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子剑-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哼,来人,绑了,打入死牢。”

    董卓一声令下,马上进来几名虎狼兵士,利索地将老人五花大绑,然后老鹰捉小鸡一般往外就推。

    老人边走边骂:“呜呼!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飞扬跋扈,凶残暴虐,祸加至尊,鱼肉百官,虐流百姓,沦丧社稷,翦覆四海……”

    他絮絮叨叨说了许多,骂了个痛快,很快就被推出了大殿。

    董卓杀鸡骇猴,以为此举必定能震住群臣。

    孰料更有数名老臣排成了个‘一’字,形成了道人墙,挡在了小皇帝前面。

    更有几名老臣,与张三李四王五肢体接触,推搡扭打。

    小皇帝表面晕厥,心里却清楚的很,一阵莫名感动。

    这场面完全出乎董卓意料之外,大脑里快速盘算,旋即换了一副笑脸,说道:“诸位臣工,请不要再胡闹了,还是抓紧救治陛下要紧。”

    见董卓发话,王五三人又向前几步。

    一名老臣跪在地上,以头撞地,哀嚎说道:“苍天啊,你睁开眼看看,我大汉江山怎么成了这个样子!天灾频仍,名不聊生,奸佞握权,虎狼当道,恶行猖獗,昏天黑地,黄巾遍地,盗贼蜂起……”

    他边说边哭,边哭边用头撞地,直撞得头破血流,兀自不停。

    另一名老臣则神情呆滞,老泪纵横:“大汉列祖列宗在上,老臣老臣上不能报效皇恩,下不能铲除奸贼,只有一死以致臣节,还望陛下保重……”

    说罢,一头撞向董卓,董卓闪过,老人正好撞在金銮柱上,脑浆迸裂,当场丧命。

    两人之死,反倒激起了更多老臣的‘救国’之心,争执之中,一名老臣抢下酒壶,一仰脖子,咕咚咚喝了个底朝天;又一名老臣夺过蟠桃,借着稀稀拉拉剩下的几颗牙齿,将蟠桃吃了个干净。

    须臾之间,两人脸色青绿,口吐白沫,七窍流血,倒地身亡。

    果然有毒!

    部分人群情激愤,意欲董卓理论。

    也有部分人心下纳闷,董卓不也喝了酒吃了桃吗?他怎么没事?

    董卓自然知道若是犯了众怒,就算自己强行称帝,也是大大不利,于是便‘迁怒’于张三李四,“来人,将这两名妖道,给我退出去斩了。”

    张三李四也不反抗,任由兵士‘押’了出去!

    边走边哈哈大笑。

    “贫道乃神仙之躯,凡间刀剑岂能斩杀!”

    “贫道好意来助,你等却恩将仇报,不识好人,活该大汉将亡。”

    二人潇洒而去,董卓‘怒’气难平,气呼呼安抚群臣道:“诸位臣工,总是本相大意,竟让这两名妖道混了进来,罪过罪过。”

    群臣心想,鬼也是你,神也是你,这两人还不是你董卓带来的?

    王五笑道:“相爷不必自责,贫道说过,奇珍上品,非一般凡夫俗子所能食之,这两人之死,实与相爷无干。”

    “可是,刚才本相也曾食了……。”

    “呵呵,那就恰恰证明,相爷乃有德之人,天命所归呀。”

    “董卓一片赤诚事主之心,怎忍心行僭越之事!”

    “天意难违,命数难改!难道相爷逆天而行,忍心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

    董卓正不知所言,忽然小太监高叫:“吕掌门求见!”

    “哦?他回来了?快宣。”

    听到吕布回归,群臣又静了下来。

    就连小皇帝也差点睁开眼睛。

    吕布率‘鸿门’精英,前去冀州夺剑,他这回来,难道带回了高祖皇帝的天子剑?

    天子剑若然现世,则大汉江山就有救了。

    群臣翘首以盼,小皇帝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

    吕布昂首阔步,四平八稳,迈着方步走进殿来。

    他的身后,跟着两人,一人手托一盘,盘中之物,用黄巾蒙盖。

    难道那盘中的就是天子剑和金牍?

    董卓与王五对视一眼,心中窃笑不已。

    吕布来到董卓面前,纳头便拜:“吕布参见相爷!”

    他身后二人,也同时拜道:“沙雕、吴池参见相爷!”

    “平身。”

    “谢相爷!”

