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蜀山之玄门正宗-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将绳索向后一拽,令托板脱离拒马桩,这样拒马桩就会被自身的重量牵引,尾部落入深沟当中,而前方尖锐的桩头翘起,直面疾驰而来的战马。
这是一种极为狠辣的布置,因为隋军往往会在敌军骑兵距离拒马桩的位置不足十步的时候,才将其发动,这时候,疾驰而来的骑兵往往会直接被翘起的拒马桩直接挑翻在地,而随后而来的骑兵也一定会措不及防,即使有心变向,也来不及动作,然后就会撞到前方的骑兵,或者直接被绊倒。
尤其是这种拒马桩的布置往往是交错布置并且不止一道,所以即使后方的骑兵足够灵活,也无法避免意外的发生。
最后所有的拒马桩发挥作用之后,基本上就会与撞击的骑兵一同落到地面上,根本就不能保持树立完好,所以根本无法阻碍重新整备好的弩车的再度发射!
而遇到了拒马桩的阻挡之后,蛮军骑兵的冲击速度往往会大降,正好给了整备好的弩车的二度射击的机会——那些已经减速了的骑兵会因为速度降低以及后续骑兵的赶来而失去逃避的机会!也会使得弩车的二度射击获取更大的战果。
两万怯薛军的冲击,同样是排成了五排,每排四千骑士,不过作为蛮军最精锐的部队,他们的纪律也更加的严明,排列好的队形,竟然能在高速的奔驰中依旧保持完整。但也就是这种完整,才给蛮军这支最精锐的骑兵部队带来了最惨重的杀伤。
在八百辆弩车的两次射击以及中间标枪手的投掷之下,最前边三排的怯薛骑士全军覆没,而后面八千怯薛骑士也遭遇了不小的伤亡,不过毕竟是蛮军最精锐的骑兵,他们竟然在密集的弩枪和月牙儿刀轮的射击中撤到了安全的距离,并且依旧保持了阵型的完整。
只不过他们和他们身边的蛮军骑兵没有其他的机会了。
因为隋军两万重骑兵已经在李青的率领下,出击了!
李青依旧是几天前出战时的那一身装束,黑紫色的铠甲,黑紫色的狰狞的面具,手中锋利的长槊,和胯下一匹神骏的黑色野马王。
不过与几天前不同,隋军中现在都知道了这位乃是平北将军、唐国公李虎的的嫡女!不仅是将门虎女,而且还是斩将夺旗的绝世猛将,这可是让几乎所有的隋军将士心中都生出了一股莫名的戾气——难道吾等七尺高的关西大汉还不如一个小小的女子吗?(虽然李青现在的身高并不比所谓的关西大汉矮,甚至比不少的汉子还要高上一些。)
不过这种戾气倒不是坏事,起码会让所有的隋军都强烈希望能够早日冲锋陷阵,将蛮军彻底击溃:无论是斩首还是俘虏,都是军功,这对于延续了前朝军功爵和府兵体系的大隋帝国来说,这绝对是过好日子最快捷的途径啦!
就在蛮军精锐仅剩的六千多怯薛军勒马观望的同时,李青率领的重甲骑兵已经冲起了速度,达到了重骑兵作战最巅峰的时刻,就好象一个赤红的铁棍捅进了黑色素蚂蚁窝。波开浪裂是隋军无可阻挡的势头,而遍地尸横是隋军进攻的写照。
七千多怯薛军虽然是蛮族最精锐的部队,但是已经失去了锋芒和士气的怯薛骑士与那些普通的蛮族骑兵,在这一刻,并没有太大区别,除了他们身上的盔甲,替他们抵挡住了一个隋军士兵的刀枪,并没有其他的作用,因为他们遇到的是一个接一个的隋军士兵挥舞的长枪大刀,连续不断的冲击之下,即使是最精锐的怯薛军骑士也只有翻身落马一个结果。
如果这些骑士是轻骑兵还好,因为还能站起来,靠着自己的灵活,躲避涌来的隋军骑兵,但是他们是重骑兵,是蛮军最强大的正面击破敌人防线的部队,一身从头包裹到脚的铁甲,让他们离开战马,几乎就变成了一个无用的铁罐头!
这就是重骑兵最大的弱点。其实不仅是蛮族怯薛军是这样,隋军的重骑兵也是一样。一身沉重的盔甲,就需要有足够强壮的战马,即使这样,重骑兵发起冲击也需要有足够的距离,一旦陷入缠战,那么等待重骑兵的就往往是覆没:没有了机动能力的重骑兵,就连一个手里拿着草叉的农夫,都能轻易地将其放翻在地。
所以几乎所有的重骑兵都不会与其他兵种恋战,只会反复地冲击,拉开距离,再发起冲击。而与之相关的是,重骑兵在发起冲锋之后,基本上不会转弯,只有一条直线的向前!向前!
