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城姬三国-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黄月英的连弩,因为要将数支弩箭,一同压进机匣里,所以必须使用没有“箭羽”的光杆木箭,而且形制比一般的弩箭更短小,辨识度很高,所以黄承彦一眼就认了出来。

    之前哪怕是黄月英也不知道,鄂城中的民间工坊,还有一家的背后老板是黄承彦,因此被他第一时间得到消息。

    “糊涂!你以为用你的那些小聪明,就能够改变大势吗?”黄承彦呵斥道。

    “但是孙策这次是为了向大伯报仇才来的……”黄月英显然也并不是想要帮助江夏、帮助荆州,只是不想她大伯兵败。

    其他人兵败,只要不是当场战死,多半还有活路,但为了复仇而来的孙策,不会给黄祖任何生路。

    “从他截击孙坚……不,应该说从他在乱世中,还要出头做这江夏太守、割据一方开始,就应该有这种觉悟。”黄承彦说着摇了摇头。

    “好了,这是他自己选择的路,你不必多牵扯,随为父回南阳吧。”黄承彦接着说道。

    “不去。”黄月英没什么挣扎,直接拒绝道。

    “你……别任性,这次为父可是从庞德公那里,寻到了一位难得的逸才,定能配得上你。”黄承彦有些自得的说道。

    “再说吧,暂时不想回去。”黄月英满不在乎的说道。

    “为父也不曾逼迫你什么,至少回去瞧瞧,而且……留在江夏,不好。”黄承彦说着,背后两名人高马大的家将,这时也对黄月英露出无奈与讨好的神色,往前靠近了两步。

    而黄月英二话不说,撸起了袖子……

    只见黄月英贴着胳膊,带着的某种金属与木制混合的“护臂”,一阵机括声中,护臂两侧弹出了弩臂,甚至……前面露出了箭尖儿,摆出一副“我只是活动活动手腕”的样子。

    两名家将见状,左顾右盼的退缩了回去。

    “为父从小让你看那些墨家的东西,真是个错误。”黄承彦忿忿的说道。

    “不,是小姨给我看的,我小时候你根本不在家!”黄月英毫不留情的拆穿道。

    “咳咳……好吧,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吧!”黄承彦气急状离开。

    不过在转身的同时,嘴角却流露出笑意,一旁家将这时小声说道:“月英小姐的脾气,和东家您年轻时真像。”

    黄承彦瞥了他一眼,没搭理这刚刚怂掉的家将。

    ……

    另一方面,江夏水军大败的消息传出之后,刘表第一时间想到的,果然并不是援助,而是……派蔡瑁和文聘,接管了西陵!

    西陵是江夏北部的大县,位于长江以北,如果说沔口、夏口这汉水长江交汇之处,是江夏的东西屏障的话,那么西陵就是江夏的南北之分。

    历史上陆逊、陆抗父子,都曾在此镇守,防备已经坐拥南郡、南阳的曹魏。

    此时刘表先一步派蔡瑁、文聘前来,目的再明显不过——只要守住西陵,则即便江夏的长江天险不在,南部被占据,也可以扼制大将军府向北的攻势,保住南郡。

    其实也正如黄祖所料……

    对于南郡世家的代表,刘表一直与其都只是心照不宣的“合作”,黄祖也向来是听调不听宣。

    如果黄祖能够和孙策打得有来有回,刘表说不定会在后面添添乱,如果黄祖处于下风,刘表肯定会进行支援,但是……

    一旦黄祖手中的力量被消耗殆尽,那刘表只会放弃他,就像现在……直接收回江夏北部,也并不担心、或者说是不在乎黄祖的不满。

    没了江夏水军,黄祖就只是一个没有利用价值的“前任”而已。

    蔡瑁是刘表的小舅子,也就是蔡讽之子、蔡霜之弟,此时蔡瑁也还不到三十岁,哪怕武力一般,相貌也并不显得油腻。

    文聘则是荆州军中的少壮派,与蔡氏关系很近,而且本身也很有才能,在五年前、鎏金战甲还没有现在这么常见的时候,就已经达到鎏金。

    如今蔡霜已经为刘表生育幼子,名琮,虽然才刚刚六岁,但是谁都知道,只要蔡霜还活着,她就将是南郡士族与刘表之间重要的团结纽带,而南郡士族也会全力支持刘琮。

    内有蔡霜,外有南郡士族,刘琮哪怕才六岁,也依旧令他哥哥刘琦,很有危机感!

