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诸夏纪-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姬考只能默默不语了,千古绝句,千古律诗,在这个世道,都吓唬不了人啊。他这个文王之子,武王与周公之兄,注定成为不了名传千古的文抄公了。
“姬小友留步。”
在姬考正要出发之时,传来了百草真人的声音。
“百草真人,您怎么来了,找小子有事吗?”
姬考连忙作揖行礼,这位真人一脉,在岐山之上,对他帮助都极大。
他却不知道,百草真人已经在周原呆了一天,与傅说,与姬季历姬昌,都聊过了。
百草真人微笑看着姬考,问道:“我此来周原,只是问你一个问题,可愿入我岐山一脉?”
说这话的时候,他看似微笑,其实心中也颇为紧张。
他已经和傅说以及姬氏谈过了,最后得出统一的意见,一切凭姬考个人意见决定。
姬考顿时一愣,他在岐山之上,呆了几个月时间,从来没有见百草真人说过这句话。这刚刚下山不久,怎么百草真人竟然还追过来问。
他转头看向自己的祖父父亲,只见他们都只是淡淡一笑,指着自己的心。
姬考明白,这是让他扪心自问。
扪心自问,自己愿意入岐山一脉吗?
岐山一脉修行,无疑是伟大的,始传医道,造福苍生,万民因此而得福。未来之时,可能得福的人更多。
可是自己,愿意吗?岐山一脉的修行,真是自己的意愿吗?自己的修行,目的又是什么呢?
一系列的问题,在姬考心中缠绕,让他纠结无比。
一时之间,他竟然没法给自己一个答案,目光迷离。
旁边所有人看着他,都在为他而着急,这个问题,愿就是愿,不愿就是不愿,不说话是什么意思啊?
姬考没有理会他们的急躁心情,继续思考着。
恰在此时,红日从东方升起,其色彤彤,其光浩浩,洋洋洒洒,倾遍山河之上。
姬考对着红日,微微一笑,心中有了答案。
“百草真人,请恕姬考无礼,岐山大德大行,却不是我想走的道路。”
姬考不明白自己想走的道路是究竟什么,却不想局限自己。殷商帝都,那座纳天下修行之人的罪予台,或者说万方台之中,也许能够让他找到答案。
诸夏文明刚生,自己是见证者,也是创造者,未来何去何从,还需要他自己去探索。
神话的时代,历史的时代,很多迷雾都要他亲自去揭开,至少现在,他不想限制自己。
“唉,是我岐山一脉无福。”
得一佳徒,何其难也,百草真人此时,心中难免遗憾,却也无可奈何。
“周公,我想请问一下,姬考加冠了没有?”
忽然,百草真人向姬季历问出这样一个问题。
姬季历连忙说道:“还未行冠礼。”
此时诸夏之人,别于四方蛮夷的一个风俗,便是加冠礼了。当然,现在并没有规定行冠礼的时间,也没有各种礼仪,只要是成婚之前加冠就行。
比如姬考的父亲姬昌,十二加冠礼而后大婚,十三而生姬考。
“某想提一个不情之请,为姬考加冠,不知周公是否同意?”