………………………………
第八十六节惨烈4
重骑兵虽然威力无铸,所向披靡,但是正是因为重骑兵的种种弱点,才逐渐开始在战争的大舞台上销声匿迹,随之代替的是轻骑兵、胸甲骑兵的迅速发展,成为战场上的主宰。
同样,重装步兵也因为类似的原因,逐渐给胸甲步兵让位,并且逐渐让火药武器走上了战争舞台。虽然这里是一个仙侠世界,但是林晓并不清楚未来会不会像自己原来的世界一样,走上同样的道路。
不过,仅仅就现在的战争环境来看,重装骑兵的威力还是最强大的,尤其是适合现阶段兵力弱小一方的隋军。
李青带领着两万重骑兵的冲锋,仅仅一个回合,就全歼了剩余的蛮军怯薛骑士,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怯薛骑士都被隋军杀死,但是所有的怯薛骑士现在都被放翻在了地上。
而且重骑兵作战可并不是只有重骑兵的冲锋,他们的身后往往都会跟着数量更多的轻骑兵,用来扩大战果和追亡逐北。而怯薛骑士虽然被隋军重骑兵放翻在地,没有死亡,但是随后的轻骑兵的铁蹄踩踏,却叫这些铁皮罐头惨叫连连,更是惨不忍睹——没有死在隋军的战刀长枪之下,却是被万马踏为肉泥,实在是一种足够惨烈的死法。
怯薛军的战败并被隋军全歼,实在是令普通的蛮族骑兵心胆俱寒,不等自家主将的命令,就已经开始了向后方掉头转向——打什么打?拿什么打?怯薛军都完蛋了,一帮子牧民出身的骑兵能干啥?此时不逃,何时逃?
不仅是随同怯薛军出战的十余万蛮族骑兵丧魂落魄,就连蛮族大汗多摩自己都已经目瞪口呆了,就连第一波逃回本阵的蛮族骑兵都没有下令斩杀——这是蛮军作战的习惯,没有后方统帅的命令而弃战溃逃的蛮军一律斩首。
多摩的这一个失神,首开了蛮军溃逃的先河:十余万蛮族骑兵先后向本阵奔逃过来,最前方的竟然安全跑回了本部落,这可是让后边的蛮军大喜过望,而原本还在列阵当中的其他蛮军看到中军没有命令,却是自以为中军所在的大汗多摩不打算继续作战,而准备后撤,于是几乎所有的中小部落都开始了悄悄后撤的动作。
追亡逐北是最消耗体力的,但也是最能激发胜势一方士兵战斗力和战斗意志的,看着李青率领的重骑兵给隋军打开了胜利的通道(蛮军骑兵开始向后方溃逃),李虎下达的命令一点不慢,紧跟着让李青的两万重骑兵开始休息、喂马,而让追随重骑兵的轻骑兵也开始轮番警戒、休息,与此同时,后方得到蛮军前锋战马补充的隋军由步兵该骑兵,开始在溃逃的蛮军身后发起了追击——不是打算借机会消灭那十万蛮军骑兵,而是驱赶,驱赶蛮军败兵冲击己方的阵型。
事实上,被怯薛军覆没惊吓坏了的十万蛮骑,此时想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逃,向安全的地方逃!哪里最安全?自然是自家的部族所在地。为了逃命,他们可是敢于斩杀所有阻止他们的人,无论这些人是什么人,哪怕是蛮族大汗多摩也是一样:他们现在的眼睛里冒着的全都是血色光焰。
十万蛮军溃骑虽然造成了蛮军的军心动荡,但是毕竟蛮军主力距离两军交战的战场还远,并没有看清楚怯薛军覆没的过程,所以即使多摩没有及时地下令惩治逃兵,但毕竟是给蛮军随后的崩溃埋下了隐患。
如果说多摩清醒过来之后,是要下令将溃逃的十余万骑兵斩杀的话,但是他的时间不够了,因为紧随着溃军而来的就是,已经得到了充足休息的隋军重骑兵。
与蛮族怯薛军使用的战术一样,隋军的重骑兵也是使用了锋矢阵,而打头的就是李青这位面罩狰狞面具的绝世猛将。
再好的战马奔跑了两百里之后,也是会精疲力尽,而李青率领的重骑兵这一路并不是骑马冲杀过来的,而是乘坐了隋军早有准备的大车,一路休息着,就来到了蛮军阵前两里左右的距离。为了避免重骑兵来不及上马发起冲击,李虎同时派出了更多的大车,满载着隋军的弓弩兵,拖曳着此前大发神威的八百辆弩车,在重骑兵之前布下了阵势。