    毕竟刘琦的母亲早亡,而蔡霜是续弦给刘表,名分自然是正妻、刘琮也是嫡子。

    期间旁人不知,但白图看到荆州的基本情况时,却知道关于刘琮这一节,显然城姬世界的情况,更接近于“演义”。

    因为在历史上,刘琮并不是蔡夫人的儿子,而是因为娶了蔡夫人的侄女,所以才和蔡夫人以及南郡士族亲近,并获得他们的支持,年纪比演义中要大得多,并非稚子。

    黄祖得知西陵一带,已经被蔡瑁进驻的时候,心中同样忿忿——蔡氏无疑是南郡士族中,最靠近刘表的一支……

    而且因为黄承彦的关系,蔡氏和黄氏的关系疏远了不少,尤其是蔡瑁……一直认为他大姐的早逝,是因为黄俊外出的关系,将此归咎为黄祖、黄俊兄弟不和。

    不过蔡瑁也还是讲些士族间的“规矩”,接收了西陵之后,主动向鄂城传信,告知黄祖说他们会照顾好南郡的黄氏一族,还告诉黄祖,他可以保举黄射在南郡太守府做个主簿。

    没提黄祖本人,显然不仅是刘表,连南郡士族也已经放弃他,黄祖看过信之后,差点气晕了过去,但之后还是将黄射叫了过来。

    另一方面,站住了沔口之后,孙策又攻占了对岸的夏口,接着一艘艘货船,载着“白公炮”来到了江夏……


………………………………

第二百二十四章 破城

    鄂城,地理上也就是后世的“武昌”,此时与夏口、也就是后世的“汉口”一样,还沿用着它的本名。

    鄂城的城墙,远不如后世,夏口也还只是小港口,武汉三镇是经历了东吴定都、东晋迁入汝南人口、南朝宋大建夏口、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南宋岳飞镇守……一系列加强之后,才成为三镇重地。

    现在鄂城连东吴定都的一波加强都还没有进行,虽然是江夏治所,但也只是比普通县城要强,但在州城里来看……中等偏下。

    江夏对东的最重要屏障,还是之前的沔口……

    沔口一失,则鄂城无险可守,除了城楼处之外,城墙宽不过五六步,而且工口城的利器,可以直接走水路运到沔口,不出十里陆路,便能到鄂城墙根下面!

    “爹!这种时候,我怎么能回南郡呢?我……”黄射听到黄祖的安排之后,激动的反驳道。

    “住口!悔不该放过那祢衡,瞧瞧你现在……还学会了顶嘴?”黄祖怒道。

    “来人,下了他的兵符!押送到西陵!”黄祖直接下令道。

    黄祖强行送走了黄射没一天功夫,便收到了孙策率军前来的消息。

    孙策、周瑜也不准备走城门,直接运送六十架白公炮,来到了鄂城西南。

    鄂城的地理位置极佳,襟带江、沔,依阻湖山,左控庐淝,右连樊汉,不仅东临幕阜山余脉,而且临近沔水……也就是汉水下游,容易挖掘护城河。

    然而现在的鄂城,还不是那个“江东镇戍之中”,很容易就绕开山路与断断续续的半天然护城河,来到了城下……

    面对仅仅五丈高、五六步宽的城墙,周瑜选了个方位,也不走城门,选了个容易采石为弹、又避开了城楼的位置,直接扎下营寨,营盘前拉开白公炮的架势,一副要破墙强攻的样子。

    黄祖也没有想到,孙策和周瑜连城门的都不想走,城门之上就是城楼,城楼地段的城墙能宽一些,更容易防守。

    不过一般攻城时,都是围绕着“登墙”和“破门”进行,一般都是双管齐下,有一面能成,则攻击一方都能看到希望。

    尤其是“破门”,毕竟登墙即使成功,也只是令攻守的伤亡比例拉近一些,十次登墙成功,也未必能最终站稳一次。

    而破门的话,只要没来得及堵住,就是一条长期存在的通道!

    但是孙策和周瑜一来,对城门看也不看,也没有就地建造井阑、云梯的意思,反而开山取石……

    这也是白图所推崇的攻城方式——避免登楼,以免对敌我造成太大的损伤,我们要直接拆墙!

