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窃听系统-第1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镇江堡守将的脸色瞬间变白,连忙辩解道:“末将守着镇江堡,要确保朝鲜大军的后路安全,又离海州太远……”
“够了!”多铎一听,再次打断他的辩解道,“本王不想听,明日一早,骑军出发之前,你最好给本王一条确切消息!”
说完之后,他便不管镇江堡守将了,必须要去休息才行。毕竟他也不是铁打的身子,日夜兼程地急行军,实在有点坚持不住了。
第二天一早,太阳才从东边升起。劳累了一天的多铎就立刻惊喜了。他记挂辽东战事,便第一时间传令召见镇江堡守将要消息。
正在这个时候,镇江堡外传来如雷的马蹄声。他出去一看,是豪格领着第二批骑军赶到了。
“怎么样,明军在那里,如今辽东战事如何了?”一脸疲惫的豪格一见多铎,便连忙问道。
虽然他和多铎兄弟都不对付,平时见面,能不说话就不说话,要不叫上一声叔王,反正豪格是不情愿的。不过如今事关老巢安危,他便顾不得了,只是一见面,就立刻追问起来。
但关键是,多铎也不知道啊,他懒得理豪格,立刻再催镇江堡守将,当着豪格的面,厉声喝问道:“情况可曾查探清楚了?”
“回殿下的话,好像没消息了。”镇江堡守将硬着头皮说了一句,而后看到多铎脸色不渝,便连忙解释道:“各地没有再派八百里加急入朝,要不然,经过镇江堡,末将必定是知道的。这说明,局势至少不会再坏,要不然,肯定有八百里加急的!”
听到这话,不得不说,还是有点道理的。
镇江堡守将连忙又继续说道:“末将虽然把探马派远了去探听消息,可是,不管是盛京方向,还是海州方向,又或者其他什么方向,根本就探听不到什么消息。虽然说可能不是足够远,但是,这多少也能说明一点问题,搞不好,末将猜着,还真是明国骑军到大清这边耀武扬威了一番,吓得人心惶惶,然后就跑了!”
听到这话,不管是多铎还是豪格,脸色顿时就不好看了。要真是这样的话,都不知道皇上还会不会再吐血!
好好地,原本平壤城肯定是会打下来的,还能按照预定目标灭掉明国的东江军。结果四个八百里加急,由各城派出的信使,催得大清主力最终立刻回援辽东,放弃了攻下平壤城,所有朝鲜布局的心血都白费了。
多铎自己也很难接受,不说他日夜兼程的劳累,这算是小事了。如果压根就没有明国皇帝在辽东腹地,他这一趟,就算白跑了。没有拿住明国皇帝,回头论罪的时候,多尔衮那边就很难说话了。
豪格也难接受,不过他的理由和多铎不一样。他是觉得,以大清的厉害,竟然被明狗耍得团团转,跑来跑去的,还连累父皇吐了一口血,这就太丢脸了吧?
因此,多铎和豪格,下意识地不肯接受镇江堡守将的猜测。他们两人一合计,多铎立刻出发,先去海州看看。豪格在休整之后,就先回盛京去再说。
隆隆的建虏铁骑声,再次从镇江堡这边响起,而后远去,扬起的尘土,真是一波接一波,染得镇江堡都灰不溜秋的,很是难看。
到傍晚时分,多铎赶了将近一百五十里路,人和马都累得不轻。
虽然如此,可多铎心中却越来越不好受。因为他一路赶过来,并没有见到一丝一毫有明军在辽东大动干戈的痕迹。明国皇帝真要领军攻打辽东腹地的城镇。说句实话,辽东其实也就这么大,多少都会有迹象能看到的。然而,就是什么打仗的迹象都没有。
“主子,还连夜赶路么?”多铎亲卫,看着他在发愣,便向他请示道。
多铎听了,刚想说话时,忽然前面有动静,大军探马领着一个信使过来,不是八百里加急信使。
看到多铎,就给他禀告道:“明军是否退兵了!”
