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诸夏纪-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么巨大的鼎器,除下传说之中的禹王九鼎,还能是什么呢?

    “没错,这是禹王九鼎,夏后氏失德,成汤依天命而得鼎。”

    “陛下命典藏室的典藏史姬考,从重屋之中迁出九鼎,带往万方台,为明日大祭做准备。”

    “明日陛下大祭,竟然连禹王九鼎都用上了吗?”

    “不错,据说明日之祭,陛下有几件大事要向天下宣告。”

    ······

    趁着九鼎迁往万方台的机会,几乎所有沬邑百姓,都在到旁围观,沬邑之中,很多带着任务的人,站在人群之中,宣传明日大祭的事情。

    “有大事,要不我们明日也去万方台看看吧。”

    “只不过,我们能不能去呢?”

    “陛下说了,天下百姓,不管是谁,明日都可以至万方台观祭。”

    “这样好,我们明天也去看看。”

    “同去,同去。”

    ······

    在姬考迁鼎去万方台的路上,沬邑之中,再传了一次明日商帝将在在万方台设祭,祭祀成汤与伊尹的事情。

    大半沬邑百姓都表示,明日要去万方台观看祭典。

    (求推荐票)
………………………………

第四十六章 白露之祭,大幕拉开

    武乙三十五年,白露日。

    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对殷商一族来说,白露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祭祀之日。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远古之时,白露时候,乃是玄鸟一族准备南去之时,玄鸟祖地的不少族裔,要在此时南飞而至凰鸟祖地所在。

    尤其是当初那只天命生商的玄鸟,在南方之时,曾经留下一族血脉,是为燕。

    燕为玄鸟脱神通之后的血裔,又名元鸟。

    燕鸟一族,是典型的春秋迁徙,春分初候,元鸟至;白露二候,元鸟归。

    所谓初候、二候,每一节气时间段,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分三候。

    白露之祭,自从成汤代夏之前,便是商族的重要祭祀之日。

    在承接夏命,成为中央之国以后,更是每至白露便祭祖。

    不同于元日祭祖,需在宗庙之中,白露之祭,可以选择其他地方。

    这一次的白露之祭,商帝武乙所选择之地,便是宫室之外的罪予台,或者说是万方台。

    这一日天还未亮,沬邑之中的百姓,不管是不是商人,都自发朝着万方台所在而去。

    武乙陛下今日将在万方台大祭,已经是人尽皆知的消息了。

    不仅是沬邑之民,殷商周围的众多方国,特别是子姓商氏所封方国的方国之主,在这两天也陆续来到,与商帝武乙共同祭祀。

    高祖成汤与伊尹,是他们子姓商氏,执掌诸夏的根源,五百年来,功德不敢须臾忘记。

    等到方国之主与沬邑百姓来到万方台之中,看着眼前隆重盛大的祭台之时,都忍不住心潮澎湃。

    在万方台最高的一座楼台前面,建起了一座巨大的石台祭坛,四方台阶通向其上,足有几人高。

    祭坛正中,是一块半丈长短的五色祭台,台分五色,为青红黄白黑,代表五帝先圣之德;

    五色祭台周围,则围着九尊大鼎,鼎分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代表着诸夏之功,万方之土;

    越玉五种,宝刀、赤刀、大训,大璧、琬、琰,陈列在祭坛之西;

    大玉、夷玉、天球、河图、洛书,陈列在祭坛之东;

    宗室制作的舞衣、大贝、大军鼓,陈列祭坛之西;

    兑方制作的戈、和方制作的弓、垂方制作的竹矢,陈列祭坛之东;

    四方之物并列于台上,代表着殷商声威远播,子姓商氏兴旺发达。

    玉车放置在诸方国之主所走的台阶前,金车放置在商帝要走的台阶前,象车放在祭坛台阶左侧,木车放在祭坛台阶右侧。

    有二人戴着赤黑色的礼帽,执三角矛,站在允怀台门口。

    有四人戴着青黑色的礼帽,执着戈,戈刃向前,夹着台阶,对面站在台阶两旁。

    东西台阶之前,各有两人头戴黄黑色礼帽,手持斧钺。

    南北台阶之前,各有两人头戴白黑色礼帽,手持三锋矛。

    还有一人头戴天师之冠,身着黄黑色之服,腰悬剑器,站在祭坛之上,九鼎之内,五色台旁,正是这场祭祀的司祭姬考。

    自从晨曦初露之时开始,姬考便安排好了一切祭祀之物,然后自己登上祭坛,挺胸昂首,目视远方,等待商帝到来。

    “陛下来了。”

