼墨,连夜书写。

    经过几个不眠之夜,反复修正,一篇可以载入史册的君主立宪长篇大论摆在了袁克定的书案前。使得他越读越激动,连连叫好!

    开篇名义: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宪无望。

    总统一死,诸将争取继任,终必兵戈相见彼此联抗,个不相下,海内鼎沸,不可终日。

    有野心之外国,乃乘此时纵横与各派之间,挑拨拥戴助其乱。实行民主,必须真立宪,万勿再蹈清末假立宪之覆辙。

    杨度在他的君主立宪论中主要阐述了两个观点:

    立宪救国无望

    共和政治,必须多数人民有普通之常德常识,于是以人民为主体,而所谓大总统行政官者,乃人民所付托以治公共事业之机关耳。

    今日举甲,明日举乙,皆无不可,所变者治国之政策耳,无所谓安危治乱问题也。中国程度何能言此?

    多数人民,不知共和为何物,亦不知所谓法律,以及自由平等诸说为何义,骤与君主相离而入于共和,则以为此后无人能制我者。

    我但任意行之可也,其袅桀者,则以为人人可为大总统,即我亦应享此权利,选举不可得,则举兵以争之耳,二次革命其明证也。

    加以君主乍去,中央威信,远不如前,遍地散沙,不可收拾。无论谁为元首,欲求统一行政,国内治安,除用,别无他策。

    故共和伊始,凡昔日主张立宪者,无不反而主张。盖立宪者,国家百年之大计,欲求教育、实业、军事等各事之发达,道固无逾于此。

    然其效非仓卒所可期。至速之期,亦必十年二十,行之愈久,效力愈大,欧洲各国之强盛,皆以此也。

    欲求立宪,先求君主?

    夫宪政者,求治之具也,乃中国将来竞争大总统之战乱,不知已于何时?后来之事,思之胆寒,方备乱之不遑,而何有于政治?

    故非先除此竞争元首之弊,国家永无安宁之曰。计惟有易大总统为君主,使一国元首,立于绝对不可竞争之地位,庶几足以止乱。

    元首有一定之人,则国内更无竞争之余地,国本既立,人心乃安。拨乱之后,始言致治,然后立宪乃可得言也。

    世必有疑改为君主之后,未必遂成立宪者予以为不改君主则已,一改君主,势必迫成立宪。

    共和之世,人人尽怀苟安。知立宪亦不能免将来之大乱,故亦放任而不为谋

    改为君主以后,全国人民又思望治,要求立宪之声,必将群起,在上者亦知所处地位,不与共和元首相同,且其君位非由帝制递禅而来,乃由共和变易而成者。

    非将宪政实行,先以为收拾人心之具,亦不能不应人民之要求也。且既以君主为国本,举国上下,必思妥定国本之法,则除立宪又无他术。

    袁世凯看过此文后,赞赏杨度为旷代逸才!

    一下子惊动整个北京城,杨度的大名从此载入史册。

    以梁启超为首的文人遗老纷纷出来写文章反驳杨度,杨度依然我行我素。也有些投机政客看出袁的隐衷,秘密呈请袁改行帝制。

    这时有又两个外国才子,也写文章支持中国走君主立宪制。

    两个外国才子,一个是袁的政治顾问美国人古德诺博士,一个是法律顾问日本人有贺长雄博士。

    袁搬出这两个洋才子,是有深意的。

    美国博士古德诺以精通政治学闻名于世,他竟发表专文认为共和不适合中国国情,那就足以证明中国是该行帝制了

    而有贺长雄主张中国改行帝制,有贺是日本法学家,日本是一个君主立宪的强国,如果中国改行帝制,则亦将步武日本为亚洲强国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中国到底要走那条道路,众说纷纭。

    杨度瞅准机会向袁世凯进言,就国体之事,可以专门组建一个机构,进行讨论商议,一堵悠悠之口。

    袁世凯又找了自己的另一个亲信内史夏寿田,此人与杨度是同乡又是同学,年少而有才名,其入袁幕也是杨所介绍。
………………………………

58 洪宪六君子

    推荐活在流水线上的青春宫锁帝梦大圣与紫霞

    杨度看出袁世凯的心意,他很重视这件事,才将这件事交给他们来办。

    经两人商议,此机构要组织成一个研究国体问题的学术团体,并网罗一些名流参加,使这个团体能影响和领导民意,借为帝制打下基础。

    杨度可是为此事尽心尽力,找过梁启超,却遭到训斥。找康有为,康却一心只为大清,称杨度为忤逆之徒。

    夏寿田向杨度推荐了俩个人,都曾经是的元老,在东京参加了同盟会。

    一位是约法会议议长,又组织过宪政研究会的孙毓筠。一位是流落在京城不得志的胡瑛。

    两人自二次革命失败后,同党中人或死或逃,他们认为翻身的机会不多了,因此就另走门路。

    有了政界的人,还需要有社会贤达之士的加入,才能显得有包容性。

    杨度想到了俩位饱读诗书的人,一位是刘师培,是一位国学家,在国学方面著有许多著作。

    杨度发表君宪救国论,他也发表国情论和劝告旧同盟会诸同志的,得到了袁世凯的大加赞赏。

    还有一位就比较棘手,严复!

    他最有名的著作天演论得到了许多人的追捧。他的思想为复古派,反对共和,不求功名。他很瞧不起袁,所以坚决拒绝。

    杨度登门求教,巧言令色地说道:“幼老,您是反对共和制度的,近来德皇威廉第二也说共和制度不宜行之于中国,您对此有何高见?”

