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周鼎记-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一次全体大会上,他当着近三百人宣布了这一决定,同时还宣布从今往后,无论麾下有多少人,只有这三百人可以称呼自己为“教官。”

    一边的尉迟循毓和御医沈南璆瞠目结舌,安和这种收买人心的法子踏雪无痕,惠而不费,还能激起这群人的荣誉感,这三百人以后便是嫡系中的嫡系,两人齐齐将安和奉为偶像。

    五十个够资格的全报名了,安和将两个队长踢回去,然后把报名的四十八人统统撵到一处山里,给他们一个时辰时间藏匿,并告诉他们,半时辰不被发现就可以进斥候队。

    一个时辰后,安和告诉斥候们自即日起将施行不定额淘汰制,这次找不到人的将全部被淘汰,之后便把他们撒进山里……

    六十比四十八,最好的情况下,五个队员中也会被淘汰一个。

    斥候队员们打了鸡血一般,恨不得掘地三尺,把所有萝卜都找出来,现在他们一律称菜鸟为萝卜。

    专业和业余的差距很快体现出来,只见斥候队员们从从容容从山下上去,用一根木棍在树顶上一捅,便会有一个萝卜惨叫着掉下来。

    在灌木丛中一搅,又一个萝卜‘哎呀’一声蹦出来。往个山洞里扔进几个蜂窝,便坏笑着跑到一边躲起来。

    不一会好几个萝卜惨叫着从洞里窜出来,扑通扑通跳下边上的小溪。

    一个个萝卜被拔了出来。鸡飞狗跳的半个时辰过去后还有八个没找到。

    这意味着二十个斥候将被淘汰,八个水灵灵的新萝卜将补充进来。这八个萝卜各有高招,其中一个叫杨凡的瘦小子最为机灵,他在山脚小路旁挖个坑,再盖上一块木板,撒上浮土,最后掀开条缝钻进去。

    玩过捉迷藏的人都知道,找的那个人总会下意识走两步再开始找,他就利用这个惯性思维藏在起点,结果六十个斥候全数通过都没现他。杨凡也被安和评为这次的第一名。

    最惨烈的是一位叫石头的,这位仁兄当时也躲在山洞中,但是蜂子扑来时,他把自己蜷在墙角,硬是咬牙没有叫出声来,也没有冲出去。

    测试结束后,安和大声呼唤八位获胜者下山,便少了一位。等到大家寻到山洞,找到石头时,他被叮的面目全非,浑身浮肿,已经晕厥过去。

    抬下山时,这位顽强的仁兄醒了,勉强睁开肿成一条线的眼睛,可怜兮兮的望着教官。

    安和又想笑又心疼,对他点点头,让人赶紧医治,石头兄才放心的又晕过去。

    看着被淘汰的和没入选的无精打采的样子,安和暗叹一声,及时宣布,所有没入选的队员都可以参加下次选拔,结果士气更加高涨,落选的憋了股劲要在下次一雪前耻,入选的也拼命训练,怕下次落选。

    当月亮升起,火头军们在篝火上架起烤架,把斥候队打来的山羚、黄羊之类的野味扒皮洗净挂上,一遍遍刷着作料。肉色渐渐金黄,油脂渗出,劈劈啪啪的滴在火上,把火苗撩拨的一窜一窜,也把围坐成圈的侍卫们的口水撩的咕噜咕噜。

    当安和变戏法似的拿出两坛美酒,气氛顿时达到顶峰。安和递给尉迟循寂一坛,自己抱起一坛,挥手拍开泥封,尉迟循寂也有样学样,队员们似乎都闻到那酒的醇香,有瘾大的使劲耸鼻子,满脸的陶醉。

    这些人自离开上京便风餐露宿,自带的酒早已喝光,恐怕都有一个月没闻到酒味了。

    尉迟循寂把酒坛双手举过头顶,大喝道:美酒穿肠过,男儿建功时,大家同醉!”

    说完仰头痛饮一口,他什么时候都不忘卖弄文采,时刻提醒大家:

    我不但是侍卫,我还是个文人。

    饮罢,尉迟循寂大叫道:

    “痛快!”