    白公炮作为冷兵器配重投石车,比历史上宋元交战时的初级火炮要更强得多,宋元时候,双方也都有火炮投入使用,只是效果不佳,最终还是作为冷兵器的“回回炮”起到了一锤定音的效果。

    然而因此而忽视火器的发展,显然并不明智,“未来”已经证明,回回炮虽然各方各面,都胜过筚路蓝缕的初级火炮,但是……回回炮基本已经是冷兵器投石车的极限,而火炮的发展才刚刚开始。

    自英法战争中,法国以身试炮之后,火炮在工业文明的推动下,日益发展。

    明王朝与后金的交战中,大型战役必有火炮到场,无论是“进口”的佛朗机炮,还是自产的威武大将军炮,在明金交战后期从未缺席,后金扭转颓势,也是从俘虏刘汉等一批匠人、扶持火炮铸造,以及孔有德投降后,火炮拥有量已经逐渐反超明王朝开始……

    可惜承平之后的清王朝,虽然也依仗红衣大炮平乱、抗击沙俄,但是……相比于西方,逐渐在火器上适应了“弱鸡互啄”,发展懈怠、甚至主动压制,最终以屈辱的方式开启了华夏民族的近代史。

    而现在因为白图极力推崇“破墙”的攻城模式,无论是带兵的将军们在战术上,还是工口城在技术方面,都在极力向白图所推崇的方向发展……

    高炉炼铁已经有模有样,反射炉炼铜还在试验中,灌钢法上个月在小范围内应用!

    虽然折射到战争应用上,还需要积累,而且初期火炮还不如回回炮,在已经有“白公炮”的情况下,火炮要具有实战意义,需要更久的时间,但是……白图已经能够展望慈悲破墙炮的出现。

    至于眼下的鄂城……

    哪怕城姬世界的城墙,因为战甲的存在,而高大、坚固许多,还有民心防御加成,不过似是如今的鄂城这种规模,使用白公炮完全能慢慢“敲开”!

    扎下营盘的当天傍晚,采集够了石弹的孙策,就先对着前方的城墙,集中轰射了一阵儿。

    一块块巨大的石弹,轰砸在城墙上,虽有淡金色的民心屏障,卸去了不少力道,但却依旧令上面的守军,感觉到了脚下的些许“震动”。

    而且不知道是不是错觉,仅仅是第一轮,持续了一刻钟的狂轰乱砸,似乎……在结束时,城墙的震颤就比最初要明显了一些!

    孙策倒是也没有进攻的意思,砸完就将白公炮推回来,安排守夜,全军休息……

    第二天一早,继续采集石料——这也是投石车比火炮的弱势,石弹需要有重量才有威力,运输及其不便,很依赖原地采集石弹材料。

    相比之下,火炮最初的实心弹也好、散弹也好,虽然成本更高,但是……至少运输拳头大的实心铁弹,比运输石弹要容易得多。

    中午、傍晚又各挨了一顿炮轰之后,黄祖终于按奈不住,夜半子时,派兵从南门、西门同时出击,想要夜袭夹击西南方向扎寨的孙策军!

    然而周瑜早就料到,这种情况下,鄂城守将肯定会寻求夜袭退敌,而且以黄祖的性情,也忍不了几日,故而早就安排好了一批批斥候……

    眼看偷袭变成了明战,但黄祖依旧想要倚靠士兵的体力优势,来强行进攻——他心里也明白,今晚是最后的机会,之后孙策更加不会放松警惕!

    至少现在,鄂城守军白天已经休息过,而孙策和周瑜的军队,大多是刚刚被打断了休息,仓促进入交战状态。

    而且……至少夜袭的话,是以正面冲阵为主,双方都不可能黑灯瞎火的摆出军阵,哪怕提前一些做准备,也无法通知全军,更容易炸营。

    然而,黄祖显然还是小看了双方从将领到士兵的巨大差距,同样是夜战、同样是无法得到实时指挥,只能由都伯以下的基层军官,来各自为战,而且对方明显休息不充分……但依旧是孙策军大获全胜!

    黄祖的偷袭,根本不足以令孙策军炸营,尤其是受到“英姿”影响的一部分士兵,生生将防御夜袭,打出了冲锋陷阵的效果。

    黄祖的先锋陈就、邓龙双双被孙策斩杀,接着一路追赶黄祖回到鄂城西门,才被城楼上策应的守军用弓箭逼退!