“什么?”多铎一听,比明军正在攻打辽阳,还要让他难以接受。因为他最不想听到的,就是这个情况。
信使以为他不信,就连忙解释道:“小人是析木城的,在明国骑军丢了首级到城外,耀武扬威了一番,原本以为他们是等步军到了就要攻城,结果没想到,步军没有到来,骑军就突然撤走了。探马查探消息,直到海州城那边,确认了消息,说都只是见到明国骑军,并没有见到步军,且明国骑军也才撤走不久。海州那边,也在核实情况。”
说完之后,信使有点陪着小心地看着多铎。
………………………………
383 谁是叛徒?
虽然和他没关系,可这一次,毕竟闹了这么大一个乌龙,上面的人肯定会很不高兴。比如眼前的这位亲王,这脸色要有多难看,就有多难看的,还是陪着小心好一点,免得被迁怒。
不过话也要说回来,谁让明军一开始表现得那么强势,一上来就直接把塔山的大清军队给灭了,还把首级丢丢到各城的城墙下。就冲这种来势,谁都觉得明军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如果明军没有图谋辽东的野心,就完全可以在打赢塔山之战之后,就押着和硕睿亲王,带着上万个首级回明国京师,那绝对是非常光彩的事情。可是,明国皇帝就没有那么做。
这种事情,不管是谁遇上了,都会想着明国皇帝肯定野心勃勃,要继续攻打大清的城池。谁能想到,明国皇帝竟然虚晃一枪,只是派出骑兵耀武扬威了一番而已!
信使作为建虏小兵,当然无法从大局上去考虑问题,不知道崇祯皇帝这么做,是为了策应平壤之战。因此,声势要足够大,就是要吓到建虏,以为他会领着五万人马,继续在辽东攻城略地。
原本多尔衮应该是有大局观念的,不过他是塔山之战的败将,被崇祯皇帝打击地不轻。而且崇祯皇帝在军中,有意给多尔衮看到的,当然也是做出姿态,要继续进攻辽东腹地的态势来误导他。
最后,从多尔衮最终得到明军这边消息,那建虏肯定深信不疑。有多尔衮的证明,更会让皇太极担心辽东的局势。
而此时,多铎听到信使的话之后,他基本上已经肯定,明国皇帝还真是虚晃一枪而已。那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他都已经静不下心来想了,就只是盯着析木城的这个信使问道:“和硕睿亲王如今在哪里?”
“小人离开之前,和硕睿亲王殿下已经离开,好像是回盛京去了。”
信使在回答完之后,见多铎没有再问话,只是低着头在发呆。他还有要务在身,就告辞离开,继续赶路去给皇太极报信去了。
“主子,我们接下来怎么办?”多铎的亲卫,看着信使远去之后,眼见着天黑了,便只好开口提醒多铎道。
多铎回过神来,不由得仰天长叹道:“贼老天,为什么这么喜欢作弄人,如今,我该怎么办?”
说真的,皇太极的威势已经很高,多铎都没有那个反抗皇太极的念头。可是,多尔衮要是被皇太极处死的话,那该怎么办?
多铎有点六神无主了,第一次,他感到非常地彷徨,不知所措!
最终,他决定休整一夜之后,也赶回盛京去,先去见见多尔衮再说。
至于皇太极,他当然是还不知道这些情况。亲自领着建虏步军主力,紧赶慢赶地赶回辽东。
这一天,他终于领军赶到了鸭绿江边,跨过去就是辽东,他便稍微松了口气。
可以说,从平壤赶到鸭绿江边,他还真是一点都没休息。由他亲自镇着,步军哪怕没有从平壤之战中恢复过来,被迫强行军回辽东,也没有多少怨言。
不过就皇太极本人来说,他是心急如焚的,恨不得再快一些。不过毕竟是步军,也只能这么快了。
还让他有点遗憾的是,那卢象升并没有领军追来。看来这卢象升虽然表现得好像很忠君的样子,但被大清狠狠地按地上打了一次之后,他还是怕了,不敢追过来骚扰。
呵呵,明国的臣子,其实也就这样而已!
