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小乞与星皇-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有点儿慢,但是比起往日的拖沓来这次已经很快了。

    手拆着公文,胡宗宪一向遇事沉静稳重的心竟然跳得有点儿厉害起来。

    袋中有两封公文。

    一封是让他过目完转谕王本固的。

    胡宗宪打开,里面只有寥寥十三个字:直,罪不可赦,暂且收押,拟后再决。

    这几个字在胡宗宪眼里一个比一个大。

    难道真的定性,没有转圜的余地了吗?拟后再决?应该还有一线生机。

    再打开另外一个批文,这个一看就是内阁代拟的批章,里面直斥胡宗宪在任期间抗倭不力,致使倭患经年未绝;并点出收到有胡宗宪有收贿、中饱私囊现象的奏折;指出汪直罪大恶极,死不可赦,何时处决只是时间问题。胡宗宪私通汪寇,招摇收其赂贿之事也在调查之中,望胡宗宪正已身,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忠君爱国,不要知迷不悟,否则严惩不贷。

    看完批折,胡宗宪身上泛起了一丝寒意。

    他明白朝庭对汪直的政策已定,无可转寰。朝中重臣以为汪直已抓,这支队伍就做鸟兽散了,没有必要在费尽心思的还想着给汪直安排个什么职务、还要冒风险开海禁了,一切风平浪静了。暂时的不杀汪直,也是有些“明智之士”为了以防万一,在等汪直的队伍做鸟兽散,万一不散,你们的头领在我们手里,你们肯定会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的。

    朝中大臣们确实是这样想的。

    对自己,朝庭提出了警告。贪污?哼,除了象王本固那样的极品,哪个官员不贪污?平常没事儿不说你,有事了就把这个抬出来治你。

    胡宗宪反应很快,立即行动,他做的事情是写了一封上奏。在奏章中胡宗宪大力赞成朝庭对汪直的定调,认为自己平常兢兢业业、克已奉功,谁知却在这件大事上一时糊涂、认知不清――臣明知道汪直乃罪恶滔天、万死不辜之寇,却抱着东郭之仁,以为招抚之就可免两浙一带百姓兵火之灾,却不知是养虎为患之举,幸得圣上英明,诸公远瞩,惊醒臣梦中之人。至于传言直寇私贿臣之事,臣非小儿,直更为大奸大恶之人,若贿于臣,何至于带千人之伍招摇过市,岂非是忌臣害臣之举。直寇所抬箱笼,臣红封未启,只待事后交于朝庭。

    胡宗宪的立场怎么改变的这么快呢?其实胡宗宪心中的主张并没有改变,只是他是一个很识“大体”的人。朝庭现在基调已定,再争有什么用呢?

    胡宗宪坚决主张严惩汪直,他将自己的奏折连同汪直及毛海峰等一干人送的礼物装了两大车,一起让人送往京城。

    那些礼物胡宗宪也确实没有拆封,那些天心内焦急如焚,自己就是根本,本在利才在,哪顾得了看那些利物。奏折嘱人转呈内阁府衙,那些礼物嘱交于严首辅。既表明了清廉,严首辅如果看上哪件东西要留下,那也是他的事了。当然严首辅不会落汪直的人情,要落自会落他胡宗宪的人情。一石二鸟。

    那怎么不交给他的靠山赵文华呢?不是一向都是通过赵文华示好于严嵩吗?

    赵文华因为犯事,已被革了职,又离奇地暴腹身亡。当然这跟咱们不在一条线上,就不提他了。

    胡宗宪确实是个不一般的人物,提得起、放得下。

    两天后,第十五天。

    毛海峰规定的日子到了,他也收到了胡宗宪的来信,信中只有八个字:咎由自取,罪无可赦!

    这不知是指汪直,还是指毛海峰,或是两者兼有。

    胡宗宪是坚坚决决站到了朝庭一边了,不但不再管汪直了,还要落井下石了。

    毛海峰彻底被激怒了,他的愤怒正确的来说应是恼羞成怒。因为不了解其中原由和胡宗宪内心的他,已经完完全全认为这是胡宗宪的圈套,而义父这样一个精明过人之人,之所以能中胡宗宪的圈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己。

    胡宗宪无所谓啊,你现在越是认为我骗了你,朝庭就越相信我不是私通巨寇啊。

    毛海峰召集人马,在阵前痛诉了大明朝庭的昏庸,只知沉浸在安乐窝里,不知外面的世界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如此下去,不被从内里推翻就会被他国入侵而亡国;又诉大明堂堂大国,竟然背信弃义、出尔反尔,做出哄骗、下黑手的下流手段,同街痞、流氓有什么不同?

