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诸夏纪-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性命似乎没有多久了,此时的大宗伯,仿佛真将自己看成了姬氏的一部分。
太姜白了他一眼:“要是没什么问题,你为何要将黎命派出去。”
在姬氏族人之外,大宗伯只有两位弟子,重命和黎命。但是大军出发后不久,太姜就得到有人来报,大宗伯的那位女弟子黎命,已经带着行李,偷偷出城了。
大宗伯移了移自己的面具,似乎尴尬一笑:“黎命天资不凡,跟着我修行巫术,有些耽误她了。这次是将她送往我出身的地方,以后巫术大成,还是可以再来周原的。”
他肯定不能说,他是趁着这个机会,向自己的师长传信,告知他们当初姬考受天厌之时的一幕了。
太姜没有说话,她也明白,大宗伯偏偏在这个时候,将自己的弟子派出去,绝对是有问题的。可是她没有办法,不管怎么样,现在的姬氏,还要倚重大宗伯。
姬氏虽然法祖,但是却不能不敬天。
“人尽皆兵,众志成城,你们姬氏,合该大兴啊。”
忽然,虚空之中,传来一个声音,然后一位长须老者悠悠走出,来到了城墙之上。
老者的出现,是如此的突兀,让人惊奇不已。
“是你,百草!”
看到来人,大宗伯忍不住惊叫出来,这竟是当初将他右腿打折的岐山炼气士。
百草斜着眼睛看了一眼大宗伯,目光在他右腿上多看了几下,才饶有兴趣说道:“原来是你啊,怎么受了这么重的伤。咦,竟然还是炼气士所伤,看来是没有多少日子好活了。”
作为世间医道之中,首屈一指的高人,又突破了炼气修行的通神之境,百草真人只是稍稍一望,便发现了大宗伯的奇怪之处。
大宗伯冷哼一声,没有多说。
太姜在旁接口说道:“不知道真人来我岐邑,有何贵干?”
她可不相信,百草真人是来给姬氏帮忙的。对方要是愿意相帮,数十年前就出手了。
百草真人脸色怪异,缓缓说道:“我是来找徒弟的。”
他这么一说,太姜更为疑惑了:“徒弟,真人你有徒弟在周原之上吗?”
“我的徒弟,不是别人,正是你的重孙姬考。”
百草真人压抑住心中的不满,看向遥远之地,已经结束的戎狄战场。
今天一早,方圆数百里的炼气修士,都来到岐峰之上,准备听他讲解通神之秘。
恰好,他也和众弟子商量了,要将姬考收录他们这一脉门下。
可是,他左等右等,一直等到法会开始了,还是不见姬考过来。
于是,他当着众人的面,让长桑君过来将姬考带来。然而,长桑君却回复他,就在昨天夜里,姬考被周原的高人带走了。
这还好傅说去岐峰之时,与姬考的那些仆从打过照面。要不然,姬考都要成为在岐山的失踪人员了。
观察了几个月的弟子都没了,还开什么法会啊,百草真人话不多说,抛下那些等他讲法的人,直接奔着岐邑而来。
路上之时,他远望戎狄之地,也清楚了再那里有大战进行,而且他也看出来了,姬周已胜,戎狄已败。
所以,他便来到了姬氏城墙之上,等着姬考过来,然后收徒带走。
太姜听到百草真人说徒弟是姬考,顿时心中微微惊讶,她可是得到姬季历告知,商帝派傅说大人过来,就是将姬考带去沬邑的。
一时之间,她都不知道该怎么和百草真人说了。
“报,我军击破西落鬼戎,尽擒十二翟王。”
正当太姜纠结之时,一骑快马奔至,带来了太姜梦寐以求的消息。
听到捷报的下一刻,整个岐邑沸腾了。
………………………………