“那真是考儿之幸,还请百草真人加冠。”
姬季历哪里还看不出,百草真人对自己这个孙子,还真是极有好感。这个时候,当然不会拒绝百草真人,要加大好感度了。
百草真人从衣袖之中,取出一个奇怪的冠帽,以羽皮布帛共制而成,显得极为陈旧。这冠帽不高,顶端与冠沿都有纵横交错条纹,如同天经地纬一般,在冠身通顶端的不长部位,又有祥云图案,倒是颇为精致。
“冠帽虽旧,却是岐伯祖师所留,据说是黄帝亲赠,切记珍惜。”
听到黄帝所赠之物,姬考连忙拜揖:“贵重之物,还请真人收回。给考加冠,布帛一块即可。”
很多普通男子加冠,都不过是用布帛扎起,很少有像各方国君氏一样,郑重其事。
“贵重不贵重,都不过是一顶冠帽罢了。对祖师心念,更是在行不在表,你且受着便是。”
百草真人压住姬考,帮助他将冠帽带好,然后点了点头。
姬考不知道,这顶冠帽,在上古之时,可是有天师冠之称的,乃是黄帝轩辕亲手所制,赠送给岐伯的。上有天经,下有地纬,中间是黄帝曾经用过的祥云图腾,一冠而通天地人。
“你在岐山多日,一切我都看在眼中。虽无师徒之名,却早有师徒之举。今日你要远行,再送你一件礼物。”
百草真人又从自己怀中,取出一块巨大的布帛,将他赠给了姬考。
“素问一卷,乃是当年我们这一脉的祖师岐伯,与黄帝的问答之言,也是我们这一脉修行之始。此书不含修行之法,却从医道直接讲到了修行之源,希望你能由此书中,有所收获。”
赠书之后,百草真人不理姬考的拜谢,飘然而起,便回岐山而去了。岐山上面的法会,已经等了他整整一天了,也不知道那些炼气士,还在不在了。
看着百草真人远去背影,姬考心中感激又疑惑,百草真人,待他何其厚也,收徒不成,还又是给他加冠又是送书的。
“考儿,既然百草真人厚礼相赠,你便暂时收下吧。未来如有机会,便也厚礼相回便是。”
似乎看出来自己长子的疑难,姬昌在旁说道。
姬考心想也是,点了点头,抬头东看,红日已经高升,是时候上路了。
此去商都,还不知道何时能返?
………………………………
序一 对文明定基的探索与本书由来
一直以来,都想写一个故事,或者说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系列故事的集合。
这个故事的萌芽,是电视剧汉武大帝与大秦帝国,还有那部久闻其名却总共看了不到十分钟的美剧,冰与火之歌。
秦汉,是华夏文明的正源,创制于秦,大成于汉,这毋庸置疑。秦人奋六世之基,终于给华夏奠定了一个大一统的格局;汉人以先后四百年的兴衰,将一个主体民族定型。
而后,虽有数百年乱世,终究没能将这个文明,这个主体民族给毁灭。
我并不是大汉族主义者,或者我又是大汉族主义者。
我认为的民族,不应以血脉地域而论,而应该以文化信仰而论。
今天有人告诉我,信奉上帝真主的,依然是汉人,明天有人告诉我,不会说汉语不会写汉字的,依然是汉人。
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不会是汉人的。
倒不是说汉民族有多高贵,毕竟祖辈上阔过,如汉唐宋明,祖辈上也落魄过,如东晋元清。和所有的民族一样,都是兴勃亡忽的。
但是汉民族,或者说华夏民族,有最好的一点,那就是主体没有彻底消亡。
这世界上,从古至今,便一直存在着一个礼仪衣冠写方块字的民族。
有服饰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当然,到了今天,服饰之美,已经没了;礼仪之大,也差不多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这个主体民族,或许最终只有汉字,还能证明他们存在。
那个时候,或许只有专家,才能看懂浩如烟海的古文,才能理解华夏的真正意义。
想到这里,我曾经便突发其想,把华夏的由来,写进一本书里,让人知道华夏是怎么来的?虽然没用,但是多少也为这个民族的继续存在,略尽绵薄之力。
但是这个命题太大,大到我看了都望而生畏,只能私下想想罢了,从不敢说出口来。
华夏文明,在一家之言看来,萌芽于夏商,定基于西周,发展于春秋战国,成型于秦汉。