    朝堂之上,金殿之内,三人却无视小皇帝的存在。

    “你们三人,可有事要奏?”

    沙雕先道:“臣奉命东巡,在泰山发现了一桩异事,特来回禀。东海之滨,泰山之巅,有一巨石从天而降,最奇特的是,巨石上竟有天书之字,乃是一个‘禅’字。”

    “哦?天降巨石,自带天书,果然是天意昭昭,‘禅’字者,禅让也!”

    王五马上‘妙语连珠’。

    吴池又道:“臣奉命西巡,在西域遇到了一桩怪事,特来回禀。西域之端,茫茫沙海,有一千年柳树,本已枯死数载,一个月前竟然枯僵复活,重新焕发了生机。最奇特的是,那新长出的嫩叶,竟然组成了一个‘禅’字。”

    “妙哉,枯木逢春,天降祥瑞,果然是天命所归,‘禅’字者,禅让也!”

    王五道破天机,不断强调并解释那个‘禅’字。

    群臣这才恍然大悟,董卓虽然‘处斩’了张三和李四,但其篡位称帝的野心并未收敛。

    沙雕和吴池所见的‘异事’,十之**又是在信口胡诌。

    什么天降巨石,什么枯木逢春,都不过是用来给董卓造势的工具罢了。

    群臣心里暗骂,这两人当真一个是傻吊,一个是无耻!

    小皇帝觉察出势头不妙,唯有继续装晕。

    有一老臣驳道:“道长也太危言耸听了,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岂能以一谶言而误国家大事?!”

    “你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谶言揭语,有时也暗合天意,昔日有谶言云‘亡秦者,胡也!’,其时大秦子民尽皆不信,可后来怎么样?使大秦灭亡者,正是小皇帝胡亥!”

    这倒是事实,早在秦始皇帝在位之时,民间就有传言,说是‘亡秦者,胡也!’,但但是没人相信,可后来果然应验!

    王五这话,说的极为厉害!既堵塞了老臣之疑,又投沙射影,借古喻今,暗指当今皇帝。

    当年大秦的小皇帝,亡了国;如今你大汉的小皇帝,也会亡了国。

    唯有将江山社稷禅让给有德之人,方能逢凶化吉,消灾避难。

    而这个有德之人,只有一名候选人,那就是董卓!

    小皇帝心里暗暗叫苦!

    怎么办?

    怎么办?

    这群魑魅魍魉,跳梁小丑,在董卓的操控之下,借谶言逼自己就范,怎么办?

    猛然之间,他睁开了眼,目光落到了沙雕和吴池手中的托盘之上,那里面真的是天子剑和高祖金牍麽?

    他忽然有了主意。


………………………………

第一百五十章  高祖金牍

    五行剑齐,天子剑出‘天下太平,高祖金牍。

    当年高祖皇帝曾留下遗诏:若日后大汉帝国到了存亡危急之刻,可开启髑髅台,取出天子剑与金牍,则保江山无恙。

    如今董卓阴谋逼宫,不正是到了存亡危急之刻吗?

    既然天子剑和金牍已重见天日,何不借此略作文章呢?

    急中生智也好,狗急跳墙也罢,小皇帝被逼至绝境,只有铤而走险,借老祖宗的天子剑绝地反击。

    天子剑,你可要保佑朕啊!

    主意已定,小皇帝干咳一声,‘悠悠‘醒来。

    “那个……那个……天子剑?”

    他怯怯地望着董卓。

    小皇帝想看天子剑,群臣又何尝不是如此!

    无论是谁,这一刻的心情都是那么迫切,但又不能太过于表露出来,但所有的目光,都或多或少盯死了那盖着的天子剑。

    “陛下,你醒了,谢天谢地!”

    董卓见小皇帝‘醒‘来,满脸的’担忧‘瞬间被’欣喜‘所代替。

    “劳烦相国担忧了,朕这心口痛,喝些白马寺的枣红茶就好了。”

    “诸位臣工,苍天庇佑,祖宗洪福,陛下龙体无恙,实在我等为人臣子的福分,也是咱大汉百姓的福分呐,看来这天子剑和金牍确实能够带来好运呐,那么就请陛下揭示天子剑和金牍的真容吧?”

    群臣哪里有心听董卓嗦,他们翘首期盼,眼巴巴望着小皇帝,用眼光催促他赶紧动手去掀开黄巾。

    “我?”

