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刀倾情-第2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厉秋风嘿嘿一笑,道:“实不相瞒,姚广孝所设的机关消息,大半都是司徒桥破解,与厉某并无半分干系。孙先生若是想要厉某在高平破解机关,只怕要大失所望了。”
孙光明沉声说道:“厉大侠过谦了。当日你和司徒桥等人进入洞窟之后,我随后便跟了上去。只不过我知道厉大侠和华山派、昆仑派等各派首脑人物个个武功高强,司徒桥又精通奇门五行功夫,我若是离得太近,不免被各位发现,只怕情势大大不妙。是以我虽然跟在各位身后,离得却是极远。这一路之上,破解机关固然是靠着司徒桥的手段,不过若无厉大侠相助,只怕他也是寸步难行。我在洞窟内一间石室之中,曾发现一条巨大的青蛇的尸体。司徒桥的奇门五行之术再厉害,遇上这条巨蛇,只怕也是束手无措。我验过那巨蛇的尸体,是死在武林高手的刀下,自然是厉大侠所为。后来在山谷之中,又出现了一条更大的白蛇。厉大侠与那白蛇大战的情形,我可是躲在山坡上看得清清楚楚。厉大侠,高平古战场的凶险,绝对不在虎头岩之下。我能破解机关消息,可是若遇到这些世间罕见的蛇虫虎豹,或是武林高手,只怕我只能束手待毙。到了那时,只能借助厉大侠的刀法,才能绝处逢生。”
厉秋风道:“孙先生,厉某尚有一事不明,不知道孙先生是否能够为厉某一解疑惑?”
孙光明笑道:“厉大侠有话尽管说便是,我定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厉秋风略一沉吟,这才接着说道:“孙先生和司徒桥虽然目的不同,不过都想将诸葛遗阵的阵图拿到手。只是司徒桥已经在虎头岩下的洞窟中拿到了阵图,他到高平,是想借助亡灵,布设骷髅军阵。而孙先生却要集齐三大神器,再按照武则天留下的藏宝地图去取出诸葛遗阵的阵图,然后利用阵图布设骷髅军阵。如此说来,世间竟然有两份阵图不成?”
孙光明点了点头,道:“厉大侠说的不错。不过只怕这阵图还不止两份。”
厉秋风心下一凛,道:“此话怎讲?”
孙光明道:“这阵图据说出自上古,乃是黄帝自昆仑神仙处所得。黄帝以阵图驱使鬼神,杀掉了战神蚩尤,消灭了蚩尤统帅的猛兽大军。只不过黄帝死后,这阵图便不知所踪,最后落在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手上。我从一部书中曾经看过记载,诸葛武侯以这阵图为依据,创出了天下无敌的八卦图。只不过他以为黄帝传下来的阵图驱动鬼神,虽可尽灭敌军,不过颠倒阴阳,绝非正道。而且这些鬼神没了约束,不免为祸人间。武侯行的是光明正大的用兵之道,便将这阵图中的驱使鬼神之术尽数除去。直到他在五丈原重病,蜀汉势危,武侯无奈之下,才听了旁人之劝,要用阵图中原有的禳星大阵来延续性命。正因为如此,原本被他删掉了驱使鬼神之术的阵图又恢复了原状。世间传说武侯禳星之时,被大将魏延踢翻了续命灯,使得他功败垂成,最后星落五丈原,一代天骄,就此仙逝。只不过那张阵图却不知道被谁取走,被人称为诸葛遗阵阵图。这阵图流传到何人手中,却也无人晓得。直到大唐初年,这阵图突然在世间出现。只是不知道是何人将此图藏在佛经之中。其后被怀义和尚所得,他欲以此图之力,杀掉武则天和武氏诸王,取武周天下而代之。只不过这贼秃做事不秘,最后反倒死在武则天手中。