萌芽之事太过扑朔,甚至夏朝的存在,都被饱受质疑;发展与成型的时期笔墨太多,我又不敢见笑于大方之家。
于是,我想写一个西周的故事。
这便是我开篇提到那部美剧的原因了,部族征战,中国也曾经有过部族征战的时代的。从夏后氏一直到宗周之时,中国一直都是部族战争的年代。
族语,中国各部族,也有很多存在族语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是商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是周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是秦族。
然而部族,终究不是华夏文明的主流,礼乐邦国,封建宗法,大一统之格局,才是华夏的主流。
武王以平殷乱,天下宗周。
周以小国少民而掌天下,必然是无法做到大邑商那样,谁不听话,就去讨伐谁。更不可能像大邑商那样,国都换了十几个,国家内乱数百年,却始终没倒。
周人需要一个智慧的制度,以保障他的基业,这便是封建宗法之制,这便是礼乐文明之法。定制之初,四方都有戎狄蛮夷之辈,也就是诸夏之敌。于是,才有以藩屏周之说。
而被我们熟知的,却只有秦国同仇敌忾,从犬戎手中夺回宗周故地,先后战死几代先王的故事。至于姜氏齐国灭亡东夷,燕晋扫除北狄,楚启南蛮,而后才有齐晋楚先后称霸春秋的故事,却鲜有人知。
大部分国人只知道岂曰无衣之秦,却不清楚,还有东方未明之齐,还有启土北狄之晋,还有筚路蓝缕之楚。
春秋不载,国语不述,加上晋室三分,姜齐被代,楚为秦灭,他们的功行,已经被淹没在浩瀚的历史尘埃之中。
但是有一句话,却始终没有被遗忘,那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没有齐秦晋楚之功,就没有宗周的这种大气魄。
而后来的诸子百家,华夏文明最具有代表性的几家,儒家起于齐鲁,道家生于荆楚,法家成于秦晋,文明之基,就是这样奠定。
于是,我才想过写一个这样的故事,文明定基之初,先辈披荆斩棘的故事。
然而,我才疏学浅,笔力有限,这样的故事写出去,必然不知扑向何处。
所以,才有了诸夏纪,以神话为导引,以历史为线索,以修行为蓝图,竭力刻画一个文明定基的世界。
庆幸有前面一本书的底子,让我对神话变更,有了一个自己的脉络;也庆幸曾经写过的另一本扑街书,让我对修行设定,有了一丝自己的想法;最终我的难点,都在真实的历史之中。
然而我写的毕竟不是历史,事实上那段时间的历史,也无法分出谁真谁假。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在整理商周时期的年代表之时,参考过太史公的史记,邵庸的皇极经世书,后面出土的竹书纪年,以及前些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横向对比,却发现不论是哪个记录,都矛盾重重。
我不是历史学家,无法深究,只能按照我的剧情,对于各种资料,酌情取舍。至于真伪,我怕是永远无法得知其真伪的。
那本就是一个如在云烟之中的神话年代,那本就是一个被后人增删减述过的传奇史诗。
………………………………
第二卷 行道河洛,布德雍豫
………………………………
第一章 泾渭之交,毕程两国
由姬周而至沬邑的路途,姬季历在不久之前,便已经走了一趟。
中途会经过的戎狄与方国势力,他都绘制在一张图上,以供姬考参照。
两辆马车,十二辆囚车,以及几十军士,沿着渭水北岸而行。
渭水的南岸,此时正是犬方国势力范围之内。
犬方,与犬戎的关系极深,得到北边犬戎时不时的支持。尽管这个方国,与殷商关系不好,尽管这个方国,处在诸夏方国环伺之间,却始终没有被夷灭。
姬氏与犬方的关系,自然是没有多好的,当年祖地被侵占,就有犬戎的一部分。数十年间,也从来没有和犬方国打过交道。
以至于临近的姬氏姻亲,太姜的母国,诸姜方国之中的有邰氏,尽管离得不远,可是姬氏也从未去拜访过。一方面,是太姜的自尊心所致;另一方面,也是被犬方国给隔断了。
