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窃听系统-第3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到这话,卢象升转头看去,却见一个十三左右岁的少年郎,手里握着一卷书,正好奇地盯着自己在看。很显然,这个少年郎应该是自己那两个弟弟,或者堂弟的儿子了!

    得到这个结论,卢象升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没想到还真应了那句话了: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他的亲卫听了,也都是笑了,其中一个嘴快的,便带着笑容说道:“这位小公子,我家大人就是辽东伯哦!”

    一听这话,少年郎惊讶地张大了嘴巴,眼睛里全是诧异,似乎有点不敢相信。

    “怎么,大伯还能有假冒的不成?”卢象升心情很好,笑呵呵地问道。

    被他这么一说,这少年郎回过神来,并没有卢象升想象得那样,过来和他见礼,叫他大伯。而是一下跳了起来,撒腿就往镇子里跑去,一边跑,一边还用非常兴奋地语气大声喊道:“大伯回来了,大伯回来了……”

    这个时候,远处其实已经有镇子里的人注意到了这一队骑士在镇外。自从有传闻,说辽东伯奉旨回家省亲之后,各路要员大官,不管是不是路过与否,都会往宜兴这边拐过来。见得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

    当然了,普通百姓对于朝廷官员,还是有些畏惧的,没有关系,没有背景的,就只会远观看个热闹而已。

    但此时,他们正在看着热闹,猜着又是什么官员要空跑一趟时,就听到“大伯回来了,大伯回来了……”

    他们当然认得那个少年郎,也知道他在喊得大伯会是哪一位!

    因此,这一听之下,顿时他们就傻眼了一会,随后也跟着狂喜了起来,竟然也是往镇子里跑去,一边跑,一边兴奋地大喊道:“辽东伯回来了,辽东伯回来了……”

    听着喊声传来,卢象升翻身下了马,看着他们的背影,听着熟悉的乡音,不由得脸上露出了微笑,闲庭信步地走着,看着,听着所有的一切!

    很快,镇子里传来了喧哗声,还有鸡飞狗跳声,宁静的镇子,一下就热闹了起来,到处都是呼唤的喊声。

    只是一会的功夫,就见镇子里冲出了几个中年书生打扮的人。在看到大红绯袍的卢象升之后,便一下刹住脚,只是惊喜交加地看着卢象升,打量着卢象升。

    在他们的身后,还不断地有人跑出来,不过都在前面这几个人之后停住了。从镇子里跑出来的人越来越多,男女老少都有,没多大功夫,就全是人了,看这样子,应该是全镇子的人都跑出来了。

    卢象升当然也在打量着对方,看着虽然已是中年,可他还是一下认出来了,不由得笑着叫道:“二弟,三弟,四弟,五弟,你们都在啊!”

    没错,站他对面,有点不敢相认的,是卢象升的两个亲弟弟,叫卢象晋,卢象观;另外两个是堂弟,叫卢象同,卢象坤。

    在原本的历史上,卢象观,卢象同,卢象坤在大明亡国的第二年,一起抗击建虏殉国;当时,卢家上下,一起赴国难的有百余口。卢象晋则坚决不剃发,入山为僧。

    而在这个位面上,卢象观也已经在崇祯十六年考中进士,出任地方知县。一般来说,这个时候,也是在异地他乡为官,不会出现在老家,因此,卢象升才有此一问。

    听到卢象升说话,他们几个人都回过神来,不由得一个个带着欣喜,双双作揖致礼道:“见过兄长!”

    听到他们开始说话,整个镇子里,原本那么热闹的,突然一下就安静了。每个人都睁大了眼睛看着卢象升,就好像要每一寸都看个遍一般。

    其中卢象观在说完之后,便又回答卢象升的问话道:“接到了皇上旨意,说大哥会回乡省亲,也让我回乡省亲,可以一起团聚一下。”

    听到这话,卢象升不由得脑海中闪过皇上的身形,心中很是感动。皇上之恩,真是今生难报!