    便把酒坛传给左手第一个,那队员一脸激动地结果酒坛,也痛饮一口,高叫道:

    “痛快。”

    混坐在一起的队员原本见到打得不可开交的对手有些别扭,但随着酒坛在一双双手中传递,才猛地想起大家本是并肩作战的袍泽,是可以生死相依的兄弟,于是不好意思的相视一笑,把那点小别扭就着酒喝下去。

    这一切都被安和看在眼里,他微微相视一笑,心想,这就达到了他要的目的了,团结就是力量,于是抽出刀,分麾下炙。

    每周六训练,有一天是战术理论培训学习,尉迟循毓是个大老粗,让他训兵可以,但军事理论、战略、战术方面就不行了,主讲人当然是教官安和。

    当安和用自制的“粉笔”在一板木板上写下:“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十六个字时,让侍卫们惊奇的是们的教官连军事理论也别出心裁,与从众不同。

    “安和仿佛看出了大伙心中的疑惑,微笑着对侍卫们说:

    这是我们今后在战场上,特别是敌众我寡时要遵守的“十六字”方针,我称它为游击战术。

    这十六字的意思就是敌人进攻的时候我方退守;敌人退军时,我方要追击;敌人驻扎在某地按兵不动时,我军要对其扰乱;当敌人疲劳的时候,我军要乘胜追击。

    战场上的形式瞬息万变,所以我们的战术也要随着战况的改变而改变,一成不变的打法,只能是死路一条!”

    侍卫们对这种无赖式打法很感兴趣,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安和就给他们讲了一支红军在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如何利用这种战术,在力量远大于他的白军的四次围剿中取得胜利的。

    虽然会侍卫谁也没有听说过这样的战例,但他们还是听得津津有味,讲到精彩处,侍卫们热血沸腾,大声叫好。

    侍卫们发现,教官讲故事的水平也是一流的,这么精采的故事也能编的出。

    最后安和总结说:

    “这种战术适合在战场上,在宫中护卫时,谁要是按本教官教的战术去做,老子揭了你的皮!”|

    众侍卫哈哈大笑。

    安和心想:要是在保护皇上与嫔妃时采用敌进我退的打法,事后,不被皇上五马分尸才怪。(未完待续。)
………………………………

第一五三章 新式武器 求收藏与推荐

    马术,是安和的弱项,安和是个谦虚的人,虽然在马球比赛前他练了很长时间,他也自认为在这方面,技不如人,更不敢在众侍卫面前卖弄,于是安和将三队合兵一处,由尉迟循毓带队驯练马术。

    自己请示皇上后,从将作监请来四人,一头扎进了营账内,有时一天也不见他出来,侍卫们都很纳闷他们的教官在做什么。

    其实安和是在改良武器。

    他将诸葛连驽的草图又画了一副,交给将作监的工匠们按图制造三百副,这些将作监的匠人们是专门研究制作冷兵器的,安和相信他的技术不会比谭木匠的差,一定会按要求把连弩造出来。

    在唐朝初年,火药还基本上没有用于军事,多数是用来制作烟花爆竹,薛枫根据宋朝军队使用的一种原始火器制作方法,取一段巴掌长的竹筒,一头削成尖头,一头系上一根细长的铁棒。

    然后,装入火药和铁砂,夯实,接入引线引出竹筒外部,再用黄泥将两头封死。然后,将竹筒尖头朝上捆绑在一支箭上,高举箭支,点燃后面的引信,火药燃烧产生气体,借助气体后喷的反作用力,箭飞向前方。

    经过反复试验,这种火器被研制成功,能射数十丈,到达目标后,火箭爆炸,铁砂飞散伤敌,威力极大。安和给这个杀人的武器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天女散花”。

    他研制的第二个神秘武器叫石雷。

    地雷在中国约有500多年的历史,明代兵器制造家首次发明创制了地雷,并大量用于战争。

    明代兵书《武备志》中记载了10多种地雷的形制及特性,并绘有地雷的构造图。

    地雷多是用石、陶、铁制成的,将它埋入地下,使用踏发、绊发、拉发、点发等发火装置,杀伤敌人。但在唐朝,这绝对是一个空白。

    上面记裁地雷制造的方法,安和一样也没见过,唐朝的冶炼技术又不是很发达,打死他也不敢用金属来制造地雷。

    不过安和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叫《地雷战》,游击队员用石头制造地雷,方法简便实用。

    终南山上遍地是石头,安和凭记忆与工匠们试着把石头打制成圆形或方形,中间凿深孔,内装火药,然后杵实,留有小空隙插入细竹筒或苇管,里面牵出引信敢用铁来做地雷,然后用纸浆泥密封药口,埋在敌人必经之处,当敌人将近时,点燃引信,引爆地雷。

