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主宰漫威-第1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昱杀的兴起,也不曾呼和,也不曾叫喊,闷声闷气,只管抡铁锥。横扫、砸击,轰隆隆跟在拆城池一样!

    这一杀,就是半柱香。

    三千精骑,半柱香之内,就有两千余化作肉泥、尸首,铺满了这片杀场。

    而此时,洪承畴派来与赵昱引路的五百骑兵,才将将赶上来。

    见状兴奋不已,哪里怠慢?于是冲杀上前来,也自捡了几个人头。

    很快这一飙鞑子骑兵便被斩杀殆尽,大略有少数一二十人丧胆而逃。赵昱也不去追,只对那亲兵统领道:“未免黄台基逃走,我先走一步。你等快去通知洪督师,须得急行军,免得贻误战机。”

    前行两步,又顿住脚,回身将腰间两颗人头摘下来,抛给亲兵统领:“这大概便是济尔哈朗和杜度的人头,我要去追黄台基,带着不甚方便,你代我收好,不要遗失。这等人头,我要用来祭奠我父我母。”

    亲兵统领哪里敢怠慢?

    赵昱这样的人物,对他们这样的人来说,比皇帝的震慑力怕都要大几分。

    于是抱拳正色道:“壮士放心!”

    赵昱这才点头,肩扛铁锥,抬步就走,三两个呼吸,便消失在了黑暗之中。

    洪承畴得知赵昱已斩杀济尔哈朗和杜度,又看了人头,也是大喜过往。不过心里,却略略有些无奈。

    无奈的,是明军的行军速度。

    按照黄台基逃命的速度和赵昱追击的速度来算,等赵昱把黄台基追到锦州的时候,各部大军恐怕还没就位!

    这大略也是欢喜中的一丝无奈了。

    不过洪承畴并不打算放弃原有计划,只是连连传令,使大军急速前行不提。

    黄台基跑的快,赵昱追的也快。

    别看他扛着五百五十斤的兵器,但脚下如风,还杳无声息。任凭那黄台基撒开马蹄飞奔,也屡屡被赵昱追上,而不得不每次都分出千人来阻拦片刻。

    完全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而且还拦不了多久,千把人,连半柱香的功夫都不用,便要被斩尽杀绝。

    每一次赵昱追上来,黄台基都震怖惶恐,恨不得生出一双翅膀来,立刻飞回锦州大营。但可惜,他是野猪皮的后代,地面上的人物,飞不起来。

    他心知赵昱厉害,呼其为魔神。但也知道,这世间,又哪里来的魔神?只要兵多,只要将广,只要算计得当,便譬如那纵横天下的楚霸王,最后不也是自刎而死?

    眼下最重要的,还是回到锦州大营。有数万大军保护,便是这魔神厉害的没边了,要杀他黄台基,也不容易。

    至少转圜的余地就大得多。

    于是一个仓惶飞奔,一个紧赶慢赶。

    黄台基心中震怖之余,竟不曾发现赵昱这模样,就像是在赶鸭子一样。甚至连带此前松山明军的动向,都给忘了。

    如果给他时间冷静下来,以他的能耐,他一定会发现洪承畴的战略意图。

    但可惜,赵昱不给他这个机会。

    每每将要回过神来,赵昱就赶上来了。时机竟是恰到好处,让黄台基无从反应。

    追追逃逃,就是大半个时辰。

    黄台基伏在马背上,脸色早已铁青。不单单是惧惮,更是因为身体不适。远远瞧见一处大营灯火辉煌,又见一飙人马正迎上来,黄台基不由得松了口气。

    这里是济尔哈朗和杜度的中军大营。

    位于锦州城的东南面,面向松山方向。

    这里原本当有两万大军,如今只一万而已。此前济尔哈朗和杜度带了一万人出来,先折了三千,沿途阻截赵昱,陆陆续续又折了三千。

    黄台基身后,正好还剩下大概七千余骑。

    七千余骑也无法给黄台基一丝丝安稳,待看到这座大营的时候,黄台基才稍稍松了口气。连忙在营中出来的兵马迎接之下,入了营寨。

    一边便就下令:“使大炮、火器、弓弩立刻应敌!”

    前脚踩着后脚跟,赵昱紧随黄台基,也来到了这座大营之外。此时,跟随黄台基仓惶逃到这里的七千骑兵,才入营不过半。

    于是悍然杀入。

    祖大寿困守锦州城已有月余,大略快要矢尽粮绝。他麾下有不少将领都生了异心,此前几日,就闹过一次,差点让锦州失守。

    祖大寿想过投降,可他不敢。

    因为他祖家还有不少的亲族将领在松山,姻亲吴家也是。若他投降,置家人、亲族于何地?