    等到日头渐渐高起的时候,武乙终于带着殷商众臣,来到了万方台之中。

    他身着玄色祭服,头戴冕旒,昂首大步,威仪不凡,朝着祭坛所在走来。

    在他的后面,众臣也一律着黑而来,走在路上各有所思,或是期待,或是担忧,或是愤怒,各种表情,几乎是不加掩饰。

    “拜见陛下。”

    除下在祭礼之上有职司的一些人,见到武乙到来,都马上躬身拱手行大礼。

    商帝摆手一笑:“诸位免礼。今日万方台中,将有好戏连连啊,诸位能来,一定不会后悔的,未来之时,这都将是你们向子孙讲述的故事。”

    说完,他又哈哈一笑,而后再快接近祭坛之时,才面色渐渐肃穆起来。

    群臣留在祭坛之下,站在西边,与站在东边的邦畿外诸方国之主,相对而立。

    在外面则是众多甲士,保障祭祀的顺利,沬邑百姓,则又在甲士之外,他们距离祭坛,其实已经很远了。

    不过,即便只是遥遥看着这场祭祀,也没有白来了。

    武乙往祭坛西边的台阶,慢慢走上祭坛,站在九鼎之中,五色社稷台之下,正中而立,俯视下方。

    姬考见到武乙站定,便高声说道:“奉陛下之命,祭祀之前,先进行万方传法之典。”

    这本就是事先说好了的,在祭祀之前,为万方台之中,夺得通神真人传承的三十位炼气士,授予传承玉简。

    他话音刚落,在允怀台周围,三十座高台之上,各有一位炼气士,凌空而行,飞至祭坛所在。

    “拜见陛下。”

    这些炼气士衣着穿戴,都整齐划一,尚黑而加冠,都是踏云而至,看着他们飞来,然后在祭台之下,向商帝武乙行礼。

    不管是靠近祭坛的诸方之主,还是稍远一些的沬邑百姓,都觉得这一幕气势浩大,一看就有种豪情涌出。

    “万方炼气士相拜,陛下不愧是高宗之后,我殷商难得的圣君。”

    “不错,陛下有炼气士相助,攻伐四夷,丝毫不用像两位先帝一样,恳求巫祝一脉,让他们出手相助。”

    “巫祝受到打压,是我们百姓之幸啊。”

    ······

    下面的沬邑百姓,津津有味看着这一幕,还在一边私下讨论着。

    有些上了年纪的老者,回想起几十年前,在先帝庚丁之时,巫祝势力猖獗,很多与鬼神祭祀无关的事情,都不用经百官之手,随便一位巫祝就直接处理了。

    而且即便是先帝庚丁知道,也从来不说巫祝做得不对。

    朝政大权,尽数付予三师之手,征讨之事,也全听巫祝的意见。

    甚至就差一点,巫祝们就要以殷都为基,建立巫教,将商帝之权,置于巫教之下。

    恰在那时,先帝庚丁崩殒,武乙陛下承接了商帝之位。

    而后,联系武丁旧臣,保障自身性命,迁都沬邑,立台罪予,打压巫祝,一步一步,有条不紊进行着。

    沬邑之中的百姓,可是亲眼见证商帝武乙的所作所为,对此感慨极深。

    “请崇候虎,奉传承玉简上台。”

    姬考对着远处的一座楼台,高声说道。

    然后,有一人在高台之上回应:“诺。”

    一声“诺”后,便有一阵巨大无比的呼啸之声,震荡在万方台之中。

    而后,万方台地面,竟然在轻轻颤动,一下一下,还很有节奏。

    众人抬头,往虎啸之声与颤动传来的方向看去,发现一只黑色的巨大怪兽,正朝着祭坛方向迅猛而来。

    “这,是一只老虎?”

