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明末当土豪-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
………………………………
第二十二章 不算最烂
眼看事情在朝好的方向发展,吴为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崇祯元年6月,高迎祥于安塞起兵。
对于高迎祥的起兵,吴为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对自身的安全倒是不太担心,因为根据历史记载,他并没有打下县城,那也就是说他很可能目标只是劫掠大户,也就是那些现在仅有的还囤积有粮食的人。只是与之前的历史不同的是,现在安塞城外多了个两万多人的流民营地!这是一个变数,谁都不敢说,这么多流民集聚在一起,会不会被高迎祥裹挟着来攻打县城!
吴为作为一个新晋地主,自然对高迎祥这种人深恶痛绝,在听到其作乱的消息时与闻讯赶到县衙的众乡绅一起痛骂高迎祥贼子。他对自己如此自然地加入到口诛笔伐高迎祥的队列中感到惊讶,看来还真是屁股决定脑袋啊,自己受了党这么多年教育,这才成为地主阶级没几天就变色了。
本来吴为认为天下穷人是一家,灾民响应高迎祥造反是很自然的事。没想到通过与赵文卓和他爹的交流,他们并不欢迎高迎祥,主要是这些所谓农民起义军的名声并不好。“为什么你们这么怕高迎祥,他不是不杀穷人吗?”吴为有一次好奇地问赵文卓。
“他们就是一伙强盗,他们会先抢走你所有的东西和牲口,然后再抓你当民夫来替他们背他们抢来的东西,你若不干,他们随手就是一刀。”
“。。。。。。”
“他们还糟蹋女人,进村后看见年轻一点的女人就抢,有时自己人还火拼。打败仗时带不走的女人也是一刀。”
“。。。。。。”
“投流贼的都是村里名声最差的懒汉和二流子。”
“。。。。。。”
这是中国农民祖祖辈辈从亲身经历中留下的记忆,所谓农民起义军,本都是些普通的**,为求活而一怒起兵,没有战略目标,没有政治纲领,他们一开始的朴素的念头就是抢大户的粮食,但在这个过程中,人性的恶被百倍千倍地释放出来,于是他们就由悲剧的受害者变成了制造新悲剧的人。他们伤害起比他们弱小的人时并不会因为所谓的阶级属性而心慈手软!均贫富永远都是虚假的口号,“抢钱抢粮抢娘们”才是“起义军”们的心声!无论后世的政治课本如何为他们涂抹打扮,都改变不了老百姓心中他们的本质,与土匪强盗鞑子一起有一个共同的名称,“贼”!
所以吴为到这个时代以后,看到的尽管剥削很重,但在流贼面前佃户基本上都跟东家站在一边,除非那些实在活不下去的。其实这一点想想也很容易理解,水浒中三打祝家庄,祝家庄的庄客不也是农民吗,他们还不是和地主阶级一起对付农民起义军的好汉?难道说就因为对方是农民,我也是农民,好,我们不打了,打地主去,有这种想法的人只能说脑子有问题。
赵文卓家是佃户,是被压迫最重的农民,连他都不同情高迎祥,看来虽然受灾严重,但在这个历史上农民大起义初起的时候,还没有到民心思乱的地步,百姓们还相信官府,对生存还没有完全绝望。看来自己穿越的正是时候,要是再晚点,在农民军席卷全国后,遍地流贼,那事情就不好办了。想到此,吴为不禁暗暗高兴。
防贼急如星火,吴为禀明县令,号召全县大户捐钱捐粮,招募青壮守城,这一次众大户倒是十分踊跃,捐献的钱粮比前次赈灾募集的多出十倍,吴为不禁感叹,地主也不傻啊,晓得有的时候财是省不得的!县城的城墙是土夯的,只有3米多高,看看就没有啥安全感,还不如前世那种上面插满玻璃茬子的高院墙有威慑力。武库里的兵器也粗陋得令人发指,不知道是不是嘉靖年间的东西了,本来这时代的炼钢水平就低,铁器容易生锈,还没做啥保养,刀枪弓箭这些都朽烂不堪,几副铠甲也是快锈透了。看着用这些破烂不堪的武器装备起来的土兵和青壮,吴为有点儿悲哀,靠这真能挡得住高迎祥的大军吗?到时候自己可得放机灵点,见势不妙赶紧溜。令他大掉眼镜的是县令和乡绅们对这组织起来的乌合之众却是得意洋洋,李县令在检阅他们的时候不止一次说他们“队列齐整”,称赞他们为“虎贲之士”。吴为不禁猜测,难道这样的武装在这年头还不算最烂的?
