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窃听系统-第2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鲍承先,出身山西将门,世袭武职。大明明万历时期,鲍承先官至参将。
泰昌元年,鲍承先跟从总兵贺世贤、李秉诚守卫沈阳。不久,改任开原东路统领,“新勇营“副将,继续镇守沈阳城。辽东巡抚熊廷弼上书赏赐诸将,鲍承先加都督佥事衔。
对他来说,大明对他不薄了。但是,结果这个货在努尔哈赤领兵打过来之后,就各种坑,未战先跑,卖友军就是他最拿手的本事,没有队友可坑之后他就投降了建虏。努尔哈赤这个狠人,杀了不知道多少汉人的货,都因为他对建虏的贡献依旧给他封了副将。
随后,这个汉奸利用他以前的人脉,为建虏劝降了迁安知县朱坚台、游击卜文焕等人。在攻打大凌河时,又招降了翟家堡。甚至在孔有德投降建虏之后,还极力主张建虏要建水师以对付大明。
反正这个汉奸投降了建虏之后,是积极为建虏卖命。在最前面的那些年,他的汉奸名声,那是和范文程、宁完我等人齐名的。一直到后来,才被范文程和宁完我等人盖过。
此时,因为他出身武将的原因,就很自然地想到了“抢”这个法子。
多尔衮一听,还真是心动了。对于他来说,抢东西那是抢习惯了的。要是能抢的话,又何必去做买卖那么麻烦呢!
他正在想着,但宁完我看到鲍承先洋洋得意的样子,不由得有点不忿,觉得他是在自己所出的主意上想到的,如今得到了功劳要否认自己出的主意,就立刻向多尔衮奏道:“殿下,那虾夷之地和倭国相邻甚近。如若我大清出兵的话,有可能会引来倭国的误会。奴才以为,如今我大清的局面,暂时不宜多竖敌人为好。”
事实上,这个时候,倭国其实已经在北海道扩张,占领了北海道最南部的一些区域,不过建虏这边,自然是还不知道的。
范文程听到,忽然又是心中一动,便向多尔衮奏道:“殿下,那倭国在以前和明国打过两次大的战事,双方乃是死敌,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盟友。奴才以为,不如派出使者,去和倭国结盟,如此一来,不但能得到一个强力盟友,甚至还能从盟友那边得到粮草物资,如此,大清实力必定大增!”
妙书屋
………………………………
485 孔有德之秀
听到这话,多尔衮是真得认真考虑起了这个事情。
说起来,大清最终能崛起,其实是多亏了倭国的。如果不是倭国出兵朝鲜,让明国出兵并两败俱伤于朝鲜,那以当时明国在辽东的实力,未必能让建州女真崛起。
当年发生战事的时候,多尔衮自己并没有出身,但多少总是听说过一些事情的。他的一个印象:倭国的战力,确实不可小觑。
既然如此,要是能和倭国联手的话,应该能扭转如今这种困局吧?只要倭国能把东江军给清剿掉,大清就能缓过气来了。
这么想着,多尔衮不由得兴奋了起来。可是,还没高兴一会,他忽然脸色又一下沉了下来。
因为他想起,当初倭国不止是想攻占朝鲜,还想着把明国也给打下来的。既然有如此野心,那是不是倭国也会想着要辽东,先要吞并大清呢?
此时的多尔衮,虽然不怕倭国,可真要发生这种引狼入室的事情,他还是很慎重的。
想了好长一会时间之后,多尔衮便抬头,看向范文程摇摇头道:“倭国的野心很大,大清虽然不怕,可还没到要和倭国去结盟的地步。”
这一点定下来了,其他事情也就有结论了,就听多尔衮对宁完我等人说道:“和虾夷的交易,派出精明之细作,一边交易的同时,一边探查虾夷那边的情况,另外,前往虾夷之地的船只,也要秘密准备起来。如果条件允许,本王可派军攻占虾夷之地,变虾夷为奴,为大清捕捞海鱼,种植粮食等等!”