击敌于立足未稳,是每一个统军大将都熟知,且必须遵守的准则。蛮族大汗多摩,也不例外。
就在隋军大车出现在蛮军面前的时候,被隋军大大咧咧以少打多的架势激怒的多摩,就立刻命令身边的蛮族部族骑兵发起了对隋军的冲锋。
两里地,距离并不远,骑兵冲锋也就是眨眼间的事情,而且正好将骑兵的冲击力发挥到最大,所以多摩对于冲锋的蛮军还是很有信心的。
然而,事实再一次出乎了多摩的预料。原本五十组五千骑兵的轮番冲锋失败了,就已经让多摩搭进去了自己2/3的精锐,看到立足未稳的隋军,满意为可以捞回来胜利的果实,却再一次被隋军狠狠地扇了一个响亮的耳光。
如果说第一个阶段蛮军出战的骑兵是来自中小部落的,组织纪律都很差,那么现在出击的就是与蛮族王庭关系更加密切的中大型部落,他们的骑兵更加精锐,纪律性也更好,那么面对隋军就应该取得足够的战果,毕竟他们现在出动的兵力可是足足有二十多万,比轮番攻击隋军的第一阶段,更具威慑力和战斗力。
不过迎接这些蛮族骑兵的,却是连绵不断的箭雨,只不过这种箭雨并不是蛮族常见的那种只有小指粗细的箭矢,而是足有两指粗细的弩枪!
要知道两里的距离一般就是大约两千步左右,而李虎的弩枪射程可是能够轻轻松松就达到这个距离,所以别看隋军停留在两里地之外,实际上只要弩车在向前移动两三百步的距离,就可以发射弩枪直接打击蛮军的中军大旗,也就是多摩所在的位置!
之所以没有那么做,实际上是考虑到蛮族大汗身边的铁卫士的缘故,那些都是身着铁甲的大汗死士,遇到危险是可以替大汗堵抢眼的一群人,弩枪的打击效果不一定好,还不如大量地杀伤蛮族的有生力量为上。
于是半个时辰之前对怯薛军的那一场大屠杀的景象,在多摩的面前再度上演了,只不过这一次,并没有月牙儿刀轮的出现。
仅仅四百部弩枪车的发射,就在冲击而来的蛮军骑兵群中开出了一条条的血色胡同,但是并没有阻挡蛮军的继续攻击。不过等待他们的是随后隋军弩兵的连弩射击。
只有拇指粗细的弩箭没有长弓发射的箭矢长,大约只有一半长短,但是这些弩箭可是全部由精铁打制的箭头,三棱的箭头号称是破甲锥,别说披甲的蛮军精锐本来就少,就算全部扑来,遇到硬弩发射的三棱破甲锥,也一样得跪——一般的铁甲可挡不住专门设计的这种弩箭。
披着铁甲的蛮军抵挡不住隋军的硬弩射击,没有铁甲,最多只有一身皮甲的蛮军轻骑更是在无数硬弩的射击下,人仰马翻,在隋军面前倒下了一片又一片。
不过即使如此,前仆后继的蛮族各部落首领还是看到骑兵越来越接近隋军的大车阵型,于是以为胜利在望的首领们,纷纷开始亲自带队冲击。
殊不知这样正中隋军下怀。隋军可不怕蛮军主动对自己发起冲击,怕的是蛮军溃逃,因为隋军的兵力毕竟还是少数,一旦蛮军溃逃,隋军就势必要分兵追击,以防止乱军对大隋帝国边境居民造成惨重的伤害;但是一旦分兵,本来就处于兵力弱势的隋军就有可能遭到优势蛮军的伏击或者包围,而在追击当中遇敌优势兵力,缺乏必要的武器补给和防御装备的少数隋军,就有可能造成全军覆没的危险。
而蛮军却可以乘机蚕食,并且卷土重来,造成隋军的先胜后败,一样是李虎这样的主将所不能容忍的。所以,隋军就必须大量地杀伤出战的蛮军,将蛮军的数量削减到隋军能够应付的程度,而现在隋军大队进攻的时候,笨重的弩车这种大杀器就可以及时地跟上主力,从而给蛮军强力打击。
终于,有大约三千多蛮族骑兵冲破了隋军弩枪和弩兵部队的箭雨封锁,来到了隋军面前大约一百多步的位置,已经可以给隋军的弩兵和弩车部队造成威胁了。