    卢象升的另外几个弟弟,则是举人和秀才而已。不过一门双进士,这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更何况,其中一个,虽然只是位居总督官职,可却已经封辽东伯,这更是了不得的荣耀。

    正在这时,人群忽然自动散开,几个少年郎簇拥着一个中年妇人走了出来。

    卢象升见到,一下便认出来了,这是自己的妻子王氏。

    卢象升是在万历四十六年十九岁的时候娶妻汪氏,天启元年二十二岁中应天府乡试二十九名。其妻王氏身体不好,久病不愈,只有一女,便主动替卢象升再张罗侧室王氏。

    天启二年,卢象升中了进士;不过天启三年的时候,汪氏亡故,从此之后,就一直是王氏了。有子三人,都是年幼便回了宜兴。

    脑海中闪过自己的前半生,他的眼睛便一下锁定在王氏的身后一女三男。

    卢象升顿时就有点激动了起来,说真的,虽然不认识,可他心中却有把握,这一女三男是他的儿子女儿。

    果然,就见王氏激动地眼角隐约见泪光,却侧身用手示意道:“快,快来见过你们父亲!”

    那三男一女听了,立刻向卢象升跪下磕头,用激动地语气说道:“孩儿见过父亲大人!”

    他们这一跪下去,后面又见到一个夫人,怀中抱着一个小宝宝,也跟着跪下去见礼了。另外也有一个青年书生,牵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孩,也跟着跪下行礼。

    卢象升虽然没有回家过,可书信却是有来往,知道这是大儿子的媳妇和儿子,也就是说,他已经是当爷爷的人了。另外那个,是自己的女婿,那个是外孙。

    “好,好,好!”卢象升见此,心情格外激动,连忙大步上前,伸手双手一边扶一边对他们说道:“都是好孩子,快起来吧,快起来吧……”

    当初临别之时,都还是那么小的几个,没想到这一眨眼,都已经这么大了,甚至都还有了自己的孩子。真是岁月如梭,光阴如箭啊!

    对于没有看着自己孩子长大,卢象升肯定有遗憾,不过他却不后悔。自己在外征战沙场,不就是要让他们过得好,不受兵灾之苦么!

    当年离别的时候,烽火遍地,饿殍倒毙田间地头,真得是让人忧心不已。如今却是好了!付出那么多的守护,显然是值得的了!

    看到他们一家子这样,卢象观便在边上笑着说道:“大哥,这天都要黑了,回家再说吧,回家再说!”

    卢象升听了,多年军旅生涯养成的性格,当即哈哈一笑道:“没错,回去再说!”

    听到他这话,后面围观的百姓,包括一些来不及见得七姑八大姨什么的,全都往两边闪开,让出一条通道,恭敬地目送卢象升一家人通过。

    等到卢家上上下下一百多人走了之后,围观的人还不愿意散去,纷纷在讨论着辽东伯的事情。

    内容无非是夸耀卢象升的,说有多威风什么的;甚至还有一些老人,都说起了卢象升当年出生的时候,天降异象,什么什么的,总之,说得活灵活现。

    卢象升不但是老百姓眼中非常厉害的大官,而且还南征北战,半辈子在外征战。他的故事,足够这些百姓几天几夜都说不完。至少最近的这些天,他们的话题就绝对离不开卢象升。

    至于卢象升,在和家人一一说话叙旧之后,次日就去了亡父亡母坟前拜祭,还要和兄弟说话,教导子女,甚至是孙子外孙之类,有一阵子会够他忙的。

    与此同时,另外也有人奉旨回乡,不过和卢象升的感觉却是不同。


………………………………

697 今昔之别

    “小的们,把旗号打出来!”

    李来亨眼看着前面转过弯之后,就能看到家乡米脂县了,就立刻大声对自己的亲卫大喊了起来,话语中充满了兴奋之意。

    他的亲卫一听,纷纷打出了一面面的旗帜。

    这些旗帜上,有写李来亨的军职:东江军参将;也有写李来亨所立军功,包括打建虏和倭寇的战事等等。他自己的胸前,也都挂着一块块的军功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兴奋之余,他转头看向边上一人,有点急着地说道:“义父,你的呢?也打出来啊,让他们都瞧瞧,如今我们可是正儿八经的官军,是辽东伯直属的精锐!”

    他边上那人,就是东江军总兵李过,他和卢象升一个年龄,都是四十六岁的人了。虽然如今的身份,和当年离开家乡之时,已经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可他却没有李来亨那样的兴致,只是微笑着淡淡说道:“我们只是奉旨回乡看看,没必要如此招摇!”