“喳!”范文程等人一听,便一起躬身领命。
如果没有孔有德的那份奏章,多尔衮怕是不会有这决定。但此时有孔有德那边打底,他就有底气,觉得大清未必到走投无路的时候。
因此,他立刻对孔有德的奏章做出批示,准备在全国调集青壮的汉奴,都拨给孔有德那边,并令地方上给予配合,要进行大规模的开荒种田。另外也从各军中抽调原东江军出身的军卒,组织起来打鱼,不过这个事情,就不归孔有德管了,而是由西林觉罗去统领。
说起来,这个西林觉罗也算是走了狗屎运,原本他是一连串的霉运,和他有关的,不是败仗,就还是败仗,甚至都还有全军覆没的。也因此,在皇太极还在的时候,他都被贬去看守盛京城门了。
但是,他和多铎交好,加上建虏确实已经死了不少人。因此,在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之后,他就被提拔上来用了。不过,基于他的霉运,没敢再让他去带兵,而是去管捕鱼的事情,这个总不会有全军覆没之险了吧!
此时,多尔衮在忙完了这个事情之后,便又对底下的汉官说道:“如今我大清国内,多了好多蒙古人,整天无所事事,让他们干活,都是消极怠工。不知卿等可有何对策?”
蒙古人就只会放牧,没有了牛马羊,他们就什么都不会了。到辽东之后,基于蒙古骑军的数量,因此建虏竭尽全力进行了安置,当然了,那些小部族的,比如说库伦族等没多少兵力的,就已经处理掉了,骑兵则被满清八旗瓜分。
但是,像科尔沁族这样的大族,至少之前的时候,建虏一直是没法下手。可这几万老弱妇孺,却都一直闲着,只要求建虏这边给其牛马羊来放牧,这才是他们会的事情。
对此,多尔衮是非常头疼的。有蒙古人在的时候,不好说这个事情。不过眼下这里都是汉官,他就忍不住问上一问了。
虽然多尔衮说得隐晦,但范文程等人却听得出来,这是要对付蒙古人。他们不由得互相看看,都是一种感觉,这个情况,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是指在大清国内,女真是一等,其次就是蒙古人了,汉人是最末等的。可是,世事变迁,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摄政王殿下,竟然是要商量怎么对付蒙古人了!
情理之中,是蒙古人失去了他们的牧场,没有了赖以生存的牛马羊,就等于失去了根基。如此一来,不但不能成为大清的助力,反而成为了大清的拖累。如果不是有几万蒙古骑军的,估计都不会这么烦恼,直接就宰了。
对于这些事情,想是想明白了,不过没人有回应,一个个都装出苦思冥想,好像没有办法的表情。事实上,他们才不想当这个恶人,要不然那几万蒙古骑军闹起来的话,万一多尔衮要找一个替罪羊,那出主意的,可就要倒霉了。
这个事情,以他们对大清这些人的了解,是绝对有可能会发生的!因此,他们会出主意,那就怪了!
多尔衮看他们这样子,不由得皱了眉头。他大概猜出了一些这些汉官的心思,不过也有点拿不准,毕竟他自己也是没有好办法。于是,他就点名道:“范卿,可有良策?”
“奴才无能,一时之间没有想出好法子!”范文程听了,露出一脸惭愧之色,回答多尔衮道。
于是,多尔衮就转头看向另外一个多鬼点子的宁完我,结果他都还没有问,就见宁完我也一脸惭愧地说道:“奴才惭愧,暂未有什么良策可献于殿下。”
多尔衮抱着一线希望,继续转头看向其他几个人。但是,都没有得到想要的建议,对此,他很失望。
不过回过头来想想,至少对于粮草物资这个问题上,还是有收获的。因此,他也就勉强按下了心中的失望和不快,夸奖了一番这些汉官,给他们每人赏了五斤白面。
不要小看这五斤白面了,在如今的盛京,就是有钱能难买到。因此,范文程等人都是心中欢喜,千恩万谢才走了。
多尔衮虽然是摄政王,不过他的决定,还是要经过小皇帝那边盖上玉玺,再盖他的摄政王印章才行。当然了,在盖之前,也要和其他亲王沟通一下。
其他人见他拿出了解决粮草物资缺乏的办法,自然也不会有异议,毕竟是个人都知道,汉人善于耕作,伺候庄稼!