    人有信,人恒信之;人无信,人恒弃之!

    毛海峰痛斥完,命人带上来胡宗宪手下的通事夏正,咬牙切齿地命大卸八块以祭旗。

    胡宗宪闻听夏正被杀之事,大恸。

    不管胡宗宪的大恸是真是假,但是看着确实一副悲痛欲绝的样子。

    胡宗宪亲到海边祭奠夏正,亲自写了奠文,并熟记于胸,在海边,边洒着纸钱,边诵着祭文,声泪俱下、涕泗滂沱。

    身后的一众将领,虽然平时跟夏正这个文官并无多大交往,但是也被胡宗宪的气绪感染的心里酸酸的。

    当然,更多的是感动。胡提督能为一个小小的通事这样伤痛,自己若奋死杀敌,不幸为国捐躯,那胡提督肯定更为伤心欲绝。

    士为知已者死!所以怎能不人人卖命、个个奋勇呢?

    库来在日本得到了汪直被抓的消息。

    他的心里既震惊又欣喜。

    欣喜的成份更大一些。汪直被抓,必有一乱。乱中危险与机遇并存,库来看到的是机遇。

    库来先找到叶宗满,告诉他现在最主要的是巩固萨摩洲的大本营,徽王被抓,凶多吉少,那些大名们原先忌惮徽王势大,也有求于徽王,所以唯徽王马首是瞻,其实他们哪一个不是野心勃勃、凶残成性的家伙,得知了这个消息,谁人不垂涎、觊觎徽王富可敌国的财宝,他们都在等,等徽王被处决的消息,所以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毛左丞虽然所带人马庞大,但是若说能够占领大明几州几省,成就大事,那是痴人做梦,充其量能打几个胜仗,杀些明军、掠压些财物而已。若大本营一失,毛左丞前不可立足于大明,后不能回归于大营,又失去了积攒多年的庞大财富,这个集团也就土崩瓦解了。

    叶宗满得知了汪直被抓的消息,正心急如焚、六神无主,他虽是个“成功人士”,但他其实是个忠实的执行者,他几十年来所做的,就是跟在汪直这个天才的后面,反正天才的想法和谋略总是超人和正确的,自己何必又大费脑筋的想一些不能与之相提的计策呢,只要忠实的执行就行了。所以他的判断和决策能力已经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现在他心急如焚、六神无主,库来“镗镗镗”一番分析、道理讲出来,叶宗满不觉频频点头,觉得找到了主心骨。

    叶宗满说:“那依大将军咱们该如何行事呢?”

    库来说:“招兵买马、扩充实力,既使微王有什么不测,也使那些大名们不敢妄动!”

    叶宗满说:“好,此计甚是!”

    库来申请资金,要重金以超过那些大名对兵士的待遇招人,对于库来的申请,叶宗满连个小“咯蹬”都没打就同意了。

    库来提出的重金跟大本营库里的庞大财富相比,连九毛的一毛都算不上。花小钱保大钱,这一点不用库来说,叶宗满也明白。
………………………………

第一四五章 天时地利人和在我手

    库来贴出告示、放出话去,以优厚的待遇招兵,那些库来曾经训练过的、为营救汪直家人出狱而准备的那三百多人,是最先赶来报道的,他们因为曾经答应过库来,愿意等他一年,所以并没有固定的投靠谁。最主要的是他们钦服库来。

    在弱肉强食的世界,强者崇拜的是比他们更强者。

    库来将他们编为一营,给予的待遇更优厚。

    后来的有无主的武士、没有了组织的浪人,还有好些没有成家的农民,那些肥前岛的农民算过帐,在库来这里当兵,一年的收入是种地的三倍,还免去了插秧、拔草、收割的劳作,还不说再碰上常有的台风收成减大半。

    库来很快就召集了两千多名手下,这些人的“底子”都很好,都有着争强好胜,不怕流血、不怕牺特牲的好性格。库来将他们分为两营,将上次特训后留下的那五十二人提出来,全都封为副将,将他们分三批,一批管带大本营留下的三千人马,另两批副将训练新收的两营。