    “对啊,我们是奉旨回乡的,当然要让他们都瞧瞧,如今我们是什么身份,是何等的荣耀!这是皇上的意思!”李来亨兴趣不减,依旧兴奋地说道,“再说了,那些旗号都是我给你准备好的,不用就可惜了啊!”

    说完之后,他看到李过只是笑笑,并没有再和他说得意思。于是,他就转头吩咐李过的亲卫道:“还愣着干什么,这都到大帅的家乡了,藏着掖着干什么,都给我统统把旗号打起来!”

    说话间,李来亨甚至还驱马过去,对李过的亲卫吆喝了起来。他自己的亲卫见此,也纷纷起哄。最终,李过的亲卫也都打出了旗号。

    看到旌旗招展、兴高采烈的那样,李过只是笑笑,也不阻止,显然是随李来亨闹去了。他更多的时候,是看着前后左右的风景,搜寻着脑海中的记忆,并进行比对。

    当年闹饥荒,米脂不知道饿死了多少人,他随着他叔李鸿基起兵造反。那个时候,路上随处可见死人,白骨等等。如今一路走来,虽然人还是很少看到,可死人或者白骨之类却是已经绝迹。

    看着官道附近的田地,目光所及之处,依旧还是干旱,甚至都有田地是龟裂的。李过心中就有点担心,也有点纳闷。

    他担心的是,老天爷依旧不给老百姓活路,还是旱魃肆虐,那老百姓的日子到底是怎么过的?

    另外纳闷的是,一如以前这般的干旱,可却没见到死人,也没见到路人脸上的忧色惧意,按理来说,这都要临近米脂县了,路人应该会多起来才对,怎么就见不到几个人呢?

    很快,转过了弯,一眼就望见了远处的米脂县城。

    目光所及之处,终于多了不少人气。田间地头,官道上,都能看到一些人。

    见到这个情况,李来亨顿时就像打了鸡血一般,变得更加地振奋,立刻吩咐他的亲卫道:“都给我把胸膛挺起来,旗帜举高一些。老子如今,可是堂堂正正地回来了!”

    说着话,似乎觉得还不够,就又冲李过的亲卫也同样吩咐,还介意他们举得高不高啊,胸膛挺得直不直什么的。

    当他们离米脂县越来越近的时候,终于有人注意到了这一行骑士,纷纷放下了手头的活计,就站在那里看着他们。

    李过注意到了这个情况,这要是换了以前,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都是躲得比兔子还快,来得不管是不是官兵,都不会有好事。

    由此可见,如今家乡这边,真得是天下太平了,要不然,不可能站那看热闹。

    “咦,这是什么人?看这架势,一定是很大的官吧?”

    “不对啊,他们都是武夫,竟然也这样招摇过市?”

    “……”

    隐约听到他们的议论声,李来亨不由得急了。这个时候,他想起来一件事,就是老家这边的人,多不识字,自己打出的旗号,没人认识上面的字,这岂不是白瞎了去定制这旗帜的银子了么!

    情急之下,他都顾不得摆姿势装样子了,连忙用米脂土话亲切地和官道边看热闹的那些百姓打招呼道:“本将是辽东东江军参将李来亨,这位是辽东东江军大帅李过李大人,我们都是米脂人,是老乡……”

    听到他用米脂土话自我介绍,不得不说,李来亨的名气不怎么样,可李过的名气,在当地还是很响的。

    “李过,就是那个当年跟着闯贼造反的那个一只虎?”

    “对,肯定是了,听说当年被皇上俘虏之后就自愿去辽东打建虏了!”

    “哇,如今可是衣锦还乡,荣归故乡了啊,真是太让人羡慕了!”

    “可不是,都做到朝廷的大帅了呢!真是厉害啊!”

    “……”

    如期得到赞美,不过都是给李过的,边上的李来亨听了,不由得有点急了,为什么就不夸夸自己呢!自己也是改邪归正,自愿去辽东杀建虏,也当到了参将了啊!

    他激动之下,却没想过,李过当初的名声比他大,如今的官位比他高,那别人自然是把焦点给了李过,而不是他了。

    城门那边,忽然涌出了一群人,为首那人,身穿绿袍,是为米脂县的县尊。

    就见他抱拳问道:“可是东江军总兵李大人当面?”