因此,旨意下去之后,辽东各地,都开始动了起来,纷纷选拔出汉奴青壮,押往铁岭那边,交给孔有德统领。当然了,总不能饿死这些汉奴青壮,还要他们去开荒种田的,因此,必须的粮草物资,也要拨一些过去。
原本受冷落的恭顺王王府,又重新一下门庭若市起来。不少当地的建虏,纷纷登门拜访,就仿佛他们之前嫌弃孔有德的事情,从未发生过一样。
不过无事不登三宝殿,他们之所以拜访,就是看到了孔有德手中的那些粮草物资,纷纷想着从中捞一点回去。
然而,孔有德虽然笑脸相迎,对于他们对粮草物资的要求,却全部都回绝,哪怕被这些建虏往脸上喷吐沫星子,威逼利诱什么的,也都坚决不松口。
于是,铁岭的这些建虏就聚集到了甲喇额真那边,怂恿着甲喇额真出面去争取一些粮草物资过来。
之前的时候,这甲喇额真是压过孔有德一头的,感觉自己出面,那孔有德肯定要卖他一个面子,于是,他就答应了。毕竟如今这个物资匮乏的时候,孔有德手中的那些粮草物资,真得是有无限的吸引力的。
结果,这个甲喇额真被打脸了,孔有德一口就回绝了,当时就淡淡地说道:“本王府中的年夜饭,都是吃糠咽菜,连个白面馒头都没有,就这,本王也不曾动这些粮草物资半分。这是摄政王殿下拨下,用于那些包衣开荒种田,是关系到我大清未来的,绝不半分人情可讲!”
自家小子向孔有德儿子炫耀白面馒头的事情,这个甲喇额真是知道的,当初他儿子回来给他说起的时候,他也是有着淡淡地优越感,如今听到孔有德拿白面馒头来说事,就知道他其实是在报复他,拿那个来堵他的嘴。
搬出了摄政王,搬出了大清的未来,这让甲喇额真也是无可奈何,至少明面上,是没有什么理由再开口了。
然而,他不甘心啊,铁岭的建虏也不甘心,最终,他们碰面之后,就决定强抢,抢了吃了,过过口腹之欲,你孔有德一个汉人,难道还能要他们再吐出去?
结果,孔有德算准了这些眼高于顶的建虏,不会善罢甘休,因此早就调集了人马埋伏着,一下把想抢粮的二十六个建虏给逮个正着。
确实如他们所想,孔有德不敢杀他们。如果按原来的做法的话,孔有德估计会放了他们,因为他毕竟要在建虏这边混一辈子。可此时,他已经有退路,杀是还不能杀,却一顿军棍,每人二十下,公开行刑,打得哭爹喊娘。
打完之后,才把他们给放了。并且还言明,如果再敢犯的话,就是倍之。也就是说,下次再抓住,就是四十军棍了,再下次,到八十军棍,一直到打死!
对于这个情况,铁岭的建虏不敢再明面上和孔有德斗了,不过却是联名一纸诉状,告到了盛京,说孔有德对大清心怀异心,有背叛大清的迹象。
听说这个情况之后,孔永安和孔有德单独相处时,就很是担心,感觉这一次得罪这些建虏,于大事不利。
对此,孔有德却是淡淡一笑道:“总督大人有过要求,让我尽量多的照顾大明百姓。如果那些粮草物资被他们分去了,原本这粮草物资就不足的,那会有多少大明百姓会饿死?”
孔永安一听,知道这个确实是实情。那些建虏都是贪得无厌的,这次给了,下次就还会来要的,非得把这些粮草物资祸害完了才会罢休。但是……
看他一脸忧愁,孔有德便安慰他,笑着说道:“其实这正是一个机会,就要往大里闹,只要我秉公执法,大清未来和这些个建虏的口腹之欲相比,多尔衮绝对不会选错,他会支持我的。趁着这个机会,狠狠地杀一杀这些建虏,也能给以后行事多些方便!”
孔永安听了,不由得将信将疑。
事实上,孔有德还真没猜错。那多尔衮见到建虏的诉状之后,先是一惊。不过他还没来得及反应,孔有德的奏章也送来了,把情况都说了一遍,说为了保证大清将来有足够粮食收成,他得罪了铁岭的满洲族人,请摄政王治罪!