    虽然黄祖保住性命,但鄂城不仅损兵折将,而且士气进一步下降……

    从沔口两场大败开始,江夏兵的士气就一直处于低谷,“幸好”黄祖一向很有处理兵败的经验,所以才勉强安抚。

    不过这次夜袭之后,黄祖也已经无力再组织一次进攻——整体士气已经决定,现在鄂城的守军,恐怕出城就会溃阵。

    能够做的,似乎只有每天懒洋洋的,在孙策将白公炮推到射程内的时候,射出些绵软无力、杂乱无章的箭矢,不过……六十架白公炮,四天之后依旧有还有五十一架!

    其中大多是自身问题……使用过多之后,细节零件损坏,虽然拆了拼到一起还能用,但依旧减员了三架——臂轴太容易损坏,以后应该带些多余的备用……周瑜记了下来。

    不能冲阵到近前的话,只靠箭矢,根本无法有效破坏这些大家伙。

    黄月英虽然没有再出现,但却通过黄家的家将,送了一款守城投石车的设计图给黄祖。

    只是……以鄂城现在的情况,已经来不及建造,想要出城取材都很艰难。

    或许也正是因为明白,已经无法制止大伯的兵败,所以黄月英才不想见到她大伯……

    正如黄承彦所说,黄祖既然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就必须自己买单!

    第四日,鄂城城墙,溃一角……

    孙策身先士卒,开着“英姿”冲了上去。

    虽然最下面只有三人宽,但城内已经来不及堵上溃塌的城墙缝隙,甚至……因为城墙溃塌后,士气几近崩溃的原因,城墙上的守军,射出的箭矢都显得有些稀疏。

    相反孙策一方,麾下不少战将、尤其是现在带着冲锋的这些,大多是吴郡的子弟兵,很多都是曾为孙坚效力。

    一方面是为故主报仇、另一方面,还有孙策的“英姿”的鼓舞,越发的气势如虹!

    孙策一马(甲)当先的奔着缝隙杀了过去,虽有守军溢出防守,但却难有孙策一合之敌,五步之内,守军几无能近身者,生生将战线压回了城墙缝隙。

    身后一绿甲小将,这时也奋起精神,趁着孙策几乎以一人之力,压制了缝隙守军的时候,一跃、一钻的第一个杀入城内!

    可以看到这小将,五官十分年轻,约摸比在曲阿第一次上战场时的丁奉,更加稚嫩几分,不过却已经是鎏金战甲。

    见到有人杀了进来,城内集中到缝隙这里的守军,顿时乱作一团,正推过来、想要堵塞的重物也没人再去管。

    “哈哈哈,公绩,干得漂亮!”孙策大笑着,夸耀了这小将一句,同时战意涌动,周围“刷刷刷”冲出二十八骑的身影,彻底破开了城墙缺口处的防御。

    城内,涌入的江东军越来越多,黄祖见到这一幕后,无视了身旁副将的建议,默默的转身回府……


………………………………

第二百二十五章 定江夏

    鄂城只用了四天,就城头变幻大王旗。

    城陷之日,黄祖自焚于太守府——不是他刚烈到要殉城,而是明白以他和孙氏的关系,只有他死,此事才算了结。

    否则今后南郡黄氏的日子,肯定也要不好过……

    正是黄祖并不看好刘表能守住南郡,所以才今天才必须死在城中。

    太守府的火光出现之后,鄂城的守军,更加迅速的投降,很快孙策彻底占据了瓮城,开始收蓄俘虏,同时进入城内,直接冲进大火之中,带出了黄祖还没烧焦的人头!