    小皇帝有些犹豫,但还是颤抖着手去掀。

    黄巾落地,一把寒光闪闪的短剑,和一枚金光烁烁的金牍映入群臣眼帘。

    千呼万唤,犹抱琵琶!

    丑媳妇终得见公婆!

    传说中的天子剑和金牍,就是这等模样?

    众人眼睛瞪的溜圆,纷纷下意识‘咦’了一声。

    小皇帝本就柔弱的身子,因内心的激动而微微颤抖。

    他同样颤抖的右手,轻轻拿起了天子剑。

    剑只有一尺多长,剑柄镶满了红蓝宝石,剑刃散发出青寒之光。

    与其说是把剑,倒不如说是把匕首。

    小皇帝手握天子剑,内心波澜骤起。

    父王啊父王,皇儿我终于不负您所托,果真拿到这天子剑了。

    高祖皇帝啊,这就是您当年斩白蛇起义之剑!当年您凭借此剑开创了大汉基业,如今孙儿我要凭借此剑挽救这江河日下的大汉江山!

    群臣又何尝不这么想,这下好了,天子剑重见天日,大汉帝国终于有救了。

    有些老臣当即喜极而泣,豆大的泪珠滚落金龙殿。

    而那些董卓的死党则内心急躁不安,既然吕布千辛万苦夺来天子剑,为何这般轻易交给小皇帝?

    众人各怀心思,金龙殿内一片寂静。

    此处无声胜有声!

    忽然,众人不约而同想到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如何挽救大汉江山!

    高祖遗诏里说的清楚,只要取出天子剑和高祖金牍,则可保大汉帝国无恙?

    怎么保?怎么挽救?

    是用此剑杀死董卓吗?

    那跟让小皇帝自杀又有什么区别?

    这样短的剑,临阵对敌犹恐不敌,一个剑客,如果使用这样的宝剑行走江湖,只怕连自己的性命也不能保全。

    更遑论保佑大汉江山!

    也不知当年高祖皇帝是如何斩杀白蛇的,莫非当年

    那条白蛇跟这天子剑一般短小?

    那么,随手斩了那么短小的白蛇,就能号召天下群雄一举推翻暴秦,进而建立大汉帝国?

    这,这也太过于匪夷所思了吧!

    众人方才的激动和兴奋瞬间一扫而光。

    所有的目光,又齐聚在小皇帝身上。

    这样的道理,他又何尝不懂?!

    奈何,此刻他也乱了方寸,心乱如麻,脑子里一片空白。

    呆了半晌,他才在众臣的提醒下回过神来。

    犹如黑暗中一道白光闪过,他脑海里突然一个激灵:是了,还有枚高祖金牍嘛!

    传说中,金牍是高祖皇帝亲手所制,上面刻有留给后代子孙的治国良策呀。

    对呀,怎么把这茬忘了,起死回生之术,一定就写在金牍上的。

    群臣的目光,再次聚焦在小皇帝身上。

    他一把抓过金牍,迫不及待地拿到眼前细看。

    已经不再顾忌董卓了。

    哈哈,果然有字!

    热血瞬间上涌,小皇帝心都快要跳到嗓子眼了。

    金牍上刻有十二个字。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小皇帝随口念出,声音虽小,但殿内每个人都听的清清楚楚。

    小皇帝一片茫然,这是什么意思?

    千里草?

    甚么千里草?

    救命稻草?

    群臣也同样一头雾水,高祖皇帝刻这些字,是想说明什么?

    适才的激动顿时松懈下来。

    董卓、吕布与王五三人偷偷对视,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微笑。

    “请问道长,这是何解?”

    董卓毕恭毕敬,向王五‘讨教’。

    众人也不禁将目光移向这位自诩为南海观世音菩萨身边的童子。

    王五装模作样,仔细端详一番,又故弄玄虚地掐指一算,等吊足了众人胃口,方才缓缓说道:“天意,真是天意!”

    然后又问道:“这金牍是当年高祖皇帝所制?”

    群臣点点头。

    “是为留给后代子孙的?”

    群臣点点头。

    “高祖皇帝话,你们自然要听的?”

    群臣点点头。

    “恭喜相爷,这说的是你呀!”

    “我?”董卓故作惊讶。

    “不错!千里草,实为一个‘董’字;十日卜,实为一个‘卓’字。何青青,是为勃勃生机;不得生,是为惨淡收场。高祖皇帝已经说的很明白,欲救大汉江山,必须董卓相爷上位,方能使这枯木逢春,否则必定不得生,刘氏下场惨淡。”

    小皇帝越听越是心凉,越是心惊肉跳。

    群臣也面面相觑,满脸疑惑。

    怎么会是这样?

