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蜀山之玄门正宗-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候,就算是隋军大将身着的明光铠,对于腿部的防御,也要比上半身少了不少,而战马就更是如此,就如同陷马坑、拌马索一样,马儿的四条腿也是最脆弱的地方。
虽然隋军十分缺乏马匹,很少愿意对地方的战马下手,但是面对蛮军的绝对优势,李虎可是顾不得许多了——是保住隋军士卒的性命重要,还是俘获蛮军的马匹重要,在此时此刻,没有人会愿意选择蛮军的马匹!
同样,为了避免蛮军大队的骑兵集中兵力攻击自家的步兵阵型,从蛮军到来的那一天开始,李虎就命令士兵在预想中的步兵阵地前方开挖陷马坑。
如同弩车一样,隋军的开挖的陷马坑,并不是那种长宽皆有一丈大小的大坑,那样效率太低;而是挖掘的是那种只有碗口粗细,深达一尺半的小坑,只不过因为坑不大,所以挖的十分高密集,遍布预设阵地的前方,纵深达到了三四里!
只要蛮军骑兵敢于向隋军步兵冲击,那么等待他们的就是死亡——碗口大小的窟窿,可不会妨碍士兵们的脚步!
蛮军统帅也是曾经屡次与隋军打过交道的,更不要说多年前还作为蛮族的王子率领外交使团前往雒阳拜见过隋皇,对于隋军的战术和装备,乃至战斗力都有深刻的了解,甚至还亲自与隋朝的勇士比过武,虽然此时看不到隋军步兵阵列前方有什么埋伏,但是至少知道隋军一定没安好心,而且中央方向集中了骑兵,看起来是要进行骑兵的决战,但是其中一样包藏祸心,不能不小心谨慎从事。
当然,小心谨慎一定程度上挽救了这位蛮族大汗麾下的军队,要是不顾一切的发动蛮军骑兵的集团冲锋,面对李虎预备的八百辆弩车的打击,别说是现在只有两百五十万人,就算再加一倍的兵力,也是一样会崩溃的!——打仗可不都是看兵力多少,才能够决定胜负的!
当年南汉帝国最后一次对北方军阀的大胜,就是如此。
同样是来自与陇西、关中的将门豪强符家的子弟兵,为了南下取代南汉帝国的统治,集中了能搜集到的几乎全部的北方兵力,包括有一百二十万骑兵和近五百万步兵兵临大江,结果被南汉帝国大将谢玄率领八十万南汉帝国精锐逆袭。
黑夜之中,符家的军队因为军队数量过于庞大,无法及时通讯,加上谢玄派出死士在符军中大肆散布谣言,结果作为先锋的数十万符军发生了营啸,前锋兵团崩溃,并且倒卷了符军的中军,谢玄率领南汉帝国军队不断穿插,不断驱赶乱兵冲击依旧保持完好的符军营寨,结果就是此一战,迫使符军损兵折将,不仅南汉帝国收回了此前被符家军队占领的全部城池,还将符家逆推了两千里之遥。
而这一战的结果在战事结束后,还继续发酵,屹立北地五百年、还出过一位东汉帝国时代的皇后的符家,就此彻底被丢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首开了一个历史悠久的世家门阀迅速衰败、消失的先例,同时也创下了一个世家门阀败亡速度最快的记录。
与隋军相比,蛮军虽然兵力庞大,但是指挥起来与当年的符军一样,都存在着过于臃肿的问题,如果要是发挥兵力优势,那么就只有两种选择,其一就是不管不顾,全军一次性压上,依靠人海战术,将面前的隋军冲破、淹没,但后果很可能即使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并且这一战之后,蛮军就会再也无力横扫关中、关西。对于蛮族来说,这是不得已的选择,这样只会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大大削减了蛮族的人数,使得剩下的蛮族能得到充足的过冬物资。
第二种选择,就是轮战。依靠人数优势,不间断地派上小股兵力,发动进攻或者是骚扰,始终让隋军得不到休息,等到隋军士兵筋疲力尽之后,蛮军大军主力再发起雷霆一击,彻底击溃疲惫不堪的隋军,取得完整的胜利。
作为蛮族统帅,蛮族的大汗,多摩郁谷深知一拥而上的打法,实际上对付隋军并不适合,毕竟两军交战,接触面相对狭小,百万大军不可能同一时间接触,那样做反而是浪费兵力,还不如使用自己一贯的作战方式——狼群战术。