    为了增强威力,他同样在地雷中的炸药内混合了铁砂。薛枫把这种地雷取名为“轰天雷”。

    请示皇上后,安和终南山的一片空地上,搭建房屋数间,招收一大批劳工,在将作监工匠的指导下,日夜赶制以上三种武器。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安和与尉迟循毓就把这批侍卫训得军容严整、士气高昂,像一把出鞘的剑,锋芒毕露。

    终南山的一片开阔地上,李治、王皇后、武媚、大将军李世绩、江夏王李道宗、长孙无忌、张行成等人兴致勃勃地骑在马上观看铁血营的实兵演习。

    主意是武媚提出来的,她一是想看看安和兵练的怎么样,二是好长时间没有见安和了,心中总有一种想看看安和的愿望。

    其实安和并不想在练兵这事上大肆宣扬,他知道自古以来帝王们对带兵之人都颇为忌惮,“兔死狗烹,鸟尽弓蔵”的事历史上太多了,就连一代贤主李世民对初唐的战神李靖也是小心提防,恩威并施,好在李靖深知韬光养晦的重要性,晚年以石封门,足不出户,谢绝一切来访,终得善终。

    自己年纪轻轻就被任命为四品的百骑军中郎将,如何再握有兵权,难免遭朝中大臣的忌恨。

    可皇上的旨意,安和尽管一百个不情愿,可还得照做。

    此时的安和一身银色明光铠,腰挎李小九御赐的龙渊宝剑,骑着一身黑缎子一样的突厥马大宝,威风凛凛,气宇轩昂。

    武媚眼前一亮,目光久久停在了安和的身上,不忍离去。

    二百九十五名铁血营侍卫分成三队,一字排开,个个精神饱满,盔甲鲜明。

    安和威严地扫了一眼场上的侍卫,大声问道:

    “侍卫们,咱们训练的的是什么”

    “誓死效忠皇上,保护皇宫安全,立志血战沙场,扬我大唐国威!”

    近三百名士兵异口同声,声振林越。

    长孙无忌小声对身旁的李世绩说:

    “这小子,可真会拍皇上的马屁!”

    李世绩微微一笑,不屑地说:

    “绣花枕头而已,中看不中用。”

    李世绩根本就不相信一个十几岁的毛头小子会练出什么像样的兵来。

    而一旁的李小九与武媚心中大乐。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哪怕是此人皇上。

    安和向同样一身盔甲的尉迟循毓略点点头,尉迟循毓一磕马蹬,跨下马往前走了几步,手中的红旗一举,黄玉虎带领一队骑兵纵马在布满障碍、陷阱的场地内,闪电般地来回驰骋,马蹄声震耳欲聋,场地内掀起冲天的狼烟,骑兵们虽然速度奇快但阵型却有条不紊、丝毫不乱。

    在场地的一侧一溜摆着一百多个鸡蛋大的石头,石头太小,不仔细看几乎看不到。

    骑兵们快马如飞,经过石头旁时,马背上的侍卫倏忽不见,细看,人贴马腹,人马合一,再一转眼,人已在马背,一百多人逐一经过,待所有骑兵重新站成一条笔直的直线时,每个人的手中都举着一枚鸡蛋大的小石头。

    围观的人顿时发出雷鸣般的叫好声。

    骑在马上的尉迟循毓面露得色,因为这些骑兵都是他训出来的。

    红旗再次举起,三队侍卫排着整齐的步伐来到一排箭靶前,每人手中拿着一个装有盒子的弓弩。对准了前面的箭靶。

    安和一声令下:

    “放!”

    “崩”的一声大响后,“刷”地一声,数不清的弩箭组成的暗影从侍卫们的面前升起,飞蝗一般飞向了前面的箭靶。

    瞬间的功夫,第一排侍卫已将箭盒内的十支弩箭全部射光。

    第一排侍卫射完以后,迅速蹲下,第二排侍卫如法炮制,还是“崩”的一声,刷地射出,然后迅速蹲下,接着是第三排。

    等每三排的侍卫将箭盒内的箭射完后,第一排的侍卫已将另外十只箭装好了,站起身来,又射一轮,三轮过后,前面的箭靶已变成了刺猬。

    从举弩到射弩的那一刻,侍卫们的动作竟然出奇的一致。

    无论安和还是侍卫们都有一种成就感,因为为了这个和谐,他们足足练了十多天。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左仆射李世绩看过此景,暗自心惊,他大半辈子在战场上渡过,知道战场最讲究的就是兵贵神速,有时几秒钟的时间都可以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