    高祖皇帝留下金牍,就是为了告诉子孙后代,有朝一日要将江山和帝王禅让给一个叫董卓的人?

    这如何是好?

    这怎么是好?

    本来还指望天子剑和金牍能拉自己一把,如今看来反倒将大汉和自己推向了无尽的深渊。

    辛辛苦苦得来的天子剑和金牍,反倒为他人做了嫁衣!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若能料到是这个结果,为何还煞费苦心,暗度陈仓去开启髑髅台?

    高祖皇帝啊,您怎能把自己的大好河山,拱手让于他人?

    小皇帝的心,瞬间从热血沸腾化为冰天雪地。

    从大喜到大悲,年轻孱

    弱的他如何能够承受?

    老方丈啊老方丈,您怎么还不来?

    曹操啊曹操,你是怎么办事的?

    群臣本来也有狐疑,但王五说的头头是道,而金牍又是高祖皇帝所留,因此,多数人渐渐由质疑变成默认。

    即便不认又能如何?谁敢公开质疑高祖皇帝?

    见众人沉默不语,王五趁热打铁,高声说道:“恭喜相爷,哦,不,恭喜陛下荣登大位。”

    “这,本相德薄功浅,岂可有忝大位?”

    “天意如此,陛下何必推却,难道陛下不想让这大汉帝国枯木逢春?难道陛下不想拯救天下万千子民?“王五推波助澜。

    “孙儿千里奔波,总算不负高祖皇帝所望,将天子剑和金牍取来,他老人家既早已认定,相爷岂可不听?请相爷勿再推辞,早等大位,不负天下臣民所望!”吕布也火上浇油。

    董卓这才‘勉强’答应:“本相身为汉臣,怎可不听从高祖皇帝旨意,为了刘氏福祉,为了天下苍生,我也只好勉为其难了,待日后选出有德之人,本相再退位让贤。”

    他虽然嘴上这么说,却难掩一脸得意之色。

    立刻有大臣阿谀道:“相国神武之迹,光耀明德,正应百姓之期。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昔日尧舜禹皆有禅让之美德,而名播于无穷,今日上应天意,下合民心,合该如此!”

    更有人厚颜道:“相爷德布四方,仁及万物,越古超今,虽唐虞也不过如此,如今四方祥瑞已现,又有高祖皇帝遗诏,我等天下臣民,无不如禾苗之盼甘雨,婴儿之盼父母呐。”

    王五又来到小皇帝跟前,笑道:“陛下,事已至此,速请去冕易服吧?”

    “这……”

    小皇帝当真傻了眼,他根本没有思想准备,虽然平日里已成傀儡,但毕竟还是帝王之尊,谁知这天子剑和金牍一经现世,竟是他禅位之日。

    “不不不,道长所言都是虚妄之言,岂能以虚妄之言,而让朕舍弃祖宗之基业?”

    “陛下,自古以来,有兴必有废,有盛必有衰,岂有不忘之国,不败之家?何况董相国登基之后,并不改大汉国号呐。”

    吕布也道:“不错,董相爷只是暂代陛下之位,带日后刘氏出现有德之人,董相国自会再次禅让,这大汉帝国,还是刘氏的天下呀。”

    两人一唱一和,说的‘情真意切’。

    说着话,两人就准备上前拉拽,吓得小皇帝忙道:“且慢,这……这高祖皇帝,他……他怎知日后会……会出现个董卓?”

    小皇帝病急乱投医,却不料恰恰说到了点上,引的本已摇摆不定的大臣又生了疑心。

    对呀,假如这金牍真是当年高祖皇帝所制,纵然他老人家英明神武,又怎能知晓四百年后,会有一个名叫董卓的人出现?

    “假的……这金牍……定是假的。”

    小皇帝索性一口咬定。

    “陛下,如今汉室衰微,为了刘氏族人免遭横祸,陛下应尽快禅位,迟则生变呐。”

    王五后面的话,已然明显带有恐吓之意。

    说罢与吕布两人上前就拽,小皇帝哪里肯依,拼命挣扎,正混乱间,忽然听到小太监高叫“白马寺方丈觐见!”

    这才是救命稻草,小皇帝犹如黑暗中看见了一丝亮光,声嘶力竭大喊:“快宣,快宣!”