    库来现在总管着五千的人马,是真正的大将军了,已不次于扶桑国绝大多数的大名。

    毛海峰发动攻击了。

    毛海峰有没有深思熟虑过?他已经考虑过了,最初他也担心,因为自己的进攻,造成义父的被加快处决,后来他想明白了,大明朝庭自己是不应该抱一点点儿希望的,自己进攻还有可能攻城救义父一命,自己不出兵,义父就一点儿希望也没有了。

    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但是他考虑的还是不够全面。他应该通知日本的那些倭寇和沿海的大名,那些人正密切关注着他的行动呢。有了这些人的“配合”,就可分散明军的兵力,进攻起来就好打多了。

    现在,毛海峰面对的是一万八千余名的明军,正虎视眈眈地等着毛海峰呢。

    毛海峰巨舰在前,大船在后,浩浩荡荡而来。

    毛海峰这样安排有他的用意的,因为巨舰上安装有最新式的佛朗机炮,用子铳可以快速连发,而且有效射程可以达到五里远,这是当时全球最先进的火炮了。

    毛海峰一声令下,十三艘巨舰上的一百三十多门火炮齐开,那声势那场面,也是当时世界战争史上最壮观的场面了。

    这些佛朗机炮都可调节炮筒高度,有照门、有准星,精度也相当准。

    这样先进的炮也只有这样的巨舰才适合装配。

    那些从海面上每批一百多发的炮弹在陆地上炸开,胡宗宪在海岸也安置了大炮,然而那些巨舰都在岸炮的射程范围以外,打出去也只是落在了海里炸鱼。

    巨舰上的第一轮炮火就将岸上的大炮和明军炸上了天。

    莫说是老百姓们没见过这样“壮观”的场面,就是吴宗宪、俞大猷、戚继光这些身经百仗的主帅和将军们,也没有见过这样的阵仗。

    这是一场只有挨打没有还手之仗。

    吴宗宪一声令下,传令的副将令旗一挥。

    大军开始撤退。直撤后十里。

    看你此番如何炸,如果你的炮弹不要钱,你就慢慢炸吧!

    几轮轰炸之后,毛海峰命令舰船泊港,九千人登陆、三千人留舰船。

    如果只是登陆战,毛海峰的配备是最先进的,战术是最正确的。

    毛海峰带领人马纵深前进。

    现在成了阵地战。

    胡宗宪已在等待着他。

    胡宗宪将火枪营放在了最前面,蓄势以待,虽然火枪营一共只有千余人。

    毛海峰进入了胡宗宪的射程范围之内。

    站在高处的胡宗宪一声令下,令旗挥舞。

    毛海峰命令自己的人马准备火枪,他的人马可是人手一只啊。

    胡宗宪的火枪营开火了,毛海峰前面的人马在硝烟中纷纷中弹倒地,在这种最原始的火器时代,防御火器的意识都很差,密集的队型,又是霰弹,只要开枪就能有收获。

    毛海峰的人正在支架子。

    拼火枪,好,我们有钱弹药足,平常都是实弹训练的。

    谁跟你拼火枪!胡宗宪这边只见令旗挥舞,明军的队伍散开,中间的步兵不动,两边的骑步兵象一个张开的钳口,呈扇形向毛海峰的队伍扑来。

    毛海峰命令射击,前排的兵士开火了,射杀了冲在最前面的一些明军,交叉换位。后排的兵士还没有将枪架在架子上,明军两边冲在最前面的骑兵已经到了跟前,手起刀落,惨叫声四起。下意识地举起火枪来挡,才发现自己错了。

    毛海峰的部下们忙收了火枪、拔刀来战。

    明军两翼的步骑兵已经杀到了跟前。

    见两翼的明军已于敌军交上了手,胡宗宪又发了命令,中军开始攻上。

    一万八千余人的明军对付九千人的毛海峰部下,进行的是传统的搏杀,明军人数是他们的整整一倍,更何况这里面还有大名鼎鼎的戚继光和俞大猷。

    战况是呈一边倒的形势。

    毛海峰知道自己错了,不应该选择冒然进攻。

    但是不碰一回钉子,怎么会知道自己错了呢?

