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诸夏纪-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刑天称为陛下,可是已知的诸位帝君之中,并没有他啊。

    “好。”

    一声“好”说出之后,昆仑帝丘之中,一柄金光万道的神剑破空而出,也飞到了茫茫云水之中。

    老者左手持刑天之斧,右手掌轩辕之剑,在浩荡雷霆之中淡淡说道:“当年天帝在时,以雷泽之神为雷师,号云中君,掌天地间一切雷霆生灭变化。然雷霆者,天地枢机,乃天之号令,其权最大,三界九地一切皆属雷可总摄。”

    “如今天帝不出,雷霆之道,不可为一神独掌。今孤崩雷霆之道于天地之间,世间修行者,皆可修雷霆之道。”

    “炎帝神农,你要与我为难乎?”

    西北雷泽之中,一位风姿绝世的神灵,本来俊逸无比,忽然之间化生出龙身人头的法相,目视东南,满是怒火。

    “神农千年之前便已亡故,吾名长生。”

    云水之中的老者这话说完之后,苍茫巨斧与黄金圣剑同时劈斩而下。

    咔嚓!

    在他眼前,这浩荡雷霆被一击而溃,散落成为数十道飞出。

    老者随意伸手便将其中最大的一道,收入自身袖中,然后将刑天之斧往南扔出,轩辕之剑往西掷去。

    龙身人头的法相顿时大惊,他没有想到,这位神农复生之人,竟真将雷霆一道崩碎,散落天地之间。

    不及多想,他连忙运使自身雷道神术,想将被披散的那些雷霆收回。

    他是经年雷神,神通不凡,即使此时有其他人出手,又哪里及得上他神通,这些雷霆,除下被号称长生的老者收去的那一块,都被他牵引住了。

    然而,一张图卷从虚空之中闪过,将一块最大的雷霆卷起,倏忽便又消失在天地之中。

    尽管转眼而过,但是图卷之上,天地山川,江河社稷,尽在其中,见者难忘。

    “娘娘也欲与我为难吗?”

    龙身人首法相惊怒道,这山河社稷图的主人,可是比神农复生更让他无可奈何。

    “呵呵,孤觉得长生之言不错。当初天帝予你雷师之责,可不是让你借雷霆天威,行代天刑罚之事。如今这商帝,虽然违背禹王自斩时立的天人之约。但是他毕竟非立约之人,或许该被诛杀,死于人族之外任何一族手中,但绝不是你借天地雷霆能行之事。”

    “死者已矣,孤不多言,但是当再无下次。”

    一声清丽美妙之音传遍之后,天地之间顿时一定,各地出世间修行者,顿时都默然不语。

    云中君也不说话了,默默将剩下的雷霆收回,回到雷泽之中。

    雷霆本源既然被崩散,他就只能修回来了。至于号称长生的神农再生,以后自然有回报他之时。

    ······

    姬考坐在静室之中,忽然之间,耳畔听到一个美妙女声:“这东西于我无用,便赠给你了,不要让祂失望。”

    随后,一道雷霆在姬考心神之中炸响,照彻他那天地星辰之境,让他一下子便失去了知觉。

    就和他巨于同一馆阁之中的青衣神,对于种种这些,竟然没有一丝察觉,还在被刚刚听到的对话而震颤。

    炎帝神农、长生、雷神、娘娘,这都是了不得的存在啊。

    殷商的事情太复杂了,自己还是明日就带人回蜀地去吧。


………………………………

第一章 殷商入蜀之路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啊。”

    山岭之中,姬考手持竹杖,一边攀爬,一边轻声长叹。

    自己终于可以名正言顺抄句诗了,只是可惜,后面的一句就没法抄了。

    当然,要是换做他前世之时,每逢持杖登山,肯定会再来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什么的,此时就算了吧。

    “难于上青天?你这小娃倒是有意思,等到你未来真能走到登天之路的关口,就知道眼前这入蜀之路,与坦途无异。”