“武则天将这阵图藏了起来,想在自己年老垂危之时,用这阵图来布设禳星大阵,以续性命。不过她到了风烛残年之时,张柬之等人突然发动兵变,拥立中宗李显复位。武则天猝不及防,尚未来得及禳星,便被软禁在大内之中。
“也是报应不爽,这妖妇一生害人太多。被软禁之后,每日里看到无数冤魂前来索命。她大权在握之时,尚可请高僧和道士护持在她居处之外,以法术封闭四门八户,使得这些冤魂无法进入室内找她索命。到了权势尽失之时,妖妇被关在一处废弃的宫殿之中,整个宫殿中只留下她一个人,院外只有一些老弱的太监和宫女。那些冤魂无人镇压,一到晚上,便即飘进殿内,环绕于妖妇床前。
“想那王皇后、萧淑妃等一众高宗嫔妃,被妖妇残忍虐杀,甚至连姓氏都被改为‘蟒’和‘枭’,家族亲人尽被发配于极荒之处,任其自生自灭。其手段已狠毒,即便是本朝暴虐成性的成祖皇帝朱棣,与这妖妇相比也是远远不及。那萧淑妃临死之前,曾立下毒誓,说‘愿阿武为鼠,吾作猫儿,生生扼其喉’。武则天见到萧淑妃死时的惨状,吓得肝胆俱裂,自此宫中永不养猫。
“妖妇得势之后,大多时候都居于洛阳,极少回到长安。妖妇对外宣称这是因为洛阳水路畅通,便于军民就食。其实是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妖妇害死之后,长安宫中便闹起鬼来。妖妇每晚都会听到猫在院中惨叫,有一次还看到了王皇后和萧淑妃的鬼影。妖妇虽请了高僧做法,又请终南山的道士捉鬼,猫叫鬼影却仍然不时在宫中出现。妖妇用尽了各种手段,甚至还将宫中收藏的太宗年间的秦琼与尉迟恭两员大将的图画贴于门上,兀自压制不住鬼魂。她怕得紧了,不敢再在长安皇宫中居住,便将洛阳升格为神都,一年到头居于洛阳,以避开冤魂索命。
“此番她被幽禁于冷宫之内,连惊带吓,李显等人又故意不给她送药。不过数日,这妖妇便活生生的被惊吓而死。只不过妖妇死去之后,韦后乱政,相王李旦在其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支持之下,又灭了韦后和武三思。待相王李旦登基做了皇帝,想要将皇位传给李隆基,自己做太上皇之时。太平公主又要谋反,却被李隆基先下手为强,尽灭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李隆基做了皇帝,便是赫赫有名的唐玄宗。直到此时,武周覆灭之后的这场大乱才平息了下去。”
………………………………
第659章
厉秋风听孙光明侃侃而谈,心下却大不以为然。心想这些事情荒诞不经,尽是些虚无缥缈的鬼神之说。也不知道孙光明是从哪一部笔记野史之中看了这些传奇文字,便奉为至宝,甚至耗费了无尽心血,想要将所谓的诸葛遗阵阵图弄到手。是以他虽然听着孙光明越说越奇,心下不只不信,反倒越发觉得好笑。
孙光明接着说道:“只不过武则天藏匿阵图之事,生前只有她一个贴身女官知晓。待武则天被赶下皇位之时,那女官逃出宫去,流落江湖。我看到的那部笔记,便是她的后人传下来的。只不过其中文字荒诞不经,看到这部笔记的人只当是野史,与《西行平妖》、《宝塔传》等传奇一般无二,是以无人相信。而我追查此事多年,汇集到的线索表明,除了武则天传下的阵图之外,曹彬在蜀中肯定也得到过一份。另外根据洛阳一位僧人墓中留下的文字,我怀疑契丹当年也藏了一份阵图。”
厉秋风一怔,道:“这倒颇为稀奇,僧人怎么又和契丹人混在一起?”
孙光明嘿嘿笑道:“若是提起这个和尚,不免又要说起另一段往事。咱们不妨长话短说,此事与契丹一位王族耶律倍有关。厉大侠,你可曾听说过此人的名字?”