第三十五章 祭祀、酒宴与姬周三母
第三十五章
一时之间,整个岐邑的留守百姓,陷入了欢腾的海洋。
惊喜声,欢呼声,甚至吼叫声,都不绝于耳。
自从近百年前,他们的先辈从豳地南迁至岐,就一直没有摆脱各种戎狄部族的侵扰。
不是犬戎东掠,就是鬼戎南侵,要么就是各种戎狄小部落沉寂来打秋风。
他们周原百姓,只是想安安稳稳耕种,安安心心生活,百年时间,却始终求而不得。
没到耕种农忙之时,就是他们最为担心戎狄劫掠之时,一半以上的男子,都要到边境以防戎狄。在田中的耕作的,都是以老人妇女为主。
就在前两天,周公季历召集所有臣民,在姬氏宗庙之前誓师,要举国出兵,征讨西落鬼戎,夺得他们部族之地,让姬周再也不会直接暴露在戎狄的目光之下。
那一刻,所有的姬周百姓,目光之中,都充满了复仇的渴望。他们人尽皆兵,只要还能跟上大军步伐的,全部都带上兵器,出发讨戎。
衣甲不够,连夜用树枝扎成简单甲衣;兵器不够,农具来凑,无论是铜器还是木器,只要能够给戎狄伤害的东西,都可以成为他们的武器。
在大军出发的前一天,全城缟素,无数老弱妇孺,站在门口送行。
全身素白的衣服,告诉那些出征之人,此战不胜,就是国灭族亡。
幸好,姬周胜了,击破西落鬼戎,尽擒十二翟王。
“快,你们快让人准备宗庙祭祀三牲,记住,是大三牲,不是小三牲,等到大军回师,要祭祀先祖。”
太姜难以掩盖心中的高兴,连忙让下面的人去准备祭祀之物。
周人祭祀,因为国贫民穷,姬亶曾经拜首先祖,以小三牲而代大三牲。
所谓小三牲,即鸡鸭鱼;而大三牲,则是牛羊豕。
也曾有人提出,这样会不会令先祖不满。但是姬亶,只是回了一句话,一句传之子孙的话。
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后来周人祭祀,除非得遇丰年,戎狄不扰,物产丰盛,否则都是以小三牲代替大三牲。
太姜迫不及待,想让姬氏祖辈,想让她逝去的丈夫知道,夺回后稷祖地,夺回公刘故土,已经看到了一丝曙光了。
从此之后,姬氏进可以征讨戎狄,退可以据险而守,戎狄想要掠夺周原,再也没有那么容易了。
百草真人笑意盈盈,看着这些欢腾的姬周妇孺,抚着长须,也在为他们高兴。他虽然从不自认为姬周之民,却也是诸夏后裔,能见姬周大胜戎狄,自然也开怀不已。
大宗伯脸色藏于面具之中,看不到他的神色,但是看他走去巫庙之中的动作,似乎还带着飘,显然也是极为兴奋。
······
姬氏宗庙,这是一场大祭。
自从宗庙立起之后,从未有过的这般大祭。
这一日,三牲都被涂上了赤红的颜色,摆在宗庙之中,被奉在先祖灵位之前。
虽然说此时的殷商,是诸夏邦国之首,但是在一些祭祀上面,并不是所有邦国都和殷商一致。
就比如三牲的颜色,夏后氏尚玄,三牲为黑色;殷商尚白,三牲用白色;周人尚赤,三牲用红色。
在巫庙祭坛上架柴焚烧祭品,这是祭天之礼;在祭坛下挖坑掩埋祭品,这是祭地之礼;在宗庙之外点燃火堆,这是祭祖之礼。
这一次的祭祀,祭天祭地与祭祖同时进行,场面颇为浓重,甚至姬季历还违背传统,让周原百姓,都可以在旁观礼。
周原百姓,都兴奋不已,观看这场祭祀,观看那跪拜在姬氏宗庙门口的十二翟王。
十二翟王拜姬氏宗庙。
当看到这十二翟王,一个个如牲口一般,被缚于宗庙门口。
他们一个个如丧考妣,不敢多言的样子,让周人心中,洋溢着自豪。
戎狄,也不是不能击败;戎王,也是可以沦为周人的俘虏的。