    只能咬牙坚持。

    鞑子虽是围困锦州,可时不时的,也会攻城一次。或为试探,或为逼迫,一边消磨城中的物资,一边打击士兵的士气。

    战场之上,自是无所不用其极。

    今夜又是一个难熬的夜,祖大寿睡不着,带了一队家丁亲兵来到城头,远远观望鞑子大营。

    鞑子围城,筑土墙数道,把个锦州围的是水泄不通。好在鞑子大营广大,绵延数里,又火光点点,站在城头,也非是看不见。

    祖大寿观摩片刻,忽然看到鞑子营中火光流动,似有兵马大规模调动。不由心头一跳,闪出两个念头。

    要么是攻城,要么

    援兵到了。

    虽然猜测可能有援兵来此,但祖大寿仍不敢怠慢,连忙下达数条军令,使兵丁做好万全准备,打起警惕,以防鞑子趁夜攻城。

    又让左右拿来千里镜,细细观察,却发现那鞑子大营之中,兵马调动方向,并非锦州城。

    便就断定,定是援军到了。

    于是便使左右将消息传下,振奋士气不提。

    正观望间,忽然又发现,远处也有点点灯火,浩瀚一片,隆隆马蹄,奔鞑子大营而来。看那模样,铺散的很开,速度却飞快。

    祖大寿不禁皱起了眉头。

    他以为这是明军的骑兵,要夜袭鞑子大营。可这骑兵阵势松散,不成阵型,鞑子又反应过来,袭营乃下下之选。

    他心里暗暗着急,却也生出一些心思――若是援军来此,看这模样,数目大略近万。是一股不小的力量。战胜鞑子他不敢想,但若里应外合,借助援兵之力,突围出去,把握却大的多。

    不过祖大寿并不是一个鲁莽的人,他决定观察仔细再作决断。

    就看看到,鞑子营中冲出一飙骑兵,火把点点之中,与那些遍地松散冲来的火光撞在一起。

    但出乎意料的是,并没有喊杀声。

    祖大寿微微一怔:“不是援军?”

    自非援军也。

    却正是锦州东南,面向松山的济尔哈朗和杜度大营的兵马!

    黄台基前脚进入大营,赵昱随后就跟了上来。毫不犹豫,直直冲杀进去。黄台基所率的那七千骑兵,早已被赵昱杀破了胆。

    见赵昱这魔神杀来,登时就乱了。

    黄台基还不曾歇一口气,就见营门大乱,便知道那魔神又来,几乎气得他七窍生烟,却又惊惧而无可奈何。

    那七千骑兵一乱,带来了一连窜的连锁反应。

    首先连带镇守大营的一万兵马,也跟着不知所措起来。随后又呼喝魔神来也,那慌乱模样,使得营中不知赵昱的士兵,也跟着士气大降。

    加之又是个晚上,黄台基生怕炸营,忙不迭传令撤退。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一万多鞑子军队,竟被赵昱一人追的在荒野上狼奔豚突。

    黄台基在前,跑了一阵,回过神来,才想起断后的事。于是连忙下令,使人断后。可大军已乱,将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将,上令无法下达,黄台基便抓瞎了。

    赵昱便在那乱军之中来往冲突,一边就在心中暗暗估摸――锦州大营应该是要到了吧?洪承畴的部署,在哪儿呢?