很快,他的猜测就得到了证实,高迎祥的大军到了,号称两万之众。不过,想象中的攻城战没有发生,因为他进军的路线经过吴为新购的田庄,与那里埋伏的一支队伍一碰就垮了下来。
让众人大吃一惊的是,战胜高迎祥两万大军的竟是吴为招募的那一千青壮。
详细情况很快弄清楚了,之前听到流贼来袭的消息时,吴为招募的青壮们也主动要求参加守城,原因很简单,他们本来已经是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因为吴为才活下来的,现在全家的衣食都仰仗吴为,每日的食物供应比一般流民要好得多。眼看手上有了活计,日子有了盼头,这个时候高迎祥打过来,要坏大家衣食,大伙儿就要团结一致跟他干一场!虽然勇气可嘉,但吴为不认为一天军事训练都没经历过的青壮们能打败军队,姑且称农民起义军为军队吧。他安抚了一下大家,让他们赶紧带着他们的家人躲起来,虽然县令不允许流民进城,但往南边跑得远一些还是可以的,等流贼走了再回来,他还发给了他们几天的粮食。
但看现在的情形,显然青壮们没有听自己的话,他们勇敢地挥舞着锄头和铁锹向敌人冲去,只一碰,对方的大队人马就乱成一片,少数的人还在抵挡,更多的人象没头苍蝇一样漫山遍野乱跑,一边跑一边喊:“官军太凶,个个手里都有铁器,一家伙下去半边脑袋都没了!”“锄头厉害,怕不有好几斤重,挨一下就是一个大血窟窿!”高迎祥和他的十几个心腹老弟兄骑着马,也被人群挤得无法动弹,努力弹压也无济于事,最后被青壮们的围攻下抛开大部队落荒而逃。头领一跑,贼众更是完全崩溃。
吴为在城墙上看到流贼的队伍垮了,心里一动,赶紧向还在疑惑的县令禀报一声就带着2百多个乡兵冲出城去,其实这个时候大部分流贼已经跑得远了,只俘获了一些昏头昏脑跑错了方向的。有的贼众见势不妙就跪在地上大哭官爷饶命小人是裹挟的良民之类云云;一时也无法分辨许多,统统用草绳绑了手脚丢在一边。大伙儿追出去七八里,没遇到阵仗,倒是跑不动的贼众俘虏了无数,权当练了一会儿长跑就收兵回朝。
这一仗青壮阵亡了五个,重伤两个,轻伤十几个,战果是斩首40多个,俘虏800多人,俘虏大部分都瘦得皮包骨头,衣不蔽体,形同乞丐。经过询问,吴为才知道这次流民队伍有1万多人,其中青壮四千多,只有高迎祥和一小部分老弟兄有马匹和兵器,其他多数人都是拿的叉棍木棒之类,铁器极少。本来高迎祥是准备裹挟城外流民大营的数万灾民后一起攻城的,没想到还没到县城外就被突然冲出的一千多手持铁锹锄头的青壮干翻在地。
原来,这一千多青壮中很多人都有乡党或者亲属关系,陕西民风彪悍,他们所在村子平时因抢水械斗的也很不少,彼此配合得颇为熟练,手上又是纯钢打造的铁锹和锄头,都十分沉重锋利,一般边军的兵器恐怕都有所不及,是以出乎不意地冲出来,一下子就把高迎祥的大军冲垮了。
,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
………………………………
第二十三章 罗汝才败高迎祥
初战大捷,吴为十分兴奋,李县令也乐不可支,全城的乡绅都纷纷前来向他道贺,齐赞县令英明神武,赞吴为年轻有为,官场文章,不一而足。