    虽然李过的品级如今要远高于七品县令,不过李过是武将,县尊是文官,这要是换成以前,县令基本上不可能来迎接回乡省亲的武将。

    可如今,这县尊还是来了。对此,李过心里清楚,这是因为他们这些人,是奉旨回乡省亲,地方上估计也收到了皇上的旨意,才会如此。

    想到这个,李过心中不由得非常感动,就感觉皇上对他们真是太好了。不但为他们着想,安排他们回乡省亲,甚至都还吩咐了地方上不得怠慢他们。能遇上这样的皇帝,这辈子真是太幸运了!

    李过倒不会托大,连忙翻身下马,和家乡的父母官客套了起来。

    边上的李来亨见一直没有自己的事情,不由得感觉有点无趣,兴致便落了一些,只能跟在义父的身后听着而已。

    米脂县县尊和李过两人并排前行,亲切交谈,一切很是和谐。县令还备下了酒席,要给李过接风洗尘。

    聊得比较熟了之后,李过也见到县城里面,似乎比当年饥荒之前的人流,也要少一些,他心中的纳闷不减反增,最终便向县尊提了出来道:“不知附近可有什么节日集会,这人都是去凑热闹了么?”

    米脂县县令听了,稍微一愣,随后左右看看,便恍然大悟,当即微笑着解释道:“大帅是指米脂县的人数不多对吧?”

    听到这话,李过稍微有点歉意的点点头。

    一个县的人口,是决定这个县属于上中下三等中的那一等,和县令的政绩挂钩的。如此当面提出来,似乎有点让人难堪的意思。

    不过很显然,这县令并没有这方面的介意,只是笑着说道:“米脂县一直干旱少雨,土地贫瘠,活人不易。得亏朝廷大力推广的那什么土豆,是一种抗旱农作物,很是解决了不少人的肚皮。不过要想过得不错,以如今米脂的土地肥力,也差不多只能养活这么多人了。”

    “那其他人呢?”李过顺口问了之后,感觉问得有点不对,就马上改口说道,“我的意思是说,以后人口要是多起来了怎么办?”

    县令听了,当即笑着说道:“这些年来,天下太平,这人口自然是增长的了。多出来的人啊,都去闯河套了。”

    “闯河套?”李过听了,不由得一愣。

    他当初在南阳之战中当了朝廷的俘虏之后,自愿前去辽东杀建虏。从那以后,他就一直在辽东,或者干脆就是在朝鲜。以这个时代的通讯条件,加上他又没亲人在家乡,因此基本上对家乡这边的情况了解很少。

    看他这个反应,县令就明白怎么回事,便微笑着解释道:“朝廷有政策,鼓励关内汉人去河套地区开荒种田。于是,不止我们米脂县,包括延安府在内的很多地方,干旱比较严重的,全都去河套那边了。这个,一般就俗称闯河套了!”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之后又补充说道:“想必大帅这么多年来是第一次回来,不知道细况。如今的归化城,可以说是很繁华了。大帅要是有时间,不妨去看看,值得一看的。”

    当年皇上御驾亲征,灭万余建虏于归化城,这个事情,李过当然是知道的。

    黄河九曲,唯富一套的说法,他作为陕北人,自然也是听说过的。

    如今听县令这么一说,他还真是很好奇。关内干旱地区的百姓都有了另外的活路,把归化城那边都搞得红红火火了?

    真要是这样的话,以后估计都没榆林军事重镇什么事,更不需要长城了。

    忽然,他想起什么,不由得皱眉问道:“虽然长城沿线的蒙古部族,不是被皇上所灭,就是已经归附。但是,还有漠北三族和西部蒙古的啊,河套那边,安全么?”

    妙书屋


………………………………

698 鼎盛王朝

    听到这话,米脂县县令不由得笑了起来,边上的李来亨见到,便立刻拍了胸脯道:“蒙古鞑子要敢乱来,回头我们去灭了他们便是!我们东江军连建虏都灭了,还怕了他们不成?”