厉秋风摇了摇头,道:“惭愧,厉某从来没听说过此人的名头。”
孙光明点了点头,道:“若不是我在机缘巧合之下,盗了邙山一座坟墓,在墓中找到了记载耶律倍事迹的文字,却也不会知道契丹当年曾经有过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那耶律倍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曾帮助耶律阿保机征服渤海国,凭借战功被耶律阿保机册封为‘人皇王’。当时耶律倍已经是契丹的皇太子,阿保机自己的尊号是‘天皇帝’,皇后述律平是‘地皇后’,这样就确立了耶律倍‘二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只是好景不长。耶律阿保机一心想征讨中原,却屡次无功。不久在返回契丹的途中暴病身亡。在外的耶律倍接到耶律阿保机驾崩的消息后,马上动身返回契丹。但是他的母亲述律平已奉梓宫西还,弟弟耶律德光得到述律平透露的消息,已经抢先赶到耶律阿保机的棺材旁。兄弟二人急速奔丧,可不是对他们的老爹有什么眷恋之情。两人都知道谁先赶到耶律阿保机的遗体旁,谁就能在皇位争夺之中抢得先机。
“耶律倍这个人虽然是契丹人,可是他仰慕我大汉衣冠礼节,身边的谋士中有不少汉人,所以他这个人尊孔尚儒,一向主张契丹应向中原学习,以儒家理念为治国之术。但是他的老娘述律平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契丹贵族,而且性子极为强硬,与后来的契丹萧太后萧燕燕倒有几分相似。耶律阿保机暴卒之后,述律平大权在握,在契丹贵族的煽动下,她下定决心要废掉耶律倍的皇太子之位,以其弟弟耶律德光为契丹新国王。
“耶律阿保机刚刚咽气,述律平便将契丹贵族和大臣召集到自己的大帐之内,她对众人说道:‘我的两个儿子都很优秀,也都适合做皇帝,我不能决定由谁做皇帝,现在把选皇帝的权力交给你们,你们认为谁适合做皇帝就执谁的鞍辔。’当时大帐之外全都是述律平的亲兵卫队,耶律德光顶盔贯甲,带领本部兵马环绕四周。这些贵族和百官原本就知道述律平的意图,又见耶律德光虎视眈眈勒马于帐外,知道情势所逼,若是不服从述律平和耶律德光,只怕当场便会被乱刃分尸。是以述律平话音方落,他们便争先恐后抢着执耶律德光的鞍辔,并欢呼‘愿事德光皇帝’。”
说到此处,孙光明叹了口气,道:“自古牝鸡司晨便不是什么好事,述律平这个娘们如此胡来,使得契丹陷入了一场内乱。皇太子耶律倍赶到大帐之时,一切都已尘埃落定,若是他稍有不满,只怕当场便会被母亲和弟弟杀死。无奈之下,耶律倍只好率领群臣向述律平请命,主动要求将皇位让给述律平最喜爱的儿子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在老娘的帮助下即皇帝位,是为辽太宗。
“自古以来,废帝从来都没有好下场,耶律倍也不例外。耶律德光虽然如愿即位,可是他对哥哥耶律倍却并不放心。不仅对耶律倍百般监视,更不断想方设法削弱耶律倍所得到的封国东丹国的实力。为此兄弟之间矛盾越来越深。耶律倍不得不寻找后路,以避开弟弟的毒手。
“也就在这个时候,后唐皇帝李嗣源知道了耶律倍的处境。当时后唐与契丹已经势如水火,于是李嗣源派人找到耶律倍,声称后唐愿意接纳耶律倍。其时耶律倍已惶惶不可终日,李嗣源的提议正中下怀。在后唐使者的劝诱之下,耶律倍带着自己最喜爱的宠妾和珍藏的图书从辽东渡海投奔了后唐,自比‘吴太伯’。当他即将上船时,面对故国,悲愤满腔,在海边立了一块小木牌,上刻《海上诗》云:‘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这首诗虽然文采一般,但是蕴含着无比的悲愤,与曹植的《七步诗》倒有一拼。
“耶律倍到达中原之后,受到了李嗣源的隆重迎接。李嗣源以天子仪卫迎接,并赐姓东丹,名慕华。改瑞州为怀化军,拜怀化军节度使、瑞慎等州观察使。后又赐姓李,赐姓名为李赞华,移镇滑州,遥领虔州节度使。”
厉秋风听到这里,不由赞道:“孙先生,真有你的。这些啰里啰嗦、稀奇古怪的官职名称,也亏得你能记得这么清楚。”
孙光明笑道:“厉大侠这话可是谬赞了。我是在那僧人的坟墓中发现一些线索之后,这才翻阅史书,知道了这些事情。否则你就算敲碎了我的脑袋,只怕我也不晓得耶律倍是何方神圣,又做过什么官职。