这年头,想办什么事情都要讲究个纽带,有乡土纽带,有亲缘纽带,还有主仆纽带,相互之间具有纽带的人往往抱团对外,吴为说到底在此地无根无梢,是个外人,虽然因缘际会到了这个位置上,但毕竟时日太短,手上可用之人不多,心腹更少。城里的乡绅见自己自掏腰包赈济灾民,虽然表面上纷纷表示敬佩,暗中未必没有看笑话的意思。县令是支持自己的,但他自己也是外乡人,对自己的帮助到这个程度已然不错了,这次大捷来的正是时候,它第一次真正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吴为明显感觉到乡绅们的目光中多了一种叫畏惧的东西。这就是他想要的效果,自己在这个时代俨然像个暴发户一般,难保没有人看在眼里眼红的,没有实力,再多的财富也只是别人眼中的肥肉罢了。
通过这次战役,姑且称之为战役吧,吴为有了个惊喜的发现,那就是自己招募的这一千多青壮战力不俗。原本的历史上,这些人估计多半是投到高迎祥军中去了。而这次嘛,既然落入了自己的手中,正可将他们作为训练一支强军的张本。何况这些青壮已经在战场上见过了血,已经具有了老兵的潜质,只要稍加训练战斗力就将胜过大部分的官军。吴为重重抚恤了阵亡青壮的家人,重赏了受伤者,并按照杀敌功劳大小对青壮们进行了论功行赏,一时众人尽皆欢欣鼓舞。
吴为询问战况时了解到,这次之所以青壮们能取得这么大的战果,主要是因为一个叫罗三的人在进行指挥,据说他以前在蓟镇当过兵,还懂得戚大帅(戚继光)的行伍练兵之法。这是大将之才啊,吴为不禁惊喜万分,对自己来说简直就是瞌睡遇上了枕头。
吴为马上迫不及待地让人将罗三找过来,他已经决心这样的人才一定要大加重用!
不一刻,罗三到了,只见他约摸三十多岁,面色黝黑,其貌不扬,但目光炯炯,满满的都是精悍之色。见了吴为,抱拳作了一个揖,道:“大人找我?”普通雇工应称雇主为东家,但吴为身份不同,因此罗三如此称呼。
吴为本来坐着,见到罗三后忙起身相迎,笑道:“老哥就是罗三?这是你的大名?”
罗三面色不变,朗声道:“小人姓罗名汝才,因在叔伯兄弟中排行第三,故众人都唤我罗三。”
“罗汝才!”吴为大吃一惊,面前竟然是历史上与李自成、张献忠齐名的巨寇,外号曹操的罗汝才!
“大人识得俺?”罗汝才有点疑惑。
“哦,没甚么,只是觉得这个名字很有气魄。”
“大人谬赞了。”
强自压制下内心的激动,吴为表面上显得波澜不惊。罗汝才啊,竟然是罗汝才!原本的历史上他本应于今年起兵的,现在竟然成了自己的属下,就站在自己的面前!历史上他与高迎祥是亲密战友,罗高合兵,每下一城则四六分账,而今天,居然是他把高迎祥打得落荒而逃!
细问之下,原来罗汝才是离安塞不远的延长县人,曾在蓟镇当兵,做过小旗,因得罪上司被开革回籍。去岁至今大旱,延长县被灾尤重,百姓生计无着,闻得安塞官府施粥赈灾,众人于是推举他为头领同往安塞就食。来不多时,正好遇到吴为招募青壮耕种,待遇颇高,就带领同村百余青壮一齐来应聘。因平日与邻村为水源多有争竞,械斗乃是家常便饭,罗汝才用军法部勒村民,在械斗中竟是无往不利。今日一战,核心力量正是罗汝才的一百多同乡!
吴为闻听,不由庆幸不已,自己只是心中怀有一念仁心,不料竟有如此意外收获,这真是好人好报,应验不爽。这罗汝才是农民军中有名的骁将,足智多谋,被众人称为曹操。而且他大局观念强,善于调和各部之间的关系,众人皆喜与之合作。最重要的是,他性格正直,讲究江湖道义,每次攻下城池,严令只杀贪官,不杀清官。这样的人才用二十一世纪的话说就是德才兼备,正是自己急需的!