皇太极正这么想着,对岸的镇江堡守将看到皇帝仪仗,就带着人亲自赶过来见驾了。
“辽东局势如何?”皇太极当然很关心,就如同其他人刚到辽东这边一般,立刻就问道。
镇江堡守将在之前的时候,被多铎给威胁过,因此,一直在拼命收集消息,刚好各地的信使陆续到达,他先问了消息,做了总结后便带着各地信使过来见驾了。
此时,听到皇太极问起,虽然他心中有点害怕说出真相之后,皇太极会龙颜震怒。不过,基于皇太极过往的表现,他觉得,皇上还是英明的,不会迁怒于他,因此就据实回答道:“陛下,他们都是从各地赶来的信使,刚好才到达镇江堡,奴才一起带了过来。如今已经查实,只有明国骠骑营一万多骑,带我塔山之守卒的首级,四处耀武扬威,就在前几天,明国骑军突然消失,该是撤回去了。”
“什么?”皇太极一听,那胖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消息,不由得下意识地不信问道。
在他的心中,一直是当明国皇帝骄纵自傲,以五万多人马就试图攻打大清的。因此,他才不顾快要打下的平壤城,用最快的速度赶回,就是准备逮明国皇帝这条大鱼。可是,如今却知道,你被耍了,这要是皇太极能第一时间接受,那就怪了!
看到皇太极的这个样子,镇江堡守将的心中不由得犹豫了一下,有点害怕,不过最终还是如实再说了一遍。他带来的信使,也纷纷呈上各地奏章,用以作证他说得没错。
皇太极犹如发疯了一般,立刻用飞快地速度打开各个奏章看了起来。这不看不要紧,一看之下,顿时,又一口老血吐了出来,肥胖的身子连晃都没晃,直接从马上掉了下来。
不过幸亏皇太极的亲卫已经有经验了,知道他们的主子在刺激之下有可能会吐血晕倒,因此早就防着的。一眼瞅见皇太极要掉,几个黄马褂一拥而上,扶住了皇太极,没有让他掉下去。
也不需要怎么急救,皇太极便苏醒了过来。他刚才,只是气急攻心而已。在醒了之后,想起各地奏章上所说,他不由得再次感到胸闷无比。
在奏章中,各地不但禀告了明国皇帝御驾亲征辽东乃是子虚乌有之事,而且还说了明国骑军对辽东的破坏。从盖州到鞍山驿堡,从塔山到析木城,方圆那么大的一块地方,都受到了明国骑军的荼毒。
凡是大清国的百姓在城外被明军遇到的,都被杀害了;凡是大清国的汉奴包衣在城外被明军遇到了,大部分都被明军资助下逃走了;凡是大清国在城外的庄稼,都被明军破坏了;凡是大清国在城池外面的庄子,没有什么防御力量的那些,都被明军给烧了……
总之,这一次,皇太极是尝到了建虏以往所做恶事带来的苦难会是如何?可谓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只是时间未到而已。以前他怎么对明国那边,如今明国就怎么回应建虏了。
皇太极毕竟是满清皇帝,不但晓军事,且掌民生。在他的眼里,明国骑军在大清国内如此肆虐了一番,给大清国带来的后果,要远远超出他领军来回消耗所带来的恶劣影响。
这一次,大清杀入朝鲜,发起了朝鲜战事。总得来说,是不亏的。至少劫掠了大半个朝鲜,抢了不少粮草物资的。但是,从关宁这边出的明军,却给大清带来了难以承受的伤害。
首先,一万多大清军队,竟然全军覆没,首级被明军丢于各城的城外。这不但让大清军队的实力受到削弱,还因此恐吓了大清军民,提高了明军的士气。这一起一落的人心变化,极大地削弱了大清对明国长期胜仗所带来的优势。
其次,汉奴逃走,大清百姓被杀,在人口方面,又是给大清一个重大的打击。大清国的人口原本就不多,要是明军再这么来几次的话,根本就没法和明军进行决战,自己就会垮了的。
最后,明军的这一次入侵,不止是造成已有的影响,还会一直影响大清。这个消息传开之后,包括其他地方的汉奴,也会重新蠢蠢欲动,重现当年毛文龙所在时候的那样,会想着方法逃跑。对于大清的民生,具有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
还有,大清的百姓,都会人心惶惶。那些原本安心住在城池外,为大清开枝散叶,开垦城池外土地的百姓,都会想着法子回到坚固的城池内,否则就没有安全感。又或者,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去加固他们住的庄堡等等。
皇太极可以说,一下就想到了很多,想着大清局势被明军这么一搞,就突然变得如此恶劣。再想起之前的时候,他花了很大的心思,很多的人力物力,甚至平壤城下承受了不小的伤亡,就是为了灭掉东江军和朝鲜,结果这个战略意图又落空了,不吐血就怪了。
不过他是个胖子,身上的血足够多,崇祯皇帝不断搞事,他想必吐血的机会还多着,吐着吐着就会吐习惯的!
