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随波逐流之神龙传奇-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1、7。1万(关、宁、锦),800/7。1=112。6万两银/万人/年

    ——万历援朝的数字我不清楚你怎么糊弄出来的,这个逃不过我的法眼。你7。1的出处是“关外”七万一千,还有“关内”四万多指的就是山海关,结果你大言不惭还弄了个(关、宁、锦)。明明只是宁锦两城的兵力,你算成了包括山海关的兵力,蒙人有术。

    还有这个800,更是好笑,是崇祯元年的辽饷680加上天启七年朝廷总亏空120算出来的。崇祯十年以前,全国镇压农民起义的钱都从辽饷里出,知道不?崇祯元年西南平乱就是一大笔开销,用了这680万的至少还有云贵川三省人马,你怎么给吃掉了?崇祯年的辽饷和天启年的亏空加在一起本身就是个笑话,更别说你把整个明朝的亏空都算成是辽东花掉的。

    =====================

    在这个问题里,我其实已经把****大佬的错误计算方法给揪出来了。这个计算依据是他自己在天涯给出的,而我在天涯就已经纠正过。可是他至今还在用这个错误的数据来诬蔑袁崇焕,只能说明其人不择手段和人品低劣。

    现在,****大佬又开始提出了新的糊弄方法,“480万辽饷、180万折色、120万内库,还有铠甲、火炮等,算到一起是多少了?比人家打了七年还多,这些又怎么分到云贵川去了?山海关有‘四万人’,真厉害啊,那我请问山海关守将赵率教他是缺心眼儿啊,他有四万人不用,只带了四千人去增援遵化,结果因为兵少而全军覆没……”

    既然此人还要信口雌黄,那么就再次扒下他的内裤让他去裸奔吧。《崇祯长编》卷15:“关内兵五万五千三百四十五员名,关外七万八千三百四十员名……今又三月,该银六十九万三千六百两。”这是崇祯元年八月时山海关镇和辽东镇领取折色的计算数字,其中关内兵就是山海关驻军,关外兵就是宁锦驻军。从这条记载来看,两镇共有兵133,685人,3个月的饷银是693600两,平均每人的额定年饷是20。75两,每万人就是20。75万两。明末规定的募军额饷为每月银一两五钱,即一年18两。为何关宁军的数字略高呢?毛文龙《不平者五事》奏,内中提到宁远“月饷一两五钱,内丁二两四钱,加以食米五斗”,《崇祯长编》卷2。内丁就是家丁,这也是明末军制的一种,即将领的亲兵,待遇略高于普遍士兵平均到全体士兵,总的饷银标准自然就达到了每人20。75两。因此关,宁军的标准完全符合规章制度,袁崇焕何尝多要?不过明末全国财力枯竭,军队普遍欠饷,兵部优先保证关宁的饷粮罢了。即使是如此,崇祯元年七月宁远依旧欠饷四月,导致兵变,至八月袁崇焕上任,凭个人威信平定了叛乱。

    《明史袁崇焕传》“崇焕在辽,与率教、大寿、可刚定兵制,渐及登莱、天津,及定东江兵制,合四镇兵十五万三千有奇,马八万一千有奇,岁费度支四百八十余万,减旧一百二十余万。帝嘉奖之。”这里的四百八十万就是总计,包括本色(粮)和折色(银)。在毛文龙的东江塘报里,也多次提到东江的年饷是四十万,其中就是包括了二十万本色和二十折色。前面已经说过,每名士兵的平均年饷折色约为20两,因此十五万三千士兵的年饷折色就是大约300万,以剩余军饷都为本色计,余下180万就应当是本色。****大佬说的“180万折色”实际应当是180万本色,但是这个数字其实已经包含在480万的总数里了,****大佬却把它拉了出来再算了一遍。

    但是,180万本色这个数字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数字只是草率的把480万的总数减去折色300万算出来的。按照毛文龙说的关宁军标准,15。3万军队每年发的本色应当是91。8万,而如果精确计算人均年饷20。75两的15。3万军队的总年饷,应当是317。5万两。这样,480万的总数除了15。3万军队额定的410万之外,还有70万的数字似乎是多发的。