    怪兽外形,确实是一只黑色斑额老虎,但是这只老虎,看起来竟不比巨象要小。

    虎背之上,有一位豪壮大汉,双手托着一个精致铜盘,盘上盛有三十枚玉简。

    待到距离祭坛有百步之远的地方,虎背上面这人,对着巨虎轻声喝到:“就停这里了,你给我变小一点。”

    他话一说完,黑色巨虎便将身子一缩,化成寻常老虎大小,然后这汉子便翻身下虎。

    等到这个汉子走向祭坛之时,众人才看清楚他的容貌,肤色黝黑,身材高大,豹头环眼,燕颔而虎须。

    “这便是崇侯虎吗?果然是一员猛将啊。”

    姬考看见此人,心中不由一动,这也是百年之前,武丁的重臣,崇方之候,名虎。

    只不过他不像后好与傅说,都假死以脱身,不再理会国政之事,潜心修行。这位崇候,被封为崇方之君,百年来,还时常为殷商征讨四方。

    崇侯虎踏上祭坛,双手托起铜盘,对着商帝深躬一礼:“请陛下代诸真人传法。”

    商帝武乙颔首一笑:“辛苦崇候了,刚刚回师沬邑,便让你来做此事。”

    崇候虎回道:“为陛下与殷商效命,乃是虎之荣幸。”

    声若巨雷,响彻四方。

    “好啊,崇候为我天邑商之肱骨,此间事了,予必重赏之。”

    这些年,崇候虎统兵西南,与蜀地之民争锋,如今商蜀已议和,崇侯虎自然也就回到沬邑之中了。

    姜兰同样在人群之中,看到崇侯虎之时,神色微有变化。她可是记得很清楚,父亲嬴胥轩,与这位崇候的关系,可以算是极差了。

    早年嬴胥轩为商帝武丁驾车为车正之时,可是受过不少崇侯虎的诋毁。

    这也是从有虞氏来沬邑的路上,姜兰要教训崇侯虎之孙崇貔的原因了。

    当然,这些事情,姜兰也是一想而过,商帝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才是如今的重点。

    大幕,便在此时拉开。

    (求推荐票)
………………………………

第四十七章 传法炼气士,不配祭天?

    “太古之时,先民自蒙昧而出,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不宗鬼神,不拜妖魔,取法天地自然,始有炼气之法。”

    “自燧人氏、有巢氏、缁衣氏等先民开始,炼气之法与其他诸般修行便齐头并进。”

    “经伏羲陛下、神农陛下与轩辕陛下三代之治,既使文明肇始,又为炼气定基。”

    ······

    “而后,炼气之道逐渐兴盛,入境炼气之后,有感玄洞真通神三阶。通神者,通于神明也,一入通神,便可称真人。”

    “蒙列为真人不弃,相助于予,建罪予之台,真人则称万方之台。”

    “予本以先祖之言‘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名称此台,诸真人却言,若有其罪,万方共担,不罪予一人。”

    “诸位真人拳拳之心,予心中甚为感激,遂两名并称。在此台建立之后,诸位真人和予勠力同心,北却戎狄,西平羌蜀,南威荆楚,东抗九夷,殷商终于有了再兴诸夏,万方来朝之势。”

    ······

    听到武乙在台上讲这番话,远处的沬邑百姓,心中热血沸腾,脸上都充满了激动之色。

    诸夏最为兴盛之时,曾经万方朝贡,他们商人代夏,虽然邦畿之地,远胜夏后氏邦畿,但是九州方国,却从来没有同时入贡商都之时。

    殷商邦畿在变大,四方的戎狄蛮夷等,同样在扩大他们的势力,由一个个不比部落大的方国,逐渐变成了被殷商数次击溃,还很快就恢复元气的大型方国。

    便是五百年前,成汤在世之时,或者百年之前,武丁中兴盛世,都从来没有达成过万方来朝这一目标。

    如今听到武乙之言,借助万方炼气士之力,竟然让陛下有着如此大的志愿。

    “再兴诸夏,万方来朝!”

    “再兴诸夏,万方来朝!”