    心里想着,赵昱却丝毫不慢。

    眼下果真一个好机会,就算没有明军,赵昱也不会放过斩杀黄台基的想法。

    锦州南面向松山大营的这一万多骑兵既然乱了,正好又是晚上,赵昱便打算驱赶着他们去冲击锦州大营。

    不过可惜的是,赵昱的打算并没有完全成功。

    他毕竟一人,兼顾不得许多。

    铁锥所及,也不过三丈范围。待得那乱兵散开,赵昱也徒呼奈何。

    乱兵终归会冷静下来,大略快要抵达锦州大营的时候,许多乱兵已经开始朝着黄台基聚集。赵昱心中暗叹,只得放弃此前打算,直奔乱军前沿而走。
………………………………

二十章 魂兮魂兮归来兮

    黄台基逃到锦州大营外的时候,正是祖大寿在城上观察的时候。

    黄台基早遣了轻骑往锦州大营报讯,便就有多铎等人接到传讯,率领一飙兵马出营,前去接应。

    而赵昱此时,却悄无声息了。

    他已然潜行至于接近黄台基所在,遥遥就望见六七个金甲金盔的鞑子大将,还有些人模狗样的文士,领着一飙骑兵迎上了黄台基。

    赵昱不禁无声的笑了起来。

    些微火光的映照之下,赵昱脸上,森冷无比。

    在这一刻,他看到那些鞑子的高层,大略猜测出,应该是这锦州大营里,所有的鞑子头目。

    看到他们,赵昱眼前又浮现出了十年前的一切。

    那个血色的傍晚。

    母亲的哭喊和父亲的怒吼,还有惨叫,还有鲜血。

    这一瞬间,什么洪承畴,什么明军,什么朝廷,什么大义,都被赵昱毫不犹豫的抛在了一边。他只想杀人,杀掉鞑子所有的高层,只有用他们的人头和鲜血,才能祭奠父母的在天之灵,才能抹平心中的那一股怨恨。

    黄台基长长的出了口气,眼见多铎等人迎上来,他不由回头望了眼火光点点的荒野,已是不闻喊杀声。

    “哈哈哈那汉蛮子!那汉蛮子!哈哈哈”

    大笑。

    一瞬间,心中的震怖和惶恐便被压下,果真有一抹皇者的气度。

    多铎等人迎上来,闻听黄台基大笑,各有茫然。便就来到黄台基面前,齐齐翻身下马,口呼奴才,就要跪拜。

    正当此时,轰然一声炸开:“鞑子,死来!”

    一抹幽灵竟从不可思议的角度扑上来,一手倒提铁锥,另一只手里,不知何时提了一口尖刀。

    那尖刀闪过一抹刀光,仿佛一轮明月从地上升起,忽的在黄台基周遭一绕,显出了赵昱的身影。

    赵昱信手丢掉那口尖刀,伸出手来,一揽而过,就有五六个人头的金钱鼠尾落在他手中,被他翻掌一挽,悬在腰间。

    然后目光森寒,直直钉住黄台基,喝道:“下来吧你!”

    一把扣住黄台基战马的头颅,狠狠一按,啵的一声,马头爆开,黄台基应声从马背上栽落下来,被赵昱一把提住后背衣服,像拎着一只小鸡模样,拎在手中。

    电光火石,白驹过隙。

    只在眨眼功夫,仿佛胜利会师的模样,就成了现在这样子。

    五六个金甲金盔的无头死尸正列跪在地,仿佛恕罪的模样。高高在上的主子,皇帝,被人像拎着一只小鸡一般,拎在手中。

    赵昱一手提着黄台基,一手持锥,举目四顾,真个一尊战胜。他目光如电,扫视而过,应者头昏眼花气血浮动。

    叮当一声,不知谁的兵器掉落在地,就见跟着那几个金甲金盔的鞑子大将身后拜倒的几个文士,皆面色惶然,瘫软在地。

    有人胯下竟屎尿齐出,喉头咯咯几声,一头载倒,竟是吓死了。

    古有张翼德长坂坡一声吼,吓死曹将。今有赵昱一人一刀,人尽敌国!

    那几个文士,汉奸者也。

    原是想着凭了鞑子入主中原,也好荣华富贵。却哪里想到,竟有一人一口刀,就把鞑子的首脑一锅端了!

    哪里还有什么荣华富贵?

    哪里还有什么希望?