    这70万是什么钱呢?明末除了正常的军饷外,首先,还有打胜仗后的赏功银,比方袁崇焕刚到辽东上任时,锦州的祖大寿就带军打了一场黄泥洼小胜,这就是该发钱赏功的;其次,还有购买军马、督造器械的专款;此外,还有临时增发激励士气的内帑(皇帝发私房钱****自然有益士气),以及将领官员的薪资等。在毛文龙的塘报中,可以看到天启五年东江收到的款项清单有“天启五年收鸿胪寺序班曹惟信解到户部凑处库银五万两;委官文土铭同百户孙安国解到京库找发银一万两,并拔登银一万三千三百八十两九钱三分九毫八丝四忽,辽官月禀登京库银八千两;咨拨登抚节省银八千两;金吾卫千户郝国儒解到帑银九万三千九百七十七两,并先收过都司许武元在京动支买解到绸缎布匹等物银六千零二十二两,鸿胪寺序班李模解到借支太仆寺马价银五万两;司礼监太监****政等资到钦赏银四万两;津登委官俞明等解运到杂粮一十四万七千三百七十八石四斗,布一万七千八百九十四匹……”其中“咨拨登抚节省银八千两;金吾卫千户郝国儒解到帑银九万三千九百七十七两,并先收过都司许武元在京动支买解到绸缎布匹等物银六千零二十二两,鸿胪寺序班李模解到借支太仆寺马价银五万两;司礼监太监****政等资到钦赏银四万两;”这几笔,都是常规粮饷外的增发。东江镇年饷四十万,仅天启五年收到的额外款项就有近二十万,可见袁崇焕属下年饷410万的四镇,一年额外收到70万也是在常理之中的。

    另外,还应当注意到一个细节,崇祯元年八月仅山海关和辽东两镇,就有士兵13万3千多;次年六月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后,整编东江军队是2万8千。如果单单把这两个数字加起来,就已经超过了15万3千的总数了,难道天津和登莱驻扎的士兵是负数?其实,这是因为袁崇焕上任后,遵照崇祯旨意,在所辖地区执行了精兵汰将的兵制调整。考虑到这个因素,袁崇焕刚上任的前几个月,需要发饷的士兵总数就不止15。3万,因此,这一年来,四镇额定发放的粮饷总数也应当要大于410万,即额外收到是不到70万的,这个数字还要更小。而在这个更小的数字里,姑且算它是50万吧,就包括了买马、筑城、督造装备、赏功、官员将领薪酬等各项开支。对比一下王在晋在天启二年提出的山海关筑重城计划需要的100万预算,很明显,袁崇焕一年的开销一点都不过分,因此《明史》如此记载“减旧一百二十余万。帝嘉奖之。”

    顺便用另一项记载略作比较,天启七年十一月,總督偅龍鰬舨可袝K茂相言:「京軍歲放三百餘萬石,今京、通二偅字拱俣f九千五百七十三石,目前猶以舊積支吾,後將何繼!逡滦l官於萬曆間僅一萬七千七百六十餘人,逆璫增積,見在三萬六千三百六十餘人,多支米二十七萬有奇。文思院匠官冊七百五十三人,今增補,見在三千二百八十八人,多支米三萬餘石:乞查覈」!上從之。(《崇祯实录》)

    这段记载写明,京营每年发放300余万石军饷。这里既然用了“石”这个单位,显然只是粮食,即本色。也许由于户部银根短缺,京营是用粮食代银子发的军饷,毛文龙在塘报中也说过旅顺的军饷他就是这样发放的。但是不管怎样,京营的年饷至少是300万以上,似乎也就可以作为一个旁证了。

    至于****大佬说的“480万辽饷、180万折色、120万内库,还有铠甲、火炮等”,还请拿出史书原文根据,袁崇焕四镇到底岁支多少,不是你空口白话就说了算数的。在这几个数字里,480辽饷肯定错误,辽东军饷是辽东军饷,辽饷是辽饷,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我已经重申过多次了,****大佬依旧把它们混在一起,只能认为是有意为之,想把包括镇压内地农民起义都使用的辽饷通通算做辽东的开支。180万折色也肯定是个低级错误,如果说本色还马马虎虎可以说是误算,折色就肯定是信口胡吹。120内帑更是不知道哪里来的,我记得袁崇焕这一年崇祯拨付的内帑是20万,只是一时忘了是哪本书里记载的了,因此很怀疑你是象无良商贩一样随手在前面加了一个百位数。至于铠甲、火炮,也请给出具体数字。有关铠甲网上的数字倒是多的很,有20万,28万,40万,48万,60万,68万,不一而足,我倒是很有兴趣你能提供这个铠甲数字到底是出自哪里,究竟原始记载的数字是多少。