明白了前因后果,多尔衮不但松了口气,而且还对孔有德赞赏有加。从这件事情上,他看出来,孔有德是真心要做好开荒种田的事情,如此忠心为大清,不惜得罪满洲族人,这一点,真是非常难得。
由此,他还想到了之前召集的那些汉官,都是畏头畏尾,怕这怕那,让他们想想有什么法子能解决那些懒惰的蒙古人,却都一个个不敢献策。这些个汉官,要是有孔有德的这份胆量,那就好了!
这么想着,多尔衮便下旨,大大表彰了一番孔有德,称赞他是大清之柱石,众汉官之表率,明旨下发,如果孔有德真能做好开荒种田,解决大清粮食问题这事,那大清绝对不会亏待,以后这个恭顺王的王爵,就世袭罔替。
这份旨意一出,顿时一片哗然:异姓王,世袭罔替啊!
不但范文程等人非常嫉妒,就连那些建虏本族的人,也都非常嫉妒。都说这个孔有德撞大运,竟然抓住了这么好一个机会。
各种嫉妒的人,就有了小动作,找关系,想要代替孔有德,或者给孔有德添堵,汇总到了崇政殿。
但是,多尔衮和其他几个亲王是当家人,最知道大清如今的命脉是什么。孔有德在这个事情上的表现,也让他们刮目相看,因此在这个事情上,他们态度就难得一致,并没有动摇之前的态度。
孔有德对此,也表现得感激涕零,上奏章表忠心,表示有千难万险,他孔有德也一定要做好这个事情。
言外之意,其实也就是说,谁要是敢在这事上为难他,拖他后退,那他是会拼命的!
经过这么一闹之后,孔有德发现,他做事轻松了不少。
他是轻松了,但是,多尔衮这边,却因为这个事情的后遗症,开始伤大脑筋了!
妙书屋
………………………………
486 代善的下场
原本在辽东,被掠去的大明百姓就是主要的劳动力。建虏从中抽调这些劳动力中的青壮,去辽河平原开荒种田之后,其他各地的劳动力就一下紧张起来了。
虽然还有朝鲜百姓在劳作,可大明百姓的作用,却是无法代替的。建虏因此,讲道理也好,威逼利诱也罢,让几万蒙古人去取代大明百姓被抽调之后的空缺。
这些蒙古人其实也知道,一是寄人篱下,多少要听话才行;二是真没吃的,不去干活会饿死的,因此,他们就不得不拿起了锄头。
可是,他们从小到大,全是放牧长大的,那锄头怎么握就怎么别扭,真得只有极少数人能适应放下牧羊鞭,拿起锄头的日子。
由此带来的种种不适,各种埋怨,慢慢地积累起来,不到半个月,就爆发了。
“这种事情,根本就不是人干的事情,看看,手上全是泡!”
“对啊,我的背都直不起来了!”
“……”
“当初要不是部族为了救援大清把主力都派来辽东,那我们就还在草原上放牧。如今可好,我们就受这苦头?”
“对,大清这是忘恩负义,不把我们当人看,就和那下贱的汉奴一样对待,我不服!”
“……”
不服的人多了,就终于出事了。
事情是这样的,建虏监工都习惯了,把低他们一等的蒙古人也当汉奴看了。看到蒙古人偷懒,有脾气暴躁的建虏监工就用皮鞭招呼,结果一个不小心,把人给打死了。
于是,周围的蒙古人就一下爆发了,一群人围过去,打死了监工,并开始抢建虏的东西,反正就是要把心中憋着的怨气给爆发出来。
好巧不巧地,听说这边有出事,建虏那边派过来的骑军刚好又是蒙古骑军,到了现场一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之后,顿时也反了。他们在为建虏卖命,结果家人却过着猪狗不如的日子,竟然天天在刨地,还要挨打,还吃不饱,还有人被打死……
蒙古人引发的骚乱,很快就开始蔓延,毕竟辽东这边,如今的蒙古人可是比较多了的。他们全都怀念以前放牧的日子,对如今的遭遇都是感同身受,都认为是建虏害了他们。
面对这个情况,多尔衮头都不知道大了多少,这个事情要是不好好解决,大清的战力就会立刻下降很多,甚至内乱之下,都不用等明军来攻,自己就会垮了。
几个亲王,全都被多尔衮叫来开会,商量这个事情。
然而,如今多尔衮是摄政王,他的权力大,责任自然也大。其他亲王基本上都不做声,就只有多铎给他回应一下。
于是,多尔衮就怒了,看着代善咆哮道:“难不成,你们以为这个大清是我的,你们就没有份了?这么重大的事情商议,你怎么敢明目张胆地打瞌睡?”