百年被戎狄欺压的颓然之气,这一战,一扫而空。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这是祭祀之后的酒宴之上,周公季历亲自所作之诗。既表达了姬季历对如今周原四方,都有险可守,戎狄若想掠夺,再不如以前容易的开怀,又道出了他对商帝武乙的感激之情。
此时没有人能够想到,未来之时,最后一句“万邦之方,下民之王”将会成为对周王的描述。
“列位,托祖宗先王之祐,拜商帝之助,如今我姬周击破西落鬼戎,擒十二翟王。现在我决定,命我长孙姬考,作为我姬周之使臣,押解十二翟王进殷都,献礼于商帝。”
姬季历这话一出,所有周原的邦国重臣,都纷纷含笑点头,应当如此。
除下太姜、姬季历、姬叔君与姬昌之外,没人知道,姬考这番进入殷都沬邑,还是受商帝武乙之召。
姬考走了出来,拱手作揖:“考必不辱使命,明日一早,便出发东去。”
姬季历笑着说道:“好,你太祖父常称赞你父,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如今,我也可以当着众臣之面宣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考乎。”
姬考笑笑不说话,看向了一旁的二弟姬发与还抱在姬昌怀中的四弟姬旦,目光之中极有深意。
“你此番东去,一路之上,要是遇到戎狄之人,则避让一边,不可与之直面;若是遇到我诸夏之国,则可以表明来意,宣我姬氏之名。”
其实,姬季历对于姬考的安全,并不是很担忧,毕竟有傅说与他同去。但是,该交代的东西,还是要交代一番的。
特别是,姬氏如今驱逐戎狄,俘虏戎王,难得有些微名声,一定要让沿路各大邦国,都记住姬周的名字。
先公遗愿兴周,周因何兴?一是驱逐戎狄以示其威,二是传声诸夏以表其名,威名赫赫,才是兴周。
姬考又是一躬身:“考谨记祖父教诲。”
“好,你去与你太祖母、祖母、母亲一一告别,不要误了时辰。”
傅说几人,并没有参加这次宴会,但是傅说已经和姬季历约好出发时间,可不能让姬考失约了。
他这话说完之后,姬考便告辞,去往了周公府邸,他太祖母太姜所居的院落之中。
此时,太姜、太任与姬考的母亲姒氏,都在太姜院落之中等着他。姬叔君不在,西落鬼戎部落才拿下,不论是磨灭鬼戎俘虏的意志,还是修建适合姬周的城邑,都需要有人在那里镇守。
而姬叔君,素来就不喜欢一切典礼宴会之事,故此便留在了鬼戎部落之地。
“太祖母,祖母,母亲,考前来拜别。”
姬考进来的时候,三位长辈,眼中表情都差不多,欣慰,不舍,担忧,交错复杂。
“我们的考儿,终于也长大了。”
太姜抚摸着姬考的头,含笑对着旁边的儿媳妇与孙媳妇说道。
姬考讪讪一笑,这种氛围,融洽是融洽,可是一直以成人自居的姬考,难免有些尴尬。不过,再是尴尬,姬考也没有拒绝这三位长辈。
无论是太祖母太姜,还是祖母太任或是母亲姒氏,都是值得尊敬的的长辈,她们的道德贤明,丝毫不在祖父季历之下。
只是可惜,此时的人间,已经不是神农氏之前的母系氏族,女子妇人要想在人间成就功绩,实在是太难了。
“任氏,姒氏,等到考儿从殷都回来,我们也差不多要给他举行婚礼了。你们这两年,可要到附近方国,或者你们母族打听一下,有没有合适的女子。”
太任笑着点头,问道:“考儿心中,可有什么想法没有?”