    另,赵率教援救蓟镇是紧急增援,只来得及带精骑。如果你要说赵率教愚蠢的话,那么带了5000兵去勤王的大同总兵满桂是不是同样愚蠢?由于满桂和袁崇焕不和,所以这位一直是你的力捧对象,而赵率教作为袁崇焕手下第一大将,所以你是不惜寻找各种机会贬低他的。其实山海关到底有多少兵你应该很清楚,你在引用孙承宗和王在晋争论是否设重关一事时,难道没有看到他们讨论涉及的山海关驻军数字?你不过是寻找各种机会抹黑袁崇焕,所以前后矛盾,自打耳光也顾不得了。

    12、其实,只要按抗倭战争的样板,建立一支戚继光式的军队即可扫平后金骑兵

    ——戚家军早就给努尔哈赤彻底打败了,辽沈大战里的浑河之战,被全歼就是正宗的戚家军。努尔哈赤是跟过明朝混饭的,对明军战术的优点缺点比小日本和蒙古人都聪明的多。你以为努尔哈赤象蒙古人一样只知道用骑兵傻冲挨火炮揍啊?楯车知道不?这玩意价廉物美,老便宜的一个玩意儿就把明军花大价钱装备的火枪火炮弄成了摆设。

    ===================

    对此问题,****大佬的回答是“你只说几千七家军战死沙场,怎么不说后金是用人去耗费完了戚家军的弹药才在平原上攻破了戚家军的战阵?鸦片战争中在三元里英军火yao打湿了,被一帮农夫打得抱头鼠窜,还不是吃了没有弹药的亏?”

    到这里,****大佬终于有史以来第一次稍微回答到了点子上。

    浑河之战明军的总兵力是一万,当然戚家军是几千,不过还有几千是什么部队呢?四川石柱兵,秦良玉属下的精兵。浑河之战中,戚家军的车营几次被后金攻破,就是石柱兵奋力把破阵而入的敌军击退——如果没有石柱兵的白竿,戚家军败的更早,根本坚持不到火yao打完。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野战中明军能带多少火yao?浑河之战的戚家军是仓促出击吗?根本不是,是有备而战的增援辽阳。因此,戚继光式的军队始终难以回避的症结就是火yao的携带量问题,萨尔浒中的刘挺是输在火yao打完上,浑河的戚金秦邦屏是输在火yao打完上,西平堡的罗一贯依旧是输在火yao打完上。当过明朝龙虎大将军的努尔哈赤深知明军弱点,一个价廉物美的楯车就把明军火器的威力大幅度减弱,无法在火yao用完前对后金军队造成致命损伤的明军,就始终都难免全军覆没的宿命。

    13、“松锦大战”打了几年,粮食不出问题才怪,后金在“松锦大战”时让朝鲜从海路运粮食到大凌河,而明朝的粮食根本运不进锦州,这就是袁大人选的好地方

    ——松锦大战从崇祯十二年开打,前两年都是祖大寿一个人在前面顶着。多尔衮也是慢慢屯田包围了锦州才让祖大寿的粮草开始出问题的。洪承畴崇祯十四年六月从宁远出兵后,一到锦州就和祖大寿里应外合把多尔衮揍的其惨无比。就在这个时段内,明军的粮食就送进锦州去了。保护送粮的里面有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吴三桂。八月十二日皇太极增兵到锦州给多尔衮撑场子,二十四日就把洪承畴揍的面目全非。然后是七个月的围城,这个时候倒是送不进粮食了——被围城了送不进粮食关地形什么事?洪承畴最废柴的就是,宁锦直接一道直线,皇太极把他到宁远的退路截断,自然等于洪承畴也把皇太极回沈阳的退路截断。狭路相逢勇者胜,偏偏洪承畴当先决定“我们快逃吧”,全军不听指挥,乱哄哄的全线溃败——被人连锅端了饺子怪地形P事啊?偏偏现在还有个无耻的,剥去全部战争背景细节,把失败全归罪给地形——废柴的程度和洪承畴有的一比。

    ===================

    对于此问题,****大佬的回答是“为什么洪承畴一出兵,皇太极就跟来了?那叫围点打援,你连这个都不懂,还扯什么扯?皇太极此时有了孔有德等人,有水师了,连皮岛都能攻打,你还指望断人家的后路,你有没有脑子?”