所有人都看向代善,不过没人替他说话,包括他儿子岳托。
代善睁开眼睛,好像费了很大的劲,生气地说道:“我在想着啊,别对我吼,我比你们有大局观,你们……你们勾心斗角,就……就只有我……一心为大清……”
话还没说完,忽然,他嘴角一歪,整个人竟然没有坐住,就从椅子上滑了下去,如同一堆烂泥一样躺地上,口吐泡沫。
多尔衮看得大惊,连忙传御医。
这一会,崇政殿内的这些人,都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纷纷抢过去看情况。
御医匆匆赶来,检查之后得到结论,说代善年事已高,之前的时候,身体就已经不大好了,这一次,是身体虚弱,中风了!
这时候的中风,是认为风邪所致,很难好的。加上代善一把年纪了,基本上可以说,大清又一个亲王,要退出崇政殿了。
一番忙碌之后,代善回家等死,崇政殿内,该要解决的事情,还是要解决才行。
出了代善这样的事情,特别是代善最后说得话,确实给他们有点影响。几个亲王放弃了看戏的心态,开始认真地商讨起这个事情来。
最后,多尔衮并几个亲王商量了一个办法,拟旨之后,就由多尔衮来找已经不再垂帘听政的太后布木布泰。
“粮草物资的事情,相信太后也是知道的。实在是大清拿不出更多的粮食,要不然,肯定不会让科尔沁族去耕作。”多尔衮让布木布泰屏退宫女内侍之后,便严肃地说道,“如今科尔沁族有造反迹象,希望太后为大清未来着想,颁发此道旨意!”
说完之后,他便走近布木布泰,帮她展开拟好的圣旨,摆在布木布泰的面前。
满清对于男女之事,并没有像汉族那样严。对他们来说,各种关系都有,那是一点都不稀奇的。因此,屏退了宫女内侍,要说什么话,也不会有人特别反对。
此时,布木布泰低头看了一遍这道旨意,那脸色,顿时就不好看了。
这圣旨上,是以布木布泰的口吻,严厉斥责了闹事的科尔沁族,对于闹事的科尔沁族人,定然不放过,要大义灭亲!
布木布泰看到这道旨意,还能开心就怪了!
“太后,这是微臣和其他几名亲王一起商议,最好的办法了。”多尔衮声音提高了不少,带着一丝威胁说道,“如若不能用雷霆手段,再这么闹下去的话,恐怕以后都不会有皇帝亲政的事了!”
听到这话,布木布泰又是一愣。说实话,她感觉到了逼宫的意味。可是,仔细想想,她发现她又没有什么选择。娘家、族人和自己儿子的皇位、江山,哪个轻哪个重,她并没有过多犹豫。
除此之外,她也感觉到了自己虽然是太后,可似乎并没有多大保证!
看着眼前的多尔衮,布木布泰一下便想起了他的亲娘,就是被皇太极等人逼着,活活给努尔哈赤殉葬的。
皇太极死的时候,他们之间有对列,最终妥协由福临当大清皇帝,她也就没有什么事情。可是,如今要是这些亲王都联合了起来,那他们要她死的话,真是一点反抗能力都没有!
这么一想,布木布泰的心里就有恐惧感了。对于这份圣旨,她并没有再用商量的方式来为她的娘家争取利益,而是立刻回答多尔衮道:“宫外的事情,全凭摄政王做主便是!如今科尔沁族也是大清子民,该怎么做,也由摄政王说了算!不管怎么样,摄政王都是大公无私,这一切,都是为了大清。不要说那些闹事的本就有罪,要是其他科尔沁族的敢给大清麻烦的,本宫也绝不会姑息。还有本宫姑姑那边,也可以由本宫去说,一起出这道圣旨。不过,摄政王须得答应本宫一个条件……”
多尔衮一开始听着,没想到布木布泰会同意,而且还超出了他的预期,要连同出自科尔沁族的哲哲太后那边,也在这份旨意上署名,那当然是最好的。这正高兴着呢,就听到了转折的话,顿时,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