所以在看到隋军出营列阵,而且将骑兵布置在了中央,多摩郁谷就下了决定,让从属的上百个小部落,抽调兵力,以五千人为一队,轮番冲击隋军骑兵方阵,并且不管己方伤亡的数量多少,唯一的一个要求,就是不能让隋军有休息的时间。
正当日上中天的时候,第一波蛮族骑兵开始了对隋军的进攻,而第二、第三波也组织好了冲击的阵型。
站在高高的瞭望台上的瞭望兵准确地把观察到的蛮军动向告知了下方的传令兵,传令兵再骑马跑到李虎身边报告蛮军的动向。
蛮军的动向并没有出乎李虎的预料,或者不如说是李虎迫使蛮军做出了现在这样的选择,所谓大将,就是要能通过自己的动作,指挥敌人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今天,至少李虎是做到了。
对付这几批用来试探隋军骑兵的蛮族小部落骑兵,李虎连让本方骑兵出击的打算都没有,只是让隋军后方的弓箭兵弩兵上前,以千人为一队,每两队以倒转的雁翅排开了一个八字形的阵型,交错对准扑来的蛮军骑兵发射弩箭。
这种方式并不是隋军常见的弓箭兵、弩兵的作战形式,而是林晓提议的现代社会速射火器使用的通用战术——侧射火力打击。
原来隋军执行的弓箭、弩箭的打击方式是保持了从尧舜唐虞一直传承下来的直线打击方式,结成集团的弓箭兵以密集的直射箭雨来打击冲锋上来的敌人。在林晓看来这与现代社会近现代火器作战的“排队枪毙”并无二致,其作战效率肯定不会达到最高,于是就给李虎出了这样一个主意,也是唯一的主意。
两队弓箭兵为一个梯队,而随后由第二个梯队负责发射第二支箭,以此类推,李虎准备了五个梯队,一共一万人的射手!这种首次在仙侠世界问世的斜向的弓箭打击的方式,发射的箭矢就好象在空中交织起了一面硕大的渔网,而奔腾而来的五千铁骑,就是自动落入渔网的鱼儿。
可怜的蛮族骑兵也是第一次遇到隋军的这种奇怪的战术,从自己两侧飞来的箭矢,实在是令这些年轻的牧民无从招架,几乎是每一秒钟,都有十几骑、几十骑落马,等到残余的骑兵冲到距离隋军弓弩兵百十余步的时候,第一波五千骑兵也就剩下了不足百骑——这都是其中最精锐或者是最幸运的蛮族了。
不过,冲到这里,这些蛮军的幸运也好,精锐也好,一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因为此时,隋军中的神箭手,正在张弓搭箭等候已久了。
这是李虎安排好了的,隋军中最精锐的神箭手,原本就是属于要起到在万马军中射杀敌方中层将领,打乱敌军指挥体系的作用的,现在隋军没有发动大军的对攻,那么他们的作用,就是避免有残余的蛮军冲到弓弩兵的阵营中,给弓弩兵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神箭手的出手,令残余逼近弓弩兵阵营的蛮军全部丧命,没有一个能冲到弓弩兵阵型前方五十步的距离,唯一的一个受伤的弓箭兵,还是被一个临死的蛮族投出的兵器吓了一跳,因而扭伤了自己的脚踝。
第一波次的蛮军骑兵冲击刚刚被弓弩兵们消灭,第二波和第三波次的蛮军骑兵就已经来临。这两拨蛮军骑兵就是紧跟在第一波骑兵之后间隔五百步发动冲击的,形成了海浪一般的冲击阵型。而就在这两拨骑兵之后,第四波、第五波、第六波,一直到蛮族主力的位置,两百里的距离上,从慢走到疾驰,一共排开了五十个波次的骑兵,总计二十五万骑兵作为了第一个阶段的冲锋作战兵力。
说实话,隋军最不怕的就是蛮军的这种添油战术。隋军中的最大兵种就是弓弩兵,百万隋军中,如果算上非专职的弓弩兵,那就可以将所有的刀盾兵都算上,那可就是足足有七十万以上!要是将骑兵中箭术也过得去的人数算上,那么百万隋军,就足以称得上是百万弓弩兵——这就是继承了先秦和大汉帝国遗产的大隋帝国的底蕴。
………………………………
第八十四节惨烈2
按照大隋帝国现在施行的府兵制度,一个合格的府兵,首先就需要其射箭的功夫过关,而标准就是每个府兵必须能一口气连开二十箭,并且做到二十箭有八成命中箭靶。只有射箭过了关,随后才是刀盾格斗,第三项才是骑术。