吴为当即决定命罗汝才对青壮们以戚家军的练兵之法进行部勒,并慷慨许诺,一切待遇尽皆从优。编练乡兵本是典史之责,只是安塞为一小县,乡兵额数不过三五百,而且因为粮饷不济,还不能常年保持,因此吴为命罗汝才操练众青壮用的是训练庄丁自保的名义。明末各地流贼蜂起,地主乡绅多有建筑坞堡,训练庄丁自保的,已是习以为常。吴为有地逾200顷,自可配备庄丁。庄丁往往本身就是主家的家奴或者佃户,与主家有人身依附关系,待遇好于卫所军户,战斗力也强些,若是主家财力雄厚,舍得添置器械,装备战力甚至堪比一些将领的家丁。
罗汝才见吴为对自己这般信任,且拨给庄丁队的钱粮十分丰厚,也是大有知遇之感,暗下决心不辜负所托,一定要使出浑身解数,为吴为操练出一支强军来。
高迎祥裹挟灾民攻占安塞县城的计划被原本要成为老兄弟的罗汝才所破坏,只剩了十几个铁杆心腹败往绥德汇合了紫金梁王自用后一齐往府州投大老板王嘉胤去了,未来的闯王从一开始就没有获得前世那样的声望,将来有没有可能重振声威也很难说了,这件事情就像往池塘中投了一颗小石子,掀起了一阵波澜后很快归于平静,一场大危机就此消弭于无形。
那边厢县令领着众乡绅忙着核实战果,论功行赏,向上请功,吴为倒是不关心,反正自己的作用有目共睹,怎么样也不会漏掉自己这份。他现在最关心的事是两种薯类作物的播种事宜。说到底,这两个高产良种的引种成败,关系到自己当初的设想能否实现,能不能解决这个明末最大的难题---饥荒。
………………………………
第二十四章 我的网友是农业专家
轻描淡写地就化解了一场危机,吴为对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根本就是规模大一点的械斗嘛,跟黑社会的街头火拼没有本质区别。黑社会起码还人手一把**,他们倒好,一根木棍就敢往上冲。没有队列,没有纪律,完全是一群乌合之众。后来农民军的战斗力提高,还是几次大规模边军哗变后逃散士兵加入的结果,现在的战斗力嘛,只能呵呵了。
通过这件事,吴为也看到了老百姓的心理,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能过安生日子的,如能得一温饱他们就更满足了,愿意孤注一掷造反的人还是少数。从罗汝才的情况看,他本人对造反并不热衷,真不知道原来的历史上他是遇到了什么事情才被逼起兵的,也是,太多历史的细节已经被湮没在层层迷雾中了。既然现在历史已经被改变,本应造反的罗汝才现在是自己的部下,那就让他一直在自己的麾下建功立业罢!
在战斗中还涌现出了几个人才,一个叫杨承祖和一个叫王龙的,一问也是边军出身,各自周围也有一批拥护者。吴为不希望自己的队伍里有山头,但有几个部下互相竞争对加强自己对队伍的绝对控制也不是一件坏事。
吴为的身体素质不错,身高力量都在水准之上,在这个时代更是鹤立鸡群,再加上皮肤白皙,相貌俊秀,谈吐文雅,让人一看就生好感,对待任何人都是温文尔雅,不卑不亢,这也是大家轻易就对吴为自己胡诌的来历选择相信的重要原因。因为吴为的外表一看就是从小养尊处优惯了的,而且受过良好教育,你要说他是逃犯或者奸细恐怕连最擅长罗织罪状的锦衣卫都不敢相信。
而且通过捐献钱粮、自掏腰包赈灾、不似凡人手段的打井机,种种作为,使吴为在有心人眼里充满了神秘,李县令就是其中一位。以他的眼光,不可能看不出吴为有问题。事实上,县令大人还命人调查过吴为的来历,但派去的人回报说吴典史除了巡视灾民,组织生产,并无异常,晚上也不喜应酬,早早回房歇息。这样的青年,实在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但李县令还是觉得哪里有什么不对,随即自己也自嘲地笑自己太过敏感,吴为所做所为,无一不合自己心意,如果不是他,这安塞,甚至周边几县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就凭这一点,就是无量功德,即使他有什么隐瞒自己也不会深究的。何况这一次,他又立了大功!
李县令心里清楚,这场功劳来得太及时了!自己堂堂两榜进士出身,只应得罪了九千岁,被贬在这个偏远小县任职已经三年了。去年七月今上登基,贬斥魏忠贤,十一月,魏忠贤自杀,阉党倒台,自己同期被贬的同年好友陆续复起,自己也曾派人在京中活动,只是如今的混账规矩,什么都要看钱,即使众好友已经竭力帮衬,自己一个无钱送礼的穷官还是不知要等靠到何时!
这下好了,李县令想着,有了这场功劳,朝中再有人说话,起复升迁就大有把握了。吴为啊吴为,你可真是我的福星啊!