    ······

    便是其他诸夏方国之主,或者一些重臣,素来心思深沉,都忍不住面色激动,看着台上的商帝。

    人群之中,唯有巫祝一脉之人,冷眼旁观,甚至不乏揶揄之色。

    武乙说这么多,似乎都是在吹嘘炼气士一脉的功绩,但是从成汤代夏,一直到武丁中兴,甚至两位先帝祖甲与庚丁击败羌蜀,哪里少得了他们巫祝一脉的功劳。

    而台上的武乙,似乎要将他们这一脉的贡献,完全抹去似的,其心可诛啊。

    要不是巫祝一脉,与鬼神联系,和当初的成汤立约,商氏哪里能这么容易承维夏命,受诸夏方国之尊。

    但是这一切,在这位年近百岁的商帝口中,却只字都未提起,巫祝一脉之人,对于等下要为之事,更是坚决了不少。

    炼气士要传承,巫祝同样要传承,传承之争,不可退让。争未必能胜,但是退一定会亡。

    商帝武乙摆了摆手,示意所有人安静,继续说道:

    “诸位真人多在外奔走征战,却也忧心传承之事,将传承之事,尽数托付于予。予一人之力,或者殷商之力,又怎能独自承此重任。故此,予传使四方,凡吾诸夏方国,但有修行后辈,若能为诸夏立功,则尽可于罪予台之中,一争真人传承。”

    “三十位真人传承,三十位炼气后辈,能有此幸,予心中甚慰啊。”

    商帝武乙说完,下面的炼气士都拱手相拜:“拜谢陛下,为真人传法。”

    武乙笑道:“不必多谢,修行之道,如同传火一样,必有传承之薪材,此薪材便是修行之人。真人心忧尔炼气一脉传承,传火于后来着。你等不管炼气成或不CD当记得此事,不可将修行之法绝于自己之手。”

    “不仅修行之法,我诸夏文明,礼仪法度,都是如此,不可让后人忘却先王前圣之道。”

    商帝之言,字字句句响在这三十人的耳中,让他们心神一震,再度向武乙相拜:“谢陛下教诲。”

    “嗯,情真意切之言,发之于心,也望你们听之于心。”

    商帝点了点头,便从旁边崇候虎手中的青铜托盘里面,取出第一枚玉简,淡淡说道:“现在传法开始。”

    “第一位乃是黎耆真人之法,传予子宁。”

    哪位真人的法门,传给下面哪个人,在到来之前,商帝早就看过了,是以一拿到传承玉简,他便直接唤人上来。

    下面一位洞真修士从人群之中走出,缓缓登上台阶,在自上往下第二阶之时停下脚步,伸出双手,将商帝手中的玉简接过。

    最后一阶为崇候虎所立之处,他不敢僭越,与崇候相平。

    “尔为我子姓商氏,你祖母甚至是武丁先帝之女子媚,你也算是我的同宗兄弟了,当勤加修行,为我天邑商立功立德。”

    商人之中,同氏不婚,尚无同姓不婚之传统,是以武丁之女子媚,嫁给了子姓边远一脉,并非成汤商氏。

    这位名叫子宁的男子,拱手拜道:“宁必不负陛下厚爱,不让先祖蒙羞。”

    “好,你且退下。”

    接下来,自然是商帝武乙给其他脱颖而出的炼气士,一一传授通神真人的玉简。

    这些炼气士一个个登上祭坛台阶,站在第二阶台阶上,受领传承玉简,并向商帝三拜行礼。

    姬考拿眼睛瞅了瞅这些炼气士,还有几个熟悉的,西部诸方过来的炼气士,有四位得到了通神真人传承。

    崇候虎之孙崇貔,鬼方的槐厉,有虞氏的虞遏都在其中,姬考心中微动,虞遏不说,据他所知,崇侯虎与那位孙女看上槐厉的黄陵真人,可是都不在三十传承台之中的。

    想到这里,姬考脸上不由露出一丝揶揄神色,自私藏私,不管是什么时候,都是难以幸免的。

    藏私并不算什么,全凭自愿,但是他们还让自己子弟得到他人传承,这就有意思了。

    当然,这些话姬考也就是在心中想想,不是他所能言。

    传授玉简之后,三十位炼气士退在一旁,崇候虎也站到众臣之中去了。

    “昔者尧帝传天下于舜帝,曾以‘允执厥中’四字赠之;后来舜帝传天下于禹王,扩至十六字,赠以禹王,是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今诸真人托予所传之物,虽然不是天下,但在那众真人心中,此物之重,丝毫不下于天下。传法之后,予亦以此十六字赠予你等,望你们恭之慎之,执中而行,将先辈所传之火,燃得更旺,再传到后世之薪中。”

    听到这十六字,不说那些被传法的炼气士,姬考也在心中暗自揣摩,这十六字说得好啊。

    人心危险,道心精微,要精研要专一,诚实保持着中道。

    前世今生,这都是至理名言,要是真能按照这十六字所言为人行事,何往而不利呢?