姬考连忙摇头:“考还小,此事不急着考虑。”
开玩笑,现在的他,实际年龄还不足十一岁,虽然长相高大,与后世十五六岁的人无异,房事也无碍。但是,要让他找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成婚,他是真的做不到啊。
太姜笑道:“不小了,你父亲当年,就是十二岁便成婚的,十三岁你母亲就怀了你。等到有暇,太祖母便回一趟姜氏,看看诸姜之中,有没有适合的女子。”
如今姬周国势,依然蒸蒸日上,太姜觉得,不久之后,她便可以考虑回自己的母族看看了。
当年出嫁之时,年少气盛,立下了绝不向有邰氏求援的誓言。这些年因为姬周艰难,她也绝了回族之心,免得有求援之虞。以后好了,她便可以光明正大回族祭祖了。
“那好啊,祖母,你们姜氏之女,可是诸方国争相求取的。要是有合适的,一定要给考儿求一个。”
姒氏连忙在旁鼓动道,诸多方国之中,最为出名的两国女子,一个就是诸姜,一个就是诸姒。
前者是炎帝之后,以端丽淑娴而闻名;后者则是夏后氏苗裔,以貌美绝世而闻名。
当然,姒氏可不能说自己一族的女子也好,要不然有自夸之嫌疑。
不过当时姬昌迎娶她之时,可是还有一首名传诸方国的诗,因此而诞生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姬昌在渭水之滨遇到姒氏,对她的美貌,惊为天人,后知道姒氏仁爱而明理,生活俭朴,姬昌决定迎娶姒氏。因渭水无桥,姬昌决定于渭水造舟为梁,舟舟相连,成为浮桥,到有莘氏亲迎姒氏,场面盛大。
“好了,不说这些了,我们自己平时留意就好了。”
见到太祖母太姜终于结束了这个话题,姬考终于松了口气,这件事情,还是越晚越好吧,要不然,迎进一个十一二岁的女童,他还真是下不了手。
“考儿,你将远行,太祖母这里,有一件礼物送给你。”
太姜的神色,突然之间严肃起来了。
………………………………
第三十六章 得长生之玉,闻禹王之言
太姜从旁边的妆案之上,取出一个方形小盒,然后郑重打开,从里面取出了一块圆形玉佩。
与其说是玉佩,不如说这是一块圆形玉石。
这块玉石虽然被打磨成圆形,但是却没有一点精美的纹路,一面仅刻有两字,另外一面,也不过只有寥寥几个图案。
“这块玉石,是当初我出嫁之前,姜氏一位炼气士兄长送给我的礼物。”说到这里,太姜自嘲一笑:“太祖母嫁给你太祖父之时,恰逢戎狄肆虐豳地,宗族长辈不忍我受苦,还打算将这门亲事推掉。不过因为这是先父与你太祖父的父亲所约定的事情,我还是嫁到了豳地。”
“那个时候的诸姜方国,可没有现在过得这么好,虽然有炼气士,却并没有独抗戎狄的实力。诸位兄弟姐妹,都讥讽于我,说我早晚会来有邰氏求援。我当时年轻气盛,直接誓言,此生若是再回诸姜之地,必是姬氏已经不惧戎狄。”
“呵呵,那个时候,这样的话,可是招到了更多的嘲讽。姬氏在豳地那个戎狄四交之地,甚至连风俗都逐渐与戎狄接近了,他们都认为姬氏不久就会亡于戎狄,或是直接脱夏为戎,绝于炎黄之外。”
“唯有姜清兄长,他嘱咐于我,一定要劝说你太祖父放弃祖地,背靠殷商,重新建邦立国。那个时候,正是武丁陛下讨伐四方戎狄之时,你太祖父听了我的话,借势迁到了周原。近百年过去了,才有今天的姬周啊。”
太姜回想起往事,目光悠悠,似乎想起了当年那个,矢志长生的青年。
“这块玉石,就是当年兄长给我送嫁之时,给我的赠礼。他说要是我遇到生命危险的时候,这块玉石会对我有大用。如今我已是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即便死去,也是和你太祖父作伴。你年纪轻轻,孤去殷都,这块玉石便给你带着吧。”
姬考连忙摇头:“这是太舅公给您的赠礼,我不能拿。”
听完太姜的话,姬考心中,也忍不住心酸。一位姜氏贵女,嫁到了差不多被戎狄灭掉或同化的姬氏,父母早逝,族人不支持,兄弟姐妹嘲讽,自己的太祖母,这些年确实是太辛苦了。
唯一愿意帮助她的兄长,留下了一块玉石,即便用不上,也是她的留恋,自己怎么能拿走。
“给我拿着,否则太祖母要动家法了。”
太姜敲动拐棍,语带威胁。这种东西,于她已经是死物了,对姬考或许会有大用。至于怀念兄长,在心中即可,不必一定要有凭据之物。
姬考仍然摇头,他知道太姜的家法,最多不过是敲他几下。这种家法,他还是承受得起的。
“你这孩子,要气死我才开心吗?”