    青衣神蚕丛氏走在人群最后面,忽然笑笑说道。

    姬考闻言,顿时尴尬一笑,心中却觉得,要是真按照这位青衣神的理解,把上青天理解为修行者踏出登天之路,那还真是没得比了。

    笑完之后,他便继续跟在众人后面,一边走一边引气修行。

    路上之时,难以导引炼气,但是用之前所习的行走炼气之法,还是可以的。

    这一路以来,他终于勉强将心神之中,那浩荡不息的雷霆给压下了。

    当初在沬邑之时,他静坐行气,也不知道是哪位女神出手,将一道恐怖的雷霆,直接打到他的心神之上。

    那一道突如其来的雷霆,可是将他给震得,连续半个月才缓过来。

    这雷霆之力,丝毫都没有影响他的肉身,可是在他脑海之中,却总是能见到万千雷霆,不断生灭,睁开眼睛是这样,闭上眼睛更是如此。

    任何人一眼见到他,都会认为,他这段时间绝对没有休息好。

    脸色苍白,双目无神,感觉像是全身虚脱,精力透支了一样。

    从沬邑出来之后好几天,随着姬考不断引气,情况才稍有好转。

    那恐怖的雷霆,渐渐从他的心神脑海,去往了炼气的定境之中了。

    周天日月星辰轮转不定,万千雷霆此起彼伏,这便成为了他新入之境。

    虽非他自身之力,但是一切又自然而然。

    ······

    便在他入蜀使馆阁的第二日,这些蜀地使者们,就做出决定,直接离开沬邑了。

    虽然不知道对方为何突然这么着急,姬考也只能跟着一起走,已做决定,不可能反悔。

    同时,他也听闻了前一天晚上,万方台的大战,以及诸多炼气士都被救出沬邑的事情了。

    这个消息,倒是让他心情稍微释然了一些。

    商帝武乙突然崩殂,加上伊尹妇好等人都在外地,这些炼气士,恐怕是最危险的了。

    以他的实力救不了人,却也希望这些人能够逃出沬邑,回到各自方国。

    毕竟,这些人代表着三十位通神真人的传承啊,可以说是诸夏方国炼气士一脉的希望所在。

    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他走出沬邑之后不久,新任商帝文丁,在巫祝们的簇拥之下,带着众臣与部分沬邑百姓,也离开了沬邑。