    侍卫们用的这种可以连发的弓箭,在战场上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准备时间,一排射完,再换别一排的射法,可以给敌人持续不断的打击,若将此战术与弓弩用于战场之上,威力定然十分惊人,刚开始他还以为一个半大小子训兵,不过是徒费时,费力罢了。可看了刚才的演练,李世绩心想:

    别说,这小子还真有点门道。

    看完两项演练,李小九与武媚交换了一下眼神。

    李小九微微笑着点点头:

    “嗯,还不错,看样子安和没少下功夫!”

    黑瘦的李道宗,手抚胡须,微迷着有点近视的眼睛,哈哈大笑道:

    “某征战沙场数十年,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可以连发十箭的弩,这玩意要是用在战场上,可是一个罕见的杀人利器啊!”

    一旁的长孙无忌深以为然,他虽然对安和没有什么好感,但不得不赞成李道宗的看法。

    李道宗骑在马上对着安和大声喊道:

    “好小子,不错!不错!”

    安和心想:

    好戏还在后头下面,你就继续看吧。(未完待续。)
………………………………

第一五四章 煤球炉子

    尉迟循毓手中的红旗又一举,尉迟御寂带领他的斥侯队,纵马来场地中央,翻身下马,在用随身携带的小铁锹在地上挖出木盆大的坑,然后,往里面放入一个个石头做的人头大的东西,一条一丈多长像绳子一样的引线与这东西连在一起,待侍卫们将东西埋好后,安和骑马跑到李小九的面前说:

    “还请皇上与诸位大臣再后退五十丈,这玩意威力巨大,我怕惊扰到诸位。”

    李小九与诸臣催马又后退五十丈,安和还是不放心,又让一排侍卫分执盾牌站在李小九与大臣们的前面。

    大家心中都在猜疑,这安和又玩什么花招,离这么远,就是弓箭也射不到了,还用得着如此小心吗?

    安和嘿嘿一笑,手中红旗挥动,十几个侍卫打着火折子,将引线点燃,然后骑上马,迅速跑出几十丈远。

    空气中顿时传出一阵刺鼻地火药燃烧的味道。

    轰!轰!轰!

    十几声巨响,埋下的地雷接二连三地爆炸,漫天的黑色铁砂飞舞着,场上飞沙走石,大地为之颤抖,一股黑烟冲天而起,久久不散,待烟雾散尽,众人才发现,原地被炸出一丈深的大坑。

    李小九、李世绩和李道宗瞠目结舌,武媚吓得花容失色,几欲坠马。

    还没等这几个人反应过来,安和又一挥旗,史也那的护卫队纵马上前,从背后抽出火箭,整齐划一地点燃引信,顿时,骑兵们手中的火箭发出“嗖嗖”的响声,尾部带着火花,电闪一般射向远方的一堆草堆,伴随着声声爆炸声,火焰与尘土冲天而起。

    ……

    如果刚才看到诸葛连弩他们只是有点惊奇的话,现在看到天女散花与轰天雷,在场的所有人都只能用震惊来形容了。

    久经沙场的老将李世绩长叹一声:

    “这小子真是天纵奇才啊!不可思议,世绩行军数十年,如此厉害的武器还是第一次见到,今天算是开了眼界了!”

    李小九兴奋地对武媚说:

    “有这两样武器,还担心什么边境不稳,外族来侵,从此以后,朕就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此次练兵,李小九大为满意,又拔了一大笔的经费,让安和大量生产诸葛连驽、火箭、石雷。

    演练结束后,休息十天,这帮子爷们一个多月吃住在山上,早就憋得不行了,安和一宣布这个命令,不到半个时辰,侍卫们就走得一干二净。

    因为山上还有新式武器生产基地,必须严密保护起来,安和安排十几个卫士留守山上,自己和尉迟循毓也各自己回家了。

    晴云、金凤、婉月发现一个月不着家的男主人回来了,俱是满心欢喜,超级厨师金凤做了一桌子的菜,把安和的胃都快吃爆了,再听听婉月弹的琵琶,安和心想:

    这日子过得比山上好太多了!