    ······

    祭祀,终于要正式开始了。

    “请陛下先行祭天。”

    不管是什么祭祀,只要是有上天受祭的典礼,那必然是先祭上天。

    商帝武乙闻言,默默点头,走到了九鼎之中,五色社稷台下的台阶之旁。

    这时务成子的三位弟子,都穿着麻制的黑色礼服,登上了祭坛。

    大弟子捧着大圭,二弟子捧着酒杯和玉瑁,从东阶上来。三弟子拿着禹贡九州图,从西阶走上来,进献此图给商帝。

    他们来到九鼎之外站定,并没有入内。

    姬考作为司祭,先将大圭与玉瑁接过,为上帝配上,而后,又将禹贡九州图取来,展于五色社稷台之上。中间靠前位置。

    商帝见此,便登上五色社稷之台,仰观则是苍天,俯视则是九州天下。

    最后,姬考则准备去务成子二弟子手中接过酒杯,只要商帝武乙前进三次,祭酒三次,奠酒三次,便算是祭天完成了。

    “等一下,武乙昏庸无道,受天所厌,不配祭天。”

    然而,他的酒杯还没有接过来,就听到下方,传来了一声怒喝。

    姬考心中暗道:“终于来了。”

    耳中听到商帝的传音,他也就站立祭坛之中不动,静待事态发展了。

    不光是他,除下不明一切,只是来看热闹的沬邑百姓,大家都神色微动,看向了出言的太祝。

    这些,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太祝是说,予不配祭天吗?”

    商帝站在五色社稷台上方,负手而立,俯视下方的太祝,冷冷一笑,笑容之中杀意昂然。

    终于要跳出来了,这是你们最后一次跳了。
………………………………

第四十八章 背约,只尊上帝,不奉鬼神!

    “予倒要听听,太祝有何说法,言予不配祭天?”

    商帝的声音淡漠肃穆,眼中却怒中带有些微嘲意。

    太祝从大众之中走出,站在祭坛之下,与祭坛之上的商帝遥遥相对。

    “往昔人族初生,蒙昧于山林之间,困顿于湖泽之内,与世间凶兽猛禽,实无太大区别。”

    “且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卫,肌肤不足以悍寒暑,筋骨不足以趋利避害,勇敢不足以却猛悍。与禽兽相比,更无优势,常常托庇于于天妖凶兽,如同圈养一般。”

    “是以太古之时,先民求之于天,天心最慈,降下巫祝一道于人间。”

    “人间巫者,上通天道,下达地道,中合人意以祝之鬼神。其于内,教化万民,其于外,驱逐猛兽,更是从天妖凶兽手中,使得人道自立。”

    “人道何以立?盖因天地之德也,盖因鬼神之恩也,盖因先民之功也。”

    太祝神情激愤,连续说了一大段话,其中之言,听在众人心中,普通百姓不明就里,但是那些方国之主、殷商重臣以及炼气之士,却觉得太祝似乎也没有说错。

    作为司祭的姬考,心中同样感慨颇多。

    在周原之时,他的太祖父姬亶便留下遗命,要驱逐巫祝,以正王道。初入沬邑,也知这位武乙陛下的三大愿之一,也是驱逐巫祝,但是姬考观其之意,应该是连鬼神也要一并驱逐了。

    他自己境界不到,不知道真要做了此事,到底厉害如何?

    但是依照他所说的大势,在这个鬼神当真存在的世道,人间对待鬼神,最好是敬鬼神而远之。

    毕竟人间毕竟是凡俗之人更多,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做到圣贤之行,道无鬼神,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

    ······

    空旷的沬邑街道之中,一位青衣中年人正独自缓缓而行,听到这话,嘴角不由露出了些微笑意。

    炼气士有功,确实不容否认,但是上古鬼神之辈,巫祝之徒,却连寸功都没有吗?

    作为一个走神灵登天之路的人,青衣人绝不会这么觉得。

    未建成的五帝之庙,鬼伯父女同样看向了万方台的祭坛。

    碧霞脸上,有着从未有过的惆怅与迷惑,对自己的父亲问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