事实上,在姬周国策之中,收回祖地之后的下一步,就是攻灭犬方。
只不过犬方的势力错综复杂,姬周实力还不够,不敢轻易下手。
姬考按照祖父的要求,避过了犬方势力,来到了他为姬周扬威立名的第一站,毕方与程方。
这两个方国居于临潼关下,都是很古老的诸夏方国了。
毕方,出自任姓,黄帝少子禺阳之后。这一国的祖上,曾有禹王当时的车正奚仲,乃是发明战车之人。奚仲在夏后氏之时,封于薛地与邳地,都在兖州。后裔子孙中,有分迁居于毕原者,这个分支的族人便以居邑名称为姓氏,改称毕氏,世代相传至今。
程方,乃是风姓,重之后。重乃是当初帝颛顼绝地通天之时,司天以属神的南正。帝喾之时,因为神人有乱,南正重与火正黎都被喾帝撤掉了。后来尧帝登位,复育重、黎之后,不使他们再掌天地之祭祀,一直到有夏一朝。
成汤灭夏之后,祭祀有变,重黎之后便再无祭祀之权了。
此时的毕程两国,都只是分迁过来的,方国都不大,甚至比姬周还要小。
当姬考他们的车队过来的时候,收到了很热烈的欢迎。无论是毕方还是陈国,都是如此。
他们两方国为小国,也时常受到南方的犬方,以及北方的西落鬼戎侵扰。犬方国还好,南有渭水相隔,防御起来难度并不是很大。
但是北方的西落鬼戎,沿着泾水长驱直下,没有丝毫屏障。每到春秋之时,他们与姬周的待遇,其实差不多。甚至,他们还不如姬周。
姬周有马,可以与西落鬼戎对战,而他们却缺少马匹,只能被动防守。
如今见到姬考押解西落鬼戎的十二翟王经过,这两国都是开心无比,将姬考一行,招待得好好的。
姬考先经毕方,后到程方,这两方国相距极近,不过一日路途。姬考先在毕方住了一夜,又在程方住了一夜。
在程方之时,姬考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疑问,将傅说请到了自己所居之处。
“怎么,姬考,有什么问题吗?”
一路之上,傅说与姬考各居一辆马车,两人很少交流。偶尔交谈,也是姬考有修行上的问题,向他请教。
对于姬考这位,被商帝武乙称为的未来圣贤,傅说觉得还需要多多观察,等到姬考入了沬邑之后,可以建议商帝如何安排他。
“傅说大人,这次请你过来,不是问修行,而是问国事?”
傅说看了一眼姬考,惊异道:“哦,这次不问天道,欲问人道吗?”
姬考摇了摇头:“天道人道,以我的境界,哪敢随便谈啊。不过是心中有疑惑,自身却不解,又不好到这异国之中暗中探索,故问询于大人。”
傅说一愣,忽然站起身子,对着姬考一礼:“是我说得太过了,你不敢随便谈天道人道,我又有什么资格谈呢?”
姬考连忙站起身子回礼,这问题还没有问出去,傅说却向他行礼,还真是让他无言以对,只能默默还礼。
“好了,你说吧,有什么问题?”
“考经过毕程两国,发现此地在泾渭两水之间,物产丰富,极适耕作,百姓也都勤勉。便是有戎狄侵扰,也不会太盛,为何这两方国,上到一国之主,中到列朝之臣,下到众人百姓,无论衣着还是面相,看起来都困顿无比,这却是为何?”
他自从来到这两方国,便一直觉得奇怪。开始之时,他还觉得是有外敌入寇,他们需要以钱粮奉送。但是稍稍了解一番,却发现并非如此。
西落鬼戎的滋扰,并不足以让他们这样。而周围其他方国,都是诸夏苗裔,以诸姜方国为主,杂以风姓与姒姓方国,都不是以强凌弱之国。
傅说一听,脸上不由浮现一丝奇怪笑意:“你所看到的,只是表面,其间还有很多你看不到的。这也不怪你,我要不是以元神洞照一切,也难以发现其中真相。”
“请先生指点。”
“这一国之中,损禄增爵,群臣貌匮,比而戾民,是以如此。”
听到傅说之说,姬考一愣,减少俸禄,增加爵位,群臣貌似匮乏,而勾结坑害百姓,竟然是这个原因吗?
“何至于此啊?”
傅说笑道:“但凡治国,国策为先。毕陈两国,夹在众强之间,外难以兵锋拓土,内又需要表现贤明形象。贤明何来,不就是赏功罚过。这两国国君,倒也不是刻薄之辈,故此赏多而罚少。所赏者,或以金银,或以爵禄,爵位一多,而府库有限,只得降禄。群臣有爵却缺禄,如何,获之于民。彼辈又恐国君知道,只能示之匮乏之态。莫说国君了,甚至被他们坑害的百姓,都不明就里。”
“为何不知,财粮不是被他们取走了吗?”