    只要老方丈来到,事情就要转机。


………………………………

第一百五十一章  佛高一丈

    自从鬼影子离开洛阳后,白马寺老方丈昙摩迦罗就成了小皇帝的救命稻草。

    白马寺,是为先祖明皇帝所建,自那时起,这座白马寺也就与大汉皇家紧密‘融合‘在了一起,到了安皇帝以后,更是相依相偎,唇齿之寒,甚至一些皇家机密,藏匿在白马寺比皇宫里更安全可靠。

    白马寺历任方丈,皆是大汉皇帝所亲选;而大汉每一任皇帝继位,第一件事也是前往白马寺上香!

    许多大汉皇族的秘密,天知、地知、皇帝知、方丈知!

    尤其到了小皇帝登基后,对白马寺极为依仗!

    为了那一丝希望,启动了天子剑的秘密。

    老方丈昙摩迦罗武功全失,他的师弟鸠摩迦叶命丧嵩山。

    可天子剑竟然落入了董卓之手,成了他的‘帮凶‘!

    更可悲的是高祖金牍,竟然‘宣布‘让刘氏禅让大汉江山!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眼见董卓篡位即将成功,小皇帝万念俱灰之际,忽然听到老方丈觐见,当真是黑暗中看见了一丝亮光,忙声嘶力竭大喊:“快宣,快宣!”

    只要老方丈来到,事情就要转机。

    至少,是死马当活马医吧!

    老方丈步履蹒跚,却异常坚定地走上殿来。

    “阿弥陀佛,老僧昙摩迦罗,参加我主陛下,万岁,万万岁。”

    老方丈毕恭毕敬,给小皇帝施礼。

    “大师快快平身。”

    小皇帝看着老态龙钟的昙摩迦罗,心里酸楚不已,几日不见,他怎么变成了这个模样!

    苍老,憔悴,虚弱,真真切切地写在了他的脸上、身上。

    唯有坚毅的目光,给小皇帝带来残存的一丝希望。

    “听说陛下心口痛犯了,老僧特带来些枣红茶,请陛下服用!”

    说着,递上一包茶叶。

    小皇帝起身,接住茶叶之时,双手也牢牢抓紧了老方丈的手腕。

    期盼的眼神,几乎落泪。

    老方丈微微一笑,算是给小皇帝一个安慰。

    “好,老方丈来的正好,天子剑之事,正要请大师表个态!”

    董卓眸子里射出一丝狡黠的光芒,皮笑肉不笑说道。

    小皇帝手一哆嗦,枣红茶差点失手落地。

    老方丈却淡定自若,不慌不忙走到天子剑与金牍跟前。

    吕布如临大敌,双目紧紧盯着老方丈,留心观察他的每一个细节变化。

    白马寺与刘氏皇室是一伙的,这是天下皆知的事实,老方丈此次进殿,定是来相助小皇帝的。

    因此,吕布不敢大意,只要老和尚有风吹草动,他就会抢先出手。

    虽然老方丈中了董卓‘安息草’之毒,已经身受重伤,武功全失。

    老方丈似乎对董卓和吕布没有丝毫敌意,他面静似水,信步而行,径直来到天子剑和金牍跟前。

    双手合十,默念经文。

    然后轻轻拿起金牍,仔细端详。

    “请问大师,这高祖金牍可是真的?”

    董卓不容他多看,高声逼问。

    一边暗中给吕布递个眼色,吕布心有灵犀,只要老方丈说出一个‘假’字,藏在吕布袖中的‘七步夺命蛇’就会取了老方丈性命。

    天子剑和金牍都是假的,这个董卓和吕布都心知肚明。

    老方丈又何曾不是心知肚明?

    且不论这金牍本身

    如何,单就上面所刻制的字就一目了然。

    高祖皇帝当年制牍之时,怎能未卜先知,而预测出四百年后会出现一个名叫董卓的‘贤人’?

    否则实难相信,英明神武的刘邦会把董卓的名字刻上去。

    但是,纵然刘邦能未卜先知,也不肯能将自己辛苦所创的大汉帝国,拱手交于他人!

    是以,老方丈翻来覆去,看了又看,一语未发。

    小皇帝心急如焚,恨不得替老方丈说出金牍为假。

    群臣更是大眼瞪小眼,想从老方丈嘴里听到最终的消息,因为白马寺和大汉皇室的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