所以,一个成年的府兵,要是连弓箭都搞不定,那就只能是被人笑话的对象,这对于执行了上千年府兵制度的关西、关中的民众来说,就是奇耻大辱,没有一个成年的男子能够忍受。这样一来,以关西、关中为主力的大隋军队中合格的弓箭手的比例几乎做到了百分之百。
当然,作为隋军敌手的蛮族军中更是以弓箭手为主,这些蛮族从小就会从父辈那里得到衣服小弓小箭,作为孩童时期的玩具,长大以后则是开始使用弓箭狩猎,所以蛮族中的神箭手比例要超过隋军。
按说蛮军的实力应该在隋军之上,可是隋军的装备技术水平远超蛮族,就单以弓箭的射程来说,蛮军就比隋军或者说中原王朝的弓箭射程要近了二十步以上,何况隋军现在还装备着威力更强的弩呢。
对于蛮族的骑兵冲锋,隋军开始的时候,也没有很在意,因为从数量上说,五千蛮军骑兵对于两百万以上的蛮军来说是九牛一毛,对于百万之众的隋军来说同样是微不足道。
但是对于排列在隋军阵型最前方的弓箭手来说,却不是这样。五千铁骑的冲锋,乍一开始的时候,速度还慢,两万只铁蹄敲打地面的动静,还微不足道,但随着蛮军骑兵开始慢跑、小步快跑、快跑到了最后阶段的飞驰,铁蹄震动地面的动静也就越来越大,隋军弓箭手列阵的地方甚至有一些小石头子也被震动的不断的在地面上滚动。
年纪大一些的府兵弓箭手还好,都是经历过两族大战的,可是那些年轻的就不一样了,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一样开始有些心惊胆颤,腿肚子转筋的感觉。
五千骑兵说多不多,只是蛮军全军数量繁多五百分中的一分,但是蛮军的军纪不如隋军,而且战马奔跑也需要有足够的空间,所以这些骑兵是分开组成了五排冲锋的阵型,而且随着奔跑的越来越快,原本密集的骑兵集团也越散越开,不过作为第一波次,这五千骑兵还是基本能保持在隋军正面两里宽度的范围之内。
当然,也正是因为正面宽度散开的有限,造成了隋军一万名弓箭手的轮番发射箭矢,并没有多少落空的时候,尤其是现在隋军使用的交叉射击的方式,更是增添了弓箭命中的概率!即使如此,当蛮军骑兵越接近隋军阵营,隋军轮换射箭的速度也就越快,到了最后,只有寥寥无几的百十个骑兵冲破了隋军箭雨的打击,结果就是给了隋军中的神箭手机会。
不过因为第一波骑兵冲锋一路上布满了蛮军和战马的尸体,距离隋军越近,尸体越多,到了距离隋军大约两百到四百步左右的时候,近乎开始没有下脚的地方,所以后续冲锋的蛮军骑兵的阵型也越拉越开,隐隐形成了一条黑色的长长的波浪线。带着隆隆的马蹄声,向隋军卷来。
知道蛮军的骑兵是有计划的一波又一波地袭来,李虎也同时做出了兵力调动的安排,不仅有更多的弓箭手开到了骑兵的阵列之前,就连原本壁垒森严的刀盾兵都有专人负责给他们递上了一副副长弓和一壶壶箭矢,布防在刀盾兵第一线的都是老兵,同样是精通弓箭的老手,这时候,随着蛮军骑兵冲锋阵线的扩散,这些老兵也将原本插在箭壶中的利箭一支支地倒着插到了自己战靴边的土地里,自己最顺手的位置上,准备随时以最快的速度将手边的箭矢发射一空。
蛮军的第二波次和第三波次的骑兵冲击眨眼即到,不过由于第一波次骑兵伤亡惨重,给隋军面前留下了无数的障碍,所以这两拨各五千骑兵的冲击并不顺利,尤其是在隋军不断的交叉射击的箭雨洗礼下,依旧是一个失败的结局。
然而不等隋军调动更多的弓箭手,第四波、第五波蛮军骑兵的冲击接踵而至,这一下隋军的阵型受到了威胁,不得不开始逐渐的后退,给蛮军的骑兵留下空间——这就是一个作战上的阳谋,蛮军骑兵越接近隋军,地面上留下的人马的尸体就越多,最后就连奔跑都做不到,只能成为隋军弓箭的打击目标。
与此同时,原本布置在隋军中央的轻重骑兵部队也开始悄悄地转移阵地,向着两侧移动,准备在蛮军冲击无果的最后关头发起冲击,还有一点,那就是给蛮军一个错误的印象,让蛮军重新集结大量的骑兵,尤其是让其主力对准隋军中央发起攻击,给李虎布置的八百辆弩车流出攻击面。
果然随着蛮军近二十个骑兵方阵的冲击无果,蛮族大汗多摩开始焦躁起来。在多摩的认识当中,这种连续的骑兵攻击,足以消耗隋军大量的体力,以蛮军骑兵的速度,现在早就应该冲破隋军的箭阵,开始与隋军的骑兵或者步兵交战起来。但实际上,已经发起了二十多次的冲击之后,蛮军骑兵仍然没有冲破隋军箭雨的封锁。
是可忍,孰不可忍!难道蛮军骑兵这么不中用吗?