    ……

    “公瑾,之后就交给你了,我一个半月后回来。”孙策带着一方盒子,对周瑜说道。

    “你放心去,也替我为伯父上一炷香。”周瑜说道。

    沔口、鄂城被攻陷之后,北到西陵、西到云梦泽水系,南到长沙郡汨罗江北岸的罗县,也就是整个江夏南部、长沙北部的荆州东大门,已经不会有什么有力抵抗。

    如今云梦泽水系还很丰泽,不似日后已经消退大半,还是那个周长千里的湖泊群,三国重要的古战场赤壁,也正是在云梦泽水系中,从江夏直接向西的话,只能以水军为主。

    而向北的话,则是要突破西陵,都是真正的硬仗。

    至于向南……

    荆南四郡,和江东南部差不多,县城稀疏、山民密集,尤其是最南部的武陵郡、零陵郡,都是蛮族横行之地。

    故而在历史上,东汉末年到三国初期,荆南的归属权一直都很随意。

    三国时期,江夏一直是东吴的桥头堡,最精华的南郡、南阳,始终在北方的控制中。

    至于荆南四郡……刘表对南四郡“传檄而定”,刘表死后南阳、南郡降曹,刘备和刘琦也轻易获得南四郡归附,等江东人来了,南四郡又被吕蒙劝降……

    尤其是武陵郡,在荆州西南,也就是挨着益州南部——再确切的说,就是挨着南中,所谓南中蛮、武陵蛮不过是汉人的称呼,实际上这一片的蛮族都是连成片的,并不分什么南中、武陵。

    甚至在吴蜀谈判的时候,都经常忽视武陵郡,只谈其他三郡。

    自来在南四郡动兵,基本都是因为蛮族兴乱、或是荆南本土势力反叛,很少有两家势力为了争夺此地而交战。

    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从刘表到孙权,根本就没有真正掌握南四郡,这种情况甚至直到东晋时期衣冠南渡后,才真正缓解。

    自然周瑜现在也没有向南动兵的意思,荆南的情况,还是等陈宫的“逐虎吞狼”。

    至于北部……除非情况有变,否则周瑜也会等淮河战场取得胜利之后,再两面夹击、避免攻坚所带来的损伤。

    孙策离开这段时间,周瑜只要将沙羡、下雉、州陵三县收复即可,并没有什么难度,甚至……只要一封劝降书信就可以。

    反正之后也要等北路、南路的战况,孙策决定要带着黄祖的首级,回金陵述职——当然,主要是回吴郡祭拜自己的父亲,不过名义上是述职。

    同时动身的,只有凌统——字公绩,也就是之前第一个冲进城内的小将,算是先登之功。

    因为孙策之后要去吴郡祭拜,肯定也要有人留在金陵才行,周瑜此时要坐镇江夏,孙策便带了立功的凌统,刚好也可以为他请功。

    ……

    此时金陵的白图,才刚刚得到“连弩出现”的消息——能够仅用三日,便从江夏传消息回金陵,已经是信号塔建功的结果。

    如今江夏沿江及南部也被大将军府控制,信号塔也将铺设过去,今后肯定会更快!

    “连发七矢……笨重需架设……只能连发、无法停止……射程七十步……”白图看着信件中描述的连弩。

    军情发出的时候,孙策已经缴获了一批实物,不过实物送回金陵的时间,比消息要慢许多,现在白图还只能看到信件中的描述。

    “连弩……难道是‘诸葛连弩’?卧龙已经出山了?”白图有些担忧。

    毕竟说起三国时期的连弩,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诸葛连弩”。

    具体诸葛连弩是什么原理,白图也并不知道,因为并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后世对于诸葛连弩的仿制,也是千奇百怪。

    有的能够像江夏遇到的这种,一次扣动扳机之后,连续射出多支箭,也有的每次扣动扳机后射出一支箭,也有的需要多次上弦、只是不需要每次都装弹,甚至还有的是一次性发射并列的十支箭……

    仅用手工木铁机括仿制的结果,是威力并不理想,尤其是每次扣动扳机、都能够射出一支箭,换弹匣一次可以上多支箭——这种理论上似乎最接近连弩的仿制品,二十米外就只能射纸板!

    二十米,换成汉代的计量标准,也就是十三四步的样子。

    其后魏国马钧,也改进过连弩,制出了单兵连弩,可以手持发射,但是……后期无论蜀国还是魏国,都放弃了连弩,可见这东西还是很大缺陷的。

    只是在城姬世界,白图可不敢放松警惕,连弩之类的冷兵器,本来就在工部的研究范畴内。

    不过只有京口城的特聘大匠师们,在这方面进行着研究,庞统只负责“检验”。

    毕竟以庞统的能力,还有很多只有他才能做的事情,白图不准备让他再分心“机关学”。

    这些也不会是无用功,哪怕在进入火器时代之后,枪支的机括也少不了这些作为基础!

    而且要知道,枪支成为战场统治者的时间,其实比火炮要晚得多,17世纪时火炮就已经成为战场要素,比任何投石车、重弩更具优势,而枪支的性能,彻底超越冷兵器,则已经是19世纪的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