“财粮是被他们取走,可是都是通过正途取走的。巧设名目,上哄下骗,如此上下不知,便可中饱私囊。”
傅说抚着胡子,悠悠一笑,这要是放到他当初治国的时候,这种事情,决难发生,他可不是这么好蒙蔽的。甚至武丁陛下,比他更为精明。
姬考点了点头,然后沉吟许久,忽然唤来侍从。
“你去告诉程方国主,我明日一早,离去之前,要单独拜会于他。”
侍从领命,前去通知程方国主。
傅说笑着问道:“怎么,姬小友,想要帮助这两国吗?”
“不错,都是诸夏方国,既然路过,那能帮就帮吧。”
“那我等着,你会怎么襄助于他。”
······
程邑,国君之府。
像姬周一样,程方的国君,也是有府无殿。事实上,以他们如今的方国大小,似乎也不需要殿。
风仲和,也就是程国此时的国主,一脸惊异,看着眼前的姬氏使者。
“考公子所言,可是当真?”
作为一位自幼便受到家族传统,对如何治理一方民众,自认为有点水平的程方之君,听到姬考所言,顿时有些瞠目结舌了。
一直以来,他都是认为自己的子民臣工困顿的原因,是在于程国田地之中,收成太少。所以,这位程君,就是自己,也极为俭朴,就是为了不加重民众负担。
但是现在,忽然有人告诉他,其实真正穷苦的,只有他和民众,中间的官爵之辈,却并不穷苦。
“程君也懂耕种,不妨自己算算,以程国田地,当有多少收成,食用多少,然后剩下的收CD去哪里了。”
姬考这么一说,风仲和顿时愕然,疑道:“不过是一些粮食,他们收起来又有什么用呢?”
“有什么用,可以用它,与其他方国之人,交易贵重之物啊,或为玉石,或为青铜,或为兵甲,无不可以。”
姬考心中惊讶了,粮食,这可是最有用的东西,收起来怎么会没用呢?
“公子请等我片刻。”
说完,风仲和便起身离开了,留着姬考独自在府中凉亭看着风景。
说来也是无趣,这所谓一国之君府邸,无茶水可饮,无酒水可饮,也无歌舞可看,似乎比姬周还更可怜一些。
起码姬氏接待访客之时,多少会准备一些待客之礼。
索性无事,姬考便随便靠坐,开始了呼吸吐纳,进行炼气。
事实上,一路之上,无论是马车之中,还是休息扎营,姬考就从来没有放下片刻,修行须臾不止。
实在是疲惫了,就将百草真人临别所赠送的一卷素问拿出来揣摩。
素问之书,乃是医道之始,是当初黄帝轩辕与众多医家高人问答之书。其中人间医道之书,遍传天下有意学医之人。可是还有涉及到修行法门的部分,却分为几卷,被当时几位医家高人各自记录,传于自己后辈。
百草真人给姬考的这一卷,就是当初黄帝与岐伯的问答之语,也是岐伯一脉的修行根基。
其中虽然没有具体的修行炼气法门,但是对于药草之用,对于人体构造,对于天人相合,都有高深见解。
姬考一观此书,简直爱不释手,如获至宝。
其实,这本来就是至宝。
………………………………
第二章 九歌?九歌!
第二章
姬考才入定修行,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忽然听到脚步匆匆,他便睁开眼睛,却见到程君已然回返,脸上怒气不止。
“如何?程君可有收获?”
姬考淡淡一笑,看着这位怒极而返的程国君主。
风仲和怒哼一声,随后又叹息说道:“果真如考公子所言,程氏之中那些爵禄之辈,一个个都家底殷实。更可笑的,是我派人走访之时,竟发现有人正在将新制的衣服,故意扯破,想要告诉我,他们很穷。”
程氏之中,没有炼气士,但是却有巫祝一脉流传。当初夏后氏被灭之时,夏后氏的巫庙解散,众多巫祝散去,多是回归他们出身的祖地。却也有很多,随着夏后氏的一些遗脉,默默在人间盘踞着。
程氏本就是重黎之后,以巫道著称于世。对他们而言,宗庙与巫庙,并没有特别的区别。虽然此时,他们所祭祀之神,从来没有回应过,然而巫祝却还是有一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