愤怒之下,多摩做出了一个决定,命令自己中军的精锐骑兵,也是大汗的直属亲兵,怯薛军出击——整整两万的蛮族具装甲骑,作为箭头,率领剩余的十多万蛮族轻骑对准隋军主帅方向进攻!
怯薛军与其他蛮族部族的主力骑兵不同,仅仅是其部队的组成,就是有各部落的头领贵族出身的武士组成,配置以蛮军中最好的装备,做到了人马全部被甲,人手一张强弓、一壶箭、一柄得自中原的直刀,最重要的是几乎人手一柄马槊或者长枪,冲锋起来,号称是无坚不摧,是维护蛮族大汗地位的最重要的武力。
别看整个蛮族人口一样是以亿来计算,但是这支怯薛军的总数永远不会超过五万。而现在出战的这两万怯薛军已经占了大汗多摩带出来的全部兵力的六成!(剩下的四成是必须守护在大汗身边的,属于一旦战事不利,保证大汗能顺利逃出生天的死士,也是绝对不会出战的那一部分。至于没有跟着多摩这个大汗出兵的怯薛军是留守蛮族汉庭的兵力。)
其实在蛮族中,两万怯薛军的战斗力就能横扫十万以上的蛮族部族骑兵,所以在草原上享有绝高的声誉,被草原蛮族看作是战无不胜的标志,而怯薛军一出,就代表着蛮军总攻的开始,而其他部族骑兵也必须配合怯薛军一同出击。
但是多摩不知道的是,他的决定给草原蛮族带来了与期望相反的结果,蛮族要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就在蛮族最精锐的怯薛军出击的同时,蛮族的萨满巫师们也开始举行仪式,为出战的蛮族勇士送上护佑和祝福。
不愧是草原蛮族萨满,他们的咒术虽然没有直接对准隋军,但是给予了蛮族极大的加持——尤其是最精锐的怯薛军,在萨满的加持下,原本沉重的人马俱装都变得轻盈,战马奔驰的速度也加快了,而且更加的灵活,几乎是视满地的蛮族人马的尸体于无物,就这么踏着死人死马前进,并且还保持了原本密集的队形,并没有像其他蛮军冲锋时,横列越拉越宽的样子。
李虎也及时地得到了瞭望兵的报告,没有别的动作,只有嘴角边流露出的一抹狰狞残忍的微笑——怯薛军的出动,必然是隋军的中央大阵,目标必定是李虎这个中军主帅,但是他们同样是李虎弩车的收割目标。
现在就看是李虎的弩车部队先完蛋,还是蛮族的怯薛军被李虎包了饺子了!
距离隋军弓箭手只有两百步的时候,怯薛军的武士们看到了慌慌张张四散而逃的隋军弓箭手部队,武士们都不禁心中冷笑:老子们不相信你们这两条腿儿的能跑过老子胯下的四条腿儿!等着耶耶们砍下你们的头颅,给耶耶们增添一些功劳!
不过隋军的弓箭兵四散而逃的很有艺术,就在他们逃走的同时,也拉开了一面面黄绿色的布墙,露出来的是一辆辆散发着强烈杀气的弩车,而弩车上的一抹抹寒光,直接对上了眼睛充血的怯薛军的骑士。
距离太近了,战马奔跑的速度之快,根本来不及让发现了不对的怯薛军及时转向。就在第一排发现端倪的怯薛军骑士匆忙间拉紧战马的缰绳,试图停住战马的同时,负责弩车射击的隋军军官挥下了高高举起的手臂!
“呯!“”呯!“”呯!“无数的木槌击打弩车机关的声音响起,随着声音而来的是一支又一支粗大的标枪一样的箭矢,还有一轮轮弯月似的飞轮。
………………………………
第八十五节惨烈3
腥风血雨,绝对是腥风血雨!