    毛海峰下令撤退。

    在撤退这方面,这些人马在舟山漫长的等待期间,还是进行过“系统”的训练的。

    后面未参战的人员散到侧方支好了架子,架上了火枪,放自己的人马过去,然后开枪射杀随后追赶的明军。

    明军的人马被阻了一阻。

    胡宗宪下令明军远远追随。

    明军远远追随着毛海峰的人马,看着他们到了港口登了船。

    胡宗宪下令撤退。

    既使毛海峰的人马没有火枪断后,胡宗宪也只会让军兵冲杀一阵即可,不会一直穷追毛海峰的人马到港口。为什么?胡宗宪忌惮巨舰上的佛朗机炮。

    目送他们上船就行了,胡宗宪怕他们的怒气无处发泄,会去血洗路过的村庄,劫杀平民。

    此役大获全胜。其实胡宗宪并没有这样卓越的指挥才能,一切的战术都是他和戚继光、俞大猷提前商量好的,胡宗宪不过根据形式,指挥发布命令而已。

    毛海峰带部下又回到了舟山岑港。

    他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实力,没错,你有最先进的佛朗机炮、火绳枪,你防守可以,但是进攻,你要对付的是大明的军队啊,就算是你杀光战败了这近两万人的军队,他们撤了胡宗宪的职位,另换一个大帅、另调几万人马,你何时杀得尽?
………………………………

第一四六章 最知已的往往是对手

    胡宗宪的乌纱帽又稳稳地保住了。

    因为这次交战于以往的交战,汪直的人马是全国关注的焦点,最主要的是朝庭关注的焦点。

    所以昔日的抗倭,是胡宗宪的部下四处出击,而胡宗信只是稳坐提督府衙,静候战报而已。而这次他亲自带领麾下进行作战。

    胡宗宪用此战表明了他的立场,表明了他的能力。

    他刚将现在的形势和此次战报写好奏章,派人送往京城,随后就收到了朝中的公文。

    关于这次交战,朝庭已经知道了。

    这次怎么消息这么灵通?指示这么快?胡宗宪在心里想,你们也有这么高效率办事的时候。

    公文里指示,此役功莫大焉,直兵马仍聚啸舟山岛礁,宜设法歼之,直暂好生看押,使其余众投鼠忌器。

    胡宗宪在心里冷笑了一声。看汪直被抓,手下并没有象想象的树倒猢狲散,就暂不杀汪直,拿其做人质,问题是你们出尔反尔,人家会相信你们放了汪直吗?

    小乔在学堂,每日心思只用在练武上,好在他聪明,稍用心思在学业上,先生所布置的功课都能应付过去。

    于红拳和破空刀法,小乔虽是日渐纯熟,只是拳法和刀法要在对练中方能见招应变,才会悟各招之用法和妙处。小乔从黄通那里也知道这些,但现在黄师伯在外打仗,无人与他喂招。上次与那个高班生“对练”挨了板子,现找同学对练也不能,就算先生不打板子,也怕小乔出手过重受伤啊。

    走木箩练轻功更有挑战性,小乔不觉在这上面用得功更多一些,半年的时间,小乔又去掉了三块石头,木箩里只剩五块石头了。

    腿上的沙绑腿时间长了也破了,小乔又花了十几文让镇上的裁缝又做了一条,嘱他加大了一些,各能装六斤沙子。

    少年心贪性急,小乔晚上临睡前掏出《达摩一苇心经》翻阅,想,黄师伯也说了,他练得是外家功夫,中间的练气心经属于内家气功,自己练轻功也属于内家功,既如此,气功心经在书前,轻功练法在书尾,自然是练了气功心经有助于练轻功。

    小乔的想法是对的,但却忘了黄通叮嘱他的话。黄通曾告诉过他,通过走木箩、睡条凳等方法练轻功,虽说是练得是内气,但通过的方法是外练,所以循序渐进很安全。而练气心经练得是体内无形之气,看不见摸不着,没有一个良师带路指导,往往会气岔阻凝,轻者残废,重者走火入魔。

    人若一门心思钻到了什么里面,自思想上不由自主地选择性地只想那些好处,而于那些危险性就滤掉了。小乔的脑子里也闪过黄通说过的话,但他告诉自己,黄师伯是练外家功的,对内家气功不通,先生不是也说过“不通则涩”吗,就是说,不懂得那一门,就会觉得晦涩深奥,懂了也觉原来不过如此。黄师伯恐怕也是这样。