“耶律倍虽身在异国,却时常思念故乡和亲人。后来李嗣源病死,其子李从厚即位不到半年,便被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杀死,皇位转到了李从珂手中。耶律倍认为这是攻打后唐的极好时机,竟然派人密报辽太宗,劝说他利用李氏内乱之际攻打后唐。耶律德光果然亲率大军南下,但他不是应耶律倍之邀,而是受到了大汉奸石敬瑭之请,这才兴兵南下。
“李从珂受到石敬瑭与契丹联军的围攻,被困孤城。眼见城破在即,李从珂不愿受辱,便欲**。他将耶律倍召来同焚,耶律倍不从,李从珂便派刺客在耶律倍返回的路上暗杀了他。耶律倍死时年仅三十八岁,他生前信佛,常常与洛阳白马寺一名僧人来往。待耶律倍死后,这名僧人便把耶律倍的尸体收敛起来,暂时埋在一个荒山坡上。后来契丹和石敬塘的联军灭了后唐,契丹人便把耶律倍的尸体运回辽东安葬,谥号‘文武元皇王’。这个倒霉蛋皇帝在漂泊了将近二十年后,终于回到了契丹。
“多年之后,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出征途中病死。契丹贵族趁机拥立耶律倍长子耶律阮做了皇帝,是为辽世宗。这小子想到自己老爹的皇位被奶奶和叔叔抢走,丧身于异国他乡,这份怒火终于可以发泄出来了。于是他带兵在上京攻击述律平和耶律德光的儿子耶律李胡,将奶奶和表兄打得大败。当时耶律阮是想将他奶奶和表兄干掉的,不过大臣耶律屋质苦苦劝阻,双方最终和解。述律平和耶律李胡承认耶律阮的皇帝地位。耶律阮即位之后,追谥其父耶律倍为‘让国皇帝’,陵曰显陵。辽圣宗统和年间,改谥号为‘文献’。辽兴宗登基之后,又增谥号文献钦义皇帝,庙号义宗,追谥两位王后封号为‘端顺’、‘柔贞’。”
厉秋风听孙光明又将话题引到了耶律阮身上,心中暗想:“这孙光明和司徒桥说起话来都是长篇大论,全无重点可言。从一件神器袈裟,说到了玄奘法师西去天竺求取佛经。随后又讲起李世民争夺天下,武则天篡位,怀义和尚建明堂。现在又将话题扯到了耶律倍父子身上。悔不改自己随意问了几句,倒惹出他这么多话来。唉。”
孙光明看了厉秋风一眼,见他神情漠然,知道厉秋风听得烦了,便即笑道:“我就长话短说罢。大约五、六年前,我在邙山盗了一座陵墓,想不到墓中埋的竟然是北宋初年的一个和尚。在这和尚的棺椁之中,放着一卷帛书。这和尚在帛书中讲述了耶律倍来到中原的经过,其中提到了耶律倍好读汉文,藏有众多珍本汉书。他南下中原之时,随身携带了他历年收集的珍本书籍。其中有诸葛武侯留下的一幅阵图,据说能驱使鬼神,端得是厉害无比。
“耶律倍被李从珂派刺客杀死之后,这僧人听到消息,甘冒奇险为耶律倍收尸。其实他是想趁乱将那幅阵图取走,以免落到恶人手中。只不过刺客当街杀掉耶律倍后,李从珂便派军兵封闭了耶律倍的府第,那僧人无法进入,只得将耶律倍的尸体暂时埋于一处荒坡之上。
“后来契丹军队和石敬塘的兵马攻进城来,契丹军队的统兵大将听说这僧人安葬了耶律倍的尸体,但将他找去,赏了他不少银子,又将耶律倍和他两位姬妾的尸体,连同耶律倍府中的书籍等物尽数运回了契丹。这僧人虽然一心想将阵图取回,却始终没有机会下手,最后郁郁而终。他留下这卷帛书,便是告诉后人,这阵图被契丹夺走。只不过契丹人粗鲁少文,不知道这阵图的厉害。须得趁早将这阵图夺回,否则契丹人知道了这阵图的厉害所在,只怕中原再无宁日。”
………………………………
第660章
厉秋风想不到其中还有这么多波折,孙光明想要将这阵图弄到手,看样子耗费了无数心血,竟然将这些事情查得如此清楚。正因为如此,此人处心积虑要获得阵图,他的目的必然极为重大,若是有人想要阻拦他成其大事,此人报复起来手段更是无比狠毒。自己与他结伴同往高平,只怕比与司徒桥同行更加危险万分。
他正思忖之间,却听孙光明说道:“我得了那卷帛书之后,便专门去了一趟辽东,在闾山主峰望海山下东边的山谷,找到了辽国东丹王耶律倍的显陵。只不过我进入显陵之后,却发现这座陵墓内竟然空空如也,不只没有任何陪葬,就连耶律倍的棺椁中也是空的,情形当真是诡异之极……”
厉秋风听到这里,忍不住说道:“耶律倍被辽人带回辽东安葬,虽然陵墓规模宏大,但是辽国被金国所灭,其后蒙元又消灭了金国。这几百年来,辽东战火不断,定然是有人趁乱盗掘了耶律倍的陵墓,将墓中的东西尽数搬走。或许就是乱兵所为,却也说不定。”