    当初商帝武乙为了打压巫祝,从殷都之中迁出,在外奔波多年,才找到了沬邑,这样一块巫祝势力薄弱的地方。

    现在,巫祝想要重新恢复在万方兆民心中的影响,他们决定效仿武乙的做法,迁都。

    将殷商都城,重新从沬邑迁回殷都。

    那是盘庚迁都之后,一百多年来商人的都城,巫祝在那里有着盘根错节的势力,百姓们都对巫祝信赖有加。

    ······

    姬考跟着蜀地这十几位使者,出沬邑已经有近一个月了,一路上过大河,经汉水,此时又在巴山之上穿行。

    如今蜀道未通,从汉中入蜀地,寻常人走起来十分艰难。

    但是对姬考这个修行已经入门,完全能够举形升虚的人来说,却并没有什么难度。

    更不用说青衣神了,以他的无上神通,只要他愿意,估计片刻功夫,就能带着所有人,横跨妖类聚集的终南淳物群山,直入蜀地。

    不过青衣神始终像个路人一样,一直吊在队伍最后面,任凭蜀使的所作所为。

    这些蜀使,则一点也不急着回去一样,半路之上,走走停停,有方国则就地休息,没遇到有方国之地,则遣人过去了解情况。

    由殷商而至蜀地,路上经过方国,其实不在少数。

    他们从河洛之地而出,过大河之后,便有崇方、洛方、祭方等方国,这是殷商所能辐射之地。

    再往南过汉水,则有庸方、彭方、濮方、巴方等地,这些地方,虽然仍是诸夏之畴,却多是信奉巫祝所在。

    毕竟巫祝圣地灵山,就在南边不远,大江之畔,雄踞汉水一带。

    要是他们没有穿巴山,过巴原,再往南行,就是荆楚南蛮之地了。

    不过此地南行较远,即使这些蜀使经常分散行动,也没人去到大江之旁。

    一路之上,刘全、子朱、任季这三位和姬考同样,被选去帮助蜀地改制易俗的商民,可就和姬考所为不一样了。

    姬考走在后面,很少言语,但是他们三个就不同了,因为知道自己肩负重任,所以经常向这些蜀使打探蜀地的一些情况。

    可是他们发现,自从过了大河之后,这些蜀人的态度,就不像当初在商地那般热切了。

    对于他们的问题,总是爱理不理,然后便各自忙自己的。

    蜀人所忙碌的东西,姬考大致也算是看明白了,应该是在绘制从殷商到蜀地,这一路上的地形图,以及记录各方国的的具体情况。

    方国人数多少,国君是贤是愚,都在他们的了解之列。

    见到这些种种,姬考即便沉默少言,也不得不心中忧虑不已。

    如果说绘制地形图,这还可以理解蜀人是想要更方便与诸夏方国沟通往来,但是将方国情况了解得这么具体,那真是别有企图了。

    这位柏灌氏蜀君,看来所谋不小啊,修行之余,姬考暗自想道。

    正因为看到了这些情况,姬考一路之上,就更沉默少言了。

    已经有言在先,想要不去蜀地,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他能做的,就只有藏拙于身,只懂耕种之法,默默去蜀地做开荒之事了。

    好在开荒非一日之功,要是期间有变,可再做谋算。

    “大巴山之地,旁边有赤帝神农遗脉,又有白虎神君所庇佑的巴方,你们这些小动作,暂时还是停下来吧。”

    到了大巴山之上,青衣神忽然开口,让这些蜀使消停。

    前面所经之地,修行之人少,蜀使所为,并没有多少人在意。

    但是大巴上乃是一处极为特殊的地带,它与终南淳物群山相接,时有妖类出没。四神君之中的白虎神君监兵,更是做了巴方的国祭之神。

    再加上神农陛下当年又在此地架木为梯,采尝百草,救民疾夭,教民稼穑,还留存了一道修行法脉在此。

    这个地方,形势复杂,即便他早便走出了登天之路,也不敢轻易沾惹。

    “子朱君,你熟知天下诸方来历,对这巴方可有了解?”

    刘全作为一名巫祝,几乎很少关心巫祝修行之外的东西,巴方之名,他也就是听过,对于其来历,却不甚了解。

    而与他同来的两人,子朱乃是子姓商氏,成汤之后,对于天下方国都曾了解过。另外一位任季,乃是任尹之子,擅长治民。

    子朱听了刘全之问,笑着说道:“大巴山之南,有山名武落钟离山,山有五峰,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氏同居此山,皆为伏羲氏部族所出。”

    “昔年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尧舜之时,巴氏有君名后廪,称廪君,以白虎为图腾。廪君之时,德行与武力并重,其他四氏皆归服,是以立国为巴,以初夷城为都。”

    “巴方又名巴甸,无论是夏后氏之时,还是我殷商之世,都与诸夏常有往来,为我诸夏之一。”

    ······

    “蜀使,考有疑问相询?”

    忽然,姬考也生出了一个疑惑,向蜀使冉缁问道。

    “典藏史请讲?”

    因为他们出沬邑之时,姬考依然是殷商典藏史,是以蜀使冉缁还是以官名称之。

    姬考道:“蜀地与巴方,相隔极近,我观巴方之地,已熟耕种之法,一直没有传到蜀地之中吗?”

    巴方的耕种历史,可以说是极早了,在神农之时,便已经开始,完全是与中原耕种同时发展的。

    蜀使冉缁尴尬一笑:“巴蜀虽然是近交,但是关系不睦,巴蜀之间,征战不息,巴人可不会愿意传耕种于蜀地。”

    姬考闻言,点了点头,没有再问,便随着蜀使一路往西南,避过巴方城邑所在,翻过大巴山。

    过去之后,便是蜀地了。

    或许是因为青衣神在后,即便是大巴山这种山高林密,妖类盘踞之地,他们也没有遇到任何一个妖类。

    偶有野兽,也只是沦为他们口中的食量。

    终于,离开沬邑近两月之久,他们来到了蜀地之中。

    到了蜀地,所行就快多了,再向西南而行,便是一处开阔平坦的浩大之地,蜀民多是在此建立城邑。

    这里即是平坦之地,又是大江源头,水源充足,蜀地先民逐水而居,是以慢慢称为部族方国。

    后来羌夏之民南下,蛮越之民西上,与此地的冉民相合,终于孕育出了与中原相近,却又有不同的蜀地文明。

    然而他们才入蜀腹地,见到的第一幕,竟然就是一场战争。


………………………………

第二章 文明之争,胜败大别

    一路过来,姬考偶尔见到小规模的部落之争,但是都是小争斗,几乎没有动刀兵。

    但是眼前,这已经不能说是小争斗了,可以划分到战争之列。

    战局十分明显,一方是特有的军士,他们手持铜制武器,身上穿有甲衣。另外一边,则是一些猎户,他们多是手持竹弓木矛,身穿兽皮,偶尔有几位带有铜制兵器,相比之下,也显得破朽无比。