    有了这样的想法,小乔就开始研读练气心经的章节,一看之下虽是简单的文字,却是“不通则涩”,什么丹田、鸠尾、天突等等,只看得云里雾里,任想象也想象不来。

    小乔就去请教先生,先问先生“膻”字怎念,是何意思?先生一解释,小乔更不明白了,原以为知道了膻字意思,膻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却发现并不是那一回事儿。隔天又问先生玉堂是什么意思。终于先生起疑了,因为这天小乔又问巨阙之意,阙意先生明白,一为通缺字,缺失之意;再则为皇宫两侧瞭望之楼,诗中常以此代京城。但是巨阙这个词他从未听说,难道是巨大的宫殿?先生又连想到这段时间所问的膻中、玉堂、天突等词。先生虽不通医理,但是中间有几个也知是穴位名词,这才恍然明白小乔这段时间所问竟全是医理穴位,这巨阙不用问也是。

    先生沉下脸来:“乔真,你可是想学医理?”

    小乔一看先生沉下了脸,不知道“巨阙”这个词怎么啦,竟惹先生生气了,见他问自己,一想学医也不是什么坏事,想来不会惹先生生多大的气,遂顺杆子往下溜:“是啊,先生,觉得将来学医治病也挺好的,所以就找了一本医书闲来翻阅!”

    先生说:“识文断字为本,四书五经为首选,学得满腹经纶,将来为官上报君王下理百姓,这方为上上之选;既使未能学得锦绣满腹,不能中举,至少可修身正心、养得方正之气,到时再选教授或行医之业,也未为晚也!”

    在先生心目中,最正经的路途就是学好习,参加科举、金榜题名,做官是最好的出路;若科举不中,其次才是当先生教授学生、行医治病救人为上选。再其余的农工士商,一个比一个低,不入流。所以先生虽沉下脸来教训小乔,但是感觉他想学医,“沉沦”的并不算深,所以也只批评批评而已。

    小乔嘴上应“是”。心中却想,噢,原来这些名词都跟行医有关啊!

    镇上有一个王郎中,看病手段倒也高明,在方圆几十里颇有名气。小乔想请教他定能知道,只是这郎中不是先生,没有病轻易不肯接见于你,就是有了病没有银两也不能够见面,更何况去了空口白牙地请教人家问题,自然是见不到人的。

    小乔既然动了这心思,自然就要想办法。

    汪直被关在大牢里,给他是一个大单间,每天好吃的、好喝的供应上,只要不是过份的要求,王本固基本都满足他。朝庭的公文上不是说了吗,令好生看管汪直,不得令其减损。

    王本固就是这样一个办事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人。

    汪直当然不会摔碟子扔碗,发无谓的老大脾气。该吃吃、该喝喝,自己就是本,留得青山在,才能树木郁郁,没必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一代枭雄自有其过人之处,不会垂头丧气、满腹哀怨的还要人劝解。

    当然你说汪直心中不郁闷不恼怒是假的,自己称霸海上十几年,只有自己算计别人,哪有别人算计自己道理,更何况,这次的被算计有可能付出的代价是不堪设想的巨大。

    胡宗宪啊,你的城府太深了,你的表演太逼真了,你的胆魄也够大,竟然让我这个老江湖也上了你的当了。

    见到了王本固,汪直大声呼:“我何罪?我何罪?”

    这时候在这个小小知府面前耍横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汪直要争取最大限度的自救。

    王本固说,罪大恶极!罄竹难书!

    他说:“汝命是命,民命亦是命,何当蝼蚁耳?!”

    就是说,这些年来的倭乱,死了几万的百姓和明军,难道就因为他们是普通的百姓和士兵,就当他们是蝼蚁吗?就说你无罪?

    汪直说:“直不过是一个商人,所求唯利耳,非盗贼也,所做与明军对又垒之举,纯是自保也,就如此,直手上亦未沾大明百姓一滴血矣!”

    王本固说:“汝纵火,辩死伤皆火也,非汝矣;若如此,阗狱无死囚耳!”

    你放火,说烧塌了房屋,死伤了人,说是都怪大火,与你没有关系;要是这样说的话,大明整个监狱就没有一个死囚了。

    王本固这家伙还能言善辩得很,其实王本固学富五车,也是很有才华的,所谓“一根筋”,只是行事太过讲严则、认真,而社会上这号人又少之又少,所以就觉得其象“一根筋”。

    其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