李县令的心思吴为并不知晓,他现在还在忙着组织青壮翻耕田地,施肥保墒。说实话200多顷地的活计并不轻松,但大伙儿刚经历了一场大胜,战场缴获加上赏赐所得颇丰,正是精神劲头十足的时候,劳动热情很高,看来因为高迎祥这段插曲打断的进度很快就能补上,应该能赶得上两种薯类良种的播种。
赵文卓带领的打井队现在已经很熟练了,他们打的井出水量很大,配合上抽水泵和储水罐,已经基本解决了灾民营地的用水问题,现在给自己的恩人兼长官打井,更是干劲十足,200多顷地,已打了十多口井,都按吴为吩咐选在山坡和高地上,大部分可以通过虹吸原理达到自流灌溉,少部分只有靠抽水泵了取水了。总体而言,成效明显,尤其土豆比较抗旱,现有灌溉条件应该能达到要求,红薯适应性要差一些,可能还要采取点措施。
晚上吴为照例回到现代自己房间休息,对了,他已经把家搬到别墅里了,其实也没什么东西要搬,这边什么都有,就把几件换洗衣服和笔记本电脑拿过来就搞定了。斜靠在别墅的床上,吴为在国内一个热门的历史论坛上发帖求助。很快就有一个大神回复了,他建议吴为不要光考虑挖井灌溉,抗旱的话重点还是保墒,要用到大量农用薄膜。对啊,吴为豁然开朗,他又追问了一下农用薄膜使用的细节,那位大神可能是专业人士,看见有人向他请教十分兴奋,双方加了qq好友,他的网名叫做球球。球球对吴为做了一个从内到外深入浅出的抗旱保墒培训,中间穿插各种防病虫害,防倒伏之类特别说明,有不解的地方还多方比喻,和他讨论完之后吴为感觉自己原来对于农业知识的了解就是个渣。将两人的对话记录的要点抄在本子上,吴为对搞好这次明末的实验田种植更有信心了。
次日吴为打电话给种苗卖家,拜托他帮自己订购一批地膜,卖家对这个很熟悉,一般买这种抗旱作物多半要用到地膜,他也有路子,既然吴为拜托他,他也不介意经手小赚一笔,两人商量好数量和价钱约定和种苗同期交付。
还有积肥的问题,球球提到了要想产量高,水份阳光和肥料缺一不可,明末的土地吴为看过,歉收的主要原因还是缺水,以他日常所见,城镇乡村中人畜粪便倒是很多,不过这些没有经过发酵不能直接用做肥料,按照球球的指点,可以搜集城乡各种有机废物混合进行沤肥,还有,蚯蚓也可以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不是球球的提醒,吴为真不知道自己的农业知识贫乏得多么离谱,自己原本目标定为现代产量的5、60%的,现在看来要按之前的搞法基本很难。看来什么东西都不能想当然和凭热情,一切都要听专业人士的,吴为对自己说。
………………………………
第二十五章 扇领导一耳光
合上笔记本电脑,吴为嘘了口气,打开手机,上面有十几个未接来电,都是单位打来的,看来这件事不能拖着,必须要有个交代了。
对于公务员这份工作,吴为现在已经没有当初刚考上时那么兴奋了,虽然入职时间不长,还没渡过见习期,但也见识了里面的酸甜苦辣。大部分人听到某某是公务员第一感觉就是工资很高,有很多福利,还有很多灰色收入。其实呢,吴为一个月不到3k大元,转正后也就刚刚3k而已,在这个房价过万的城市根本就代表与买房买车绝缘了。什么工资外各种福利,老员工倒是享受过,但对于这两年入职的新员工来说只是遥远的传说罢了。还有灰色收入,更是与吴为这种基层的办事员没有半点关系。当然,吴为并不是为了钱才做公务员,但每个人都要生活,自己每天累得像狗一样,做的多数都是些无意义的传递材料的工作,还要忍受上司的打压,再领着这份伤自尊的工资,他真的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在哪里。
而那个世界,自己救下了成千上万的人,改变了历史,受到万人的爱戴。看到那些绝望的灾民因为自己的努力重又燃起了生存的希望,自己心里也充满了成就感。在那个世界,还有无数的蓝图,无数的计划等着自己去描绘,去实现,自己可以拯救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可以改变民族的命运,最关键的,还有无数的妹纸等着哥去泡,这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既然如此,就辞职也罢,他暗自下定了决心。
准备好了对这边的工作做一个了断,吴为突然觉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