    赵昱看的分明,冷哼一声,铁锥抡起便是一下。

    自是死无全尸。

    然后,整个周遭无数鞑子大军炸开了。

    有的疯狂无比,不要命的扑上来,或是看到鞑子皇帝还没死,被赵昱拎在手中,还有的救,想来救出奴酋。

    有的则惶惶然不知所措,原地打转,浑浑噩噩。

    更有甚者,已是调转马头,不知方向的逃窜而走。

    女儿河畔,有一个小山包,一座废弃的小村子依山面河。

    村口有一颗老松,不知几多年成。亭亭如盖,郁郁葱葱。

    有一条小渠从女儿河引来,绕村而走。

    恍惚间,还能看到十年前,这座村子的景致。鸡犬相闻,阡陌交通。或有三两个孩童在树下欢笑绕走。又有三五个老者在树下乘凉,笑眯眯的看着孩子们嬉闹。

    又有汉子或是打鱼归来,或是扛着一捆柴火。也有妇女捧着木盆,洗了衣物,从河边回来。

    还有袅袅炊烟。

    还有宁静祥和。

    然而现在,这座村子,却如鬼蜮般冷寂。

    老松还是那棵老松,但树下厚厚的一片松针。小渠已经被杂草全部淹没,看不出模样了。

    围着村子的土墙,这里倒塌一截,哪里倒塌一截,上面也已生出许多野草来。、

    孤独、寂寞,偶有老鸦哇哇的叫。

    赵昱站在老松希阿,一手提着已经昏迷的黄台基,腰间人头悬了一圈。大铁锥已经不见了,只另一只手握着一口刀。

    他站在树下,依稀还记得当初与几个小伙伴在这树下绕转。记得与他们去河边摸鱼,光着屁股,跳进河边的淤泥里,然后在河水里游。

    也记得几个老爷子,穿着短褂,拿着蒲扇,在老松下忆苦思甜。

    父亲每天都是早出晚归,或是打鱼,或是狩猎,为那个小小的家,付出所有。还有母亲,家里的地,都是这个坚强的女人操持。

    赵昱那时候不懂事,直到父母死在鞑子刀口之下的时候,才一瞬间成熟起来。

    可那都已是恨了。

    如今十年后,站在这村口老松下,赵昱心里却颇为平静。但一种淡淡的悲哀,总是萦绕,让人有些回味和不舍,又有些想哭。

    他想起‘子欲养而亲不待’。或是想起‘慈母手中线’。

    或是严父慈母,或是其他。

    很是复杂,很是让人难以释怀。

    良久,赵昱叹了口气。

    黄台基这会儿醒过来了。

    他听到赵昱叹气,不知道是为什么。悄悄抬起头,仔细看了眼这个已经废弃的村庄,黄台基开口道:“壮士神勇无敌,我大清铁骑无双,若壮士”

    赵昱一把将黄台基丢在地上,丢了个狗啃屎。

    然后便四处搬石头。

    黄台基不敢逃,他知道逃不掉。那么多的兵马,那么多次的阻截,不曾阻挡这人的步伐哪怕一下。

    他如今一人,没有马,没有亲兵,怎么逃?

    他只是坐在那里,一句又一句的,用权,用利,用美色。只要他能想到的,他都如爆豆子一样,只盼能说动这个魔神哪怕一分,求得一线生机。

    赵昱浑然不理他,将死之人,便让他多说几句又有何妨?

    只搬了石头,就在村口,就在老松下,垒起了一方祭台。

    然后抟土为炉,松枝为香,将腰间一圈人头一个个摆了上去,作为三牲祭品。

    黄台基的脸色,已经变得煞白。他瞄着石头垒起祭坛上搁着的那口刀,那刀刃为什么那么锋利,只感觉脖子一阵痒痒。

    他知道赵昱要做什么了。

    赵昱只是不言,信步走过来,提起黄台基,丢在了祭坛前面。

    黄台基动了动嘴,想要告饶,却没说出来。他大概已经知道,赵昱这样的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看过汉人的古书,上面一些为父母报仇的,千里诛敌,便是耗尽半生,至死都无悔。以前每每看到的时候,他都赞叹,道汉人豪杰何其多也,道汉文明何其昌盛也。

    而现在,他只有害怕。

    这样的人,不为权力金钱美色所诱惑,执着而且坚定。一旦有了决心,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最后,他忍不住道了一句:“朕不记得朕来过这里。”

    赵昱抓起他脑后的老鼠尾巴,一手提起了那口刀:“我父我母!”

    赵昱轰隆一声跪倒在地,仰天叫道:“孩儿今日,为你们报仇了!”

    噗嗤!

    斗大一颗头颅提在手中,一腔肮脏的蛮血扑撒出来,将祭台染的血红血红。

    赵昱丢掉尖刀,双手捧起黄台基死不瞑目的头目,将其恭恭敬敬摆在祭台中央。然后三跪九叩:“魂归来兮!”
………………………………

二十一章 守孝三月事未尽

    偌大一座金銮殿,其中文武百官,皇帝高坐,却是鸦雀无声。

    一双双眼睛神色不一,但或惊或讶,都随着殿门进来的四个廷殿卫士大汉将军缓缓移动。

    四个大汉将军嘿哟嘿哟的,抬着个架子,上面横放着一口兵器。

    待得大汉将军将兵器架子放在殿中,端坐龙椅的崇祯皇帝看着架子上那长丈余,碗口粗,尖端合抱粗的一个八棱铁锥,眼角不由抽了抽。

    这条铁锥黑黝黝毫不起眼,碗口粗的锥柄表面凹凸不平,一看就知道是粗制滥造的玩意儿。但八棱锥头上,那厚厚一层暗红的污垢,带着森森的煞气,让人不寒而栗。

    一时间,这殿中响起此起彼伏吸凉气的声音。

    崇祯皇帝暗暗吐出一口气,强自按捺住脸上的动容之色。缓缓放下手中奏折,双手盖在上面,用力的压着。

    然后开口了:“蓟辽督师奏折所述,诸卿皆已知之。捷报当不曾作假。”