    什么叫围点打援,皇太极松锦大战中的围点打援只能说是战术层面的,根本不是战略层面的。如果是战略层面的,一开始就该用大军包围锦州,而不是让多尔衮带了四万军队面对明朝十六万大军。洪承畴一出兵,皇太极就跟来了吗?两者之间隔了两个月!两个月时间,洪承畴没有击溃多尔衮,只能归结为保守。皇太极的围点打援,是战术层面的临时改变。明清战争中从战略层面上就始终确定为围点打援的,是大凌河之战。而后半部分就更是笑话了,如果有水师就不会被断后路了,那么明军没水师吗?如果象你之前所的由于锦州地形不利,明军给断了后路才导致惨败,那么就等于是说水师无能为力,那么清军的水师为什么又管用?或者你是说此时清军水师的力量已经超过明军了?那么你的那些大大小小的福船呢?千万别告诉我一直吹嘘明军海军威武的****大佬,现在要开始捧清军的臭脚了,呵呵。

    至于松锦大战的其它问题,参见第7问。

    唯一需要补充的是,和本条提问最直接关联的一个内容:锦州的地形运不进粮食吗?大凌河能运,小凌河就不能运?锦州可是被小凌河半包围的一座城市!松锦之战中,明军有很长时间无法运粮进锦州,只有一个原因——被清军团团包围了!被敌人团团包围的城市,哪怕河道再多,多的象威尼斯一样,也只能困守孤城。请问,有哪座城市从地形上是绝对不可能被包围的?用被敌军被包围后送不进粮食,来怪罪城市选择的地形不利,就象脱了裤子放屁一样不知所谓!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
………………………………

三议英雄是如何被抹黑的

'usstedu'三议英雄是如何被抹黑的,驳****大佬“宁远大战”一文'博客帖'

    前几天就****大佬在讨论袁崇焕问题时篡改史书和捏造伪史的情况写了两篇汇总文章,供计43问。****大佬却只在第一篇文章后略为回复(30问仅草草回答了2问,且在我给出史书影印版贴图后仍要宣称是史书写错不是自己篡改),第二篇文章则完全视而不见。原本以为此人无以应答后会稍知收敛,不再使用篡改史书和捏造伪史来欺骗普通网友,没想到时隔两日就故态复萌,继续大耍剪切拼凑、断章取义和故意曲解神功,再次炮制出了荒唐可笑的《袁崇焕在“宁远大战”中“丢粮弃岛”罪责难逃》一文。全文截取了明清史料的几个片段,逻辑不清,颠来倒去,胡里胡涂一大捧裹脚布下来,就又稀里糊涂的给袁崇焕扣上了一个罪名。有鉴于此,笔者试着来把事件的先后发展顺序和有关的史料一一理清,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拆穿****大佬玩弄了哪些文字伎俩。

    事情要从天启五年九月开始。在这个月内,辽东发生一场较大规模的战事:柳河之战。此次战事的结果是明军大败,直接的结果是导致蓟辽督师孙承宗在当年十月被免,同时被免的还有直接责任人辽东总兵马世龙,此外还有辽东巡抚喻安性也一并受到此事牵连于十一月被罢免。接替孙承宗的是新任辽东经略高第。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明末辽东战场方面,蓟辽督师和辽东经略这两个职位的权责其实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蓟辽督师的荣誉更高些。第一个获得蓟辽督师一职的就是孙承宗,“督师”一名的设置主要是因为孙承宗曾为帝师。但是自孙承宗之后,担任蓟辽督师的就不必非要做过皇帝的师父了,这个名称被引申为一种荣誉和皇帝的器重。孙承宗之后,被任命为蓟辽督师的还有王之臣和袁崇焕。此外,如熊廷弼、王在晋、高第这几位,担任的都是辽东经略。但是在实际上,辽东经略和蓟辽督师名义上都是辖蓟、辽、登、津(实际上蓟镇是属于蓟辽总督管辖),而且基本都授予了尚方宝剑(仅除王在晋),主要负责的都是对后金作战,因此权责上并无本质区别。