    严冷冷地说道:“我没有高见,国事不同儿戏,岂可一改再改!”

    杨度说道:“中国非统一不可,欲统一则非有一雄豪君主统御,我们想发起组织一个研究国体的团体,请幼老为发起人如何?”

    严冷冷地答道:“你们何必研究?称帝称王自为之可也。”

    杨度激将说道:“幼老您错了,政治主张不本学理而行则不顺,学者不以其所学献之国家则不忠,您是才望俱隆重的高士,岂可高卧不出,弃天下苍生于何地?”

    这句话却打中了严的心坎,于是说道:“好吧!你们去发起,我可以列个名。”

    杨度连蒙带骗地把他带进了历史的漩涡中。

    杨度本来还想多找一些人来,但是屡屡碰壁,让他一时也踌躇莫展。

    夏寿田在旁鼓励他,先开起来再说,就这样民国4年8月14日,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六人联名通电全国,发表筹组筹安会宣言:

    我国辛亥革命时,中国人民激于情感。但除种族之障碍,未计政治之进行,仓卒之中,制定共和国体,于国情之适否?

    不及三思,一议既倡,莫敢非难深识之士虽明知隐患方长,而不得不委曲附从,以免一时危亡之祸。

    故自清室逊位,民国创始绝续之际,以至临时政府、正式政府递嬗之交,国家所历之危险,人民所感之痛苦,举国上下皆能言之,长此不图,祸将无已。

    吾民忠告,而吾国人士乃反委心任运,不思为根本解决之谋,甚或明知国势之危,而以一身毁誉利害所关,瞻顾徘徊,惮于发议,将爱国之谓何?

    国民义务之谓何?我等身为中国人民,中国之存亡,即为身家之生死,岂忍苟安默视,坐待其亡!

    用特纠集同志组成此会,以筹一国之治安,对于国势之前途及共和之利害,各摅所见,以尽切磋之义,并以贡献于国民。

    国中远识之士,鉴其愚诚,惠然肯来,共相商榷,中国幸甚!

    筹安会成立后除了发表宣言外,还电请各省将军、巡按使及各团体选派代表晋京,共同讨论国体问题。

    全国都知这是袁家班的把戏,做官的趋炎附势,为保持禄位,纷纷复电赞成,并答应派代表入会。

    不久,南京等处相继组织分会。

    筹安会虽然通知会员说:“本会宗旨,原以研究君主、民主国体二者以何适于中国,专以学理之是非与事实之利害为讨论之范围,此外各事,概不涉及。”

    然而在会员填写入会书后,发现筹安会并不是个研究机构而是一个行动机构,它的行动就是“劝进”。

    对于志愿参加入会的人来说,巴不得这是个“从龙”机会,所以当筹安会把投票纸分别发给各省代表,请他们在纸上填写“君宪”或“共和”时,大家当然一致填写君宪了。

    筹安会做了一个好像今日民意测验的工作,然而它的民意却都是假的,却假戏真做,因此,它发表了主张“君主立宪”的第二次宣言。

    这个宣言分为求治和拨乱两部分。

    求治部分是要“去伪共和而行真君宪”

    拨乱部分则说:“无强大之兵力者,不能一日晏于元首之位。宪法之条文,议员之笔舌,枪炮一鸣,概归无效。所谓民选,实为兵选。”

    结论是“拨乱之法,莫如废民主而立君主求治之法,莫如废民主专则而行君主立宪。”

    袁世凯是什么态度呢?他对外向人表示:

    “我以大总统之地位,实难研究及此但学者开会讨论,根据言论自由之原则,政府无从干涉。我个人既不想做皇帝,又不愿久居总统之位,洹上秋水,无时去怀,无论他们主张如何,均与我不相涉。此举可视为学人研究,倘不致扰害社会,自无干涉之必要。”

    这下杨度更加的无所顾忌了。

    筹安会成立之后,原定计划是组织各省代表前来向代行立法院的参政院请愿,要求变更国体。

    但因为参政院要在9月1日开会,各省代表来不及全体赶到杨度灵机一动,改由各省旅京人士组织“公民团”分途向参政院请愿。

    所有请愿书均由筹安会代拟。

    9月1日参政院开会时,便有所谓绥远等省区代表,纷纷呈递请愿书。

    筹安会自成立到组织请愿团,前后不到10天,袁称帝的剧目从这一刻开始上演了。

    国体讨论在政界商界文化知识分子等上流社会中,搞得沸沸扬扬的。但是在民间,民众并不太关心此事。筹安会办的期刊反响平平。

    杨度一时也被各种舆论所包围着。他要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像五四运动那样,游行示威,让民众为支持君主立宪制而行动起来。

    这就需要大的运作,需要大笔的花钱。

    杨度想到了一个人,但此人平时与他不和,就是掌管着财政大权的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人称幕后总理。

    为了能得到这位财神爷的支持,杨度再次登门,找袁克定商议此事。

    这时的袁克定已经是模范团第二期的团长了,手上有两个旅的最新式德国装备的三千军队听他指挥。

    杨度见到袁克定一身戎装,整个人比以前更加的神采奕奕了,夸赞道:“大公子真是龙马精神啊!”

    袁克定谦虚地笑道:“杨子见笑了,多日不见,你可是消瘦了不少啊,可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