与隋军弓箭手部队射击的方式一样,原本正面对敌的弩车全部扭转了一个角度,在自己的阵地前交织出了一面由粗大的弩箭和无数弯月构成的渔网,而两万怯薛军就是主动扑进渔网不断垂死挣扎的鱼儿。
可以无视一路人马死尸的怯薛军重骑兵来到隋军面前,遇到的是一杆杆标枪一样的弩箭,和一轮轮雪亮的弯月,厚重的索子连环甲和板甲在粗大的弩枪面前就如同纸板一样被穿透,最令怯薛军恐惧的是,这样的弩枪穿透的往往不止一个骑士,而是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甚至在怯薛军骑士们最密集的地带,一杆弩枪竟然穿透了六名骑士,尽管最后一名骑士的胸膛并未被粗大的弩枪穿透,但是足有小臂粗细的弩枪,依然在骑士的胸膛上开了一个硕大的血色窟窿。
这还不是最让骑士们害怕的武器,那一湾雪亮的月牙儿,才是令怯薛军崩溃的真正原因。
这一湾月牙儿并没有要了多数骑士们的小命,更多的则是贴着地面飞舞,将一条条粗壮的马腿斩断,让缺了一条腿的战马和战马上的骑士一同栽倒在地,传入骑士们耳轮的就是不断响起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喀嚓“声,而每一声”喀嚓“之后,就代表着一名骑士的脑袋和大地发生了亲吻——那是人体坚强而又脆弱的脖颈折断的声音!
脖颈折断的时候,人一般是不会马上死亡的,而是会在痛苦和清醒中看着自己袍泽驾驶的战马的铁蹄向自己踏来,最后才是一片黑暗的到来。
不仅如此,还有大量的月牙儿在斩断马腿之后,改变了飞行的方向,斜斜而起地从马上骑士的腰间切过,骑士们厚重坚固的铠甲在急速切过的月牙儿面前并不能有一瞬间的阻挡,然后就是无数是骑士大喊大叫着从马背上消失了半截身体,或者惊慌失措地丢掉了手持的武器,用两只手紧紧捂住月牙儿飞过的地方,希望还有挽救的机会,可惜,几乎没有一个骑士能隔着铠甲捂住那喷溅的血色……
如果说此刻的骑士们有什么希望,那么估计他们最希望的就是这些弩车只能发射一次,或者距离不要太远,给他们留下能够逃出生天的机会和时间。
然而李虎的弩车让他们失望了,绝望了!
因为八百辆弩车全部都是可以连续发射的极品货色,这是以李虎家族为首的陇西工匠们的杰作——弩枪车可以连续发射十支弩枪,而月牙儿可以连续发射二十枚。
而且所有的弩车都是可以以极快的速度就更换发射完的弩匣,装上新的武器,唯一稍微能够制约弩车发射速度的,只有重新上弦的时间:仅仅需要十个呼吸!
老于战阵的李虎当然不会忘记这个不是破绽的破绽,因为大战当中,难免会遇到蛮族的绝死冲锋,在那种情况下,弩车重新上弦的时间,就将成为隋军的致命伤,十息之间,就足够蛮军的精锐怯薛军越过五百步的距离,杀到弩车大阵面前了。
即使弩车大阵即使完成第二波的发射,但是百步之内,以怯薛军的精锐绝对有时间至少发射一波的箭矢或者标枪!而弩车阵地上的士兵,为了作战需要,往往是不着甲的,别说是标枪,就算是一波箭雨,都能造成重大的伤亡,而这些士卒也是隋军中技术水平最高的一波,培养起来十分的困难。一旦发生损失,极难进行补充。
所以为了保证弩车兵的安全,李虎还有另一个手段,那就是在弩车兵后方布置相应的标枪并兵,都是身强体壮,臂力过人的壮士,他们的任务就是在弩车兵发射完成之后,以连续的标枪投掷,封锁弩车兵前方和侧翼一百五十步之内的距离,保证不让一个敌军有机会接近。同样为了配合弩车兵的运作,李虎还准备了另一种装备,那就是预先在阵地前方两百步距离上挖掘好一批纵向的深沟,不用宽,仅仅只容纳碗口粗的一根拒马桩就可以,然后将一根绳索连接到拒马桩的尾部的托板上,牵引到己方阵地上,保持木桩与地面的平稳,一旦遇到敌方骑兵有可能冲破两百五十步的距离,就会将绳索向后一拽,令托板脱离拒马桩,这样拒马桩就会被自身的重量牵引,尾部落入深沟当中,而前方尖锐的桩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