    这些军士,很快就将猎户们压住了,几乎是团团围住。

    军士围住猎户之后,并没有刻意制造伤亡,相反,都只是尽量擒拿对方,显得小心翼翼。

    双方之人,甚至言语都不一样,军士所用语言,姬考大概能听懂,也是他们平时所说雅言。

    但是那些猎户所说的话,却又是另外一种语言了。姬考虽然听不懂,不过这语言抑扬顿挫,相较雅言,也别有一番韵味。

    所谓雅言,又称夏语,夏者雅也。

    这是史皇造字之前,便出现在炎黄之地的语言,后来仓颉造字,与这种语言相对,一字一音。

    黄帝统御中原之后,历代先贤圣皇,都不断致力于向天下百姓,推广这种语言。

    特别到了禹王之时,他借着治水的机会,将雅言推向了九州各地,成为天下各方交流的最主要语言。

    这种语言,又有天下正音之称,时日久远,虽然有所改变,但是大体还是禹王之时所传。

    便是四方部分戎狄,文字或许已有变种,甚至已经不通文字,但是语言为了交流之便,多用雅言。

    ······

    而在军士与猎户的战斗之外,还有一位巫祝,正在被两位巫祝夹攻着。

    那两位同处一方的巫祝,头上带有镶嵌金玉之冠,虽然冠帽主体不过是竹制,但是上面可以看出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鹤之形。

    另外一位巫祝,则就简陋了,根本没有束冠,披头散发,口中还时不时咒骂几句。

    他们一种蜀使之首冉缁,见到巫祝之争,顿时脸上露出焦急之色,连忙持着手中金杖,飞到三人旁边。

    “住手,你们这是做什么?”

    两位带着鹤冠的巫祝见到冉缁,顿时都心中一惊,想不到她就从殷商回来了。

    冉缁身份特殊,他们连忙就此停手,向冉缁行礼:“见过冉使。”

    冉缁皱眉,微微皱眉问道:“怎么就突然起刀兵了呢?”

    其中一位鹤冠巫祝说道:“奉王上令,我柏灌氏在蜀地立族已有五十载,但是周边部族,却还不识柏灌氏教化,命我等众巫祝图腾师向四周出兵,收拢各地部族,共归王化之中。”

    冉缁顿时脸色微变,如今的柏灌君,虽然年轻,但是却比他的父亲要有想法多了。

    即位不久,便开始拉拢各种修行者,不管是巫祝还是图腾师,甚至异类都在他拉拢之列,一下子将柏灌氏从被商人打压到快覆灭的情况拯救出来了。

    而后他又派人联系东夷部族,东西双方夹击商人,等到商人与东夷战争日益扩大,难以休止的时候,他却突然要与殷商讲和。

    甚至在名号商,他又学中原的禹王,不称君而称王。

    要知道,人族上有先帝圣皇,下有夏后商帝,古今称王者或许不少,但是真正能让天下之民谨记的王,却只有禹王一位。

    德合天地谓之帝,参通天地人谓之王。

    禹王承舜帝之位,又开夏后氏之治,但是世人多称之为大禹或者禹王,少称帝禹者,便是禹王与先圣帝皇相比,与民众同甘苦,多了一丝人意。

    柏灌氏称王,虽未明言,但是其意却可窥之一二。

    “你们部族力弱,为何不同意归入柏灌氏之中呢?”

    冉缁长叹一口气,看向了那位披头散发的老年巫祝,劝慰说道。

    那巫祝凄然说道:“冉使,你祖上也是蜀山氏冉族之人,自从两千年前,黄帝轩辕迎娶我蜀山氏女,后面蚕丛氏入蜀,接着骆越、荆蛮、夏后氏遗民、羌民一个个都涌入蜀地,你也知道得清清楚楚。原本只属于蜀山氏的地方,只有蜀山氏之民的蜀地,还有几个人记得我们的先祖是蜀山氏。”

    “别说蜀山氏了,就连不到百年之前,被柏灌氏吞并的蚕丛氏部族,除下青衣神本人,又有几位蚕丛氏先君还在受祭呢?”