    唯一遗憾的是已快进入冬季,天气有点冷,加上安和的房间又比较大,好长时间没住人,一进屋,就像进了冰窖似的。

    要是能有空调就好了!

    安和也为自己的想法感到好笑,这可是在唐代,空调这玩意就是在现代也属于高科技,别说制空调了,安和在后世连空调遥控器上的功能也没学全。

    不过这时间已有煤了。

    我国在西汉时期开采和使用煤了,煤的颜色黝黑,状似石头,因而在古代有石涅、石炭、石墨、乌金、石黑丹等名称,此时,在唐朝,煤的名称叫石炭。

    安和心想:空调老子搞不成,搞个煤球炉和用来取暖总行吧。

    遥想前世岁月,烧蜂窝煤的炉子几乎家家都有,冬天里,家里没钱买空调,安和几乎是围着煤球炉子渡过的。

    他对煤球炉与蜂窝煤可以说再熟悉不过了。

    说干就干,安和先是画了煤球炉子、与煤球机的图形,然后让尉迟循寂找人帮忙做炉胆,做模具。

    两天后,当安和与尉迟循寂到王铁匠家时,王铁匠已经将模具做好了。

    王铁匠是个伤残的老行伍,祖传一门打铁的手艺,远近闻名,但奈何年少时建功立业之心不死,投“锤”从戎,太宗时期,在对高丽作战中,折了一条腿,不能继续留在军中了,就领了一大笔抚恤金,在长安城租的门面,安安心心做起了祖传的买卖,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在长安的打铁界闯出了莫大的名头。

    煤炉壳在现代都是用铁皮桶做成,但在古代,哪里有什么铁皮桶啊?

    安和只好让王铁匠帮忙做两个类似木桶状的炉壳,用一节竹筒做炉门,炉门盖也用一段带节的竹筒。

    至于蜂窝煤,那就是用煤粉、黄泥和水按比例和在一起做成的,具体的比例李治也不清楚,只知道黄泥是用来增加粘性的,燃烧就当然要靠煤粉了,没有黄泥只靠煤粉就做不成球,而黄泥太多了,蜂窝煤又不耐烧。

    安和小时候,用煤球机打过煤球,这点基础知识还有,就又教了王铁匠如何制作蜂窝煤。

    不得不说这王铁匠极具创意,又过两天,当安和与尉迟循寂再到他家时,尉迟循寂一脸惊奇地看着王铁匠变魔术似的搞了个黑饼出来,黑饼也就碗口大,却有碗一样高,每个饼中还有十二个同样大小的孔,表面光滑,黑油油的发亮,凑上去闻了闻,没什么味道,舔了舔,还是没什么味道,

    安和在旁边看的一头黑线,深深的被迟循寂的举动所震惊了。

    这东西也能舔?

    王铁匠也震惊了,他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这东西可以舔,

    可是舔这东西有什么好处了,这模具打造的时候,自家的小孙子还曾尿上过,这位爷应该不会闻到过骚味吧。

    一旁的安和忍不住了,出声调侃道:

    “三哥,你这是做什么呀?这个是模具,可不是人家丽春院的小翠,咋没看清楚就舔上了呢!”

    尉迟循寂也发现此举不妥,尴尬地笑了两声。(未完待续。)
………………………………

第一五五章 请吃火锅

    安和看了看,也只能这样了,在唐代能把煤球机制成这样已经是不错了。王铁匠找到一种叫“城隍土”的灰白色泥土,用这种城隍土在木炉壳中铺底,然后用碎石、沙在炉底上筑个窝,窝口跟炉胆的内径一样大,窝口还横了两根从王铁匠那里要来了细铁,把炉胆叠在窝上与炉壳高度平齐,再用碎石、沙和城隍土把空隙塞满,大唐第一个煤球炉子就完工啦。在王铁匠铺的后宅,堆放着几十个王铁匠试验做成煤球,安和与尉迟循寂吩咐手下的人,将炉子与煤球一块抬到了安和的宅中。

    睛云、金凤,婉月见到这造型奇怪的东西十分好奇,纷纷上前,细细打量,金风还亲自用手摸了摸。

    安和笑着问晴云:

    “晴云姐,家中还有肉吗”

    晴云笑道:“还有好大一块五花肉呢。”

    安和不在家,这三个女人都喜欢吃青菜,听说安和要在家待十多天,晴云才去菜市场买了这么大一块,反正天气已经很冷了,也不容易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