    孙承宗守辽四年,其功至伟,“前后修复大城九、堡四十五,练兵十一万,立车营十二、水营五、火营二、前锋后劲营八,造甲胄、器械、弓矢、砲石、渠答、卤楯之具合数百万,拓地四百里,开屯五千顷,岁入十五万。后叙宁远功,廕子锦衣世千户。”(《明史孙承宗传》)在这些功绩中,最重要的就是“拓地四百里”,即把熊廷弼丢掉的明朝山海关外土地又恢复到了锦州。因此,孙承宗其实才是构筑明末宁锦防线的第一人。但是高第上任后,由于害怕失败,就决然中止了孙承宗恢复辽土的计划,一力放弃关外土地,希望把全军龟缩到山海关内。《明史袁崇焕传》记载:十月,承宗罢,高第来代,谓关外必不可守,令尽撤锦、右诸城守具,移其将士于关内。督屯通判金启倧上书崇焕曰:“锦、右、大凌三城皆前锋要地。倘收兵退,既安之民庶复播迁,已得之封疆再沦没,关内外堪几次退守耶!”崇焕亦力争不可,言:“兵法有进无退。三城已复,安可轻撤?锦、右动摇,则宁、前震惊,关门亦失保障。今但择良将守之,必无他虑。”第意坚,且欲并撤宁、前二城。崇焕曰:“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第无以难,乃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尽驱屯兵入关,委弃米粟十余万,而死亡载途,哭声震野,民怨而军益不振。

    就在这一段里,****大佬大做文章,明明是“第无以难,乃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尽驱屯兵入关,委弃米粟十余万,而死亡载途,哭声震野,民怨而军益不振。”经过他几条史料的剪切拼凑互相否定,最后把失粮的责任都推到了袁崇焕头上。

    首先,高第尽撤关外之地的原因是什么?****大佬的说法是“高第十月到任之时蒙古和后金因灾荒而已经处于战争状态,在高第看来无论其战争结果如何,后金都极有可能将灾荒和战争的损失转嫁给明朝,所以到任后马上开始议‘撤锦、右’之事宜”,“孙承宗下台以后,高第接任,面对当时的形势,针对后金有抢犯明朝粮食的企图,高第在获得准确情报的情况下决心‘坚壁清野’,这个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决不是什么慌忙逃跑,而是在据实研判以后形成的果断决策。”

    我们先来看第一条,高第十月到任的时候,蒙古和后金真的已经处于战争状态了吗?请阅读此文的朋友记住,凡是****大佬没有给出史书证据的细节,十有八九是有疑问的;即使是给出了史书证据的,也是三分篡改、三分截取、三分曲解,真正靠得住的不过一成而已。《清太祖实录》,“十一月初五日,奥巴哄台吉遣五使告急曰:”灵丹汗举兵来侵,其势已见。‘帝遂调各处军士,于初十日率诸王臣领大兵往助之。至开原镇北关,阅兵马,因先射猎之故,马甚贏,乃选精骑五千,命三王、四王、阿布泰、迹儿哈朗,阿吉格,芍托、查哈量众台吉等,领兵往助,帝率大军而回。三王等兵至孥安塔处,其灵丹汗围奥巴城已数日,攻之不下,闻满洲援兵至,急夜遁,遗驼马无算,围遂解,诸王乃还。“OK,蒙古和后金开战是十一月的事,高第十月的时候难道能够未卜先知?

    再看第二条,高第得知后金有抢犯明朝粮食的企图是什么时候呢?天启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初六日,辽东经略高第奏报:“奴贼希觊右屯粮食,约于正月十五前后渡河。”(《熹宗实录》)这条记载****大佬同样也引用了。但是他通过混淆叙述顺序,使得粗心的读者往往会忽视这里面时间顺序上的绝大破绽。六年正月高第才正式上报后金有要来抢粮食的企图,前一年十月的时候****大佬居然就能胡说“面对当时的形势,针对后金有抢犯明朝粮食的企图,高第在获得准确情报的情况下决心‘坚壁清野’”,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大佬的结论是,高第的撤退是“在据实研判以后形成的果断决策”,据的什么“实”?在天启五年十月的时候,据天启六年正月的“实”!如果事实真的是如此的话,****大佬称之为果断决策实在是太辱没高第的能力了,完全应该称之为神来之笔才对。

    那么,十月的时候,导致高第下决心关外全面弃防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周文郁的《边事小纪》是这么说的,“公行后,中枢高公第以柳河之故,下檄马帅,令撤锦右宁前之兵,弃关外四百里。”此外,王在晋的《三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