这个时候,皇太极心中绝对是可以肯定,明国皇帝之所以那么做,是因为有人通风报信,知道自己要对付东江军,明国皇帝要策应东江军,用了围魏救赵之计,才会有眼前如此的局势发生。
换句话说,从自己开始定计策的时候,消息就走漏了。只有从这个时候开始推算,明国皇帝才有可能做出这些事情。要不然,时间上根本来不及。总不可能是凑巧明国皇帝在不知道大清主力尽出的情况下,就胆大包天到要来打大清吧?
“那么,谁会是明国的奸细呢?”皇太极心中,不由得暗自问自己。
他想起了多尔衮在奏章中所说,驸马伍忠就在明国皇帝身边,这一次是他陪同明国皇帝前来攻打大清的。这个人,是明国皇帝特意派来辽东的锦衣卫密探!想必明国皇帝绝对不可能只派了这么一个锦衣卫密探吧?那么大清国内,还有什么人,也会是锦衣卫密探呢?
一颗怀疑的种子,深深地埋在了皇太极的心中,开始慢慢地长大。
就这么极短的时间内,皇太极在脑海中快速过滤了一遍。他首先想到的是,那些从明国回来的人,而且能接触到比较多消息的人。
图尔格?他被明军俘虏,最后就只有他自己逃回来了!而且他和河套土默特部的灭亡有关系,和大清水师的灭亡有关系,凡是和他有关的,似乎都有不好的事情发生。那么,他会是锦衣卫密探么?
想到这点,皇太极又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图尔格的出身,就注定了他应该和大清是同舟共济的才对。就如同那个伍忠一般,要想让他背叛,自己当初可是用了很多手段,不但让他睡了明国藩王的妃子,还把女儿嫁给了他,如此手段都不足以让这个伍忠放弃锦衣卫密探的身份。那图尔格这边,明国皇帝能用什么手段让他背叛大清?总不可能明国皇帝也把女儿嫁给了图尔格吧?
如果图尔格会背叛大清的话,那么英俄尔岱呢?他也被明国俘虏过了,他也会背叛?对了,还有多尔衮,他也被明国皇帝俘虏过的,他也背叛大清?
这么一个个地想过去,皇太极自己心中都觉得好笑,他们怎么可能都会背叛大清呢!那明国皇帝又不是神仙,也不是妖怪,没法蛊惑人心到这等程度吧?
想着想着,皇太极忽然目光一下冷了几分。此时,他想到了一个人,很可能是和伍忠一样,会背叛大清的。这个人,就是被明国抓了之后又放掉的班志富。
他本是明国东江军出身,和大清是有仇的。之前的时候,跟着尚可喜投降了大清。按理来说,这种叛徒,明国一旦抓到,肯定是要处死,断然不会再放回来。除非他有用处,比如说他背叛了大清,重新潜伏回大清,只有如此,明国才会放过他吧?
这个班志富,被明军放了之后,就是到了盛京禀告尚可喜战死的情况,而后留在盛京这边,好像是自己离京之前,才返回海州去的。这个人,会不会就是这次大清出事的罪魁祸首?
皇太极越想越有可能,此时的他,当然是不相信他的族人,特别是高级将领会背叛大清,但是这些汉人,他倒是会相信,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动机背叛大清的!
这么想着,皇太极立刻传下一道旨意,缉拿班志富。而后,他又派人回去查看平壤的情况,要是有可能的话,他还是想重新打下平壤,消灭东江军。
………………………………
384 大明的八百里加急
结果自然不用说,卢象升早就带着人跑了。
皇太极闻讯,就越发地肯定,如果没有人通风报信的话,平壤这边和关宁那边,相差那么远,他们是如何做到互相配合的?明军要想通过大清领地去传信,这不可能,肯定是自己干的!