孙光明摇了摇头,道:“厉大侠是正人君子,只怕对盗墓一道所知并不甚多。若是江湖上的大盗下手,人数定然不会太多。这是因为盗墓是重罪,若被官府抓捕,便是死罪。是以盗墓贼下手之时,只能带最亲近之人,以防消息泄漏出去。人手越多,就越容易泄漏消息。另外珍宝惑人心,见了墓中那些奇珍异宝,人人都有独占之意。若是同伙多了,不免忽生内讧。我在耶律倍的陵墓中仔细勘察,这陵墓规制极大,即便有十几名大盗同时下手,却也不能将墓中陪葬搬得如此干净。而且我在陵墓宝顶和四周都仔细搜过,虽然发现了三处盗洞,只不过这三个盗洞都没有打通,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竟然是半途而废。我可以断定,这显陵自建成之后,绝对没有盗墓贼挖掘盗洞进入到墓内。”
厉秋风笑道:“这恰好证明了是大军所为。据说楚霸王项羽攻入长安,率领三十万大军挖掘秦始皇陵,用了三个月工夫,将陵墓中的金银珠宝搬了一个干干净净,最后放了一把火,将陵墓烧成了一片白地……”
厉秋风尚未说完,却见孙光明脸上的肌肉扭曲了几下,沉声说道:“绝对不是这样。秦始皇陵墓我去过数次,没有发现盗掘的痕迹。”
他说到这里,看了一眼厉秋风,接着说道:“厉大侠有所不知,辽国立国之后,虽然与宋国多有征战,但是战事只是发生于宋初的几十年间,而且战场集中于幽云十六州,辽东一带倒是没有受到兵火之灾。自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各自罢兵,一百多年未动刀兵。女真虽然崛起于辽东,只不过以游猎为生,并未深入闾山一带。况且女真一族粗鲁少文,若是大举盗墓,定然只会有蛮力打开墓门。可是我进入陵墓之时,墓门完整无缺,没有一丝一毫撬痕,定然不是军队所为。其后蒙元灭金,与女真灭辽几乎没有什么区别,闾山一带并未发生过大战,也没有大军在此处集结。这陵墓如此古怪,当真是蹊跷之极。”
一直沉默不语的苏岩此时突然开口说道:“还有一件事,只怕厉大侠没有想过。自古以来,若想成大事的帝王,绝对不会公然盗掘前朝的帝陵。这是因为当年楚霸王项羽兴兵伐秦,兵锋所指,所向披靡,直到打进长安,夺了秦朝的天下。论天理人心,武力强盛,这天下都应该由项羽来坐。只不过项羽‘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勃焉’,数年之间,便被刘邦击败,最终落了一个乌江自刎的下场。推本溯源,便是因为项羽杀进关中之后,挖掘秦始皇陵,伤了阴德,上天夺了他的帝王之脉。后世帝王以此为鉴,即便夺了江山,却也善待前朝皇帝陵墓。如刘邦入长安之后,派兵保护秦帝陵墓,且留下了守陵人世代看护。而挖掘前朝陵墓的王朝大多短命,项羽就不说了,三国时期曹操为筹措军费,设了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四处盗掘前朝王陵,结果曹氏子孙三代即亡于司马氏之手。金国兴起之时,先灭辽国,再南下攻宋。靖康之变后,金兵砸毁了数座宋帝陵墓,结果金国享国不过百年,最后被蒙元所灭,亡国君臣遭遇之惨烈,却也不亚于靖康之变后的宋徽宗和宋钦宗。是以大凡有作为的开国帝王,都对前朝皇陵妥善保护。金国崛起,虽然攻占汴梁之后,对宋帝陵墓多有破坏,不过在辽东却没有对辽帝陵墓下手。是以耶律倍的陵墓空空如也,想来不是金兵下的手。”
厉秋风心中暗想,管他是谁下的手,总之与我没有关分关系。这苏岩不知是孙光明的仆人还是姬妾,虽然身有武功,可是看上去总有几分忧郁,或许身有隐疾,却也说不定。
三人谈谈讲讲之间,不知不觉已走出了云台山余脉。官道上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待到了午时,三人进了一座大镇子。这镇子颇为热闹,三人先是找了家酒馆吃了午饭,厉秋风又找了一家成衣铺买了一套衣衫换上,这才随孙光明和苏岩一起继续北行。
一路无话,到了傍晚时分,三人到了一座名为风尾村的庄子。庄子中有一家天问客栈,三人便在客栈留宿。正逢天寒地冻之时,南来北往的客商极少,是以这客栈的客房闲了大半。孙光明要了三间上房,店主笑得脸上净是皱纹,亲自将三人送入各自的客房,连声告罪,请三人稍候,一会儿便送上酒菜。孙光明笑道:“酒菜什么的倒不甚急,要紧的是赶紧准备好三大桶热水,要好生洗个澡,否则连饭也吃不下去了。”
孙光明说完之后,又塞给店主几钱碎银子。那店主越发高兴起来,一边道谢一边小跑着到了前厅,连声呵斥小二还不为客人准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