见到这种情况,隋军立刻将早已清空的大车侧翻过来,形成了一堵堵多半个人高的木墙,木墙和木墙之间,是一杆杆长度足有三丈的吓人的长枪——这是隋军的另一种专门对付骑兵冲击的大杀器,隋军称其为”龙枪“,而在大隋帝国工部,则是一个正式的名称:拒马枪。
这种长枪并不是一体打造出来的,而是分成了三段,再使用的时候,直接拼装使用的。每一杆拒马枪的枪尾都有卡在枪纂后方的斜向圆盘,拒马枪使用时,枪纂插入地面,而斜向的圆盘则是让拒马枪能够不依靠人力就稳定倾斜而立,需要的只是士兵左右把住拒马枪不至于向左右倒下即可。
………………………………
第八十七节溃败
没有圆盘之前,最早时候的拒马枪是必须依靠士兵,而且还得是强壮的士兵半蹲在地上,全力以身为架顶住地方战马的冲击,这样的结果就是虽然使用拒马枪的士兵顶住了敌人骑兵的冲击,但是也会落下内伤,所以在此前几乎所有的龙枪兵都只能作战一场,就会退役,这样就会造成大量的人力损失,同样也让士兵视龙枪兵种为畏途。
直到大隋帝国取代南汉帝国之后,才有巧手匠人发现了龙枪使用上的窍门,也就是这个斜向圆盘的出现,重新导致了这一兵种的恢复,而且最重要的是,从此不再必须只有强壮的大汉,才能成为龙枪兵了!
所以现在面对这些冲过弩箭、弩枪封锁的三千多骑兵的,就是如同密林一样树立起来的拒马枪阵!就看这些蛮军骑兵敢不敢直面枪林继续冲锋了。
果然,冲过箭雨封锁的三千多名蛮族骑兵在犹豫了一下之后,还是对着枪林发起了攻击。不是这些蛮族骑兵愿意这样找死,而是即使他们不向枪林冲锋,等待他们的也是隋军不断射击的锋利的弩箭,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唯有向隋军冲锋还可能有一线生机。
可惜的是,即使这样的一线生机也不是那么好得到的。
隋军的枪林实在太密集了,而且枪林之后还有弓箭手在射击,一只只锋利的箭矢在隋军长弓手的手中,就是一个个索命的阎王帖子。无数的蛮军骑兵不是被箭矢射落马下,就是被如林的龙枪穿成了葫芦,要么就只有跳下战马,以战马的身体作为掩体,试图躲过隋军的箭矢,一步步地挪向隋军的阵地。
看到并没有多少蛮军骑兵能闯到隋军阵前,多摩大汗很不高兴:我草原蛮族什么时候这么孱弱了?曾经的中原人只能在蛮军铁蹄下颤抖,这还是那只踏遍中原的蛮族铁骑吗?再上更多的骑兵,一定要在旷野中全歼出击的隋军!
随着多摩的狂吼,更多的蛮族骑兵在一阵阵嘶吼声中发动了冲击,这一下隋军也开始出现了不支的迹象。
隋军也开始了收缩,将自己的部队变化成了一个个的大小不一的圆阵,每一座圆阵都是由数十辆、上百辆的大车组成,无一不是将大车侧翻,露出底板,形成了一道道互不相连的木墙,而隋军就躲在大车后方以弓弩来抵抗蛮军的进攻。
多摩发现了隋军的变化,心中也开始高兴起来。殊不知,这样的大大小小的圆阵,就是李虎为蛮军准备的陷阱——所有的圆阵相距都不是很远,基本上都是以强弩的射程为准,可以相互支援,只要蛮族冲进圆阵中间,就必然要遭到隋军来自两面甚至三面圆阵的夹击。
蛮军看似打乱了隋军严整的阵型,使隋军陷入了混乱,殊不知这正是隋军将士擅长的军阵的一种变化。蛮军看起来是占据了进攻的优势,实际上却是增大了伤亡。仅仅一个时辰,两个波次进攻的超过五十万蛮军骑兵就开始变得稀稀落落,肉眼可见的结果,令多摩都大惊失色,急忙命令将进攻中的蛮军撤回,好重组进攻阵型。
隋军的圆阵就是要不断地切割蛮军骑兵的冲锋阵型,将其分割的越来越不成组织,两拨总共超过五十万的蛮军在第一回合就被弩枪大大地削弱,其他的骑兵闯入隋军圆阵之中,又不断被分散,将原本的兵力优势转变成了弱势。既然如此,面对蛮军的弱势兵力,要不是隋军没有得到命令对其小股骑兵实行歼灭,甚至都不会有蛮军深入到大阵的中央。
现在发现蛮军传令撤退,又怎么可能轻易地放这些蛮军走呢!