    “我们这些部族,也知道柏灌王雄才大略,跟着他或许会建立蜀地的功勋。但是,从蒙昧之中开始,我们所能记住的蜀山氏先君,现在还能不断祭祀。一旦被归入柏灌氏之中,这些祖先,恐怕就只能默默被遗忘了。”

    “蜀山氏并没有出过青衣神这般的人物,未来之时,怕是我蜀山氏名号是否还能存在,都是未知之数。”

    “或许那时,还需要从蜀地之外的典籍之中,才能知道有这样一个部族,曾经与猛兽搏斗,与灾害斗争,从蒙昧之中走出。”

    “而我们的风俗,我们的语言,世上就再也没人知道了。”

    他所说的,倒是大家都懂的雅言,但是这话一说出,顿时所有人都沉默了。

    这位蜀山氏巫祝所言,实在是太对了。

    其他不说,就姬考知道的,上古之时,有诸多部族,小的不说,单单是传下那十二条上古绳索的部族,肯定都是较大的部族。

    但是到了今天,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这十二个大部族,能够留下名号的又能剩几个。

    至于更早的燧人氏、有巢氏、缁衣氏等,已经不知融入还是泯灭掉了。

    那些先辈的血脉,自然还留存在后人身上。但是,无人知道,存与不存,又有什么区别呢?

    有大功者,还不一定会铭记,更不用说功劳不够大之辈了。

    后辈想要祭祀先祖,但是后辈都已经沦为奴隶之流,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了,也没机会学习文字,又拿什么来铭记先祖呢?

    想起这些,姬考不由悠悠一叹,所谓炎黄子孙之名,大概就是功劳够大,而且赢了吧。

    如今他来到这个神话与历史并存的年代,历史未必会向他所知的那个方向而走,就更不能输了。

    文明之争,一旦输了,血脉将会泯灭,信仰将会剥夺,祖先断祀,后人,哪有什么后人,不记得先祖的后人,是与不是,又有什么区别呢?

    先辈暴霜露斩荆棘,从各种争斗之中走出,好不容易留存后世的文明,确实不能轻易丢弃啊。

    姬考很理解眼前这位蜀山氏的巫祝,但是理解归理解,他无法帮助对方。

    他不清楚柏灌氏之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会不会如商人代夏,周人代商那样,灭其国而存其宗庙,让对先祖的感情继续留存在后人心中。

    如果不是,他甚至都要考虑自己等人,来行的脱羌入夏之事,成功的可能性了?

    “唉。”

    姬考不远之处,青衣神忽然意兴阑珊,也悠悠一叹。

    这位蜀山氏巫祝所说的蚕丛氏,就是他自己啊。

    对方说的也没错,蚕丛氏败于商人之手,如今又被柏灌氏同化了数十年,除下他这位迈出登天之路的神灵,后辈诸君,早就在柏灌氏之中,再没有祭祀了。

    算了,族类之争,非此即彼,就像他早年之时,曾经见过的诸多部族,被炎黄所并,也同样断了祭祀。

    叹息之后,蚕丛氏也不再此地长留了,心念一动,便消失在此间。

    南方之地,可还有他的重任在那,趁着容成公在蜀地,替了他一段时间,让他能出蜀走走,见识了一番中原风情。

    但是自己当时从黑帝与东君手中接过的任务,可不能总让容成公替着。

    ······

    “你如今若是归化柏灌氏,文明是否能存,或者能存多久,缁不清楚。但是你要是执意反抗,以柏灌王的性格,你们部族被灭,就在眼前。性命尚且不存,你再谈什么风俗语言与祭祀先祖,还有什么用呢?”

    “不要再战了,除了妄送部族儿郎性命,又能有什么用呢?你与我一同去见柏灌王,我们去与他商量一个可行之法,看看能否尽量保存一些蜀山氏先民的礼仪制度,语言祭祀。”

    冉缁很了解这位柏灌王,蜀地人少,所以他才想着将所有部族蜀民,都收归柏灌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