    崇祯皇帝登基之初,也是雄心勃勃,以太祖、成祖为志向,使天下太平,河清海晏。然则登基之后,才知道国事艰难。

    满朝文武,他几乎无法真正相信任何一个。

    满口都是谎言,捷报经常都是捏造。

    他才知道,皇帝称孤道寡,非是矜持。

    由是之前朝会时,忽有辽东捷报,他是不信的。尤其看过洪承畴捷报奏折上的详细描述之后,就仿佛觉得是在看小书演义一样,如此可笑。

    什么远迈楚霸王的人物,竟以一己之力,把鞑子高层一勺烩了。由是明军大胜,斩首两万级,俘获万余。

    这分明就是在开玩笑嘛!

    欺君啊!

    捷报奏折上,洪承畴不曾做过任何修饰。所言所语,皆平铺直叙,把自赵昱冒出来之后发生的一切,原原本本,都呈现出来。

    洪承畴也知道,这事实在有些不可思议。但他有证据呀。

    因此在传回捷报的同时,洪承畴派人先行一步,携了十车人头,外带那一条铁锥。

    而且传报之人,还是塔山总兵李辅明,及一干亲眼目睹过赵昱凶威的兵将。

    他自己则在收拾战后的烂摊子,等候朝廷调令。

    眼下,李辅明就在武将一列站着。

    之前这捷报,就是李辅明亲自呈上的。这金銮殿上,崇祯皇帝是第一个看到捷报的。连李辅明都不曾看过――那毕竟是督师给皇帝的奏折。

    当崇祯皇帝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让贴身太监王承恩把捷报念出来,随之而来的,就是潮水般的声讨。

    那些官员将领,首先就把矛头对准李辅明,只道是假传捷报,欺君罔上,要把他拿下,斩首示众。

    李辅明早有心理准备。

    不慌不忙,先是稍稍辩驳一句,便亮出了证据。

    于是就有大汉将军把放在殿外的那条铁锥抬了进来。

    铁锥煞气腾腾,看的人心头有些发冷。但仍不足以让这满朝文武都相信那等天荒夜谈。

    或曰:乃作假。区区一条铁锥,重则重矣,只需拿人照着锥头摔死,也非是造不出来这等模样。

    李辅明仍是淡淡笑意,不曾半分怯场。

    他只知道,这本就是事实。而且这事落实之后,他有功劳。

    于是出列一拜:“陛下容禀!”

    崇祯皇帝拂了拂袖袍:“说。”

    李辅明于是转身几步,到了殿中兵器架前,伸手一指那锥柄三尺处,道:“陛下、诸公皆不曾近观。且看此处!”

    就有近前文武侧脸定睛,细细一看,皆露出惊色。

    皇帝对身旁王承恩点了点头,王承恩于是走下陛阶,来到近前,顺着李辅明手指,便看到那锥柄三尺处,竟有一个清晰的掌印!

    分明是一只大手,曾经握在此处,有绝世神力,把这金铁之物,也捏出了印子!

    王承恩再上前一步,探首细观,分明那掌印,连上面的掌纹,都栩栩如生。这分明不是人造的!

    他不禁伸出手来,合了那掌印却拿捏了一下,然后快步返回皇帝身边,大声道:“回陛下,那锥柄上有一栩栩如生的掌纹,依奴婢所见,当不是人为。”

    “掌纹?!”

    崇祯皇帝讶然道:“莫非是那壮士徒手捏成的?”

    就把目光落在李辅明身上。

    李辅明连忙一拜,道:“上禀陛下,这条铁锥是末将遣人连夜打造的。当时是,洪督师出兵松山,对峙锦州。末将坐镇塔山后方,保证粮道通畅。是夜,奴酋黄台基遣阿济格精骑八千,绕松山攻塔山,要断绝我军后路。末将塔山只得三千兵马,满城皆是粮草,一概攻防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