不,不是自己人,而是内奸,吃里扒外的东西,或者是锦衣卫密探干得好事。
想着这些事情,皇太极心中那个恨啊!目光闪动间,他便又派了人,秘密前往金州去了。
忙完了这些事情,他还是要领军前往海州那边走一趟,要安抚大清的军心和民心。不过与此同时,他心中也记挂着盛京那边,多尔衮和多铎都去了盛京,不知道去干吗了?
领军离开镇江堡的时候,皇太极不由得想着,明国皇帝这个时候,会不会还在锦州那边看笑话呢?自己要不要领军过去一趟,看看他还在不在?
要是他在的话,就拼着从朝鲜掠来的粮草物资全部消耗掉,集大清所有军力,一定要把锦州围死!
很显然,皇太极想多了。
此时的崇祯皇帝已经领着勇卫营和磐石营回京师了,在快到京师的时候,骠骑营追了上来。于是,原本大概多少人出京的,如今差不多就还是多少人回京。就好像只是出去郊游了一趟,然后就回来了,压根不是去凶险的辽东,和最凶狠的敌人打仗。
对于朝鲜那边的局势,崇祯皇帝通过卢象升身上的甲级窃听种子,已经全都了解了。知道自己策应平壤的事情没有白做,还是保留下了卢象升率领的东江军,他心中还是非常高兴的。
如今辽东这边的战事算是结束了这一轮,总得来说,收获还是很大的。
把建虏插在锦州眼皮底下的塔山给拔掉了,同时消灭了一万多建虏军队,甚至连建虏首级都丢到了建虏城池外面。如此一来,皇太极再想隐瞒败仗,那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塔山这一仗,对于大明和满清的军心、民心的士气影响,可以说是非常大的。哪怕多尔衮被俘的消息,会被满清隐瞒,那也不会有多少改变。
就大明这边来说,平壤那边战事的损失就大了一些。
卢象升一开始主动攻击城外的建虏大营,大明将士的伤亡最惨重。而后又在建虏主力围城,承受了建虏对平壤的雷霆一击,也有不少的伤亡。至于关宁这边,所有的伤亡都不及平壤那边的一个零头,应该可以忽略不计。
东江军经过这次的战事,从窃听种子处得到的初步消息,大概战死一千一百多人,受伤两千五百多人,其中有将近一千人以后是没法上战场的了。
朝鲜那边,损失就难以估量了。被建虏大军攻入之后烧杀劫掠,不管人口还是物资,损失都极其惨重,也没有一个准确地数字。倒是平壤之战中,有一个初步估算,伤亡大概在五千多人。
建虏那边,塔山建虏军队是全军覆没,平壤城外,建虏大营被卢象升所部攻击时也损失不少,还有攻城的损失,根据卢象升的估算,那边建虏伤亡,全部加起来,至少有八千左右。
这么一来,这一次的战事合计,毛估估是干掉了两万建虏军队左右。还有,以海州为中心的建虏很大一块区域,接下来的日子就难过了,这得归功于骠骑营。
崇祯皇帝在一路回京师的路上,根据窃听种子处所获得的消息,不断地总结,做到了心里大概有数。
还有其他窃听种子处的消息,比如图尔格,英俄尔岱等人那里,收获就不大了。不过却能佐证,建虏那边经过这一仗之后,有点人心惶惶了。盛京城内,很多建虏都在担心他们的亲人有没有事?
对了,从多尔衮身上的窃听种子处获悉,多尔衮遇到麻烦了。他刚回到盛京,才只是进城。就有很多建虏找上门去了,在问塔山的情况。
那些亲人在塔山的,都要多尔衮给个说法。可能一个两个还没那胆子去多尔衮府上要交代。但是,如今是一万多军队,从盛京开拔的建州女真的人,至少有七千左右。这么多人的亲属一聚集,就不怕多尔衮这个败军之将了。亏了这些人不敢冲击多尔衮府上,要不然,就有好戏看了。
可以说,崇祯皇帝的归程一点都不寂寞,每天看着窃听种子反馈回来的信息,看着建虏大军被自己调来调去的,这种感觉还真是不错。
基于此,他也明悟了一个道理。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他觉得这句话的后面,还要再加一句话,就是粮草先行之前,须得知己知彼。
消息,真是太重要了。谁要敢说这个金手指不强,朕就喷他一脸!崇祯皇帝心中美滋滋地想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