太姜气极,忍不住咳嗽起来,面色涨红。
一旁的太任,连忙帮助太姜顺气,同时对姬考说道:“考儿,你先拿着吧,等到回来的时候,将这玉石还给你太祖母就是了。”
姬考一想也是,等到回来之时,再原物奉还就是了。他这一去,虽然不知道多久,但是他却知道,自己的太祖母太姜,据说可是活到父亲姬昌为王之时。
想到这里,便接过了太姜手中那块玉石,才拿到手中,他便猝然一惊。
玉石一面,刻有长生两字,字体普通,但却意境深远,令人神往。
玉石另外一面,有八个看似粗陋的纹路,却是阴爻阳爻之纹。
阴爻为一断横,阳爻为一全横,乃是伏羲陛下画卦开天,最初的两个符文。
一阴一阳,谓之道也,先天八卦,便由此而演,由道而生。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玉石的这一面,正是先天八卦图案,乾坤艮兑坎离巽震,易数各依其位。
更不用说,姬考感应之下,还发现这玉石之中,有着一股莫名的气机。
······
“咦,妙啊,姬氏之中,竟有此佳子孙。”
就在姬考将这玉石拿在手中之时,不知道何地,一片云泽水气之中,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突然开口,微微一笑,然后重新闭目,陷入了定境之中。
······
“考儿,我这里有一封信,乃是送给挚任氏的家书。如今挚任氏之主,是我子侄,若在沬邑之中能够碰到,便将信交给他。殷都之中,挚任氏还稍有势力,能给你提供一些帮助。”
姬考接过太任的家书,揖身拜谢祖母。
祖母太任,是挚任氏的次女,而挚任氏,是少昊所传,因为同样以凤为图腾,殷商引为臂膀。
东征九夷,挚任氏出力素来极大,挚任氏的族长,时常到沬邑拜见武乙。
“考,母亲所在有莘氏,却是难以给你助力了,却有一言相赠。”
姬考的母亲姒氏,抚摸着肚子,看向姬考,美丽的面容,慈和无比。
姬考看着母亲,心知她又怀上了一个孩子,俯首拜道:“请母亲教诲。”
他也明白,母亲出身的有莘氏,作为夏后氏的苗裔,在商一朝,都是被打压的。
成汤虽然自承接过夏之天命,为万方之帝,但是历代商帝,对夏后氏苗裔的各大方国,可都是防备有加,唯恐他们再次崛起的。
少康能够复兴夏后氏,谁能知道,会不会又出现一个少康呢?禹王的功德,至今都没被诸夏遗忘。诸夏还称诸夏,不就是因为禹王与夏后氏吗?
“安汝止,惟几惟康。其弼直,惟动丕应。”
“这句话是当年先祖大禹,回答舜帝之时所说的。行为安定稳重,注意事态的端倪才不会酿成大祸,而能得到平安;还要辅之以德,行动才会有天人相应。”
“我希望你能够记住,孤身在外,不要让母亲担心。”
姒氏看着自己年幼的孩子,说是不要让她担心,但是心中却着实忧虑。
“母亲,我记住了。”
姬考正色相应,俯首对三位长辈相拜。
………………………………
第三十七章 姬考之路,受天师冠
晨光熹微,正是送别之时。
姬季历为首,姬氏的主要族人与大臣,如今都在岐邑城门,为姬考与傅说送行。
当然,傅说之名,少有人知道,他们只知道,这是一位大邑商的使者。
对大部分人来说,这次主要是送姬考为使者,押解十二翟王进商都沬邑。
送别总是伤感的,姬考本来想抄诗一首,以解伤感之情。
随后,他只能摇摇头作罢,他知道楚辞汉赋,他会被乐府之诗,更是熟记唐诗宋词,很可惜,这个时代,没人欣赏这些诗文。
尤其是带有典故的诗文,典故都还没出现,姬考便是内心再强大,也无法说出口。
此时的诗,合于事而作,合于情而作,多是四字,少有三五字,不讲平仄,用词古朴。往往四个字之中,就有很深内涵,要让人反复琢磨。姬考的习惯,实在是做不来。
“看来,我是注定没法成为著名文学家了。”
离去之时,姬考悠悠一叹,心中一阵惆怅。
要知道父亲姬昌教导他与姬发为文之时,姬发可是四字晦涩短语信口说来,姬昌时常感叹,姬发文采远胜姬考。
姬考只能默默不语了,千古绝句,千古律诗,在这个世道,都吓唬不了人啊。他这个文王之子,武王与周公之兄,注定成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