都不用隋军离开圆阵冲击,仅仅将彼此相邻的两三个圆阵向一个方向走几步,就足以利用箭矢封闭其间的通道。
所以多摩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情形:撤退命令传达之后,只有最靠近隋军圆阵外围的蛮军骑兵开始三三两两的出现,而且无一不是趴在马上,拼命地向后跑,即使如此,依旧不断有骑兵被隋军的箭矢射中后背,或者射中马匹的后腿或者屁股,战马倒下,连带马上的骑兵也一同坠地。
最终统计的结果,就是两拨冲锋的共五十余万骑兵能撤回来的不过区区数千!
绝对不能这样打下去了,隋军的古怪圆阵实在是一只张开了大口,不断吞噬蛮军兵力的怪物!这几乎是所有蛮族各部落头领们的想法。
可是不等蛮军们做出新的选择,隋军一个个的圆阵就开始了向蛮军方向的移动。
看着无数如同刺猬的如林龙枪,每一个蛮族头领都知道,今天的战事必定要有一个结果:不是蛮军被隋军击溃,就是蛮军以惨重的代价将隋军击败。但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是这些部落首领无法接受的,只是现在,看着隋军的架势,不全力做过一场,蛮军连撤退都不敢!因为所有的头领们都知道,以蛮军的情况(纪律很差),只要一开始撤退,而隋军又同时发起进攻,那么等待蛮军的就只有崩溃,大家四散而逃,能不能逃出生天,还要看各自的运气,其中肯定少不了会有头领成为隋军的阶下囚!
不管怎么说,是死是活,就看能不能击溃眼前的隋军进攻圆阵了!所有认识到这一点的头领们,眼睛里都开始充血、发红,甚至都不知道是哪一个头领首先发出了一声类似狼嚎一样的怒吼,然后就看到无数条黑线向着隋军圆阵蔓延开来。
蛮军开始了拼死一搏!就连多摩都被无数双眼血红的蛮军骑兵裹狭着向着隋军冲了过去。
上百万骑兵的冲锋无疑还是非常震撼的。
与刚才头两拨蛮军的冲击不同,这一次摆在隋军最前方的十多个圆阵就没有能够坚持多久,就被悍不畏死的蛮军冲破,圆阵内的隋军也陷入了人自为战的境地,时间不长,就被汹涌而来的蛮军骑兵淹没,就连原来当作障碍的大车也被无数铁蹄踏了个粉碎,原来密集如林的长长的龙枪,也只剩下孤零零的几杆无力地斜指着天空,地面上到处是断臂残肢,和发出痛苦呻吟的残马。
不过也就是如此了。
蛮军的铁骑冲破了最前方的十来个圆阵之后,终于还是被不断收缩、开合的圆阵改变了进攻的方向,不断地被圆阵分流、合流、再分流,最后陷入了兵找不着将,将找不着兵的尴尬境地,并且冲击的速度也越来越慢,开始陷入了慢慢地停顿中,无数的骑兵勒着战马无助地四处张望,寻找着冲锋的方向。
一百五十万以上的蛮族骑兵冲锋之后,和同样数量超过八十万的隋军混杂在一起,双方总计超过两百万人的巨大战场,横亘了百里之遥,到处是刀枪交击的金铁鸣响,到处回响着死伤士兵的嘶吼和惨叫,还有无数出冒着黑烟的着火点,不时地被马蹄带起点点的火星,引燃了一处有一处的野草,但随即被更多的马蹄踏了个粉碎。
原本随着隋军大车一起出现的重骑兵,不知何时出现在了整个战场的侧翼,依旧是两万人马俱甲的数量,再加上再度补充完毕的全部十万隋军轻骑兵,一个诺大的战略集团已经准备好了对蛮军做出凌厉的打击。
“嗤!”“嗤!”“嗤!”十多只摇摇晃晃的蛇形火焰箭飞上了天空,那是代表蛮军已经开始从隋军最后方的圆阵出向外逃走的信号,也是隋军主将李虎命令李青率领的隋军轻重骑兵开始进攻的信号!对蛮军的最后一击,发动了。
看到蛇焰箭飞起,李青高举长槊,对着前方重重挥下,野马王的庞大身躯也随着这一挥而缓缓跑动起来。
李青发起攻击的位置,是战场侧翼的一座平缓的小山丘上,随着野马王的渐渐加速,李青回首看着身后的无数铁骑,不由得意气风发,一声清脆的长啸,传遍了整个出击的隋军骑兵大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