    他借此机会,终于显示了一下存在感。

    县令看了他一眼,然后笑着说道:“不用李参将去灭,蒙古部族早已怕了,又岂敢对我大明有冒犯之心!”

    说到这里,他看到李过微微露出一丝疑惑之色,便详加解释道:“当年皇上一战灭土默特部,二战灭万余建虏于归化城,顺带着也灭了乌拉特部和察哈尔部,三战灭东部蒙古各部族,或者让他们彻底归附。如此赫赫武功,自古以来,可有几人能达成?他们要是惹怒了皇上,就不怕他们的部族也遭灭顶之祸么?”

    李过听得点点头,心中已经有所了解了。

    不过县尊却没有停住,反而在哪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之前的时候,皇上已经给漠北三族下了旨意,要他们归附,而不只是臣服而已。就在前不久,已经有消息传来,说漠北三族已经商定,不敢违背天可汗旨意。”

    说到这里,他又自豪地说道:“皇上之威名,如今在草原上是如雷贯耳,漠北三族如此,西部蒙古又如何能有例外?其实说起来,这是一点都不奇怪。以前的时候,辽东奴酋都能让漠北三族臣服,让西部卫拉特部臣服,以如今皇上的威势,让他们归附,晾他们也不敢不听了。”

    如果说以前的时候,中原王朝强大的时候,草原部族还有点底气,觉得中原王朝的军队在这茫茫草原上,奈何不得他们。至少不是花非常大的财力物力人力,是奈何不得他们。是否臣服中原王朝,只取决于他们自己是否想这么做而已。

    可如今,接二连三地草原部族被灭,更有大军被全歼。这一个个的例子摆在那里,就不是他们自己想不想的问题了,而是取决于中原王朝皇帝的意思。要他们臣服,他们就得臣服;要他们归附,那就不是臣服可以应付的。

    这种中原王朝对草原部族的威势,是自大明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米脂县的县令感到与有荣焉而自豪,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对,他们要是敢不听皇上旨意,反正现在建虏已经灭掉了,倭国也被打趴下了,我们都可以调到草原来打那些不服的部族!”李来亨听得连连点头,昂首挺胸,意气昂扬地赞同道。

    李过也是在点头,脸上全是佩服之意。

    身为陕北人氏,以前的时候,每到秋季,就是蒙古部族入关打秋谷的时候。祖祖辈辈,都要遭受这种兵灾之苦。而如今这样一对比,就让他更是感到如今大明的强大,而这,皆源自于当今皇上的英明神武!

    他正想着,就听到县令却还有话对他们说道:“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让草原部族会如此快地愿意归附大明!”

    一听这话,李过和李来亨都有点意外,其中李来亨抢先问道:“什么原因?”

    “所谓恩威并施,方是王道!”县令摇头晃脑地回答道,“军威鼎盛,已是震慑蒙古各部族。另外,蒙古部族一旦归附大明,就不再为过冬发愁,有朝廷帮他们渡过冬天,他们的日子会比不归附大明要好过得多,如此一来,如果有蒙古部族的头目不想归附的,他们的牧民都会偷偷跑来归附。”

    说到这里,他便一笑又道:“那漠北三族就是个例子。原本皇上拒绝了他们的臣服,要他们归附,因此还在犹豫之中。结果倒好,他们的牧民就成群结队,自己跑来了河套这边。那漠北三族的头目见此,没有办法之下,就只好归附了。”

    一听这话,他们三人想着漠北三族那些头领的无奈,不由得都哈哈大笑起来。

    随后,米脂县县令又详细介绍了下归化城那边的情况。说榆林军镇的不少兵卒已经移驻归化城,且听消息说,估计这两年,延绥巡抚的驻地,也要移到归化城去了。另外,还会从榆林修一条路到归化城。

    不但陕北这边,包括甘肃、山西等地的不少百姓,也纷纷跑去归化城那边。

    如今那边开荒种田和放牧相结合,热火朝天的气氛,远比关内都要热闹多了。

    李过听着介绍,不由得很是意动,不由得心中有了打算。要不就去榆林找同样荣归故里的李定国,然后一起去归化城那边转转?

    心中这么想着,趁着天色还早,县令又带他们去了他们老房子所在。

    李过的房子自然不会是什么好房子,平民区的茅草泥胚房而已,他们逃走造反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